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在社会新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文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于文明、文明行为、大学生文明行为,不少学者给予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

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篇1:

高职大学生旅游文明行为实证研究

摘    要: 一些高职大学生在旅游的“行、游、住、食、娱、购”各个环节都存在不文明行为,影响大学生的旅游形象。按照大学生的逻辑认知习惯,本文选择了大学生旅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十大旅游不文明行为进行调查和访谈,分析高职大学生的旅游不文明表现、不文明感知、文明做法、不文明产生原因、学校礼仪教育的作用、对国家有关法律的认知、不文明解决的途径等,提出改善高职大学生旅游文明行为需要学校和个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 旅游文明行为    高职教育    礼仪视角

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很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大学生作为外出旅游很重要的消费群体组成部分,其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地区旅游者的群体特征,更代表一个地区的素质教育和文明标杆。近年来,旅游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被诟病,尤其是“00后”大学生,外出旅游的动机很强、频率加快、范围扩大,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一、高职大学生旅游行为调研分析

(一)大学生的基本信息

1.性别

调研结果表明,目前高职大学生的男女比例是失调的,女性的比例占85.96%,男性的比例只占14.04%(表1)。

2.年级

调研结果显示,本次调研,高职大学生一年级的同学比例占59.36%;二年节的同学比例占18.72%;三年级同学的比例占21.92%。因为高职大学生各专业实习期一般安排在大二或者大三,二年级和三年级同学的样本略少。在本次样本里,没有包含“3+2”专本贯通专业的学生,也就是没有设置“四年级”,主要考虑到选择的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院校或者省特色技能名校专本贯通的专业比较少,大部分专业还是三年学制(表2)。

3.出游经历

关于高职大学生出游的经历,调查结果显示“省内”旅游比例占70.94%;“本地”旅游比例占49.01%;“国内”旅游比例占47.04%;“境外”旅游者的比例最少,占8.37%(表3)。

通过访谈得知,目前大学生外出旅游受经济因素制约较大,本地和省内因为交通便利,旅程较短,旅游成本相对省外和境外较低,因此旅游机会较多。

(二)调研内容分析

1.关于高职大学生不文明旅游行为

在有效调研问卷中,大学生十大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比例超过50%的选项占5项,包括“随地吐痰丢垃圾、如厕不冲水、吸烟不分场合、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脏话连篇举止粗俗”;比例超过40%的选项占4项,包括“争抢座位不礼让、加塞不排队、景区乱刻乱画攀爬、不尊重宗教习俗”;比例超过30%的选项1项,“个人卫生习惯差”(表4)。

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旅游不文明行为里最突出的内容,给学校教育或者社会宣传提供了很好的数据参考。

2.关于大学生自己或者同學存在旅游不文明行为

在有效样本中,“偶尔有”的比例最大,占73.89%;“经常有”的比例占16.01%;“从来没有”的比例占10.1%(表5)。

关于“从来没有”这个结果,笔者通过后期访谈,认为很多大学生在问卷调查时有意回避了自己实际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主观意识里面“美化”了自己,这个比例可能略大。

3.大学生旅游不文明行为发生的环节

在统计高职大学生旅游礼仪行为发生的环节的时候,按照旅游的六要素“行、游、住、食、购、娱”,大学生认为主要发生的环节在“就餐”,比例占66.5%,“游览”占63.1%,“出行”占51.97%。其他环节,比如“娱乐”占38.7%;“住宿”占27.59%;“购物”占20.9%(表6)。

通过各个旅游要素的比例,可以了解到高职大学生在旅游各环节中不文明行为最不满意的是“就餐、游览、出行”,这和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成正比的,是每一个大学生旅游都涉及的,至于“娱乐、住宿、购物”对有的大学生旅游来说可能不是必选,尤其是短途旅游、近郊旅游、周边旅游等模式。

4.大学生旅游不文明行为严重程度

统计高职大学生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严重程度的结果显示,比例最高的是“一般”,比例占62.07%;其次是“非常严重”“不严重”和“不好说”(表7)。

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认为旅游不文明行为不乐观,大部分人出游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在下降,和目前高职大学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缺少知行合一的氛围和土壤。一些高职大学生在学校曾经学过礼仪素养课程,但是在实际旅游过程中随大流,缺少自觉自省(表7)。

5.对于其他大学生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态度

高职大学生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态度,通过调研结果可知,“深恶痛绝”的占52.71%;“选择无视”的占37.93%;“无所谓”的占5.91%;还有3.45%的认为“无伤大雅”(表8)。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大学生对旅游不文明行为是非常反感的,都希望大学生外出文明礼貌;极少数的大学生对外出旅游的不文明行为选择了“无所谓”,看出一些大学生比较自我,对公共领域的文明礼貌“事不关己”;“选择性无视”的大学生比例很高说明了大学生只有在涉及自己的旅游不文明行为才会有所行动,要不就随大流,和目前整个社会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6.在旅游过程中看到其他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做法

高职大学生对其他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做法统一结果显示,“劝导或者提醒”的占57.64%,“无视”的占30.05%,“拍照或者录制视频网络曝光”的占7.39%,“向有关部门举报”的占4.39%(表9)。

通过和部分大学生交流可知,大学生内心是希望劝导或者提醒其他不文明旅游,但是仅限于熟悉或者熟知的同学,对于陌生的其他大学生就不会这样做,宁愿选择“无视”,或者非常极端的不文明现象,采取“网络曝光”或者微信吐槽的方式发泄,很少有大学生向有关部门实名举报,主要是举报方式不便捷和成本太高。

7.高职大学生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关于高职大学生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原因,通过调查统计,认为“素质不高”的占82.51%,“法律意识淡薄”的占52.96%,“政府宣传管理不到位”的占44.33%,“景区的原因”的占43.35%,“其他”的占20.69%(表10)。

通过和大学生交流得知,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外出旅游出现不文明行为言行举止主要是自己修养不够,素质不高,缺少某些礼仪知识的熏陶和学习,也就是“不知”。部分大学生认为作为政府和提供旅游各要素的企业(比如旅游景区等)应该加大正面引导和宣传,加强监督管理,对不文明的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劝诫。有的大学生提出,旅游从业的人员,比如导游应该在旅游过程中多提醒劝导;有的大学生提出要对不文明的旅游者严加惩戒,不文明旅游行为靠道德谴责是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的。

8.对旅游者黑名单制度的看法

对于国家《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及黑名单制度,73.65%的大学生支持國家旅游局的做法,认为非常有必要,能够有力净化旅游环境,提升旅游者素质;26.35%的大学生认为效果不好说,对旅游者的惩罚警示或者惩罚力度有限(表11)。

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涉及旅游者主要内容包括不遵守公共秩序、破坏公物、违反社会习俗、损坏文物、涉黄赌毒、危及他人安全行为、破坏生态环境、扰乱旅游秩序等。目前,《国家旅游局关于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早已实施,已有29人(包括1名导游)被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纳入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旅游者将被国家旅游局通报并且信息保存1至5年,且动态管理。通过访谈,大部分高职大学生认为游客黑名单制度很有必要,但是制度缺少刚性,对旅游者的惩罚约束有限,目前我们国家个人的信用体系制度还不完善,还不能完全被各职能部门共享,旅游者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即使被国家旅游局通报,对旅游者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

9.学校开展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影响

关于学校礼仪教育和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关联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有直接影响”的占65.52%,“不好说”的占25.62%,“没有影响”的占8.87%(表12)。

通过访谈得知,开设礼仪课程的学校的大学生对于礼仪教育和旅游者的行为的影响最肯定,认为有直接影响,因为很多大学生来自农村,原来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对很多旅游不文明也有“不知道”或者“不懂”的情况,如果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合理或者不文明,很多大学生就会有意识纠正自己的行为。关于“不好说”的选择,部分大学生认为,文明礼仪是基本的素质,除了学校外,还有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认知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不能简单说大学生行为失范就是学校没有教育好。

10.大学生提升旅游文明的途径

对于高职大学生提升旅游文明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学习礼仪知识、增强个人文明意识”的占85.71%,“社会和学校教育引导、营造氛围”的占75.12%,“旅游目的地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的占63.3%,“国家和地方健全监督管理体制”的占50.25%,其他的占12.56%(表13)。

通过访谈得知,大学生认为提升自我旅游素质的主要途径依次是:个人、学校和社会、旅游目的地、政府部门。这说明礼仪修养,首先还是个人问题,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离不开社会的影响和别人的鞭策。从小的家庭教育、耳濡目染,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社会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对于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要及时惩罚和警示,多管齐下,才能营造和谐文明的旅游环境。

二、调研主要结论

(一)礼仪教育与大学生旅游文明行为有直接关系

通过调查问卷得知,大学生认为学校是否接受过礼仪教育或者训练对外出旅游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比例高达65.52%,“没有影响”的比例仅占8.87%。对于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发生不文明行为的原因,82.51%的同学认为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问题,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可不文明行为主要是缺少教养或者素质有待提高。大学生都认为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即使有的大学生有不文明的旅游行为,也会受到大家的谴责或者旅游者会自我反省。

(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对大学生旅游文明行为有间接影响

目前大学生都比较个性和创新,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但是旅游离开了惯常环境,很多大学生就会表现出和在家庭或者学校异同的表现,更容易受到目的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具体心理活动表现是随大流,别人旅游不文明我也入乡随俗,反正没有其他熟人看得到,对自己道德和纪律要求降低。

(三)大学生旅游不文明行为和礼仪认知存在差异

通过访谈得知,部分大学生填写调查问卷时存在主观美化自己的可能行为,比如关于“是否有不文明行为”的调查,很多大学生都会有意识回避自己存在的不文明问题;对于身边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具体做法,很多大学生选择了“提醒或者劝导”,同时有很多大学生选择了“无视”,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回答。很多大学生都对不文明旅游行为深恶痛绝,如果涉及他人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因为大环境使然,很多人认为是管理部门或者工作人员的职责,自己如果干涉很可能带来不便或者“引火上身”的后果,因此认知和行为存在不一致。

三、高职大学生提升旅游文明行为的建议

(一)学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里,应该把礼仪有关的课程设置为通识课、必修课,延长学习的时间,增加实践的比例。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大学生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出现是源于对礼仪专业知识不了解,因为“不懂”所以把原来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带到旅游活动中,例如,外出旅游要“入境问俗”“入乡随俗”,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但是因为大学生对旅游目的地的法律和习俗不了解导致不文明行为的产生。最后,学校教育机构有义务和责任传承中华优秀礼仪文化,把东方的礼仪文化和西方的礼仪文化的异同解释清楚,并且“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二)提升大学生旅游礼仪素养

文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标杆。不管旅游还是待人接物,大学生都应该提高礼仪素养和文化素质。一方面在课堂上系统接受旅游礼仪有关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网络途径在线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旅游礼仪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做高雅有情趣的大学生。

(三)加强大学生旅游礼仪实践

目前高职院校里,理论学习的比例或者教师讲授的比例过高,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可以通过筹建礼仪队或者志愿者服务各种大型活动加强大学生礼仪实践。另外,大学生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看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为上存在差异,求同存异,见贤思齐,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对文明礼仪的认知,做文明有礼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张燚.当代大学生旅游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2]祁成凤,孙浩捷.大学生旅游不文明行为分析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学生为例[J].经贸实践,2018(12):257-258.

[3]常飞.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测度与矫治研究——以昆明大学生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

[4]甘晓毅,张雪佳,姜利丽.昆山市高职院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12):20-21.

[5]杨海,郑伟民.立德树人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培育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03-108.

基金:2016年山东省文化厅“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传统礼仪文化与旅游者行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ZY201610164;2016年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基于礼仪视角的山东高职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6SZJ047。

作者:谢建宏

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篇2:

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解析

摘要:在社会新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文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于文明、文明行为、大学生文明行为,不少学者给予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到底有哪些内容,尚没有清晰地界定和解读,本文试图对文明行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内容进行分析,这对于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增强文明修养以及进行文明意识的教育、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

“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是每个人点头或弹指瞬间流露出的内在学识和文化修养,是个人风度和魅力的体现。文明程度是人类进化的标尺,是民族优劣的标志。分析大学生文明行为,无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大学生内涵修养的培育、品德境界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深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指导价值。

一、文明与文明行为

社会文明,从简单点的层次理解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包括理解生活的基本方式、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运作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上述三个要素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这就是社会文明。文明就是要造就有修养的人,文明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成果的积淀,也是人的行为和精神状态的具体表现。我们认为,文明在现代社会中,就是与文化结合紧密的一种现代物质文明趋于发达条件下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包括对新事物、新技术、新思想、新思维、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的内化并能转化为个体、群体、组织,甚至国家民族的理念、精神等方面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形态。文明行为,是符合所在社会经济条件下衍生的社会文化、社会政治相吻合的在社会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个人、群体、组织、地区、国家、民族的活动形式和表现方式。行为是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它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文化制度、个人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或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做出的能动反应。人的行为可分为外显和内在行为。外显行为是可以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言谈举止;而内在行为则是不能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如意识、思维活动等,即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进一步推测其内在行为。我们通过对大学生在校园中不文明行为的观察和调研,发现有许多不文明的行为,比如:在图书馆、教室抢占位子而人不到;食堂买饭时插队;离开教室时不带走垃圾;上课时迟到、早退、旷课、逃课;在图书馆阅览室随意讲话讲脏话;上课时手机铃声响起等。为什么在高等学府中会产生如此不文明的行为?许多研究者都谈了客观环境与条件,主观上的内在动因等等,但是我们应该从行为产生的本质上来认识。一般来说,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和行为结果。行为主体:人,具体而言是指具有认知能力,并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目标指向所涉及的对象,既包括人也包括其他事物;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等;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从这些行为产生的结构因素和发展过程,我们完全可以根据高校大学生的存在现状找到有力的、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略。

二、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内容界定

那么,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应该有哪些基本内容呢?如何进行分类标准的界定?目前对此尚无太多的分析。因为高等学府是“生产思想”的地方,她所确立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培养对象有较高的文明水准和文明境界,所以就不能简单地从零散的日常生活和社会道德方面去考量。我们阅读到的大量文章都是讲社会生活文明行为,对文明行为的内容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认为,大学生文明行为的主要分类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类型:①政治文明行为: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在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政治文明由政治主体文明、政治关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意识文明等方面构成。大学生政治文明行为的表现主要是政治参与、政治意识、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水平、政治敏感度、政策水平等方面符合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②利益文明行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分配之主次分明和统筹兼顾,合理合法获取利益,体现自身价值,遵循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降成本、讲效率、讲公平、讲公正,摒弃见利忘义、急功近利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行为;③道德文明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发展纲要》的规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标准是清楚的,宣传教育力度要增加;④习俗文明行为:入境问俗,移风易俗,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倡导新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观念,适应特定区位的文化习惯;⑤宗教文明行为:信教自由,对宗教教义、宗教禁忌等要尊重,但必须符合我国民族政策,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明宗教行为;⑥礼仪文明行为:精神风貌之礼、言行之礼、仪式之礼等方面众所议定、众所习用的规则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按照等级相称律、约定俗成律、时空有序律和客随主便律等礼仪规律要求大学生自身;⑦组织文明行为:非国家性组织的规章制度、机构、纪律等方面,对该组织的成员来说是需要遵守的,而且组织的文化、理念、宗旨、作风、发展哲学等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都要在组织中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⑨娱乐文明行为:休闲文化,休闲产业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文化的功能不可小觑。恢复身心健康、增强社会团结、娱乐中存在创造性元素、探讨礼仪伦理规律,甚至可以将娱乐文化上升到一个国家的国民性的高度来认识。⑨网络文明行为:在网络活动中应该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规则、制度等活动形式和行为规范。

三、青年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延展价值

我们分析当代大学生文明行为的分类标准和内容,就是为了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不能简单理解为日常生活行为。但是这些文明行为的标准还是比较模糊的,在操作方面还缺乏实践性。大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是需要养成的,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尚需21天的重复和历练,何况这九种文明行为的内容。特别是内在行为的养成,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接受新的事物,培养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定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产生不文明行为的内在动因之后,采取相对应的对策和措施。着眼于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矫正对策的探讨,把具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转化成高等院校可供操作的方案,并全面贯彻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中去,这就是一项系统工程了。试图为切实改变大学生不文明现象的发生,增强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出活动载体和文法性的规范。例如:大学生文明公约——文明礼仪篇:仪容举止,恰当庄重;衣着打扮,朴素大方;遇见师长,主动问好;路遇求助,热情帮助;公共场合,慎言慎行;志趣高洁,精神健康;洁行垂范,语言文雅。文明学风篇:笃诚治学,忌肤浅浮躁;追求卓越,忌固步自封;弘扬学术,忌浅薄无知;严谨求证,忌抄袭作弊;虚心求教,忌狂妄自大;刻苦认真,忌弄虚作假;好学敏思,忌得过且过。文明教室篇:文明礼貌,忌言语粗俗;尊重师长,忌旁若无人;保持整洁,忌乱扔垃圾;按时作息,忌迟到早退;专注听教,忌私语走神;勤擦黑板,忌乱帖乱画;遵守秩序,忌占座夹塞。

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教育的大力配合,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每个个体文明意识的提高。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学校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丁立平,胡兵,范茜.五因素人格模式与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J].现代大学教育.2002,(3)

[2]田爱民,胡滨,董伟英.论当前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于忠汉.怎样培养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J].现代教育科学.1997,(11)

作者简介:呂俊涛(1960-),男,陕西周至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管理。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文明行为与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研究。項目编号:SZZD10001;2010年陕西师大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青年学》课程教学内容、手段与技术改革研究

作者:呂俊涛

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论文 篇3:

“互联网+大学生生态教育”实践途径研究

摘 要 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高校学生的环保意识薄弱。与此同时,生态教育力度不足,生态教育行动力弱,生态教育实践性缺乏,学生生态体验缺少有效渠道。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渠道和空间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生 生态教育

The Way of Practice of “Internet plu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Education”

LIU Kui, YANG Rong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被提高到治国理政的高度。在当前形势下,对探究“互联网 + ”理念下的大学生生态教育实践途径,丰富和拓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渠道和空间,构建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具有极高的价值。

1 加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1)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造成恶劣影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经济发展模式转换、体制深层次改革正在加速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及人才培养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态人”。

(2)是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与社会责任。培养具有生态责任意识的优秀社会人才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群体是否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通过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大学生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才不是一句空话,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够得到顺利的贯彻和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思考借助新媒体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3)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中生態文明教育缺位,这就造成了学生们生态文明观念淡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了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接到新一代大学生的手中,促进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担已经落到了他们的肩上。然而,现实显示出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与时代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需要顺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要求,促进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有效的途径增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养成教育,引领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

2 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及高校生态教育开展现状

2.1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我们通过网上问卷与线下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天津市18所高校在校生进行了调查。

通过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关于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的简单结论:(1)当代大学生对当前生态破坏现象较为了解,但对生态基本知识了解较少;(2)多数学生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对生态现状表示担忧;(3)多数学生愿意为生态保护及生态教育的发展建言献策;(4)多数学生知行不一,虽愿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但缺乏实际行动,生态环保实践参与度较低;对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却做出了一些破坏生态的行为。

由以上结论可看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已经觉醒,但还不够健全,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存在矛盾性。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不到位,存在很多差异,还有较多大学生没有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正确的生态观。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活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推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

2.2 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我们通过网上调查与线下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了与生态文明教育相关的课程,但仍然存在较大缺陷。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仅将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包含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上,并且没有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规划,缺乏系统的专题教育。在教学手段上,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是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突出问题。课堂教学是现在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度低,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情感,这也就导致学生生态文明践行实效低下。在情感体验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极其缺乏,未适时开展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相关实践活动,学生体验式学习程度不高,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的动力不强,这也就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内化过程的缺失。

由此看来,传统的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已经无法与新时代背景下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势相适应,探究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教育新途径势在必行。当前社会,教育面向新时代进行网络化变革,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及应用为信息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当前形势下,研究如何将“互联网+”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拓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渠道和空间具有极高的可行性与重要的现实价值。

3 “互联网+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

3.1 加强网络平台及新媒体运用,积极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和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当代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和渠道,极大地增强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领域的网络平台及新媒体建设,加强校园生态文明教育媒体的运营和管理,为生态文明教育搭建新的教育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开辟新的战场。通过图片文章、街头访谈、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以及校园文化中,形成整体氛围,进而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3.2 强化体验式教育,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

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参与度高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态教育,在体验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充分发挥体验式教育作为第二课堂对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的支撑功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要将尊重和维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的生活方式中去,在体验中逐渐去提升和塑造他们的生态认知水平以及尊重自然的生态意识。进而帮助他们塑造正确的生态道德观。要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与生态文明相关的系列讲座和知识竞赛、校园绿化、绿植领养等校园生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让学生们学会主动承担保护生态文明的责任。课外实践要坚持合理统筹规划与教学内容协调的原则,不仅仅把生态实践局限在寒暑假期间,让成为生态实践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一种常态行为。鼓励学生在学生在课余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田亩乡间、水库河流、企业工厂等地进行实地生态实践调查研究,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生态现状,强化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醒学生自觉参与、自我改正、自我提高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生态道德素质。

3.3 建立“互联网 + 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创建生态文明教育共享平台

各高等院校应沟通协商,携手合作,广泛参与,共同建立“互联网 + 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吸纳高校及社会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联盟,着力提高联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各盟员单位要共同发力,广泛发声,协同发展,形成合流,在生态文明教育领域起到先锋队与领头兵的作用。

运用网络及新媒体平台,立足于全国高等院校,携手相关政府机构、企业单位和一些重要的社会生态组织,创建“互联网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共享、合作、开放、包容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运用 QQ、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使互联网与手机载体充分结合,实现课堂教学与課外教学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生态文明实践中去,并相互交流实践心得,以推动其对生态文明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

4 结语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创建“互联网 +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运行模式,是丰富拓展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途径的有效举措,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及人才观,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培养具有现代生态文明观念的高级创新型人才,为既有“金山银山”更有“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系河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大学生生态实践教育途径探究”(201610080094)成果

参考文献

[1] 格根塔娜,侯彦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18(1):73-76.

[2] 王淑英,孙克俭,郭岩.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现状、原因及对策[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49-52.

[3] 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2016.

作者:刘奎 杨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地产税务筹划风险控制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