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低效作文教学论文

2022-05-0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学低效作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而关于作文、作文教学,我们探索研究得也比较多,但正如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蔡伟所说:“写作教学依然是语文界公认的教学难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

中学低效作文教学论文 篇1:

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现象探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正如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蔡伟所说:“写作教学依然是语文界公认的教学难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作文教学为什么一直举步维艰,低迷不振,收效

调查结果,一个铁定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没有多少学生喜欢作文课了,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显得多么乏力!作文教学生态不景气。面对这种现状,研究者多是从学生角度去问症开方,多是归责于学生。我认为这种分析问题的思维视角有失偏颇,不科学,它忽视了教的方面。这里有一个被遮甚微?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什么一直原地踏步,提升较慢?为此,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原因透析: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

基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我在鄂州市几所中学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对待作文教学的问卷调查,具体情况见表1。蔽的事实,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

(一)技法至上,作文指导思想偏失正途

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乏力、低效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者的指导思想偏离正确方向。面对应试作文及升学的压力,教师高举应试主义大旗,煞费苦心地企图用写作技巧教学让学生作文收获高分。然而,纵使教者心力交瘁,也只能是收效甚微。学生不能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以为作文不过是用所谓的技巧骗取分数而已,从而导致作文教学滑向另一个极端——学生写作兴趣、热情衰退,文章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少了真诚,多了虚伪,少了个性,多了平庸。

(二)作文教学策略不当,缺乏科学性和系统化

当今,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性大。作文教学搞散打,今天强调这个,明天训练那个;今天布置一个题目,搞点写法指导,之后再评改。学期、阶段教学计划没有,体系没有。散乱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低效甚至适得其反的。学生必然是疲于写作,写了一大摞子作文本,还不知道作文是咋回事,一提起写作,心情压抑,一写起来,不成样子。

(三)把作文教学当作阅读教学的附庸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作文扔到一边,不理不睬,笔者认为这叫“不作为”现象。这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理念把握不准,以及对教材编写体系的误读,认为作文教学无足轻重,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而已。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搞好阅读教学,搞好了阅读教学,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业务手册里没有了作文教学任务设计安排,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清一色的阅读教学。笔者从事教研多年以来所听的公开课没有一堂是关于作文教学的,这种现象不仅凸显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附庸地位,而且也暴露了我们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不作为事实。

(四)教师本身欠缺写作功底

我们现在的许多语文教师怠于写作,很少有写作的习惯。现在的事实是不仅学生怕写作,教师也怕写作,怕作文教学,有的甚至因怕教作文而怕教语文。再者,也有很多教师本身欠缺写作能力,一拿纸笔也是思路阻塞,笔下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教师不写作,不能写作,又如何能真实地把握写作的规律呢?更遑论去指导学生写作。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二、回归建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语文界的作文教学种种沉疴,我们该怎么做?作为处于作文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我们需要审视我们的种种低效行为和不作为,否则的话,我们真会断送了作文教学的前程,也真会“误尽苍生”。因此,个人不揣浅陋,拟就作文教学,提出几项建设性意见,以期引玉,共同提升作文教学效率。

(一)认识——什么是写作及写作的动力

思考和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首先就要探寻科学的作文观,我在此研究的是作为动词性质的作文即写作。写作是一个关涉生命意蕴,关乎生活质量,关系人生价值的过程。学生的写作是作为写作主体的言语生命的体现。写作源于人的心灵,源于一种言语生命意识的觉醒,因此,写作过程首先是个性的言语生命用自己的语言找寻和展现言语存在的家园过程,也是用言语守护、充盈自己的生命、精神家园的过程。所以学生的言说欲、言说权才是写作的真正动力。明确了写作的本源性及动力源问题后,任何有违言语生命的应试写作教学都是徒劳的、反效的。没有科学的作文教学理念作指导,在作文教学中必然会导致作文教学过程游离于学生实际写作之外,强调教师的权威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以至于学生作文的目的最终偏离终极目标。一言以蔽之,现在有些教师不是在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文来展示鲜活的自我,而是教他们怎样“造文”得分数。

因此,作文教学应为“言语生命”、为“人”服务,而不是服务于分数。教师应该顺应、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语禀赋和性情,而不能对其进行囚禁和扭曲。每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言语生命,他们都有言说欲和言说权。教师要转变角色,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回归作文教学课。作文理应是学生言语生命的文字展现,教师的作文教学要挣脱应试枷锁,教者不是给出条条框框,教学生怎样去拼凑造作文,而应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用心去发现并关注每一个写作主体生命的潜能和才情,顺应、庇护、唤醒、养护其言语生命的成长,并促成其言语生命的美丽绽放。教师决不能在应试的桎梏下模糊了认识,误读了写作,忽略了主体,放逐了学生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对策——有效作文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写作理论水平,要研读一些关于写作的专著,洞察写作的一般程序、机制和规律。同时,教师也要“下水”写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亲身体悟写作规律,品味写作甘苦,才能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特级教师王栋生说:“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和创造兴趣告诉学生……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教师的写作,是“以其清清,使人昭昭”,效果自然会好。而且,教师“下水”写作,并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刊登发表,一方面可展示自己的才华,收获一种认可和荣誉;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创建一种浓厚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笔者从教语文时经常“下水”写作,授课班级学生写作风气浓厚,学生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还在各类作文活动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我想这与老师“下水”写作不无关系。

其次,作文教学要常规化、有序化、效率化。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训练应当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的吗?那么就需要一个明确

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能有好的效果。”要改变语文教学学年、学期作文教学无计划、无序化、无效化的“三无”现象。当然,我们目前尚没有一套较有权威的、有学科体系性的作文教材。因此,教者就要探索一套具有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案,使作文教学有抓手,有章可循。在这方面,山东省著名特级教师赵春风的“主体作文教学体系”,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的“绿色作文教学研究”和浙江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的“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等成效显著,有借鉴价值。所以,面对作文教学无本可依的状况,教师要多探索、多研究,变被动为主动出击,攻克作文教学难关。

再次,运用多种作文教学方式方法。无论何种作文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言说表达欲,促使他们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的问题。第一,我们可以开展多样语文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与社会对话,引导他们去感受和体验真切的生活,用“大语文”观去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发掘写作的每个细节。第二,方法比知识重要,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筛选、整合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三,优化借鉴具体作文教法。当下的作文教法研究也有成果可鉴,例如情境作文法、快乐作文法、行走作文法等。我们可采众家之所长为我所用,多借鉴,多吸收利用。总之,作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立足点不是教师屈服应试压力单纯去训练写作技巧,而是要真正激活学生的言语生命,最终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的境界。

最后,优化作文评价机制,要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去评价作文教学。第一,根据各学段和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设计作文评估方法和内容,不能简单用《语文考试说明》中的作文相关要求代替。第二,运用多种作文评改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写一教师评一学生一看了之”的形式,可以进行师生共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评”不是写作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评”后改的第二次写作应该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步骤。第三,教师要优化作文评改的维度。把文章学评价和写作学评价两个维度整合起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传统的作文评价维度是文章学角度,多从主题、结构、语言、内容等方面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这是一种静态评价策略,侧重对写作结果的分析,对写作主体的写作过程则缺少窥评。而写作学评价关注的侧重点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构思能力、行文能力、修改能力,属于一种动态的评价策略,它关注的是写作的整个过程。此种评价策略会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重视写作基本素能的生成。第四,评价的终极功能是唤醒、养护、培植学生的言语写作生命。我们要树立每位学生都是言语写作天才的理念,教师评价时应少点工具性多一份人文性。

当下,谈及作文教学的确是一种沉重的话题。作文教学,教师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面对那些有天赋、有才情、有鲜活生命、有创造力的学生时,我们又有多少作文教学可以胡来?目前的中学作文灰色生态固然与社会、学校等因素有关,但当我们对种种摧残、污染、误导学生写作天性的因素深恶痛绝、咬牙切齿时,当我们把所有矛头指向干扰作文生态的外界时,我们不能被一个事实蒙蔽,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和不作为,是不是应该对这场学生写作热情、写作能力集体滑坡的教学事件负重要责任呢?我想我们教者是应该带着这样的反思去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行为的时候了。

作者:冯齐林

中学低效作文教学论文 篇2:

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现象探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而关于作文、作文教学,我们探索研究得也比较多,但正如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蔡伟所说:“写作教学依然是语文界公认的教学难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害怕写作,教师怕教写作的现象始终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大面积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依然是水中月,镜中花。”作文教学为什么一直举步维艰,低迷不振,收效甚微?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什么一直原地踏步,提升较慢?

一、原因透析: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

基于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笔者在鄂州市几所中学进行了一项关于学生对待作文教学(课)的问卷调查(统计表见下页)。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一个铁定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没有多少学生喜欢作文课了,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方面显得非常乏力!面对这种现状,研究者多是从学生角度去问症开方,多是归责于学生,笔者认为这种分析问题的思维视角有失偏颇,不科学,它忽视了教的方面,这里有一个被遮蔽的事实,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及不作为,才是导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一)技术主义至上,作文指导思想偏失正途

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乏力、缺钙、低效的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者的指导思想偏离正确方向,面对应试作文及升学的压力,教师高举应试主义大旗,煞费苦心地希冀用技巧教学来帮助学生作文收获高分。然而,教者良苦用心甚至心力憔悴,但收效甚微,学生难以从写作中获得快乐,以为作文不过是用所谓的“技巧”骗取“分数”而已,从而导致作文教学滑向另一个极端——反效:学生写作兴趣、热情衰退,文章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少了真诚,多了虚伪,少了个性,多了平庸。

(二)教师本身欠缺写作功底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怠于写作,老师很少有写作的习惯。如今的事实是不仅学生怕写作,而且教师也怕写作、怕作文教学,有的甚至因怕教作文而怕教语文。再者,也有很多教师本身欠缺写作能力,一拿纸笔思路阻塞,笔下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故教师不写作,不能写作,又如何能真实地把握写作经验呢?更遑论去指导学生写作。

(三)作文教学策略不当,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当今很多教师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随意性大。作文教学搞散打,今天强调这个,明天训练那个;今天布置一个题目,讲点写法指导,之后再评改,年级、阶段教学计划没有,体系性没有,散乱的作文教学只能是低效甚至反效的。学生必然疲于写作,写了一大摞作文本,还不知道作文是咋回事,一提起写作,心情压抑,一写起来,不成样子。

(四)把作文教学当作阅读教学的附庸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把作文扔到一边,不理不睬,笔者认为这叫不作为现象。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理念把握不准以及对教材编写体系的误读,认为作文教学无足轻重,作文教学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语文教学就是搞好阅读教学,搞好了阅读教学,学生的作文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业务手册里没有了作文教学任务设计安排,我们的语文课堂变成了清一色的阅读教学。这种现象不仅凸显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附庸地位,而且也暴露了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不作为事实。

二、回归建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怎么做?

面对语文界作文教学的种种沉疴,作文教学,我们该怎么做?作为处于作文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需要审视教学中的种种低效行为和不作为现象,否则,我们真会断送了作文教学的前程,也真会“误了天下苍生”。因此,个人不揣浅陋,拟就作文教学,提出几项建设性意见,以期引玉,共同提升作文教学效率。

(一)认识——什么是写作及写作的动力

思考和解决作文的教学问题,首先就要探寻科学的作文观,笔者在此研究的是作为动词性质的作文即写作。写作是一个关涉生命意蕴,关乎生活质量,关系人生价值的过程。学生的写作是作为写作主体的言语生命的体现。写作首先源于人的心灵,源于一种言语生命意识的觉醒,因此,写作过程首先是个性言语生命用自己的语言找寻和展现言语存在的家园的过程,也是用语言守护、充盈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家园的过程。所以,学生的“言说欲、言说权”才是写作的真正动力。明确了写作的本源性及动力源问题后,任何有违言语生命的应试写作教学都是徒劳的、反效的。没有科学的作文教学理念指导,在作文教学中必然会导致作文教学过程游离学生实际写作之外,强调教师的权威而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作文的目的偏离终极目标。一言以蔽之,教师不是在引导学生怎样写作文展示鲜活自我,而是教他们怎样“造文”得分数。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我们要用科学的写作理念来指导,作文教学应为“言语生命”、“人”服务,而不是服务于“分数”。教师应该顺应、培养学生自然的言语禀赋和性情,而不能囚禁和扭曲之。每位学生都是活生生的言语生命,他们都有言说欲和言说权。教师要转变角色,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回归作文教学课,作文理应是学生言语生命的文字展现,教师的作文教学要摒弃应试的枷锁,教者不是给框框条条教学生怎样拼凑造作文,而是尊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用心去发现并关注每一个写作主体生命的潜能和才情,顺应、庇护、唤醒、养护言语生命的成长,促成言语生命的美丽绽放。决不能在应试的桎梏下模糊了认识,误读了写作,忽略了主体,放逐了学生写作的价值和意义。

(二)地位——把作文教学从阅读教学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

众所周知,作文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现在语文教学的现实是:作文固然重要,我们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消极行为和不作为使得作文教学处于一种羞答答的地位——阅读教学的附庸,这是作文的尴尬,也是作文的悲哀。其实,阅读与作文在本质上不是一回事,有人认为阅读是写作的源泉,搞好了阅读教学就能搞好作文教学,这种假言推理是极端肤浅的。

因此,让作文教学从疲软、缺钙的泥淖中走出来,就必须给作文教学一个合乎科学理性的地位,要打破作文教学从属阅读教学的思想束缚,还它一个合理席位:一要高度重视作文在学生一生成长中的作用,虽然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培养专业作家,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却是他们一辈子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当然能培养出作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二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的语文素养好不好,最终的旨归还是看运用,写作能力无疑是一项最佳的评估指标。因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无论在宏观计划还是微观具体操作层面,都要给予作文教学足够的重视,要有作文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不仅从量上,还要从质上保证作文教学。

(三)对策——有效作文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写作理论水平,要研读一些关于写作的专著,洞察写作的一般程序、机制和规律。同时,教师也要“下水”写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只有亲身体悟写作规律,品味写作甘苦,才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特级教师王栋生说:“我喜欢写作,是因为我每次写作都是一次发现,一次创造。同样,在我的作文教学中,我也把这种发现和创造兴趣告诉学生……写作没有占用我多少时间,却给我的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路。”教师的写作,以其清清使人昭昭,效果自然会好。而且,教师“下水”写作,并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刊登发表,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收获一种认可和荣誉;另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树立榜样,创建一种浓厚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热情。笔者从教语文时经常“下水”写作,授课班级写作风气浓烈,所带学生冯莎参加全国作文大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磊睿等同学在各类作文活动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这与老师“下水”写作不无关系。

其次,作文教学要常规化、有序化、效率化。张志公先生认为:“语文训练应当并且可以有科学的方法。学习不是循序渐进的吗?那么就需要一个明确的、合乎科学的序,教和学有所遵循,循着这个序,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教下去,学下去,才能有好的效果。”要改变语文教学学年、学期作文教学无计划、无序化、无效化的“三无”现象。当然我们目前尚没有一套较权威的有学科体系的作文教材。因此,教者就要探索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方案,使作文教学有抓手,有章可循。而在这方面,山东省著名特级教师赵春凤的“主体作文教学体系”,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的“绿色作文教学研究”和浙江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的“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序列研究”等成效显著,有借鉴价值。所以,面对作文教学无本可依的状况,教师要多探索、多研究,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出击,攻克作文教学难关。

再次,运用多种作文教学方式方法。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教师出题,学生应命写作”方式,至于学生是否愿意写,以及怎样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写作状态等问题,往往被忽略,排除在作文教学方法之外。因此,无论何种作文教学法,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言说表达欲,促使他们进入最佳写作状态的问题。第一,可以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与社会对话,引导他们去真切感受和体验真实的生活,用“大语文”观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二,方法比知识重要,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和阅读中积累、筛选、整合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第三,优化借鉴具体作文教法,当下的作文教法研究也有成果可借鉴,例如情境作文法、快乐作文法、行走作文法等,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我们可“采众家之所长为我所用”,多借鉴,多吸收有用之处。总之,作文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设计的立足点不是教师屈服应试压力单纯去训练写作技巧,而是要真正激活学生的言语生命,最终达到“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教”的境界。

最后,优化作文评价机制。要从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去评价作文教学。第一,根据各年级段和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设计作文评估方法和内容,不能简单用《语文考试说明》中的作文相关要求代替。第二,运用多种作文评改方法,改变传统的“学生写——教师评——学生一看了之”的形式,可以进行师生共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形式。“评”不是写作的终结而是新的起点,“评”后改的第二次写作应该是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步骤。第三,教师要优化作文评改的维度。把文章学评价和写作学评价两个维度整合起来,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传统的作文评价维度是文章学角度,多从主题、结构、语言、内容等角度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是一种静态评价策略,侧重对写作的结果分析,对写作主体的写作过程缺少窥评;而写作学评价关注的侧重点是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构思能力、行文能力、修改能力,属于一种动态的评价策略,它关注的是写作的整个过程,此种评价策略会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重视写作基本素能的生成。第四,评价的终极功能是唤醒、养护、培植学生的言语写作生命。我们要树立每位学生都是言语写作天才的理念,在评价时少一点工具性多一份人文性。

目前,中学作文灰色生态固然与社会、学校、制度、教育等因素有关,但当我们对种种摧残“污染”误导学生写作天性的因素深恶痛绝、咬牙切齿时,当我们把所有矛头指向干扰作文生态的外界时,我们不能被一个事实蒙蔽,那就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低效行为和不作为,是不是应该对学生写作热情、写作能力集体滑坡的教学事件负重要责任呢?我们教者是应该带着这样的反思去重新审视我们的作文教学行为的时候了。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需要的是有效作文教学。面对重构绿色、充满活力的生态作文教学,我们任重道远,更责无旁贷!

[作者通联:湖北鄂州市华容区临江中学]

作者:冯齐林

中学低效作文教学论文 篇3:

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外围突破法”的运用

【摘要】针对现在中学课堂阅读教学的低效问题,我通过多年的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摸索出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在通常的课堂阅读教学程式之外,添加某些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以求通过“外围突破”来扭转教学低效的局面。本文对该方法的涵义、运用的意义、方法和分类作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外围突破”;方法运用

一、“外围突破法”的涵义

通过多年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的摸索,我找到了一些能提高教学效果的辅助方法,它是针对由于某些阅读内容难度较大、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足等不利因素,造成的教学困难或教学效果偏低的问题,通过作用于一般阅读教学程式或文本教学的外围,起到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悟、体验、分析、评价等方面能力,它有助于化解教学困难或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对顺利开展阅读教学和增强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我称之为“外围突破法”。

二、运用“外围突破法”的意义分析

(一)有助于突破阅读内容的重、难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阅读内容由于语言晦涩、结构繁杂、道理深奥、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等原因,使学生对其难以做出正确的理解、分析,造成了阅读课重、难点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此时如果教师能找到恰当的点组织教学环节展开外围突破,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七年级上册《小巷深处》一文,“‘我’对母亲思想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是文章情节内容分析的重、难点,如果在分析“第一次变化”前插入一个外围情境问答,则有助于学生对“原因”的分析:教师先以“假如你是寄宿生,你同意你妈来教室给你送菜吗?”为问题让学生如实回答,然后教师再以“假如你妈是个又老又丑、蓬头垢面的跛脚女人,你同意你妈来教室给你送菜吗?”为问题再让学生如实回答,大量学生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给出否定答案,这时教师让学生寻找原因,就有不少学生得出与“虚荣”有关的答案,然后教师再转入课文分析,问题迎刃而解,重、难点得以突破。这个“外围问题”与课内的问题是相似的,只是增加了“情境”之后产生了真实感,学生的内心世界被触动,有“身陷其中”之感,此时和“作者”产生“零距离”接触,自然容易破解问题。

(二)有助于激活或补充原有知识

学生在阅读前是否有足够的原有知识,在阅读时能否激活原有知识,将直接影响其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当原有知识没有激活或出现缺乏时,阅读理解往往是肤浅的,甚至没有发生,而运用“外围突破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我曾上过一节课改专题观摩课,课题是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我抛弃了通常采用的先正音、朗读,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归纳各则包含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的方法。在进入课文前,先让学生进行了15分钟左右的自由发言,从“到学校的主要目的”切入,引至“学习”,定向发言话题:“如何提高学习水平?”通过我创设的良好的发言氛围,学生积极地思考和发言,并自己提出了提高学习水平的22种学习方法和态度,这些方法、态度已完全覆盖了《〈论语〉六则》中所包含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学人所长”等所有有关观点。我在学生发言后进行归纳,以一句赞叹“你们的集体智慧已不亚于中国古代的‘圣人’孔子!”转入课文教学。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和高度的自信进入课文阅读,20分钟就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了主要内容的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组织发言”即起到了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的作用,使所有学生都能轻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因为那其实就是自己原有知识的文言化。

又如我在教八年级上册《走进纽约》时,由于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大型城市,原有知识不足,对文章缺乏深刻理解,所有的阅读信息只能放在想象之中,难以内化,不利于产生真实体验。在阅读该文之前,我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有关纽约或其他大型城市的影视剪辑,这样就补充了学生原有知识的不足,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内化有关内容。

(三)有助于“激趣”和“煽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兴趣也是一切学习的源泉,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寻找能引发学生阅读热情的点,用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激情。例如:在七年级下册《黔之驴》一课的阅读教学前,我先组织讨论:老虎怕驴还是驴怕老虎?不论得到学生的哪一种回答,我都说:“你们都错了,不信的话可以打开课文看看!”此话激起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欲望,立刻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后面的教学也就顺手了。又如:在教读八年级下册《南京大屠杀》前,我先播放了有关影视片段(如《南京梦魇》),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为课文教学定下沉重、悲痛、激愤的感情基调,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了深刻体验,这就是“外围突破法”的“煽情”作用。

(四)有助于知识、能力的拓展和迁移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而学生在阅读课掌握的知识、能力,却很少能自发地拓展和迁移。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实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必须大量开展阅读的拓展和迁移训练。这就要求教师要珍惜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不失时机地为学生阅读的拓展和迁移多提供可参与的平台,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小溪流的歌》教学的拓展、迁移环节,教师先要求学生想出一篇以上能体现“小溪流精神”的类似作品或有关名句、格言,然后开展全班交流、讨论并汇总。涉猎面并不广的学生们从个体讲说得不多,但汇总起来也不少:近的说到《犟龟》,远的说到《西游记》,名句、格言有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从这个训练点来说,每个学生的相关知识都得到拓展,能力的迁移训练成功!

因为所有的“外围突破”环节主要的参与者都是学生,主要的时间都是由学生支配,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人,所以运用“外围突破法”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彰显了新课程理念,使教师由“说书先生”退居为“听书先生”,只行使定向、调控和评价的权力。

三、“外围突破法”运用的全程方法及注意要点

(一)做好“双备双寻”,是完成“外围突破”的前提步骤

“双备”指的是既要备好教材,主要是正确把握阅读内容的重、难点(包括局部重、难点),又要备好学生,主要是要正确分析和判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现状和心理特征;“双寻”指的是:1.要寻找阅读内容重、难点(包括其他需要突破的内容)与学生现状的最佳结合点,这点即是“突破点”,极为重要,如果找错则可能无法正常开展外围辅助教学,或可能使之反变为课堂教学的累赘;2.要紧扣该结合点,寻求一个易于操作的高效的“突破”环节教学设计。例如:《〈论语〉六则》“外围突破”的教学设计有多种,除前文所述之外,仍有如“让学生通过工具书,尽量找出关于学习方法、态度的成语,再导入课文寻找其来源”这类的突破方法,但根据教学效果预测分析:因激趣作用较小,可讨论性偏低,原有知识不足(这些“成语”本身就是学习对象),根据最佳设计规则,决定选用前文所述的“组织发言突破”。

(二)选定“突破”时机,适时展开辅助教学

如前文各例所述:属于“基调”类的“外围突破”,如起到“激趣”与“煽情”作用的,可选择在进入文本教学之前展开;属于“拓展、迁移”类的,可选择文本教学之后展开;属于“重、难点突破”或“激活原有知识”的,可根据需要在教学的前、中两期展开。

此外再举一个 “两次突破”的例子说明: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重点是“优美的语言”与“精巧的结构”,为突破前者,根据对本文语言特点与学生原有知识的分析,确定以“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为突破口展开辅助教学,我先组织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修辞手法;然后提取上述三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这三种修辞在文中的语句;其后经学生发言、交流,得出“全文绝大部分语句均被这三种修辞手法覆盖”;最后根据这三种修辞的作用,归结出“本文语言形象、生动、优美”。至此,课文重点之一被自然突破。另外我根据作者“绘春”的结构特点,寻找到以“绘画”为突破口的辅助教学方法,即:让学生拿出笔纸,画一张春天的风景图(要求画实景,不画抽象画),然后请学生在各自的画中圈出构图意象,再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中的春天意象,并与自己的构图意象进行名称和数量上的比较(这一比较另有其他教学目的,与突破无关),最后由学生发言、归纳,得出“作者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意象描绘了春天景象”,最后得出作者“绘春”的主体结构(至于全文结构“迎春—绘春—赞春”,也因“绘春”部分的明晰而自然呈现,再另行分析,无须作为突破对象)。

(三)调控“突破”过程,提高效率,力保教学结构完整

既然作为辅助教学方法,就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喧宾夺主”,更不能直接取代既定的课时教学设计,而且应该在确保实现辅助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量为其他教学环节节省时间,以保证该课堂的教学结构完整。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1.时间控制。教师应以课前设定的完成辅助教学所需的时间为基准,进行“弹性”控制:先保证“突破”目标的实现,再尽量缩短“突破”所用时间,教师要在“突破”教学过程中准确判断目标是否实现,一旦发现已突破重、难点,则应及时“鸣金收兵”,随即转入下一环节的教学,这样就能给课堂的主要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提高效果,同时有利于保证整堂课的教学结构完整。

2.活动控制。“活动”指的是开展阅读辅助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发言、书写等行为。每个学生因行为能力不同,完成的情况也不同,比如让学生发言,学生的发言或言简意赅,或没完没了,或言之无物,这样一来,学生的活动就有可能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活动前向学生提出有关要求,让学生进入限制性活动;并鼓励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提高活动效率;及时制止可能影响教学进程或目标实现的行为,如学生离题的发言等。

四、“外围突破法”运用的途径分类

(一)通过组织外围讨论展开“突破”

组织外围讨论是“突破”教学的常用方法,通过对阅读内容的重、难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状况的联系分析,寻找“突破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话题”,如:前文所例析的《〈论语〉六则》教学;又如在七年级上册《空城计》的教学中,我发现大量学生对“空城计”持盲目肯定的态度,说明学生对问题分析不深入,缺乏辩证思考,就设计了一个题为“假如是我率军攻城,是否敢冲入‘空城’”的外围讨论,由于学生陷入“情境”,真实体验产生,发表的看法更为理性,最后得出 “‘空城计’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应用成功”及“司马懿绝非蠢才”的辩证分析。

(二)通过类比方式展开“突破”

寻找与阅读内容在语言、结构、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侧重点)相似的文本材料,这些材料必须是已存在于学生原有知识中的文章阅读积累,再通过类比展开辅助教学,有助于消除教学困难和突破教学重、难点。如在七年级下册《地毯下的尘土》教学前,先分发类比材料《国王与最诚实的孩子》(此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已掌握)让学生阅读并完成附带的问答题目(这些题目的设置应有意识地映射新课的有关重、难点),再转入课文阅读教学,能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通过“激趣”和“煽情”展开“突破”

激发学生兴趣和控制学生情绪的能力是教师教育心理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应重视培养的教学基本功。教师如能熟练运用“激趣”和“煽情”开展阅读教学的“外围突破”,能使学生以高昂的兴致或恰当的情绪投入学习活动,有助于消除教学困难,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将阅读内容与学生情况结合起来思考,这样较容易找到有效的“激趣”点或“煽情”材料,如《黔之驴》和《南京大屠杀》的“突破”教学 (详细说明请看前文有关例析)

(四)通过其他学科要素展开“突破”

各学科之间也许在内容上天差地别,但在逻辑或方法上却可能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对其他学科的相似性研究,找到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要素。语文教师平时要加强阅读,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并经常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寻找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突破”作用的材料、图表或方法、概念等,并使其“为语文阅读教学所用”。前文讲到的对《春》一课的阅读教学开展“外围突破”时采用“绘画”手段,就是本类方法的一个简单运用。

作者简介:吴谨,1973年生,男,福建省古田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阅读、作文教学。

(编辑:刘 影)

作者:吴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建项目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煤炭供电企业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