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下机械制造的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学改革下机械制造的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在校企合作办学发展中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指出要想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成效,必须坚持开放办学,改革办学模式;坚持校企互惠互助,以服务换支持;坚持共同开发专业,激发专业活力,并对校企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教学改革下机械制造的论文 篇1:

大数据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

【摘要】中职院校在当前教育教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且承担着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发挥着显著的社会作用。中职院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更好的专业性人才,以满足工业发展和科技建设的需求,在这一教学宗旨的引导下,中职院校机械设计制造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结合这一理念,基于对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有机结合,实现对学生群体的高效教学与培养。

【关键词】大数据;机械制造;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引言

在时代不断发展的大前提下,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除去行业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之外,还有企业本身所需要经历的变革,为了能够不被时代所淘汰,企业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优化自身产业结构以及人员体系,因为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尤其是机械制造行业,人才所起到的作用更是尤为重要。对于中职院校而言,机械制造专业也是院校本身的重点专业,为了能够满足企业对于相关人员的需求,需要校方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对自身的教学计划进行革新,为学生注入新鲜知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确保相关人员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落后

在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材内容落后是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机械制造技术本身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教材内容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导致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时代发展相互脱节,无法快速地融入企业生产,不利于中职机械制造业专业的发展。

(二)学生综合素质低

随着中职院校办校规模的扩大化,学生的入学门槛逐渐降低,这一变化的出现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个人规划、人际交往、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导致他们不愿意主动接受学校,缺乏社交锻炼,每天虚度青春,很可能导致学生就此走上歧途,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风险。

(三)缺乏实训课程

中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为注重,而且机械制造业本身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但是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学习内容过于理论化,专业本身的课程缺乏对于实训课程的设定,这样一来在学生跟岗实习过程中还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导致学生无法快速地融入工作,很可能导致学生无心工作,开始自我否定,对于学生的后续工作极为不利。

二、大数据背景下中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革新教学观点,尊重学生学习主体性

众所周知,机械制造设计专业领域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要点,所以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我们的专业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改造,对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准则,结合最新市场发展要求进行信息整理,并将改革成果完全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举例来说,教师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专业水准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在实际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引用到实际机械设计制造项目中去,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丰富知识准备量,定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二)加强实训教学

中职院校之所以开展机械制造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的实操性人才。在具体课程实践环节,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和模式,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校方应该不断强化与实训企业之前的联系,全面发展建设实训技术,优化校企合作管理模式,让学生学做并用,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实操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信息化时代的来临,通过合理利用大数据管理技术,对实训内容进行全面汇总与分析,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实践计划要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有目的地调整实习进度,全面了解企业和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优质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三)收集并分析学生数据

中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可以通过有效应用大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统计,并建立资料档案库进行归档保存。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全面分析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整体认识水平,性格和行为特征等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出符合其长远发展的课程目标,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人性化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和课堂积极性。举例来说,教学可以根据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学习App,帮助学生及时查阅需要资料查看自己的课表,还可以了解到校方对专业的具体通知和要求内容,每天打卡App,还能保证其学习程序的活跃度,幫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教师通过对学习情况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合理推送学习和娱乐内容,定期给学生安排一些趣味小测验,最终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数据报表,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实现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

(四)改革教学内容

中职院校是职业技术人员的重要场地,以社会需求为基准为其提供生产岗位、服务岗位等一系列一线人员。在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对学生造成的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企业生产需求,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适合其本身发展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大数据背景下,要将教学内容与网络技术相互结合,通过移动设备来向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全面讲解,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知识点的传授。

(五)利用大数据教学资源

在中职教学机械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加速信息传播与推广,通过有效应用教学互动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交流,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关键点,解决难点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建立学生学习互助小组,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学习;用过合理利用大数据的信息优势,及时推送对学生有帮助的信息,丰富学习内容,优化学习模式,打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做好实时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对现阶段中职机械制造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到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对此,要求中职院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有规划有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快速适应岗位要求,为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秀红,李文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36-38.

[2]凌瑛.大数据背景下基于认知学徒制的中职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福建茶叶,2019,41(1):193-194.

作者:郭桂旭

教学改革下机械制造的论文 篇2: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在校企合作办学发展中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章指出要想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成效,必须坚持开放办学,改革办学模式;坚持校企互惠互助,以服务换支持;坚持共同开发专业,激发专业活力,并对校企合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接轨,融合学校与企业各自独特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用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的一项支柱产业,其专业人才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制造专业面临的艰巨任务,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可使学生在学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赢。但是,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通过专业教学改革逐步实现对难题的破解。

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办学过程中的校企合作并不十分紧密,致使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学生学习目的性不强,导致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教师联系企业少,实践经验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明显阻碍了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加强,导致无法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实验、实训教学课时偏少,有的教师仍采用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讲技能滔滔不绝,而在具体操作时却手忙脚乱,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企业经验支撑,导致学生难以很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更无法达到社会要求。

经费投入不足,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机械制造专业实验、实训设备价格昂贵,而学校经费有限,自然形成学生多、教学资源少的现象。于是,许多高职院校为满足人才培养要求,采用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或只是象征性地带学生到工厂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设备。只看不动,只讲不练,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缺乏工作经验,更会导致学生实际操作时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自然无从保证。

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名师出高徒,如果师傅本事差,很难想象学生的水平。近年来,高职院校为应付教学质量评估,引进了一些年轻教师和具备高职称的教师,有的院校甚至引进了博士。但是,这部分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相关的职业背景,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很难指导学生,教学效果明显不够理想。当然,也有的高职院校引入了一些企业工程师或技师,但企业工程师、技师一般不熟悉教学规律,他们心中有数,但无法向学生科学地灌输,同时校内外的教师无法理性融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人员必须加强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研究,将髙职院校与企业的不同优势资源加以高度利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力为重点,将“课堂讲授知识”与“直接获得生产经验”两种不同培养模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想切实提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成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坚持开放办学,改革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涉及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要在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上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并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人的方面,学校应从单一主体向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转变;在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方面,要从原先的供需关系向合作发展的关系转变,学校与企业要明确合作的范围、双方的职责及利益分配等事项;学校与企业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并完善实习管理制度,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及时处理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加强与企业的沟通,综合各方面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核鉴定。

校企互惠互助,以服务换支持 校企合作要互惠互利,寻找共同的利益点,才能长期稳定发展。学校要以全面优质的服务赢得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学校必须深入企业,全面了解企业的需求,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培训和服务工作。如向企业提供信息沟通、技术咨询等服务;提供培训场地和师资力量;向中小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中小型企业申请专利、进行课题申报等等。这样可以充分调动中小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

共同开发专业,激发专业活力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必须坚持“请进来,送出去”,全面合作、共同开发的原则。“请进来”即办“校中厂”,将企业的某些车间设在学校;“送出去”即办“厂中校”,学校在企业设立兼有教学功能和生产功能的教学车间,将需要进行实习的学生送到工厂去,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管理体制下的双重指导与考核,让学生参与完成企业生产任务。共同开发专业,激发专业活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论证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获取一线资料,同时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对培养方案提出建议,参与制定、审核、校订等工作。机械制造专业教学计划时间分配表如表1所示。学校与企业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机械制造专业课程结构、课时分配表如表2所示。可以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加以整合,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可以结合企业的“典型零件”实施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模式即以实践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可行的、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案。通过校企合作,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中心,以典型项目使学生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融理论知识与实际训练于一体,促进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和适应企业的生产方式、设备条件、技术改造和管理模式等。

2.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院要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一方面,企业选派专家、工程师来校兼课或开设讲座;另一方面,学院派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开阔视野,丰富实践经验。要加强过程考核,不能搞形式主义。只有实现校企师资共建共享,加强机械制造专业教师教学与企业实际的接轨,才能使“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到实处,才能建设一支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科技协同攻关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才能为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3.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要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优势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培)训基地及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引入企业仪器设备,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同时,要将教学和科研场所延伸到企业,使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

实践证明,通过专业教学改革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发展,在很多高职院校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除此以外,校企合作还面临诸如缺乏法律法规保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等这样那样的问题。然而,校企合作教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院校活力的具体体现,相信只要学校与企业共同努力,政府大力扶持,校企合作之路将越走越宽,必将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成功的经验,为服务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蒋庆斌,郝超.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6).

[3]李广益.以岗位标准为指导,开发校企合作教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0).

作者简介:

刘志刚(1979—),男,江苏盐城人,在职硕士研究生,江苏省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

作者:刘志刚 高利平

教学改革下机械制造的论文 篇3:

浅析机械制造专业在现代制造下的教学改革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学校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基础上,进行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教育,以实现让学生满足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在学校中,机械制造专业是一个传统的热门专业,当前在现代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下,机械制造专业又逐渐开始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则有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要根据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和改进,以实现教学改革工作的有效推进,让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快的适应具体的工作。

关键词:机械制造专业;现代制造;教学改革

Key words: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modern manufacturing;teaching reform

0  引言

在我國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机械制造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当前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机械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道路发展需求,要转变以往的劳动力密集型和原材料高投入低附加值状况,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这也使得对高水平、高素质的机械制造专业人员需求变得不断增加。学校作为培养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迎接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教学挑战,以实现让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1  现代制造下机械制造专业面临的教学问题

1.1 教学方式未得到有效创新

当前,在我国很多学校中,受到教师观念和意识未得到更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以及教学条件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虽然教学改革政策已经推出,但教学方式的创新工作一直很难完全实现。这与在教材和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工作比较欠缺存在很大的关系,很多学校在实践课上设置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而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方面也比较欠缺,这都导致很难满足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需求,而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通常很难让机械制造这种偏实用的专业得到对学生的全面教学培养;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教学方式都比较简单单一,缺乏多样性,也使得学生很难激发对知识的探索兴趣,难以培养主动的学习和动手能力,这也使得学生很难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1.2 缺少优秀的师资团队

在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中,与其它专业一样,通常要设置不同的专业课和选修课,但从当前的研究了解可知,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在这方面的优秀师资人员还是非常紧缺的,特别是很多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通常教师只是糊弄过去,学生并没有从中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而在很多专业课中,专业性要求也非常高,但在具体进行授课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通常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教师的来源限制门槛比较低,这也导致教师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了解,教学经验也比较不足,使得很难向学生进行课本外知识的拓展,不能完整全面的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知识和技能原理;此外,教学设备和硬件条件方面的限制,也限制了教师的具体教学的具体教学发挥,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教师。

1.3 产学研的联系重视度不高

机械制造专业是与生活实际应用非常密切的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和具体的授课教师能够从实际出发,进行全面的教学考虑,以实现让学生能够得到综合的能力培养。在实际工作进行中,要多重视产学研联系方面的建设工作推进,通过与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建设相应的生产实习基地,并通过邀请专业人员进行实践授课讲解,这样也可实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进行,使彼此之间得到更好的了解,特别是可以做到让学生更早的熟悉工作环境,实现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也可方便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工作的科学开展。但在当前实际工作开展中,这方面的重视程度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的,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这也使得很多教学计划难以得到顺利落实。

2  现代制造下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对策探究

2.1 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优化教学体系

在教学体系优化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经过研究分析,实现确定具体教学的基本知识框架,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和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确定具体教学中应用的设施和教学结果评价的标准,通过这一过程使课程得到合理的安排和设计,进而实现让学生能够同时得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掌握,比较常见的体系划分是素质教育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训课等,在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应多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实施。

2.2 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重视程度

机械制造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要求比较高,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也比较高的专业,通常仅通过教学演示,学生难以学到其中的精髓,得到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多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并多向学校建议提高实践基础建设工作。在具体的改革工作进行中,对于学校自身来说,应多加强实践训练教室的建设,要配备良好的操作環境和充足的设备。对于当前时代来说,应多增加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引入,以更好的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生产工艺及原理;为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可建立虚拟实训室,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机械制造新技术,也可方便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例如,可通过机械制造实践技能比拼竞赛的开展,让学生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完成各自的制造任务,根据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每项完成指标的分别打分,最终查看哪一组学生的综合得分最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教师也可以通过任务完成的反馈情况,进行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以下是实训内容。

根据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结合实习企业的具体工艺和设备制定实习具体内容和方案。可考虑选择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了解工厂的主要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情况及生产中的主要工艺文件(如机械加工过程卡片、机械加工工序卡片等)。

②箱体零件的加工:了解某型号机床箱体、箱盖 (或柴油机机座、机体、活塞)的机械加工方法,并记录其工艺过程。分析箱体零件加工平面与孔系的主要加工方法。

③轴类零件的加工:了解机床主轴、传动轴 (或柴油机曲轴和凸轮轴) 及其机械加工工艺并记录其工艺过程。了解某道工序的具体加工工艺(技术要求,刀、夹、量具,切削液等)。

④齿轮加工:了解齿轮的机械加工工艺,并记录其工艺过程,分析滚齿、插齿加工的运动及特点。结合工厂的参观,简述磨齿、珩齿、剃齿等的齿轮精加工方法。

⑤装配工艺:了解机床 (或柴油机)整理构特点及其装配工艺;了解机床 (或柴油机) 装配后的最终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了解主要零部件在车间的检验情况,公差与技术测量在现场应用的实例。

综上所述,实习内容可归为:毛坯制造工艺、热处理工艺、典型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机器的装配工艺和工艺装备的制造与维修。

2.3 加强师资团队和学生的共同培养

在进行教师团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政策,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师资人员的严格考核招聘,还应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培养,教师要不断通过学习对自身教学水平和知识技能储备进行完善,以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完成具体的教学任务。在顺应时代进行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培养中,应多加强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工作,让学生和教师都能运用信息化工具进行具体任务的有效开展,当前很多信息化的工具不仅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了解其具体学习情况,也可方便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例如,教师在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教学的过程中,与传统的手动教学方法相比,可以让学生更清晰明确的掌握机械制造的具体过程。同时,教师通过协调学校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并通过实践基地的搭建,可以实现在实际任务完成中进行教学指导,这样除了让学生得到职业能力的充分培养外,也能让教师在具体监督和教学中实现实践教学经验的增长,因此,对于当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增强这方面工作的支持力度。

3  结束语

总之,为更好的推动我国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应提高对学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多加强理论、实际调研和实践工作研究,对当前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的了解,以实现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同时,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还应做到以人为本,多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在这一过程中也应不断进行能力完善,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让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

参考文献:

[1]罗高俊.基于人才培养的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5):60-61.

[2]范梅梅,罗恺,常小芳,等.现代制造背景下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策略探讨[J].职业技术,2019,18(7):48-52.

[3]李春燕.现代制造背景下机械制造专业教学的改革初探[J].精品,2019(012):1-2.

[4]李卅璐.新形势下职业院校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0):60-61.

[5]顾智明.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浅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8(25):124.

[6]苏昊.机械制造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浅析[J].中国设备工程,2017(24):174-175.

[7]夏垚.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浅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33):446.

[8]夏娟.机械制造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浅析[J].时代教育,2017(16):96.

作者:顾敏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流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行政处罚案件利害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