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

2022-04-3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蚌埠医学院1.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教研室;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安徽蚌埠233400)摘要:为培养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软件的应用能力,结合近年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 篇1:

地方农业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研究进入迅猛发展阶段,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地方农业高校逐步增多,而“生物信息学”是吉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生命科学与大数据信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课程。本文针对吉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学现状,分析和总结了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尝试从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改进三个方面对生物信息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提出建议,希望对生命科学体系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6年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201618)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越来越多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开启。生物信息学又是一門集数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从海量生物学数据信息中获取、处理、存储、解析和阐述等,并利用数学和计算科学来解析生命科学奥秘的交叉学科。它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前沿领域之一,也是21世纪生物技术的核心领域,具有前沿性新、交叉性广、实践性强等特点[1]。因此,地方农业研究型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专业会将生物信息学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以满足生物技术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在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中,生物信息学是生物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纽带与桥梁课程,是成为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生物专业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途径。生物信息学要学好,本科学生要有扎实的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生物学知识,但由于地方农业院校基础课程教学相对薄弱,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匮乏,同时教师多以传统的“讲解式”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内容紧凑且进度快,实验操作较少,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信息学”课程时听不懂、记不住、学不好,直接影响并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针对吉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和总结了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几个角度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期在今后的教学环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1 地方农业高校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集多学科知识体系综合交叉性强的前沿学科,对该课程的专业教师要求储备较强的生物科学知识和计算科学知识,还要将科学前沿知识与课程教育相融合,更要建立系统的完善的生物信息学知识板块,这些都导致地方农业高校缺乏生物信息学师资队伍,并影响我国农业生物信息学教育快速发展。

1.1 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近些年,生物信息学发展速度较快,但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开设时间相对较晚,课程设置内容单一、课程的建设方面投入较少。生物信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发展时间较短,缺少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教学视频、精品课等重要的教学资源,使其教学资源稀缺匮乏。同时,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学科的快速发展,更不能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

1.2 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差,理论功底不扎实

地方农业院校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数据分析能力上与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学生存在差距。生物信息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地方农业高校学生在数学、计算机和专业英语等基础知识方面不够扎实,对生物信息学涉及的核心原理、应用算法等内容难以理解和消化,这些因素导致地方农业高校学生接受生物信息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存在较大困难,从而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不能灵活运用所学。

1.3 教学模式单一,学时少

目前,国内的生物信息学依旧是讲授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体,实验操作为辅助,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满堂灌”式教育,从而导致缺乏突出生物信息学课程特点的新式教学模式。以一般地方农业高校的生物信息学课程总学时32学时,理论教学为24学时,实验学时仅为8 学时,学时数较少,理论基础讲解不透彻,实验操作内容简单,对学生感兴趣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软件无法进一步操作和实践应用。

2 地方农业高校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2.1权威优质教材的选用

优质的教材是一门课程有序延伸的基础。生物信息学起源于国外,早期的课程教材均以翻译本为主,近几年我国生命科学发展较快,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越来越多,后期的教材均以国产教材为主,翻译教材为辅。但教材的数目繁多,2018年,曾有学者对我国这门学科教材进行评价,主要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以生物信息学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主要介绍生物信息学发展史,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生物学理论,例如,遗传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理论。例如,计算生物学、数据结构与模型以及网络数据库等,这类教材相对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另一类则以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方法的应用为主,着重介绍各种数据库,以及数据分析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这类教材在生物信息学相关理论方面涉及较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我国现有的生物信息学教材中,陈铭主编的《生物信息学》(第3版)是国家规定的“十三五”规划教材,权威性较高。从内容也可以看出,《生物信息学》(第3版)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信息学的理论和方法,基础性、系统性较强,是理论教学的首选参考书。而吴祖建等主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是一本以实用性为主的教材,主要内容为介绍各项试验、数据库、及分析软件的操作方法,同时会用一些实例来介绍各项操作和技术,通俗易懂,是实验和实践教学教材的首要选择。针对地方农业高校出现的学生理论基础较差,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选择将《生物信息学》(第3版)作为基础理论教材,配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实践》作为实验和实践教材,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功底,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专业实践型人才。

2.2 教学方法的选择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教育方法也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逐渐普及。生物信息学是在生物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生物信息学教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学习过生物学基础课程、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学习后进行。前期的生物学教学基础包括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课程。以吉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将该门课程设置在第六学期开设,包括上机实习在内共40学时,理论内容占20学时,实验和实践内容占20学时(由5个专题实验组成)。与此同时要督促学生进行自学,生物信息学的大部分内容是数据资料库及相应的分析软件,均可在线操作。课堂上的多媒体不能完全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保证网络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学习,加深记忆,并掌握操作方法。

2.3教学方式的改进

2.3.1 实行“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 生物信息学的理论教学内容为数据库的使用及实验分析软件工具的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数据库琳琅满目,数量庞大,其中,以隶属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隶属于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MBL数据库、瑞士日内瓦大学的 SWISS-PROT蛋白质数据庫以及蛋白质结构数据库PDB 等为主要代表。以上几个数据库较为著名,而且属于综合性数据库,可以将NCBI、EMBL、SWISS-PROT、PDB等常用核酸、蛋白质数据库,以及这些数据库中的重要功能,如 BLAST、Pubmed、OMIM、EXAPASY 等进行重点介绍,以其他数据库进行特点补充,“以点带面”进行教学,既能使学生了解常规的数据信息,又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挑选其他数据库进行应用。同时,生物信息分析的软件工具种类也较多,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选择最常用的核酸、蛋白质分析软件,如:DNAMAN、Primer 5.0、BioEdit、ClustalW、MEGA X等软件为突破口,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操作,同时引入其他软件的优缺点,让学生了解其优势功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实验和实践教学内容可以采用仿真模拟操作,并操作方法流程图教学的方法。尝试为学生提供几个基因或蛋白质名称,通过数据库查询获得基因,然后,进行Blast 搜索比对,结构和序列分析等操作,使学生对基因或蛋白质的性质、功能等有着深刻的了解,并在教师指导下深入解读,同时可以将部分内容通过实验课、项目研究及大学生竞赛等形式进行论证,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清晰了解如何使用数据库和软件分析。科研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还会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科研思维意识,为以后的进一步深造和熟练应用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重视英语教学 当前著名的综合型数据库和主流分析软件都来源于国外,因此,界面为英文,而且有大量的专业词汇都是用英文表示,英文水平相对较弱的学生应用起来较为吃力。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授课中先介绍相关英文概念,等待学生熟悉后再进行操作上教学,以免学生在操作时发生错误,从而产生抗拒情绪。引导注重英语单词的教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提升教师的素质,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中,实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

3 结语

生物信息学教学是生物科学教学的全新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式的改进三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选用权威教材、合理分配理论学习和上机实践的课时、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以及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希望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体系改革,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满足当前地方农业高校教育和就业的双重需求。同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随着生物信息学专业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也将不断完善,以进一步提高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易图永,李兰芝,周玮.农业院校开展生物信息学本科教育的实践与体会——基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238-239.

[2]张振旺,李梦茜.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11):3453-3454.

[3]孟盈,孟然,聂泽龙.生物科学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43):191-192.

[4]易继财.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探索——华南农业大学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思考 [J].安徽农业科学,2018(26):231-233.

[5]郝爱平,国会艳,宗宪春,任如意,魏继承.网络环境下以提高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16-117.

[6]马立飞,张立娟,吴婷婷,董明纲.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生物信息学课程中的教学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114-116.

[7]范丙友,贾小平,郭丽丽,侯小改.“双创”教改背景下生物信息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1):101-103.

[8]朱明库.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在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8):54-55.

[9]韩俊伟,李春权,王宏,徐良德,李霞.《生物信息学》课程科研教学一体化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5(05):151-153.

作者简介:王康宇,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植物功能基因组学。

作者:王康宇

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 篇2:

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探索与改革

(蚌埠医学院 1.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教研室;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400)

摘要:为培养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软件的应用能力,结合近年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在生物大数据时代,具备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教学模式改革

一、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必要性

生物信息学学科发展迅速,不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研发和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食品、环境、农业等领域。掌握生物信息学这门工具,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医学院校部分专业(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开设生物信息学必选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资源缺乏。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生物信息学时间相对较晚,在教材选择中首先调研了其他院校和目前出版的教材内容情况。发现大部分生物信息学教材都包括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信息资源,基因组分析信息资源,数据库搜索软件,核酸序列分析和多序列比对等软件的核心内容,除了共性的章节外,不同的教材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但是生物信息学发展迅速,除了基础内容外,大部分内容都在快速地更新,比如引物设计软件的使用等。而目前,生物信息学教学资源较匮乏,完善的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和习题等教学资源稀少。

2.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不匹配,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首先,由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生物信息学课程学习前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生命科学相关知识背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深刻理解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如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非编码区、启动子等,并初步了解一些重要的生物学数据库。因此,讲解透彻该门课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然而由于医学院校学生课程门类众多,客观条件决定无法为生物信息学安排足够多的课时。目前我校教学大纲规定的授课仅为20学时,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就显得非常突出。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灌输大量内容,因此无法深入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为例,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生物信息学课程。此阶段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年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同时实验设计等相关实践较少,缺乏对实验细节的理解与实验设计的整体把握。而生物信息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有必要在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实验设计的理念,课程学习中灵活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达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生物信息学的知识与不脱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教学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对于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在现有数据库中查找想要的信息,如何通过在线程序或利用现有的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解决生物学问题。学生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生物信息学的数据库、分析方法、软件。但是很多医学院校教学条件有限,没有相应的计算机实训室,配套软件也相对匮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件照本宣科,并不能结合具体实例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同时,多数高校开设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课时。然而,生物信息学的学习,如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序列比对分析软件的应用、引物设计软件的应用等都需要学生在实践课中进行验证或操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脱节严重,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三、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修改理论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由于生物信息学内容繁多,应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精心挑选授课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学到最基本且重要的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目前我们选用的是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的生物信息学,结合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特点,本教学团队编写了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将重点集中于应用性较强的生物信息学实践分析技能和离线单机版生物信息学软件的使用上,具体内容包括核酸及蛋白序列数据库、序列的相似性搜索、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以及蛋白质的结构与预测和引物设计等基本内容。同时考虑生物信息学学科的前沿性和交叉性,我们又增加了蛋白质组学和非编码RNA,基因芯片、qPCR、深度测序等操作原理及流程预测等内容。为了适应生物信息学快速发展的要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推荐了包括DavidW .Mount编写的《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李霞主编的生物信息学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参考教材供同学课外阅读。

2.创新教学方式,推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生物信息学的课程学习和软件使用与网络的使用紧密相关,一方面,为克服学生多,无法使每位学生实时进行电脑操作的弊端,我们利用能够接收无线网络信号的设备,实现上课时教室内有网络,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实时在线带领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如數据库查询、序列提交过程、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蛋白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等重要内容,通过实时演示连贯教学内容,让学生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实践体验,加深了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学习和理解[1]。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学时(仅20学时)的限制,学生们不可能完全依赖课堂时间很好的掌握该课程,除了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之外,本团队利用搭建的“分子生物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平台,开辟了“生物信息学”专栏,提供相关文献、相关分析软件及其使用步骤等信息;并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相关领域青年教师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紧密联系科研,开展基于实践的问题式教学。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打破应试考核方式,本教学团队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问题式教学方式引导。一方面,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而将生物信息学技术渗入日常教学环节中;另一方面,面向全校招募相关领域青年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并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目前创新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学生在解决科研问题时逐步学会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如文献查阅、目的基因序列的获取、基因序列的分析方法等,提高了学生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理解力。

四、结语

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和载体[2],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医学院校生物信息课程的改革可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医学特色,培养适用于现代精准医疗的创新型生物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敏,赵杏利,范丙友,等.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40-141.

[2]马军,林炽贤,李麒麟.生物信息学在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3):125-126.

作者:王文锐 杨清玲 梁猛 席珺 陈昌杰

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 篇3:

论创新现代“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摘 要]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和高通量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信息学已经突显出其在相关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外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研究领域都在不断拓展,这也加大加深了生物信息学的内涵,同时生物信息学正为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培养顺应高速发展的生物信息学科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必须要创新传统的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该文着重从两方面论述了创新现代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面向医学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GZZ19_052);2019年度南京医科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面向精准医学产业的生物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应用”(2019ZD015);2017年度南京医科大学“十三五”教育研究课题“生物信息学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的研究”项目(YB2017024);2019年度南京医科大学课题“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生物信息学”

[作者简介] 吕飒丽(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李彭平(1985—),女,安徽安庆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李 岩(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脑胶质瘤的基因组学研究。

一、前言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生物医学与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高通量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信息学在现代生物医学、药学、农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我国高校和研究所从2002年起就相继开始创建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并招收生物信息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招生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建立。早期创建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院校都是参考国外的教学体系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构建专业,尤其是课程体系,一经建立后期改进较小。

然而,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在生物医学及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科学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生物信息学诞生后的十几年里,它进一步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为生物医学及更多相关领域带来了一场巨大变革。这些改变同时又促进了生物信息学内涵的不断更新,所以生物信息学的研究领域也一直在拓展。随之而来的就是顺应这个发展势头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也要加快步伐。这就提示我们,生物信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及专业模式上都要不断创新与实践,符合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方向。

二、生物信息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要求创新教学模式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后期开始建设生物信息学专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验;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大学在21世纪初开始增设生物信息学专业,在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1]。

国内外许多院校在生物信息学相关课程的设置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大学建设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都存在着各自的特色。目前,在已经开设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国外大学中,美国的凯尼休斯学院、罗切斯特理工大学两所大学的课程设置最为典型。前者的生物信息学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系,相关课程主要是基于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后者则隶属于生命科学系,相关课程的设置也较为庞大。

在我国,具有一定条件的大学纷纷开设了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但由不同的院校所建立的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且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反映出我国生物信息学相关教育还没突显出其特色,特别是医学院校创办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直接依托医学院校的学科背景,教学模式更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互相促进[2]。目前,国内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以下特点:(1)培养目标和侧重有很大差异。由于各校承办单位所属的一级学科不同,对生物信息学理解和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和培养规格有所不同。如浙江大学的生物信息学专业侧重于理学生物类,哈尔滨工业大学侧重于计算分析类,哈尔滨医科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则更加注重信息类工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课程的内容有很大差异。目前各校开设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有差异较大,各专业领域的学时分配存在很大不同,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计算机类课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重庆医科大学的则更注重医学类课程的设置。但大部分院校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一经建立可能就很少改进,这对于不断拓展的生物信息学新领域而言,本科专业原有的教学内容就会显得不充实,需要补充新内容。所以很多院校的生物信息学本科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对课题并不是得心应手,这其实也是对本科教学模式提出的一个需求,希望本科教学能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趋势及其重要应用对课程体系在短期内进行微调,中长期内进行系统调整,这对于培养现代生物信息学人才至关重要。

三、生物信息学对现代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生物信息学既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又有不可估量的产业化前景。发展现代生物信息学教育,培养高级生物信息学人才对推进国内生物医药的迅速发展意义重大。

1.有利于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医学院校长期发展。生物信息学专业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数理科学、生物医学与药学、农业等众多学科,具有高度交叉的特点。顺应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趋势,创新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学科成果,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生物医学与药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学科群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生物信息学支撑,增强医学院校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医学院校的长期发展。

2.有利于特色前沿教育的发展,促进生物医药学科及其产业的发展。生物信息学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学科,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做好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将推动特色前沿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创新与实践中培养顺应生物医学发展需要的生物信息信学专门人才,将推动产出生物信息学新成果,这也必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

3.有利于培養现代生物信息学师资队伍。我国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起步,有条件承办该专业的高校都在积极建设生物信息学科和专业,因此,高校需要大量生物信息学专业师资[3]。生物信息学在发展,所以生物信息学的师资队伍也要不断提升,这就迫使我们最底层的生物信息学教学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模式,让我们培养出的生物信息学人才时刻走在发展的最前沿,这样的师资才能带给学生新的气息,形成良性循环。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启动精准医疗计划。一期投入2.15亿美元。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并决定在2030年前政府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人民币。在这些世界级的科技战略决策及巨额投入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便是生物信息学。

四、结束语

生物信息学已经迎来了生物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这将需要更多的现代生物信息学人才为之贡献。为顺应时代的步伐,生物信息学本科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将现代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知识带进课堂,让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承,创新现代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与国际接轨,实现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朴雪.医学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发展状况分析——基于文献调研[J].继续医学教育,2018(01).

[2]赵方庆,方向东,李亦学.转化生物信息学研究前沿及挑战[J].遗传,2015,37(7):619-620.

[3]边艳超,肖瑞.生物信息学教学内容与模式创新性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9(35):99-101.

On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l in Modern Bioinformatics

LSa-li,LI Peng-ping,LI Yan,WANG Qiang-hu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66,China)

Key words:Bioinformatics;teaching model;innovation

作者:吕飒丽 李彭平 李岩 汪强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械设备与建筑机械论文下一篇:资格证挂靠劳动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