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积极心理学角度

2022-07-04

第一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见死不救”现象

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基地班黄二艳0941061031

前不久在广东佛山发生了一起“小悦悦事件”,两岁的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受伤,18人步行或骑车路过,均未停下进行及时施救或叫救护车,不久医院宣布对小悦悦抢救无效。这一事件的发生引起社会的反思。对此,广东省社会工作委员会专门组织了3场座谈会,探讨如何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甚至有人建议见死不救立法。

事件发生后,18路人受到社会谴责,通过互联网上各网友的积极参与,新闻还被外国媒体报道,指责中国国民的冷漠,而“国民冷漠说”的始祖鲁迅也被大家记起并极力效仿。争相发表对冷漠国民的看法(其实不外乎就是谴责)。在此我们对此事中相关的路人来进行一场心理分析。

遭到众所矢的的路人,为什么会对一个受伤的小孩见死不救,视而不见?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分析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大致不会脱离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就行。 二是小孩不是我撞的,我不负有必须救她的法律责任,在可救可不救的情况下,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权衡之下选择不救。 三是从这走过的人可能会救的,我装着没看见也没人知道。 四是可能存在对生命漠视的情况(较少甚至可能不存在,在此只是为使分析尽量全面而作的假设)。 五是这应该是他父母和肇事者的事,跟我无关。

现在我们对上述心里依次做简要分析:

存在第一种想法的人一般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详,同时也有点胆小和自私,不想惹事,怕节外生枝,自我保护心强。

第二种人重视法律规范,但较为忽视道德规范,比较注重荣誉与名分,利益心重。 第三种人在生活中责任心一般不强,道德责任感也不强,做事可能总是存在侥幸心里,不能脚踏实地。

第四种,则可能是在生活中长期受到某些暴力对待,或曾受到过重大的心理或生理创伤,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采取漠视的态度,生活态度消极,不过问也不关心周围事物(或者是没有能力去阻止而选择不理睬和忽视),活在自己的空间里,生人勿近。

第五种,与第二种和第三种人有相似的特点,即忽视道德规范,责任心也不强,但是非观念分的很清楚,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该是谁的责任就该谁担负起来,旁人没必要参合进去,这种人在生活中比较冷漠。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在路人的大致性格中窥见他们见死不救的部分原因,但我们不该忽视直接促成路人这一行为的具体因素,大家都还记得搀扶摔倒老人反被讹的事件吧,之后还是有许多这样的系列事件发生,我们是冷漠吗?我们只是害怕热心太过反而惹祸上身。我们不能一味谴责路人,当大家对做好事存在风险有共同认识时,我们就会对做好事存在疑虑。大家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换成你是路人,你会不会毫无顾忌的对小悦悦进行急救?同时,当大家将目光集中在媒体想要制造的舆论方向时,我们是否考虑到父母对孩子照顾的疏忽,肇事司机对生命的不尊重与残忍?法律又为想做好事的人做好被反诬的声援的后盾没?我在此不是想为路人开脱,只是希望大家在关注一件事时,不要被舆论牵着鼻子走,要考虑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仅此而已。

第二篇: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

——我的爱情观

摘要:爱情是一种美好又复杂的感情。每个人对爱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从心理学角度阐释了各种不同的爱情观,并阐述了我所认同和持有的爱情观及理由。在学习以后对自己的爱情观和对爱情的期望,理解都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体会。对今后的感情生活也有了更好的期待。对感情的态度和观念有了新的理解。

关键词:爱情,爱情观,心理学,包容,承诺,忠诚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爱不是简单的喜欢,爱是永恒的感动。爱情是纯洁的,爱情需要忠诚用心、勇敢和倾听,爱是一种责任,是一辈子的承诺,爱是付出,是给予,而不是获得。

爱情的真谛是什么,我还并不是很了解,这可能需要我用一大段的时间甚至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描述。在这,我只能谈谈一点我对爱情的认识和了解。

恋爱是每个人必须的一个感情过程,或早或晚,是每个青春期的我们感情的真实流露和宣泄。身体刻有的基因注定了我们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期待心中的感情可以找到一个寄托。谁也不想孤独的流浪,用所谓的幸福面对现实的残酷。作为后八零后的我,对爱情有保守的一面,从骨子里坚信,爱是一种缘分,是一种无声的承诺,一辈子的承诺。我认为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感觉最重要,只要心中有爱天涯海角同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是在这里等待那个心仪的她出现,幸福就是找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爱情需要用心,对她用心,更要对自己用心,我记得我曾在日志里写过:“嗯,祝自己幸福吧,这,不正是你所期望的么。”用心去了解,去理解爱情,让彼此的感情更牢固,用心是爱情通往彼此心灵深处的桥梁。

爱情也需要双方的倾听和理解,每个个体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学会倾听,倾听她的想法,听听她是怎么想的。无偏听地倾听她的需求,并予以帮助,爱情是两个人的事,需要双方不断的付出更多的爱,在相互包容和理解中得到升华。

爱一个人就要学会爱上她的一切,包括她的好和她的坏,学会理解和包容她,漂亮的外貌是暂时的,心灵的融合才能让两个人相守一生,只有这样的爱情才会幸福而没有遗憾。

此外,我认为爱最重要的还是忠诚。不分你我,不用为她道歉,也不要她向我道歉,需要的仅仅是她告诉我实事,除非一件觉得自己也该对自己说道歉的事。双方都要把自己真正的投入到对方中,一种对自己爱情观的见证,对自己爱情的负责。

因为对自己的爱负责,所以与此同时的再爱情中也一定会存在承诺。相爱的两人彼此信任是连接两人坚固的锁链。相信有你很幸福,相信时间会证明你就是对的那个人。如果爱,就要狠狠爱,不求轰轰烈烈,只求长相厮守,细水长流,平淡中见真情。我不轻易说爱,可是一旦说出,就会对自己的话负责,给你一辈子的承诺。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份。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句爱的箴言我们都耳熟能详,给的是无尽感动。很多人在恋爱时轻信海誓山盟,尤其是女生,甚至可能做出让自己和家人一辈子无法释怀的事情。 在斯滕伯格的理论中,承诺由两方面组成:短期的和长期的。短期方面就是要做出爱不爱一个人的决定。 长期方面则是作出维护这一爱情关系的承诺,包括对爱情的忠诚,责任心。也就是结婚誓词里说到的“我愿意!”,是一种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承诺。当然,两者不一定同时具备。比如决定爱一个人,但是不一定愿意承担责任,或者给出承诺;又或者决定一辈子只爱他/她,但不一定会说出口。我一直坚信,承诺是一件唯美而且严肃的事情。在爱正浓情正深的年轻人之间,难免会有很多甜言蜜语,轻易许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这其中不否定责任和担当的诺言。承诺的确是表现爱的一种方式,但缺乏理智的承诺只会给双方带来束缚和负担,缺乏理智的轻信承诺更容易造成身体和心灵无法弥补的遗憾,对女生来说更是如此。一场恋爱中受伤更深的往往是女生,“不管你说的那句‘你是我唯一的女孩’是不是真的,我都会按照跟定你一辈子去规划。”女方倾向于在期待中坚定,在坚定中多疑,在多疑中依旧毫不犹豫的倾其所有。任性、小气、缺乏安全感是女生骨肉里的东西,不管她有多豪爽洒脱善解人意,在爱恋关系中都会不自觉地莫名其妙闹脾气,时常希望男方给予更多的宠爱和心疼,每个女孩都有个“公主梦”。所以,承诺即是责任,不给则已,一旦给出,就要用毕生的真心和关爱付诸实践。

莎士比亚说:“爱情不是花阴下的甜言,不是桃花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即使是在背后默默的付出,支持,也是伟大的令人刻骨铭心的爱情。所以,即使是才华洋溢任性冲动的诗人徐志摩,倾情与已有婚约的林徽因时,他用他不顾一切的爱和多情,情诗千首地疯狂追恋她。让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杰出而又完美的女性林徽因刻骨铭心伤过、痛过。当时与林徽因相恋的梁思成知道后,并无责怪,只是更加怜惜她。为此,林徽因感动万分对梁思成说了句能让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的行动来回答你!”在爱的范围内,理智才是重要的。只有不缺乏理智的爱情才会真的长久。越是疯狂的爱情就越伤害人。

然而,一生钟情于林徽因的金岳霖教授,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爱情。他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一直毗邻而居,并成他们一生的挚友。他没有山盟海誓地许诺,却为了她终身不娶,用一生的痴爱和一辈子的坚持始终站在她的不远处,默默关注她的尘世沧桑,苦苦相随她的生命悲喜。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爱,这种远远超出简单男女之情的倾慕与忠贞,让多少屈服于欲望的现代人汗颜?他,是懂得爱的人。爱不是给予对方痛苦和压力,真正的爱是希望对方过得比自己好。爱一个人,不一定要得到她。放手,也是爱的一种方式。他用自己独特的爱的方式告诉世人一个真理:深埋在心间的爱,反而更炽烈更持久,如陈酿的酒在似水流年里沉淀出浓郁的芬芳。

爱,若真心付出,总有值得的收获。金岳霖当了林徽因的挚友,花了六年来成长的荷西,也等到了三毛至死不渝的爱。那个年代,他们的爱情总是如此真诚,羡煞旁人。然而在这个21世纪里,却有人觉得: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单车上微笑。没有奢侈的物质,就没有所谓的爱情。在灯红酒绿的城市,人们是否也学着钢铁泥筋那般无情?还是说,跟随着社会的脚步,竞争越来越强,不学会现实一点,怎么生存得更好?小情调的爱情,早已满足不了现实的生活了。真正的爱情,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毕竟,没有面包的爱情是维持不了的!生活不是童话故事,没有有情饮水饱的说法。可是,只要愿意努力奋斗的人,面包是会有的。不必向往豪门的奢侈生活,小资生活也可以幸福得无与伦比!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择你所喜欢的,爱你所选择的!”人的一辈子,要遇到一个彼此动心,愿意厮守一生的人,很难。不去追求,不去坚持,永远都错过你的诺亚方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没有空手而得的爱情。错过了,就可能永远不会再来了。当然,在争取自己想要的爱情时,不妨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衡量,你的爱能不能给对方带来想要的快乐与幸福?如果不是,放手也是另一种特别的爱。 人的生命际遇是无常的,人性也是善变的,世间上没有绝对完美的感情,也没有绝对完美的结局。有些爱情,也许永远也等待不来。有些爱情,愿意用一生的真心去换取,你也可以是下一个荷西,终究会等到生命中最合适你的那个人。真正爱情,会让彼此变得更好更有魅力。

有人相爱,总是充满不断的浪漫与惊喜;有人相爱,平平淡淡,但是简单温馨在心中。爱,一直都是一件甜美的事情。

爱,可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从盛世年华,执手,一起望尽夕阳无限好!

参考文献:(1).《从心理学角度解读爱情》 (2).《爱情心理学》斯滕伯格

第三篇: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创新教育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近年来,创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创造力要靠教育培养和实践来挖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如下探讨。

一、以创新精神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有利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维创新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同时培养学生崇尚真理、追求进步的品质,要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死记硬背,很会应付考试,把学习创造当成深重的负担,而不知道科学探索中的乐趣,是绝对做不出什么成绩的。

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关创造过程机制的研究表明,创造的关键是思维。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聚合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但是创造思维不仅是靠逻辑推断发现的,创造思维的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时常表现为直觉思维,就是在头脑中突然出现的直接顿悟。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作,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⒉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对类似事物进行推断,可以帮助人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入,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夸张性大而创造性不强,因此需要加以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提供感性材料,等等,都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是人们依据周围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正确认识以及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青少年的自信心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增强自信心。如果一个人形成了正确的自我意识,那么他必然是充满自信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比较消极,这个人必然是自卑的。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民主的教学气氛,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这样就能有效地预防心理不健康和性格冷漠、孤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⒋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认为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要仔细观察大自然……”这实际上是说对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的全面的做人的教育。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学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

⒌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

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好多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正是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不适。”居里夫人说:“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巴甫洛夫说:“感谢科学,它不仅使生活充满快乐与欢欣,并且给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假如一个人对科学创造毫无兴趣,必然视学习为畏途,不可能有如醉如痴,废寝忘食,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

二、创新教育是全程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显得尤为迫切、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早期培养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不及时纠正,长大以后很难改变。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环,而且是重要一环。

李岚清副总理曾强调:“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也包括幼儿教育。”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幼儿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教育关系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根本问题。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应试教育的结果,家长和教师过早地用灌输的方法让孩子们读、写、算,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求知情趣和探索欲望。

三、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的实施依赖于教育观念的创新,要彻底摒弃“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重机械记忆训练,轻实验应用”的传统作法。在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和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的正确定位上,我们尤其需要更新观念。

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创造氛围。在创造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有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职业人格品质。

⒉正确定位好坏学生的评价标准。按照传统教育观念,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学生被视为好学生;相反,不服从教导,破坏财物,好动,不负责任,粗心大意的学生往往被视为“坏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所谓的坏学生之所产生品行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由其心理年龄特点决定的。在青少年发育的某些心理年龄上,会表现出一些与社会公认价值观、道德观及家长和教师的期望不一致的行为特点。其次是好奇心求知欲驱使所致。美国教育家对有创造力的孩子的描述是顽皮、淘气,所作所为时常逾常规。中国民间早有“小时不逞,大了无用”的说法。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儿童“故意破坏绿化”可能只是为了看看花蕊里有什么;有的孩子将钢琴键扭掉,是为了想看看什么东西能发出声音来。孩子的这些淘气行为,往往蕴育着可贵的探索力、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为了求得一时安宁而不问青红皂白,粗暴地阻止孩子,或许因此而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这些行为应积极引导,避免产生消极的后果。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崇尚个性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青少年会大胆地向权威和制度挑战,正是这些敢于反传统的孩子,才是未来具有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第四篇:从心理学角度浅谈谈恋爱

一、一见钟情是存在的。

激情爱的实质是个体的紧张和唤起状态被贴上了“爱情的标签”。爱情是生理唤起和心理标签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要一见钟情,第一次约会见面就要选在“危险”的地方,英雄救美容易演绎爱情佳话因为在危机的状态下美女生理上高度唤起,这时候如果英雄从天而降,那么就容易被美女解释为英雄的出现是她紧张的理由。于是危险过后,温情和吸引油然而生。因此约会时,如果男生渴望得到爱情,让自己保持空腹;女生要想理性判断,约会前一点要吃饱饱的。道理你一定懂了吧~

二、爱情的本质是资源共享

爱情的本质是自愿共享。对男性来说,他在和你结婚前拥有的资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金钱。首次见面,他所付出的相对值既是他对你的付出程度。他的付出会遵循“报酬递减原则”。也就是付出只会越来越少,也就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般,开始决定了高度。看到首次见面掏钱就肉疼的不行不行的个人建议就是不要再发展下去了。

三、利用好首因效应

不熟悉的人初次见面时容易产生首因效应,在形成第一效应时,对方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因素。对方弱对你的某些品种产生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其他品质。最初印象会想光环一样,是其他品质笼着着类似的色彩(光和效应)。因此第一印象多好都不过分。

四、正视排序的结果

每个人对重要的人和事都有一个按重要性的排序。恋爱就是找一个重要的人放到序列非常重要的位置。谈恋爱,其实是在谈位置,恋爱的两个人无形中是要求位置对等的。当你有事儿第一个打电话给他,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来找你,多次,可见位置对等。相反,若多次拖延、找借口,可见,你在他心中的位置没有他在你心中的位置重要及排序不够靠前,识相点的也该知道怎么做了。失恋的本质及打乱了你的排序,失恋后一般都会经历悲伤到抑郁这个过程,平均三个月自动缓解,超过三个月请进行心理咨询。

五、重视青春期恋爱

心理、行为的产生都是需要生理基础的,青春期会有恋爱的欲望是正常的。监护人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引导孩子自己做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学习如何更好的爱自己爱别人,爱是需要能力的等等。这是人的一生发展的一个阶段,要尊重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当时任何不当扼杀都可能会让孩子成年后付出代价的,现在有很多剩男剩女就可能是当年的乖乖女乖乖男,老师说在学校里不能贪恋哎就不谈了,初中没有高中没有大学也没有,上了社会该谈婚论嫁的时候已经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了。

以上是通过最近上心理学课程的一点小总结小认识,欢迎补充、批评、指正。

第五篇: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摘要】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是很多学校新开的学科,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一方面,信息技术教育给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另一方面,怎么进行教学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热点的话题,而组织教学步骤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教学步骤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核心,本文从小学生认知心理学角度,把信息技术教学分为两大核心环节[1],第一,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任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警觉心理和期待心理,恢复学生的工作记忆,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语义编码。第二,巩固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教师要精心布置作业,通过测试来检查学生的知识提取情况。给学生正确而积极的强化和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字】期待心理 课程教学 作业的布置 信息技术课程测验教学评价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怎么样才能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对这问题的思考自然要十分关注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2]。学生信息技术教学一直是教师们十分关心的话题,也影响到该课程发展进程。目前关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步骤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随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进程的加快,系统而全面地探究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步骤变的十分迫切。我参照了教育技术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力图从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系统地建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框架。本文从教学过程和巩固过程两大方面系统而详细地阐述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核心的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主阵地,那么怎么样发挥课堂教学应有的作用是个关键问题,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一) 不要让学生输在兴趣的起跑线上,呈现具体而形象化的教育技术信息,引起学生的警觉心理

(1)警觉心理阐述

顾名思义,警是指警惕重视的意思,觉是觉察的意思。所谓警觉心理是指个体在对刺激物的外在社会化特征有了清楚认识后所引起的感觉、知觉和注意力方面变化的心理源动力。[3]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介绍信息技术的用途和特点能充分发挥警觉心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2)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杨芙清说,信息技术是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尤其是小学生。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就应该从兴趣出发,让兴趣与动手结合。先知道信息技术能做什么、会做什么,然后再去了解它为什么能够这么做,最后引导他尝试着自己做。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在人们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信息技术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本领很大,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卫星、导弹的控制;工厂的管理、生产的自动化;学校、家庭的辅助教学„„处处都有信息技术的功劳。信息技术不仅是个计算高手,还能充当会计员、生产能手、设计大师、信息技术教师„„总之,它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多面手。当学生知道了这些以后,肯定会在他心中产生想学会操作信息技术的强烈渴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3)教师向学生演示信息技术有趣、有用的一面。使学生在老师精彩的操 - 1 -

作中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就不得不参考美国的一位教师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这位老师用鼠标点开了听音乐的图标软件,给学生播放了一首动听的儿歌,歌曲放完后,问学生:“好不好听啊?”,然后他又用鼠标点开了自己提前下载好的唐老鸭flash,等学生看完后他又问学生:“这个效果和家里边的电视有没有区别啊?”,随后他又打开了word2000,在工作区输入了:“goog morning,everyone!”,然后他又变换了不同的字体,操作完后问学生:“这么方便的变换字体奇不奇怪啊?”,我认为这位老师上课是成功的,因为他向学生传输了信息技术精彩的、有用的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 教师要告诉学生在学习本课后能做什么,在章节目标的指引下,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

(1)期待心理简述

期待心理,是心理学动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所从事的活动的未来所作的主观性描述。期待心理反映着个体动机水平,动机水平越高

[3],期待越高。所以教师在学习之前,告诉学习者在学习本节课程后能做什么(即课程目标),能有效地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燃起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强烈动机,从而使学生在适宜的动机水平下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2)通过讨论法或问题探索法引起学生的期待心理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归纳学生质疑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4]。在学习第一课《认识信息技术》中怎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我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作业:当一回小记者,做一个小小的社会调查,问一问身边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等亲戚、朋友、长辈们,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要求:把调查过程记下来。有调查日期,调查人和被调查人,谈话内容。学生们当时一听,觉得很新鲜,也很兴奋,于是就积极思考行动起来。在下一节课时,我就上了一堂调查汇报课,汇总学生的调查结果。整堂课显得特别的充实,这得益于课前学生的充分准备。学生们争着抢着把自己的调查结果说出来,其他同学我也不让他们闲着,要求他们做现场小记者,记录同学的发言,写精炼语言,记下认为重要的话。针对不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在这堂课中的角色只是一个引导者,聆听者;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体。这样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展开讨论,自己去发现结果。既培养了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更让学生深刻地记住了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作用。

(三) 激起学生对以前学习的课程内容的回忆,恢复学生的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短时记忆的一个成分,即输入的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在信息技术教学之前,帮助学生复习课程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这节课的知识是在上节课的基础上阐述的,这节课内容经过再编码,使上节课的记忆内容重新组合,扩大其容量。象信息技术的这种带有操作性技能的学科更需要不断的复习和巩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大体上有以下两种措施帮助学生恢复工作记忆。

第一、上课前通过检查学生作业的方式看看大家是否回去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且要知道学生的关于上节课学习的问题所在。

第二、教师自己快速的把上一节课内容复习大体复习一遍。

(四)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认知内驱力,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语义编码。

语义编码,它是长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形式,在学习中,人们将材料进行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系统,有助于信息进入长时记忆。比如,教学生怎么样输入汉字时,教师要先把几种输入法的特点和区别说明一下,例智能ABC是全部按拼音进行文字输入,五笔则按笔画进行输入,这样学生在学习这两种输入法时,就不会弄混淆它们的特点,而能正确的输入文字。

所谓认知内驱力就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动力因素不是外在的原因,而是内在的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和追求。所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内驱力,那么学生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时日指日可待,所以怎么样才能开发好、保护好、发挥好学生的这种学习内驱力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5]:

第一,要注意讲解和实践的关系处理:既不能只上机不讲解,这样不能保证学生参与上机的时间和上机的质量。又不能只讲解不上机,这样就忘记了教学的根本目的。从我的实践来看,一般一节课最多1/3的时间用来讲解,其余2/3的时间进行学生的上机实践。

第二,为了提高学生上机的质量,尤其注意强化疑难解答这个环节。学生上机时,我就在教室巡视以便解答他们个人随时提出的问题,争取使他们提出的问题能马上得到回答。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本身说明他已经在动脑筋思考了。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比如在教学生使用word2000输入文字时,要告诉学生菜单栏在哪?菜单栏的用途,教师可以自己先自己动手师范一下,然后学生可以自己去尝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加以帮助。

二、巩固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到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怎么样才能将这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巩固下来呢?这就是课后巩固阶段要做的。课后巩固过程要从以下几个步骤环节去加强效果。

(一) 精心布置课后作业或思考问题,诱发学生课后自己去复习和学习,让学生对上课老师呈现的教学信息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

老师上课呈现的教学信息刺激和学生对这种刺激作出的反应的关系,就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它的主要形式也是最好的形式就是布置作业等一系列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中,布置作业是一个相当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布置信息技术作业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几点[6],

(1)作业的安排要以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根本出发点。

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不能偏离这个目标大方向。

(2)信息技术作业量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业量的问题也就是信息技术作业是否占用学生其他文化课和课余活动的时间的问题,作业的布置要么多而简单,要么少而精,总之要让学生很快的完成信息技术作业。

(3)作业的形式最好是纸笔化。

纸笔答题和上机操作两种作业形式各有优缺点,但针对小学生的自身情况来说,首先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同学家里都有信息技术,其次,考虑到小学生的自制力差,对于那些家里有信息技术的学生来讲,作信息技术作业可能会成为他们上网的政正当理由,并且会因此而耽误了他们的学习。

(4)作业的管理分组化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把学生按照地域或者其他现实因素划分为几个小组,

每次作业后进行小组作业评比,每个小组设组长,组长负责该小组作业的讨论、交流和收集等相关工作,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把小学生分组是个正确的举措,因为小学生的群体和丛众心理十分强烈,分组作业比个体作业更有优势。

(二) 受学生作业所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策略,给学生正确的而积极的强化

强化是心理学最基础最普遍的定义,它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象表扬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刺激称为正强化,反之成为负强化,如批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学会强化的技巧,从而能让学生得到一个积极的强化。积极的强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我长时间的经验,它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人而异的运用批评和表扬的技术(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我评价) 评价一个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的好坏,要因人而异,所谓相对评价,就是以学生的成绩在班级中的位置来评价学生的成绩,对于那些成绩中等而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生要采用这种方法,因为让学生知道他在班级中的位置,并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努力向第一名靠齐。而绝对评价,要把卷面分值和满分进行个比较,对于那些成绩好但有些骄傲的学生来说,适合用此方法,要通过卷面分数和满分的比较,让他们知道他们仍然存在不足。而相自我评价则是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态度和成绩在过去和现在两方面进行一个原因性和结果性分析,对于那些成绩差而性格又内向的学生多采用此种方法来鼓励他们,实践证明,三种方法只有有机地结合为一体来具体对待每个不同的学生,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7]。

(2)向学生讲解作业中的问题

评价学生作业中的好坏之分并不是目的,目的是学生通过作业让老师和学生知道什么不会,然后教师根据作业中的反馈的信息进行集中的作业问题解答。

(3)根据学生作业中所反应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作业中反馈的信息就可以知道他在教学中的策略是否正确、合适。另外,教师也可以主动地征求全班人的意见,主动的调整教学策略,使之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 提供给学生不同规模的信息技术测验,检查学生的知识提取质量,对测验结果做正确的解释和评价。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和知识提取相比,知识的提取显得更重要,因为知识的提取是知识的学习的目的,最好的测试学生知识提取的方法是测验,测验题的好坏直接决定能不能测出学生知识提取情况。在信息技术测验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证测验题的信度和效度。

测验题不能太偏僻,也不能太简单,偏了谁都不会做,简单了谁都会做,如果太简单或者太容易,就会使测验结果不具有代表性,也丧失了基本的信度和效度。

(2)测验形式是上机和笔试结合

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如果单独只考上机,则违背了信息技术教学目的之一——掌握基本的简单的理论,反之,若只考笔试,不仅违背了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犯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大忌——纸上谈兵。经过我长时间的总结和归纳,我认为最佳的方式是偏重于上机考试一点,笔试占的比重偏少点。

(3)在小学生信息技术测验中,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的培养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兴趣的培养,而稍微少一点关注分数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只是简单而实用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

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基本操作能力,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后,在自己以后的上机操作中能把那些没有学好的操作技能补回来。

(四) 让信息技术教学走出课堂的局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服务于学生的文化课学习

以前,我们评价教育结果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知识的拥有量是一个人是否是人才的主要标志。但在信息社会,知识量的急剧膨胀使得一个人不可能拥有全部知识,大量信息的存储、检索极其方便,使得博闻强记已经不很重要,相反,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的知识,如何利用、检索、加工复杂的信息则更为重要。

因此,让每一个小学生学会上网,也是小学生学信息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设学生上网的虚拟环境,使学生掌握上网的基本操作,学会从网上查询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以上是我对目前小学生如何学信息技术的一些想法。总之,我们教师要树立适合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并把它作为一种工具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参考资料:

[1] 乌美娜:《教育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 汪刘生主编: 《教学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心理学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一)》陈畸1992(2)

[4] 查有梁 :《教育模式》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5]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 祝智庭:《现代学校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长江流域经济发展下一篇:常见修辞手法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