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初中历史的意义

2022-09-24

第一篇:教学初中历史的意义

初中历史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范文模版)

初中历史微课程实施的意义及策略 山东省高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王宗彬

微课程跟微学习、微内容密切相关。我是这样来理解的,微课程是从设计者的角度来说的,我们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应该是“微”的。微内容是从设计者和学习者的角度说的,提供的学习内容应该也是“微”的。微学习主要是指学习的方式,处处可以学习,时时可以学习,不必非要用40或45分钟,更体现出了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三者都有“短、平、快”的特点,是从不同的侧面阐释着同一个理念──“微”。

这里我们重点研究微课程,因为它是主导,只有我们设计的课程是微课程,其他两者才能容易的实现。

微课程是由各种学科各种小知识点组成的课程的统称。如何实施微课程,有的人说得更干脆,直接名之为“碎片化”。那么如何以微课程的理念,来深化、优化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下面结合我个人的理解,谈谈初中历史实施微课程的意义及基本策略,希望以此为开端,我们能一起行动起来,深入研究、认真落实,不断丰富、完善、提升微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微课程为处理教材提供了工具

以前我们在研读教材时,相关的工具有点缺乏,思路也不太明确,现在的微课程、微学习等理念,为我们深化教材、处理教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把教材进行碎片化处理,或者叫微处理,而不是满眼都是教材,无处下手。

现在我们处理某一课教材时,先要想清楚这一课教材中,涉及几个知识点,我如何来处理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措施让学生掌握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方式检测这几个知识点的落实情况等等,要处理教材时,一定要先考虑清楚。

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得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来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十分钟,如果超过了,就要想办法对我们设计的微课程重新加以处理。

二、微课程为二度开发教材提供依据

如何对国家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微课程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依据。如我们在学习隋唐科举制时,有的老师进行了微处理,把这部分内容分为: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废除、影响等几个微内容,这就有点局限于教材的表述了。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明朝的八股取士作为一个微内容,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对科举制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对科举制的影响就更加客观,对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使之知道在不同的时期,对科举制有不同的评价,学会把具体的历史放在具体环境中评价的能力,使能力的培养不再变成一句空话。

三、微课程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时把课程目标跟课时目标弄混了。比如有的老师制定《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设计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第一个目标感觉有点啰唆,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如通过衣、食、住、行、乐等几个方面,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而后两个目标,感觉有点空而大,显然属于课程目标这一层面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整个初中阶段来完成。可以另找一个切入点来表述,如第2个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学生查阅一个与宋代衣、食、住、行、乐有关的事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第3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说出历史对现实的影响等。

我想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时,要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具体而微”,看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就让学生能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目标测量等,我想这样的目标才是有用的目标,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目标,如果大而空,目标就成了海市蜃楼,中看不中用。

四、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减轻初中历史老师的授课负担,我们一般一个教师教五至六个班,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同一内容要讲五至六遍,难免会让人懈怠,而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所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放,减少了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同时,因为采用了新技术,对学生来说也是新鲜的,从录音中听到老师的声音,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新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效率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五、微课程可以更好地突出主题教学

要落实微课程,首先要明确地划分好知识点,而划分出的知识点,都是一个小小的主题。而这一个个小的主题,都应该围绕在课时主题这面旗帜下。如“对外友好往来”这一节课,课题本身就是一个主题,而划分微课程,就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先划分为这样两个主题,即“友好往来的使者”和“对外友好往来的影响”。在“友好往来的使者”这一微课程下,再微分成“使节来华(包括遣隋使、遣唐使)”、玄奘、鉴真三个微课程,在“对外影响”标题下,再分为对日本的影响、对新罗的影响两个微课程。这样细分之下,可以让学生更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当然对这节课的微课程化还有许多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微课程化,如按照本节课教材上的标题来微课程化,也是一种方法,也有它的道理。还是那句老话:教无定法。迁移过来,那就是微课程化也无定法。

在设计微课程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知识来设计,同时要紧扣历史主体知识。如在“对外友好往来”这一课时,在学习玄奘西游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西游记》导入学习,不过不要偏离了主体知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可以作为过渡语,而不要作为历史学习的重点。引入学生熟悉的《西游记》故事,是要为完成历史教学服务的。如通过回顾《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知道玄奘西游的时间、出发点、带回了什么,他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等内容,不必再按照教材来学习这些内容了。玄奘在印度游学多年,登上了佛学的最高讲坛,受到了当地人的尊重。在学习玄奘的品质时,不仅仅要让学生知道他不怕艰险,还要引导学生得出人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有追求信仰、为信仰献身的精神的结论,以及人应该爱学习、尊重知识的结论。这也是微课程的要义之一,即要抓住一些关键字词、关键语句,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简要、清晰、明确的认识。

在课程微化的同时,当然还要有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我们要站在中观或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微化。同时,我们在课堂小结时,还要把微化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微化的内容整体化,使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化。

微课程虽然已经出现了很长时间,但对大多数老师来说,它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在理解这一概念时,我们要抓住它的核心特征,即一个“微”字,融合我们以前的好做法,催生出一些好的做法来。

【人教网】原文地址:http:///czls/js/jxyj/kt/201403/t20140311_1181886.htm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

浅谈初中历史插图的认知方法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不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导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历史插图积累起来的一些认识方法,以供参考。

(一)特点辨别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有一些历史插图,根据课文的要求,重点是在掌握其特点。比如,“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就属于这一类。对于这类插图,一要确定与其对比物;二要探明差异;三要找到特点形成的原因或者经过,四要判定其所具有的意义。现以“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为例予以说明。①二者区别:北京人的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山顶洞人从前额、鼻子、嘴巴各方面来看,与现代人差别不大;②说明形成过程:因为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距今遥远,所以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距今一万八千年,离今稍近,所以与现代人有着相近的地方;③参看图下的不字内容;④判定意义: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仅从面貌上看,已显示出比北京人的进步性。

(二)分析结构

根据课文的要求,有一些历史插图,则应通过结构的分析,来弄清其功能或用途。如:“四羊方尊”、“翻车”、“隋赵州桥”等。认识这类插图,分析结构是其中心,分析时应说清:①插图可分哪几部分;②各部分有什么关系;③是怎样形成或产生的;④具有什么功能或作用;⑤说明什么问题。现以“隋赵州桥”为例分析一下。①赵州桥由桥身大拱及两端上方各两个不拱组成;②平时低水量水流从大拱流过,大水亦可从两旁的小拱流过;整个桥型,大小拱相配,显得轻盈匀称;③它们隋炀帝时杰出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并建筑的;④这样建筑,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弱激流对桥身的冲击;⑤赵州桥距今已有1300多年,因而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三)拓展介绍

历史课本的许多文物插图,仅从画面观察是无法达到课文记述要求的,这就需要扩展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增强观察的深刻性、理解性。如:“崇圣寺三塔”、“印度佛塔”、“龟船”等可作代表。在认识这类插图时,要围绕画面的内容,说明其出其不意的背景、产

用心爱心专心 1

生的经过、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等。现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说明:①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东京的建筑已不再是唐都长安那种封闭式坊里制的格局,而变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的格局,商业区分布到全城各个角落;②张择端的画卷,描绘了都城汴河两岸的风光;③全画总长5米多,共绘人物550多个,牛马驴骡等牲畜56匹,车辆约20辆,大小船只20余艘,还有房屋、桥梁、城楼等建筑;④课本插图仅选了“十字街头”部分,反映了当时东京城的繁华景象,表现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

(四)人物形象描绘

历史人物插图是历史课本中较多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的一种。对于课本记述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说,这些插图起着加深印象的作用。我的作法是:借助人物插图的肖像和神态,补充介绍一些精神境界方面的内容,以加深印象。如“彼得一世”一图,先说画面人物仪表严肃、目光炯炯,穿的是短装,没有胡子;再说这同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与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人的影响。他羡慕西欧技术,曾前往英、荷 等国家考察学习;对待反对他的人残酷无情。皇太子阿列克塞反对他的改革,他毫不留情地把皇太子交给特别法庭,判处死刑。他提倡“文明开化”,生活方式西欧化,所以他率先垂范,穿起了短装,剪掉自己的长胡子。所有这一切说明,彼得一世是一位具有改革创新、远见卓识、做事果断的著名俄国沙皇。

(五)情节分述

在历史教材中,还有一定数量的重大事件情节插图。象中国历史“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等,认识这类插图按照“整体——局部——整体”原则拟出“观察提纲”,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如“黄巾起义”一图可用以下系列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装束有什么共同点?④他们正在干什么?手里拿的什么武器?⑤图上的旗帜写了些什么?⑥它反映了什么?⑦此图说明该起义有什么作用?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由于历史插图的着重点是课本的文字记述部分,所以在进行教学中一定要以说明其有关内容为准,不能喧宾夺主和超越教材的主题。要按照“知觉、思维、语言统一规律”的要求,边引导学生看图,边引导他们的思维,边作出语言的描述说明。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相信,集科学性、思想性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土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

“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

列宁曾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事实上,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的深厚的情感投入,这既是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了解和掌握情感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与途径十分重要。

一、教师情感投入的意义

1、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成功,不仅有赖于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

2、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证明了“罗森塔尔效应”存在。使我们看到,学生能否取得好的成绩,是与教师的期望相一致的。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期望效应”,实际上就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日本称这种爱为“教育爱”,并认为这是比人类基本的两种爱(异性爱、父子爱)更高级更理智的爱。因为情爱和母爱多少带有生物本能的性质,只有这“教育爱”才是纯粹社会性的情感,才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推动力。只有教师爱学生,关注其成长,学生才会对教师有好感,并喜欢所教学科,努力取得成绩“回报”教师的爱。美国情感专家汤姆金斯认为,“第一性的动机体系就是感情体系,生物的内驱力只有经过感情体系放大才具有动机的作用”。

3、情感在品德教育中有着特殊功能

在品德教育中,情感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思想品德的构成,包括道理认识、道理情感、道理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然而道理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中间环节。只要具有正确的道德情感,才容易使社会和教师对青少年的要求转化为行为,达到最终教育目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情理交融、?寓情于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拨动人的心弦,以情感的交融带动思想的合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

这们,教师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塑造学生。所以,苏霍姆森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二、教师情感投入的途径

教师同学生的情感联系的途径不外乎两大类:课堂途径与课外途径。

1、课堂情感交流途径。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有三种功能: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单纯是知识的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颦--笑、一

用心爱心专心 1

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2、课外情感交流途径。

建立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途径更为重要。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要打成一片,经常深入学生课外活动中,经常家访、谈心,帮助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困难,尽量缩短心理上的距离。总之,只要教师乐于并善于情感投入,把赤诚之心献给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好感和信赖,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用心爱心专心 2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

时下,传统的教学观念正在转变,新的教育思想日渐为教学所运用。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尊重,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而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求为基础,主动体验和感受历史的过程,也是探索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这样才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美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轻松愉快、自觉主动地参与思维、理解等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尽可能采纳合理的建议。教师应对学生的各种发现和见解给予鼓励,并进行恰当的引导,从而让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中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问与答”。因此,教师提问将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活动,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师生之间的双边交流才能融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历史活动课强调的是“活”,突出的是“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每一次活动课都要精心设计,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包括课前的组织、策划、准备、课中的主持、实施及课后的总结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起指导、组织、协调的作用,给学生较大的活动余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如中国近代史既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这段历史感情色彩浓郁,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演讲,促使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文史资料,更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鲜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人物和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成为历史学习的发动机。

历史课外活动课具有开放的特征,它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如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内容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收集、掌握第一手材料,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不断地探索历史教学的方式、规律,使历史教学“活”起来,使历史教学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杨晓英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思考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思考

摘要: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有必要研究制定符合历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的教学评价标准,用这个评价标准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历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

一、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确的表述。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不同,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对其功能、学科体系构建、内容选择、课程设置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高、初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上都强调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

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领悟与体验,通过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并培养学习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更新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中以教学的“讲”为主,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基本上以知识传授为主,对学生能力和技能培养注意不够,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培养关注不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程都由教师决定和负责,学生的任务就是完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接受教师的考试和检查评定。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基于教学理念的这种变化,教师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从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信息传输,转向师生、生生的多向综合信息交流。教师要把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向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转化。在教学模式上,要从统一规格的教学向差异性、个性化的教学转化。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3、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体系,重甄别与选拔,重笔试成绩,方法单调,指标单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的激励功能。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教学评价应当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必然涉及考试,但不完全等于考试。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对历史教学过程的评价。新建立的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历史教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

动的参与历史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和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与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的关系

1、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教师讲的多,学生活动少,教学手段单一,以讲为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历史的感受。教师主动传道授业,学生被动接受记忆。

2、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关系

与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相适应的是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旧的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突出的是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和被动情况,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旧的课堂评价标准能够引导教师向讲好课的方向发展,但是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因此,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果,需要新的符合课改理念的评价标准来认可和巩固。

三、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思考

(一)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全息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上应体现出全面性。笔者认为教育评价不仅要体现认知目标,还应体现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以前,教师基本以学生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为对一名学生的全面评价。在某一知识块终结时,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出一张试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不确切、不标准的。试题的过难、过易、过偏或文字表达不当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考试时的情绪、健康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个性、爱好也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论人才,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对于学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一个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要对其在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其情感意志领域和能力操作领域也进行评价。多种评价内容的结合,才能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因此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模式则应增加以下目标: 情感培养目标。可以从道德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社会发展观、审美观等方面确定情感培养目标。

意志培养目标。可以从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倾向、行为习惯等方面确立意志方面的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可以从阅读史籍的能力、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编制历史图表年表、制作历史模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养目标。

2、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不仅老师评,还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社区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评价学生看作教师的专利,总是把学生置于被评价、被教育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让学生自评,一则在对照方案要求评价过程中,促进了自我教育;二则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三则使之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培养了主体性,而主体性强的孩子,科学研究发

现,他们长大后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互评,有利于形成竞争势态,评价他人,对照自己,促进良性发展;家长参与评价,既可以由此让家长了解重视学生的历史学习,同时有利于家庭学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区评价,在我国即将进行《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改革、高中将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之际,进行社区评价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明白历史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更可促使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

广泛的评价渠道,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评价,对学生也更具约束力。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多视角、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 以前,历史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块或一个学期教学终结时,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双基”的情况,以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程度和水平,从而发现学生历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亡羊补牢”。但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是不应该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补正的,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发现,及时改进教学,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诊断性评价是指某一知识块教学开始时,为弄清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而进行的评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状况及发展态势的过程中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动手操作和书面作业情况等,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结合,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

历史教学评价与其它学科一样都是包含一系列评价步骤与方法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指向预定的评价目标。评价者依据目标收集资料,经过对资料的分析后,形成定性与定量的价值判断。其作用在于:

第一,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历史教学评价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政策依据,并形成对教师的激励机制。国家对中学生在历史教育方面的目标要求,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学这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来实现的。较高层的教育决策部门制定有关历史教育的政策或措施,必须对这一主渠道进行分析评价。对于一般管理部门(如学校、教研单位)进行的评价则具有评价与激励的双重作用。激励的作用是对教学工作的直接干预与管理,其意义在于促使历史教师们按照教学大纲与教学评价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

第二,从教学研究的角度看,历史教学评价具有研究信息收集,调控教学过程的作用。通过评价教学活动,可以探讨有关教学的许多重要问题,如教学中的人际互动、教学媒体的使用、教学模式的实施或创建等等。没有第一手信息资料,就很难将研究工作深入进行下去。 第三,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能够起到提高自身及历史教师整体水平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是每一个教师了解自己教学水平与特点,同行之间相互促进以及选择教学方法、模式的重要工作。此外,教师参加自评与互评的过程中,学到的还有一种教学体验,即从一个新的角度观察与分析教师在教学的一切教学行为,从而为发现与纠正自身弱点,修改教学程序提供依据。

(二)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就需要我们认识到全息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应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将主体视为教育评价模式的中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应遵循如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要求全息评价目标内容的确立上应体现出全面性。笔者认为教育评价不仅要体现认知目标,还应体现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的目标。

以前,教师基本以学生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而作为对一名学生的全面评价。在某一知识块终结时,教师依据历史教材和教学大纲出一张试卷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作为评价一个学生成绩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评价往往是不全面、不确切、不标准的。试题的过难、过易、过偏或文字表达不当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考试时的情绪、健康也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个性、爱好也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学生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只唯以一张试卷的分数论人才,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对于学生是不全面、不公平的。笔者认为对一个学生学业的评价,不仅要对其在认知领域的水平能力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对其情感意志领域和能力操作领域也进行评价。多种评价内容的结合,才能体现一名学生的综合成绩。因此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模式则应增加以下目标: 情感培养目标。可以从道德观、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观、社会发展观、审美观等方面确定情感培养目标。

意志培养目标。可以从历史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个性倾向、行为习惯等方面确立意志方面的培养目标。

能力培养目标。可以从阅读史籍的能力、阐述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能力、编制历史图表年表、制作历史模型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出能力培养目标。

2、广泛性原则

广泛性原则是指评价主体的广泛性,不仅老师评,还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社区评。传统的教育观念把评价学生看作教师的专利,总是把学生置于被评价、被教育的地位,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让学生自评,一则在对照方案要求评价过程中,促进了自我教育;二则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三则使之养成自尊、自信的品质,培养了主体性,而主体性强的孩子,科学研究发现,他们长大后往往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互评,有利于形成竞争势态,评价他人,对照自己,促进良性发展;家长参与评价,既可以由此让家长了解重视学生的历史学习,同时有利于家庭学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社区评价,在我国即将进行《历史与社会》综合课程改革、高中将全面开设研究型课程之际,进行社区评价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可促使学生明白历史与社会现实是紧密相连的,而且更可促使学生加强社会公德意识。

广泛的评价渠道,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完整、全面的评价,对学生也更具约束力。

3、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指的是评价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可以从多视角、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可以将终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 以前,历史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就是一个单元、一个知识块或一个学期教学终结时,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双基”的情况,以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程度和水平,从而发现学生历史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而进行“亡羊补牢”。但历史教学中许多问题是不应该也不能等到最后才予以补正的,可以在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中及时发现,及时改进教学,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诊断性评价是指某一知识块教学开始时,为弄清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力情况而进行的评

价。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对已学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学生学习上的特点、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做到事半功倍地达到教学目标。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形成状况及发展态势的过程中而进行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动手操作和书面作业情况等,使教师及时得到学生情况的反馈信息。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和发展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多种教学评价方式的结合,使教师可以及时获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从而促使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作用。

(三)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要综合采用观察、记录、调查、访问、讨论、作业、测验、考试、评议、档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

当然,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的确立,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结合初步实践,提出以下三种评价模式:

采取历史学科档案袋的评价方法:概括说来,档案袋评定就是收集学生在某一科目学习过程中的作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判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历史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期末考试及平时考试或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一件历史教具小制作(照片资料)、学生写的最佳历史研究论文、学生参与的一定量的最佳争议和讨论、学生提出的最佳原创历史理论、关于历史问题的最佳议论短文、关于当前事件的最佳评论、对学生所读历史传记的最佳评论、学生历史学习方面获得的表扬或参加活动书面评价材料及表彰证书的影印件,还可以放入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有关材料等等。以历史学科档案袋来代替成绩报告单,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使其全面发展、学有所长,肯定成绩,激励进步,看到不足,继续进取。

采取星级、分数、评语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星级考核、分数、评语相结合进行评价则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以分数单一评价而带来的弊端,而更能全面、标准的评价学生的成绩。星级评价是一种等级制评价方式。在情感和操作领域检测的结果根据其水平能力的强弱而制定相应的星级。评语是对个别比较有个性的学生作补充说明,以便让学生及家长能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业情况,得到一个全面、标准、确切的综合评价。

采取“等级十评语十特长”的评价方法:课堂作业、课堂检测、单元验收、期末测查均可采用这一方式评价。与此相配套的办法有:一是对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全面发展情况进行多层次评价和全面评估,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期末由学生本人、教师、家长和小组分别评定,得出一个综合评价。二是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摒弃一张考卷定高低的旧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历史成绩。为使成绩公正客观,需要师生双方都有丰富的记录资料,包括考试、作业、各种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课堂演讲、讨论、辩论、历史活动课中的表现、参加有关竞赛情况等等的记录。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四是学生操行评定要求教师用真挚亲切的语言,侧重激励作用,使评语在学生、家长、教师之间成为沟通的桥梁。

总之,历史素质教育呼唤全息评价,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科学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只有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全息评价,才能使历史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委主任就职演说辞下一篇:机械工程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