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德育教育论文提纲

2022-08-06

论文题目: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应用研究

摘要:高中阶段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该阶段学到的知识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受到高考考试制度的影响,应试教育盛行,导致重智轻德,这与重视德育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在此背景下,国家重申德育的重要性,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充分发挥各学科的育人优势,形成协同育人、综合育人的格局。如何将德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这是值得研究且应该不断深入研究的事。本文主要研究及结论如下:第一,围绕德育、渗透德育教育展开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出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德育、学科德育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二,通过相关文献研究,结合新地理课程标准,本研究提出地理学科涵盖的主要德育内容,包括家国情怀教育、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教育、全球意识教育和人地协调观教育,之后针对四条主要德育内容梳理新版湘教版必修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第三,采用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贵州省部分高中地理教师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其中有益经验有深刻理解课标;渗透方法、形式多样;渗透途径多样;持续性地渗透。存在的问题有学情把握有待提高;二者的衔接点把握不准;对渗透德育教育认识浅显;德育评价机制缺失。第四,本文选用两个课例进行应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第一个课例选择的是旧版人教版必修二中的“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实验结束后采用问卷的形式获取学生的反馈,并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第二个课例选择的是新版湘教版必修一中的“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在实验中规避课例一中的问题,在实验结束后采取课堂提问加追问的方式获取学生的反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通过两次课例实验,得出以下四条结论,即:高中地理学科能较好渗透德育教育;深入分析学情有利于渗透德育教育;适度延长渗透时长有助于学生内化;及时评价有利于优化德育教育策略。最后,通过现状调查和课例实验,从教师和教学两个视角提出高中地理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策略。本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实验结束后获取学生反馈的评价形式单一;二是没有建立起德育教育等级评价标准。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科德育;德育教育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1.1.2 当今人才培养的要求

1.1.3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德育

2.1.2 学科德育

2.2 理论基础

2.2.1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2.2 罗杰斯人本主义德育理论

2.2.3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2.2.4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3 高中地理教材德育资源分析

3.1 高中地理学科中主要的德育内容

3.1.1 家国情怀教育

3.1.2 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教育

3.1.3 全球意识教育

3.1.4 人地协调观教育

3.2 新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课程德育资源分析

3.2.1 必修课程主要德育资源的挖掘

3.2.2 小结

4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现状调查

4.1.1 现状调查设计

4.1.2 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4.2 现状调查结果

4.2.1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益经验

4.2.2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5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应用研究

5.1 高中地理渗透德育教育基本原则

5.1.1 可接受性原则

5.1.2 学生中心原则

5.1.3 创新教学原则

5.1.4 显隐结合原则

5.2 实验准备

5.2.1 钻研教材

5.2.2 了解学生

5.2.3 设计教法

5.2.4 问题设计

5.3 实验课例设计

5.3.1 实验课例一

5.3.2 实验课例二

5.4 实验结论

5.4.1 高中地理学科能较好渗透德育教育

5.4.2 深入分析学情有利于渗透德育教育

5.4.3 适度延长渗透时长有助于学生内化

5.4.4 及时评价有利于优化德育教育策略

6 高中地理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6.1 基于教师视角的策略研究

6.1.1 重视自身道德修养

6.1.2 重视积累德育素材

6.1.3 提升德育教育能力

6.2 基于教学视角的策略研究

6.2.1 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6.2.2 关于学情分析的把握

6.2.3 关于教学内容的挖掘

6.2.4 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6.2.5 关于渗透时长的控制

6.2.6 关于教学评价的重视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关于酒店管理的论文提纲下一篇:企业并购审计风险特征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