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节水灌溉农田水利论文提纲

2022-09-02

论文题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摘要: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著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农户响应;效应;优化

学科专业:农业经济管理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1.2.4 简要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资源配置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3 理论分析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5.1 理论分析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2 Meta分析结果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5.4.1 研究方法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5.4.3 实证分析

5.4.4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6.2 变量方程赋值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6.4.3 模型检验

6.4.4 参数情景设置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标准化基础论文提纲下一篇:自主品牌汽车营销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