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取向调查报告

2023-01-11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大学生性取向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大学生性取向调查报告

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及对策分析——以成都某高校为例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开放,人们的性观念从昔日的传统转化为今天的开放,而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和发展的青年中期,其需要面临的问题是性和恋爱,调查大学生的性爱观并总结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相应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性爱观,而且有利于学校开展性爱教育。故而本文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文章以成都M大学为例进行调查,指出大学生性观念的大学生总体性观念、大学生恋爱观、大学生性爱观、大学生婚姻观、大学生性行为观以及大学生性现象观的情况,同时分析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以为学校性爱教育的开始以及学生性观念的正确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性爱观念;调查分析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社会环境的多元性决定了思想观念的多元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剧变深刻影响着人们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性观念也随之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在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互联网快速普及的社会背景下,一方面,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想涌入,大学生作为一个较易接受新知识、新文化且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率先将其接受,甚至付诸于行动;另一方面,从小接受的传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根植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中,不能轻易摈弃。在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拉锯中,如果大学生自身对“性”没有一种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便会表现出矛盾、彷徨或无所适从的状态,导致性观念混乱、迷惘,影响其自身正常生理和心理机制的形成,更甚者,在混乱、错误性观念的指导下发生越轨行为,影响自身的前途发展和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因此本文以成都某高校为例对大学生性观念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女性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来分析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及性教育对策,从而在研究与探索性观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有关于性教育问题的研究。

1.2.2实践意义

针对大学生性观念现状的调查与性教育对策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正确的掌握和解析大学生性观念现状,深入的了解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正确的性教育方法来帮助其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性观念和不正当性行为,更好的树立自我健康科学的性观念,进而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明风尚的形成。

具体的指导意义如下:

其一,通过开展性教育,大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性知识,全面的了解性的发展规律,从而用科学的性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多,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会随之改变。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进行的性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从较深层次掌握本质的性伦理,还可以以此作为性伦理的规范,从而帮助大学生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树立健康的性道德与性思想。

其二,正确的性教育可提高大学生性法制观念,防止性犯罪的发生对于大学生进行性教育,让她们认识到性是一种社会的行为,要和高尚的情操结合起来,对性行为有所控制和约束,并考虑到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杜绝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不断的加强自身的法制意识,懂得相关性的法律法规,学会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这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身心的养成,还能够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当今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发展与进步。

1.3概念界定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性教育处于比较先进的地位,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性教育发展也更为科学和成熟。在全世界中,首先对青少年实施性教育而且普及的国家是瑞典。1933年,瑞典就成立性教育协会,1942年开始把性教育只是融入到全国义务教育中,1957年瑞典制定了性教育指导的条款,1970年性教育才扩展到全国范围内,1975年,几乎瑞典的所有学校都有性教育课程,订单课程内容主要是生理教育,之后才增加了性评价、性道德等内容。

Jacob(2016)对美国性教育情况进行了研究,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对青少年群体开展青春期性教育,那是正是西方国家“性自由”、“性解放”时期,致使青少年群体发生性行为的年龄早期化,且这样的群体也越来越多。

Ethan(2015)对欧洲的性教育情况进行研究,指出欧洲的性观念也比较开放。在英国,大尺度的性观念使青少年群体产生性混乱感和道德沦丧感,英国傻女怀孕的几率越来越多,而且也曾遥遥领先于欧洲国家,英国政府为改善这一现象,对英国中学生开展“无性之乐”运动。

Michael(2017)主要是对亚洲情况进行的研究,其指出,在亚洲,日韩两国走在青少年性教育的前沿,由于西方“性解放”的冲击,日本青少年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开展青少年性教育活动,开始是传授性科学知识,为“纯洁教育”阶段,其后一传授性科学知识为主要内容,之后日本菜开始强调性道德、性约束,重视性的伦理教育、道德教育和文明教育。韩国政府对青少年的性教育重视程度比较高,尤其是对中学以上的青少年。日韩两国的文化到的与中国比较相似,因此他们的性教育经验成为中国高校性教育的借鉴。

1.4.2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学术界,潘绥铭、杨蕊教授(1990)所著的《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追踪调查》,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规范的实证方法,在

1991

年至2001

年的

10

年间对我国大学生的性行为、性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追踪调查,并作出了深刻的总结与分析,当属该研究领域的权威。在这次研究中,对于大学生性观念,研究者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传媒与民间说法的夸大,造成了本科生自我判定的性观念在最近10年几乎没变。”也就是说,大学生的性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的速度却远跟不上传媒和民间舆论的过分夸大的发展速度,因此使大学生自认为自己的性观念并未变得开放。

刘达临(2007)借助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提出纯洁教育,再将性教育局限于传授知识这一方面,而是拓展到性法制教育、性道德教育以及性心理引导等方面,并对港台和国外大学生性教育方式进行介绍,但未研究本土的性教育模式,也并未形成固定的理论框架。

张玉堂(2016)认为“通过调查,

充分显示出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在对待婚前性行为和贞操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认可和宽容的态度。大学生在性观念方面所发生的这一变化,

它不仅影响着校风、学风,

而且还将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造成某些不良后果。”

刘新芝(2016)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群体的性观念开放、多元、宽容,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

在性观念和性行为上带有一定的矛盾性、盲目性……

大学生的性观念的主流是健康的。”

1.4.3国内外研究评述

回顾近年来对大学生性观念所作的研究,可以将众学者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性道德丧失论。学者们通过对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研究,认为现今大学生性观念混乱、性道德逐渐丧失。学者李春杰(2017)明确指出“大学生性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第二,性观念负面影响论。第三,性观念主流健康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生性观念呈日趋开放状态,但主流上是健康的。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本次研究选择大学生性观念作为研究主题,在研究过程中,考虑到大学生正处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婚姻问题将是其毕业后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调查大学生对现阶段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观念看法的基础上,还着重调查了大学生对婚姻中与性相关的现象问题的观念看法,同时也对大学生对相关性亚文化的观念看法和性知识获取途径进行了调查,以期全方面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为学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使当前各高校逐步重视并开展的性教育更有针对性、科学性、成效性,以达到规范大学生性行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美好愿景。具体的研究思路图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思路图

第2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概况

2.1.1调查前期准备

调查工具:附录即问卷《大学生性观念教育现状调查表》。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性观念现状以便从中分析当前大学生性观念形成的原因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性教育方法,以便于帮助成都M大学学生走出错误性观念的误区,缓解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性困惑,使她们能够从中获得有关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等方面的正确认知。

调查对象:大学生,即通过国家正式高考进入高校的、全日制的,学制为4年或5年,最终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此次主要调查的是,成都M院校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调查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6份。

2.1.2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文研究主题是性观念,而性观念是指对性的总的认识和看法,其中包括对性生理、性心理、性行为、性道德和性文化等的总体认识和看法,如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性别角色、性与爱的关系、生育观等等。在本次研究中,将性观念具体操作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性知识获取途径(性知识);第二,对现阶段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态度(恋爱观、性爱观和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第三,对婚姻中与性相关的问题现象的态度(贞操观等);第四,对相关性亚文化的态度(性行为性产业),以期能对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2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2.2.1大学生总体性观念

大学生性知识的获取途径很大程度决定了大学生性知识的系统系、科学性和正确性。在西方国家,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学校系统的性教育,所以,西方社会对“性”的认知较为科学和客观。

调查显示,“报刊书籍”和“电脑网站”是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主要途径,其次是“影视作品”,而通过“学校教育”和“亲人交流”获取性知识的人数最少。这充分说明我国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的非规范性和非系统性。所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大学生性知识获取相对来说不够系统。

2.2.2大学生恋爱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大学校园曾一度禁止学生谈恋爱,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恋爱不再是一个“禁果”,特别是2004年国家在法律层面上允许大学生结婚后,大学恋爱更加成为了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当代高校校园中,甚至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不谈一场恋爱,就不算真正上过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或目的就显得十分重要。经调查分析,大学生对性目的的看法如表2-1所示:

表2-1

大学生对性目的的看法

组成家庭及生育后代

发展爱情

满足对方的要求

感受或其它

男生

11%

56%

5%

23%

女生

5%

78%

15%

2%

城镇

18%

61%

11%

10%

农村

15%

73%

11%

1%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男生、女生还是城镇同学、农村同学大部分人都认为性行为的目的是发展爱情,只有说不风同学选择其他选项,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目的比较单纯。当然男生与女生的选择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城镇和农村同学也是有一定区别的,女生认为发展爱情是性行为目的的选择要高于男生,农村他同学选择发展爱情是性行为的目的比城镇同学要高。

2.2.3大学生性爱观

关于大学生的性观念,这里借鉴了潘绥铭、杨蕊教授在《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中的问题——“如何看待性与爱的关系”来考究,调查结果如表2-2所示:

表2-2

大学生的性爱观

性别

男(60)

女(86)

合计(146)

有爱无性是合理的存在

6.70%

9.30%

8.20%

性依托于爱,先有爱后有性

45.00%

55.80%

51.40%

爱与性可以同时存在

40.00%

34.90%

37.00%

爱依托于性,先有性后有爱

6.70%

0.00%

2.70%

最好是有性无爱

1.70%

0.00%

0.70%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上表表明,占主要地位的性爱观是“性依托于爱,先有爱后有性”,过半数(51.4%)的人都持这一观点;占第二位的性爱观是“爱与性可以同时存在”,占37.0%;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外“性解放”、“性自由”的思想涌入我国,并进入大学校园,但我国传统的性文化和性道德仍然主导着我国大学生的性观念,这也体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所提出的“自我”和“超我”对“本我”的抑制作用,原始的“性本能”和“性冲动”在现实世界中被规则规范和道德伦理所禁锢。对于其余三种性爱观,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6.7%的男生认同“爱依托于性,先有性后有爱”,而与之相对应的女生人数百分比为0;1.7%的男生认同“最好是有性无爱”,虽然比率较小,但与女生(0%)相比,仍然存在差异;而对于“有爱无性是合理的存在”这一观念,男生认同人数占6.7%,女生认同人数占9.3%,高出男生近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男女生在对爱与性的关系的看法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从侧面说明:在男女交往过程中,女生重视的是心理体验,相比较而言,男生重视的则是生理体验。

2.2.4大学生婚姻观

人类婚姻的动机是复杂的、变动着的。穆勒列举了婚姻主要的三种动机,即经济、子女及感情,并将其重要性依时代先后顺序作了总结,其中,穆勒认为,在现代婚姻中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而在我国,传统的婚姻动机主要是传宗接代,并且一直以来婚姻都是我国社会衡量性行为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准则,这充分说明了在我国的传统认知中,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发展,我国的婚姻形式已由父母(长辈)指定转变为自由婚恋,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婚姻动机也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关于大学生的婚姻观上面,针对“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保障”这一点的看法如图2-1所示:

图2-1

对“婚姻是获得合法性关系的保障”的看法

2.2.5大学生性行为观

关于大学生性行为观念的调查如表2-4所示:

表2-4

大学生性行为观的调查结果

只要彼此愿意

基于爱情

只要以结婚为前提

生理需求

不道德行为

男生

25%

43%

22%

10%

0

女生

24%

66%

10%

0

0

城镇

22%

50%

20%

8%

0

农村

20%

55%

18.5

6.50%

0

数据来源:依据调查结果计算所得。

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基于爱情的发展,对于这一态度城镇和农村同学的选择没有多大区别,但是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基于爱情的选择远远小于女生,而且几乎没有女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却有10%的男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

摘要

关键词

第1章

引言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2.2实践意义

1.3概念界定

1.4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国外研究现状

1.4.2国内研究现状

1.4.3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

第2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现状

2.1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概况

2.1.1调查对象的选取

2.1.2调查问卷的设计

2.2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2.2.1大学生总体性观念

2.2.2大学生恋爱观

2.2.3大学生性爱观

2.2.4大学生婚姻观

2.2.5大学生性行为观

2.2.6大学生性现象观

第3章

大学生性观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大学生自身因素

3.2社会文化因素

3.3网络媒体因素

第4章

促进大学生树立健康性观念对策

4.1强化国家的政策教育责任

4.2倡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4.3加强大学生对性知识的学习

结论

致谢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调查报告

——以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为例

班级:金融102调查组成员:徐小云吴露冰朱萍萍指导老师: 刘芳

一调研时间:2010年11月8日-14日

二调研背景:当今世界在经济危机和社会现状下,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和未毕业大学生正在面对和将要面对严峻的就业问题。当前就业难的“寒冬”是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感受和体会到的。以后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早已不是危言耸听的传说,昔日人们印象中的大学生也早已不是盘旋在梧桐树上的金凤凰。在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能适才而用,甚至成为“闲才”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和社会的一项大难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是整个社会的燃眉之急。因此大学生的求职取向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并且迫切需要了解和关视的事。

三调研方法:问卷法

四调研结果:

(一) 供求量悬殊过大,矛盾突出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的未来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祖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大众都知道每年我国大学生人数有几百万人,而整个社会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远远不足这个数字,每年总有一二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考生的增加,大学的扩招,当前经济的困境,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竞争压力大。在调查中有40%的大学生毕业后准备选择继续深造,以更高的台阶来竞争,或许他们是相等待时机,待经济危机过后就业情况好转之时以更好的优势择业。在问卷中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回答中,约35%选择1500-2000,约40%选择1000-1500,从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知道择业的情况(指有关薪酬方面的)。这些层次的薪酬是在激烈的就业情景下的无奈选择。

(二)就业方向过于集中

约38%的同学选择东南沿海地区,25%的人选择北京,上海地区,例如我家乡那边,几千大学生,研究生争取几个公务员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暂且不说大学生们的功利心,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好的待遇,工作,福利,高的工资都是自己所期盼的。在有的好公司的招聘现场,六七百人排成一条长龙站在烈日下暴晒,只为竞争那几个明额的场景,比河南的几百万考生竞争压力还大。

(三)就业方向不清晰,就业信息知道少。

有很多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就业方向茫然无知,甚至连自己学的知识将来做什么用都不太清楚,对于自己将来如何做,如何做的更好更是不只秦汗无论魏晋的样子。关于是否关注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动态,竟有50%的人选择偶尔,偶尔一次足以震撼人心。

(四)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冲突

根据我国的经济水平,政策和社会需求,每年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都不相同,比如前几年电子行业特别火,上电子科技大学似乎比上名牌大学还值,然而近几年不能再风光依旧。

有些专业的毕业生众多,但是在这方面社会当时的需求量变的很少。又有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改变自己,不愿意调节自己的就业方向,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对于求职时,怎样看待专业与工作性质的问题,有80%选择与专业要有关联性,不一定能对口。10%选择一定要与专业对口。可以看出不少同学能够接受与专业有关的工作,很少有人选择不对口的工作,这样必定将要出现不少问题。

(五)求职方法和工作经验欠缺对于在求职中最困扰你的问题回答中(多项选择),大多数人选择了缺乏工作经验和求职技巧。又有不少人选择缺乏社会关系,对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现实中这个问题确实很明显和重要。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我们暂且不作讨论。对于培养和获得实惠,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回答,48%的人选择专业实习,35%的人选择社会兼职,15%的人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培养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求职方法技巧。我们小组自己以为这样很有好处,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六)建议解决策略。

(1)适当调节更改大学生就业管念,我们这些合格的大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专业技能,而且有无畏、自强、善于调节和改变的能力。敢于挑战,敢于拼搏,不怕失败,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正视社会,适应社会,所以调节和更改的能力是我们必须学习的能力,也应该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我们大学生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引导社会,促进社会的正常运行,为我们的祖国发展和腾飞尽全力。对于将来毕业和就业的心态,72%的同学选择充满信心,凭自己的实力迎接挑战,9%的同学选择镇定自若。可见我们大学生整体心态是积极向上,不怕困难的。只要保持这个信念,善于调节自身,我们相信我们都将是成功者。

(2)让大学生们正确了解和面对当前的就业问题,及早做好有关就业方面的准备。有句俗话是:防则无备,有备无患。以防将来盲目跟风或不知何去何从,空待机遇失机遇,浪费时间无时间,这样的最后结果只会是陷入更加艰难的困境,失去宝贵的青春,痛失抓住成功的手臂的机会。社会的原则是适者生存,如果某人不适应则会处处碰壁。而当今一体化的世界不会允许任何一个人永远逃避躲

藏。正确地了解,永敢的面对,才能够让我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的灯塔,登上成功的彼岸。

(3)适当降低工薪和待遇的期望。很多同学以为我们大学生都是上了十多年学,一路辛苦,一路坚持,终于熬到大学直至毕业。我们投资如此巨大,花了父母那么多的血汗钱。如果自己的工薪很低,待遇很差,和那些未上高中甚至未上初中小学的人相比,相差无几。内心的积郁,不平,气愤,愧疚,自责自然是难以扼制。在对于寻找第一份工作时,最重要的两项时,大多数选择职业发展空间和薪酬福利待遇。每项都有85%以上的人选择。可见这种心理占据绝大多数都有。在对培养和获得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中,大部分同学选择专业实习和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认为这方面很需要培养和锻炼。然而对于当前现状,这样的就业环境只能让我们先选择一个工作,待自己培养好各方面的能力后再试图发展。我们都知道是金子终究会发光,是蛹终究会变成飞蛾或蝴蝶。我们大学生正是如此。

(4)建议学校方面广泛采集就业方面的信息,介绍工作有关方面的知识。学校担负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39%的人对于求职渠道这个问题的选择是校园、社会招聘会。而对于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回答中71%选择就业。这时学校有助于大学生及时正确完备地了解择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挥引导作用,提出积极有用的方案。

(六)谢辞:我们小组的调研报告完毕,由于我们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某些方面的诸多陋处,还望见凉。

(七)附录:发放调研问卷共40份,实际回收4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向机电系大二同学发放10份(随机)向建设工程系大三学生随机发放10份,向经管系大一同学随机发放20份。调研问卷40份和各题选择率见于副件。

第三篇:7 大学生价值取向调查分析

8 市场营销101 罗娜

1013600021

由“我爸是李刚”事件后,大学生再一次被推向了舆论的顶端。“大学生究竟怎么了?”成了众人心中的疑惑。究竟是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还是的躲避不及的就业压力,抑或是……?

由此,我们以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力求寻找出合理的答案。

(一)、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简单的来说,它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他们是盲目轻狂的. 面对丰富多彩的纷繁世界,五花八门的关系人际脉络,大学生身在其中,却不知该如何生活了.赤裸裸的功利追逐将大学校园也熏染成刻薄的角斗场,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令大学生追求知识的目的也发生了改变,更多的带上名利色彩,金钱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因素.是现实还是无奈,社会在一天一天进步,人的追求却一天一天走向庸俗.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1、轻重倒置,忽视学习。

第一表现为对参加学生活动过分热忱. 高校教育者极力主张在校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组织,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组织领导能力。在他们的推崇下,广大学子渐渐形成了要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的思想观念. 而对于刚刚走进大学的新生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面对种种新鲜事物,他们很难做出判断,所以多数学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从而忽视了学习。 第二表现为从事各种兼职,耽误学业. 大学生从事兼职已经被学校和社会广泛认同,无论是从事过兼职的同学还是没有从事过兼职的同学普遍都认为,从事兼职明显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以后毕业寻找工作增加砝码。由此可见,大学生从事兼职是值得推崇的。但是,他们在对大学本身都还没有失去新鲜感时就开始从事兼职,并错误地认为在大学学习是次要的,抓紧时间培养自己以后工作需要的能力势在必行。他们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寝,忙于应酬,但是他们浑然不觉这其中的错误,因为他们自认为有相当合理的理由。

2、标新立异,追求"个性"。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现在的大学生,学习可以不好,做事可以没效率,但是一定要有"个性".这里的所谓"个性"可不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个性.比如说,敢在课堂上和老师顶嘴,敢逃严厉老师的课,敢穿希奇古怪的服装,敢到处乱发脾气......这些都已经成为病态的个性倾向,却在大学生中形成一股潮流. 另外,还有不少被人们称作“怪才”的大学生。这个“怪才”可不是那种在某些领域有独到见解的人,而是那些总喜欢标新立异,大放厥词的人。他们并不是大脑方面有什么缺陷或异同,而是误解或者曲解了言论自由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说出与众不同的言语,就是领会了大学中言论自由的思想,实际上,他们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有一种被人关注的优越感。

3、忙于考证书,拿资格。

为了顺利地找到工作,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课余参加职业资格考证培训。据尚德机构寒假前的调查显示:105名北京在校大学生受访者中,寒假期间准备和正在参加英语、计算机等培训的占70%。几位大一新生说,刚入校就有老生告诉他们,大学四年,除了上课还要考证。在当代大学校园中已经掀起一股势力强劲的“考证热”,注册会计师证、律师资格证、证券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等,毕业后准备从事IT行业,还需要考取微软的各种认证,此外,还有秘书资格证、程序员、计算机操作员、甚至包括驾驶证。

大多数同学认为,基本的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已经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拥有各种综合能力,阅历越深,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几率就越大。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选择误区,这种误区给社会投机者无偿送去大量钱财的同时,浪费了大学生宝贵的青春。证书最多只是一个“敲门砖”,关键还要看实际工作能力。

这些大学生独特的价值取向,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它的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对大学期望太高,入学后落差太大,导致心理失衡。

大学一直是学生所向往的自由的殿堂,以前不能做的,到大学都可以做了,以前得不到的,在大学都能得到。而现实中的大学并非如此,当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的内心开始对大学产生不满,严重的心理落差,生发出消极的情绪

2、独立人格不健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当代大学大多已经完全融入了社会的大环境中,身处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社会上的各种思想。互联网、电视、电台和学校分布的广告张贴栏等等都是学生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除此之外,还有同学间互相的思想交流。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很难做到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学生人生追求积极极端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当代大学生没有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导致的。他们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在面临自己人生追求的选择时,不假思索地接受已有的各种思想,而懒于结合自身实际和对形势的分析。

3、自以为是,自欺欺人。

当代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生活方面,大都没有自我思考的习惯,所以尽管选择了错误的价值定位,但是他们依然会在无知中走下去,直至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当代大学生中有成千上万的阿Q,他们运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塑造了自己的形象。他们不会静下来审视自己,更不会改进自己。他们在平庸中自得其乐,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他们轻视别人的进步,认为别人能做的自己也能做,只是自己不愿意去做别人那种“没有意义的”事情。

4、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产生悲观主义。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后,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这些问题常常给 学生带来不适感和压抑感。

在出现不适感、压抑感,甚至焦虑感时,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本身就承受力很差的心理就会滋生出悲观的人生态度。一旦产生悲观的人生态度,学生自己不仅不会主动寻找心理医生治疗,还会想要极力逃避自己,更不用说对自己的言行做深刻的反思了,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失去兴趣,轻则消极避世,重则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的价值取向

1、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不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也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古学者都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后半句则显示了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价值观的偏离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对外界不良因素的抵抗力,不被外界的浮华所迷惑。要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要在生活中主宰自己,对生活充满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敢于正视挫折,冷静客观地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积极寻求战胜困难的恰当方式。

2、奉献精神

这里所说的奉献并不是要求大学生舍己为人,而是在不影响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为他人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为社会增加一些人情味,也为自己的生活添上几笔绚丽的色彩. 另外,教育对端正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有针对性地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他们进行积极调适,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健全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要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庸俗化问题,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使外部的支持帮助与他们自身的人

生追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定位人生追求,是克服其价值取向庸俗化前提。 优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校园的环境氛围将对学生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我们认为,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首先,要营造强烈的求学氛围。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高校要把大学生的关注热点引导到学习的竞争上来,强化比学习,淡化比消费,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能够和其他同学“一决高低”的学习竞赛这统一平台上来,以成绩论英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以人为本,给予积极的人文关怀。教师在与当代大学生相处时,要以人为本,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关怀。当代大学生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重视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一要重视。从学校领导、任课教师、辅导员到班主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使这一工作常抓不懈。二要引导。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工作,教育他们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剖析、自我调节,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优劣得失,积极地进行自我教育,并给他们介绍一些自我调控的方法,如升华法、转移法、分离法、利用法、解脱法等,以增强心理防御机制。三要培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使命感、自制力在内的健全人格,使他们真正融入学校和社会, 辅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学生自身的作用是关键,但是学校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容忽视。

空格号

第四篇:大学生求职取向问卷调查报告[1]

“关于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的问卷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求职择业意向?我们组设计制作的大学生求职择业取向调查问卷,在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建筑学部,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和无记名方式,对在校大学生的求职择业取向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此次调查共发放100份,有效问卷97份.当前,高校毕业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市场导向,政府调空,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基本形成.然而,大学生在以择业为主体的姿态投身社会,选择理想职业的过程中,却承受着日益沉重的择业竞争的压力.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择业行为,择业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能力是职场竞胜的最大法宝

职业选择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最具象征性的事件,事关社会的发展,稳定和每个家庭的状况的改变,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大学生职场竞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力是职场竞胜的最大法宝.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47%的学生把个人综合能力看作择业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专业水平和学校指明度也有一定影响,分别占20.5%和4%.现在大学生绝大多数选择自主择业.调查显示,48.4%的学生认为在择业时自己是决策者.另外,28.1%大学生也开始关注社会需要.

以往,大学生择业时手亲朋影响尤其受父母影响显著,调查显示,此状况有所改变,受影响的仅占14.1%.对于就业最佳途径,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各种各样的招聘会能给他们带来机遇.其中,26.7%的学生选择"校园双向选择大会",分别有21.2%选择"校园专场招聘会"和"政府部门,人才市场等举办的招聘会".与以往不同的是,还有4.8%的学生认为"网络求职"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能力危机

选择理想职业是大学生求学与成才的最直接的目标.而"就业难"的现实境遇所产生的巨大压力,会加剧大学生个人职业选择和社会选择的心理冲突,带来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面队就业的压力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自信心.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择业持乐观态度的不到一半,其中21.9%的学生认为"形势较好,压力不大",更有4.2%的学生认为"形势很好,没有压力"但44.8%的学生认为"比较困难"29.1%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这些是信心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择业时最苦恼的问题是能力问题.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择业时最苦恼和担心的问题是自身学识不够和自身知识能力不适应社会.在大学生择业时的诚信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大家的关注.调查表明,对待违约问题,52%的学生认为"认真履行合同",也有31.3%的学生认为"可以跳槽,但将与用人

单位协商",只有16.7%的学生认为"可以不辞而别".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是讲诚信的.

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通常受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支配,而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就业地域和工作要求等方面.

在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倾向上,三资企业位居榜首,成为大学生首选.有34.1%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到三资企业工作;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是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要方面,有14.8%的学生执着于选择这些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仍受亲睐,有17.8%的大学生愿意到这些单位就业;民营企业相对遭冷遇,仅占6.7%.此外,有9.6%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也有了变化,以往固守大城市,开放地区,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的局势被打破,调查显示,有66.3%的学生改变了观念.

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呈现出明显的多重性.在多重标准中,学以致用,利于深造和待遇优厚是相对集中的因素.52.8%的学生认为个人发展空间最为重要,新酬高低次之,占25%.此外,从事的岗位和公司的名气也占一定比例,分别是13.9%和4.9%.对于工资待遇,对高工资的倾向,依然存在.有51%的学生认为工资起点应在"1500-2000元",15.3%的学生支持工资起点在"2500-3000"元,也有10.2%的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在就业的高压下,有23.5%的学生也降低了自己的要求,选择"1000—1500元".

在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上77.8%的学生只要求工作与专业有一定关联,并不要求绝对对口.但是也有要求极严和没什么要求的,分占6.1%和16.1%.

相关策略

由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感到压力是个普遍问题.在此,我们组对大学生求职择业时存在的压力问题参考相关资料,进行剖析.

对于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所遇到的压力问题,调查显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专家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训练或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是针对另一类又主观因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专家认为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专业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因此,给予大学生弄清未来工作方向的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另外,中华英才网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是否有过兼职,实习经验,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不小的影响.调查发现,在校期间没有兼职经历或兼职时间短

的学生对自身的认识相对模糊,更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而有过一定兼职或者实习经验的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丰富,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因此,专家认为,这个结论体现出大学生在求职上的积极性以及准备的充分性,也为改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了借鉴依据――兼职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为未来工作的先期准备,在兼职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正式求职带来多方面的帮助.

身为一名大学生其是一名专科生不能只局限于活,必须走出校园,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才能更好的调整自己做一名适应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为此我通过网上查阅资料,访问已毕业或在校的高职生的方式围绕专科生的求职择业取向展开了一些调查,对专科生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高职生求职择业取向的心理因素

1、高职生就业期望高,好高骛远,手高眼低。大部分高职生择业趋向于国有大型上市企业或外资企业,但自己的实际学历不高,而且这样的大企业很重视文凭学历,学历不等于能力,但学历是应聘的敲门砖,高学历更占一些优势,所以就业率很低。眼高手低,不愿从事基层工作。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高职教育的优势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高职院校毕业生受专业特点,毕业以后绝大将基层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示聪明才智。毕业生对此不认识,只想一毕业就走上、管理岗位,对生产线等基层岗位缺少兴趣,眼高手低,不了解实际状况。

2、高职生择业观念日趋实惠、功利,个人利益,淡化国家利益。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的确立,大学生的职业趋向、就业和就

业心理也就日趋实惠功利化了。受社会思潮和观念的,学生择业过多地经济利益,往往把职业的经济报酬择业的首要条件。对工资高、待遇好的职业趋之若鹜,却舍弃了利益和职业的理想价值。

3、高职生诚信意识不强。高职生在职业追求上把经济利益首位,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价值,实用主义思想支配就业选择。有一些毕业生只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不考虑社会需求和,在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上为唯我独尊,个人至上。还有毕业生,是受家庭环境,对就业,甚至不闻不问,或到工作几天后就辞职不干,失业、待业状态。

4、高职生充满就业希望,但个别学生缺乏勇气,底气不足。市场现象表明由于高职生比较实际,少有挑剔的就业观,而且,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一些的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所以就业率较高,大部分高职生对自己的就业充满希望。但相对来说有些高职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有无能与失败感,认为上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自卑和压抑,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对以后的就业都不抱太大希望。

二、高职生求职择业取向

1、国有大型上市企业或外资企业

2、基层岗位

3、管理岗位

4、小企业或私有企业

5、自主创业

小结:高职生求职择业取向两极化严重,大部分高职生选择了向高薪职业或大企业应聘,一部分高职生又选择从事一些基层岗位、平凡岗位。

三、影响高职生求职择业取向的社因素

1、自身因素。高职生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有无能与失败感,认为上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往往自责、贬低或惩罚自己,潜意识中自卑和压抑,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很大,对以后的就业都不抱太大希望。所以会有部分学生选择基层工

作岗位或小企业以及一些小型的私有企业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由于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把自己定位在普通高等院校,所以,高职院校为了宣传和招生等虚荣的需要,为了增加高职生的自信心,称高职生为大学生,他们在三年学习和实践的影响下,就接受了“大学生”的称呼和概念,高职生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虚荣,在择业时就必然以“大学生”自居,认为岗位必须与自己身份相符,待遇要与自己名声相配,工作环境要优越怡人等,这些概念为高职生就业和择业提高了心理门槛。

2、社会因素。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起点高,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高职生人才观和成才观。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要狠抓职业教育,抓出成效。基于此,企业为了追求社会声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把需求量较少待遇丰厚的短缺高级技术人才大肆渲染,给社会、学生造成误导。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为用人单位挑肥拣瘦的招聘与使用提供了条件。因此部分高职生不会选择国有大型上市企业或外资企业,从而选择一些较为基层的岗位。

1982年,为开展人才测评工作便于统计计算国务院有关部门,给“人才”做了一个界定,即“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多年来,国家人事部和各级政府部门一直使用这一概念。这就给高职生的为自己顺利就业、准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造成了错觉,把自己定位在专科生层次上,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眼高手低。认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中等技术人才,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是高等技术人才,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人才观念。高职生较高的学习

目标和理想不能如愿实现,又不愿意从最基础、最低层、最现实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做起,学习心理矛盾而复杂,造成高职生高不成低不就的茫然和浮躁心态。

总结:作为一名高职生应做到以下几点,要真确的对待求职择业问题: 第一确立就业目标.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虽然当前形式比较消极,但至少自己有个目标了

第二树立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

第三提高心理承受力,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

第四增强应变性。应变性指大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以便与就业市场的需求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其他方面:

1、还需要培养相应的职业技能。

2、大学的人际交往能力,其实我觉得这个很关键的。

我们应当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鼓足勇气来迎接以后的就业挑战

第五篇: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

马克思基本原理实践作业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晴

今天我们组内进行了一个小的会议,我们组的成员有尹文博,余永明,詹涛和庞尙诚。在这个小型的会议上我们这对实践活动的题目和组员之间的具体分工进行了讨论,并列出了具体的作业完成时间表。

考虑到我们自己的兴趣,以及课题的可行性,实际作用和其他组题目的选择,经过我们组的讨论,最终选取了“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这个题目,我们认为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人生和价值观有着最要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对以后的发展和就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选取这个题目,并希望通过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其中的不足,想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引导措施。给当代大学生一个反省和反思的途径和警示。

经过初步分析和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所以我们将会从多元化的角度对大学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题,调查,然后在统计记过进行分析。

会议也进行了一些具体的分工:

尹文博写前期的策划,然后经过小组开会讨论,修改和完善。 庞尙诚准备具体的调查问卷。

詹涛负责论文,论文初稿完成后由小组提出修改意见,从新修改完善后定稿。

全组一起到食堂门口做现场的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并进行了分析。

1

马克思基本原理实践作业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今天我们组的成员都来了东区第一食堂的门口,进行问卷调查。今天的天气很好,大家的心情也挺好,所以同学们也很乐意接受调查。我们在食堂门口随机的选取了几十位同学填写问卷。

下午的时候我们在食堂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并对各项数据和选项进行了统计。

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大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并感到自我责任重大,自觉勤奋学习。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下,社会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淡化,转为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受其影响,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讲享受,事事讲实惠,从过去的“言不及利”变为现在的“言必及利”。有的大学生为物欲所蒙蔽,厌恶读书,想方设法地经商赚钱,甚至置法律于不顾,使用违法手段谋取钱财,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些大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焦躁不安,内心充满困惑、苦恼,为逃避苦恼陷入享乐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区。此外,消费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大有市场,不少学生简单地把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理想主义热情减退,急功近利,生活情趣趋于庸俗化、非理性化。

以上是我们通过选项统计得到的初步结果。

2

马克思基本原理实践作业

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调查

2011年10月27日星期四

我们在今天进行了一次会议,我们组的成员在下午的时候一起到食堂,对这次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作业进行总结和分析。

我们首先对詹涛同学负责写的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实践论文进行讨论和分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我们都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在大家思考和讨论之后,我们主要对论文内容的两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然后我们对这次实践作业的过程进行了总结,从一开始的组队,然后到分配每个组员的任务,在到大家一起发问卷,一起进行数据统计,在到最后的分析和讨论。我发现我们组的每一个成员都非常认真的,积极的,同时也是快乐的做自己的任务,并主动的帮助其他的同学。在大家一起做问卷的时候大家都很积极,主动的向同学法问卷,认真仔细的向不懂的同学解释。

通过这次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作业,我们不仅初步了解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了这些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原因,而且也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学会和很多与人交际的礼貌和技巧。

在这次的实践作业的分析中,我们发达了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和疑问,甚至还能多的大学生有错误的价值取向,这一点反应出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心理和道德方面的建设,当代大学在抓成绩和科研的同时却忽略了更重要的道德和心理文化的培养。

3

马克思基本原理实践作业

这也正是我们这次<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作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希望我们的调查不仅能为我们自己提个醒,为自己敲响警钟,让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希望这次的调查能够产生更大的效果,引起更多的人对这样一个调查结果的关注和思考。希望更多的当代大学生从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思考其中的对与错,并去改正它们。

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单项项目税负计算公式下一篇:大学文明单位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