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论文

2022-04-27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基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连年增长的大背景,剖析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方法、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为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科研项目管理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分析现阶段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队伍素质亟待提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主要问题。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并加强科研项目管理队伍建设;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完善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构建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科研档案意识等6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效能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管理

DOI: 10.13651/j.cnki.fjnykj.2018.05.019

Key words: Agri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s;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科研項目管理主要是针对科研项目的立项申请、立项论证、课题执行、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等全程进行的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在农业科研单位中是集调节、转化、服务为一体的重要部门[1]。随着科技发展水平和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项目管理的内容、质量和效能等方面都要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然而,目前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普遍存在明显的差距,亟待健全的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从根本上提升科研项目管理质量。

1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

1.1 培养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上岗前后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培养与专业训练[2],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根据有限的经验工作,加上因受科研单位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承担其他工作任务,才能达到考核要求,甚至有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身兼数职。从而导致工作中出现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导致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没有时间进行培训学习,影响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导致工作精力分散,影响工作质量;三是缺乏相应的新知识、新技能,影响到工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更谈不上工作创新。

1.2 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成长与队伍的稳定。随着农业科研事业的社会作用与地位逐渐提升,农业科研人员的待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科研项目管理效果没有与薪酬挂钩,晋升空间与机会极小,这些问题直接降低了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导致一些高质量人才的流失。

1.3 岗位责任不清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是科研机构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帮助科研人员对其科研工作的落实与执行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然而,由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职权不明、人浮于事的问题比较严重,直接影响到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水平。管理人员从科研项目的申报到结题,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更谈不上钻研业务,进行管理创新。

1.4 信息技术薄弱

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手段在各个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农业科研院所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并不高,信息资源配置与利用都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问题,导致各种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

1.5 档案意识淡薄

科研档案既是科研活动的有效记录,也是科研成果的一种保存形式。然而,多数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科研院所在项目活动过程不重视档案的收集与归档,且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在档案管理环节也存在“重立项、轻管理,重成果、轻执行”的现象,导致科研档案不全、管护不当等各种损失,给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隐患,也导致农业科研档案的效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 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提高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科研项目管理的目的是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促进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率。对科研项目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对“三农”关注度的提高,投入农业科研的资金快速增长,农业科研手段和科研成果不断推陈出新,农业科研产出量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因此,科研项目管理对科研工作的作用越来越大,工作难度也在加大。现阶段,要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水平,首先要从上到下,从科研人员到管理人员都要提高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觉维护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有效性。随着广大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地位、作用认识的提高,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将会得到应有的重视,将有利于促进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创新发展。

2.2 重视并加强科研项目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并提供人才成长的空间,从源头上保障人才的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在职培养,提升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为科研服务的能力。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人员除了要参加定期的、系统的业务培训之外,还可以经常与高校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开展经验交流活动,探讨各种合作方式,通过培训学习与经验交流,不断提升在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3]。同时,随着科研成果产业化越来越成为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为了帮助科研人员规避市场风险和纠纷,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管理人员也必须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以及动植物品种保护等相关法律知识,这些都是今后需要重点学习掌握的内容。只有这样,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才能真正成为农业科研人员的有力助手。

2.3 明确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具体职责

在农业科研单位中,各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高效运转。通过明确、细化的分工,解决人员身兼数职的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上级管理部门的一些政策调整。要将农业科研院所内不同管理部门的职责进行系统划分,通过对科研工作、管理工作、财务工作、后勤工作进行科学的职责定位与任务划分,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同时,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要对不同专业的档案材料进行系统分析,对不同来源的档案材料进行科学分类管理,以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

2.4 完善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通过绩效考核、专业评选、业绩奖励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性[4]。在业绩考核过程中,要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等内容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考核,在岗位职责考核方面进行量化管理。通过制定符合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规律的考核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用好的机制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奠定人才基础。

2.5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服务功能,达到更好的后期服务效果,并且节省人力、物力及财力。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果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要整合各种资源,构建相关信息数据库,为科研工作提供系统、高效的科研成果信息服务[5]。

2.6 强化科研档案意识

一方面,要强化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尤其需要了解档案信息管理可以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使其认识到及时、准确、系统、完整的科研档案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让科研人员主动对科研活动信息进行及时记录,适时整理,完整归档。另一方面,要强化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档案意识和服务观念,避免在档案管理环节出现“重立项、轻管理,重成果、轻执行”的现象,努力让科研項目管理工作为农业科研的高效运转提供帮助,让科研人员感受到科研档案是科研工作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科研成果的重要存贮方式,从而主动配合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做好科研档案的相关工作。

总之,要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必须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完善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效能。

参考文献:

[1]王芸芸,王玺,蒋建兵.影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因素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4(10):112-114.

[2]彭义杰,张开春,杨媛,等.新时期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水平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1):110-12.

[3]沙琴,巩元勇,李健,等.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水平对策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7(22):236-237.

[4]彭建华,吕火明.新阶段农业科研院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7,36(5):114-117.

[5]才丰,邴素玲.农业科研院所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C]//决策论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7:123-125,129.

(责任编辑:杨小萍)

作者:卢劲梅 林国容 陈玉水

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论文 篇2:

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思考

摘要:基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连年增长的大背景,剖析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管理方法、人才培养、激励制度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为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激励制度;人才培养

近年来,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对科技财政的投入不断加大,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呈现连年增长态势。国家提倡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精简放权,赋予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课题组更多的管理权限,给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部分科研机构对科研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不够重视,导致科研项目在执行和结题验收过程中存在不严谨现象。为此,剖析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管理水平提供理论参考。

1 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1 重申报轻管理

在当下的综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审机制下,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评价至关重要。科学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科研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其表象是科研单位承担多少科学研究项目,以及科研经费投入占整个单位经费投入的比重。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与申请科研项目数量、获得成果、论文发表量等因素相关联。在此情况下,为能在综合绩效考核中获得优势和彰显整体科研实力,科研单位往往重视科研项目申请数量,忽视后续对科研的系统管理,导致部分科研项目不能完成指标和按时结题验收。一些能够通过结题验收的科研项目准备时间不足,低于所要求的标准,出现各项考核成果质量低下的情况。

从科研人员自身利益来说,科研项目不仅可以作为职称评审的衡量指标,对项目经费还有一定的自主权,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这使得部分科技人员重视科研项目申报却忽视科研质量,甚至有部分科研人员直接抄袭他人的科研成果或通过造假获得科研数据,为科技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重视项目申报,轻视项目管理”的低效过程管理,使科技成果产出率低、违规操作、拼凑与项目不相关成果等现象频发,导致项目实施质量低下,进而降低项目结题验收的通过率。

1.2 队伍建设滞后

科技创新是科研单位的根基与灵魂。为建设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队伍,培养更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才,科研单位将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投入到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而忽视科研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多数科研单位把科研管理工作当成一般性的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直接让行政管理人员做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这些人员一般比较缺乏科研项目的相关管理营销经验,且未经过专业的技能培养,很少有锻炼提升的机会。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加,给有限的科研管理人员带来不小压力。农业科研发展的目标是提升农业产业服务。而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因缺乏专业管理知识,无法及时转化科技成果并服务于产业发展,使得诸多科研成果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1.3 激励制度不健全

在当前绩效综合考评和职称评审制度下,科研管理人员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无法得到全面评定。项目主持人对科研项目实行项目组管理制。科研人员申报科研项目并进行科学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可以根据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获得一定经济补助,立项项目与科技成果还可以纳入个人业绩,为未来的绩效考评、职称评定等积累材料。相比之下,科研管理人员处于弱势,为科研项目管理付出很多时间与心血,基本没有精力申请科研项目和搞科技研发。科技人员凭借项目和科技成果得到职称晋升,但科研管理人员无法得到相应的实质回报。在此情况下,部分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热情逐渐减弱,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降低,甚至一些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优秀科研管理人员纷纷转岗或离职,加剧科研单位人才流失情况。

2 新形势下做好科研项目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2.1  加强中后期管理

提高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一定要齐头并进和均匀分配。科研管理人员要严格把守各级项目的立项关,且高标准严要求,让更多有能力的科研人员申报到适合本领域产业发展需要的科技项目。更要注重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实时掌握和督促科研项目进度。科研单位要对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式管理,对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进行动态跟踪,并协调上下部门解决困难,使研究项目能够在合同任务书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要做好科研项目的档案管理与存储工作。科研项目档案是科研项目的完整记录,准确地将项目实施的过程、实验数据、研究结论等内容统一收录到科研项目档案中,能为学科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借鉴。同时,科研档案的有效存储能为科研项目成果推广和科研技术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存储有效科研档案并督促项目主持人或相关科技人员进行科研项目档案单位存储工作,为申请新科研项目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数据。

2.2 构建高素质管理队伍

在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等科研事业单位中,普遍缺乏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受科研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的约束,科研项目管理人员除承担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外,还要完成其他工作任务,身兼数职才能达到组织或人事的考核指标,工作量和压力非常大。

一方面,着力引进德才兼备的人才,并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工作,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岗位认知度。另一方面,组织专业技能方面的在职培训,提高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科研和服务科技的能力。除参加专业、系统的业务培训外,还可以与上下级业务单位、高校、地方科研院所等相关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探讨多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广大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3 完善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管理人员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通过绩效考核、业务竞赛、专业评选、成果奖励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业绩考核过程中,将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工作效率、工作质量等内容纳入系统评价和综合考核体系,在岗位职责考核中进行量化赋分。通过制定一系列符合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为科研项目管理奠定人才基础。为保证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建立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执行。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中,规范档案的收录程序。对当年形成的工作档案数字化,并全部纳入档案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彭义杰,张开春,杨媛,等.新时期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水平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5(1):110-120.

[2] 沙琴,巩元勇,李健,等.新形势下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水平对策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7(22):236-237.

[3] 宫清轩.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7.

[4] 杜慧莹.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管理调查分析——以农业科研单位调查为例[J].宁夏农林科技,2017,58(4):42-44.

Thinking on the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DONG Yue1, CHEN Mengchao2, ZOU Xun3, ZHANG Miao1, WANG Xiaohe1

(1.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enyang 110161, China; 2.  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enyang 110161, China; 3.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Quality Standards and Testing Technology, Liaon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henyang 110161, China)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level; incentive system; talent training

收稿日期:2021-06-02

作者簡介:董 玥(1984—),女,硕士,副研究员,从事科研管理方面的工作。

作者:董玥 陈孟超 邹询 张淼 王小鹤

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论文 篇3:

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模式及影响因素

摘要:通过分析农业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进而剖析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政府投入的转化资金不足、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不规范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制约了转化率的提升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强化科技成果商品意识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外部环境

中圖分类号: F323.3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3-06-07

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编号:2013BAD20B00、2013BAD20B04);黑龙江省科技攻关(编号:GZ11D202)。

作者简介:杨辉(1977—),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讲师,从事农村社会发展研究。E-mail:yanghui9797@163.com。

通信作者:张永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Tel:(0451)55190830。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农业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本研究从农业科技成果以及农业成果转化的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奠定基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7 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很多。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很复杂,而隐含于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许多制约因素则不可忽视。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认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制约因素很有必要。

1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知识性商品转化为供市场销售的物性商品的全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即科技成果的产生、转移和使用,而影响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也存在于这3个阶段中。

1.1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

首先,在农业科技成果立项之时,主要是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确定的,更多考虑研究的理论意义,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选题偏离市场需求,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具体需求考虑不足。其次,多数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够直接作用于生产,只是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和实验室成果阶段,并没有达到应用技术开发阶段和中试、示范推广转化阶段,从而终止于科研领域。最后,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与开发经费不足,也是导致有价值的研究夭折的原因之一。

1.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

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与推广是由政府机构主导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业推广机构实施的,现阶段推广机构本身已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农业推广队伍的滞后突出表现为技术和知识单一化。农业推广队伍人才出现断层,推广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术推广学科带头人、专家及中壮年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再加上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由于缺乏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得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陈旧,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和推广更是不能顺利完成的任务。

1.3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对象和受益者是农民,而农民则构成了成果转化的障碍之一。目前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障碍的最突出表现是农民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其一,农民自身购买力有限,没有大额资金投入到科技产品的购买上,并且农民文化水平相对不高,对农业科技成果认识不足;其二,农户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规模制约着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农民的小块自留地使其不愿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乃至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对象也导致其转化困难。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

2.1美国“三位一体”的模式

美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始建于19世纪60年代,实行的是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模式[1]。这一模式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将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有机结合,基本思想是通过把大学带给人们而实现帮助人们自助的目的。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和依托是各类州立大学,“合作”是其主要模式,主要内容是进行推广和服务,重点是开展成人教育工程。

2.2法国科技推广和服务的模式

法国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三级金字塔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第1层是农业成果推广署及农村发展署,是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对地方农业发展提出建议等;第2层是农业研究单位和专业技术中心,主要从事农业科技开发活动,使研制出来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应用;第3层是农会系统、农业合作社系统、农业技术协调协会、农业资源与发展服务中心等推广服务体系,其任务主要是维护农业工作者的利益,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工作。

2.3日本以农协为基础的模式

日本政府与农协相互配合,逐步形成了相互独立又密切协作的官民两大农业推广体系。在宏观上,农协通过对各地区农业自然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为农业经济结构和种植业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提出意见;在微观上,农协根据各农户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农业生产与经营计划,帮助农民设计以经营收入为目标的农业经营计划,并给予具体指导。

2.4中国以计划为主的模式

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以计划为主的模式,是以政府主办的、以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农业推广体系,其运行机制是利用行政手段。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直接面向政府和上级,导致所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容易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造成农业科研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科技的先进性,而忽视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可行性和有用性,导致许多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或小面积试验阶段。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

3.1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

拉动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根源动力和基础是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而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又取决于自身的农业生产经营目标与规模。以种植业为例,黑龙江省人均经营土地0.32 hm2,高于我国平均农业人口的耕地水平 0.17 hm2,但低于加拿大的 59.17 hm2、美国的28.73 hm2等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即使采用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但由于经营规模小,致使增长效益也很有限,不足以产生激励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2010年进行的相关调查中发现,90%左右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仅仅是维持基本生活或进行简单再生产。因此,作为单个农户,他们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需求程度非常低。同时,由于实际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农户仍然是单独决策农业生产,多数农民不太敢采用新成果、新技术,导致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等不能在农村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3.2政府投入的转化资金不足

因大多数农业科技成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即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然而,现实中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以显现。在目前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中,很多项目明确要求一定比例的自筹配套转化资金,或申请单位为了提高项目中標的概率而虚报较高的自筹资金。然而,由于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单位多为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其科技开发资金普遍短缺[2],因此,在项目实施中,项目承担单位很难按照项目合同所承诺的配套经费进行落实,最终导致很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因资金所限而不能顺利开展,更难以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转化与生产。

3.3农业科研项目管理不规范

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立项及实施过程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得不到保障。绝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要走出实验室,进行生产试验研究,并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费。由于受本职工作及其他条件所限,很多科研人员仍将这部分研究在实验室内进行,而科研立项部门又很难监管到这些环节。这样不但很难保证科研成果的成熟度,而且也会因缺少与农业科技成果需求者的有效沟通而不能掌握科技需求动态;同时,还会使项目合同履行监管不到位。尽管项目立项时签有项目合同,但对如何履行合同缺乏明确、清晰、有效的规章条款,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没有切实有效的监控措施来保证项目承担单位严格履行合同规定内容,而且违约、违规后的处罚措施不明确,个别存在处罚措施的条款也是执行不力,致使项目主持人无视合同的严肃性。由此可知,项目成果的成熟度和先进性更得不到保证,从而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增添了难度。农业科技成果的鉴定与评价标准有欠缺,目前农业科技成果的鉴定形式主要有4种,即检测鉴定、验收鉴定、专家评估和视同鉴定。在这4种鉴定方式中,只有视同鉴定是对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取得实际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的认定,是以科技成果在商业上的成功作为判断其价值的标准。而目前通过这种方式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却非常有限,而且申请程序繁琐,由此对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还起不到较强的科研激励。

3.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制约了转化率的提升

与工业科技成果相比,由农业产业特点和农业科技成果特征决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科技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资金风险、国家风险等)不但种类多而且不易控制,尤其是科技风险。科技风险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与运用过程中,由于科技更替或由科技成果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农产品预期产量或收益无法实现的一种可能性。近年来,农业科技风险损失一般来源于2个方面:首先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适应性与先进性。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农业的过程就是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这对现代农业科技自身来说也是一个不断提高、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所以科技成果都具有阶段性的先进性。由于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有可能提高农产品品质、拓展传统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同时,还会因为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的局限性而导致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预期产量无法实现,又或是由于外界条件的因素,如不在该科技成果适用条件范围内和采用者对该科技成果本身的信息掌握不完全,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带来一定的损失。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外部性。由于很多农业科技成果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特性,那就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使用者不可能独占此项技术成果所产生的正外部性。所以,当某项农业科技成果可以被众多使用者共同使用时就可能会使该技术效应发生逆向转化。例如,一项可以提高农产品品质或者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全面推广后,众多该成果使用者的农产品品质或产量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根据蛛网理论“丰产并不一定等于丰收”,结果可能会导致该农产品因供过于求而使价格下降,且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缺乏弹性,农民还可能会因此减少收入。随着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农业科技风险呈上升趋势。

4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4.1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农业科研要依据农业自身的客观规律,以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研究时不能急于求成。农业科研机构选题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入手,确保选题的来源是农业生产本身,科研人员应该深入实际生产,解决农业生产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科技和生产的变动调整科研内容,完善科研方向,加强科研成果的实用性,提高科技成果质量。

4.2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目前,农业推广模式既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也不能保证市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纳,使得科研与生产脱节,需求与市场脱节,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亟需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综合素质人才。对现存的农业推广体系加以深入改革,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培训,提升技术水平,改变陈旧观念,逐步实现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考核认证制度。要加快建立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介机构的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新模式[3],并且考虑到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同时考虑到农业的生态区域性、生产时效性、环境多变性、经营主体分散性等特征,鼓励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民间的农业推广组织。

4.3强化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

绝大多数农业科研项目与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具有显著的外部经济性,如环保型耕作技术,动物疫病、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灾害的监测、防治与控制技术,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技术,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技术以及农业标准化技术等。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很难推进这类科技成果的转化。另外,对于具有战略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因其风险较大,前期也很难吸引到资助资金。因此,作为公共服务供给者,政府必须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多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尤其在前期转化中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在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还应合理配置资金,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与效能。

政府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不能仅局限在资金的投入上,更需要政府通过提升农业基础生产条件建设农业科技转化及示范基地,搭建农业技术市场等物质条件,以及制订相关政策制度的规范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转化环境[4]。

4.4强化科技成果商品意识

转变农业科技人员重科研轻转化的思维惯性,树立科技成果商品化的理念,为农业技术市场提供更多的农业技术商品。建立激励和尊重这些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的制度,改变过去“项目(论文)—识别(出版)—评奖—晋升”的管理办法,建立多种激励机制,使人自主研发,增强市场意识,提高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热情,使科技推广人员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与追求精神文明密切联系,指导技术人员从追求学术向积极从事成果产业化方向转变,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的发展。使评价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建立良好的利润共享分配方案,在肯定人们社会地位和奖励的同时使其经济利益得到提升,让科研人员觉得从事科技成果推广等益农事业和从事科研同样能得到社会及同事的尊重,以刺激研究人员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来。

4.5增强农民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意识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主体是农民,自古以来,农民素质低一直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农民的技术能力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是否可以被农民接受及其应用程度,但指望一夜之间改变农民的创新能力和精神面貌而且还善于和乐于接受新知识是不太现实的,可是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而言,又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的农民开展继续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农业技术培训,使农民在掌握传统农业技术的基础上增加高新技术知识。对农民的心理教育同样不可忽视,必须深化到农村中间,细致地调查和研究,针对不同的层面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宣传和指导,提高农民采用和接受科技的热情。

5结论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国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农业推广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类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对补充完善我国现有农业推广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务之急是要完善农业科研管理制度,以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质量,为科技市场提供充足的有效农业科技成果。其次,在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相应增强政府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或主体作用,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必备的条件与环境,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双方通过不同模式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平稳转化,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马卿,崔和瑞. 国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模式的比较及借鉴[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2):84-87.

[2]薛庆林.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1):104-107,112.

[3]張梅申,王慧军.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及实例分析[J]. 农业科技管理,2011,30(2):24-28.

[4]李建华.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 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闫立萍,王志丹,赖晓璐. 辽宁省粮食生产能力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415-416.

作者:杨辉 张永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居住室内建筑节能论文下一篇:工程质量控制措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