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交流研讨论文

2023-01-06

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 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尝试改革, 于是出现了合作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兴趣小组等, 并努力尝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构建一种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新模式。而交流研讨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又符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际。然而对照交流研讨的要义, 结合几年来所听的新课程公开课的情况, 发现交流研讨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不少误区, 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 交流研讨的气氛或是没有被充分调动, 或是表面热闹, 事实上学生并没有从研讨中得到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

课堂上有的教师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根本不够, 学生还没真正交流讨论, 甚至思维还没动起来, 教师就开始停止交流研讨并迫不及待地给出答案。另外, 不少历史教师对教学模式有一些错误的认识, 认为只要课堂上充满学生的声音, 气氛活跃, 就是成功, 于是片面追求热闹。反而冲淡了教学研讨的主题, 学生海阔天空, 老师自认为把学生调动得很积极, 氛围很好, 而最终的学习效果却是一团糟。此外, 由于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制约, 有时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时难以回答的情况, 不少教师或是面露尴尬、无所适从;或装作若无其事, 轻描淡写地躲过。做不到真正生生互动、师生交流探讨。

(2) 交流研讨问题的设计或过于简单或复杂、或问题的答案不具有开放性, 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简单时, 学生轻易就在课本中找出了答案, 使交流研讨流于形式, 学生渐渐失去了参与活动兴趣, 甚至产生自满情绪, 影响以后的教学。而设计复杂时, 学生找不到突破口, 无从下手, 因而失去了自信心, 对后来的教学又会产生负面影响。有的问题本来就有相对被普遍认可的答案, 并不具备研讨性。倒像是“作秀”历史课, 浪费教学时间。

(3) 交流研讨中学生提出的很有见地的看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讨中老师不断暗示或提醒学生, 努力把学生的思维往自己设想的答案方向引导。众所周知中学生处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年龄阶段, 有时在讨论之后会提出一些新的论点, 不管正确与否, 这都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 但不少教师受传统历史教材影响, 对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往往忽略甚至否定。有些教师在研讨开始不久就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方向上引, 或为学生的观点定性, 固守传统历史结论, 封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面对这一课堂新模式在教学中出现了几个误区, 如何改进存在的问题呢?

首先课前精心设计交流研讨题目。

要解决这一问题, 在课前除了要认真备课, 还要备学生。教师在设计交流研讨题目的时候, 所提的问题不要太多、太难, 要根据所教学生的教学内容、认知水平, 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 以达到因材施教。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是课本中现成的观点和结论, 如果有一系列问题的话, 这些问题最好有一定的层次性, 能够体现学生认知的渐进性。课堂上提出问题时的引导要有导向性, 但不能具有指向性, 既能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某一问题上之后, 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联系多方面知识进行探讨。

其次教师适当对学生的分组交流研讨给予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如果学生还不太适应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尽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可适当补充资料, 让他们展开交流研讨, 有想法积极发言, 争取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当研讨出现停顿时, 教师应稍为引导后再充分动员, 不要每次都由老师自己来打破沉默。总之, 研讨就是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课堂研讨脱离了学生, 任由教师“一言堂”, 交流研讨也就失去了开放性真正意义。

另外, 交流研讨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不少教师觉得教学时间比较紧, 完成教学任务都来不及, 如何还有时间研讨呢?这就需要合理取舍教材知识, 为研讨的实施赢得时间了。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下,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 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教材, 要通过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理解大胆取舍、处理, 这样才能为研讨的实施挤出时间。那么, 如何使交流研讨的进行真正落到实处呢?在交流研讨之前最好要有一定的准备, 具体要注意的除了前面所讲到的之外, 最好把学生按人数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确定小组组长作为中心发言人;事先布置有意义的高考知识主题或带有开放性的问题, 要求学生阅读教科书有关部分, 并利用图书馆和网络等各种途径, 作好上课前的知识研讨准备。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 最好深入到学生中去巡回指导, 同时既要留有一定的时间使讨论能真正开展起来, 又注意时间的控制。如果遇到确实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 教师可以不立即解答, 如果这个问题确有讨论性的话, 是教材的知识延伸, 就可以把这个“球”抛给学生, 通过提示, 如帮学生找问题的突破口等方式, 让学生学会运用集体智慧去解决问题。有些一时无法一下解决的问题, 如果与中心问题关系不大, 应先“搁置”起来, 继续集中精力思考中心问题, 完成教学。下课后可以布置学生课后通过网络等手段去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最后教师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有见地的新观点, 允许多种观点并存。

在交流研讨中, 教师不能明示或暗示学生, 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答案, 哪个同学的观点最好。因为教师一旦这样表明了, 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对学生的意见可以作出鼓励性、启发性示意, 或者用自己的话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表述要表达的意思。可以把内容演示板书作为总结, 还可以视教学要求和学生的水平适当地深化, 但应该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 鼓励多种答案并存。总之, 要真正发挥交流研讨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培养新课标下学生高考应试综合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交流研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得越来越多了, 但其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常常无法达到预定的效果。那么, 在充分认识和重视交流研讨的同时, 如何消除认识上的误区, 掌握交流研讨具体实施和操作的技巧, 提高交流研讨实施的效果呢?本文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 尝试从交流研讨在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及如何改进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探讨, 对历史课堂教学交流研讨的实施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和看法, 希望能对新课程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交流研讨,开放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时期酒店管理模式创新方法分析下一篇:城市园艺设计中植物配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