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的论文

2022-04-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的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从倡导政府信息化到电子政务工程的启动已经五年了,这五年的成绩是卓有成效的,信息化推进也成为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截止目前,自治区大部分政府机构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建设正从形象工程转向服务工程,今后如何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1:

论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

收稿日期:2011-04-25

〔摘要〕本文从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讨论了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标准,结合政府信息资源的特性和使用现状,分析影响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因素,并提出有利于解决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情报理论;网络环境;信息资源配置;政府信息资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8.042

Theory of the Effective Configuration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Chen Sixuan Lou Cequ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Key words〕intelligence theory;network environment;information resource configuration;gover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信息资源在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政府作为一个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最大的拥有者、发布者和使用者,在其政务活动中必然产生或者获取各类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就构成了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重要资源,伴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信息透明化、网络化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信息资源在政务活动乃至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配置效率的高低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有效的配置政府信息资源显得尤其重要。

1 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

信息资源配置是指将有用的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进行分配、流动和重组[1]。

所谓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指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前提下,寻求适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多、效率高、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1]。信息资源配置必须打破传统的信息资源部门所有以及自我封闭、各自为政的小生产模式,形成重点突出、协调互补的信息资源联合配置格局。信息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其最根本的特点之一便是稀缺性,如何使稀缺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其实质便是将有限或稀缺的信息资源依据各种用户的信息需求,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投资方案中进行分配,以使各种方案产生的社会总效用最大。这些理论同样适用于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信息资源与其他传统信息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需求性等经济学特征,正是这些经济学特征的存在,使得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政府信息资源是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活动有影响的信息资源的统称[2]。它在具有和传统信息资源相同的需求性和稀缺性的同时,有着不同于一般信息资源的特殊性。结合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自身的特性和以前学者的研究,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进行分析。

1.1 基本标准

信息资源配置的标准问题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李纲(1999)认为信息资源配置的标准应该是帕累托最优标准。他认为:无论是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还是混合经济,资源有效配置的概念都是通用的,简而言之,它是从社会经济效率的角度对一个经济制度、一种经济体制或者一种经济运行机制给出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来评价其经济效果。这一标准一直被运用于各种资源效率的分析之中,但是,近年的研究表明,帕累托最优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

吴永臻(2002)认为:在本质意义上,信息资源的配置不能运用帕累托最优的标准分析,因为信息资源的非独占性特点不能满足帕累托最优分析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赋予信息态的智慧产品以专有性,使无形资产成立并使之具有与实物资产相同的经济特性纳入现实经济运行体系。在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保障和规范的知识产权运行的环下,理论上,可以近似地运用帕累托最优,考察信息资源的配置。我们应该看到实现“帕雷托最优”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而对于公共物品,因为外部性存在使得依靠市场得到的公共物品的供需均衡是没有效率的[3]。而政府信息资源恰恰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因此“帕雷托最优”并不能完全适用于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

判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否有效不能单纯地从某一或某些经济利益主体出发,而必须站在全社会的高度,以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为判定标准。

1.2 具体准则

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是要在网络配置过程中实现政治上的公平和经济上的合理,实际上政府信息资源配置是一个不断向理想状态趋近的过程,因此,也应该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4]。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各行业和各部门的信息资源条件、信息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科研任务要求、用户信息需求都可能会发生变化,政府信息资源的配置需要随着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以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标准的背景下,实际有效配置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准则:

1.2.1 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公平意味着经济福利在所有相关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分配达到均衡状态。主要是指在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全社会政府信息资源利用者的权益,做到公平配置。

1.2.2 配置成本的经济性

信息资源配置的目的是创造更多财富,尽可能减少信息资源配置成本是信息资源配置的基本要求。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应该遵循简明节约的原则。

1.2.3 配置模式的多样性

政府信息资源综合性强,不能单独用一种模式来完成资源配置,需要有多种模式共同起作用,才能很好地实现信息资源的配置。

1.2.4 配置信息的导向性

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落脚点是用户的有效利用。因此,应对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进行适应性调查,积极探索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使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2 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因素

由于政府信息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外部正效应”,即其他人会从信息的生产活动中得到好处,而并不支付报酬。从而使得信息生产者的边际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从而导致信息资源产量的不足,与此同时,信息资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即其消费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并且不能给生产者带来收益,减少了信息生产者生产的欲望。此时市场在政府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着“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政府使用国家政策来保证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掌握着大量具有权威性的信息资源,但政府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尽管在1999年大力推行了政府上网工程,但政府网站上网络信息资源少,可利用价值低,这就限制了企业、科研人员、个人对这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影响了社会生产效率。总结网络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维护不够,除了政府运行机制本身的效率外,主要原因是信息维护的成本很高,政府开支相对不足。②可靠性较低,社会流动性加快,加上政府信息资源的外部性,各级政府部门对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质量得不到保证。③安全性存在隐患,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许多隐私、商业盗窃等问题逐渐显现。④利用率低,政府对此类信息没有进行社会商业性运作,没有健全的共享机制,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能力较低。根据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特性和使用现状,本文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信息用户、配置方式5个方面分析其对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

2.1 政策法规

在法制国家,资源的有效配置有赖于立法的完善和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已有网络信息资源传播法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但这些现有的法律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的有效配置需要国家规范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配置的各种技术标准。国家不从整体上规范各种技术标准,就很可能形成一个个各自为阵的信息孤岛。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也就更谈不上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要保证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最大限度的保证政府信息资源的产出,确保政府信息资源在经济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政策法规是国家保证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

2.2 管理体制

政府信息资源的配置需要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同作战,这需要国家有效地参与,作出有效的管理、规划与协调,保证这一产业链条的有效转动。在我国缺乏国家层次的全国性、跨行业、强有力的信息管理协调机构。这对实施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展协作性的生产体系、规范行业行为等不利。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建设适合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功能多、效率高、结构合理的信息资源体系。良好的管理机构和合理的配置体系对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起着关键作用。

2.3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维持信息网络正常运行和促使信息网络在运行过程中扬长避短的相关技术的总称,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类技术:①维持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的技术,如提高网络吞吐量和可靠性的技术、网络故障的早期诊断和快速处理技术、加快网络传输速度的技术、网络信息存取技术等。②信息安全技术,如防火墙技术、密钥技术、病毒消除技术等[5]。政府信息资源中个人隐私、企业商业信息和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机密信息需要得到技术维护和安全保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

2.4 信息用户

政府信息资源的用户可以分为两大类:个人用户、团体用户。个人用户主要使用网络上的免费资源,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免费性等特征深入到人们的头脑,其信息需求的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获取免费信息。信息生产者没有市场利益驱动,在没有资金的条件下,无法保证信息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配置的效率。团体用户对高质量、高效用的信息需求较多,但同样利用共享信息多,收费信息少,这主要是因为网络上缺乏高质量的信息资源值得用户购买。无论是个人用户还是团体用户,信息的免费意识导致信息市场的不完善性,市场价格机制无法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有效的作用,最终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6]。改变信息用户的观念对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5 配置方式

从世界范围内几百年的发展史来看,资源配置基本上就是两种模式,即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由于政府信息资源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市场配置方式的效果不大。政府配置方式是有效配置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福利经济学家霍布森(J.A.Hobson)认为,为了保证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生活[7]。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政府调节同样具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过分的依赖政府调节,则会走向另一极端“政府失灵”。资源配置方式是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需要结合政府信息资源的特性综合多种配置方式来建立适合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配置模式。

3 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对策探讨

国外的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比我国发达,如美国是最早通过立法等措施建立政府信息公共获取制度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信息公开建设最好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成功的经验将给我国重大启示。①要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应该将现代电子政务技术与政府改革相结合,即通过电子政务达到政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②要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网络。③要引入美国政府信息网络建设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借鉴美国第一政府网站在网站设计、平台功能、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互联互通及服务方面的特点和经验。

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我国政府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借鉴美国政府的成功经验,结合上述政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标准和影响因素,下面从具体的措施来探讨:

3.1 完善政策法规建设

在法制国家,资源的有效配置有赖于立法的完善和保障。要为资源配置打好基础,需要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来建立综合、统一的法律法规。首先要规划资源配置中信息技术的规范标准和传播准则,如技术标准,法律规范和管理制度等。与此同时,政府上网必然要涉及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及其安全问题,国家应完善知识产权法和政府公开条例等法规和条例,对政府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政府信息公开化原则、配置信息资源的组织机构及职责等项工作,都做详细全面的规定,以确保政府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能遵循统一的规定,确保更多的信息能安全可靠的向社会和民众开放。

3.2 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政府信息资源要达到有效配置,要从整体上统筹规划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管理体制。我们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成立以办公部门为依托的由CIO负责的政府信息机构,积极调动各级政府的力量,将来各个地区的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汇集于此,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中心。在全国性政府信息协调委员会的指导下,利用高端技术人才,通过网络搭建一个虚拟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集合政府信息资源各个领域的专家,讨论形成一套公平、合理、经济的资源配置体系,做好共享性高的信息资源的集成配置和特殊资源的分散配置,全面负责政府信息资源配置的规划、协调、运作和服务等项工作。

3.3 重视配置成本控制

要控制信息配置成本,需要政府统一对信息网络和实用型商业数据库和公众数据库进行管理。第一,政府信息机构可以利用税收和补贴均衡各个地区信息网络的建设,通过文件制定各个地区信息网络的配置标准,控制各个地区的信息配置成本。我国城市的信息网络建设不均衡,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的时候考虑公平性,利用税收和补贴减少政府信息资源的外部性,以弥补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部分,保证信息的生产和质量,满足社会的需求。第二,政府可以通过电子政务来降低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与技术成本,使信息公开与共享真正得以实现。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的区别在于建立电子政府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打破原来的界限,使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政府的各种政策信息和服务[8]。推广电子政务,关键是要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各个地区派专业人员对实用型商业数据库和公众数据库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由国家政府信息机构将各个地区联系起来,形成重点突出、协调互补的信息资源联合配置格局。

3.4 加快信息技术发展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各种物理位置分散的政府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查先进提出了“时间——

空间——品种类型”三维一体的网络信息资源有效配置模式。这种配置模式要求在不同的时间上对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要确保技术安全,防止政府信息资源中军事、商业、隐私等特殊信息在网络中传递的过程中遭到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准则下还要保障国家的安全性,无疑是对信息技术更高的挑战。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显著成果,但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国家可以集合信息挖掘、信息组织、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的专家,利用现今比较成熟的技术领域上的优势,明确不够完善的信息技术领域,引进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体系,在网络环境下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络和信息技术建设一套合理、有效的政府信息资源配置机制,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创造一个网络化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性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平台。

3.5 强调用户观念转变

在我国,信息的免费意识已经深入人们脑海中,不管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都在寻求免费的信息资源。如果用户只选择免费或者价格低廉的信息商品,会造成“旧车市场”那样的后果:质量高的信息商品逐渐驱逐出去,留给人们的只是质量差的信息,间接影响到政府信息资源的配置效率。要转变这种社会现象,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抓住用户免费意识根源。

现在网络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高质量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信息用户的观念。国家政府信息机构可以建立统一标准的门户网站,为不同类型的用户设置信息需求导航,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质量监控,改善用户信息资源质量,使用户自主改变信息消费观念。②加强用户思想教育。可以通过国家政策文件,组织各企事业单位学习正确的信息资源消费观,通过党团学习和名人讲座加大宣传,贯彻正确的信息资源消费观,让信息用户明白信息商品和传统商品一样需要支付报酬,逐渐转变用户信息免费意识的观念。

3.6 政府配置方式多元化

政府信息资源不同于传统信息资源的特性,使得单一的市场配置方式或者政府配置方式都无法有效的对政府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政府机制,其本来的功能意义都在于对资源进行有效率的配置,从而最大化地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失灵[9]。现在要解决的重要的问题就是政府怎样有效起到弥补市场缺陷的作用。政府配置方式是有效配置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从政府信息资源的特点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于缺乏竞争,由于公共机构对公共商品和服务提供的垄断地位,缺少外在压力,同时由于独家提供也就难以建立一个考核其业绩的参照系[10]。因此,可以考虑在政府配置方式的主体下引入市场竞争模式。一方面我们可以放开或放松一些政府高度垄断行业的进入管制[10]。准许私人资本进入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信息、网络经营领域,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和保护私人资本所应得的利益,以促进私人资本对信息、网络的投资,扩大信息、网络的供给,满足社会对信息、网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经济立法,引入竞争机制,以法律的形式建立“游戏规则”,建立有限竞争性服务型政府。通过形式民主打破官僚体制的壁垒,使官僚职位成为具有高风险、高竞争特点的职位,规制经济主体行为,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有效运行。

4 结 语

政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的经济资源,具有效用上的有用性和需求上的稀缺性。在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配置要求将有限或者稀缺的政府信息资源充分挖掘出来,通过建立统一的政府信息管理机构,完善保证资源配置有效进行的法律政策,以电子政务等为主要途径,在政府内部和社会不同的群体之间公平、有效的分配,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政府信息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政府信息资源的特性,借鉴国外政府资源管理模式,只有改变单一的政府配置方式,从信息配置的基础、成本、技术、观念等方面综合考虑以多元化的配置模式来规划政府信息资源,才能使之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桂学文,娄策群.信息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4-116.

[2]马费成,等.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管理[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8,(2):3-8.

[3]贾晋.信息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5-6.

[4]姜瑞其.对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6):45-46.

[5]查先进.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J].图书情报工作,1998,(12):9.

[6]贾君枝.市场环境中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J].中国图书馆报,2003,(2):49.

[7]刘涤源,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46-48.

[8]商晓帆.关于政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7,(11):69-71.

[9]金蔚红.略论当前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效选择[J].综合竞争力,2010,(6):35-36.

[10]张良庆.政府资源配置: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构建[J].财政研究,1998,(9):28-29.

作者:陈思璇 娄策群

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2:

推进内蒙古电子政务向实用性转型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从倡导政府信息化到电子政务工程的启动已经五年了,这五年的成绩是卓有成效的,信息化推进也成为政府工作的考核指标。截止目前,自治区大部分政府机构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建设正从形象工程转向服务工程,今后如何发展?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理解政府信息化的深层次含义,建立实用的电子政务模型

从理论上讲,电子政务网包括内网与外网,内网是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办公智能化,外网则是通过门户网站的建设实现政务信息化。以内部工作处理与外部公众服务的一整套工作流程为基础,建立新型、高效、安全的信息处理方式,让政府在监督下做事,让公众在知情中办事,这才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意义所在。

(一)电子政务评价标准要以公众为中心

如果两三年前,评价一个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工作仅仅是用门户网站的“浏览量”、“点击率”、“信息更新速度”来衡量,那么现在这样的评价标准就已经落伍了。如今,对政务信息化的评价则要用政府和公众的信息互动、便民服务的种类、居民应用情况等来衡量了。这种评价标准的变化,正是转型期内电子政务发展的突出特点,它反映了电子政务建设中心的转移。通过外网建设来调动内网的各种应用以服务社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信息化的重要衡量指标。

(二)外网门户网站必需与内网办公自动化系统紧密结合

在建设电子政务工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平台的建设和外网门户网站的建设,还必须有强大的系统运行支持和良性运行的庞大数据库支持,将外网和内网相互逻辑隔离的平台能够在信息安全的保障下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换。即:将内网与外网结合为一个虚拟的大型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宏观上看它是一个集网上审批、纳税、缴费、上访、办理护照、社团登记等各类应用系统的大平台。公众通过这个平台了解政策、实施监督、接受服务;政府通过这个平台发布政策信息、接纳各类申请、公布审批结果。而在运行机制上,则分别由外网系统和内网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同时,它们还需要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在网络上对公众信息答复的最终结果。

(三)信息安全保障是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保障

构建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体系,也是电子政务转型期的重要特点。因为形象工程注重的是政府信息展示,是静态的、单向的,而真正的电子政务工程注重的是政务的信息化处理,是动态的、双向的。这种转变,就会对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需求更为迫切、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全面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包含得非常广,具体有电子签名法、政府信息公开保密法、个人数据保护法等等。电子政务法制环境的完善与否,与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转型期正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逐步完善的时期。通过法制建设,打破电子政务建设的人为壁垒,进而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

二、自治区电子政务在转型期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严重短缺、政府信息难以上网

长期以来政府部门掌握社会信息资源的80%的有价值的信息,3000多个数据库,但大部分都还是死库。自治区有关部门对于启动区内政府信息资源通过网络手段开发利用做了一定的工作,但在全区范围内还未形成将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态势,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和办法,这势必引起信息市场的混乱,“垃圾”信息、失真信息随处可见,公众常常无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统计资料等信息。

(二)信息安全存在严重隐患,制约政府信息化进程

政府上网要发展,必须解决对安全问题的担忧。目前我区信息安全面临许多严峻的形势,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很差,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存在大量网络黑客甚至黑客组织,出于不同目的,对各站点攻击并篡改页面的事件层出不穷。网上政府是政府在网上的形象,网上政府发布的一些重要新闻、重大方针政策、法规具有权威性,如果一旦被黑客篡改,将影响政府形象,甚至造成重大的政治经济损失。自治区政府信息化的进展有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安全考虑。考虑到政府上网的必要性及对网络安全的顾忌,自治区许多政府机构采用了两套网络的方案,即公开的互联网及各个委、办、局的内部办公网两套独立物理隔离网络的规划,避免了黑客通过互联网侵入内部办公网的可能性,不失为是一个好的方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是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完整性,限制了政府信息为民众所利用。

(三)“数字鸿沟”制约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

各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存在明显的人均GDP差距,而且还出现了明显的信息差距。自治区绝大部分地区的旗县级政府政务网络化的建设,仍处于较低的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同时自治区的人均网络普及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左右。公众信息化应用能力低下和政府实施信息化工程的不足都制约了我区电子政务的进程。

(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仍面临诸多实际问题

政府信息化的前提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只有首先公开政府信息,才能进一步使政府信息电子化、网络化。目前,自治区推行的各种形式的政府信息公开往往具有各自为政的特点,相互之间缺少统一性和协调性,具体做法也大不一样。另外,对于信息安全管理和执法,也涉及到多个部门,这种多元化领导的弊端之一是缺少综合协调,使各部门在政府公开的做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个部门积累的经验也很难为其他部门所利用。另外,由于缺少综合协调机构,对于信息公开问题缺少全盘规划和部署,各种改革仍然停留在渐进性改革的思路上。

三、如何打造服务型的内蒙古电子政务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原则是“统一规划、加强领导;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拉动产业、统一标准、保障安全”。根据这一原则,电子政务就是满足需求,而政府的服务对象是公众,也就是满足公众的需求,做好公众的服务。具体的实现途径,应该是以局部、重点为突破口,从而带动整体的推进。呼包二市,可以率先进行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实践探索,通过树立标杆带动全区的电子政务建设。

而对于单个政府机构来讲,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顺利转型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政府要有准确的定位,因为电子政务转型的本质是政府定位的转型。形象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政府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对相关信息只是“以我为主”式的公开;而服务工程则不同,政府必须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并且是“以人为本”式的信息服务。总体思路的转变,才能引导电子政务成功转型。具体而言,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服务为中心,以技术为依托

在网站建设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技术,提供优质的服务。全面衡量信息化成本,不盲目追求最高、最新的技术,而是根据服务需求和现有资源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技术,以低成本的运作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服务是政府门户网站的生命线,是所有电子政务评价体系中的核心。

(二)坚持两个面向:面向公众,面向行政相对人

服务对象一定要明确,不能造成“信息爆炸”。电子政务建设的信息流向要有针对性,即什么信息为谁服务、什么信息对谁没用,一定要搞清楚。公众、行政相对人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时间是有限的,电子政务就必须把他们最需要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而不是造成垃圾信息的泛滥。

(三)坚持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与内部业务系统相结合

政府网站不是孤立的一套系统,它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所有在外网上发布的信息、功能都应有对应的后台业务系统来支撑,并来源于实际需求。不能为了追一时之风而增加脱离实际需求的功能,切实保证网站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具备实用价值。

(四)大力推进自治区电子政务信息化进程

在政府公务员和社会公众之中,大力开展信息化培训工作,提高应用水平;在推进电子政务工程的过程中,加快专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以保障电子政务网络的长期运行;在推进电子政务工程的同时,加快政府内部的体制和管理创新,变“形象工程”为“服务工程”;建立切实有效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注重信息安全,彻底解决政府上网对安全问题的担忧;加快制定统一标准,协调各个部门以统一的信息规范、统一的技术接口,进入自治区电子政务大平台。

作者:朱丹琪 李 明

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的论文 篇3:

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路与实践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从近6年来我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出发,分析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课程体系的问题,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3+1”人才培养模式

做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三创”(创造、创业、创新)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1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虽然我校信息安全专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培养模式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叠太多,未能很好地体现信息安全专业以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主,兼学通信,同时加强数学、物理、法律等基础,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办学思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模式统一,没有能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培养,不能实现既培养了计算机及通信人才又培养了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没有能很好地起到分层次和分类别培养的效果。三是原有的培养方案中实验课程大多数是课间实验,实验时间分散且多以验证型实验为主,学生参加课外科研和实践的机制不健全,对实验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专业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2改革与创新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一,信息安全人才培养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即当代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应符合复合性、创新性的发展趋势。

第二,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应符合中国国情,具备中国特色。

第三,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应突出武大特色,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3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3.1专业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进一步明确了信息安全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信息、电子商务技术、电子金融、电子政务、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研究、应用、开发、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强调加强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重基础、重发展、重能力、重创造。并且需兼顾计算机学院学生必需的通识基础、数学基础、通信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信息安全基础之间的合理比重。培养的学生应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为基础,兼学通信技术,同时加强数学、物理、法律和管理基础。要求学生在信息安全理论基础和实际能力两个方面都得到培养提高;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培养目标进一步分层次,按学生特点及去向将其分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大类,区别培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3.2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改进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方案贯彻了“少而精”的原则,强化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这两极课程,减少、弱化了二者之间的课程的份量。尽力合并传统内容,增设新的、与当今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同步的课程或内容。根据专业特色,调整了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并将原培养方案中的专业选修课(“计算机病毒”、“信息隐藏技术”、“智能卡技术”)改为专业必修课。

同时就第四年的实习实践教学内容,配套了相应的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在培养方案中还要求学生在大学第二年成立专业学习兴趣小组,制定了兴趣小组的管理规定,以为第四年实习实践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培养过程和途径的创新思路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将信息安全本科培养过程按“3+1”模式设置教学计划,即前三年在学校修满所有学分,完成全部课程学习,第四年按学生特点及去向分类安排不同的学习项目,完成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要求直接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提前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发工作;对准备就业的学生,安排到用人单位或实习基地实习并要求其在实习基地实习6个月以上,并完成毕业论文;对未推免并要求留在学校实习的学生,将安排在学院实验室,按兴趣分组,并由专门的老师指导完成所分配的研究或开发项目,完成培养方案中所要求的教学过程。

3.4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加强信息安全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除安排了一年的实习实践以外,还将实验课程由分散进行改为集中进行,由验证型为主改为设计型为主。增加了“程序设计训练”实践课程为必修课,调整了“信息安全综合实验”课程的内容,将其变为一个综合实践、测试平台。增加了部分课程的课内实验学时,以让学生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实践教学改革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正在尝试以下几项新的改革措施:

4.1不断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变实践教学的实现方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将信息安全本科培养过程按“3+1”模式设置教学计划,加大了教学实践环节,并将实验课程由分散进行改为集中进行,由验证型为主改为设计型为主,加大了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实训实战的比重。在新的培养方案中,通过对集中实践教学和课间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的课时调整,使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40%。

实验教学在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创新提高实验、实训平台训练、实习地实战训练、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六个层面开展。不同层面的实验教学其要求、方法及形式有所不同。目前,我们采用了3种类型6个层次、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大综合设计、创新实验、实训实战的比重。

在实现方式上,对基础验证型实验多采用课间实验的方式。对综合设计型实验一般在理论课后集中一或两周进行,程序设计训练和嵌入式设计将不受时间限制,可跨越四年时间完成。对创新提高型实验,可根据创新设计,自主完成个性化的实验。实训平台训练型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实训平台上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实训项目。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可提前开始,结合导师的科研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强化答辩环节,确保质量。

4.2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合作,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为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安排了一年的实习实践。学生可以利用暑期或在校的第七、八个学期到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并开设与企业从事项目相关内容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将进一步明确教师和实验室人员在实验实践教学中所需要担任的角色,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加强对信息安全开放实验平台、构建计算机病毒实验平台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同时将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各种渠道开拓更多的实习实践基地,并建设2~3个示范性实习基地,落实好学生实习地点和单位。进一步做好对学生实习实践的管理和考核,制定合理且易操作的评价方法,以保证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总之,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创新将会进一步提高信息安全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焕国, 黄传河. 信息安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 2004,(2).

[2] 曾冬梅, 黄国勋.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略[J]. 教育与现代化, 2002,(2).

作者简介

余琍,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软件理论,专业建设,实践教学。

付杰,男,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科建设。

黄传河,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本科教学

通信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 430079

E-mail:yul@whu.edu.cn

Tel:13871440585

作者:余 琍 付 杰 黄传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造性探索做好投资控制论文下一篇:政治教师角色与初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