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综合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7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沿海综合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从英国巴林银行、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到雷曼兄弟等国际知名公司相继暴露出严重财务问题的事件中,我国企业应逐步意识到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本文基于风险管理,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别就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了说明,通过对我国企业中有关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沿海综合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商业银行正面临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和竞争压力。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也发映出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过度注重利润而忽视信用风险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没有发生系统性的风险,但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以及企业结构转型风险的叠加,集中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被逐步地暴露出来。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及现状、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政策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现状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本质特征和盈利模式注定其成为风险的创造地和聚集处,而信用风险发生频率的高低以及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对商业银行能否稳健的经营至关重要。我们可以大致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形成的原因分为3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经济学成因,包括契约的不完备性、信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第二个层面是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周期、国家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与监管力度;第三个层面是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水平,包括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政策、业务机构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除了上面分析的内容外还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政府的干预行为等特有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传统的利差收入在缩小、同业竞争在加剧,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信用风险更趋复杂化。另外,银行业自身创新能力和与之相应的管理能力的不足给中国银行业控制这些信用风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1.信用风险关于集中。首先是商业银行资产在金融市场中的份额较高,截止2015年6月底,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的80%,继续统领我国金融市场。这种银行主导下的金融体系,必然造成信用风险在我国银行领域集聚,调整余地小、风险转移性差。其次是贷款投向过于集中,包括地区集中、行业集中和客户集中三种情况。截止2015年末,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江苏和上东三省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不良贷款总量的39%且主要集中于外贸型的出口企业,呈现出信用风险在地区和行业集中爆发的态势。同时,商业银行客户分散程度不够,长期存在单一客户集中度过高等问题。

2.存贷款错配现象严重。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期限错配源于存款的活期化和贷款的中长期化,并因为以下原因而日愈严重。从存款角度,“金融脱媒”和居民储蓄分流使得商业银行在存款总量和期限上都有所下降;从贷款角度,绩效考核压力下,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倾向于发放中长期的贷款;从客户角度,企业缺少中长期融资的途径,对于银行贷款过于依赖。

3.不良贷款率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至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连年上升。根据中国银监会官网数据显示,2015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是12744亿元,相比于2014年年末的8426亿大幅上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相较于2014年年末上升了0.42个百分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危机意识不足,未形成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

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了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和对业务人员风险管理的培训工作。但是实践中,高层依然过于强调业务发展和信贷规模的扩张,部分基层管理人和员工甚至将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视为对立面,反映出商业银行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沿用总分行式组织架构。纵向看,共分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5个层次;横向看,除基层网点外,每层机构几乎都有办公室、风险管理部、公司金融部、个人金融部、会计部和人力资源部。这种结构一方面使得总行难以对其分支机构的经营施加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递链条太长,市场反映速度太慢、风险控制能力逐渐弱化,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所以传统架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日益严峻的经营环境。

(三)量化管理方法不够先进、数据库建设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内部评级法的过程中从国外引进或开发使用了一些度量模型,如Logistic模型、RAROC模型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与西方商业银行大量运用金融工程和现代度量模型如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等措施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也是未来需要大力发展的领域。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历史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等数据储备不足、规范不明、质量不高,造成在运用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过程中无法给予充分、完整的历史信息,度量结果存在偏失。

(四)缺少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不足:(1)金融高等教育注重理论知识、对于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等更具实践意义的课程并为普及开展,造成知识体系不完善、实践能力培训不足。(2)银行内部,对于风险管理部门在全行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造成在人才培养方面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3)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存在年龄结构偏大的问题,不能快速适应不断发展的金融业务和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更无法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准确的信用风险度量。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风险管理体制建设

健全的信用风险管理体制包括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合适的风险管理模式,能够通过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提升风险暴露和度量的准确程度,提高整体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1.改善公司治理水平,明确各方权责。未来改善公司治理水平的方式包括;优化股权结构,增加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和国外战略投资者参股规模和形式;提高公司治理科学性。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人才来实现科学化的管理;三,加强信息披露。商业银行应该以细化披露要求、丰富披露内容和提高披露频次为标准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2.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是实现风险管理战略、完成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依托。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矩阵式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该模式是将直线模式与事业部模式相结合形成以事业部为利润中心的矩阵模式或者以区域分支机构为利润中心的矩阵模式。按照划分的不同,在相应的利润中心内部设置风险管理小组,既能通过了解业务部门的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把控风险的重点领域,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均衡,也能接受上级风险管理部门的垂直领导以保证银行进行整体风险控制和稳定运营。

(二)关注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

近年来的经济危机使得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信贷投放过于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地方政府融资项目以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等。同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完成,商业银行业大都通过增加信贷规模的方式弥补利差缩小带来的利润损失,这也造成了不良贷款率的上升。因此银行需要重点关注因信贷快速增长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合理确定资产规模和质量。主要措施包括:(1)加大票据融资的风险管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以资金流向为监控重点,防止票据空转问题的发生(2)检查在信贷投放高速增长条件下可能出现的不审慎的行为,如盲目贷款、贷款审批不严格等。(3)重点关注以地方政府为背景的融资平台的贷款风险。(4)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判断,增加对重点行业和客户的检测,关注贷款集中度风险。(5)对将来新增贷款,加强其业务前期的风险审核力度,加强对业务风险的控制,以确保信贷业务质量。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加大行为约束和惩罚力度,制定统一的标准来激发员工的动力、促进业务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并有效作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但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日趋复杂、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原有的考核机制也暴露出了一些局限性。在建立长期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该通过以下几点实施:明确绩效考核的整体目标和方法,设定覆盖面广且具有差异性的考核指标,提高风险管理部门员工的地位,实现短期刺激与长期激励相结合,以及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和反馈。国有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证明,建立风险管理考核和激励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员工与机制的有效互动,形成制约与服务并重的良好效应。

(四)逐步开发现代风险度量模型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种类繁杂且理论依据和实践要求都有所不同,如何结合商业银行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构建或者引进国外已经开发成熟并经验证的模型,是保证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发挥作用的关键。我国目前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可以依据财务数据建立Logistic模型等进行风险度量,未来需要发展的方向就是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如KMV模型,Creditrisk+模型等,以提高信用风险度量的准确性和前瞻性。同时,我国商业银行还必须不断积累运用模型的经验和数据,及时合理的进行修正以确保模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五)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

银行业是一个技术性强、风险大的高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具备大量专业知识牢固、综合实践能力强的金融复合人才,以应对日趋复杂的金融环境和不断创新的金融业务和工具。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队伍建设包括三个方面: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与激励。人才引进有两个渠道:一个是高校毕业生的挑选任用,需要银行具备完整的人才选拨体系;另一个是挖掘具备一定经验的在职职人员。人才培养,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于员工的在职培训,才能使风险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培训工作需要专业化的培训团队进行,可以包括面授课程和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尽快建立高效的人才考核与激励制度,考核可以确保风险管理队伍里的人员始终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激励可以避免人才的流失、保证队伍的稳定性。

作者:赵东旭

沿海综合风险管理论文 篇2: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析

摘要:从英国巴林银行、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到雷曼兄弟等国际知名公司相继暴露出严重财务问题的事件中,我国企业应逐步意识到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本文基于风险管理,并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别就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了说明,通过对我国企业中有关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控制风险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制度

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中一直都处于核心地位,而在我国,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和企业的特殊情况,导致了我们国家的众多企业一直都没有对风险管理进行足够的重视。因此,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还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以及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当前有不同的观点。几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业务风险的综合管理,从而化风险为企业的股东价值最大化”(James Lam);“企业风险管理是贯穿于整个组织的对风险的确认、计量和处理的一贯方法”(AON Website);“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COSO)。

二、内部控制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只要企业存在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那什么是企业内部控制呢?其定义为: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

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控制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而近来企业内部控制所暴露的缺陷越来越多。因此,本文注重从主客观因素方面来探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主观因素方面

1.认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

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越来越关心和重视内部控制工作。但也有不少领导把“关心”、“重视”用在违法乱纪上。于是企业上有什么问题,就开始贿赂有关人员,对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不以为然,认为“单位里领导可以说了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经理负责制,以致给企业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企业内控人员不能胜任其岗位

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必须经过适当的授权批准,关键岗位的职责需得到明确、详细的规定,发动员工参加有关工作目标的制定与分解过程,并将企业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员工,积极预防和纠正偏差,充分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协同奋斗。

但是,有些内部控制人员只凭领导意志办事,无视财经纪律,弄虚作假。如此,企业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在心理上、技能上和行为方式上不能达到实施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对内部控制的程序或措施经常误解,再好的内控制度也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内控人员将不能很好的履行其岗位范围内的责任,导致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缺陷。

3.企业对风险评估不足

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将会面临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问题。大多数企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营运风险。但不管是什么风险,企业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域以加强管理,而我国企业缺乏的就是这种机制,往往出现盲目扩张等风险。造成以上盲目扩张的风险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对风险的评估还不够重视,或是没有建立合理的风险评估指标,而国外对风险评估早已非常重视。战略管理中常用的“SWOT”分析法,就是风险分析的一种。企业不仅在战略目标的制定过程中要进行“SWOT”分析,而且在企业日常的内部控制过程中也应该经常这样做,才能将内部控制无法实现的目标的风险降至最低。

4.企业监督乏力,财务控制存在漏洞

目前很多企业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一些必要的监督体系。有时企业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因没有有力的监督,其落实效果不尽人意。如有的企业财务收支管理混乱,既无成本费用控制办法,又无用款审批权限规定,导致企业资源流失、费用增加,从而增加企业的成本。

(二)客观因素方面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很多企业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性。国內各界人士都在深入思考和尝试着实践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一重大改革措施,但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內部控制的认识还远未取得共识,尽管政府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应的规则,但有些重大的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和讨论,而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尚处在较低级的阶段,管理松弛、控制弱化,致使我国企业內部控制普遍薄弱。

2.轻视物资管理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重钱轻物、重进货轻管理的现象,以致企业处于物资管理相当混乱、损失相当严重这一局面。如企业没有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其物资,或有专职人员管理,但因疏于监督,专职管理人员态度怠慢,保管不利,导致企业产生不必要费用,从而增加企业的成本。还有的单位其财产长期不进行清点,导致财产不实,账实不符,不良资产的比重过大,特别是闲置资产风吹雨淋、无人问津的现象还时常出现。

3.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加强监督,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如此庞大的监督体系对我国一些企业的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一些企业的业务经办人员利用监督不力的漏洞,大量收受贿赂;大肆侵吞公款;利用虚假发票非法占有企业资金等,这些都是由于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所导致的。

4.内部审计控制薄弱

已建立内审机构的企业也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有的企业在对客户的信誉、资本、财务状况等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盲目投资与对方联营,甚至违规为对方提供融资,造成几千万元的应收账款成为呆账、坏账,致使企业家底空虚,资不抵债,陷入困境,甚至濒临倒闭。

四、基于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监督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但从实践看内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而基于风险管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风险意识淡薄;二是风险管理工作薄弱;三是风险管理机制组织建设不健全;四是风险管理机构缺乏真正独立性。

(一)风险意识淡薄

当今社会企业将面对更大的环境变化和生存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如市场风险、信贷风险、营运风险、法律风险、管制风险、声誉风险、技术风险等以及随着交易类型和工具的变化所面临的兼并收购、破产重组、电子商务等。加强企业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与监督控制,是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效率与效果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企业缺乏一种可以辨认、分析与管理的机制,内外部监督不力,往往出现一些为了追求高收益而盲目投资等风险。中航油巨亏45亿的惨痛教训再次说明,我国企业急需加强风险管理,防止因人的因素导致的企业风险管理的失灵。

(二)风险管理工作薄弱

由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机制设计得较晚,现有的规章制度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实行,而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却变化得很快。变化较快的经营环境可能会使得风险管理机制的风险应对能力削弱,甚至失效。

(三)风险管理机制组织建设不健全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监管机构对企业风险管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我国企业日益关注风险管理问题并开始设立专门的风险机构来管理风险。当前我国的形势表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组织体系仍处于不成熟阶段,其组织建设还是处在相当不健全的状态。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要以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为基础,将信息科技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真正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提高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建立标准化的综合风险与分类风险管理流程,引入规范化的管理方法。因此,企业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险都应该建立可以辨认、分析和管理风险的机制,并确认高风险领域以加强风险管理,但由于我国企业缺乏这样的机制而往往出现盲目扩张等。

(四)风险管理机构缺乏真正独立性

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一部分,风险管理机构存在独立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中国大多数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设立不完善的系统,审计人员的职责不明确,企业风险管理责任归属不清晰,都造成了风险管理工作不可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机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如会计工作中的会计和出纳就属不相容职务,需要分离。

其中,应当加以分离的职务通常有:授权与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审核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执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记录该项业务的职务要分离;保管某项财产的职务与记录该项财产的职务要分离等等。

五、总结

在我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导致内部控制失效以及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为此,从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角度看,企业必须明确自身进行风险管理的职责及其管理的重点,并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建立相关的体系来确保内部控制的到位和有效。

参考文献

[1]刘丽秦,黄英维.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探析[J].2006年9月.

[2]李连华,聂海涛.我国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会计研究[J],2007年3月.

[3]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J],2007年12月.

[4]于增彪,王竞达,瞿卫清.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构建——基于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审计研究[J],2007年第3期.

[5]张立民,唐松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审计研究[J],2007年第5期.

[6]陈晓舟,伍丹.内部控制研究文献的综述及评价[J].2008年.

[7]王青松,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8年4月.

[8]王淑臣.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之中外比较.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财会月报[J],2009年3月.

(作者单位:大丰市沿海水利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陈婕

沿海综合风险管理论文 篇3: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生产力。然而电力行业具有很高的危险性。我们应该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管理,这是电力行业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但是电力行业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电力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伴随着一些理论和指标在电力安全管理当中被执行,例如风险管理的理念被引入,这让电力单位安全管理的制度构建又有了新鲜的血液,本文就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方法做出了分析,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出现风险的基础上,对电力公司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模式运行做出了探讨,并且建立了高效的管理控制系统。这对增强电力生产风险管理,提升其生产水平,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生产;电力;风险;管理内涵

一、电力单位生产安全管理内涵

电力单位生产风险管理主要是说的是电力公司在实际生产过程当中对于风险控制原理、预防、处理方式的科学合理性,借由分析研究、评价系统、电网营运、技术人员、交通物流等各个方面,有目的得创建出预防控制风险的科学方式,创造出高效、性价比高、实用的管理控制风险的方法,经由生产风险控制,电力单位能够有效的防止单位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有人员出现伤亡的情况出现,从而实现对电力单位的安全管理控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标准。电力单位在进行安全风险管理的过程当中,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服务范围较广,牵涉到国防军事、教育机构、农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各个行业,我们不难看出电力企业的生产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电力安全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的对于电力运营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不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有可能引起分布广泛的电网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另一方面,电力单位风险管理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对此,从业人员需要具备认真、细心、踏实等工作态度,并且对于各种电力运营设备和理论知识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及时有效的解決电力运营突发情况、排除机器以及线路故障,从而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电力单位负责综合配电、发电以及电力供输等主要职能,对此系统资产和风险预防能力都要有最高级别的指标要求,只有把电力企业生产安全工作做好,才可以发挥电力公司各个方面的核心服务价值,并且保证其运营效益。

二、电力单位生产风险管理和实际运营

电力单位风险生产管理可以将其划分成一项管理理论课程,其主要是针对管理控制和引发规律所展开的体系研究。电力单位在安全生产过程当中,实行风险管理、应当建立起工程科学管理的概念,围绕着识别、评估以及监督管理处置风险,保证电力供应正常、生产营运安全、高效、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应该确定电力生产管理目标,减少事故发生概率、最大化降低经济损失。再者,需要注重事故预测系统的研发,从而进一步的优化电力生产安全风险管理成果。电力单位的安全生产是风险识别的切入点,能够对电网系统当中潜在的隐患进行认定。评估是认定的关键环节,借由定量定性分析研究来实现风险量化;控制是电力生产风险的重点,经由适应性策略和技术引进来预防电力事故风险的发生;监督管理就是电力单位减少风险的保证,综上所述,这些风险综合控制环节就组成了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经由风险控制实际研究分析,对电力单位安全生产合理的进行风险管理,必须注重各个事项管理控制内容的正常运行,把风险控制及时有效的运用到电力单位日常运作当中去,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把安全管理效能发挥大最大化,让电力企业更优质、持续以及全面的发展。

三、完善电力单位现场生产的风险管理

电力单位应该把生产环节作为切入点,有效的加强风险管理,对于实际作业当中可能出现以及包含的不同危险因素提前做好分析研究一识别,并且使用科学合理的预防管理控制手段,最大化的减少安全事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理应在管理实践当中明确主要管理目标,就是针对现在生产工作人员违规操作行为、机器设备不良运行状态以及不健康工作环境的隐患采取综合管理的手段,有效减少不良影响。对于电力单位现场所出现的违规操作行为、机器设备磨损情况、应该借由概率计算分析、严重程度评估、风险预计等预防控制手段。对关键性电网设施应该做好其生命周期研究分析,对于有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故风险以及原因进行科学合理的识别、深入发掘、趁早把其风险进行管理、预防和消除,可以根据事故风险的严重程度、探测标准以及频度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等级分析研究,从而设计合理的管理控制方案。

在电力单位安全生产过程当中,为了能有效的提高风险预控,应该创建科学合理的综合管理控制预防系统,围绕着生产安全理念,建立起识别、评估与预防风险的信息数据库,这样可让风险职责、控制方式目标明确,就危险控制点位。可以借由图片、讲解等综合方法进行系统识别,这样更有利于员工深入了解、有效率学习以及目标掌握。对于电力生产机器设备进行风险控制,使用科学的方法对风险有效的使用规避、预防管理和风险移除等方式,最大化减少事故发生概率与探测度,将其风险潜在隐患及时消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在电力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风险管理在任何管理领域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需要对其任何环节风险都实施评估和管理,在风险管理执行以后再进行评估、岗位责任落实、复查以及改进等部分,这就说明这需要电力单位上下整体一心,全员参与,这才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全面展开。我们需要明确其特征、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创造健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完善现场风险管理、严格执行监督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力单位安全生产风险预防控制能力,排除潜在隐患,减少不良影响。让单位运营效益得到有效的提升,发挥行业核心作用,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有明,武丽,于强等.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J].现代企业文化,2010(2):25-26.

[2]黄绘丹.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2(22):27.

[3]周沾白.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10):97-98.

[4]李运萍.电力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J].新农村(黑龙江),2011(5):220,242.

[作者简介]罗向阳(1984.4-),男,河北承德人,蒙古族,本科,助理工程师。

作者:罗向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市规划社区管理论文下一篇:新世纪图书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