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能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023-02-16

心理健康应该是:智力正常、对自我正常的评价和认识、情绪稳定、人格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心理状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 具有连续性, 如潮水起落, 一般人总会间歇性出现心理不健康状态。就像人的身体, 生大病的次数不多, 可小打小闹的感冒头痛总少不了几回。关键是要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让小病积成大病。如果让偶尔的烦恼发展成抑郁失眠或狂躁症, 那恐怕就比较麻烦了。心理问题的调理有很多方法, 体育运动是其中一种。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 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 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1 体育运动能促进中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目的性、自觉性、自信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自主独立等精神, 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 能使人开朗、乐观、充满生气。体育活动的特征是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 是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体育锻炼者越能克服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艰苦、疲劳、激烈、竞争向上是体育活动的特点, 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会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它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 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优良品质, 使中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激烈竞争。

2 通过体育运动来提高学生调控情绪的能力

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 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不良的情绪对人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它能为郁结的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 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因此, 通过体育运动也可以使不良的情绪状态得到改善,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3 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心理,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形成集体心理气氛。它是教学中集体心理动态的结构特点之一, 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心理背景, 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 交往时每个人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个体之间的情绪互相交流, 互相感染, 造成心理上的共鸣情绪上的共鸣, 个体的情绪趋向一致, 从而形成某时刻的集体心理气氛, 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下, 认知——操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 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尤其当学生邀请或被邀去参加一些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时, 在与同伴交往、默契配合、同练同乐中常常会得到一种非常美妙的快感, 自然会忘掉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和忧愁, 使不良情绪得到及时调整, 精神压力得到缓解, 交往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体育活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

4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人格

人在运动中对自己身体的满意可以增强自信, 提高自尊;竞争又使自己的社会价值被认可。体育运动暴露了自身的优点与缺点, 从而让人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发挥潜能与长处, 克服缺点改正不足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 并通过合理设置目标, 使自己在体育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 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 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改善自身的身体表象, 培养自尊和自信。努力将体育活动中发展的学习能力迁移到日常学习中, 逐步形成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能真正理解, 并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其一生。

5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中学生的协作和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 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这种竞争是为追求卓越成绩而努力的。证明自己或本队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意识, 要从全局出发, 要摒弃个人的私心杂念, 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 这种合作不局限于同一集体内, 还应包括与对手、观众、裁判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 不服从裁判的判罚, 比赛将无法进行。现在的中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中, 他们是作为一个个体去学习, 竞争相当激烈。适宜的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6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高速发展, 人们将面临着工作的重负。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它的学习竞争压力的增加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 如身体的疲劳、精神上的焦虑、恐慌以及学习中挫折造成的抑郁寡欢, 无精打采, 甚至生活缺乏乐趣而出现厌学逃学等。而体育活动就可以使这些不良的情感得以释放或得到弥补和平衡, 通过体育活动消除疲劳、忘却烦恼和痛苦, 以充沛的精力, 良好的精神状态回到学习中, 就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7 体育活动可以对中学生心理疾病的进行治疗

学生的心理不是孤单的, 身体与心理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学生的心理与周围环境, 周围的学生也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的。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社会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活动空间。如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合群的学生, 可以让其参加集体性的项目, 如拔河、篮球、排球等, 这些集体性项目会使人慢慢改变孤僻的个性, 逐步适应与人交往;对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参加一些时间较长、需要持久而有耐力的项目, 如下棋、太极拳、慢跑等这些项目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使情绪更加稳定, 改变急躁、易冲动的缺点。通过运动能使人受到的消极情绪和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和转移, 消除心理障碍, 使中学生的心理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健康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 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人们的健康观是从多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健康水平, 特别强调要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健康三维观去评价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根据三维观划分的心理健康方面, 十分重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 更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中要使学生学会将体育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达到良好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升学压力的增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体育锻炼和各种活动使学生从心底强化心理健康意识, 帮学生解开心灵的枷锁和思想的束缚已经成为我们作为一名体育老师的责任。作为体育老师不单单要求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更要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体育活动如何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运动,身心健康,培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学生记忆英语单词的有效策略论文下一篇:浅谈在本科生基础课程《激光原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