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

2022-04-25

小编精心整理了《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服务“三农”,加强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存和发展中,也能够,同时也必须为“三农”服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本文简要的叙述了商业保险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 篇1:

浅析商业保险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保模式发展

一、新农保面临的问题

当前农村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社会化养老问题也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但新农保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1.因为参保自愿的原则,出现低收入农民不参保、晚参保现象严重。2.资金缺口大,农民需要补助的金额大,地方政府财政出现危机。3.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差,保障水平较低农民的福利水平难提高。4.农保机构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保部门的管理水平不高,政策实施力度不够。同时,现阶段新农保政策变动较大,宣传工作不尽到位,农民对新农保的信任不够,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同时社保资金的管理不科学透明,出现新农保的落实程度低等问题。

新农保涉及范围面广、涉及人数多,这也给基层部门造成了工作压力,行政成本也有上升的压力。在新农保进行的同时,商业寿险公司也在展开拳脚,建立起完善的业务服务网络。

二、商业保险融入新农保的优势

(一)商业保险在技术、资金、服务等有较大优势

商业保险融入新农保后能有效筹资统筹。商业保险在筹资方面无论在渠道、形式上都具有优势,在商业化的统一经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新农保很容易通过统一保单和附加条款达到省级统筹层次。商业保险绕开在跨省和省内结转和对接以及处理流动人口的问题上的各种壁垒,高效办事。同时有商保的融入,可以提高资金运行效率,实现资金增值,使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商业保险在专业技术、风险控制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大大减少政府运行新农保的成本,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商保的融入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资金的监管,从而避免资金出现挪用、贪污等问题。

(二)商业保险有效地补充保险需求

全国社会保险保障水平仍处于低水平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不平衡,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对于保险需求不同。这样,以社会保险为基础,加上商业保险补充,从而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保险体系,满足不同需求。

(三)商业保险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保险事业前进

商业保险公司投入社会保险市场,开发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保险产品,通过将一部分居民可支配收入引入风险控制体系和投资产业,有效地调节了国家货币流动,增加了国家税收和就业,也使国家社保水平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

三、案例模式分析

以德阳模式为例,探讨商业保险和新农保共同发展情况。

德阳模式突出的地方在于政府将新农保项目通过招标大部分“外包”给保险公司,仅负责宏观的战略、政策制定和监督,具体的运营都交给保险公司打理,而保险公司充分利用自己在商业保险中的运作经验将项目高效率的完成,发挥了自己在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搭建及管理、渠道建设、人员培训等专业和技术的优势。

(一)意义

“德阳模式”使政府服务成功引入了市场经济要素,引入了竞争机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解决了我国基层社保经办机构人力不足、财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向商业保险公司购买服务,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提供专业化服务,保险公司利用自己在管理和运作方面的优势,高效率地落实了这个项目,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

“德阳模式”较好地落实了监督机制。政府部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规划、调控、监督和考核上,引入第三方服务承担事务性工作。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接受政府监管考核,政府为采购服务支付相应的费用。此外,整个新农保服务采用零现金运作,从制度体系上建立起防火墙,杜绝了资金风险。

“德阳模式”使农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大大得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人口在本地就业的压力,为基层培养了大批后备管理人才,该模式良好的社会效应也促进了村民保险意识的提高,为商业保险发挥其补充性养老保障功能打下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德阳模式从整体上看虽然实现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却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即由谁来对第三方服务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什么?这关乎到政府部門持续甚至在更宽的领域引入第三方服务的依据;二是合作中各方的职责边界需要更清晰的定位。三是从商保与社保融合的角度,保险公司高效完成项目所需的成本花费地方财政能否及时足额给付?向其他地区直接推广的可行性有多大?

四、总结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新农保推进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到新农保的独特优势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的良好互补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保存在着巨大的战略意义,可实现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林义.破解新农保运行五大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9(09).

[2]吕军.新农保的“德阳模式”[J].民生,2011(03).

[3]“德阳模式”新农保:农民领到“退休金”.中国保险报.

[4]于林樾.浅析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融合[J]. 经营管理者,2010(18).

[5]陈琦.浅析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融[J].现代商业,2009(12).

[6]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0(01).

作者简介:左欣立(1989-),女,汉族,重庆巫溪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研究方向:保险学。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左欣立

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 篇2:

发挥商业保险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 服务“三农”,加强新农村建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生存和发展中,也能够,同时也必须为“三农”服务,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服务。本文简要的叙述了商业保险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商业保险 三农 农村经济发展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国民的素质,同时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但因为前些年农业保险的高风险和高亏损,很多的商业保险公司都停止了农业保险的运作。而为了克服这些情况,国家加大了对“三农”建设的支持力度,对于农业保险的大力支持和财政补贴,商业保险公司重新进军农业保险大有可为。据数据显示,。我国自2007 年中央财政首次列出20. 5 亿元对农业保险进行补贴以来, 2008 年、2009 年、 2010 年保费补贴不断扩大, 分别达到60 亿元、79. 5 亿元、103. 2 亿元。随着中央财政补贴的不断扩大,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也逐年提高, 从2006年的8. 5亿元, 扩大到2007年、2008 年、2009年、2010年的50亿元、110.7亿元、133.9亿元、135.68亿元。

1.商业保险为“三农”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1.1随着这些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生产经营体制的不断变更和发展,以前的救灾救济方式已经难以发挥对农村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作用。商业保险的引入,能够让农村新的风险保障体系得到健全,同时还能够有效的维护农村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从而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2商业保险在农村中的发展能够帮助农村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很多问题。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数据表明,农村中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要严重的高于城镇的情况,已经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减轻人口老龄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负担,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3商业保险的发展,能够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农民因为意外伤害和疾病等因素而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减少了农村居民因病返贫的现象产生,让农村社会更加稳定,还有一些自然灾害而引起的问题,如子女教育问题等等。商业保险在政府补贴的基础上,少部分的资金投入,同样能解决很多问题。

1.4商业保险资金投资功能的发挥,支持了农村的一些基础建设,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让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的增收增加和拓寬了渠道。同时在农村中,商业保险的发展还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和费用,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养老基金亏空等问题。

2.商业保险在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问题

2.1农村居民保险知识贫乏,导致商业保险发展缓慢

对于农村居民来说,他们有着对保险的需求,但是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农村居民虽然听说过保险,但是真正对保险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并没有把保险当做是一种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因此他们的投保率及底。

2.2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本质是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

商业保险工作是一个企业,而企业是属于盈利性的组织,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是利益最大化的创造和追求。而农业商业保险中,因为自然灾害和一些设施的简陋等等造成了商业保险的高赔付,这就和商业保险的目标相悖。再加上农村保险跨越的地域面积大。单笔保费低、业务分散等等,导致了商业保险公司服务成本的增加。

2.3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和供给不足

农村所需要的保险产品一般是那种缴费低、覆盖广、缴费灵活以及保障高的保险产品。而商业保险公司目前所经营的保险产品中,对于这类保险产品还比较缺乏。再加上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对于保险金的支付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虽然国家近五年来对农村的农业发展和农民个人通过保险财政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通过商业保险转嫁经营风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民个人利益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但由于农民对保险认识的局限性,就导致了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较窄,规模不大,风险集中,商业保险不能在其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

3.增强商业保险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3.1加强商业保险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农村居民的投保意识增强

商业保险能够有效的服务“三农”,促进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得到农村中,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商业保险要利用好乡、镇政府部门,积极的做好农村保险知识的宣传工作,加深农村居民对于保险的认识,比如可以在乡镇的街道上、各村的村委办公点以及各个村落的重要路口等进行农村保险宣传专栏的设置,宣传当前的保险基础知识、保险法规以及承保和理赔中的重要事项等等。还可以通过乡镇的相关干部进行集中的保险知识以及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加农村居民的投保意识。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教育机构进行保险知识的宣传,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让他们从小就能够得到保险知识的普及。

3.2处理好三种关系,确保农村保险市场的有序发展

一是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保险公司要把效益放在首位,但同时要服从、服务于国家,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到社会的利益,在为服务“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生存,求得发展。二是保险公司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虽然从目前来看,农村保险的见效慢、成本高以及费用大。但从长远的利益来讲,农村保险业务才刚刚开放,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三是保险公司要处理好企业本身和国家大局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家正在进行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农村急需的医疗、养老以及意外保险保障等,为商业保险公司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3.3把商业保险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保险的货币增值是靠保险资金的投资来实现的。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多样的经营形式的出现,农村可以进行投资的各种资源异常丰富。比如农村的畜牧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开发、沿海养鱼业的发展各种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等等,都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了广阔的投资方向和资金运用的天地。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保险公司把资金投入到一些前景好的企业中,这样就能够实现农村经济和企业经济的双丰收为“三农”服务。

3.4建立健全农村保险网点,提高商业保险的服务水平

商业保险公司最大利益化的实现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和可持续的。所以保险公司要端正保险网点的服务态度,让服务动机得以明确,完善保险服务的内容。一是在商业保险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时刻服从国家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体现出商业保险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让公司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达到高度的一致。二是进行农村居民保险需求的调研,并及时的进行研究,开发出更多针对农村居民需求的保险产品。三是端正服务态度,不断的提高服务的质量,精心地塑造和呵护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农村居民中获取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陈立; 李林. 中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J]. 中国渔业经济,2011,(02).

[2]刘梦曦.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商业保险在中国养老保险市场的定位及其实现途径[J]. 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3]刘文晔; 郑建中. 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分析及建议[J]. 卫生软科学,2011,(07).

[4] 龚万芳.浅析我国商业保险的现状与改革之路[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01).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分公司)

作者:吴雅萍

农村商业保险发展论文 篇3:

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构建

摘 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角色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政府的内部与外部动力机制,以此在指导思想为引领的机制、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机制、资源整合和配置的服务机制这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不断优化政府的作用机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以更好地打通一二三产业的利益联结,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机制构建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产业兴,则乡村兴”。其中,实现农村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最终实现的关键环节,有利于解决偏远地区的深度贫困,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到了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要重点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这些与2018年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农村产业融合高度契合。根据这一战略部署,各级省委、市委、县委、镇、村民委员会根据当地实际,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扶持制度。政府是农村产业融合中的主导性角色,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机制,是本文討论的重点。

一、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界定

早在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本文认为,农村产业融合是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兴旺;在有条件的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大农业,比如绿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服务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征是以深度培训的专业人士和现代科技为支柱,整合物质链和资金链和政府集约化配置,从而使传统农业变成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技术渗透型智慧农业;通过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达到产业化、技术化和规模化的要求,最终达到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家庭收入结构的最终目标。

二、政府动力机制的分析

我国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政府始终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而促进政府积极作为的力量源泉,也即动力机制,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内部动力机制

1.政府为组织核心。农村产业融合仅仅靠市场的自发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有规划的系统指挥。这个组织核心只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政府,比如,各部委、各省市,乃至县镇村的各级党委及政府部门,必须一起抓共同抓,平衡各个经济主体利益,协调传统生产思想与现代服务意识形态的统一,融合各相关主体的目标,才能搞好农村产业融合这项工作。

同时,官员为官一任,在造福一方的同时,也会顾及个人政绩、考虑个人升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强调经济效率、唯国内生产总值(GDP),有一定内在的合理性,否则也不会有过去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不可否认,地方官员需要靠GDP的提升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内生动力是现在及将来会一直存在。因此,想获取升迁的政治机会,就得想办法达到考核标准,这也是地方各级政府官员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工作的非常重要的内部动力之一。所以,我国的各级政府是农村产业融合顺利推进和发展的组织保障和领导基础。

2.农业农村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括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农民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稳定性提供了农村深化改革的前提。下一步,就是推进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先清产核资农村集体资产,确认集体成员身份。再根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理顺农民土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这三权关系。逐步实现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同权同价,逐步实现农村土地的市场化价值。

(二)外部动力机制

1.创新为制度动力。农村产业融合首先要解决好资源能否配置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一难题,这需要制度创新。而科学的制度构建不仅是对现有制度的小修小补,更是需要从顶层制度的设计开始,依靠各级政府作为推动力量,结合产业融合的发展的实际,进行改革与完善。比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以及农村集体产业制度改革等,都须要行政权力去保障实现,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2.维稳为系统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的和谐与稳定是前提、是系统保障。当前,我国乡村情况复杂,农村产权分散、残余不良风俗、农民素质不均等导致政府要多方面治理,不断健全以自治+德治+法治为组合拳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是乡村治理的具体实现形式,德治是自治得以实现的文化基础,法治是自治得以实施的法律依据和手段。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村民自治制度能充分激发广大农民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的积极性;德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支撑,是自治得以实现的文化基础,提高乡村治理的水平和质量;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自治只有以法律为依据和手段,才能有法可依,有条不紊。上述三者相互衔接和补充,最终实现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产业融合的机制构建

要把党的领导放在农村产业融合机制构建的首位,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一的思想指导。进而,根据乡村振兴规划的细节要求,结合中央已经颁布的关于“三农”问题的系列指导文件和意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思想指引和科学实施来扎实推进农村产业的融合,并在此过程中谋求产业融合的机制构建。

(一)指导思想为引领的机制

党的十九大以来,提出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总纲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农村原有的传统产业之间的融合,把它们的发展作为基础,持续延伸农业产业链。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当地农村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存储、加工和销售之间的联系,增加农业附加值。依据中央提出的“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新型发展思路,发展产业融合,培养新的产业形态,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努力探索多产业多层次、全方位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并开拓相关路径,达到农民不單单只是在农业提质增效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第一产业的传统收益,更要实现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值过程中分享丰厚利润的目标。

“四个优先”和农村产业融合工作的结合有待于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努力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必须把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当做头等大事,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继续强化政绩考核,分摊目标任务、层层落实责任。

为更好地带动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需要,需将优良资源向农村倾斜,更高效配置各种资源,将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甚至农村与国外之间进行资源整合与流动,最终达到内外联动的格局目标。同时,需将优秀的人才资源向农村倾斜,把熟悉和了解农村地区的优秀公务员派往基层第一线进行锻炼和考核,可以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中坚的组织力量和培养广大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中央财政要根据农村产业融合的需要,为创新型的产业融合模型和内容优先配置资金。更要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硬件支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将债券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分摊到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

(二)组织、领导与控制的机制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负责统筹与组织,同时,协调各级职能部门有效地配置各项资源,最后通过控制来检验是否人尽其责、物尽所用。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决定了只有“中央领衔、地方跟进”的方式,才可能有良好局面。中央政府做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比如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等文件。然后,相关部委联动实施,比如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马上于2017年跟进颁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其之后的试点实施方案《2019年北京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的实施方案》。之后,取得了相关成功经验,再向全国推广。以此,完成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

在领导与控制的机制构建中,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针对如何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的绩效考核和评估机制发出通知,要求各省级政府尽快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把它纳入政府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领导目标责任制。省级政府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下属区域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加强综合协调与监督部署,能通过层层推动,检查各部门的实施效果,即使获取反馈信息,确保工作可以有效执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市级政府需要对本市农村产业融合按条目细化评估,制定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由工信、国土资源、水利、运输、科技、商务、税务、金融、供销等市有关部门参加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跟踪督查落实,并定期将发展形势和工作进展情况报告给上级监管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三)资源整合和配置的服务机制

怎样实现农村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农村的产业进行融合的一个重要问题。政策是要以资源整合和配置为目标而服务的。从宏观分析看,农村产业融合包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坚持的基本政策,比如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而从微观分析看,则包括了近些年政府为保障农村经济而单独出台的政策,比如投融资政策、产业创新政策、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等政策。以税收政策分析来看,国家税务总局近几年面向小微企颁布了最新的六项到期后继续执行的优惠政策,那么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就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落实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政策。

不仅如此,为支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财政要通过现有的资金渠道来统筹一部分资金,而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资金,这些已经是中央预算之内的投资,需要持续帮扶农村产业融合项目。对于投资方式,需要大胆创新和改革。比如,经过研究部署来设立专项基金来进行产业投资,可以积极将社会资金引导至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就土地政策来说,按照土地用途标准划分,实施意见中把土地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用地,选择出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用于农业观光、休闲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比如仓储基地、物流控制仓库、农产品加工企业用地,由此衍生出更多的服务需求,从而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向乡村服务业延伸,并由此有了坚实的市场需求。第二种是新增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土地空间规划,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严守耕地红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确保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把整理出的土地优先进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第三种是观光农业与休闲用地,农村土地不仅仅是耕地,还可以利用好农民宅基地,盘活村集体建设用地,创造更高的土地经济价值。同时,也鼓励利用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这样的“四荒地”,集中统一用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度假等服务经营类活动。能很大程度上增加农民的资产性收入。

就农村金融服务政策来说,试点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项目的信贷支持;试点财产权抵押贷款、使用权抵押贷款、农业生产订单质押。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企业在A股市场以及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展农业保险,以产业融合相关的产业园区、新型业态项目为重点,积极推广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推进新型农村企业信用增信融资,通过对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的互助和对互助社持续性经营的监管,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就人才和科技支撑政策来说,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是当务之急。可以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为重点,同时吸引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到农村创业,推进乡村创客系列行动。探索科研人员的兼职制度和权益分配激励机制,使之享有更多创新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通过人的智慧,特别是依靠科技力量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与发展。

四、结论

推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推动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抓住农村产业融合这个“牛鼻子”不放,因为它是“三农”问题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通过透视政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构建者、实施者和推动者的职能,分析政府的内外动力机制,最后给出政府在如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机制构建的相关建议,以政府指导思想为引领,组织、领导与控制项目全程,发挥资源整合和配置的服务机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终达到改善家庭收入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Z].2018-09-26.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9-02-19.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01-04

[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度报告[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18-04-20.

[5]长云.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拓宽视野[J].中国发展观察,2016(02):42-43+45.

[6]徐美银.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9(12):3-5.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8EYC00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特色小镇全域性生态系统“耦合共生”要素培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0503)阶段性成果〕

(刘珺,三江学院商学院)

作者:刘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业旅游城市发展论文下一篇:水电开发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