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分析论文提纲

2022-09-10

论文题目:教师关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

摘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着青少年的学业和个体发展。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越来越多,世界卫生组织和学校管理者都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会对青少年造成消极的影响并可能会持续到成年期,甚至整个生命历程。因此,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依旧至关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可能考虑了压力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如何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但随着积极心理学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因素的关注,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也从病理学指标到双因素模型再到完全心理健康状态。生态系统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都强调教师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已有研究对二者单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认为教师的行为(如支持、关怀等)会对学生的个体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提高学生幸福感,降低抑郁水平。还有研究从师生关系的角度分析教师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增益效果。但从发展情景理论来看,对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产生影响对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不仅要考察个体之间的差异,还要从群体层面讨论交互作用。根据生态系统理论可以看出环境的问题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同时在班级层面和个体层面考虑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主要讨论了关怀行为,在不同班级环境背景教师关怀如何对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作用。并根据在本土化背景下提出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观点,在本研究中,把心理素质作为外界社会支持和关系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关键机制,因此本研究并同时在考虑个体差异的情况下,探讨教师关怀如何通过心理素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即教师关怀行为是否会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说,本研究通过同时考虑心理健康的积极(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指标(抑郁),对海口市初一、初二学生进行调查,并在班级层面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的方式,分析教师特征和班级环境的跨层调节效应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个体层面,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探讨教师关怀行为如何通过心理素质去影响心理健康,以及教师关怀对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否因班级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简化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拟合指标更好,适合同时考察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2)教师关怀对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的主效应显著。(3)教师关怀行为受教师生活满意度水平的调节作用影响学生抑郁;同时受班级排名调节作用影响学生的抑郁和生活满意度;(4)班级学习负担氛围和同学关系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同时教师关怀对学生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受到班级学习负担氛围的调节。(5)在同时考虑个体差异和班级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关怀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心理素质的中介影响作用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变量为抑郁和生活满意度时,教师关怀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皆受到班级师生关系、班级竞争氛围和班级学习负担氛围三个维度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根据从不同的理论出发,探讨在班级层面,班里的环境因素如何在教师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发挥作用。符合我国班级制的教学环境设置。同时考察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能从不同角度解读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同时关注积极消极两方面,可以更好的帮助未来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相关干预研究的开展。使用多层模型解决了传统回归分析处理多层数据时的局限,又探讨了教师这一环境变量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帮助未来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行为和开展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师关怀;初中生心理健康;班级环境;心理素质;多层线性模型

学科专业:应用心理学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心理健康概述

1.1.1 心理健康的结构模型

1.1.2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测量

1.1.3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指标的适用性问题

1.1.4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1.2 教师关怀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1.2.1 教师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2.2 教师关怀的内涵

1.2.3 教师关怀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2.4 教师关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1.3 班级环境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1.3.1 班级环境的概念和内涵

1.3.2 班级环境的测量

1.3.3 班级环境的分析方法

1.4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4.1 心理素质定义

1.4.2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5 教师关怀、班级环境和心理素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1.5.1 教师关怀、班级环境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5.2 班级环境与中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论基础

1.5.3 教师关怀、班级环境和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6 多层线性模型

1.6.1 概念

1.6.2 数学模型

2 问题提出

2.1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与问题提出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意义

2.3.1 理论意义

2.3.2 现实意义

3 方法

3.1 研究目的

3.1.1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验证

3.1.2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和差异分析

3.1.3 教师和教师关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3.1.4 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3.1.5 教师关怀、班级环境和心理素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3.2 研究被试

3.2.1 .学生

3.2.2 教师

3.3 研究工具

3.3.1 学生问卷

3.3.2 教师问卷

3.4 施测过程及数据处理分析

3.4.1 施测

3.4.2 数据处理方法

3.4.3 数据分析步骤

3.4.4 变量中心化

3.4.5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5 模型构建

4 结果

4.1 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验证

4.2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4.2.1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4.2.2 初中生不同心理健康状态教师关怀的差异分析

4.3 教师关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4.3.1 学生特征变量、教师关怀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4.3.2 学生特征变量、教师关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4 教师和教师关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4.4.1 教师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4.4.2 班级特征变量、教师关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5 教师关怀和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4.5.1 班级环境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4.5.2 教师关怀和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4.6 教师关怀、心理素质和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4.6.1 教师关怀、心理素质和班级环境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4.6.2 教师关怀、心理素质和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5 讨论

5.1 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5.2 教师关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5.3 教师、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5.3.1 教师与教师关怀的交互作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5.3.2 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3.3 教师关怀与班级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4 教师关怀、班级环境和心理素质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4.1 心理素质在教师关怀对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5.4.2 班级环境对教师关怀影响心理素质中的调节作用

5.5 本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5.6 本研究的教育启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当代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提纲下一篇:中国瓷器民族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