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2022-09-14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 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 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心理健康包含两层含义:一种是指心理健康状态, 个体处于这种状态时, 不仅自我感觉良好, 而且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种是指维持心理健康、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 当然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相关因素

中学生是国家的栋梁, 是祖国的未来, 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当今随着对知识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 学生、学校家庭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而中学生身心正处于一个迅速发展阶段, 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同时各种社会冲突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以及“应试教育”中教师、家长、社会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所带来的学生心理负担, 课业负担重等, 都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1.1 学校因素

当前不少学校仍片面追求升学率, 这给教师和学生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好分数, 采取违反学生心理健康原则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 如加班加点, 搞题海战术等, 使得学生负担过重, 睡眠不足, 使大脑过度疲劳, 产生焦虑感和缺乏自信心。另外, 学生个体课程负担重, 学习方法有问题等带来的压力。学生其他考级、评优评奖均要求的高分数、同学间的无形或有形的竞争, 更加重了中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紧张状态, 容易出现神经衰弱、失眠、注意力减退、厌学等心理行为问题。

1.2 自身因素

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差。计划生育的实施, 家庭的独生子女现象开始普遍。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 在生活上事事多由父母包办, 缺乏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另外家长长期只重视孩子的学习, 因此对于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更是缺乏应有的培养。进入中学后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差, 出现不适应, 久而久之就难免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1.3 社会、家庭因素

对学生身心健康来说, 家庭的影响很大。第一, 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关系紧张, 家庭情感气氛冷漠, 矛盾冲突频繁等;第二,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过低, 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 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我的评价过低, 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不良心里行为。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 各种社会传媒愈来愈广泛, 特别网络电视的普及, 生活紧张事件增多, 矛盾、冲突、竞争加剧中及各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都影响和毒害着学生的心灵。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 影响身心健康。

2 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发展

2.1 科学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发展, 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 尤其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长期坚持科学的体育运动, 可以促使身体各系统正常、健康的发展, 从而为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 有目的的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的环境中, 体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 提高认知能力。经常进行体育活动, 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 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应和想象能力, 从而为认真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2.2 体育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进取精神

体育运动项目一般都具有一定难度、紧张度和竞争性, 学生在参加锻炼时, 总是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 所以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可以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协作精神。因而, 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最佳课堂。一些集体性的体育活动, 由于抗争激烈, 集体配合性强, 在活动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参与者的身体机能, 技术和心理承受能力, 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协力, 默切配合, 相互理解, 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 通过这类的体育活动可有效的培养人在竞争中与人协作和共事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自身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3 体育运动能使学生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 许多学生越来越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 人与人之间关系也趋向冷漠。体育活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活动, 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在体育锻炼和竞赛活动中, 特别是一些集体项目的竞赛中, 人与人、队与队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繁, 通过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 为双方增强友谊、发展人际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 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通过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 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 从而有利于消除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 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另外,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 精神饱满, 对什么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 很舒畅。人际关系差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又必须服从裁判、尊敬观众、团结同伴、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 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 通过体育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 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

2.4 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缓解学生精神压力

众所周知, 现代的青少年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习和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普遍感到厌倦和压抑, 易于引起个体心理上的不平衡, 从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快感, 使人获得愉悦情绪, 缓解紧张不安的情绪, 缓解紧张的肌肉和学习、生活。从而改善心理健康。定期有氧锻炼可以减少正常自主反应引起的紧张。可以降低个体应激事件所带来的紧张水平。因此, 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 特别是学生在从事繁重的学习后, 如能参加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 (如舞蹈、韵律操) , 欢快的情绪会油然而生, 达到陶冶情操、振奋精神的效果。缓解学生精神压力, 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

2.5 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身体体格、增加自信力

体育运动使学生不断增强自信, 完善自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体格强健, 精力充沛。因而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身体体格、增加自信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可以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动作等方式进行交流, 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 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 并会获得较强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学生在体育锻炼和竞赛中, 特别是在参加自己擅长的运动项目时, 学生能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 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 或在与对手的斗智斗勇中, 或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 获得自我满足, 提高自信心, 从而不断进行自我个性的完善。

2.6 合理的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 抑制抑郁焦虑症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 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 而抑郁和焦虑是两种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 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年龄的个体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产生这两种情绪反应。而经常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让个体获得不同程度的自信或心理的愉悦, 降低个体抑郁和焦虑症状, 消除心理疾病。体育锻炼中个体与集体或个人的不同程度的交流, 也可以减少一定的消极心理导向, 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3 结语

综上所述,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起着积极作用。所以, 在学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重视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及其他学生群体活动, 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 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 也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

摘要:体育运动作为增进身体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 对发展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预防学生心理失常, 使他们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 在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 从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育,心理健康,作用

参考文献

[1] 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5.

[2] 编写委员会.心理素质教育实用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2.1.

[3] 任未多.身体活动与运动锻炼的心理效应[J].体育科学, 1997.3.

[4] 胡剑波.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6) :90.

[5] 陆国昌.孙克成.体育活动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J].中国学校体育.

[6] 常言珍.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 2005, (108) :59-6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应用》教法与能力培养下一篇:临汾市美丽乡村建设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