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以我国420家高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l5.0与AMOS7.0软件,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构成进行了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四要素组成。该四雏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背景下的技术核心能力要素组成状况。

第一篇:高技术论文范文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空间特征研究

摘要:文章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探讨了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效果及R&D空间效应,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呈现正相关特征,高技术产业R&D活动人员投入表征空间竞争效应,而R&D活动经费投入表征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空间特征;空间面板模型;空间计量分析技术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能源驱动转变为科技创新驱动”。而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最能体现国家综合竞争实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所以,提升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途径。

相关文献表明,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存在多种形式的空间联系与影响,如地理位置邻近、经济水平邻近、文化背景相似性等。这样一来,表现出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效果会受到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效果的影响,如邻近地区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投入、创新产出、制度环境和政府政策等。但在已有相关研究区域科技创新的文献主要利用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探讨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作用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缺乏考虑邻近地区创新主体的作用,必然造成研究结果与实际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另外,尽管有一些文献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区域创新问题,但极少从空间视角探讨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因此,本文将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探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分析创新的空间特征,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以为指导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1 文献综述

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影响因素众多,如本地区内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制度环境、政府政策、融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邻近地区的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政府支持和企业支持,技术购买与引进和外商直接投资等。韩子寅(2006)认为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有11种,其中6项为科技政策、科研投资、企业、科研院所、整合能力和科研评价体系。张娜(2015)认为内部创新、产业组织、制度环境和技术溢出4个因素能够更多地体现出技术创新受到的众多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内部创新因素主要包括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和技术消化与吸收;产业组织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结构和企业规模;制度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所有制结构、专利制度、融资结构;技术溢出因素主要包括购买国内技术、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

在研究方法上,张娜(2015)利用传统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上述4个影响因素对高技术产业中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作用。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是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应该积极调动高技术创新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国有产权比重过高和政府投资过多都不利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目前而言,技术引进与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桂黄宝(2014)基于DEA软件测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面板模型,探索分析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DEA-Malmquist创新综合效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处于下降趋势;地理邻近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企业规模、劳动力和对外开放水平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资本投入、工业化进程、政府支持程度及当地科技水平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存在不显著的作用。

回顾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相关研究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文献,更多的是利用统计模型实证分析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而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探讨分析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特征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利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探讨分析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R&D活动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进一步研究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特征,表征两种因素现阶段作用特征,对我国提升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2 研究设计

2.1 指标选取

(1)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使用地区专利申请受理量(patent,简称pat,单位:项)指标来衡量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2)R&D活动投入:R&D人员投入使用地区R&D人员全时当量指标(R&D personnel of full-time equivalent,简称RDP,单位:人年)来衡量,而R&D经费投入使用地区R&D经费内部支出指标(R&D Intramural Expenditure,简称RDE,单位:万元)来衡量。

上述指标数据均来自2010~2014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由于青海省统计数据有一些欠缺,故本文研究对象为我国大陆内地30个省份,时间范围是2009~2013年。

2.2 空间计量分析

2.2.2 空间权重矩阵。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存在空间相关性,研究区域问题设置适当的空间权重矩阵至关重要。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使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来衡量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建立空间权重矩阵W,反映地区间的这种空间联系和

影响。

空间权重矩阵W定义如下:(1)对角元素为零的对称矩阵:(2),其中i≠j,为研究时间范围

内i地区各年份人均GDP的平均值,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

3 实证分析

分别表示回归系数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2)变量NPat表示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指标,NRDP表示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R&D活动人员投入指标,NRDE表示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R&D活动经费投入指标。

运用STATA13MP软件,利用经验数据,探讨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特征,实证结果见表1。表1中,Within=0.8728,说明整体上解释变量能够很好地说明被解释变量。

3.1 区域技术创新产出特征分析

表1中,NPat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1.416388,P<0.1),说明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表征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特征。

3.2 区域R&D活动空间效应特征分析

表1中,NRDP回归系数显著为负(β=-4.628368,P<0.05),说明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人员投入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关系,表征R&D活动人员呈现出空间竞争效应特征;NRDE回归系数显著为正(β=0.1163868,P<0.1),说明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经费投入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表征R&D活动经费投入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特征。

4 结语

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技术,基于30个省份2009~2013年的相关数据,探讨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对本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作用效果及R&D活动空间效应,研究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特征。结果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相关特征,而R&D活动空间效应存在不一致性,即R&D活动人员投入表现空间竞争效应特征,而R&D活动经费投入表现出空间溢出效应特征。

参考文献

[1] 韩子寅,张放.科技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1).

[2] 张娜,杨秀云,李小光.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36(1).

[3] 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6).

作者简介:何朵军(1988-),男,湖南邵阳人,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创业。

(责任编辑:黄银芳)

作者:何朵军

第二篇: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探索与验证

摘要:以我国420家高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运用SPSSl5.0与AMOS7.0软件,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构成进行了探索性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四要素组成。该四雏结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背景下的技术核心能力要素组成状况。

关键词:技术核心能力;要素;探索性分析;验证性分析

一、前言

自普拉哈拉德与哈默提出“核心能力”概念以来,核心能力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得到了学术界与企业界的普遍认同。高技术企业是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其核心能力的核心是技术核心能力。技术核心能力对高技术企业的竞争地位是极端重要的,它是高技术企业异质性成长的源泉。如何有效管理并发挥技术核心能力优势是高技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但有效管理的前提是明确技术核心能力要素,这样管理对象及其管理措施具有针对性。

从已有技术核心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来看,众多观点不一。王毅根据技术单元的性质,将技术核心能力分为学科整合能力、单元技术核心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季玉群等强调核心技术能力是指企业在主营业务领域对技术元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整合能力和延展能力。牛雁翎等认为核心技术能力包括资源及其组合能力、战略选择能力、实体活动能力和产品与服务的综合结果。鹿盟等认为核心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设计能力两个方面。郭岚等认为核心技术能力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学科整合能力、产品整合能力、产品子系统整合能力等。这些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但在如下方面稍有不足: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研究角度及对技术核心能力内涵理解的不同,对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划分各不相同,有些过于简单,如鹿盟等的二维结构,有些又过于复杂甚至有内容重叠之嫌,如郭岚等的六维结构;从研究方法来看,基本是对技术核心能力要素的理论探讨,鲜有对技术核心能力要素进行实证研究。

因此,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作一些探讨,从而为我国高技术企业进行相应的技术核心能力评估以及有效管理提供依据,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核心能力的作用,进而促进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成长。

二、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分析

技术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通过特有技术要素和技能或各种要素和技能的独特的组合来创造具有自身特性的技术,以产生稀缺的、不可模仿的技术资源(技术、知识等)的企业能力,具有价值性、难以模仿性、路径依赖性、延展性、整合性等特征。结合技术核心能力的上述定义与特征,以及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并借鉴已有技术核心能力要素构成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4要素组成。

吸收能力指企业获取、消化、转换及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反映高技术企业对外部技术知识的获取及与内部知识的整合能力。技术核心能力的本质是知识,更确切地说是核心知识,其形成与发展必须依赖大量的知识基础,而知识吸收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知识基础。因此,知识吸收能力构成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基础。

研发能力是指企业搜寻、获取和利用现有的知识从而产生新知识、技术和产品的能力,它主要反映高技术企业基于研究开发形成核心技术的能力。核心技术是技术核心能力的内核,是企业拉开与其他企业的技术差距,保持技术竞争优势的基础,而研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核心技术的源泉,研发能力直接关乎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两者之间的耦合状态及由此决定的系统整体功能,它主要反映高技术企业通过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不断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核心产品与最终产品的能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也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表现。也就是说,企业是否具备技术核心能力最终是由市场说了算。因此,技术创新能力决定着技术核心能力的市场体现。

延展能力是指企业运用所整合的独特竞争实力开发出核心产品并最大限度地延伸到多个市场领域的能力。它具有使企业形成各种差异化的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并拥有进入各种市场的潜力。因此,延展能力作为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是技术核心能力体系形成的催化剂,是技术核心能力的动态性成长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动态演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方法

(1)问卷的设计与预测试

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形成一份包括38个题项的初始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分制量表来进行度量。随后,笔者利用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之机,就上述初始问卷的内容与形式咨询了与会的管理学专家,并实地对湖南省一些高技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访谈,依照他们对每个测量指标的评分,运用SPSSl5.0统计软件对其评分进行单样本T检验,利用检验结果以及他们的相关建议,对相应指标进行有效性判断和筛选,在问卷形式、测量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修改。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修改后问卷题项的准确性与有效性,笔者又选取其攻读博士所在班级的同学以及MBA的一些学员共19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小范围的预测试,获得有效问卷138份。根据调查数据对题项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又删除了一些题项,并将保留下来的题目再一次进行语义上的修正和表达上的准确化处理,最终修订成为包含24个题项的正式问卷。

(2)数据收集

正式调查对象选取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湖北、湖南6省市已形成技术核心能力的高技术企业。在问卷发放对象选取方面,主要针对高技术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进行发放;在发放渠道选取方面,主要采取直接走访、参加会议、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个人关系等渠道并行采集。我们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问卷486份,回收率为69%,其中有效问卷420份,有效回收率为60%。关于样本结构,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42家,所占比例为8.6%;民营企业310家,所占比例为63.8%;集体企业38家,所占比例为7.8%;外资企业70家,所占比例为14.4%;其他26家,所占比例为5.4%。从受访人职位来看,总经理66人,所占比例为13.6%;副总经理160人,所占比例为32.9%;部门经理245人,所占比例为50.4%;其他15人,所占比例为3.1%。

(3)统计分析方法

首先将所有样本数据随机分成两部分,其中210份问卷运用SPSSl5.0统计软件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要素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210份问卷运用AMOS7.0软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方法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数据分析

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前,采用KMO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判断调查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1,KMO值为0.869,大于0.8,属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范围;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其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1,因而统计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提取,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转置。在因子个数的选取方面,采用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的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一般应大于60%以上,根据Straub的建议,应剔除在所有因素上负载值均低于0.5或在多个因素上负载值大于0.5的题项。通过对210份调查问卷中的24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据因子负荷大于0.5的原则,经过反复尝试,剔除了3个题项。对余下21个题项利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可提取4个公因子,得到技术核心能力的因子结构(见表2),其累积贡献率为66.904%,具有较好的解释率。

2 信度与效度分析

测量信度的常见方法是用Cronbach系数,一般认为,如果a系数在0.7以上,说明指标的可靠性是可以接受的。研究表明,吸收能力a系数为0.812,研发能力a系数为0.884,技术创新能力a系数为0.826,延展能力a系数为0.938,均远远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关于效度方面,问卷在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相关文献、深人实地调研,并分别与管理学领域专家及企业高中层管理人员就问卷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多次深入探讨,补充遗漏题项,剔除重复项,调整问卷结构,以保证题目内容的全面性、分布的合理性与表述的简洁性,因此问卷具有相当程度的内容效度。

3 验证性因素分析

以余下的210份样本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方程建模软件AMOS7.0,对技术核心能力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过程中,本文采用以下拟合指数:X2、X2/df、RMSEA、GFI、AGFI、TLI、CFI等作为评价标准。X2一般越小越好,X2/df小于3可以接受,但一般小于2为宜。当GFI、AGFI、TLI、CFI这几项指标的值在0.9至1之间时,通常认为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在0.8至0.9之间时,认为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是可以接受的。RMSEA低于0.05表示非常好的拟合;低于0.08表示拟合效果可以接受。由表3,本研究X2、X2/df、GFI、RMSEA、CFI和TLI都满足条件要求的优良拟合标准,只有AGFI略低于0.9的优良拟合标准,但仍然高于0.8的有效拟合标准值。综合以上指标,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四维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路径图如图1所示。

与此同时,本文将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四维模型与一维模型、二维模型和三维模型进行了比较(见表4),数据结果显示,另外三个模型的拟合度均不理想,拟合程度远远低于四维模型。这说明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四维模型是合理的,前面的理论构想得到进一步验证和确认,即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延展能力四要素构成。

一般认为,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在本文中也得到验证(其结构方程参数分别达到0.88和0.83)。

对于吸收能力,其结构方程参数最高,达到0.92,说明其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最大,超过了研发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在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现实背景下,其技术核心能力的构建更需要引进吸收大量外部知识,特别是引进吸收国外最新科技成果与核心知识,因而普遍认同知识吸收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基础性作用。如,赵晓庆、许庆瑞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能力演进过程是一种基于技术引进吸收基础上的追赶式演进过程。曹兴等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核心能力的形成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吸收式形成模式。Liao等(2003)的研究表明,拥有高水平吸收能力的企业相对其他企业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创新先动优势。Chen Yanying和Yuan Yijun认为我国高技术企业多是通过吸收外部新知识、新技术实现创新。

延展能力的结构方程参数最低,只有0.52,说明延展能力对技术核心能力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其他3个维度,同时也说明延展能力在技术核心能力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认为随着动态环境的日益复杂,我国高技术企业将融入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技术核心能力本身的刚性特征也日益凸显,这就使得我国高技术企业应充分认识与重视延展能力的作用,应尽快增强其延展能力,全面提升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变得更加紧迫。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了技术核心能力的四因素模型,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技术核心能力的四因素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观测数据,支持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研究结果,即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由吸收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延展能力四要素组成。这对于企业技术核心能力内涵的明确和技术核心能力水平的测度具有积极参考价值,对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高技术企业技术核心能力要素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其对高技术企业绩效影响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技术核心能力,从而促进我国高技术企业持续成长。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入研究各要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从实证角度深入探寻各要素之间的作用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高技术企业绩效的影响。

作者:陈琦

第三篇: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研究

摘要: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剧,创新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本文基于创新的过程特征,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的角度,全面地构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结合2006年“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企业创新调查,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创新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新产品销售收入率、拥有专利数和金融贷款率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竞争力;高技术企业;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呈现越来越大的动态特征[1]。缺乏创新能力将会导致企业发展的停滞,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2]。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且多侧重于定性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往往侧重于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追求分析方法上的创新,而对于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则少之又少;国外学者偏重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但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往往只是以R&D投入或专利数进行衡量,而技术创新囊括的应该是从R&D到价值实现的全过程,因此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应该是多维度的[3]。本文基于创新的过程特征,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的角度,全面地构造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对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创新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 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通过构建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分析框架,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对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黄鲁成和张红彩(2005)从投入能力、研发能力和产出能力的角度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认为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是影响北京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王章豹和李垒(2007)从技术创新基础能力、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的角度设计了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发现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是与企业竞争力关联度最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乐琦和蓝海林(2008)在“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产出—竞争力水平”关系模型基础上,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与企业竞争力正相关,而研发人力的投入与企业竞争力负相关。龚艳萍和曲宁华(2008)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对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4]。

国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更为深入,但偏重于从R&D投入和专利的角度进行研究。Jenssen(2003)认为可以通过组建复合型人才团队的方式来增强企业竞争力[5],企业可以培养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Solleiro和Castanon(2005)认为智力资本、创新环境、科技政策对企业或产业的竞争力至关重要[6]。Kaplinsky和Paulino(2005)选取产出单位价格为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发现专业化是决定制造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原因[7]。Castellacci(2008)对主流的研发溢出方法和基于演化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主流的研发溢出方法偏向于传统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而演化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方法强调体制改革和政策干预对于创新模式和产业竞争力的显著影响[8]。Cho和Leem(2008)发现韩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与竞争力之间并无显著联系,韩国应将制造业创新活动纳入国家的范畴,而不应由企业进行[9]。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是从产业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从企业角度的研究,因而对于创新主体——企业的直接指导作用不强。

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竞争力测度

3.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度

目前国内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尚无统一的定义[10] [11]。Burgelman(1996)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组织特性全集[12]。Barton(1984)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力资源、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和企业价值观[13]。Lall(1992)将技术创新能力定义为有效地消化、吸收和提高企业现有技术的知识和技能[14]。

技术创新是一个涉及到各种资源之间互动的过程[15],对技术创新的测度也应该是多维度的[3]。成功的技术创新并不只是依赖于企业的技术能力,还取决于企业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15]。同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也做了不少尝试,但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大多集中在以下的一些重要指标上:技术创新能力投入型指标,技术创新能力产出型指标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环境指标 [7] [10]。

鉴于此,本文基于技术创新的过程特性,从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和环境支持上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其中,技术创新能力投入指标包括R&D经费投入强度和R&D人员比率;技术创新能力产出指标主要包括专利拥有数、当年申请专利数、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技术创新能力环境指标主要包括政府税收减免率、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的比率和政府资金在科技活动经费筹集中的比率。

3.2 企业竞争力测度

对于企业竞争力的测度,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各学者倾向于采用不同的指标。常用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企业利润[4]、出口率[15]、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产出单位价格等。本文认为,企业利润是企业各种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是企业最终取得收益水平的体现[4]。因此,本文选取利润指标反映企业最终竞争力。

4 实证研究

4.1 数据收集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06年“武汉·中国光谷”创新调查。从所调查的1061家企业中筛选出已通过认定的777家高技术企业,然后采用随机抽样选取了250家高技术企业,基于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剔除了54家在公司经营中出现异常波动和数据不完整的企业,选取196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

4.2 相关分析

本文先对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与竞争力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验证。由Pearson相关系数可知,除研发人员比率、政府资金比率这两项指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其它各项指标与企业利润均显著相关(减税比率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相关,其它各指标均在0.01显著性水平下相关)。因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4.3 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求“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如何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结合相关分析结果,本文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新产品产值率、新品销售收入比率、拥有专利数、当年专利申请数、金融贷款比率、减税比率作为自变量,以企业利润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

通过分析发现,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同时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R=0.633,Sig.=0.000)。同时各指标的容忍度和VIF值显示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同时,回归结果显示,除当年专利申请数、新产品产值率和减税比率三项指标,企业竞争力(利润)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的回归关系。其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影响“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标准回归系数为0.386),其次为新产品销售收入率(标准回归系数为0.252)、拥有专利数(标准回归系数为0.213)和金融贷款比率(标准回归系数为0.113)。

结合新产品产值率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率与竞争力标准回归系数可以看出,高额的新产品产值率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强劲的竞争力。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从研发到价值实现的全面过程,必须借助强大的营销能力将新产品产值转化成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最终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结合拥有专利数和当年申请专利数与竞争力标准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对于高技术企业,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企业的专利存量,而并不一定取决于企业当年申请专利的数量。对于这一点,可能是由于企业拥有专利数反映的是企业的知识存量,而当年专利申请数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R&D项目的数量及达到的层次,并且当年申请的专利并不一定都具有价值,而且该指标也不能反映出那些以非专利形式存在的技术成果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4][10]。

结合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金融贷款比率和减税比率与竞争力标准回归系数可以看出,资金投入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式,金融机构贷款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超过了政府资金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的税收减免额度对企业竞争力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高技术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

5 结论

本文从技术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三个方面构建了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然后综合应用相关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武汉·中国光谷”高技术企业竞争力的创新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研发人员比率和政府资金比率与企业竞争力不相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新产品销售收入率、拥有专利数和金融贷款比率,而新产品产值率、当年申请专利数和减税比率并不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技术企业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全面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也应为企业创造更为和谐的创新环境,引导企业进行创新。

作者:陈晓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艺术议论文范文下一篇:担保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