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2022-10-27

在面临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时, 有的人就能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而另一些人则会举足无措, 捉襟见肘;有的人总会有良好的社交圈子, 招人注目, 而有的人则不善交际, 默默无闻;在面临困难挫折时, 有些人仍能积极乐观, 激流勇进, 而有些人则意志消沉, 缺乏活力, 等等。在这些问题上, 道德与法治因素, 与学生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规范道德教育

(一)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

目的在于使学生将获得的道德观念系统化, 确立道德信念, 成为一个自己所向往的具有道德理想的人。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 只有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 从而对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起到指导作用。因此,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 可以从查询学生对社会道德问题的看法入手, 因为在他们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非完全相同的, 而且与成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所以, 只有弄清楚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后, 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还可以通过学生反醒自己的道德经验, 使之能把当前的道德情境与自己已有的道德经验相联系。道德教育工作不可能超越学生道德发展内在规律的制约, 只有在学生已有的道德经验基础上进行辨析与内省, 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利用情感智力来促进道德水平的发展

情感智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情感共鸣, 也就是移情。移情能力的培养也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社会生活中, 每个人总会面临大量的关于他人情感状态的特定情境, 面对这些情境, 个体能否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这就依赖于个体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意识, 并能分享对方情感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前面阐述的情感才能。如果一个人有较高的情感智商, 他就能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其所处的情境, 了解当事人的情绪所表达的意义, 并做出与此相应的情感体验。在这种移情体验作用下, 个体更易于做出亲社会行为, 有利于道德水平的提高。可见, 情感才能与道德教育既是相互促进, 又是互补互益的。

(三) 通过提高学生对道德因素关系的认识, 明辨产生某一道德事件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后果, 也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行为的训练、运用榜样的示范、自我调节等, 不仅是道德教育的方法, 而且也是情感智力的培养方法。通过角色承担、角色扮演都可以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只有通过道德教育, 完善学生的道德修养, 学生情感才能的培养才有意义, 也才能与我国的教育目标相符合, 为祖国的建设培养出品学兼优的人才。由此可见, 道德教育是情感才能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了解学生有一些什么样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冲突的, 以及如何去辨析它们, 将有利于学生在面临矛盾冲突的道德情境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人们不难看到, 人的行为确实是受他的价值观念所支配的, 人总是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决策中行动。这样, 情感才能的表现也就是在价值观支配下来实现的, 从而使情感才能的表现符合正常道德行为规范。

二、强化法治教学

(一) 法治条文: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方面

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 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 并由公安机关执行, 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 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 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第四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第四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 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第五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 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五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 爱护公共财产, 遵守劳动纪律, 遵守公共秩序, 尊重社会公德。

(二) 法治与校园生活

根据法治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 分解和落实了各科室的工作责任, 使各线工作齐抓共管, 形成了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网络图, 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师生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财务室管理制度》、《门卫管理制度》、《24小时巡逻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等, 分工到人, 责任到人, 签定安全责任书, 使学校法治管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 每一个角落, 让创安工作处处都做到了有章可循, 违章必究, 不留盲点, 不出漏洞。

精心组织, 群防群治, 让法治教育时时都有载体可托, 确保师生安全。加强法治教育, 促进自护;学校对安全教育进行了专题部署, 确定了以“健康第一, 安全第一”和“认识社会, 拒绝毒品, 远离危险, 防范侵害”为主题, 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手抄报, 做到宣传与教育相结合, 辅导与自学相结合, 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 全面抓和重点抓相结合。突出重点, 抓实开展;法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 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 我们又确定了管理重点:住校生管理, 食堂卫生管理, 微机室、多媒体室防盗, 家校联系管理。群防群治, 常抓不懈;依托社会, 通力合作, 我们积极与派出所通力合作, 做好学校法治安全教育, 还特地聘请了法制副校长。设立校园内师生行为监督岗, 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法治安全检查做到常规检查和专项检查, 突击检查相结合, 及时登记, 及时整改, 学校相应地配备了注册登记簿, 如:《治安保卫会议记录》、《法制安全教育记录》、《外来人员登记簿》、《值班记录簿》、《巡查、安全检查记录簿》等。

摘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对学生进行道德观念的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将社会生活呈现在学生面前, 为学生提供真实体验的机会, 实现自我反省、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教育。

关键词: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 张千帆.中国宪政的路径与局限[J].法学.2011 (0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版权法中的间接责任下一篇:浅析新税法修正背景下如何做好个人纳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