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2022-04-13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1: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三点经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课堂教学仍然是学校对社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与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课堂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长期教学工作当中的一些认识。

一、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儿童在入学前充滿好奇,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从小学到中学,这种敢于提问、敢于创新的思维能力的表现机会日渐减少,逐渐变得墨守成规,失去了原创能力。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后果。而在现在这个强调创新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成为一种教育理念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有好多同学都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因此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工夫,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选材一定要广泛,呈现内容要丰富多彩,利用多媒体,投影等技术,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分式的加减”这一节时,就可以利用投影先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分式的加减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至于使学生感到紧张,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才会真正有用。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宽容会让师生之间合作愉快,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并乐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抑或质疑乃至修正他人的观点。因此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鼓励创新,鼓励发现,进行充分的评价。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发现新问题,用旧知解决新知,逐渐形成创新意识。

二、在创新的教学方法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的运用提问技巧,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创新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比如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特别是知识结构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凭直觉尝试解决问题,鼓励大胆猜想,鼓励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在通过观察,初步分析后提出合理猜想,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一方面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维,尝试多种解法,另一方面可通过试题的变式迁移而达到“做一题而通一类”的目的。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创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在自己的主动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一定要善于设“疑”,使学生积极探究、创新,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初次接触教材时,尽可能激起学生提问的兴趣,鼓励他们提出各种问题;在深入教材时设置问题情境,激励他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这样就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主动参与性。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探索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大量出现。无论是从素材的选取、情境的设置,还是文字的表达、解答方法的独特和开放等等,都能较好地考察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探索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切入口。比如在八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有一道题“联系实际,编一道分式方程的应用题,并解出应用题的答案”这是一道完全开放的题目,从已知到结论都是开放的。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案,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对于有的例题则可以对他们进行层层变化,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这样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中去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得到的。遇到问题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以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多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关注到他们的个性差异,发展他们的个性,鼓励创新。为他们制订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自己学习的不同阶段都有成就,点燃自己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形成创新能力。对于同一道题的不同解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其优劣,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个解法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会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渐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按照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逐渐树立创新意识,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作者:刘凯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基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我国教育的普遍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但不少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却有一个荒谬的想法,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年级学生才会研究的事,与我们低年级学生毫不相干,于是就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把这个理念体现出来,造成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弱,不利于学生以后发展,如何才能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同样地突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一、如何解决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不适应

新课程标准下是小学数学难度降低了,但知识内容分布广了,定量讨论的问题多了。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抛出问题以及抛出哪些问题?就需要教师阅读、思考和理解新的课程标准与数学教科书,并使用新的想法来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

1.情境创设,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常言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上创设良好氛围,尽最大的空间发挥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主动积极性,使课堂全面活跃起来,给学习困难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这样就会大大提升待进生的自信心。例如:在"10的组成"教学中,可以创设情景:树上落着9只小鸟,然后又飞来1只,问树上一共有多少只?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能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学生学起来时就容易轻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课堂重点为中心,抛出适度的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是每一节课中必不可少的,但切忌进行没有目的、随便的乱问,这就离开课堂的教学中心,既浪费时间,更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小学生的生活经历不足,知识能力不高。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过难。当然教师也不能只是要求课堂气氛,提出的问题太简单了。如:根据问"这个是正方形吗?""这个是角吗?"学生不用想就能回答:"是"。类似这种情况,像是全班都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有气氛了。然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太肤浅,形式化而已,没有意义。

3.注重开拓思维

对于低年级的数学概念而言是非常抽象的,其思维的形式和过程更加复杂,对于思维上"不会转弯"的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并不容易。故此,教师在让学生学习这些新概念的同时一定要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有机会开拓思路,发展思维。如:角的初步认识这个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知识的实际情况作好正确的引导。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总结,角有两条直直的边,一个顶点。这样,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也就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让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又应用在生活当中,才能体现数学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空间和时间。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位置"这一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回家与家长一起做游戏,家庭成员围在一起,把前后、左右等应用进行复习,解决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二、解决学生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

那些"要他学"的学生,他们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仍处于低水平阶段。他们往往以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完成了,平时在课堂没有做学习笔记,下课以后也没有做好复习总结,有时间不是用来看书,生活上没有养成观察、分析问题和把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的习惯。没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遭遇"红灯"。

1.增强课堂意识

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航者",课堂上的倾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一个来源。首先,做好预习,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使学习状态迅速地进入。其次,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手脑并用,做听课笔记,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随着知识深度加大,记笔记的能力尤为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不定期地、有意识地提问,听课率得以保证;课后,对他们笔记的不定期地查阅,以查促进,使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

2.加强教材的阅读

数学教科书是学生数学学习和知识主要来源。数学教材里有数学过程和数学问题形成的描述,还有数学问题的分析和概括;不但有定性描述,还有数学质的推导,所以,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系统地阅读和处理教科书中的主题图、概念、计算公式及数学问题的表述,以达到深化知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

3.注重学生复习方法的养成

小学的孩子很容易遗忘,而且教学新课,教师是不可能把概念的质讲得的非常透彻和向外全面展开。只有通过学生课后的复习,才可能使知识扩展开来,进一步深化知识。因此,课后的复习过程绝不是原课程的简单重复,而是把课本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使知识得以巩固与掌握,强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

三、注重课堂合作学习,使学生共同进步

小学生因为心智不成熟,面對学科中的复杂而困难的问题都不能独立的做出决定,而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课堂学习或者解决计算大题。一是因为人多,小学生的乐趣首先被提起来了,二是因为安排小组中有学习优秀的学生带领着大家去理清数学计算题中的思维逻辑,这样不会的同学就不会对数学产生好感。学生在数学学科当中的成绩必然也有所提升。

总之,所谓万事开头难,低年级学生在起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外在条件,寻求知识的这一过程,真正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不但学会了课本知识,而且学习中掌握方法。各种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才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9(05):31-32.

[2]李瑞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2):131-132.

作者:伍小红

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3: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民主氛围,使学生敢创新

最好的创新环境是民主氛围。创设一种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氛围非常重要。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感到宽松自由,不受压抑,创新的火花才有可能进溅出来。只有在自由、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有亲切感、安全感,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创新的潜能。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情才会放松,思维才能活跃,创新的精神才能得以展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

二、唤起创新欲望,使学生想创新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小学生尤其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创新,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激起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解题积极性。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永久的活力。

(一)导入新课,刺激好奇心,培养创新欲望

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好的导入能激发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可激活思维。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设计以下复习题:5名男生4名女生参加游戏,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要使女生人数占男生的 ,你有办法吗?看谁的办法多?教师运用这组习题,顺应学生的好奇心理,点燃发现的火花,引导学生探讨各种不同情况,不断深入探索。

(二)学习新知,鼓励好胜,激发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机会,鼓励他们求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

如这样—道题: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和一个圆的半径相等。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厘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下面解法。方法一:先求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圆的半径,再用圆的面积公式求圆的面积。因为2平方等于4,所以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圆的面积为3.14乘以2的平方=3.14x4=12.56(平方厘米)方法二:因为正方形的边长与圆的半径相等,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厘米,也就是圆半径的平方是4平方厘米,所以圆的面积是3.14x4=12.56(平方厘米)。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去求异、去创新。

(三)巩固练习,倡导勤思,提升创新欲望

倡导学生勤思、善思,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使知识稳固在自己的脑海里。如:气象站在六月份测得一个星期中的气温分别是31度、30度、29度、30度、32度、32度、 33度。这个星期平均气温是多少度?一位学生通过观察:只有29度低于30度,其余各天均高于30度,而且将其中的一个31度和29度看成两个30度。不但巧妙灵活计算简单,也说明了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而且理解非常透彻,打破了“总度数÷天数”的思维框框。

三、启发想象,使学生学会创新

(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思路,学会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诱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二)强调联想、猜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新知往往是旧知的延伸和发展。因此学生完全有利用已有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大胆展开联想,大胆进行尝试。

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时联想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就应这样引导学生联想,消除学生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拓展思维空间。

四、提供思考机会,使学生能创新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我大胆地放手,给学生创设充分地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从低年级我们就应该要注意这一点。如妈妈有现金人民币2万元,要按定期存人银行,最多想存4年。你能给妈妈设计出几种存款的方案吗?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其中一种方案到4年满期时,实得利息多少元?这种题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答,因為没有绝对的答案,只要你有理由就可以。这样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在较高年级,适当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有一定好处。直觉思维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作整体的了解,应用自己的经验,一下子做出直接的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直觉思维时,人们意识不到赖以求得答案的过程,缺少清晰的确定的步骤。但是由于对有关的基础知识及其结构的了解,使得思维产生了飞跃,迅速地越过某些个别细节和步骤。因此这种思维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性成分。

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有这样的一道题:把几个数用“>”号排列起来。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然后再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瞬间的灵感,使很多学生寻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捷方法。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自己要有创新精神,还应当珍视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创新积极性,诱导学生大胆猜想、联想、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

作者:刘树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无偿献血志愿者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矿山测量技术与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