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报告

2023-03-31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报告

财务大检查和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财务大检查和审计存在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咸地税财便函(**)7号文件整改通知我局已收悉,经逐项比对整改,具体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税收方面

(一)门临开票管理不规范,未按规定加征所得税,开票人提供资料不全问题:我局对已开具发票重新进行审核,按规定税率加征所得税,并按规定要求提供和保存税务登记证件和合同复印件。今后工作中,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相关规定。

(二)税务稽查中检查总汇内容不全问题:加强稽查管理,严格按照《税务稽查工作规程》相关要求,对检查企业涉及的全部税种和基金全面进行反映,进一步规范税务稽查工作。

二、经费收支及财务管理方面

(一)部门预算支出执行不到位问题:**年由于办税厅购置项目受审批等原因影响,当年不能实施,造成预算执行差异较大。今后严格落实《预算管理办法》,合理编制预算,特别是合理规划项目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管理规定。

(二)大额现金支付问题:今年我局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管理现金,对单笔1000元以上的支出采取银行转账支付,在公务消费时按照规定使用公务卡结算,减少现金流量。

针对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我局将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和稽查管理,堵塞管理漏洞,规范执法行为,维护税法严肃性。进一步增强财经法制观念,认真履行职责,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会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地税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篇:关于2018年财务审计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关于上报财务审计中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

根据***年度县审计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和局纪委内部审计计划安排,对****年度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会计规范化核算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并将审计情况进行通报,要按照****要求,针对存在问题进行逐一整改,现将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针对主要问题,“销号”整改

针对财务审计中存在的各项问题,现将整改情况整改如下:

1.针对“单位财务人员无会计从业资格证”的问题。此项问题我院督促2名财务人员积极参加县级财务机构组织的各类培训,利用时间,加强财务管理、制度法律等各项知识的学习,争取考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针对“年底药品库存较大,一次性材料与药品混合记载,管理比较混乱”的问题。此项问题我单位组织会议,对药品的购进、入库、盘点进行了部署安排,加强对药品的管理,及时更新药品库,处理过期药品,防止药品堆积造成库存较大,一次性医用耗材建立分离核算。

3.针对“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核算不够规范,没有设立专帐”等问题。根据此项问题,我院要求设立公共卫生专帐,严格专项项目资金的规范使用,杜绝违规使用。

4.针对“往来账务核算混乱,往来款项长期挂账”的问题。我院协商对各项应付款项进行重新分类,对除财政债务化解项目外的其他挂账项目逐步化解,从而减少各项往来款长期挂账。

5.针对“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未记入固定资产账”的问题。我院组织人员重新对各个科室及宿舍,进行固定资产的排查,对新购进物品,设备进行固定资产的记入工作。

三、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经过此次整改,使我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也反映出我院财务工作暴露出的各种问题。下一步,我院将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确保单位财务规范运行。

1.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市委十二条和县委三十三条规定,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决策和监督机制,对大额支付等财务事项,由院班子及院务会人员集体商量研究决定。

2.规范各项医疗行为,严格医疗收费,严格财务报销制度,规范财务审批手续,杜绝弄虚作假,把好物品采购相关制度。

3.进一步健全各项财务制度,规范收支管理,做到财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确保资金合理使用。严格遵守有关财经纪律的法律法规,继续实行收入和支出使用情况公示制度,预防各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扎实推进财经纪律执行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浅析当前审计整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审计现状

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也越来越复杂,为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单位依法办事,审计部门近年来加大了审计监管力度,深入开展了预算、资金、收入、建设项目、经济责任、经费使用、专项治理等方面的审计工作,发现和通报了一大批财务管理的问题。涉及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覆盖面包含了各行各业。

二、审计问题存在的内在原因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

近几年,各单位都建立或补充了自己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从整体内部控制管理方面来说却还存在制度不够健全,制定标准不高,和单位实际结合不密切,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譬如: 2010年审计通报的关于合同管理的问题,一些单位没有合同管理办法,一些单位合同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差,给单位造成潜在的损失。

(二)内控制度执行不力。

分析近年审计问题:虚列、推迟或超标列支费用、账外资产、变相购置资产等等,都是由于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从当前来看,一些单位经营活动有章不循、弄虚作假现象比比皆是,致使财务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内控制度

1 的刚性作用得不到发挥,从而在单位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违纪和腐败现象。

(三)监督检查、考核奖惩力度不够。

从审计发现的问题来看,许多都是由于监督、检查不力造成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各职能部门办理业务时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相互监督,致使环节互控流于形式。同时,一些奖惩制度由于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奖励资金的来源限制,致使通过奖惩落实监督的机制被大大削弱。

(四)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

会计基础工作是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堵塞财务漏洞,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但从审计检查的问题来看,随意使用会计科目,推迟确认或超标准列支成本,资金结算不规范,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而且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五)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低,纪律观念淡薄。 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财务核算的准确和财务监督的力度。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一些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不能辨别经济活动真伪,不能应用会计知识进行准确核算导致的,一些是由于会计人

2 员职业素质差,面对不正之风不敢坚持原则,甚至与参与乱纪行为造成的。

三、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查出问题的整改存在的几种错误倾向

在实际工作中,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检查普遍存在是来“挑刺”的错误认识,存在怕把问题暴漏给审计人员的错误心态,因此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存在几种倾向:

1.避重就轻,消极整改。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问题的整改往往采取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大事化小等方法;或者主观上有意识地进行“选择性整改”,对容易整改的问题,比如加强内部管理的建议往往被接受,而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如追回损失、纠正以前发生的问题等,往往态度就变得消极。

2.认识有误区,造成整改不彻底。被审计单位对一些属于体制机制范畴的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也难以整改到位,认为各单位的情况差不多,有的甚至问题更为严重,自己只是“不幸”罢了,存在相互攀比的思想,认识不清,整改不到位。

3.整改就事论事,边改边犯。由于对审计问题认识不清,被动接受,因此整改往往就事论事,不能深入查找问题的根源,做到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屡查屡犯,边改边犯。

四、被审计单位应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类审计的作用。 1. 被审计单位应正确认识审计检查,积极落实整改。被审计单位应正确理解审计检查的问题,利用审计检查和问题整改的契机,提高人员规范经营的意识,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完善制度,强化管理,通过审计检查整改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各单位应从审计通报问题吸取教训,自我修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各单位通过对通报的问题对照分析,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断提高自身规范经营管理水平。

3.抓点带面,举一反三,积极做好杜绝审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各单位应正确理解审计问题整改,避免整改问题就事论事,深刻理解堵塞漏洞是只是治表之方,建章立制,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才是治本之策,通过对问题的整改抓点带面,举一反三,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建立起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认真分析问题根源,扎实落实审计问题整改,建立规范经营的长效机制

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检查和通报的问题应积极对待,求本溯源,标本兼治,努力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不断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

1.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完善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内

4 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动力,也是企业规范经营,提高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各单位应以会计业务流程为主线,找出流程中的关键点,制定完善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制度要充分体现经济活动的组织、制约、信息沟通、监督、考核和调节功能。内控制度必须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要根据政策变化、生产管理要求变化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评估修正,提高内控制度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在日常和全过程控制的作用。同时内控制度要尽量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工作规程,减少人为因素,以便于监督考核。

2.要严格内控制度,强化资金监管力度。审计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相关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不落实内控制度、疏于监管,而考核、处罚又不到位造成的。一些问题年年审、年年犯,得不到根本的纠正,一些内控制度在执行时常常被弱化,这充分暴露了我们在执行财经纪律方面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责任追究方面力度还不够大,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惩戒和警示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因此要保证财经纪律和财务内控制度的严肃性,必须加大违纪、违规的查处力度,以严明的纪律保证财经秩序规范有序。

3.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科学规范的决策程序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和执

5 行正确有序的决策程序是企业降低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各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规范严密的物资采购、资产管理、资金收付、资产处置等内部控制制度,坚持大额支出、大的经济事项集体讨论,落实合理可行的集体决策程序,根据需要广泛听取职工和大家意见,把握好决策,从决策的源头确保经营的规范。

4.深入做好预算管理控制。预算控制就是要求各项经济活动按照计划执行,减少人为因素和经济活动的随意性。科学严密的预算控制不仅可以充分维护财务管理秩序,降低财务支付风险,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管理控制潜力,及时发现经营管理问题,严格控制支出。同时,详细具体的财务预算、生产预算还可使各部门不得擅自虚报支出,从而对舞弊行为起到遏制作用。因此各单位应进一步研究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预算控制作用。

5.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实施有效会计监督。如上分析原因,许多审计问题都是由于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造成的。因此,会计基础工作是建立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堵塞财务漏洞,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各单位应在会计工作中严格执行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定,确保会计核算真实、准确、完整、合法。要把会计监督与会计核算有机结合起来,会计核算要在会计监督下进行,会计监督要贯穿与会计核算和单位全部经济活动之中,通过有效的会

6 计监督,维护财经纪律和经济秩序,夯实会计基础工作,使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得到健康稳定发展。

6.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的质量和财务监管的力度。分析历年来审计问题,科目使用混乱,会计计量、确认随意,不遵守核算制度,不坚持原则,许多都是因为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政治素质差造成,因此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减少和预防审计问题的重要环节。日常应注意培养会计人员以下素质:

(1) 培养会计人员较高的法制观念,这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2)培养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会计人员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3)培养会计人员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对会计人员落实会计职能的基本要求。

(4)培养会计人员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

总之,随着当前铁路的不断改革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一方面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掌握新业务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正确对待对各类检查、审计通报问题,通过对审计检查问题的研究分析吸取教训、积累实践经验,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经营管理

7 水平,以更好的适应企业改革发展需要。

作者:武进林

第四篇:存在问题整改报告

幼儿园存在问题整改报告

尊敬的教育局领导:

你们好!经过2013年1月5日教育二科的安全检查,我园还存在受检项目不达标的问题,通过检查组各领导的指出,我园高度重视,全体教职工积极配合,立即按照相关建园标准和各位领导的要求进行了整改,现将整改情况向各位领导报告如下:

1.针对指出的幼儿园校牌问题,我园立即与装潢部门联系订做校牌,以展我园园风。

2.针对指出的二楼幼儿洗手水龙头略高问题,我园现已将水龙头改装,便于幼儿使用。

3.针对指出的充实大班区域活动玩具问题,通过教师废旧物品的制作和幼儿园添置,现已充实到位。

以上是我园针对安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整改情况,恳请各位领导再次莅临我园进行检查指导,我们相信在各位领导的关心和要求下,我园一定能够以更加崭新的面貌为我县的幼儿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审计报告中引用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随着领导对审计基础的重视,以及审计人员水平的不断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但在我们对审计报告复核过程中,发现在引用法律法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需要我们注意。

一、引用法条的格式不规范。

正确的引用格式:

(一)引用法律,只写法律名称即可。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

(二)引用行政性法规(国务院所发),标明国务院,不用引发文号。如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

(三)规范性文件(国家各部委及省级政府所发),则需引发文单位和发文号。格式如下:中国人民银行《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发[1988]288号)。

二、引用旧法条。

三、引用其他省市的规定

四、引用的条款有杜撰成分。

五、引用的规范性文件,与法律法规相悖。如使用不规范票据收费问题的处理处罚。有的报告引用的《吉林省收费罚款没收财物管理条例》第二十二条与《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相悖。

六、引用的法规效力不够。 如违规自行采购应集中采购的资产,有的报告所写定性依据,引用的是松原市人民政府的规定。

七、引用的定性依据、处罚依据,没引用具体的条款和内容。

八、处理处罚引用法条的内容与处理处罚的结果不对应。

九、引用部门内部规范性文件作为处理处罚依据。 内容提要:

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含义

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三、我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四、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和和我局及区县近两年审计项目质量检查中常见的问题

(一)审计方案方面的质量控制;

(二)审计方法手段方面的质量控制;

(三)审计证据方面的质量控制;

(四)审计日记方面的质量控制;

(五)审计工作底稿方面的质量控制;

(六)审计报告方面的质量控制;

(七)审计程序方面的质量控制;

(八)审计文书档案方面的质量控制。

五、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度,重建我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

六、学习贯彻《办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机关工作的核心和基础,是审计人员的生命。审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职能实现的效果,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它是衡量全部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

2004年,审计署以6号令的形式颁发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后,在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日记的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审计报告的出具和审计档案的归集等方面试行了质量控制,并建立了质量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办法》的出台,对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明确审计工作职责,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含义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就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者具体审计项目的全过程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活动,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审计工作效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包括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特点

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计划安排,在一定的条件下,围绕特定的审计对象,为达到既定的审计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审计任务。审计项目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监督工作的载体,也是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和管理的对象,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计划性。局审计机关每年都会围绕市政府宏观调控目标、政府领导的要求和社会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制订审计项目计划,从总体上明确新的一年审计工作的总体思想、审计的重点部门和领域、审计的重点内容,各业务部门根据审计项目计划的安排,形成了具体审计项目。审计项目的计划性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必须按照既定的审计计划安排开展审计工作,而不能擅自改变计划确定的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和审计对象。

(二)强制性。审计项目作为我们国家审计机关规定的审计任务,是我们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监督活动的载体和依据。审计项目确定的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的重点内容,以及我们审计人员通过审计行为做出的审计报告、审计结论、审计决定等都是代表国家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受到国家行政强制力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三)期限性。审计项目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审计项目开展的时间期限,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既定审计项目的内容。审计项目的期限性要求我们审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审计计划的时间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审计工作,非遇特殊情况不得擅自延长或缩短审计工作的时间。

(四)风险性。审计项目的风险性将伴随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所谓风险性是指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法违纪问题,而我们审计后未能出具适当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审计项目的风险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重大违法行为,提供虚假资料掩盖真相,导致审计项目的失败使我们出具了错误审计结论和审计报告;二是我们审计人员未能认真履行审计职责和程序,造成遗漏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并最终导致我们审计结果失败的可能性。

(五)程序性。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审计人员必须按照《审计法》、《审计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要求的审计步骤进行,特别是《办法》颁布以来,更要求我们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审计报告的出具和审计档案的归集等多方面的程序进行工作,具体实施审计项目,坚决杜绝审计行为的随意性。

三、我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现状分析

从我局目前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现状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我要说明一下:下面我说的都是存在的问题,成绩我这里没有说,我们每年的工作总结说的很多了,大家也都看了,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说的主要是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的承认我们现实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和善于面对我们的现状。大家都是做审计的并且有的已做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凭良心讲我们做的很不够,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过去没有做好,我们不要怕揭短,不要怕丢面子,我们的现状就是这样。正视现实,我们才有希望,才有改正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从审计组成员开始,到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一致到分管领导,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在以往历年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大慨有八个方面。

1、质量控制意识不强,认识不到位;可以说04年《办法》出台以来我们在思想上就没有重视过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问题,控制意识基本缺少。

2、有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度办法学习不够,对变化了情况知之甚少,仍然凭经验做审计,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严重。一些习惯做法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3、在执行项目审计业务时均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方法较为单一;

4、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各主体职责不明确,且职责履行不到位;

5、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范执行不力,控制质量不高;

6、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基本没有形成,且各环节基本上是走过场。对审前、审中、审后环各节缺乏应有的控制和检查;

7、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监督保障基本缺失,基本没有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体制和机制,各复核阶段的复查人员的复核基本不到位,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表达复核意见,怕可能使原审计人员产生抵触情绪,而碍于情面使复查难以深入,导致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成效受到一定的影响,审计项目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8、没有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四、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要求和和我局及区县近两年质量检查中常见的问题(下面分8个方面来分析)

(一)审计方案方面的质量控制:

1、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定义

审计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目的,在实施审计前对审计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它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工作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统一组织多个审计组对部门、行业或者专项资金等审计项目实施审计而制定的整体安排。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机关为了能够顺利完成审计任务,达到预期审计目标,在实施审计前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的审计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对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报送审计报告全部过程工作所作的计划和安排。

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是用于指导整个项目审计的指导性文件,它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起到龙头作用,其质量高低对于能否完成审计项目任务,能否顺利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至关重要。审计机关应当编制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审计组应当对具体承办的项目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它应当是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工作目标的具体化。 审计工作方案对一个审计项目由多个审计组完成,各审计组要编制各自的审计实施方案(如省厅对矿务局的审计);如果由一个审计组实施的一个审计项目,只需编制一个审计实施方案。

2、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内容

《办法》中有关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共24条,说的比较详细。第八条规定了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八个方面的基本情况;第九条规定了审前调查应当收集的六个方面的资料;第十条规定了审前调查选择的五种方式;明确了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前也必须进行审前调查;第十二条规定审计工作方案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十四条规定审计实施方案九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十五条规定了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应当考虑的六个方面的因素等等。

3、编写审计方案的要求

1)审计方案编制前要深入调查。

详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情况、职责范围、业务经营情况、会计报表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等,并要求被审单位如实提供有关资料。根据需要到被审计单位了解情况,并进行试审,查阅有关资料,走访有关部门。 审前调查可以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开展,也可以在送达通知书之后开展。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是建立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积累基础资料而形成的,没有充分的审前调查,难以制定出高质量审计方案。我们要切忌对调查掌握的情况不作认真分析,就作为制定方案的依据。

2)审计方案内容要具体、有操作性。方案编制的核心是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

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在占有被审计单位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

内容详尽、指导强的审计方案必须要明确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和审计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安排时间,如何组织力量,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探索和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技术和方法,在哪些方面出成果,求突破等等,这样的审计方案就是一张摆兵布阵的作战图,实施审计时,审计人员才能按图索骥,易于操作。

3)审计活动的实施要严格按方案进行操作。

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指南,审计人员要按照方案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开展审计工作,切忌把方案搁置一边,操作时随心所欲,凭经验审计,老套套,凭感觉,审哪算哪,出现方案和审计“两张皮”的现象。 当前的审计工作中,审计方案和实际审计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较为普遍。认为审计是查问题的,只要能发现问题就行了,怎么做心中有数,不一定非要按照审计方案中严格繁琐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实施审计才能发现问题,于是辛辛苦苦做的方案在实际审计时往往丢在一边,造成好的审计方案不一定就有高的审计质量的情况。长此以往,就出现了审计方案简单、雷同、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等情况,其指导性更无从谈起,严重影响了审计质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直观、全面及准确地评价审计方案和执行情况的载体。

4、常见问题有:

1)审计方案存在内容不具体,针对性不强,与现场审计相脱节现象;

2)用审计工作方案代替审计实施方案;

3)先审计后编方案,先编方案后搞审前调查;审计结束后或者整理档案上补编方案。包括我在内,可以说我们大部分审计人员都干过;

4)审前调查不够深入细致。有的项目在实施审计前也进行了审前调查,但对审前调查没有形成材料归档; 5)未见审前调查记录和相关资料; 6)方案要素不全,无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容不够细化,操作性不强,目标不明确;

7)审计实施方案没有审计组成员及分工;

8)未按规定程序编制、审核、批准或调整审计实施方案,也未作相关说明;

9)个别项目归档材料没有审计方案

5、编制审计实施方案过错追究责任(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办法》没有规定过错追究责任,只是对审计实施方案作出了规定) 关于过错追究责任方面的问题,最近我局要制定一个办法,马上要征求大家意见意见。这里我只是简单说说。

1)审计组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不真实性和不完整性承担责任;

2)审计组长对审计内容不适当、步骤和方法不可操作承担责任;

3)业务科长对审计范围和重点不适当承担责任

4)审计局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不恰当承担责任 5)由于审计方案编制、调整不当,造成重大问题应查出而未能查出承担各自的责任。

(二)审计方法手段方面的质量控制

1、审计方法:这里指现代审计方法,它是指审计机关为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采用的内部控制基础和风险基础等的审计方法。

2、审计手段:是指审计机关为履行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应具有的审计权限、审计行政措施、技术和方法。检查会计资料是一种手段,对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进行处理处罚也是一种手段。

3、审计方法手段质量控制内容和要求

在审计方法上,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难控制的问题,但是在审计机关的总体审计思路和在每个审计项目的主要审计领域的审计方法上,必须进行事先的规范和要求,不同的方法取得审计证据的质量是有很大区别的,效率效果也有很大不同。 从总的审计方法上,明确事后财务收支审计与事中、事前的管理效益审计相结合;手工和账表审计与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审计相结合;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使审计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具体项目审计方法上,除按照总体审计方法外,要规范哪些项目顺查、哪些项目逆查,哪些项目要使用分析性复核等等,在统一思路的指导下,会保证审计项目证据的收集质量和时间进度等。

4、常见问题有

1)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

2)大部分审计项目均未见运用内部控制测试、没有确定重要性,没有评估审计风险、没有抽样审计、没有分析性复核等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3)虽然采取了计算机辅助审计,但应用的层次较低。 (这里我要强调一下,我们今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必须实现AO与OA交互,从第一个审计项目开始,我们必须这样做,据说去年只有尤科长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今年我们要全部实现审计项目在AO与OA的交互。请大家辛苦一下,只要我们都坚持这样做了,并且把它做好,熟练了以后就省事了,只要我们一个一个环节做好了,在过程中严格按《办法》执行了。我们年末也不需要辛辛苦苦再来整理什么档案了,我们的工作也就轻松了,万事开头难,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三)审计证据方面的质量控制

1、审计证据的概念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的基本证明材料。它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2、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的内容和要求

《办法》中有关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内容共13条,审计证据的形式,审计证据中的四性(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它的取证范围,取证方法等等。

审计证据主要有: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有关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营活动有关的法律文书、合同、协议、会议记录、往来函证、公证或者鉴定资料等。我们审计人员一般职业习惯是重视前者,忽略后者,容易造成取证的相关性、充分性不够。结果是从账面上查出的问题,没有其他资料相互印证,被审计单位一辩解,易使问题难以定性,甚至被糊弄过去。

审计项目实施证据收集的质量管理。收集的各种证据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提供、记录,对口头证据也要进行记录并复制成书面记录,由提供证据人确认并通过分析后方可作为审计结论依据。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和审计的目的和要求具有相关性,同一审计证据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其结论是不一样的。 我们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不能存在个人主观臆断等情况。收集的证据必须体现成本与效益的正相关,如果取得的证据带来的效益小于付出的成本,那么就要视不同项目进行取舍。收集的审计证据要有有关单位、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目前收集审计证据的最大问题是“滥取证”:经常收集了一些与所要证明的审计事项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所谓“证据”,而且数量很大。“滥取证”造成审计人员的时间很紧张、不必要的审计档案太多,浪费了大量审计资源;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却不充分,审计项目质量不高。特别是一些不必要的取证工作很难得到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配合,取证困难。

《办法》针对收集审计证据的问题,做出一些新的、明确的规定。《办法》规定,只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于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才收集审计证据;此外的大多数审计事项可以不必收集审计证据,只在审计日记中记载查证过程和结果即可。《办法》的新规定大大减少了审计人员收集证据的工作量,节约了审计时间、人力和费用,使之更能集中力量深入审查重点审计事项,集中精力查证所隐含的深层次问题。 为了给审计人员提供一些收集审计证据的指导性意见,《办法》提出了审计证据的一些质量特征,即“四性”。《办法》还要求审计人员要对取得的证据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要将审计证据按照审计事项分类,按照与审计事项的相关程度排序;要对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判断,决定取舍,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冗余的证据;要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确定某一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等等。 在实施项目的审计过程中,我们对待具体的审计事项及其审计证据,难以进行准确的分析判断。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提高我们的专业判断能力。收集、分析、判断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最主要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审计过程就是收集、分析、判断审计证据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审计证据的能力,并对审计证据做出适当的专业判断;就象我们的会计人员一样,要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会计事项的会计科目、会计账目一样。收集审计证据的最终目标是“充分支持审计结论”,达不到这个目标的,就不是合格的审计证据

3、常见问题有

1)审计证据后附页用纸较随意,没有编制页码的现象很多; 2)证据涂改没有经双方签字盖章或签名,且未作说明; 3)取证的时间滞后于报告发出的时间; 4)审计证据的要素填写不齐全;

5)审计查出问题或者审计审计报告中评价内容缺乏充分的证据支持;

6)审计工作底稿后面所附的证据材料过于简单或者冗余较多,部分审计证据只是简单抄录账册或只附有取证记录而无其他审计证据,不是有针对性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据,即存在着滥取证的现象;

7)少数审计项目审计证据存在要素填写不全等现象。

4、审计取证中过错追究责任

1)审计组人员对其收集的审计证据严重失实,或者故意隐匿、篡改、毁弃审计证据的行为承担责任;

2)审计组长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四)审计日记方面的质量控制

1、什么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它是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的。

2、审计日记的作用(审计日记方面的内容,去年周总专门讲了一次课。我这里就审计日记作用方面准备说的多一些,以便澄清我们在审计日记上的一些模糊认识,走出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我认为审计日记有如写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审计日记能够有效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审计责任 当前我们在审计工作中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责任的工作重视不够。《办法》规定,审计工作的底稿是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或者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我们审计人员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没有发现问题的就不要上底稿,而审计工作过程的记录不需要被审计单位签字认可且无具体的检查措施,造成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审计查出问题的记录而忽视审计过程的记录。

现场审计时,我们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编制底稿,查不出问题则不需要编制底稿,这样审计工作底稿就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我们审计人员全部审计过程,有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难以反映,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能有效防范,检查风险增大。一旦审计过的单位暴露出新的问题,便无法分清审计时是否检查过这个环节,是谁检查的,是通过什么方式检查的。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审计责任无法追究,审计工作往往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因此,急需一种文本来记载和反映我们每位审计人员的查证过程,继以对审计实施阶段进行质量控制,防范风险,分清和追究相关责任。

《办法》规定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审计项目名称、审计人员姓名、审计分工、实施审计的日期、审计工作具体内容、索引号和页次”,其中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又包括“审计事项的名称、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资料的名称和数量、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以及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这一现场审计的“记录仪”清楚地记载了我们每位审计人员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做得怎样,是一种过程控制、程序控制,它既可以督促我们每位审计人员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关注和提前防范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降低检查风险,减少“秋后算账”,又可以通过审计组长或委托的审计人员对上述事项的检查复核,形成第二道关口,进一步减少由于重大审计误差导致有关总体审计结论错误的可能性。

如果审计复核时需要进一步落实某个情况,就可以非常准确地找到执行这一事项的审计人员继续予以落实。即使被审计单位事后暴露出新的问题,也可以分清是我们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还是被审计单位提供虚假会计资料和证明材料应承担的会计责任,尤其是现在一些单位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有可能给我们审计人员带来的审计风险,应运用审计日记就可以规避我们的审计风险;如果是审计责任,也可以清楚地知道是我们审计人员个人的问题还是是审计组长制定的审计方案的问题,是哪一个审计人员的问题,应该承担何种责任,避免了由于责任主体的模糊导致的追究对象的缺位。

2)审计日记能够检验审计方案执行是否到位、制定是否科学和合理

由于审计日记是每名审计人员按照审计方案的分工和要求编写的,因此,审计日记既可以体现我们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审计方案制定水平的高低,成为检查、评价审计方案的载体。也就是说,通过我们的审计组长检查审计日记,一是可以反映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做了没有”,即审计目标是否达到,重要性水平是否确定,审计风险是否评估,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以及采用的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在审计中得到执行;二是可以反映审计方案“这样做行不行”,即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合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全面、重点审计事项有无遗漏及所采取的方法是否科学。通过检查,审计组长可以随时掌握审计方案的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及时对审计方案或审计重点做出调整,这样一来,审计方案和具体实施紧紧地联系起来,形成互动,共同确保审计项目质量。 3)审计日记能够为审计报告提供详细准确的“注解”和应有的依据

我们的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往往表现在:一是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依据不充分;二是审计评价“出处”不明;三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

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时间、运用的审计方法等,我们审计人员在编写审计日记时已将这些内容清晰地反映出来,保证了审计报告中此项内容的依据充分;审计评价意见主要包括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方面,它是审计报告的核心,由于审计日记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已记载审计情况、职业判断、查证结果以及我们审计人员的初步评价意见,保证了审计报告最终的审计评价意见来源明了、出处清楚;实际审计时,我们的审计人员如果感到有必要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建议,应将其记录在审计日记的“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中,编写审计报告时再由我们的审计组长进行归纳和筛选,形成审计报告的审计建议,确保审计建议的针对性。 4)审计日记能够为绩效考评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开展审计人员绩效考评是提高我们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绩效考评是指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工作能力以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做出的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它旨在进一步促使审计人员提高业务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确保审计项目优质高效地完成,绩效考评工作的效果如何关系到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

目前,有的审计部门大多以我们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底稿中发现问题的多少为主要依据进行绩效考评,由于审计工作底稿执行中的不完整性,决定了我们审计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得不到全面准确的反映,绩效考评效果难尽如人意。有的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能够发现一些重大的问题,但审计方法有可能不够科学;有的年轻同志虽然采用了先进的审计方法,但经验欠缺,只能发现一些较为明显的会计核算方面的问题;有的审计人员由于分工不同,可能什么问题都没有(比如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召开座谈会,找有关人员谈话,充其量也只能发现一些线索)。凡此种种,如果不视具体情况,一味地“以成果论英雄”,则好的得不到坚持,不足的无法改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难以有效保证。

审计日记制度的建立,将审计人员的“作业”即每天的审计过程和查证结果的记录一一摊在“阳光下”,谁的业务水平高、审计方法好、工作细致和责任心强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有的审计人员虽然没有发现重大的问题,但是审计程序到位、审计方法正确,需要进一步掌握审计技巧;有的审计人员凭借经验发现了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但如能积极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则效果会更好;避免了“谁查处的问题多谁的水平就高”的简单偏颇的评价标准带来的弊端,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的审计人员考评标准,将促进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确保审计项目质量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我局08年出台的《淮北市审计局审计人员成果统计办法(试行)》(淮审总【2008】99号)文已将审计日记作为审计人员成果统计的依据之一。

3、审计日记的质量控制要求

《办法》第四十三条到第四十九条作了详细规定,特别是审计日记内容记载中要求对审计事项一定要写明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这一点很重要,请大家务必这样做(审计日记案例祥见省审计厅培训教材第60页到第62页,可以用此案例说明审计日记如何编写。我建议审计日记一个星期打包一次,上传到分管领导,由分管领导进行复核和检查。我们要作为一项制度规定下来)。

4、常见问题有:

1)未按规定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2)审计组成员中部分审计人员没有编写审计日记; 3)审计日记未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审计实施全过程; 4)要素不齐全、内容简单,缺少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审计查阅资料的名称和数量、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审计查证结果等现象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缺项。

5)审计报告中反映的问题部分没有在日记中记录,补记现象明显;

6)审计日记直接复制审计证据或者审计工作底稿,包括我在内,我们大部分审计人员可能都这样干过,主要是图懒省事,怕耽误时间;

7)审计组成员互相复制审计日记; 8)审计日记记录过于繁琐。

5、审计日记的过错追究责任

1)审计人员要对对自己编写的审计日记负责,防止审计的随意性。审计组长、科室负责人、分管领导可以检查审计日记。任何人不得删改审计人员的审计日记,如果出现审计质量问题,审计人员可以用审计日记证明自己的清白,以保护自己。 2)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的不真实性、不完整性承担责任;对未执行审计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在审计日记里没有记录的,均应承担责任。

(五)审计工作底稿方面的质量控制

1、审计工作底稿定义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收集的审计证据,以支持审计目标的完成。

2、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是审计的生命。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无疑是高质量审计报告的最有力保证。审计是一门证明学科,审计的过程就是收集审计证据,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查出问题的所有相关事项及审计人员专业判断等审计证据的载体,不仅是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也是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体现,同时也是证明审计人员按照《办法》的要求完成审计工作、履行应尽职责的证据。离开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无从谈起。没有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将受到怀疑。审计工作底稿在整个审计工作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底稿是控制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源头。

3、审计工作底稿质量内容和要求:

《办法》第四十九条到第五十五条作了详细规定。 1)审计工作底稿按照《办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或者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没有的就不要上底稿。重要影响的事项如领导指示的或来信举报的事项,经审计也许有问题,也许没有问题,这种情况要编制底稿。

2)审计工作底稿的结论要明确。不同的审计项目、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同一底稿记录的同一审计事项会做出不同的描述。我们的审计人员应当运用职业判断,合理地保证所表达的专业判断意见的恰当性,防止措辞模棱两可,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句不要使用,重点要突出。审计结论是一般问题的可作简略记录,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应当作详细描述。就是说我们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所在的结论或评价结果,且定性及评价依据要充分完整记录我们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为支持审计报告提供依据。 举例:某单位土地转让收入1957.15万元没有纳入收入统一管理 某年某月某日某行政单位经市政府同意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签订《联合建房协议》,某单位以土地使用权名义转让土地100亩与某开发公司,土地转让价格1957.15万元。但转让的土地收入某单位并名义要求某开发公司汇入某单位财务作收入处理,也没有挂往来账,而是抵作应付给某施工单位施工某单位基建项目的工程款。

上述行为违反了《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第十三条“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拨款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范围以外的收入。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必须统一管理”和第十四条“行政单位各项收入的取得,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及时入帐;并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填报”的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务院第231号)第五十三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的规定。责令某单位应予以改正,或者采取其他处理或处罚等。

我认为上述简单的描述了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金额、数量、发生时间、地点、方式以及违反依据、处理或处罚根据和意见等内容,为支持审计报告提供了依据。 另外案例见省审计厅培训教材第57页。

3)审计工作底稿内容的质量管理。在书写格式上,必须达到规范统一,并做到规定要素齐全(《办法》规定一共是8大要素,这里不多说了),项目设置符合《办法》的要求;在内容上,做到规范清晰,叙述简单明了;在签字确认上,做到规范整齐,各种公章齐全,使底稿的形成及确认责任清晰、明了。在审计复核上,必须规范复核的内容、要求、依据、办法,审计组组长及时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了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每份底稿都要做到三级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确保每份底稿记录的事实确凿,被审单位无异议等。

4、审计工作底稿常见的问题: 1)底稿事实不清楚,定性错误;

2)未引用相关定性依据,或者引用的定性依据不准确; 3)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审计评价所涉及的重要事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重要数据、事项未编审计工作底稿; 4)要素不全,内容简单,未注明附件页数; 5)现场审计结束后补写审计工作底稿;

6)“审计事项”、“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栏填写不正确; 7)审计组长未能及时复核,或者没有填写“复核意见”,或者复核时间晚于审计报告征求意见时间,或者复核时间早于被审计单位确认审计证据时间

(审计组这一关的复核可以说是相当相当的重要,审计组长必须把好这一关,决不能走过场。复核意见一定要明确,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应该像周总他们在矿务局审计的那样,审计组长一定要坚决退回去重新编制,不要碍于情面,不要怕得罪人,一次、二次,习惯就好了,否则我们的审计项目质量永远上不去。周总他们参加矿务局审计,据她介绍,她本人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都多次被谢处复核后当场退回重做,省厅的这种做法我们要学,要借鉴。今年的审计项目我在这里强调一下也要这样做。审计组层面的复核,全部由审计组长复核。不符合《办法》规定的退回去重做。审计组长一定要在复核意见里直接表述,按《办法》规定应写复核意见。不要写“已核”字样,明确责任,便于查询。审计人员应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未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被发现的,审计过程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审计组长应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我们已没有退路了,审计组在审计实施阶段,一环扣一环的做好了,我们秋后整理审计档案时就不要走回头路了,我们都知道回头路是不好走的,请大家务必做好啊); 8)审计工作底稿后没有审计证据支持或支持不足; 9)未做到一事一稿。

10)所有项目未编制底稿汇总表。

5、审计工作底稿的过错追究责任

1)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底稿的不真实性、不完整性承担责任;对未执行审计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均应承担责任。

2)审计组长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对审计底稿的未发表复核意见或发表的复核意见不正确的承担责任。

(六)审计报告方面的质量控制

这里我就不想多讲了,去年我讲了两讲基本上该说的都说了,就不耽误大家时间了,去年我们总的感觉审计报告的本身做的还不错。下面就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简单说一下。

1、常见的问题有:

1)审计报告要素不全,内容不完整,格式不规范,文字错误; 2)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中的事实表述不清楚;

3)审计报告内容未全面反映审计查出问题又无相关说明; 4)审计报告无审计评价意见,或者未按照审计方案要求进行评价,或评价意见无证据支持、超范围评价,即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以外的经营管理活动妄加评价、评价前后矛盾、评价不够恰当、评价意见表述不够严谨(这种现象目前在我们的审计报告评价中表现的可以说是比较突出,请撰写报告的人员和各复核环节的复核人员把好关);

5)底稿的部分问题没有在审计报告中反映又无相关说明;定性处理处罚未引用法规,或者引用法规不准确、不完整、不具体,或者适用法规错误,或引用超出法律效力范围的法规、或者引用失效的法规;

6)处理处罚不够明确具体,处理处罚力度不够,或者处理处罚不到位,以审计处理代替审计处罚,以审计处罚代替审计处理,审计处理处罚随意性较大;

7)审计报告中明显需要处理处罚的没有出具审计决定书,该处理的不处理,该处罚的不处罚,以审计报告书代替审计决定书;

8)没有告知救济途径或者救济途径告知错误; 9)审计决定未按规定时间给予落实。

2、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我再强调一下

《办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第六十八条分别明确规定了审计报告的三级复核制度,即审计组长、审计组所在科室、审计机关的法制科,对每一级复核都规定了具体的复核内容和复核要求。

1)审计组长复核的内容:对审计报告要素、内容的规定进行复(审)核;对审计报告是否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真实、完整的反映,有无遗漏、隐瞒进行复(审)核等。 这里必须强调审计组长对每一复核内容如果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应进行纠正,该补充审计的补充审计,该调整方案的应调整方案,是谁的质量问题应在我们审计组层面的每一个审计人员当场改正,在这个阶段我们的现场审计可以说还没有结束,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一切还来得及补救,不要等到事后来补。审计组长应对所复核的每一项要素、内容发表具体的复核意见,否则审计组所在的科室应无条件的退回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没有任何情面可讲。

2)审计组所在科室的复核:审计组要对审计组报送的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要进行全面复核。复核的内容有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事实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矛盾,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审计组所在的科室应把好这一关,同样如果发现质量问题也应退回审计组进行纠正。审计组长所在的科室应对所复核的每一项要素、内容发表具体的复核意见,业务科负责人要签名。 3)法规科复核:A、法规科复核的对象有:审计组所在部门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进行复核。

B、复核的内容:复核其报告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复核其运用的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复核其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复核其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复核其他事项。

法规科复核的重点只是审计报告中的部分要素和审计程序,其他方面的复核主要在审计组层面和科室层面。《办法》规定的分工很明确,请大家务应按照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谁的权限就是谁的,是谁的责任就是谁的,我们都不要越权。各自管好各自的事。 事实是否清楚、前后是否矛盾,审计证据是否充分,这是审计组和科室应该要复核清楚的,至于法规科发现了,复核人员也要指出;从法律、法规、规章适用的角度审核问题的定性、处理、处罚、移送处理和审计评价是否恰当、合法;从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的角度审查审计文书是否规范,程序是否合规。

3、《审计报告》的评价这里强调一下:

1)评价内容要全面。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审计意见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审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审计评价恰当准确、公正客观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依据审计有关规定,每一个审计项目都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财务收支情况、经营效益情况及其内部控制制度等作出评价,经济责任审计还需要增加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及个人遵纪守法、诚实报告情况等。不少审计项目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对审计事项不作评价,或者评价不全面。审计不仅对问题要揭示清楚,原因要分析明白,建议要切实可行,评价还要讲究公正。评价最能体现审计质量的高低,最能反映审计工作是否实事求是,是否客观公正。评价一定要有依据,要有出处,要评价审计范围内的事,不能凭空议论,更不能言而不实。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不能前后矛盾,不能言过其实,不能偏离审计职能,也不能含糊其辞。

2)评价依据要充足。审计评价是建立在大量审计取证资料基础上的,没有审计工作底稿的支撑,审计评价是站不住脚的。按准则规定,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或证据不足、或评价依据及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作评价。评价应避免面面俱到,对一些与经营无关的业绩不要妄加确认,不带感情色彩,防止措辞绝对化。

3)评价中的定性标准和定量指标。纵观当前,报告评价部分的内容“套话”多,在肯定成绩时照搬被审计对象的工作总结或个人述职报告,对被审单位的情况或被审计人的陈述不做去伪存真的甄别,审计评价泛泛而谈,同一份报告的评价出现了定性标准和定量指标相矛盾的问题,这是我们撰写不够认真所致,把撰写《审计报告》当做应付差事。

4、审计报告的责任追究 1)审计组长的责任:

A、对其提出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B、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者不如实反映承担责任; C、对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承担责任。 2)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A、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恰当性负责;

B、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中记录的重大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承担责任;

C、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反映的事实严重失实承担责任。 3)法规科的责任: A、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

B、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4)审计局分管领导的责任:

对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等文书出现错误承担责任

5)审计局的有关人员的责任: 根据审计结果编制的审计信息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应承担责任。

(七)审计程序方面的质量控制

1、什么叫审计程序:是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在项目审计中自始至终必须遵循的工作步骤和操作规程。通过详细的操作步骤,以指引审计人员进行收集和积累审计证据的工具。它包括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准备、审计现场、审计终结四个环节。

2、常见的问题有:

1)未提前三天送达审计通知书又未经政府批准; 2)未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书面承诺;

3)未以审计机关名义征求意见,或者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引用法规依据错误;

4)审计组未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进行说明,或者说明不全面;

5)三级复核制度落实不到位,审计组和审计组所在的科室未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6)未召开小组和科室审计业务会议或局审计业务会议,审定有关事项或审计报告,缺少业务会议记录或部分业务会议记录不全或无发言人,有的审计业务会议只是对审计报告内容的简单复制,补记现象明显,这种情况很普遍,我们一定要改过来;

7)存在逆程序现象,部分项目审计复核和业务会议时间滞后审计报告时间,审计证据时间晚于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时间。

(八)审计文书档案方面的质量控制

1、什么叫审计档案:

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活动中直接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以纸质、磁盘、光盘和其他介质形成存在的历史记录。

这里要强调的是审计档案是按照审计项目立卷归档的,《办法》第八十条和第八十四条都做了明确规定,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但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如果对一个单位同时进行财政同级审和经济责任审计或者效益审计,他们是两个以上的审计项目,应分开立卷。请大家注意。

2、归档顺序:其他我就不多说了,《办法》说的很多,大家回去后可以看看。我只是强调立卷的材料一定要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和备查类的顺序排列;证明类一定要按照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审计事项和审计工作底稿及其所附的审计证据所列的审计事项一一对应排列,不能排乱了;立项类和备查类一定要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否则就是不合规;卷内的每份文件中间一定要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审计日记一定要按照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的先后顺序排列。

3、常见的问题:

1)档案材料缺失,如缺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送达回证等; 2)档案材料归类错误,未按规定顺序排列,审计实施方案所列的审计事项和审计工作底稿及其所附的审计证据所列的审计事项未一一对应排列;

3)对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在审计档案中没有核实的资料; 4)档案材料页码编排不规范。

4、审计档案的责任追究 1)立卷人对圈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2)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3)审计组长对审查验收意见负责; 4)业务科长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五、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度,重建我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

(下面我说的基本上是个人观点和意见。我这里提出的“重建”。目的是指从今年开始,从我们审计的第一个项目着手,思想上、行动上就要重视起来,使我们审计的每一个项目都能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

(一)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

审计项目确定后,承担该审计项目的科室要着手组成审计组。审计组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基本单位,一个审计项目由一个或若干个审计组负责实施,审计实施方案最终由审计组执行和落实,因此,审计组对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起着最直接的基础作用。就审计项目来讲,明确审计组及审计组长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就是要明确划分审计机关领导、法规复核科室、业务科室负责人、审计项目组长和审计人员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项目负责制,审计组长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具有控制时间与工作能力、对其他审汁人员有指导能力和被审计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所以审计组长在授权范围内,对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结论落实、审计资料归档等业务的全过程负责,亲临现场承担大量的具体工作,针对审计问题及时调整审计方案,了解重大业务问题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对授权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审计机关领导、法规复核科和业务科室负责人要在更高层次上承担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

(二)积极开展审前调查,认真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前面我已说得很多了,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办法》中对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按照《办法》的要求,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在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济状况的情况下,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然后再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应对审前调查的内容和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核,重要审计项目还应经过审计业务会议的审定。通过层层把关,使编制的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审计业务监督检查制度

审计组在现场审计阶段,主要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目标、范围、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这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其主要工作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在审计现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符合性测试后风险水平的确定、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确定、对重大问题的审计取证、定性都会影响审计结果。

防止出现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撤离现场,在撰写审计报告的时候发现没有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没有完全履行到,审计证据不够充分,定性不准确,提出的审计建议没有可操作性,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水平估计不够充分,出现误信和误判等情况的出现。建立审计业务监督检查制度,可以保证审计人员严格遵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制度的规定,尽量降低审计风险。 监督检查制度有审计组长对其他审计人员的监督检查制度、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法规复核科室对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和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四部分组成。审计组长主要对现场审计进行监督检查制度,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了解审计的目标,督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定重要性和风险水平,为审计结论取得充分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审计业务科室负责人、法规复核科室人员和审计机关领导的监督检查制度主要解决重大会计问题和决定重大审计问题或实施重要审计程序。

(四)在审计组层面,积极探索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审计组层面的质量控制前面我说的比较多了,这里我只简单说一下)

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执行具体的项目审计业务时,审计组应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采用科学、适当的方法来加强质量控制。

具体而言,在审前环节,应注重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充分了解控制环境,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进而在审计方案中明确工作重点;在审中环节,应注重运用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和AO、通用审计软件等计算机审计方法,降低检查风险;在审后环节,应加强跟踪性的后续审计,以保障所取得的审计成果。

(五)建立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

审计工作底稿是反映审计成果最基本的载体,记录审计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问题,为形成审计报告提供依据。审计底稿的取证是否完整、引用法规是否恰当、审计定性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次的复核显得十分必要。 在审计现场由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对审计底稿中证据不充分、定性不准确、表述不清楚的底稿要求审计人员补充、修改或重新编制,并签署意见;审计组长复核,复核审计人员是否执行了审计方案、审计程序,有无重大的漏项或误信,签署意见后提交给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复核;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复核审计组是否完成审计目标、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结沦和处罚是否准确等。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可以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报告的复核审定是审计项日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审计组现场审计结束后起草审计报告初稿,审计组对草稿讨论定稿后连同审计工作底稿提交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审核,形成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以审计机关名义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征求意见后,审计组所在科室修改和完善审计报告,连同审计项目资料提交法规科复核。法规科复核签署复核意见后,一并提交分管领导复核并签署复核意见。分管领导复核并签署复核意见后,交由审计组所在的科室对上述复核意见进行整改。审计组所在的科室整改后,审计报告提交局机关副总审计师和总审计师分别进行复核并分别签署复核意见,再交审计组所在的科室整改,审计组所在的科室整改后,报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审核,定稿后提交审计委员会批复,所有项目未经审计委员会批复,一律不准发出审计报告书和审计决定书。

建立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度,加强对审计业务的监督,明确审计组长、复核人员、业务科室负责人、法规复核科、分管领导、付总审计师、总审计师、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为提高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审计质量,落实审计风险追究制度奠定了基础。

(六)扩充内部复核层次,划分好复核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复核工作。 审计复核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保障审计项目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办法》明确了审计组、审计人员和审计复核机构三个层次的复核职责,通过不同层次对审计项目的复核,层层把关,确保审计质量(不过我们做的很不好,前面我对复核中存在的问题已经说的很多了,就不多说了)。

现在应根据我局目前的审计质量的现状在现有的基础上,应扩充内部复核层次,建立由审计组、审计组所在科室、审计局分管领导,法规科、副总审计师、审计师等多级复核,层层把关,以保证审计质量。我们应按照各自职能的不同,划分好审计复核的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审计复核工作。对审计组组长、业务科长、法规科的复核范围、内容《办法》都有明确规定(前面我说了很多)。如:审计组及审计组长对所审计的事项、采用的审计步骤和方法,对审计问题是否查清以及是否按照规定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日记进行复核;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对审计事项的评价、定性、处理处罚以及移送处理是否适当进行复核;法制部门应当对审计定性适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正确以及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复核。目前我局还应该对分管局长、副总审计师、总审计师的复核范围、内容、重点作出规定。这样,通过划分各个层次复核的重点,使各个层次各负其责,把审计复核制度落实到实处。

(七)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确保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体现了“谁委托审计就向谁报告结果”的审计公理,也是对国家审计的再监督。积极有效地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和保障执政为公、审计为民的关键措施,是审计客观性的标志性特征。因而,强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非常必要,以便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按照《审计法》和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审计工作后,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办法》中确定的审计公告制度,改变了审计机关不对外公布审计结果的做法,这是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也是国家审计领域的一个必然转变。这也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摸清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查清问题,找准原因,分清责任,切实做到审计报告上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数据真实可靠,审计责任和会计责任划分明确。同时,还要求审计人员和复核人员认真负责,保证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在定性、处理处罚上引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准确。而且,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时,对未审计事项、超越审计权限的事项、审计证据不够充分的事项以及评价依据、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应发表意见。

(八)明确审计项目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审计机关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要按照《办法》中规定,在审计方案的编制、审计证据的收集、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写、审计报告的出具和审计档案的归集等方面的审计责任,确立上至审计机关,下至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责任。通过这种责任的确定,界定出审计组长、审计组成员、审计组所在业务部门、复核人员和审计机关领导在执行审计过程中的责任,明确质量责任追究的处理方式,完善审计项目的质量责任评估和责任追究制度。促使广大审计人员切实履行职责,认真贯彻审计法规、审计准则和《办法》,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规范审计行为,减少差错,使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证。 建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人员、审计组长、业务科室负责人、监督检查人、复核人、副总审计师、总审计师、分管领导以及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不履行责任的相关人员,应追究责任,严肃处理。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责任追究制度,是落实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只有将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审计质量,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九)建立审计质量评价制度 过去我们的审计决定下达后审计项目就算结束了,很少有对审计项目工作质量进行评价,审计项目质量评价,在审计实践中很有必要,可以进一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个项目审计的更好开展提供帮助,今年是审计创新年,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审计项目质量评价是对审计全过程的评价。在审计开始时审计机关就向每一位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提供一份简单的“评价表”,让审计人员记录下他们认为对今后审计工作有价值的信息。如,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审计程序、特别敏感的问题和时间安排等,审计结束后,将表格交给项目负责人。在后续审计前、审计结束后召开审计质量评价会。这时候审计小组对整个审计过程仍记忆犹新,因而得出的评价结果就比事后评价更为深入和全面,得出的经验教训也可以尽快运用到实践中。

审计质量评价会通常由审计组成员、审计组长、审计所在科室负责人、法规科、人教部门参加。审计评价包括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和对审计人员的评价。对整个审计项目的评价主要包括审计方案的执行情况、审计目标的完成情况、审计工作小组的整体情况、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审计证据的质量、预期的审计发现和结果。对审计人员的评价主要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工作的效率等等,审计评价结束后写出书面的评价报告并归档。通过审计评价可以促进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总结值得以后审计工作借鉴的经验教训,并以此考核审计人员业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时机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下一篇:苏教版语文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