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传播论文

2022-05-07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广播新闻传播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在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和微信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这两大新媒体平台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优势,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应用,认为通过吸收微博和微信的精华,巧妙利用,可以凸显广播新闻的权威性,彰显媒体的公信力,使得广播新闻能够收获更多的听众。

广播新闻传播论文 篇1:

新时期广播新闻传播的创新与拓展

摘 要:本文以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为例,从深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形式创新、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内容品质、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传授效果等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广播新闻报道的创新与拓展,力求对其中的传播规律和效能进行科学的探究和归纳。

关键词:走转改 传播 创新 策划 融合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联合部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央及地方各级各类媒体不断革新报道理念,找准报道定位,掀起了新闻报道的新一轮热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国家电台的传播优势和有效表达传递出带有中国百姓特色的真实声音,描绘出富有时代特征的国情发展,这些特征在运行近一年的“走转改”大型新闻行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可以说,中央电台落实“走转改”的新闻实践是对新时期广播新闻传播样态创新与发展的有益探索,有效推进了国家富民强国的好政策与百姓民生的紧密结合、新闻报道的高端立意与新闻人物采写生动鲜活的紧密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优势的紧密结合等,这一切在诸多具体节目中均有体现,充分体现了“走转改”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从深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形式创新、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内容品质、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传受效果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力求对其中的传播规律和效能进行科学的探究和归纳。

一、准确定位,精心策划,深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形式创新

1.找准广播新闻“走转改”的传播定位

广播新闻借助广播媒介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信息传递准确、情感表意充分、制作成本较低、应急反应及时等固有优势,在广大百姓中具有较高的传播影响力。有专家学者提出,广播作为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传统媒体,一直让广大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拥有着自我价值认同。基于以上两点,从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行动的系列专题报道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在结合自身优势与找准广播新闻“走转改”方向的实践中找准了适合广播媒介特征的传播定位,即延长报道半径,涉猎更多元的新闻主题;转变报道观念,采访更基层的新闻人物;拓宽报道思路,呈现更为丰富的新闻情感;换位报道策略,传播更为人性的新闻价值。新时期广播新闻通过“走转改”要实现的传播诉求不仅仅是原有的新闻信息传递和以政府为本位的舆论宣传,更要实现通过“充满乡土气息的国情报告和民生调查”的方式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舆论导向,这种舆论导向站位更高、但落点较低,广播媒介在广大百姓的自我价值认同中实现了对受众更加深刻的舆论引导,这也是广播这一社会化媒体的又一次“社会化”之旅。

2.精心策划广播新闻“走转改”的报道主题

“走转改”是对广播新闻提出的具体要求,而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和任务,关键还在于广播新闻呈现给广大听众的新闻作品,而优秀新闻作品的基础又在于对报道主题的精心策划。以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报道之《倾听新疆》为例。2012年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广播新闻宏观的报道主题应该定位在宣传和体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两周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和优势,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上。而围绕宏观的报道主题又要有相对微观的报道主题与之呼应和配合,因此《倾听新疆》又相继推出了数十期专题新闻报道,其中包括《走进乌鲁木齐黑甲山棚户区》《哈密能源战略升级》《和田教育的春天》《霍尔果斯口岸——火热的中国向西开放桥头堡》等一批优秀新闻报道,这些作品分别从棚户区改造、能源发展、地方教育、边境贸易等不同侧面反映新疆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由此可见,广播新闻报道主题是需要精心策划的,更是有层次和有侧重的。有了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主题,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二、注重挖掘,打造精品,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内容品质

1.深入挖掘具有典型性的新闻元素

新闻元素在整个新闻报道中的地位就像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如果新闻元素选取得恰到好处,就会使新闻的主题更加凸显,意蕴升华。以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报道《倾听贵州——夜访核桃坝村》为例,这期节目反映的报道主题是贵州县域经济如何因地制宜,蓬勃发展,记者的报道切入点选择了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的支柱产业——茶叶,通过记者和茶农周桂芬的对话以及记者对当地茶叶交易现场的描述让听众深切感受到茶叶经济的红火现状和乐观前景。显然,茶叶、茶农和茶市就是记者深入挖掘出的具有典型性的新闻元素,这在广播新闻报道中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在“走转改”的新闻报道中意义更非寻常。因为基层的新闻元素相当丰富,哪些元素便于叙述说理、传情达意,哪些元素最能直接切中新闻主题,这些都需要新闻工作者熟练甄别,娴熟运用。综观中央电台“走转改”新闻行动的报道实践,深入挖掘具有典型性的新闻元素已经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2.注重运用具有故事性的新闻叙事

具有故事性的新闻叙事是国际通行的新闻报道方式,中央电台“走转改”大型新闻报道中大量使用这一方式,取得了强烈的收听反响。所谓故事性叙事模式,是指借鉴故事的写作手法,通过场景设置、人物对话、细节描写等丰富的情节变化来展现新闻事实。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对故事性叙事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良,形成了将人物作为叙事焦点和报道中心的平民化叙事风格,打破了传统国家广播新闻的报道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中关注基层群众、涉及群众对话的比例接近50%。新闻报道中能听到基层百姓对党的惠民政策的切身体会、对家乡面貌发展变化的欣喜之情、对自己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一段段肺腑之言、一句句真实感受取代了广播媒体单一使用客观数据和事实进行新闻报道的传统模式,使新闻更有人情味、更具说服力、更显舆论引导价值。平民化叙事使中央电台“走转改”新闻报道取得了理想的传播效果。下面以新闻特写《荆南村移民新生活》为例进行分析。

走进荆南村安置点,“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宽敞整洁的层楼的楼房一字排开,房顶上是一个个太阳能热水器。村民张寿亭家,大门上的喜庆对联依然鲜艳。因为下雨,刚从地里收割回来的张老汉在家逗着孙子。

村民:打个招呼,打个招呼。

记者:孩子是移民后本地出生的?原来在老家那边是做什么呢?

张寿亭:打渔,在河里面。

记者:到这儿来就种田了?

张寿亭:对,种田。

记者:会种田吗?

张寿亭:会会会。

记者:种田,农具怎么办?

张寿亭:机耕。

记者:机械化了?

张寿亭:对对对。

记者:过去呢?

张寿亭:老家是山区,过去没有。

记者:习惯吗?

张寿亭:习惯习惯。

从山区来到平原,摸惯了渔具的村民渐渐熟悉了水田种植,45岁的张寿海更是承包了40多亩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这次他带我们参观的不是庄稼,而是俨然动物园的养殖场。

张寿海:这是养的鸳鸯。

记者:那是长毛兔?

张寿海:肉兔。

记者:你这儿啥都有啊。鸽子还有啊?那你这投入资金怎么解决啊?

张寿海:资金啊,我们书记帮忙解决了一部分,书记借的。

资金扶持,是当地政府对移民的一项惠民政策。在村边云氏兄弟的养猪场,60岁的哥哥云正福喜滋滋告诉我们:“今天上午刚卖了五头。一万多,卖了一万多。今年发展了,明年想搞封闭式的。这是做试点,过年能搞个八九万。”

夜幕降临,雨也停了,我们请县电影公司在村委会放起了电影,欢乐笼罩着整个村子。村支书李厚胜高兴地向我们说起未来的打算:“让农民向城镇集聚,进行产业调整,要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这则新闻特写以记者与村民对话的形式展开,所有的新闻信息都融汇在轻松的交谈中,村民们干脆的回答体现出对移民生活的肯定与满意之情,结尾处村支书的一番话更是整条新闻的点睛之笔。本则录音报道,通篇没有出现记者过于主观的评论,有的只是借采访对象之口表达出的新闻主题——因为党的政策好,所以移民生活更美好。平民化的话语体系成为贯穿始终的表达手法,故事性新闻叙事的功效也就显而易见了。

3. 着力融入具有品牌性的新闻栏目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央广新闻》等节目作为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的品牌栏目,在广大听众中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一大批忠实听众长期关注和收听。而此次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正是以这些品牌栏目作为传播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捆绑营销”的传播策略。一方面,“走转改”节目借助知名栏目得以有效推广,在听众中形成了一定的“收听群体”;另一方面,在品牌栏目中嵌入“走转改”的新闻报道又为原有栏目风格加入了“民生底色”,使得品牌节目的公信力、美誉度进一步增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合力共生、实现双赢。此外,“走转改”节目的主动融入还体现在其针对性上,也就是说不同的“走转改”体裁所融入的栏目类型吻合度较高,不会产生割裂和顿涩之感。

三、台网融合,多维呈现,固化广播新闻传播的传授效果

中央电台“走转改”系列报道除了注重通过调频广播进行有效传播之外,还积极拓展话语空间,搭建共享平台,运用网络多媒体与受众进行广泛互动,延展了广播受众的传受视阈,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台网融合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传播效能最大化。

以《倾听新疆》采访活动为例,中国之声通过新浪官方微博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以“新疆行走日记”为主题,动态报道《倾听新疆》采访活动进展及幕后花絮,引发听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从2012年5月11日至19日,累计播发微博近40条,听众评论近1000条,节目与听众在新媒体平台上积极互动。此外,中国广播网还设立《倾听新疆》专栏,将节目外的声音、图片、视频进行展示,刊发图文稿件25篇、图片110余幅、视频2段、记者手记10篇,立体化的报道形式,丰富了报道内容,拉伸了报道内容的影响空间和范围。为了突出网络传播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广播网还采用大图式首图设计版式,以高清图形式生动再现此次走进新疆的采访细节。专题要闻版块的现场报道环节保证每天推出独家稿件2~4条,图片版块“独家镜头”每天保证更新2~3组,及时有力的内容将当天最精彩的瞬间呈现给网友,传播冲击力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

除此以外,中国广播网还在博客、论坛开设互动专区,例如将《倾听贵州》中的重点、亮点稿件利用论坛、博客向网友推介,对优秀的贴文、博文进行重点推荐,并通过中广网新浪官方微博进行推送,与网友展开深度互动,这些积极有效的传播路径都值得肯定。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本文编辑:宁黎黎)

作者:卜晨光

广播新闻传播论文 篇2:

微博微信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和应用探析

【摘要】在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和微信的优势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这两大新媒体平台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优势,进一步探讨了其具体应用,认为通过吸收微博和微信的精华,巧妙利用,可以凸显广播新闻的权威性,彰显媒体的公信力,使得广播新闻能够收获更多的听众。

【关键词】广播 新闻传播 微博 微信

目前,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下,各种网络新媒体的涌现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更快,类型更加丰富,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阅读海量信息。特别是微博和微信几年间就迅速占领了新闻传播高地,使人们的阅读进入了碎片化时代。广播新闻若要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善于吸取新媒体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发展,为听众带来更多的惊喜,提高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本文围绕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优势,探讨其具体应用。

一、微博与微信概述

2007年,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带有微博色彩的社交网络——饭否网。2009年8月,互联网公司新浪推出了社交软件——微博。微博的内容组成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图片和文字,用户随时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电脑端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如果出现突发事件和一些重要事件,通过微博还可以实现直播,使用户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感知和体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個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人们通过微信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等信息,大大丰富了人际交流。用户可通过多种方式添加好友、关注公众平台,还可以将有趣的内容分享给好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依赖微信发送信息,并通过微信衍生了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成为许多人青睐之地,许多品牌、企业、个人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发布信息和提供服务。

二、广播新闻传播中微信和微博的优势分析

1.加快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传播影响力

微信和微博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宽、速度变快。广播新闻传播需要借鉴这种优势,使新闻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更加便捷。

(1)对重大事故进行现场直播

在微博上经常看到突发新闻,这些新闻往往并不是由官方新闻机构和记者提供,而是由现场人员在微博上发布文字和图片,并通过转发传播从而迅速扩散。这些信息的提供者可能是每一个玩微博的普通人,他们借助微博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直播,将所见所闻发布出去。而新闻媒体记者却常常做不到在第一时间深入到所有突发事件的现场,特别是一些重大的事故、灾难现场,这时就可以利用微博获得第一手信息。广播新闻记者可以结合微博上的新闻素材,通过核实,进行整理后,以媒体途径进行报道。

例如:2010年2月,网友使用新浪微博直播了中国登山队在印度尼西亚脱困的整个过程,图文并茂,十分详细。印度尼西亚距离遥远,媒体记者不可能立刻到现场进行报道。利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通过核实后再进行系统整合,就可以及时发布整个事件的详细经过,形成完整的新闻,以供大众及时了解。此时,微博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工具,还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信息获取渠道。

(2)制造舆论影响力

微博作为大众喜闻乐见、利用率高的社交网络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社会影响力不可小觑。利用微博对某一事件持续跟踪,不仅有助于了解整个事件,还可以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相应的帮助、需要澄清的真相得以昭彰。

与微博类似,通过微信的广泛传播同样也可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一封求救信、一张触及心灵的照片、一段令人沉思的视频,在朋友圈中分享、传播,都可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微博和微信都具有引发社会性新闻事件的潜力,这是因为这二者普及程度较高,影响力也很大。2011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于建嵘收到了一封帮忙寻找自己孩子的求助信。随后,他开通了微博,并发布了让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的倡议,消息通过不断转发,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纷纷转发该条微博,越来越多的网友关注这一事件,还有许多志愿者积极响应。

2.拓展新闻传播广度并提高新闻质量

时至今日,微博与微信的发展,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对社交和新闻的传播影响颇深。凭借微博微信的效应,大量的自媒体应运而生。微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可以多人语音和视频,而且正在从社交信息平台拓展到资讯平台。微博微信不仅拓展了新闻辐射的广度,同时在新闻质量上也有显著的提升。

(1)获得更多用户

微博与微信的新闻传播范围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注册使用门槛低,既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又能够打破传统广播地域限制。而微博中众多的用户,他们经常关注最新的新闻动态,为广播电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使广播电台收获更多忠实的粉丝。

(2)与听众形成互动

广播电台注册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之后,可以与听众形成线上互动,还可以进行语音采访,有效提高用户的黏性。电台要善于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推送消息。

(3)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

微信公众号使得广播的收听更加方便,无需下载电台软件。广播与微信相结合可以为在线用户提供新闻文艺等各种节目,为用户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服务。

(4)降低通话成本

微信使用几乎是零成本,在无线网络下其发送信息是免费的;即使是移动网络,其流量耗费也较小。广播电台可以充分利用微信低成本交流的优势,与用户进行互动,通过微信进行文字和语言交流,这与打电话相比,不仅降低了通话成本,也更加方便沟通。同时,用户喜欢哪个节目还可以直接关注,而不必像传统方式那般必须要打热线电话,提高了广播电台与用户交流的便利性。

三、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分析

1.合理借鉴和筛选新闻

对于广播新闻传播而言,为了获得高质量新闻,需要合理借鉴微博内容,筛选适合节目的素材,进行整理编辑。在微博中存在着大量鱼龙混杂的信息,需要广播新闻编辑记者进行合理筛选和借鉴,并且要具备新闻的甄别能力,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提高媒体权威性与公信力

广播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不仅发展时间长,而且具备很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微博微信由于发布的门槛很低,有些人为博眼球而散播谣言和虚假新闻,整体可信度相对较低。大众迫切需要有官方的、可信赖的媒体来澄清网络信息、答疑解惑,而这正是广播机构的职责所在。

微博微信新闻绝不可以拿来就用,对于广播新闻人员而言,一定要站在媒体的角度上,保持高度的媒体自觉性,在确保微博微信内容真实的前提下,以客观、理智的声音去报道和评论。相对于微博和微信而言,广播媒体的公信力更高。比如:在新浪微博中曾经广泛流传的“金庸去世”假消息,依靠微博微信迅速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利用了官方电台的权威,在官方微博微信上及时辟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导听众发现正能量

广播新闻传播中在应用微博微信时,还要多多关注正能量,积极引导听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对受众身边新闻更应充分报道。接地气的新闻才是受众感兴趣的新闻。同时需要对相关负面报道进行合理控制,积极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使人们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乐观。

4.吸引公众积极参与互动

广播新闻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之后,需要充分结合社交媒体的特点,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在报道重大新闻时,广播媒体可以专门开设相关内容专题,设置热点话题,方便受众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事件的进展,并产生积极评论的兴趣,实现即时互动。

为了充分挖掘微信的优势,新闻广播媒体要培养一批强大的微信编辑团队,具有敏锐的嗅觉,善于在短时间内挖掘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信息,立刻进行编辑和整理,确保听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听到精华部分,配合主持人,实现节目顺利播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新闻传播的微博和微信平台具有独特的优势,融合了当代新媒体的精华,使得广播新闻展现出无限生机。随着新闻行业的不断发展,广播新闻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结合微博和微信的优势,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得广播新闻得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谭舒:《基于大数据的广播新闻内容生产创新》,《新闻界》,2017年第4期。

2.黄杰:《微视频对新闻传播效力的促进作用研究》,《科技传播》,2016年第1期。

3.侯洪波:《微信带给广播新闻的变革与传播策略》, 《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1 期。

4.毛伟男、王子然、陈浩:《新闻传播中手机二维码的应用研究》,《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5期。

5.付国华:《 新媒体让广播更具竞争力》, 《青年记者》,2014年第35期。

6.印楠、米博强:《浅析微信公众平台在广播媒体中应用的利弊》,《 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第6期。

7.郁大历:《传统媒体的机遇和挑战》,《西部广播电视》,2015年第10期。

8.陈静:《广播新闻传播中微博微信的应用》,《 新闻研究导刊》,2014年第14期。

9.魏文利:《新媒体在对台广播传播中的应用分析》,《中國传媒科技》,2012年第12期。

10.刘鲁川、孙凯:《社会化媒体用户的情感体验与满意度关系——以微博为例》,《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1期。

11.王晨旭、管晓宏、秦涛、周亚东:《微博消息传播中意见领袖影响力建模研究》,《软件学报》,2015年第26期。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聂巧)

作者:贾海涛

广播新闻传播论文 篇3: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加成熟,现代新媒体开始步入到飞速发展的状态中,在此种崭新的社会背景下,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而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着现有受众对广播新闻的认识,人们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在此种情况下产生了改变。并且,在新媒体时代的崭新背景下,传统广播新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何行之有效地面对各种挑战,并有意识地将挑战转化为自身的发展机遇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传统广播新闻如果想要获得生存之地,就有必要实现对现有新闻传播模式的優化创新。

广播新闻的特性

表达方式简单精炼

从本质上来讲,广播新闻具备的最为明显的特征便是“说”,也就是广播新闻通常是“说”给受氽群体听的。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主持人通常会采取简单易懂的口语化播报模式,尽可能地避免会产生误会的字眼。报纸、杂志中常用的书面语言通常不会出现在广播新闻的播报过程中,否则受众会感觉晦涩难懂,再或者因为字音而产生歧义。所以,广播主持人在播报稿件时,都会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给大家。正常来讲,通过此种方式,可以促使观众更好地形成画面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利用最为简单的语句来传达最为丰富、最为精确的信息也是广播新闻的重要特征。

播报内容快速及时

除却播报简明扼要的特征外,快速及时也是广播新闻所具备的重要特性,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针对某类突发性新闻,记者可以通过电话连线第一现场的方式播报,从而有效结合自身观察,更为有效地完成报道工作。在播报广播新闻的过程中,新闻编辑能够将自己所接收的最新消息在短时间内迅速转发到直播室中,而后由相应的播报员做现场播报处理。在此种情况下,新闻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传递到受众群体中,收获相应的社会效益。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面临的挑战

广播新闻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在新媒体技术正式出现前,广播新闻便是社会群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首要路径,并且在传统的媒介时代中,广播新闻媒体对传播的受众以及主体的划分是非常明确的,在实际工作的时候,也通常会采取传统方式完成对社会舆论走向的引导。但是在新媒体时代到来后,新闻传播受氽的界限的清晰度不断降低,在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受众群体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自在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受众不仅仅是单纯地处于被动状态,而是能够主动地获取自己所需要了解的信息资源。在此种情况下,传统广播新闻媒体自然受到巨大的冲击,在新闻行业中的主体地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生产技术和信息传播相对落后

从现阶段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为行之有效地满足人们对各种新闻的获取需要,为更为及时精准地传递各种新闻信息,传统的广播新闻媒体有必要在传播技术上做文章,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传播。伴随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等均在飞速发展,现如今已经有大量新型新闻技术出现,也有许多新闻生成协助设备受到广泛应用。在此种情况下,如果广播新闻编辑仍旧无法有效改变自己的工作思维,没有学习各种先进积极的新闻生产技术,便很难创作出更为专业的作品。

此外,新闻传播效率也无法获得有效提升。在我国部分地区,信息传递相对闭塞,思想观念仍旧没有转变,因而导致此类地区的广播新闻媒体仍旧采取传统的传播方案,广播新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发展新路径创新广播新闻素材来源途径

传统的广播新闻材料通常来自于记者的深入调查中,其耗费的时间和资源往往是非常多的,而现阶段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满足受众群体的需要,人们生活节奏的飞速加快使得受众对新闻节目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自己所获取的信息能够更为简单、易懂,因而这就要求广播新闻工作者给予文字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贴合受众群体口味需求,巩固广播新闻在受众群体中的地位。

在获取新闻素材的过程中,和传统媒体单独的信息获取来源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新闻从业者能够利用充实丰富的网络资源收获新闻资料,此类网络资源通常包含微博、微信公众号、百度贴吧、UGC以及社区等,此类新型网络聚集地完全可以成为新闻记者发现各种信息的崭新途径,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的发现者以及传播者。此种情况下广播新闻的素材来源将会呈现出飞速扩张的趋势,其能够从此类资源中获取新闻信息,并将其加工整合,使得广播新闻更具魅力。并且,从用户群体中收获新闻素材,更能够满足受众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使得广播新闻更加具备亲切感和满足感,有效增强媒体的粘性。

革新广播新闻报道模式

广播媒体是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受众内心已经收获了相应的认同感。而在崭新的传播背景下,将各种科学合理的技术作为基础支撑,发展新业态、新应用,打造全面的全媒体内容采编、传输、管理系统,构建新型媒体矩阵才能够被受众群体所肯定,巩固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对各种新闻事件的报道,尤其是各种受众群体重点关注的新闻报道,采用不同平台的特性,多角度去报道,既尊崇了新闻的快捷,又利用平台各自的优势使得报道更立体。只有充分应用多元化的新闻传播形态,统筹应用多媒体才能够提升广播媒体的影响力。现在很多地方传统媒体都已经开始走多元化路线,在微博、抖音、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应用程序的平台积累了相当大的用户量,充分占据了舆论高地,通过网络平台和新闻平台的融合应用,将会生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这两种用户群。当用户群拥有相应的分类并且逐渐扩展后,便能够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平台的黏着力将会在此种情况下增强,可以预见的是广播媒体的用户量和传媒影响力将会在此种情况下有较大的提升。

更新广播新闻认识

在新媒体时代下,相关广播新闻编辑人员需要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广播媒体的发展进程,具体来讲,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着手分析:首先,广播新闻工作者需要全方位地认识广播新闻所具备的重要价值,明确其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广播新闻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广播新闻工作者还需要积极地提高自身新闻传播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现代化管理意识,并且不断提升自身职业意识高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当前发展进程,而这恰好是促进现代广播新闻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有关负责人还需要强化对新闻工作者的信息搜集能力、播报能力以及分析应用能力的教育培训,促使其更好地将新闻内容传递给受氽群体,给予受众更为客观的体验享受,从而增强受众群体对广播新闻的认识。

广播新闻工作者需要和受氽群体建立科学合理的互动关系,在传统的广播传播工作中,几乎所有广播新闻工作者和受氽群体都是没有交五性活动的,双方缺乏充足的沟通交流的机会。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广播新闻的发展建设。但实际上,在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工作者有必要形成良好的沟通意识,用于和受众群体进行更为充足的交流互动,有效了解其存在的各种不同观点和看法,切实有效地强化广播新闻的影响力。此外,此种方式还能够促使数量庞大的受众群体参与到广播新闻中,有效提升广播新闻的粘合性和互动性,从而为现代广播新闻的高效发展建设起到坚实的支撑作用。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节目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保持自身的首要地位,就有必要充分展现出广播媒体自身具备的优势,充分聆听受众群体的需求,将服务听众作为核心工作,坚持打造各种优秀内容,有效完成新闻时事的讲解工作,尽可能地挖掘出新媒体所具备的特性,将其和传统广播新闻媒体所具备的优势做整合处理,确保寻找到广播新闻单位的崭新发展方向,并拓宽现有生存空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宁夏广播电视台)

作者:陈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术说课方案论文下一篇:大学体育舞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