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

2022-09-12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具有一定流传时间的、不属于当代音乐家创作的音乐。在我国学术界, 通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乐或以后所发生的具有传统音乐形态的音乐, 划归于传统音乐的范畴。其中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 也包括当代中国人民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作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可以说, 中国传统音乐在它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无论从律制、音阶、宫调、音乐形态特征、文化传统到民族思维方式, 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 是东方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 有着独特的价值系统和思维方式, 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可以开阔文化视野, 了解与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与特质, 加强的历史责任感。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存在的问题

1.1 人类思维网状结构与传统教材组织上的线性有序特征之间的矛盾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明, 人类的思维记忆具有联想特征, 在阅读或思考问题时经常从一个概念或主题经过联想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或主题, 是一种非线性的、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目前国内出版的所有中国传统音乐教材, 在学习内容组织上均体现出线性、有序的特征。在这种线性的内容组织环境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的摄取难免被动、程式化, 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其联想思维能力的发展。

1.2 文本资料过多、识记理论复杂、趣味性少与学习兴趣之间的矛盾

国内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纯文本资料过多、各民族传统音乐独立单处、针对性研究、形成不了一条主线的缺憾, 这是专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行的单一民族传统音乐的研究造成的。

1.3 手段陈旧、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繁重的学习与交流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一般都以专家口头传授为主, 加入一些视听资料, 无法及时地展现知识信息, 专家的讲授受到限制, 授课的视听效果不能做到步调一致讲授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反馈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者。如中国传统音乐讲授中需要介绍到各个时期大量的谱例, 传统的讲授方法只能通过专家的板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观看, 然后做谱面上的分析, 或者利用钢琴即兴演奏, 动作示范只能是局部的, 学习者很难把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 毕竟钢琴的音色是单一的, 表达音乐风格的准确性不能尽如人意。

2 多媒体技术对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的积极作用

2.1 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展和放大信息空间

用多媒体技术处理的信息可以呈现出多样化和多维化, 使那些抽象难懂, 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一目了然。多媒体课件利用“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在课件中重新组织编排讲授信息, 将讲授内容整合为一种非线性的网状结构, 专家在授课时就可根据讲授思路在不同章节之间、章节内容知识点之间灵活“跳转”, 及时获取课件上的相关信息来辅助讲授。

2.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学习者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过程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散发式的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多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正符合中国传统音乐讲授的需要, 它可以实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非线性的信息传输与交流, 帮助学习者建立思维、改善思维、减少思维过程中的弯路, 较快的接近学习目标;多媒体的引入还能把声音和谱例完美结合, 实现音色和风格的统一, 完成音乐风格的具象化, 使学习者能够身临其境。

2.3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符合时代要求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我们传统的外国音乐讲授手段和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这是中国传统音乐讲授过程中特别重要的, 学习者的认知当然需要从别的教材、工具书中汲取一些专业信息作为补充, 但是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讲授手段的信息集成优势, 则会大大扩展原有的讲授资源。

3 多媒体技术在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中的应用

作为多媒体教学课件, 必须能正确表达学科的知识内容、反应学习与交流过程和策略, 具有友好的人机交互、诊断评价、反馈强力的功能。因此, 多媒体学习与交流软件的开发和制作, 需要在学习交流理论的指导下, 做好学习与交流设计, 系统结构模型设计, 导航策略设计和交互界面设计等工作, 并在实践中反复使用、不断修改, 才能使制作的多媒体软件符合学习与交流规律, 取得良好的学习交流效果。

总之, 中国传统音乐的讲授既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 科技的发展促使我们必须采取传统加现代多媒体的讲授形式, 使讲授形式与讲授内容达到高度统一, 增强了讲授控制的自主性, 创造了灵活的讲授空间, 使讲授效率大为提高, 同时也利用启发学习者的逻辑思维及联想思维, 增进对知识的认知、理解, 使学习者在探索、比较的氛围中实现较全面、细致的知识建构。实践证明, 这是一种高效的表现形式和教学方式。

摘要:目前, 国内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方面的文本资料繁多, 识记理论复杂, 在传统的学习与交流方式中存在着形式单一、学习媒体落后、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的主体性等许多不足, 这些因素已经妨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在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的方面接受中国传统音乐的交流。为此,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交流, 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知识丰富内涵的理解与把握, 扩展其艺术文化视野。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非物质文化中国遗产传统音乐学习与交流,应用

参考文献

[1] 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

[2] 程天健.中国传统音乐普修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3] 颜东成, 卢小旭.MIDI技巧与数字音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4] 沈大林.Authorware6, x基础与案例教程 (附光盘) [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分社, 2004.

[5] 咏刚, 周虹.PowerPoint演说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6] 庄曜.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2.

[7] 连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赏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7.

[8] 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卷 (20世纪中国音乐史论研究文献综录) [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套管气自动回收装置改进与应用下一篇:探究微信小程序的开辟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