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中医研究论文

2022-05-0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胃癌的中医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年来,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愈来愈受到关注。胃癌患者高凝状态与多种机制有关,肿瘤本身和多种因素的刺激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促进高凝状态的形成。胃癌高凝状态受临床分期、贫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将胃癌患者的高凝状态归入“血瘀证”范畴。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改善血瘀证症状和血凝指标,延缓疾病进展。

胃癌的中医研究论文 篇1:

胃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MG7-Ag水平的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gastric cancer, PLGC)患者血清胃癌单克隆抗体7 相关抗原(monoclonal gastric cancer 7 antigen, MG7-Ag)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南京中医药大学镇江附属医院收治的 PLGC 患者进行前瞻性横断面研究。并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 MG7-Ag 水平。结果:共收治 PLGC 患者200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109例。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及胃络血瘀证患者 MG7-Ag 水平分别为(3.44±1.82) U/ mL、(4.32±1.92)U/mL、(3.81±1.67) U/mL、(3.65±1.70)U/mL、(4.02±2.07)U/mL、(5.60±1.93)U/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阴不足证与胃络瘀血证 PLGC 患者血清 MG7-Ag 水平最高,可作为筛选高危人群进行内镜精查的参考,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关键词】癌前病变;胃癌; MG7-Ag;危险因素;中医药;癌症危险性

Study on serum MG7-Ag level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CM syn- drome types of 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Yu Xiao-wen1, Fu Yu2, Wei Ling3, Qu Min-ye4, Xi Biao1, Chen Xuan5, Shi Ya-xiang1

1.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Zhenjia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jiang 2120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Zhenjiang Affiliated Hospital of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jiang 212000, China;

3.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Zhenjiang Affiliated Hospit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jiang 212000,China;

4.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00, China;

5.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 ty, Suzhou 215000, China

【Key words】Precancerous lesions;Gastric cancer;MG7-Ag;Risk factor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ncer risk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gastric cancer,PLGC)是胃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PLGC 包括肠化生(IM)、肠异型增生(DYS)和上皮内瘤变(IN),通常发生在萎缩性胃炎(AG)的基础上。 AG、IM 和 DYS 的终生癌症风险分别为1/50、1/39和 1/19[1-2]。早期发现和治疗 PLGC对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 Jiang 等[3]发现血清胃癌单克隆抗体7相关抗原(monoclonal gastric cancer 7 antigen,MG7-Ag)是胃粘膜恶性转化的潜在阳性标志物。 Guo等[4]研究表明,血清 MG7-Ag 在胃粘膜由良性病變向癌前病变发展过程中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因此, MG7-Ag 可作为 PLGC 向胃癌发展的早期预警指标[5]。中医的证即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病理属性的概括。在慢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中,中医证候是公认的[6]。然而, PLGC、MG7- Ag 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分析血清MG7-Ag 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评估不同中医证型的癌症风险。为筛选高危人群进行胃镜精查,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6年11月至2019年 10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镇江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PLGC 患者进行前瞻性横断面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胃镜下 PLGC的诊断标准参考悉尼系统(内镜部分)[7]。病理诊断标准参照Pavoda-GED 国际评分标准[8]和Jass-IM评分标准[9]。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PLGC(包括IM、DYS 和 IN)的组织病理学诊断。

排除标准:(1)有胃癌或其他恶性肿瘤病史;(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血液系统疾病或其他重要脏器疾病;(3)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共识意见》[10]进行,为保准确性和规范性,对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

1.2.2 MG7-Ag测试

受试者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0min,分离出血清后于-20℃冰箱中冷冻待测。 MG7-AG 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ELISA检测,试剂盒由上海雨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规格48T)。使用Multiskan FC 型酶标仪对检测结果进行定量分析,酶标仪由赛默飞世尔(上海)仪器有限公司提供。操作过程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盒标准进行,并根据试剂盒标注正常值界限将 Mg7-Ag>8μg/m L定为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graphpad prism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经正态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 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用非参数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评估统计学显著性。当 P<0.05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患者特征

本次研究共纳入200例PLGC患者,其中男性91例(45.50%),女性109例(54.50%),年龄34~76(56.1±10.3)岁;吸烟34例(17.00%),饮酒25例(12.50%),高盐饮食35例(17.50%),熏烤类饮食12例(6.00%);200例患者中,61例(30.50%)有肿瘤史,54例(27.00%)有 Hp 感染史,35例(17.50%)有慢性 AG 史,46例(23.00%)有胆汁反流史。

2.2 组织病理学诊断

纳入的200例PLGC患者,其中 AG 184例(92.00%), IM 191例(95.50%), DYS/IN 9例(4.50%)。

2.3 中医证候

200例患者中,脾胃湿热证45例(22.50%),胃阴虚证18例(9.00%),肝胃郁热证27例(13.50%),肝胃气滞证18例(9.00%),脾胃虚证73例(36.50%),胃络血瘀证19例(9.50%)。

2.4 MG7-Ag水平

患者MG7-Ag水平如下。脾胃湿热证(3.44±1.82)U/mL,胃阴虚证(4.32±1.92)U/mL,肝胃郁热证(3.81±1.67)U/mL,肝胃气滞证(3.65±1.70)U/mL,肝胃气滞证(4.02±2.07)U/ mL,胃络血瘀证(5.60±1.93)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见表1、图1。

3讨论

PLGC、MG7-Ag 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 PLGC 患者血清 MG7-Ag 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提示,根据PLGC 患者血清 MG7-Ag 水平,各中医证型均具有胃癌的特异性危险,可作为筛选PLGC 患者的适应证。胃癌的危险性以胃络血瘀证最高。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11-12],PLGC 的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癌症家族史、Hp 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胆汁反流。血清MG7-Ag 水平随着胃粘膜从正常到肠化生再到异型增生直至胃癌的发生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血清 MG7-Ag 水平可以反映相应的胃粘膜病变的严重程度。

在本研究中,假设MG7-Ag 水平也反映了胃的中医证候,并且中医证候可以作为PLGC患者管理和筛选的替代物。“症候群”是指某一疾病在某一发展阶段的病理特征的总称。笔者认为, PLGC患者初期多与饮食不慎损伤脾胃致脾胃虚弱或者情致不畅致肝胃气滞,脾虚易生湿化热则有脾胃湿热,肝郁日久亦化火生热则见肝胃郁热,热易伤阴,故又见胃阴不足,久之入络生瘀,即终为胃络瘀血证。

然而,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清MG7-Ag水平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过比较不同中医证型PLGC患者血清MG7-Ag水平,试图验证MG7-Ag与PLGC中医证候演变是否一致。结果表明,胃络血瘀证患者MG7-Ag含量最高,脾胃湿热证患者MG7-Ag含量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络血瘀证与胃阴不足证无显著性差异,与肝胃气滞证、脾胃虚弱证及肝胃热郁结证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胃络血瘀证的癌变风险为最高,这与中医证候的演变是一致的[13-14]。然而,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癌症风险最低,这似乎与推测的结论不一致,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来证实。

本研究尚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样本量较小,所有患者都来自一个单一的中心,结果可能会因特定地区的生活习惯和危险因素而有所偏差,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这些结果。

参考文献

[1] Sugano K.Premalignant conditions of gastric cancer [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3,28(6):906-911.

[2] Song H,Ekheden IG,Zheng ZL,et al.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among patients with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in a low risk Western population[J].The BMJ,2015,351(27):386.

[3] Jiang JY,Shen SX,Dong NN,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negative expression of pepsinogen C and a series of phenotypic markers of gastric cancer in different gastric diseases[J].Cancer Medicine,2018,7(8):4068-4076.

[4] Guo DL,Dong M,Wang L,et al.Expression of gastric cancerassociated MG7 antigen in gastric cancer,precancerous lesions and H.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c diseas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2,8(6):1009.

[5] Chen Z,Hong L,Liu L,et al.Monoclonal antibody MG7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gastric cancer [J].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Immunodiagnosis and Immunotherapy,2010,29(1):27-30.

[6] Sun DZ,Liu L,Jiao JP,et al.Syndrom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ummary of a clinical survey in 767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J].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10,8(4):332.

[7] TytgatGN.The Sydney System:endoscopic division. Endoscopic appearances in gastritis/duodenitis[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1991,6(3):223-234.

[8] Robinson MJ.Gastric Dysplasia:The Pavoda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Surgical Pathology,2001,25(5):694.

[9] Jass JR,Filipe MI.The mucin profiles of normal gastric mucosa,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its variants and gastric carcinoma[J].Journal of Molecular Histology,1981,13(6):931-939.

[10] 房靜远,杜奕奇,刘文忠,等 .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 年,上海) [J]. 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

[11] Wu YM,Fan YF,Jiang YY,et al.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 in patients from eastern China:A comparative study[J].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and Therapeutics,2013,9(2):205-209.

[12] Marques-Silva L,Areia M,Elvas L,et al.Prevalence of gastric precancerous condi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2014,26(4):378-387.

[13] 黄毓娟,韩登科,宋健,等 . 不同胃癌前病变中医证型 PG、G-17、CEA 和叶酸水平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1,21(4):719-723.

[14] 严新,甘淳,罗颖颖,等 . 胃癌前疾病不同中医证型 IL-1、IL-8、IL-10 基因多态性分布评价 [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2(6):23-26.

(收稿日期:2021-03-22)

作者:于晓雯 付玉 魏凌 瞿旻晔 席彪 陈璇 史亚祥

胃癌的中医研究论文 篇2:

胃癌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中医研究进展

【摘要】 近年来,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愈来愈受到关注。胃癌患者高凝状态与多种机制有关,肿瘤本身和多种因素的刺激导致凝血系统被激活,促进高凝状态的形成。胃癌高凝状态受临床分期、贫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将胃癌患者的高凝状态归入“血瘀证”范畴。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改善血瘀证症状和血凝指标,延缓疾病进展。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的发生机制和诊断标准的进一步探讨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关键词】 胃癌; 高凝状态; 血瘀证

近几十年来,综合治疗的发展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同时由于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却较以前明显升高,成为癌症患者的第二大常见死因。因此,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近年来胃癌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综述如下。

1 高凝状态与恶性肿瘤

高凝状态又称为血栓倾向或血栓前状态,表现出由于止血功能亢进或抗栓功能减弱,血液凝固性增高,极易形成血栓的病理状态[1]。高凝状态存在于多种疾病过程中,这种病理状态可以是遗传的或后天获得的。根据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分为原发性高凝状态和继发性高凝状态,后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继发性高凝状态在许多疾病病程中伴发,1865年Aramnd Trousseau首次报道癌症患者伴发游走性静脉炎的病例,1872年该学者再次提出“即使没有炎症反应存在的情况下恶性肿瘤仍有自发凝血的倾向”,称之为Trousseau综合征[2]。自此,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据统计大约15%的肿瘤患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临床显性的静脉血栓栓塞症,通过尸检显示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更高,达30%~50%,这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的第二大死因。这种高凝状态除了造成动、静脉血栓,也是肿瘤增殖和转移的危险因素。

2 胃癌患者伴发血液高凝状态的机制

胃癌是仅次于胰腺癌的易伴发血栓栓塞症的恶性肿瘤。高凝状态作为胃癌独立预后因素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李云鹏等[3]临床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群相比较,胃癌患者纤维蛋白原(Fbg)含量显著增高(P<0.05),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倾向。其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和坏死组织入血后易激活凝血系统,造成血液高凝状态。(2)肿瘤细胞可产生癌促凝物质(cancer procoagulant,CP),它可以不依赖Ⅶ因子而直接激活X因子启动凝血机制,引起血液高凝状态[4]。(3)肿瘤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上调组织因子TF的表达,TF可与因子Ⅶa结合形成复合物而激活因子X,激活外源性凝血机制[5]。(4)肿瘤细胞高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使机体纤溶功能受损,促凝活性增强。(5)肿瘤患者的血小板高表达CD62、CD63及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PF4),诱发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及释放,从而形成血小板栓子,促进血液凝固;还可通过分泌二磷酸腺苷、组织蛋白酶凝血酶和肿瘤促凝物质等诱导血小板释放促凝物质,增强凝血反应。(6)肿瘤细胞可间接下调血栓调节蛋白的表达,抑制蛋白质C、S系统的激活,促进高凝状态的形成。(7)治疗相关的血液高凝状态。除了肿瘤本身,胃癌患者治疗中,如胸腹腔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化疗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均可能使血细胞相互黏附并释放促凝物质,导致明显的血栓形成倾向[6]。化疗所致反应性血小板增多也是胃癌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成因之一[7]。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预防的基础上针对各个病因进行阻断性的治疗,并采取抗凝的措施,可延缓疾病发生和进展。

3 影响胃癌患者高凝状态的相关因素

胃癌患者高凝状态是一个病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周阿高等[8]对140例胃部恶性肿瘤患者(胃癌139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胃部恶性肿瘤患者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且抗凝-纤溶能力下降;进一步探讨其高凝状态与年龄和临床分期的关系,发现血液高凝状态与年龄无相关性,与临床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病理分期越晚,高凝状态越明显。施红旗等[9]检测了61例胃癌患者和21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血液纤维蛋白原(Fbg)、Ⅷ因子促凝活性(FⅧ:c)、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D-二聚体(D-D),并以30例健康成人体检者作对照,结果发现,与对照组和消化性溃疡组比较,胃癌患者术前AT-Ⅲ:a无变化,而Fbg,FⅧ:c,vWF和D-D均较对照组和消化性溃疡组明显升高,提示胃癌患者术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而抗凝指标无异常改变。胃癌患者术后1周检测Fbg,FⅧ:c和D-D均比术前升高更加明显,说明手术创伤可加重胃癌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而术后3个月后检测Fbg,FⅧ:c,vWF和D-D均明显下降,低于术前水平,说明胃癌患者切除癌灶后,凝血功能异常可得到改善。李芳芳等[10]探讨了不同阶段胃癌患者高凝状态相关指标变化的意义以及低白蛋白血症对高凝状态的影响,结果显示:胃癌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且随远处转移的发生更为显著,若伴随低蛋白血症高凝状态更明显。杨丽红等[11]观察胃癌患者血小板和高凝状态等相关参数的变化,并探讨胃癌伴发贫血对血液高凝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伴随贫血的胃癌患者高凝状态和血小板升高更为严重,且非贫血组血小板增多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低于伴有贫血组。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胃癌患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贫血、低蛋白血症可以加重高凝状态;胃癌高凝状态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分期越晚,高凝状态越明显;此外,手术可一过性的加重胃癌高凝状态。

4 祖国医学对胃癌高凝状态的认识

胃癌患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胃脘疼痛、肿块、肌肤甲错、面色晦暗、呕血、黑便、舌质暗紫或有瘀点及瘀斑、舌下脉络紫暗迂曲、怒张、脉涩等症状,中医将其归入血瘀证范畴。中医学者多认为血瘀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瘀血内阻是癥瘕积聚的发病机理之一。有人对肿瘤患者瘀血舌象与凝血指标间的联系做了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瘀血舌象组患者体内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低[12]。从富琦等[13]对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临床分析及与血瘀证关系的研究中可以得出,胃癌患者普遍存在以高凝状态为主的凝血异常,且多数合并有中医“血瘀证”表现。故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属于中医“血瘀证”范畴,血凝指标可作为肿瘤患者血瘀证与高凝状态的一种客观联系。但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不能完全等同于中医学的血瘀证,血液高凝状态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许多种疾病中的病理过程,其表现以实验室指标异常为主;血瘀证是中医的一种证型,主要临床表现为舌质青紫或黯、病理性肿块、疼痛等。高凝状态与血瘀证有着密切联系,两者都可以表现为血小板聚集性、血液流变学、血凝等理化指标的异常,浓、黏、聚、凝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二者共同的病理基础[14],这一基础变化贯穿于恶性肿瘤发生与进展的全过程,也为运用活血化瘀中药纠正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在胃癌患者高凝状态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合理辨证、使用和筛选有效的活血化瘀方药及活性单体成分,对治疗胃癌血瘀证甚为重要。众所周知,温莪术具有活血化瘀的药效,而榄香烯是从其挥发油中提取的抗癌活性成分。研究显示,榄香烯能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15]。此外,活血化瘀复方亦能够明显改善胃黏膜癌前病变的病理状态,降低NF-κB炎症通路的表达和激活,从而抑制胃癌发生[16]。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剂丹参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胃癌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及深静脉血栓的产生[17]。因此,从临床实用角度研究血瘀证与胃癌之间关系,并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对于抑制胃癌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5 结论

综上所述,受多种因素影响,胃癌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目前对胃癌高凝状态机制的研究和影响高凝状态的相关因素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临床预防高凝状态和应用抗凝药物提供依据。中医认为,胃癌患者高凝状态和血瘀证密切相关,活血化瘀类中药在纠正胃癌血液高凝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目前血液高凝状态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对胃癌高凝状态的研究也较为零散,辨证论治较为混乱,限制了中医药在治疗血液高凝状态的研究。因此,针对目前研究现状,亟待确立统一的恶性肿瘤高凝状态诊断标准。同时,根据胃癌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制定统一的血瘀证积分标准,为进行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何生奇,冯利,王芳,等.恶性肿瘤高凝状态的防治[J].世界中医药,2010,5(1):53.

[2] Edoute Y,Haim N,Rinkevich D,et al.Cardiac valvular vegetations in cancer patients: a prospective echocardiographic study of 200 patients[J].AM J Med,1997,102(3):252-258.

[3]李云鹏,闫景全.胃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工程,2011,19(2):99.

[4] Belden H. Here are first guidelines for VTE in cancer patients[J].Drug Topics, 2006,54(1):79-82.

[5] Hron G,Kollars M,Weber H,et al.Tissue factor-positive microparticles:cellular origin and association with coagulation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J].Thromb Haemost,2007,97(1):119.

[6] van Marion A M W,Auwerda J J A,Minnema M C,et al. Hypofibrinolysis during induction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sis[J].Thromb Haemost,2005,94(6):1341-1343.

[7] Zecchina G,Ghio P,Bosio S,et al.Reactive thrombocytosis might contribute to chemotherapy-related thrombophilia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J].Clinical Lung Cancer,2007,8(4):264-267.

[8]周阿高,丁钰熊,陈伟富,等.胃部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与年龄、临床病理分期关系的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44(3):16-18.

[9]施红旗,王明山,张启瑜,等.胃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4,34(3):182-184.

[10]李芳芳,闫斌斌,史笑梅,等.不同阶段胃癌患者高凝状态相关指标的变化及意义[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2,25(2):117-119.

[11]杨丽红,金艳慧,王明山.胃癌患者血小板和高凝状态有关参数的变化和意义[J].现代实用医学,2009,21(2):101-102,108.

[12]孙艳,贾彦焘.肿瘤患者瘀血舌象与凝血五项指标间的联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718-719.

[13]富琦,张晨曦,杨国旺,等.恶性肿瘤患者凝血指标临床分析及其与血瘀证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1,52(23):2024-2026,2030.

[14]袁海燕,李素娟.恶性肿瘤血瘀证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7):663-664.

[15]王晓瑾,赵晓莹,诸琦,等.β-榄香烯对胃癌及胃癌耐药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3):189-192.

[16]田同德,杨峰,唐静雯,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复方对大鼠胃癌癌前病变的抑制及对NF-κB mRNA表达的影响[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4(2):110-113.

[17]樊淑梅,任宝军,翟英姬.丹参注射液对胃癌术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21):2535-2538.

(收稿日期:2013-08-06) (本文编辑:欧丽)

作者:董青 侯丽 田劭丹 王珍珍

胃癌的中医研究论文 篇3:

中医护理技术综合对胃癌切除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的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 针对中医护理综合干预在帮助胃癌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肠功能方面的实际效果展开探究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所选对象均为2020年在我院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共6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与中医护理综合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将中医护理综合干预应用到行胃癌切除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效果较好,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肠道功能,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大。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胃癌切除术;肠功能恢复

在恶性肿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胃癌,而治疗该病一般都会采取手术治疗,在众多手术治疗中,又以根治性胃癌切除术最常使用。通常情况下,接受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在诸多因素(麻醉、机械等)的影响下,其肠道功能会明显减弱,肠道蠕动次数也不如治疗前频繁,进而也就会出现腹胀、腹痛等情况。若能够尽早恢复肠功能,则对患者健康的恢复是非常有利的。本次研究以2020年在我院行胃癌切除术的60例患者为对象,深入探究了中医护理综合干预在帮助胃癌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肠功能方面的实际效果,现做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对象均为2020年在我院行胃癌切除术的患者,共60例,其中男女比例为32:28;年龄在26-70岁,平均(47.19±5.28)岁。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借助数据统计软件,统计分析两组病例的一般资料,得出P值高于0.05,提示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术后,以传统干预措施护理对照组患者,观察组则接受中医护理综合干预,具体包括:(1)足三里按摩: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6小时帮助其调整体位,使之保持仰卧屈膝,并用大拇指按压、揉搓,足三里穴位,待患者有胀、酸、痛感出现时停止,10~15分钟/次,3次/d。护理人员应示范给患者家属看,给予其正确指导,以帮助患者顺利排气。(2)超声透皮:术后一天借助超声电导仪与胃肠宁贴治疗患者,电导仪有助于胃肠宁帖的药效更好的发散出来,加快患者吸收,每次治疗时间为30min,治疗后不得立即丢弃胃肠宁贴,至少应保留60min左右,2次/d[1]。(3)足浴:术后让患者进行足浴,水温控制在38~42℃,要求水量必须超过小腿,并按摩逐步,具体步骤为:①护理人员应把患者的足背与足心置于胸前,并通过两掌心对其进行快速摩擦,直到足部有热感出现;②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跟腱,握紧踝关节;另一只手则按照顺、逆时针将踝关节轻微摇晃,各3~5次,待关节出现酸胀感时即可停止。③把手指并拢,左右交替对患者的足背进行拍打;④将患者足掌紧紧握于手中,并上下不停抖动。时间大约为30min,2次/d,如果水温降低则应及时注入热水。(4)小茴香热敷:术后3天,在药袋内放入取250g茴香,在将其与一定量的水混合后于微波炉中加热,待温度保持在合适范围内,与皮肤接触未感到灼烧时,将其与患者手术切口处接触,之后慢慢把药袋位置更换,热敷20min/次,2~3次/d,等到患者排便较为顺畅后就无需再进行热敷。

1.3 判定指标

针对60例胃癌切除术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予以判定。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多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来表示,检验则分别为t和X2,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48.6118.74)h、肠鸣音恢复时间(21.605.92)h均短于对照组(78.0418.72)h、(30.8510.91)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现阶段,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生率最高的就是胃癌,其具有多致病因素、长病程的特点,若可尽早确诊,接受手术治疗,则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癌细胞转移、扩散,进而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延缓患者生命周期[2]。但由于手术创伤的影响,加之在术中会使用麻醉药物,故患者的肠道蠕动会受到一定抑制,导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被延长,甚至出现肠麻痹。部分患者还会有相关并发症出现,如腹痛、腹胀、呕吐、恶心等,让肠梗阻风险提高,所以术后应积极把肠功能恢复护理工作切实做好。

足三里穴位既可通经活络、调理气血,也能够有效健脾,通过对此穴位进行按摩有助于恢复肠功能。小茴香的作用主要是和胃理气、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将其热敷能够对消化液的分泌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加快肠道蠕动。胃肠宁贴片在改善患者腹腔中血液循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增加血流量。足浴则有助于扩张血管,让血流速度加快,有效预防血栓。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可见,通过将中医护理综合干预应用到行胃癌切除术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效果较好,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肠道功能,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朱志俊.胃癌切除术患者行中医护理对患者肠功能恢复的改善效果[J].饮食保健,2016,3(18):129-130.

[2]郑伟,王芹芹,唐小丽等.中医护理技术综合用于胃癌切除术后促进肠功能恢复[J].护理学杂志,2015,30(4):11-13.

作者:陈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治活动课探究论文下一篇:糖尿病中医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