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节能减排论文提纲

2022-09-14

论文题目:基于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四川省节能减排初探

摘要:能源是世界发展、经济增长和人类生存的基本驱动力。近年来,各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得能源需求持续增加、能源消耗量不断扩大。同时,随着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耗量的上升,大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被排放,这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和生存,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因此,在此背景下,如何协调地处理能源、环境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国内外学术界以及各政策当局关注的焦点,亦是重难点之一。目前,国内外关于能源、环境和经济的研究已有大量而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主要集中于能源-经济、环境-经济两两关系的研究,从系统的角度将能源-环境-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研究比较少。对四川省而言,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四川作为西部的能源大省和经济强省,理应在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方面做出表率,应主动承担碳减排社会责任,同时,也为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三项约束性指标做好准备。综上所述,为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和挖掘区域节能减排潜力,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以低碳经济理论、3E理论和“多元共治”理论为指导,选取四川省1995-2016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分析四川省1995-2016年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现状,得出,四川省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则不断降低,能源利用率逐步提高,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重型化特征明显。第二,通过建立VAR模型研究能源消耗-碳排放-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者具有长期稳定关系,且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是碳排放的原因,能源消耗亦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表明,三者之间相互影响,但影响的大小和方向不尽相同。第三,通过因素分解模型得出,经济增长是四川省碳排放的主要拉动因素,能耗强度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多元主体和监督检查等方面为四川省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出了建议,完成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关键词:能源消耗;碳排放;经济增长;VAR模型;LMDI

学科专业:公共管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节能减排相关研究

1.2.2 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研究

1.2.3 碳排放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结构安排和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

1.4.2 结构安排

1.4.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节能减排

2.1.2 能源的定义、类别及能源消耗

2.1.3 碳排放

2.1.4 经济增长

2.2 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3 理论基础

2.3.1 低碳经济理论

2.3.2 能源、环境(碳排放)与经济增长(3E)理论

2.3.3 “多元共治”相关理论

第3章 四川省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3.1 能源消耗现状

3.1.1 四川省能源消耗总量特征

3.1.2 四川省能源消耗结构特征

3.1.3 四川省能源消耗强度特征

3.1.4 四川省能源消耗弹性系数特征

3.2 碳排放现状

3.2.1 碳排放测量

3.2.2 四川省碳排放总量特征

3.2.3 四川省产业碳排放特征

3.2.4 四川省碳排放强度特征

3.3 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3.3.1 四川省经济总量特征

3.3.2 四川省产业结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四川省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 模型构建

4.2 实证检验

4.2.1 单位根检验

4.2.2 协整检验

4.2.3 向量自回归模型

4.2.4 脉冲响应函数

4.2.5 方差分解分析

4.2.6 格兰杰因果检验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四川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5.1 模型选取

5.2 数据来源

5.3 实证分析

5.4 实证结论

第6章 四川省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对策建议

6.1 优化能源结构

6.1.1 优化能源生产结构

6.1.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6.1.3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6.2 发展低碳农业

6.2.1 推广低碳农业技术创新

6.2.2 构建低碳农业制度标准

6.3 打造绿色工业

6.3.1 淘汰落后过剩产能

6.3.2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6.3.3 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6.3.4 调整工业空间布局

6.4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6.4.1 做好节能减排规划

6.4.2 发挥财税激励作用

6.4.3 完善监查问责机制

6.4.4 推广低碳技术创新

6.5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6.6 引导公民积极参与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企业核算成本控制论文提纲下一篇:企业信用工商行政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