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2023-01-04

第一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大背景下的中国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当中国人民还在反帝运动中作历史抉择的时候,平静却异常猛烈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间洗卷开来。伴随着科技革命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术新发明的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始源于美国与德国的历史性革命。

正如浩浩荡荡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来得更激动人心。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为其创造必要的前提,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和对殖民地的高品输出与掠夺也其赢得大量资本;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突破性发展并速度转化为技术;美、德、意日等开辟为为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毋庸置疑,它的成就造福于人类。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在19世纪进入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高潮期。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在19世纪40年代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于1831年成功地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供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使电力工业得以建立;1853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正式出版《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学说,对人类思想做出伟大贡献。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物理化学也在19世纪形成并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为资本主义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广泛地运用于工业生产,从而引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其显著特点的。它使世界跨进了电气时代。从19世纪60—70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话、电焊、电钻、电车、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各种电动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出现,产生了对电的大量需求。1882年法国学者马?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同年,美国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在纽约创建了美国第一个火力发电站,把输电线结成网络,使供电就像供应煤气和水一样。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不仅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诞生。以发电、输电、配电为主要内容的电力工业和制造发电机、电动机、变电器、电线、电缆等的电气设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内燃机的发明是这一时期应用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成就。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第一台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成为颇受欢迎的小型动力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又制造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马力大、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的特点,可充作交通工具的发动机。1892年另一名德国工程师狄赛尔发明了一种结构更简单、燃料更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它虽比使用汽油的内燃机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由于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从而在这一领域中引起了一次革命性的变革。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汽车诞生了。从90年代起,许多国家都建立起汽

车工业。随后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和军用装甲车、坦克也陆续出现了,并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内燃机的发明还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美国在内战前夕的1859年,已在宾夕法尼亚州发现石油,钻出第一口油井。但它最初只用于照明。随着内燃机的广泛应用,开始大量开采石油。1870年全世界生产的石油只有80万吨,到1900年就猛增至2000万吨。1875年英国冶金技师托马斯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明的碱性转炉,使用含磷矿石也可炼出优质钢。冶炼技术的不断改进使钢的质量明显提高,产量持续增长。从1868年至1900年,英、美、法、德4国的钢产量由24万吨增加到2355万吨。钢逐渐取代铁,成为基本的工业原料和重要的建筑材料。新的技术革命也推动了一些老工业部门的发展。最突出的是钢铁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时,除英国、美国北部和法国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其他国家有的正处于它的高潮期,如美国的南部、德国和俄国;有的则刚刚起步,如远东的日本和中国。因此,对一些后进的国家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以德国为例,它一方面积极地吸收、消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另一方面又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因而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起步更晚的日本,则同时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在短期内就取得跳跃式的发展。

当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远比第一次工业革命要广泛和深刻。它在工业生产的领域内部引起一系列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向较为成熟的阶段——垄断阶段的过渡准备了条件。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垄断组织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于是垄断组织产生了,如美乎石油公司、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等等。垄断组织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推动大工业发展的历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为西方资本主义成功过渡到帝国主义提供了社会基础。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了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到19世纪末,德、美、日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所建立的殖民主义体系的强大竞争对手,它们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夺取殖民地的欲望最为贪婪,侵略扩张活动最为疯狂,世界绝大部分土地被瓜分。伊朗、阿富汗、埃及、尼罗河、刚果、中国东北、朝鲜等地区成为争夺的焦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形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移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积极方面: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①极大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推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③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消极方面:①拉大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差距并导致亚非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②列强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最终引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抢占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亚非拉许多国

家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等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地区与非工业化地区的不平等交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撞击与重组。世界整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各国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也使得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殖民地与列强的矛盾激化,引起世界动荡

在这电气时代大背景下的中国在如火如天地进行着社会变革,正如史学家们所说的:中国是被动地痛苦地近入近代社会的。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西方国家需要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展殖民活动,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在全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中国则成了它们掠夺的中心,这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

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再一次发生质的提升,所以欧洲各国之间为了不断争夺原料,资源,竞争世界霸主地位,掀起了新的一波殖民扩张,对中国也进行了更加残酷的商品倾销和战争掠夺。比如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探索

在明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短暂发展,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再一次得到发展,实业救国的口号开始出现,后来在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短暂的春天。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3.中国近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后,中国也深受影响,在清政府的督促下的洋务运动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西方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化企业,这也间接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为后来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4.中国主观思想潮流的变化

早期启蒙思想,加上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突飞猛进,使欧洲人的思想也开始进步,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思想成为欧洲主流思想,这也影响到部分进步的中国人,他们不但学习欧洲先进的技术,也开始接受先进的思想,这为后来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5。中国资本主义开始领导革命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化程度加深,民族矛盾不断加深,资本主义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道路,在经历了农民领导革命的失败后(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观念开始被广大中国人民逐渐接受和适应,并最终由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国家。

总的说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给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灾难。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历史的

问题就让历史去评论去吧!我们要做的就是全面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轰轰烈烈的革命一方面推动着中国向历史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近代的中国饱受封建主义及帝国主义的磨砺~~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热爱现在的祖国、现在的和平社会,努力提高综合国力,创建和谐社会,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迎合世界潮流,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下一个奇迹!

第二篇: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美国的崛起

山东 王 涛

1871年圣诞节这天,是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结婚日,他却突然想出一个可以解决自动电报机难题的办法,于是一个人跑到工厂里去做实验,结果忘记一切,一直干到深夜12点才回家。爱迪生开创了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电力逐渐取代蒸汽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能源,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由电力使用引发的一系列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以电为能源的产品迅速被发明出来,如电灯、电车、电报、电话以及电焊技术等。电的广泛使用,造成对电力的需求大增。于是有了法国人马·德普勒关于远距离送电技术的发明,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建成了第一座火力发电站,将输电线路结成了网络。

这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从70年代到90年代,德国人奥托、戴姆、狄塞尔先后发明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四冲程内燃机、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和柴油机,这就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动力问题,引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80年代,汽车诞生;90年代,许多国家建立起汽车工业,并牵动了内燃机车、远洋轮船、拖拉机和装甲车、飞机等的制造和使用,也促使石油开采与炼制业迅速发展起来。

化学工业也在这一时期兴起。纯碱、硫酸的生产,煤焦油的综合利用,促成了一系列新发明和新产品的出现。炸药制造更成为化学工业的重要部门,瑞典人诺贝尔因火药而成为世界名人。

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美国众多发明家们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而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只有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美国的崛起,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只有将“科技立国”、“人才强国”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成果并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飞速发展的中华民族也必将推动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第三篇: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失业和贫穷通常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大灾难,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全球经济衰退的到来,西欧和北美这些发达国家的千百万人也深受这两大灾难之苦。

造成全球经济发展停滞的原因是什么?应该说,有许多力量在起作用,但可能最基本的力量就是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尽管第一次工业革命无论对欧洲地区还是对非欧洲地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普遍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比第一次深刻得多,迅速得多。

在这里,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可以进而发现它对全球各国经济造成的深刻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了多项技术革命,其意义如此重大、如此深远,因此将它们归类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1、核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的爆炸标志了人类对核动力的利用。今天,核动力除了应用于军事目的外,已被应用于其它许多目的,如核动力船、生物医学研究、医学诊断和治疗、核动力工厂。

2、计算机和机器人的应用。在二战时期,英国使用的高射炮台里,装满了计算机,用来替代劳力的使用。计算机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支柱,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是机器人的“大脑”,机器人也逐步代替人,开始被用于从事焊接、油漆、搬运等工作。

3、航天科学。当德国人用他们的V-2型火箭轰炸伦敦时,就标志着航天时代的来临。由于在宇宙空间中具有多种独特的性质:失重、真空、超高温和超低温,这为在特定环境下生产和实验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4、基因工程。1953年,科学家发现:DNA是携带各种生物遗传密码的化学物质结构。经过持续不断的研究,科学家如今能够阅读基因密码,修改基因密码,并创造出新的基因密码。这种基因工程为新的农业革命提供了种种可能性。在医学领域,基因工程已创造出胰岛素、生长激素以及若干种新的疫苗。

5、信息革命。这场革命包括两部分——积累信息和传播信息。今天,积累知识的速度是空前的、爆炸性的。同样,用计算机储存和检索信息的速度也是空前的、爆炸性的。特别是通讯卫星的应用,向全世界发送信息的速度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6、新的农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百业凋零,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升,这是引起新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农业革命的主要成果,是谷类的新的杂交品种的产生,以及连同灌溉、肥料和农药一起发挥作用,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二十多年,是一些发达国家(主要指西欧和美国)的黄金时代,在这些年中,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分别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这一长期的繁荣是由若干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

 补偿战时损失的需要

   大战期间遭忽视的商品需求

大战期间被抑制的巨大劳务需求

对电子学、喷气式飞机运输等军事技术的民用转化 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期间以及冷战时代中的巨大军事购买力

在这段繁荣时期,一些跨国公司充当了全球经济扩张的先锋。它们首次获得全球性运作所需的技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革新,其中包括集装箱运输、卫星通讯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使中等规模水平的跨国公司就有在不同的国家生产同时生产多种种产品的能力。

跨国公司不仅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制成品,而且还输出工厂;在发展中国家,工人的每日工资常常并不比跨国公司本国工人的每小时工资高。因此,在这四分之一世纪的繁荣时期,跨国公司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而非跨国公司仅有4% 。

这一全球性的繁荣渗透到发达国家的工人阶层,他们实际收入大幅提升,为周末短途旅行、一年一度的假期旅游以及私人住宅、轿车等消费品的赊帐购置提供了足够的钱。这使许多经济学家相信他们制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创造了必须的购买力,可以避免过去的繁荣——衰退的经济周期。

但情况是否如他们所想的那么乐观呢?

第二次工业革命引发的经济衰退

事实证明,这种乐观的态度是没有根据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繁荣没有得到持续,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发生了,形势令人窘迫。

发展到这个时期,大战时的损失已得到弥补,大战期间被推迟的消费者需求已得到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力得到又一次飞速发展,而这种发展中的工业生产力最终引起生产能力过剩,这种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出现剩余物质。但是令人尴尬的是,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繁荣时期带来的巨大好处,因为跨国公司的工厂支付给当地员工的低工资限制了当地的购买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结构弱点,这一繁荣依靠的是一体化全球生产,但却缺乏全球消费。

这种不平衡是由于两大原因造成的:

  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材料,其价格的不成比例的下降 发展中国家所负担的沉重外债

这种不平衡由于这两大原因而不断趋于严重。到1986年时,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已接近1万亿美元,债务的利息付款占去了发展中国家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一至一半。为了应付利息付款,发展中各国政府减少了它们的社会支出和进口额。

但是,所有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的出口都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所以发展中国家进口额的减少迅速增加了发达国家的失业人数。

这些经济攻击驱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信心和愉快感。过去经济学家认为终于摆脱了繁荣与不景气这一循环,但如今表示出困惑和担心。

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了二战后经济的繁荣,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引发了经济的衰退,这种衰退开始影响到经济的各个方面。

经济衰退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上的衰退,对于许多已开始习惯富裕生活的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是具有破坏性的,甚至是灾难性的。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抵消日渐上升的贸易逆差,鼓励农民增加对海外市场出口的农产品的生产,农民热情响应,新的农业革命使新的农业技术在农场得到了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农场的生产力,因此,农业出口额从1971年的80亿美元猛增到1981年的438亿美元。

后来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华盛顿禁止农产品对苏联出口;美元定价又过高,同时财政上受束缚的发展中国家减少了各种农产品的进口,这些情况使美国的国外市场突然减小。1981年至1983年间,美国农业出口产品的物价水平下降了21%,出口量下降了20% 。

美国农民发现自己一下子处于经济拮据的状态中,尤其是那些为了扩大生产,扩大规模的农民,他们以高利率大量借款,用来购买更多的土地和设备,国外市场的突然减少使他们血本无归而破产。破产的农民流离失所,家庭式农场的数目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680万这一高峰下降到1980年的280万,进而下降到1994年的190万。

美国人口调查局发现,生活在农场的人,贫困率为24%,而非农场居民的贫困率为15% 。由此产生的情绪与社会的混乱反映在自杀率中,1984年,衣阿华州诸农业县的自杀率比全国平均自杀率高一倍。

经济衰退对工业城市的影响

由于工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这种混乱在工业城市也表现得同样明显。虽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失业率远低于大萧条时期的失业率,但许多工人仍认为自己现在更贫困。

在20世纪30年代期间,失业被认为通常是周期性的,因此,一定会随着由不景气到繁荣的过渡而告终。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不能做这种推测,因为有以下几个理由:

 随着工厂由人工昂贵的国家迁移到人工低廉的国家,西方工人不再能要求和得到他 们已开始习以为常的高工资;

自动装置和机器人的逐渐普及正在取代办公室里的“白领工人”以及工厂里的“蓝领工人”。

因此,整个西方世界的失业人数已从1970年1月的1000万上升到1983年1月的3100万。

虽然工厂工作正在减少,但服务性工作正在迅速增加。但是当时服务性行业的工资大大低于制造业中的工资,因此无法马上使经济得到振兴。

在一些统计调查报告中阐述得很清楚,这个调查除了采访那些挨饿的人外,还采访了州长、教师、部长和社会工作者等各方面人士。这些报告断定大约有2000万美国贫民正在挨饿,其具体的含义就是,他们无法购买足够的日常食物,定期的]地完全耗尽食物。这说明,在当时,饥饿和营养不良在美国各地都是严重的问题。

连发达国家的状况尚且如此令人窘迫,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是严重。

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是政治上的胜利与经济上的彻底失败相结合。政治上的胜利在摧毁殖民地帝国后,并在帝国废墟上创立新的独立国家。但是,伴随而来的经济上的彻底失败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活水平下降到极点。经济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发展中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绿色革命的新种子和新技术发挥了更大的生产力。但是这并没有使大多数农民得到好处,他们缺乏购买杂交种子、肥料和灌溉设备所需要的资金。只有拥有中大型农场的农场主才能享受绿色革命带来的利益,他们往往不种国内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改种更有利可图的出口作物。而且,他们可能还会采用节省劳力的机器;这类机器迫使已经就业不足的农民逃亡到城市贫民区。

这一模式在墨西哥显现得很清楚,在那里,效率最高的农场正在为美国市场生产可储藏过冬的水果和蔬菜,而玉米和豆类这种主要农产品却是从美国进口,这种状况导致许许多多农民背井离乡,他们流浪到都市谋生。随着这种情况的加剧,首都墨西哥城的人口到1980年已增长到几乎失控的地步,达到1400万,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发展迅猛的都市化正在发展中的国家进行,尽管如此,这些发展起来的大都市至今却尚未出现伴随而来的工业化。因此,新到这些城市的人不得不去做那种收入仅敷支出的工作,他们靠像做沿街叫卖货物、擦鞋、瞪人力车这样的工作糊口度日,那种工作使他们免予绝对挨饿,但对国民经济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几十年后的今天,又一轮经济危机降临,尽管时间不同,有一些性质还是相同的,而且,中国也感到它的冲击。

新一轮经济危机对中国影响

20世纪70年代,还处于冷战时代,中国经济基本上保持的是自给自足的方式,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关系不大。

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已开始融入到全球经济中。自2008年以来,全球受到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但这与20世纪70年代的状况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首先都是由于国外需求减少,造成中国外贸企业的产能过剩,这样直接导致外贸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这是相似之处;但是,中国国内储蓄率一直很高,百姓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而不敢消费,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收入低以及国家背负沉重债务的情况还是有根本区别的。

随着各国政府努力和相互合作,我们希望,经济的春天早一点到来!

第四篇: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为何称为“电气时代”?

安徽省巢湖市坝镇中心学校 郑旭东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由于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工业动力的蒸汽机已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其局限性明显地暴露出来。

首先,蒸汽机随着它的功率的增强,体积日益庞大,使它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其次,从蒸汽机到工作机需要一套复杂的传动机构,才能将动力分配给各种工作机。这种能量传递方式既不方便也不经济,很难实行远距离的传输,大大限制了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再次,蒸汽机虽然多次改进,热效率仍然很低,使用极不经济。另外,蒸汽机只能将热能单纯的转化为机械能,不能实现多种形式能量的互相转化。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找到了打开电能宝库大门的钥匙。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并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首先,电能可以通过发电厂和电力网,集中生产,分散使用,便于传输和分配,电动机能满足工业对小型动力装置的要求。其次,以电力代替蒸汽动力等其他能源,是节约能源总消费量的重要途径。再次,电力的应用灵活,易于转化为热、光、机械、化学等形态的能量,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其他形态的能量也易于转化为电能。另外,电能与其他能源相比,能够实行快速,精确的控制,它作为动力能有效地促进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从而对变革生产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这就为用技术体制代替人的操作职能,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了前提。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各种各样使用电力的新发明纷纷涌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相继问世,使电力开始带动机器。随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而新机器的发明和制造,反过来也推动了电力的广泛应用。所以,列宁说:“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

电气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灯使城市的夜晚亮如白昼,电车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出行服务,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还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吸尘器的使用大大减轻了繁重的家务劳动,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综上所述,之所以把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

下几点:

1.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的应用日益广泛。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

2.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它促成了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

3.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第五篇: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19世纪中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大大加强,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各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发生时间 19世纪七十年代

主要标志 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 主要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

相关人物西门子,爱迪生,贝尔等 1革命背景

爱迪生和耐用碳丝灯泡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870年以后,由此产生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次不穷,并被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领域,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2革命经过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器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的另一项重大成就,是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

莫尔斯电报机发报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80年代德国人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生产。1870年,全世界生产大约八十万吨石油,而1900年的年生产量猛增到了二千万吨石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电讯事业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主要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与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其他国家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过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最后,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有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 3革命结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推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垄断。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垄断最初产生在流通领域,如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后来又深入到生产领域,产生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大量的社会财富也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里,到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垄断组织。 19世纪70年代,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它生产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丶化学工业丶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都要求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中便应运而生了,垄断组织的出现,使企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托拉斯等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此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同时,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丶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4革命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飞跃发展,使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资本主义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5革命评价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争夺市场经济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使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与电有关的主要发明有哪些?发电机、电动机、高压输电技术、 电灯、电报、留声机、摄影机、放映机、蓄电池„„ 电力作为一种能源,比蒸汽动力具有哪些优点?

电力干净、方便、安全、价格便宜、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按户按需分配能量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广泛建立

2、经济基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3、起止时间: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对中国的影响: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哪些抗争和探索?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4、策源地:美国和德国

5、核心: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

6、主要标志:电力的发明和应用

7、理论基础:法拉第的电磁学

8、时代: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9、新能源:电力、石油

10、新动力:电力、内燃机

11、电力的应用及影响

应用:照明、电讯、城市交通运输、加工工业、日常生活

影响: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股份公司成为企业主导,现代流水线开始出现

12、四大支柱产业:电力工业、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同时在几个国家进行

3、许多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2、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

4、人类社会: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新交通工具的影响?

积极影响:方便了了人们出行,扩大了空间,缩短了时间地球变得更“小”了。 消极影响: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引发交通事故。

(1)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3)劳动力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起来。

(4)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

(5)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影响

(1)生产力:电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产生 (3)国际关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经济的影响:

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2.形成了垄断和垄断组织。

3.丰富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 政治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言人。 2.无产阶级队伍发展壮大,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迎来新的高潮。

国际关系

1.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2.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剧和尖锐化。 两次工业革命从影响来看:

1.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都使社会结构作了相应的调整。

3.都推动资本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扩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得以确立,世界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4.都丰富和改善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内容。 垄断组织产生的影响

1、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3、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人

4、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5、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

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1)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2)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4)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核心:电力

发明: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首创发电机原理 2.1866年西门子用强有力的电磁铁制造磁场,大大提高效率,为电气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3.1879年爱迪生制成了电灯泡 4.1882年美国用爱迪生制成的发电机,创设了第一个中心发电站. 5.1882年世界上有了电车 5.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 6.1895年马可尼根据赫兹的实验,试验无线电通讯成功,同年科学家波波夫取得同样成果.2年后在伦敦建立了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 7.英国贝塞默发明转炉炼钢法,英籍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平炉炼钢法,托马斯解决了炼钢脱磷的问题 8.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成内燃机,后来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9.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戴姆勒和本茨造成汽车 10.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发现了远距离送电的方法 11.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成飞机 12.19世纪晚期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先发明甘油炸药,又发明无烟炸药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下一篇:道德与法治教案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