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2022-0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新企业”是指在“新自由主义艺术”理念下,以全新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对传统经济管理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跨学科培训。结合“新企业”理念的要求,如何运用中国的理论和方法,培养能够迅速适应新全球化时代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流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需要准确把握的问题。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

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绩效评价研究

摘 要:从学生、教师、校内相关主管部门、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四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吉首大学为例,就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打破当前民族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构建、轻考核”的思维束缚,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绩效评价

研究表明,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其他高校的差距在增大,这一差距尤为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民族地方高校虽已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由于许多民族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忽视自身区位及定位实际,只是简单借鉴、模仿甚至照搬其他高校的成功模式,结果导致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适用性和区域特色;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民族地方高校往往对自身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难以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使得该体系长期在低效用水平上徘徊。可以说,“重构建、轻考核”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地方高校亟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系统,以此来不断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完善,增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与适用性。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民族地方高校大都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这些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管理型经济欠发达,而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创业型经济异常活跃。因此,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着力构建突出强调“创业”二字的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简单来说,该体系就是一种立足民族地方实际、借鉴创业教育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包含基础理论教学、创业意识与素质培养、校内外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能够较好适应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体系主要涉及学生、教师、教学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四个利益相关方,因此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将从这四方面展开。

(一)学生评价

学生是体系施用的对象,对体系的效果具有最直接的感受,也最有可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对学生所提供的评价信息应予以充分重视。具体而言,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了解学生对体系的评价。

1.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体系实施的第一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后续推进体系有效展开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必要收集掌握学生对体系中基础理论教学方面的意见和评价信息。

2.创业理论教学。创业理论教学是体系的重要特

色,该教学模块是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是否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最具发言权。

3.校内外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和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方式,它是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这些问题的回答同样离不开对学生的调查。

(二)教师评价

教师是体系实施的主体,对体系实施前后的差别有最直观的感受,对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最直接的了解。关于教师的评价信息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保障体系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程度最为了解,教师的相关评价理应纳入体系的考评。

2.教学案例的多样化与本土性。体系重点培养的是适应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民族地方高校应大力加强具有本土特色和适用性的案例库建设,并将此作为体系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3.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性。体系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需的实践教学设施。教师作为体系实施者,对现有实践教学设施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最为清楚,体系评价应充分考虑他们对现有实践教学设施的意见和建议。

(三)校内相关主管部门评价

这里所指的校内相关主管部门主要包括教学主管部门和就业主管部门。作为体系的重要支持者和监督者,它们主要从两方面对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追踪评价。

1.教学效果。教学主管部门可通过现场听课、跟踪实践、收集整理学生评教信息等方式对体系实施效果作出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价,这是其他部门或人员难以实现的。

2.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可通过分析体系实施前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以及对比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就业率来对体系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就业率的统计应当包含自主创业的学生。

(四)校外各企事业单位评价

考虑到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此处的企事业单位主要指民族地方高校所在地或其他中西部区域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作为体系培养学生的主要接纳者,它们掌握着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第一手资料。

1.横向比较。收集整理各企事业单位关于本校毕业生同其他院校毕业生在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对比信息,以此作为体系进行横向比较的重要信息来源。

2.纵向比较。收集整理各企事业单位关于本校历届毕业生在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以此作为体系展开自我纵向比较的重要信息来源。

二、基于FCE体系的绩效评价——以吉首大

学为例

吉首大学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所典型的民族地方高校。近年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立足区位及定位实际,借鉴先进教育理念,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的“创业者”和“经理人”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以“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创业意识与素质教育模块”、“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为主体的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推动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其他同类型院校提供借鉴,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体系的总体绩效展开系统评价。

(一)确定评价因素集

评价因素集是体系绩效评价指标的集合。由于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次,故评价因素集也分为两个层次。如表1所示,U={U1,U2,U3,U4},U1={U11,U12,U13 },U2={U21,U22,U23},U3={U31,U32},U4={U41,U42}。

表1 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绩效评价因素集

(二)确定权重集

由于各因素对体系的影响程度不同,所赋予的权重也应当有所区别。权重集与因素集相对应,同样具有层次性。权重大小采用专家调查法获取,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绩效评价因素权重集

(三)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无论评价因素集包括多少个层次,评语集均为一个。设评语集为V={V1,V2,V3,V4,V5}={差,较差,中,良,优},对应的得分分别为C1=2,C2=4,C3=6,C4=8,C5=10。

(四)构建隶属度函数

首先,由学生、教师、校内相关主管部门及校外各企事业单位从各自角度对体系的具体实施效果进行打分,得到分数集X=xi(i=1,2,…,10);然后,制定打分的登记标准,如表3所示。

由于各评价因素均采用相同的分层形式,所以它们可具有相似的隶属度函数,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及表3的评价登记标准,构造如下的隶属度函数,表达式为:

(五)评判结果

学生、教师、校内相关主管部门及校外各企事业单位对体系的打分如表4所示。

表4 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各因素打分统计

将各因素得分代入隶属度函数,可得因数集U={U1,U2,U3,U4}中各因素的隶属度矩阵Ai(i=1,2,3,4),具体结果如下:

假设Ui的权重集为Ri(i=1,2,3,4),由表2 可知:

R1=(0.2 0.3 0.5);R2=(0.3 0.3 0.4);R3=(0.6 0.4);R4=(0.5 0.5)

则有单因素评价集Bi=Ri×Ai(i=1,2,3,4),其中:

B1=(0 0 109/150 41/150 0); B2=(0 1/6 89/150 6/25 0)

B3=(0 0 2/25 18/25 1/5);B4=(0 1/30 1/2 7/15 0)

由表2可知,U的权重集B=(0.2 0.3 0.3 0.2),设A=(B1 B2 B3 B4)T,则有综合评价集:

=(0 0.0567 0.4473 0.4360 0.0600)

根据模糊向量单值化方法,体系得分

=2.770/0.397=6.977,即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综合绩效处于中和良之间。

实践教学日益成为高校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竞争的“主战场”,民族地方高校在重视和加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同时,还应注重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机制来适时监测体系的运行质量,保持对体系的客观清醒认识,推动体系的不断完善。本文虽以吉首大学为例,就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绩效评价问题作了粗略探讨,但在研究过程中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科学、方法指标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民族地方高校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夏维力,路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

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2).

[2]杨之雷等.学生虚拟公司模式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的

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

[3]田耘.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4]王坤,李德平.基于整合视角的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

业教学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2010,(6).

[5]邱州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研究[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6]周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讨

[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7]丁永波等.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

[8]高爱霞,李秀荣.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

教学体系的构建[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1,(3).

[9]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

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1).

作者:袁明达 许荣祥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2:

新商科视角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一流专业课程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新企业”是指在“新自由主义艺术”理念下,以全新的思路、模式和方法对传统经济管理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跨学科培训。结合“新企业”理念的要求,如何运用中国的理论和方法,培养能够迅速适应新全球化时代变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流创新型工商管理人才,是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需要准确把握的问题。本文主要从新业务的角度分析了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创业;联动路径

引言

近年来,经济学生作为中国现行教育制度下的专业人才,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一流”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作为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和“双创新”教育的主要领域,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质量商业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加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他们虽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

地方高校专门为各省市服务,并得到地方财政的支持。因此,地方高校应有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校本目标和人才培养指示。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国部分地方高校存在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等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能长期存在。因此,今后我国地方高校应重新建立,始终坚持办学的正确科学方向。

(二)人才考核和评价制度有待创新

我国地方高校经营者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需要不断创新。总体而言,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考核评价方法略有统一,基本遵循传统评价方法,即期末综合考绩。此类人才的评价方法虽然更加直接有效,能够保持一致性,但在学生应用能力日益苛刻的背景下,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绩效水平和核心能力,这也违背了地方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这将鼓励学生更加重视个人理论知识的丰富性,削弱他们的个人实践。今后,我国地方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更新人才考核考核体系的内容。通过满足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随后调整考试内容,努力构建能够有效满足当今社会企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

(三)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不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课程的布置比相对较低,内部结构差异明显。国外一般控制公共基础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实际培训中所占比例约为50%,而在BWL专业的国内培训过程中,公共基础课程学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只有约五分之一。第二,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在许多高校,专业基础课的学分通常占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提高以工商管理专业为重点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各种职业双轨制课程虽然相互关联,但缺乏个性和特点,自然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最后,在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中,选修课学分比例相对较低,使学生难以重视选修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后修积极性,不利于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且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分离的影响更为严重。

二、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地方大学在建设特色学科方面的优势是办学经验丰富,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大多数地方高校成立较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地方高校逐渐提高了教育水平,趨于全面。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积累办学经验,确保自身特色发展,提高自身发展实力。因此,地方高校可以提供实践经验,为学科特色建设奠定理论基础,使地方高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中具有相应的优势。政府对这一优势的有力支持源于地方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地方高校的财政来源。为了促进区域发展,加强高校服务能力,地方政府将特别重视地方高校,提供财政和物质支持,保证地方高校发展,使它们能够形成自身独特的优势,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因此,政府的大力支持。构建特色学科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优势。

(二)机遇分析

我国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可能性,主要是国家公布的“双重一流”建设方案。重视国家高等教育中的“双一流”建设,引入相关指导方针,为地方高校建设特色学科提供了契机。对我国高校“双轨制”建设的重视促使地方政府出台了推进地方高校发展的地方方案。为了有效地实现“双学位”课程计划,结合当地实际经济情况和当地大学的情况,为当地大学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制定了具体的地方计划,优先向当地大学提供毕业生就业、专业、科研项目和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指导方针,以促进当地大学发展成为一流大学。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双轨制”建设方案的影响,地方高校将整合优质资源,建设特色学科,加强学科优势,加强办学特色,在高校平等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办学水平。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思考

(一)更新课程建设理念

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一流专业,应以促进学生的办学发展为主线,树立“以学习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理念,通过跨学科横向整合,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成效,构建课程模块体系,能够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提高他们解决经济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品格、人文修养、科学思维、专业水平、身体素质、审美情感等。

为了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职业教育首先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中,要做好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种观点。二、在边境和住宿单位做好工作。

(二)明确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定位

每项工作的相关目标都非常重要,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也是如此。为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具有明确的培养方向,我国地方高校必须准确定位经营主体专业人才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地方大学应将其移交给专业研究人员和合格的外部研究组织,以研究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各种经营场所的职位要求,并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由于地方大学的地理位置不同,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营者有不同的需求。收集整理这些数据后,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技术可用于研究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在地方高校开展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改革,也可以避免不同地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领域出现“同质化”竞争。

(三)实施特色交流合作

地方高校的发展目标是为地方发展提供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具有国家支持的优势。在“双一流”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设成为必须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特色学科,必须与企业相结合,实行特色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科的特色发展。地方高校与知名企业共同构建学科发展平台,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开展特色交流活动,如 .聘请著名专家为学校和企业举办讲座,使学校和企业掌握最先进的学科知识,明确两者的共同发展方向,形成学科特色,鼓励学校在企业的支持下建设特色工商学科,提高地方高校特色学科建设的质量,满足学校的“双一流”发展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门特色学科,需要在一流分析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问题,在学科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特色改革,从而有效建设特色学科,促进工商管理教学与地方高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敏佳.经管类专业“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4):27-29.

[2]张艳,张怀英,李璐.商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结构维度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7):142-144.

[3]安美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立体化”新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10):108-113.

[4]钟淑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156-160.

[5]谭平,张超凤.浅析“引企入教”下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J].大众科技,2020,22(09):130-132.

作者:孙胜阵 杨阳 张轶然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3: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 要: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分析了现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科学构建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从而实现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上的提升与创新。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课程设置

把人才培养定位于应用型的地方高校,其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已有深厚基础的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这既符合学校的资源现状,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的毕业生群相对部委及省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群体而言,其劣势在于基础的广度、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等方面,而在上手快、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工商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是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工商管理专业的目标定位更应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不仅意味着“量”的增长,更意味着“质”的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课程建设被赋予了越来越丰富的内涵。最初的课程建设仅限于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侧重于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科学的课程知识体系。如今课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体系与内容上大同小异,并且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各高校对不同层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性缺乏明确的认识,造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不仅是培养目标上没有明确区别,而且主要核心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也存在雷同现象。

鉴于上述诸多问题,若不加以改进,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结合社会需求、本地区及本校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即在分析社会对企业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和本校师资等实际,提出了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建设的设置应面向地方管理领域的课程,以符合特色专业地方性的特点。目前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修课程的总学时约为2400左右,其中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的学时约为1700,按每门课40~60学时计算,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约为30~40门,这些课程涵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及工商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复杂的课程体系。作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其进行有效的课程设置。

第一层次:基础学科建设。主要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体育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为必修课;其次是人文素养课程,作为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与商业伦理、团队建设、管理沟通、大学生创业与经营管理、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信息检索、文学作品欣赏等,这些课程中,规定一、两门为必修课,其余的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

第二层次:主要设置工商管理专业必备的管理知识课程。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结合实际,设计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原理、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基础、经济法、经济应用数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这部分课程一般均为必修课。

第三层次:以工商管理学科特性为基础树立管理整合力意识,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特点开设课程。作为地方高校应该根据我们的办学特色设置具有优势的课程设置。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单独设立的有关“物流管理”方面的课程多达10门,而且在学科性质上均为必修课,分别是:企业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输送与配送管理,现代物流导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进展,分销物流网络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自动化,物流运作模拟实验,第三方物流。由此结论,大连理工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比较倾向于“物流管理”方面。作为东北亚的重要港口城市,大连一直朝着“东北亚物流中心”的目标前进,课程设置上显示了大连理工大学“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该校是黑龙江省一所具有矿业特色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可以针对性的培养煤矿开采企业和工业加工企业的管理人才,在选课上开设《资源经济学》、《矿山技术经济评价》、《矿产资源评估学》等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

第四层次:首先,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等实践设施建设。管理类实验室主要包括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市场营销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实验室等等,同时配套安装最新的教学实验软件及企业正在使用的软件。使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活动中,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其次,要联系校外资源,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同时针对学生职业规划和选课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进入企业实习。

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前沿学科。管理的知识和管理的理念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在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方法中,传统教学方法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它主要有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不够;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力度不够;以考导学,进行应试教育;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考试形式单一,这些情况都将直接影响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改革的同时,应结合地方高校特色,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

1.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可用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和社会调查等方式,以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案例部分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根据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教师在出案例分析时应注重“本土管理案例研究”,把地方企业的实际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课下自己分析案例,回到课堂上,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同时老师不给出案例的解决方法,因为不同的人就同一个问题会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而且通常很难评价哪个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如果教师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就有可能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思想,况且很多时候教师也找不到一个好的解决方法,甚至造成教师以偏概全,影响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因此,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工商管理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宜多采用精讲多练法,教给学生推理方式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学生通过练习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及思维方法。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与企业合作。不敢说学校的专职教师以前就没有做过实际业务,不具备讲授实务课程的能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绝大多数学校或专职教师而言,其实际业务处理能力显然不如真正由企业派出的,成天与实际业务打交道的,经验丰富的员工。只要该员工具备了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该员工来讲授实务课程效果更好。实际上,就算学校的专职教师以前做过实际业务,具有相当的经验,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考虑到,那毕竟是“以前”的事了,至少有过时的可能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可到工商企业及其他组织从事初级管理工作,并经过管理实践积累与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逐步成为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根据总体培养目标,我们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专业培养要求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总之,对地方高校而言,要实现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就要对现有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进,要以应用性和市场需求为指导,有必要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选择与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与实际紧密结合”,以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同时,要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效运行,就要构建出结构优化、层层展开的实践教学体系,要尽快推出相关课程的实验设计教材,加强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要联系高校所在地的校外资源,建立稳定且卓有成效的实践基地。

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冯宇.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2.玉志.工商类本科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12)

3.王鲁捷.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3)

4.廖晓明,张艺.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江苏商论,2006(7)

5.申彩芬,孙惠芳.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4)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吕尚)

作者:韩凤晶 黄冬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利润财务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财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