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法律文化论文提纲

2022-10-07

论文题目:传统“无讼”思想及其时代转化研究

摘要:“无讼”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无讼息争”的理念在经过历代统治者强化之后成为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的主导思想,更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追求。通过对“无讼”思想的基本面向进行深度解读,分析其生成基础、本质特征、在传统社会的实现途径以及影响,有利于客观且全面地把握该思想的影响力以及其当代价值。“无讼”思想所蕴含的道德教化、情理结合、基层自治、依靠群众等精神体现了德法共治、以民为本的智慧,在当下中西方法律文化交汇、碰撞的进程中表现出与现代法治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生命力,不仅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吻合,也与现代法治理念相适应。在社会发展愈发多元化的今天,各类矛盾的层见叠出造成了诉讼数量的急速增长,而诉讼率过度攀升所形成的“争讼”现象又反过来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形成恶性循环。与此同时,基层调解制度虽已建立推广,但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在城乡基层治理中仍存在诸多困境,社会价值取向扭曲以及道德教化作用弱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要想解决上述困境,需要回归其背后体现的“无讼”思想本身,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角度更为系统地把握其本质,厘清其积极成分与消极成分,探索并汲取“无讼”思想中契合当下发展实际的部分,对其进行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新时代法治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与基层司法并驾齐驱,共同发挥在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作用。通过完善纠纷解决机制,拨正社会混乱的价值取向,倡导适合社会发展的法律思想导向等方式,化解各类矛盾纠纷,遏制“滥讼”现象,从而节约司法资源,达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无讼”思想;传统法律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学科专业:法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基本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 基本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 基本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传统“无讼”思想的基本面向

第一节 “无讼”思想的生成基础

一、经济基础

二、政治基础

三、文化基础

第二节 “无讼”思想的本质特征

一、以儒家文化为根源

二、以和谐为核心

三、注重道德的力量

第三节 “无讼”思想在传统社会的实现途径

一、道德教化

二、多方调解

三、严惩“讼徒”

四、法令约束

第四节 “无讼”思想对于传统社会的影响

一、“无讼”思想的积极影响

(一) 维护社会稳定

(二) 节约诉讼成本

二、“无讼”思想的消极影响

(一) 厌讼、惧讼风气的形成

(二) 法律意识的淡漠

第二章 “无讼”思想时代转化的理据与表现

第一节 “无讼”思想时代转化的理据

一、“无讼”思想的有益成分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相契合

二、“无讼”思想的有益成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三、“无讼”思想的有益成分与良法善治理念相契合

(一) 契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需求

(二) 契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需求

第二节 “无讼”思想时代转化的典型例证

一、人民调解制度

二、司法调解制度

第三章 “无讼”思想时代转化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无讼”思想时代转化在理论上的困境

一、“惧讼”“厌讼”理念的合理性被忽视

二、道德教化的理念被无限放大

三、自治理念的缺位

第二节 “无讼”思想时代转化在实践中的困境

一、基层社会矛盾的转变

(一) 矛盾主体发生变化

(二) 矛盾客体发生变化

(三) 矛盾内容发生变化

二、人民调解制度与当下基层矛盾处理规则之间的冲突

(一) 人民调解制度自身存在漏洞

(二) 人民调解制度的自治性与基层自治能力不足间存在冲突

(三) 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性与基层法治不完备间存在冲突

(四) 人民调解制度的道德性与基层德治力度不足间存在冲突

第四章 “无讼”思想时代转化困境的克服

第一节 “无讼”思想时代转化理论困境的克服

一、促进“惧讼”“厌讼”消极影响向积极影响转化

二、吸收道德教化中的有益成分

三、促进自治理念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第二节 “无讼”思想时代转化实践困境的克服

一、完善人民调解制度

(一) 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二) 加大资金扶持

(三) 加快调解依据的革新

(四) 提高人民调解协议的权威性

二、完善司法调解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单位财务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工业文化旅游石油工业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