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济地理教案

2022-08-03

教案的书写过程是对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的整理过程,包括教学课时、教学时间、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过程,导入、讲授、讨论、作业、板书,还有教学后的反思和小结,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总结提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物流经济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物流经济地理教案

物流经济地理 教案2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1 页

第二章 我国物流业基本状况

一、新课引入、

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讲授新课

第一节 概述

一、我国物流业格局状况

1、我国物流业格局的形成  环渤海物流圈  长三角物流圈  环台湾海峡物流圈  珠三角物流圈

2、地域分布状况

1) 东中西部物流业发展的不平衡 2) 南北物流产业的发展差距 3) 城乡物流业发展的不平衡 4) 全国物流业格局的发展趋势

二、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

1) 计划化原则 2) 直达化原则 3) 短距化原则 4) 钟摆化原则 5) 集中化原则 6) 社会化原则 7) 服务化原则 8) 标准化原则

第二节 物流基础设施

一、概述

物流基础设施:在供应链的整体服务功能上和供应链某些环节上,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需要的、具有综合或单一功能的场所或组织的统称。

二、提高物流基础设施使用率的途径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2 页

1. 2. 3. 4. 5. 6. 提高所有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利用

加强新建设施在规划上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的合理空间布局与功能完善

提高各种运输服务方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 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网络化服务能力 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

三、物流网络的定义

(一) 概念;执行物流运动使命的线路和执行物流停顿使命的节点组成的网络结构

(二) 物流网络的构造

1、物流线路

2、物流节点

(三)物流节点的作用和功能

1. 物流节点的作用 2. 物流节点的功能

1) 衔接功能 2) 信息功能 3) 管理功能

(四)物流节点的种类

1. 转运型节点 2. 储存型节点 3. 流通型节点 4. 综合型节点

四、物流基础蛇蛇布局

(一) 三个层次的物流节点

(二) 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的层次关系 (三) 三种物流节点的布局

五、物流基础设施现状

1. 物流运输基础设施 2. 物流运作基础设施 3. 物流信息基础设施

六、物流设施布局存在的问题

1. 物流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物流发展的要求 2. 缺少与国际接轨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第三节 我国物流发展概况

一、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发展概况

1. 传统的仓储运输企业转化而来的物流企业 2. 专业物流企业

3. 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或物流公司 4. 外资(合资)物流企业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3 页

二、物流软件供应商

三、物流装备企业

第四节 当前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系统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二、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三、标准化建设滞后

四、影响我国物流业管理发展的因素

1. 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 物流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3. 物流技术装备比较落后

三、知识链接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促进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作为物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0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5%,占GDP的比重为6.6%。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传统运输、仓储、货代企业实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一批新型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4 页

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8年的18.3%,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促进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交通设施规模迅速扩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截至2008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3万公里,港口泊位3.64万个,其中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1167个,拥有民用机场160个。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仓储、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物流技术设备加快更新换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出台了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物流统计核算和标准化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仍然偏低,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二是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还相当普遍;三是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尚未建立布局合理、衔接顺畅、能力充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市场还不够规范;五是物流技术、人才培养和物流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加深,物流业作为重要的服务产业也受到了严重冲击。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及利润大幅度下跌,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提供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的传统物流企业受到严重冲击。整体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不但造成物流产业自身发展的剧烈波动,而且对其他产业的物流服务供给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面临的形势。

应该看到,实施物流业的调整和振兴、实现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不仅是物流业自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5 页

1.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一是要解决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需要加快企业重组步伐,做强做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产业的平稳发展;二是物流业自身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向以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业发展,通过提供低成本、高效率、多样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物流业对其他产业的调整具有服务和支撑作用,发展第三方物流可以促进制造业和商贸业优化内部分工、专注核心业务、降低物流费用,提高这些产业的竞争力,增强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2.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加快,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产品供给时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二是为了适应国际产业分工的变化,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改善投资环境,抓住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吸引国际投资,促进我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三是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要求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国内现代物流服务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物流企业竞争。

3.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货物运输量、社会商品零售额、对外贸易额等将大幅度增长,农产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和进出口商品的流通规模将显著增加,对全社会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西部地区要求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4.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有利于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利于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城乡就业岗位,扩大社会就业;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内外、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6 页

流服务需求,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国家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切入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体系保障。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发展。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解决当前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平稳发展;又要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解决制约物流产业振兴的体制、政策和设施瓶颈,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2.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政府要为物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扶持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联动。统筹国内与国际、全国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物流协调发展,做好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和部门之间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的协调和衔接,走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合理布局重大项目。各地区要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科学引导物流业的发展,防止盲目攀比和重复建设。

4.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改革现行物流业相关行业管理体制,打破部门间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设施的利用率。

5.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综合集成仓储、运输、货代、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多种功能,推进物流一体化运作,提高物流效率。

6.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以满足生产者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创新物流服务方式,提升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7 页

服务水平。积极推进物流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合理化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注重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废气污染和交通拥堵,保证交通安全,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改善物流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保持产业的稳定发展。到2011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集团,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物流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0%以上;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目前的水平有所下降。

三、主要任务

(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

(二)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整合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多式联运、集装箱、特种货物、厢式货车运输以及重点物资的散装运输等现代运输方式,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运输企业的相互协调,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为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提供条件。鼓励邮政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加大国家对物流企业兼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8 页

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四)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运输。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提高食品、食盐、烟草和出版物等的物流配送效率。实行医药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规范化学危险品物流的安全管理。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与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鼓励和支持物流业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物流。发挥邮政现有的网络优势,大力发展邮政物流,加快建立快递物流体系,方便生产生活。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应对战争、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五)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

加强主要港口、国际海运陆运集装箱中转站、多功能国际货运站、国际机场等物流节点的多式联运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铁海联运,提高国际货物的中转能力,加快发展适应国际中转、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逐步建成一批适应国际贸易发展需要的大型国际物流港,并不断增强其配套功能。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各有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提高通关效率。充分发挥口岸联络协调机制的作用,加快“电子口岸”建设,积极推进大通关信息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整合发展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建立既适应跨国公司全球化运作又适应加工制造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积极促进口岸物流向内地物流节点城市顺畅延伸,促进内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六)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条件、区域规划等因素,重点发展九大物流区域,建设十大物流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9 页

通道和一批物流节点城市,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

九大物流区域分布为: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域,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物流区域,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以上海、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十大物流通道为:东北地区与关内地区物流通道,东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西南地区出海物流通道,长江与运河物流通道,煤炭物流通道,进出口物流通道。

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和物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物流区域发展。积极推进和加深不同地区之间物流领域的合作,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格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和华北、山东半岛、东北、东南沿海物流区域,要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加快发展制造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商贸物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在全国率先做强。中部物流区域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与东部物流区域的有机衔接。西北、西南物流区域要加快改革步伐,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按照本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和发挥资源优势的需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物流环境,缩小与东中部地区差距。

物流节点城市分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国家确定,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由地方确定。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济南、上海、南京、宁波、杭州、厦门、广州、深圳、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南宁、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共21个城市。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包括:哈尔滨、长春、包头、呼和浩特、石家庄、唐山、太原、合肥、福州、南昌、长沙、昆明、贵阳、海口、西宁、银川、拉萨共17个城市。物流节点城市要根据本地的产业特点、发展水平、设施状况、市场需求、功能定位等,完善城市物流设施,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有针对性地建设货运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10 页

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业服务型、国际贸易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的物流园区,优化城市交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集聚,努力提高城市的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所辐射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和地区性物流中心和三级物流节点城市网络,促进大中小城市物流业的协调发展。

(七)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

按照全国货物的主要流向及物流发展的需要,依据《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及《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和配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物流运行效率。发展多式联运,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使铁路、港口码头、机场及公路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整合现有运输、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加快盘活存量资产,通过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满足物流组织与管理服务的需要。加强新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防止产生新的分割和不衔接。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八)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尽快制订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九)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加快制订、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密切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加强重大基础标准研究。要对标准制订实施改革,加强物流标准工作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制订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物流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11 页

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识、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十)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完善并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

四、重点工程

(一)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依托已有的港口、铁路和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一批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以上运输方式的转运设施,提高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重点解决港口与铁路、铁路与公路、民用航空与地面交通等枢纽不衔接以及各种交通枢纽相互分离带来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协调配套运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

(二)物流园区工程。

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按照符合城市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优化城市配送,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节约土地占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物流园区建设要严格按规划进行,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综合利用已有、规划和在建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三)城市配送工程。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12 页

鼓励企业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的需要,在大中城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建设城市物流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四)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

加快煤炭物流通道建设,以山西、内蒙古、陕西煤炭外运为重点,形成若干个煤电路港一体化工程,完善煤炭物流系统。加强油气码头和运输管网建设,提高油气物流能力。加强重要矿产品港口物流设施建设,改善大型装备物流设施条件。加快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建设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和重要物流节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北粮南运”和“西煤东运”工程。加强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物流工程。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支持发展农资和农村消费品物流配送中心。

(五)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加强对制造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和促进,支持制造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提高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业为制造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鼓励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一批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

(六)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实现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广实施托盘系列国家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托盘,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实现托盘标准化、社会化运作。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七)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

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13 页

息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服务平台。

(八)物流科技攻关工程。

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重点支持货物跟踪定位、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软件、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关键技术攻关,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物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启动物联网的前瞻性研究工作。加快先进物流设备的研制,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九)应急物流工程。

建立应急生产、流通、运输和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紧急调用。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证应急调控的需要。加强应急物流设施设备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体系。

五、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现代物流业是新型服务业,涉及面广。要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在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基础上,发挥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的作用,研究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加强对地方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协调。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

继续深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货代等领域的体制改革,按照精简、统

一、高效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政企分开、决策科学、权责对等、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物流综合管理体系,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规范运输、货代等行业的管理,促进物流服务的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仓储企业经营体制,推进仓储设施和业务的社会化。打破行业垄断,消除地区封锁,依法制止和查处滥用行政权力阻碍或限制跨地区、跨行业物流服务的行为,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物流服务市场,促进物流资源的规范、公平、有序和高效流动。加强监管,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强化物流环节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对物流企业的交通安全监管机制,督促企业定期对车辆技术状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14 页

况、驾驶人资质进行检查,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三)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

在贯彻落实好现有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施兼并重组,尽快做强做大。针对当前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研究制定系统的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物流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完善物流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四)制订落实专项规划。

有关部门要制订专项规划,积极引导和推动重点领域和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煤炭、粮食、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应急物流等专项规划,商务部会同供销总社等有关部门制订商贸物流专项规划,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物流标准专项规划。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制订本地区物流业规划,指导本地区物流业的发展。

(五)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要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对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可根据项目情况和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中央和地方预算内建设投资,以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六)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进一步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物流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物流统计基础工作,开展物流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认真贯彻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与报表制度。积极推动地方物流统计工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和力量,促进物流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七)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15 页

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区和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平台,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相互进一步开放与物流相关的分销、运输、仓储、货代等领域,特别是加强与日韩、东盟和中亚国家的双边和区域物流合作,开展物流方面的政策协调和技术合作,推动物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国内物流企业同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与交流,引进和吸收国外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提高物流业的全球化与区域化程度。加强国际物流“软环境”建设,包括鼓励运用国际惯例、推动与国际贸易规则及货代物流规则接轨、统一单证、加强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体系建设等。建立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完善物流业外资并购安全审查制度。

(八)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利用社会资源,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开展物流领域的职业资质培训与认证工作。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

(九)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物流业社团组织应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的职能,发挥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六、规划实施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的工作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和进度,并加强指导和监督,确保实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目标。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的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工作方案,细化落实,确保取得实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商务等有关部门。

四、教学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了我国物流业的基本状况,对我国物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案

第 1-16 页

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做出理解。

五、作业布置

P31

一、

二、

三、四

第二篇:物流经济地理论文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中国的工业地理分布

[摘要]: 资源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由于其资源依赖度高、市场内向化、产业联系强、规模效应显著,大多分布在重工业基础较好的中西部地区。随着交通替代作用的加强和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提升,开始出现沿海化趋势。论文通过对1980—2007年典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析,发现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自改革开放产业政策调整后呈现地理分散趋势,但“历史基础和路径依赖”显著影响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分布。 [关键词]:资源密集型产业; 地理分布;区位; 集聚

中国近代工业从萌芽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百余年中,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控制,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地区分布不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多年的工业基本建设,工业地理分布形势发生了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确处理了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的关系。40多年来,内地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总投资的53%,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增长64倍,工业总产值增长30倍;在同一时期,沿海工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增长1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19倍。以省区计,内地有9省的工业总产值超过或接近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即使现在仍较落后的西北5省区,其工业总产值也高出50年代以前全国工业总产值。现在内地已形成了武汉、包头、太原、攀枝花、大庆、兰州、大同、葛洲坝、哈尔滨、长春、吉林和湘中、川中等一大批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工业基地。40年来相继建立了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石油化学工业、化学纤维工业。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 1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体系的建立,使中国在经济上、资源上不再依赖于别的国家。

主要工业部门的地理分布:

1、能源工业。1990年全国煤保有储量达9014.53亿吨,水力资源蕴藏量6.76亿千瓦,石油天然气也勘探出了可观的储量。三者在地区分布上虽不平衡,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相互配合和补充。

石油开采业是中国重要能源工业之一。多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1.3亿吨以上,在中国一次能源构成中石油和天然气约占1/4。中国已经建成以大型油田为主体、与输油管线相联系的炼油工业生产体系。目前天然石油资源开发主要分布在沿海东部陆地。在对外合作,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开发中国海洋石油方面也有新进展。渤海、南黄海、南海珠江口、莺歌海和北部湾等海域内,已探明若干工业油气流,并已开始商业开采。

电力工业。中国1991年发电量6700亿度。全国共有装机容量在500千瓦以上的水、火电站约3000座。其中25万千瓦以上的大型电站近100座。50年代以来,按经济合理的原则建设了一批电力网,以充分利用设备能力,保证供电质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钢铁工业。1991年中国钢产量超过7000万吨,仅次于日本、美国,居世界第3位。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钢铁工业生产体系。现有钢铁企业1200多个,其中年产100万吨以上大型钢铁工业基地11个。除上海、北京、天津3市外,鞍山、本溪、唐山、太原、包头、马鞍山、武汉、攀枝花均分布在铁矿资源附近。全国尚有年产10万吨以上中型钢铁企业35个,9个特殊钢厂及遍及全国各省、自治区(西藏除外)的小型钢铁厂。东北地区的钢铁工业基础最好, 50年代前辽宁钢产量占全国80%以上。

2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3、化学工业。50年代以来按照加强基本化工,重点发展化肥,积极兴建石油化工为主的有机化学工业的部署,化学工业已发展为拥有酸碱、化肥、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农药、染料、感光材料、化学试剂等10多个大行业。目前中国拥有上海、南京、天津、北京、吉林、兰州等综合性化学工业大型基地及大连、太原、广州、重庆、成都等化工中心。

4、机械电子工业。5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以分散修配为主的中小型机械厂。4/5以上分布在沿海城市。经50年代以来大规模建设,全国已拥有7.5万多个企业,职工1579万人,已经形成一个物质技术基础较强、门类较多的体系。1990年生产总值近3879亿元,占中国工业总产值20.76%。全国基础工业部门设备拥有量中,约有85%是中国自行制造的,各种设备均具有较高水平。新兴的电子工业已经为地球卫星等航天事业提供电子设备。

5、纺织工业。5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发展较快,在提高生产能力同时,调顺了纺织工业内部结构,形成原料设备基本立足于国内的棉、毛、麻、丝、化纤等门类俱全的工业体系。中国棉纺工业分布较普遍,全国除西藏之外,各省区都拥有规模不等的企业,相对集中在黄淮海平原与长江流域的产棉区(见中国轻纺工业地理)。化学纤维产量已占全国纺织原料的20%。目前在中国形成了两个综合性纺织工业生产地带:一是长江地带,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武汉、重庆及其附近;另一地带是南起青岛北至丹东,包括辽东、山东两大半岛及渤海湾一线。其中青岛、天津、北京、丹东等皆为多种纺织业的生产中心。

6、轻工业。50年代后建立了手表、感光材料、合成洗涤剂、新型电光源、照相机、家用电器等多种工业企业,成为拥有近50个行业的生产部门。中国轻工业地理分布有3种基本趋向:a.以一般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面粉、机米、榨油等食 3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品工业,分布于全国各地;b.利用自然资源及经济作物为原料的工业,多分布于原料产地,如粤、桂、川的蔗糖,黑龙江、内蒙古及西北地区的甜菜工业;c.利用工业原料生产轻工产品的部门,特别是一些技术水平要求高的轻工业,多分布在经济基础好、工艺质量高的大中城市。

工业集中区概述中国工业生产的集聚是根据国家的统一规划,结合各地自然资原、自然条件及工业技术经济发展基础和消费市场等关系,在全国一定的地域内形成点、轴组合布局形式,称之为工业集中区。

工业生产布局的演进中国工业布局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中持续前进。 ①工业布局逐渐趋向或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区。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十分注意工业布局的经济原则,力求改变旧中国工业集中沿海,严重脱离原料、燃料产地和消费区的现象。如建设武汉和包头钢铁联合企业,扩建太原钢铁厂(见武汉市、包头市、太原市);兴建吉林市、太原市、兰州市等化学工业基地;加强对上海市、无锡市、青岛市、天津市等原有纺织基地的改造,建设石家庄市、邯郸市、郑州市、西安市、咸阳市及武汉市等纺织工业中心。

②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各地区的优势和工业内部结构上的技术经济联系,成组布置工业,为建立合理的地域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如在机械工业中按产品组合配套,成组布局了中国4大电站设备制造基地:在哈尔滨市动力工业区兴建了电机厂、锅炉厂、汽轮机厂;在北京市石景山与首钢附近,成组安排了重型电机厂、锅炉厂和第二通用机械厂;在上海市闵行区发展了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在四川则由德阳市电机厂、绵竹汽轮机厂、自贡市锅炉厂组成地区生产体系。又如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通过对油、气资源的顺序加工利用,组成了以炼油为中心与乙烯、合成氨、合成橡胶等工业生产相结合的大型石油化工联 4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合企业,分布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北京房山区、山东淄博市及上海金山卫等地。在轻工业系统中,有结合热电厂组成纺纱、印染、织布联合体的北京市东郊纺织工业区,在广东江门、顺德发展了糖、纸联合企业等。

③合理开发与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20世纪50年代以来,开展了对不同的矿产资源组合进行综合利用的实践,如包钢铁矿伴生稀土矿,攀枝花矿伴生钒钛,山东淄博同一矿田内的煤、铝土、石灰石等组合资源,枣庄市的煤—化,大同市的煤—电—建材,邯郸市、本溪市、太原市的煤—钢—电—化等不同的综合利用煤炭资源的地区工业类型。

伴随中国现代工业大规模的发展和集聚程度的增长及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等现象,常引起环境污染。如吉林松花湖河段下的化工区、电厂对松花江造成的污染等。因此,在工业布局中必须遵守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如上海金山石油化工总厂从选址开始就重视环境保护,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合理布置厂区并正确处理生产区与周围生活区及农业生产关系,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④在中国各地区适当分布工业生产力,逐步改变了工业偏集沿海的状况。沿海各省面积不到国土的12%,但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国77.6%,广大内地仅占22.4%。即使在沿海地区,工业分布不合理现象也同样存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其中上海市就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南部占20%;天津占8.6%;广州占5%。另方面占国土面积45%的西北和内蒙古广大地区,工业产值仅占全国3%,占国土面积23%的云、贵、川和藏,工业产值只占全国6%。工业分布的畸型状态严重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5 物流管理1011

姓名:曾庆兰

学号:2010192177 参考文献: [1] 陈文晖. 优化我国钢铁产业布局的思考[J]. 市场论坛, 2008(3).

[2] 金煜, 陈钊, 陆铭. 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 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 经济研究, 2006. [3] 贺灿飞, 谢秀珍, 潘峰华. 中国制造业省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研究, 2008, 27(3) [4] 王智利. 物流经济地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6

第三篇:物流经济地理课程论文

一:根据以下选题写课程论文(任选一题)

1、 拟定调研提纲,考察某一物流园区,了解其功能,撰写调研报告,分析它在区域物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发展建议。

2、 拟定调研提纲,考察某一地区物流经济布局,撰写调研报告,并分析经济区域对物流的影响。 二:评分标准 分值结构

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40 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10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能力10 文题相符、结构合理10 写作规范10 独到的见解和创新20

第四篇:2012深圳大学成人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经济地理

物 流 经 济 地 理

一、单选(15 X 2’=30’)

1、我国经济特区最大的是(海南)

2、我国城市最大的是(上海)

3、我国河流最长的是(长江)

4、我国行政面积最大的是(新疆)

5、专门化设施包括(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6、专业化设施包括(运输枢纽)(场站)(仓储设施)

7、狭义的农业和广义的农业区别在于:狭义指(种植业),获得(农作物);广义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获得(农产品)。

8、进口石油来自(中东)

9、我国的能源以(煤炭)为主

10、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棉花、麻类、蚕桑)、油料作物(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等)、糖料作物(甜菜、甘蔗)、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嗜好作物(烟叶)、药用作物(人参、贝母等)、热带作物(橡胶、椰子、油棕、剑麻),还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

11、物流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

12、零售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以方便居民购买为前提),并尽量做到三个结合(布局结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营业点规模大、中、小型相结合)、(零售商业与饮食业、服务业相结合)

13、进行区域划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空间上相互毗邻)、(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社会结构相仿)(区块规模适度)(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14、香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

15、第三方物流遵循了(社会化原则)

16、中国九大商品粮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是(江淮地区)

17、中国最大的纸张生产基地是(华东区)

18、中国内地首个突破1000万标准大关的港口是(上海港)

19、西气东输的起点是(新疆塔里木),终点是(上海) 20、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的法律责任是(统一责任制)(网状责任制)(修正的统一责任制)

二、名词解释(4 X 4’=16’)

1、物流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伴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是物流学和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编组站:是铁路网上集中办理大量货物列车到达、解体、编组出发、直通和其他列车作业,并为此设有比较完善的调车作业的车站。

3、经济区划:是在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

4、国际多式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的联运组织形式。它通常是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起连续的、综合性的一体化货物运输。

5、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要素。

6、商业物流:通过批发、零售和储存环节,把各生产企业的产品在一定物流据点集中起来,然后再经过储存、分拣、流通加工、配送等业务,将商品以适当的数量、在适当的时间送到零售商业企业或消费者手中的整个过程。

7、管道运输:是利用管道输送气体、液体和粉状固体的一种运输方式

8、国际物流:就是组织商品在国际进行合理流动,也就是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物流。

三、简答(4 X 7’=28’)

1、物流布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计划化原则:物流的组织管理要科学规划和计划,这是首要条件。

(2)直达化原则:在组织货物运送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中间环节

(3)短距化原则:设计最佳运送路径,使运输距离最短,减少物流费用

(4)钟摆化原则:尽可能组织双向物流运输,提高运输工具的回运系数或里程利用率。

(5)集中化原则:在计划的基础上,集零为整,变小量为大量,采用混装的形式,进行集中运送。这是重要形式。

(6)社会化原则:物流活动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这是必要条件。

(7)服务化原则:明确和规范物流活动及其行为的属性

(8)标准化原则: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软件口径、硬件模式的协同,便于系统功能、要素间的有效衔接与协调发展。

2、影响商业布局的因素是哪些?

答:(1)自然条件因素: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形成各地商品生产

的特殊性,直接影响了商品流向、流量和流通范围。

(2)消费状况因素:对商品购进地区、销售地区、商业企业布局差异的

影响都不同。

(3)科技水平因素:促进商品流通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构成的改变;促进

了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发展,为商品的购销、调、存提供了方便

的条件;促进了商业工作效率和经济利益的提高。

(4)交通运输因素:是商品流通网络布局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流通网络

的形成,并直接决定了商品流向的选定。

3、经济区与行政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1)行政区经济具有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特点,而经济区经济则具有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点。

(2)行政区与经济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行政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治

统治和行政管理,经济区则以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和比较优势为前提,经济区经常要跨越几个行政区

(3)行政区经济以地区经济利益为着力点,经济区经济则以一个更大的地域甚至整个国家的利益为着力点。

(4)行政区经济有自己特定的边界,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区则可能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提升而扩张其边界。

4、与国内物流系统相比,国际物具有哪些特点?

答:(1)物流渠道长,物流环节多:需在跨越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洋和大陆,还要经过报关、商检等业务环节。

(2)物流环境的复杂性:由于各国社会制度、自然环境、经营管理方法、生产习惯等的不同,特别是不同国家之间物流环境上的差异,使得国际组织商品流动成为一项复杂的工作。

(3)国际物流对标准化要求较高:统一标准对于国际物流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就无法提高。

(4)国际物流中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

(5)国际物流的多种运输方式组合:有海洋、铁路、航空、公路运输以及由这些运输手段组合而成的国际综合运输方式。

5、简述中国工业物流现状 答:(1)物流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物流对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作用。

(2)物流管理水平落后:物流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物流管理组织、专项物流核算和财务分析。

(3)缺乏现代物流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生产方式的规模化、全球化、专业化的发展,要求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技术的强有力支持。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2003年全国有近900万个企业,急需各种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

6、简述发展商业物流的意义

答:(1)有利于加速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商业物流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商业物流对加速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有利于带动全社会的物流需求:市场的繁荣必然带动全社会对物流的需求,商业物流必然得到长足的发展

(3)有利于提升第三产业的层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商业物流将带动运输、仓储、通信、信息业等众多相关行业的发展

(4)有利于商业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现代化物流将带动一个城市与周边地区产生更广泛的商品物资交流。

(5)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现代商业物流,可以在吸引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作用。

7、简述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影响因素

答:(1)商品生产的发展水平: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决定因素

(2)人口数量、密度和分布状况: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基本因素

(3)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是商业中心形成、发展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4)生产布局状况:对生产发展有直接的作用,能促进商品经济向新的地区推进,使之出现新的商业中心。

(5)国家区域规划发展:国家根据自然地理与经济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8、简述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答:(1)国际贸易是国际物流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最初国际物流只是国际贸易的一部分,但是生产的国际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深化,促使国际物流从国际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专业化物流经营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贸易之中。

(2)国际物流的高效运作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要条件:专业化、高效率的国际物流运作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缺少高效国际物流系统的支持,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就有可能无法按时交付,而且物流成本也将提高。

(3)国际贸易对国际物流提出新的要求:质量、效率、安全、经济、环保

四、论述(11’ + 15’=26’)

1、论述五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解:物流运输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

(1) 铁路运输的特点:

(a) 优点是运输能力大、价廉、不易受气候影响、计划性强、安全、准时等;

(b) 缺点是始建投资大、建设时间强、始发和终到时间强、灵活性差、不易转让等。 (2) 公路运输的特点:

(a) 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b) 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c) 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 (d) 原始投资少,资金周转快 (e) 掌握车辆驾驶技术较易 (f) 运量较少,运输成本较高 (g) 运行持续性较差 (h) 安全性较低,污染环境较大 (3) 水路运输的特点:

(a) 水上运输运量大、成本低,非常适合于大宗货物的运输 (b) 水上航道四通八达,通航能力几乎不受限制,而且投资少

(c) 水上运输是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发展经济和友好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 (d) 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速度较慢,受自然气候和条伯的影响较大 (4) 航空运输的特点:

(a) 速度快 (b) 机动性好 (c) 舒适、安全

(d) 基本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e) 飞机机舱容积和载重量都比较小,运载成本和运价比地面运输高 (f) 受气象条件限制,因而影响其正常、准点性 (g) 速度快的优点在短途运输中难以显示。 (5) 管道运输的特点:

(a) 运量大 (b) 占地少

(c) 建设周期短、费用低 (d) 安全可靠、连续性强 (e) 耗能少、成本低、效益好 (f) 灵活性差

2、论述深圳物流业发展的情况

解: (1)深圳发展现代物流业有诸多优势:

(a)深圳及珠三角已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外向型经济圈。同时,深圳毗邻港澳,是国内惟一陆路与香港接壤的城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b)深圳基础设施发达,基本形成了以海港、空港为核心,以高速公路、快速干道、主干道为骨架,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交通运输平台,初步建立了以“大物流、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为特征的物流信息平台。

(c)产业优势。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在我市初具规模,拥有一批服务水平高、实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

(d)技术资金优势。深圳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达,自主创新活跃,以信息化武装物流产业可谓“近水楼台”。此外,深圳是区域性金融中心,资金结算便利,金融工具众多。

(e)政策环境优势。市委市政府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搭建了良好的物流政策平台。

(2)深圳市物流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a)物流企业分散,专业化物流服务方式有限,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

(b)企业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低于社会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寻求“第三方利润源”的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高成本和巨额浪费。 (c)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短缺,限制了物流业的长远发展 (d)物流管理政出多门,物流法制不健全,物流投诉现象时有发生。

(3)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加强举措,来促进深圳市物流行业的发展。 (a)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培育物流企业的市场主体。

(b)加强物流行业制度和法律建设,通过制度来保障行业诚信的建设。

(c)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物流大市场,是深圳物流行业提升自身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保障。 (d)加强现代物流人才培训和物流领域的研究,指导深圳市物流实践,是深圳市物流行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e)加强物流宣传力度,普及物流观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物流的普及与宣传。比如:举办讲座、物流培训、实地考察、经验研讨等。

3、论述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解:(1)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依赖性大:长期以来,中国对三大洲的外贸比重一直保持在93%以上,其余各洲的贸易额合计占近7%。欧盟、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地区是我国内地的主要贸易伙伴。

(2)外商投资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特别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世办“500强”企业已有80%在华投资或建立办事处。

(3)沿海开放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广东省进出口额一直雄踞全国第一。从广东、福建地区开始,逐步北上向华东、华北沿海地区发展的外资企业和乡镇企业,大大提高了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水平和对外贸易能力。

(4)进出口商品结构有较大变化:

(a)工业制成品出口有了长足发展

(b)纺织、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

(c)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增大,标志着开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d)进口产品由棉花、化纤、砂糖、动植物油脂、钟表等向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原油、机械设备等转化

(5)能源等重要资源短缺制约中国对外贸易均衡发展

(a)中国能源以煤为主,北煤南运和西煤东运的运输瓶颈和水资源短缺,限制了煤炭资源的开发。

(b)中国属石油资源短缺国,仅能自行满足石油总需求的70%,缺口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

(c)铁、锰、铝、铜、铬铁矿、钾盐6种大宗矿产和石油一样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要大量进口,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d)中国的橡胶产量很少,木材等资源严重不足,主要靠木材生产的纸浆,也是今后大量进口的主要商品种类。

4、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划分及关系,这些区域如何发展物流,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解:(1)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划分

经济区划:是在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

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 (2)相互之间的关系

(a)行政区经济具有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的特点,而经济区经济则具有市场经 济和商品经济的特点。

(b)行政区与经济区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行政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治统治和

行政管理,经济区则以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和比较优势为前提,经济区经常要跨越几个行政区 (c)行政区经济以地区经济利益为着力点,经济区经济则以一个更大的地域甚 至整个国家的利益为着力点。

(d)行政区经济有自己特定的边界,而且相对稳定,经济区则可能因为区域经 济的发展、经济中心辐射能力的提升而扩张其边界。 (3)

(a)东北综合经济区:东北正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任务,方向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物流企业壮大。

(b)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物流发展涵盖中央首府北京,其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物流发展潜力巨大

(c)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经过20多年的发展,居于中国领先水平,目前已成为中国物流发展的风向标之一

(d)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面临港、澳、台要进一步开放物流市场,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在竞争中壮大实力,构建粤港澳大物流圈子,增创地缘新优势。

(e)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自然资源丰富,商品货流大,但物流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性因素。

(f)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承接东西、贯通南北,是全国物流网络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

(g)大西南综合经济区:中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h)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物流行业管理机构不健全,企业物流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作业效率不高,物流产业发展较慢。 (4)

(a)区部经济差距大:沿海与内地、东,中,西部之间、省区之间、南北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b)对环境与资源的影响:我国面临能源的水资源的不足,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十分突出。

(c)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随着我国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和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邮局越来越凸显出来。

(d)对交通的影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尽管有如此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运行的高铁多在东部发达地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缩影。

(e)对教育的影响:教育投入资费分配不均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直面对的问题,布局与人口多少以及招生比例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其根本原因显然也是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第五篇:经济地理教案

《经济地理学》教案

一、使用班级:2002级地理本科班。

二、主讲教师:资源环境与旅游系杜娜副教授。

三、选用教材:经济地理学,李小建主编,高教出版社,2003年。

四、使用时间:2004年9月——2005年1月。

五、授课体系: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概念

第二节: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节:市场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四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五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

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

第三节:其他工业区位论

第四节:行为区位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第三节: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中心地理论的应用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区位

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

第七章:区域的结构与组织

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经济地域综合体

第三节;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第九章:区域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第二节:区际联系

第三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第十章: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地理意义

第四节: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一章: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汽车工业

第二节:电子工业

第三节:服务业

第十二章: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第二节:全球化与本土化

第三节: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三章: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第一节:新产业区研究

第二节:经济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第三节: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六、参考书目:

1、经济地理学导论,杨万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区域经济地理学,陈才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3、地理区位论,张文仲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

4、人文地理学,陈慧琳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

5、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陆大道著,科学出版社,1999年。

6、区域分析与规划,崔功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7、区域管理与发展,王铮著,科学出版社,2002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刘厚俊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9、城市经济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10、世界贸易地理概论,张学政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

第一章:经济地理学学科概论

第一节: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经济地理学概念与研究对象

1、概念: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换句话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研究对象;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即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

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质。

关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三种观点:

观点一: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社会科学,因为产业布局规律是一种社会现象。 观点二:认为经济地理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地理学中的技术经济科学分支,因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环境,具体地说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

观点三:认为经济地理学是介于自然、技术、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科学,因为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发展受这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约。多数学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三、经济地理学的特性

经济地理学的特性表现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区域性)和综合性。

地域性:是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间。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地表空间上,即落实到地域上,这就是地域性。

经济地理学地域性的核心问题是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性:经济地理学的综合性具有三层涵义,涵义一,经济地理学学科性质要求对自然、技术、经济等条件进行综合;涵义二,经济地理学的地域性要求对特定地域内的诸多条件进行综合,也要求对地域之间的差异与分工进行综合;涵义三,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要求对产业布局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综合。

四、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经济地理学有两大分支:部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

部门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等。

区域经济地理学是以特定的地域单位进行系统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如中国经济地理等。

第二节: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思想方法:包括比较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

二、传统技术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统计图表、经济地图等。

实地考察:是指研究者进入被考察对象所在区域,是其它形式不能代替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

统计图表:是指显示统计数字的图件,它使统计资料更直观地表示出来。

经济地图:是专题地图的一种,是对经济地理现象或数据进行分析和表述的一种方法,如农业分布图。

三、现代技术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

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资源普查、土地利用研究、趋势预测与动态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广,主要用于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三节:经济地理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经济地理学的萌芽时期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问。在16世纪以前,经济地理学只是逐步积累着有关地理环境、生产活动及其分布方面的知识,谈不上有规律性的知识。

二、近代经济地理学

16世纪到19世纪是经济地理学大发展时期,表现出如下特点:

1、由现象的描述发展到理论的整理、分析,从直觉的、零散的知识,逐步演变成为系统的科学;

2、在商业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经济学中的区位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成;

3

1 2活跃领域;

3划等新方向;

4 、主要在欧美、俄国发展。

三、现代经济地理学 二战后,经济地理学的进展表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地理学的“人文化”趋势愈益增强,地位越来越高; 、城市化及城市地理问题、区域与区域规划问题成为经济地理研究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开拓了资源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国土整治规、朝着计量化、经济化、生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区域综合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2、应用方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3、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

4、研究方法将进一步革新。

第一章 复习思考内容

1、说明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2、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特性;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概述

第一节 产业结构概述

产业(industry):是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体(如工业企业的集合体构成工业这一产业),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

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

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资金、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等。

一、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大分类法)

分类依据: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分类情况:第一次产业(primary industry)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industry)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次产业(tertiary industry)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次、第二次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大体包括:商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文教与卫生、信息与通讯、科研与咨询、旅馆与饮食、其它劳务性服务行业。

分类方法评价:该分类方法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部门结构的分类方法,这是因为该分类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是在运用此法对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分类时,存在一些矛盾。

(二)标准产业分类法

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标准产业分类的优点在于对全部经济活动进行分类,并且使其规范化,具有很强的可比性,有利于分析各国各地的产业结构,而且与三次产业分类法联系密切。

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一)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产业结构一般具有这样的规律:从就业人口在

一、

二、三(次)产业间比重的变化看,存在着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的趋势;从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看,存在着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而第

二、三(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重要因素。

(1) 要调整已经落后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经济增长。只有在经济增长较快的

情况下,才能有相应较快增长的国民收入。而在较快增长国民收入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将较多的资金集中于有增长前景的产业,使他们实现高于平均值的增长,其结果必然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2) 在经济较快增长的情况下,资本、原料、土地等要素可以较顺利地实现行

业上的流动和转移,其结果是导致要素组合的优化,可加强某些优势产业的发展。

(3) 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必然引起城市化的发展与人口素质的提高,

而城市化的发展要带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在产业总体结构中地位的提高。至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更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必要前提。

(4) 经济较快增长与总量的扩大,会促进外贸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增加,其

结果会引进外部的技术,进口外部的商品、设备。这样,将会改善国内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促进新产业的引进、发展及原有产业的改造。

(三)产业结构状态与结构性调整

1、产业结构状态:指产业结构的生命周期,即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成熟化”、“老化”状态。

产业结构的“年轻化”:指一个区域中,总是具有若干个行业或部门的新产品不断

开发研制并走向区外市场(包括国外市场)。

产业结构的“成熟化”:指一个区域中,具有实力强大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群,能够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和新产业,产业结构表现有合理的层次,即产业之间建立起一种支持、适应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老化”:指一个区域中,主导产业技术发展停滞,产品更新换代慢甚至不更新,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愈来愈小,失业人口愈来愈多,人口与劳动力大量迁出,导致区内税收大幅度减少,国民收入减少。

2、结构性调整

对地区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是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老化”的重要途径,其主要措施有:

一是在新的生长点上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产业群体;二是创造条件,转换主导产业。

第二节 产业布局概述

产业布局:是产业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分布形态),不同的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分布形态。

一、产业布局模式

产业布局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结点(增长极)、轴线和网络(域面)。

(一)增长极模式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所提出的。此后,许多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转换到地理空间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起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

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二)点轴(线)开发模式

点: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通信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轴,轴带的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点轴开发模式较适合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关键是选好重点开发轴。

如何选择重点开发轴?需考虑:一是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二是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三是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三是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

(三)网络开发模式

点轴渐进扩散的结果:形成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复合集聚,在空间上形成经济网络。

网络开发模式较适合经济发达地区。但新区开发一般应先采取点轴开发模式。

二、产业布局的演变

各国各地区产业布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演变规律一般表现为:均质布局 → 点状布局(增长极)→ 点轴布局 → 网络布局。

第二章复习思考内容

1、解释产业、产业结构、生产要素、产业布局等概念。

2、简述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3、分析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4、产业布局有哪些主要模式?为海南省(或某个区域)选择一个合适的产业布局模式。

第三章 产业布局条件

第一节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一、基本概念

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存所依赖的自然部分,包括人类改造利用与未改造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在当前生产力水平下,人类可利用的自然条件。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为劳动地域分工提供自然基础。

(三)制约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四)影响产业分布的空间界限。

第二节 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指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各种操作方法、工具设备、工艺流程是传统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是现代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影响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产业布局对原料地、燃料地的地区指向;影响地区产业结构的组成和发展。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是新兴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要因素;将引起区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的变化。

第三节 社会经济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指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人口与劳动力状况、经济基础与地域分工状况、市场条件、体制、政策和文化背景等。

一、经济地理位置、交通与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

经济地理位置:是指某一事物与具有经济意义的其他事物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区,原、燃料产地,交通设施(港站,线路)等的空间关系。其实质是一地理实体(国家、地区、城市或企业)在国内外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

交通条件:是指某地区(点)与外界进行人员来往(客运)和物质交流(货运)的方便程度。交通条件的好坏可用交通线路、交通工具和港站的设备状况来反映。 信息条件:是指获取和传递信息(科技文化、市场商贸、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信息)的设备与方便程度。

(二)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

1、是重要的经济资源;

2、直接影响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布局;

3、间接影响第一产业和采掘业的布局。

二、人口与劳动力状况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人口数量及其变化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人口越多越好;但从区域发展来说,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越多负担越大。

(二)人口素质及结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口素质对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作用愈显重要。 人口性别、年龄、民族、城乡结构对产业布局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人口分布与迁移与产业分布变化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人口移动是社会

发展和地区开发的积极因素。但大量移民会带来明显的社会问题。

三、社会经济基础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社会经济基础:主要指历史遗留下来的第

一、

二、三产业设施,过去积累的文化和科技条件以及经济管理经验等。

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影响。因为产业布局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

四、市场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市场条件是从生产目的方面影响产业分布的,是制约产业布局的决定因素。

五、体制、规划、政策与法规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一)体制

体制包括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计划体制强调整体的平衡与优化;市场体制更多地考虑局部利益。计划体制易出现僵化与绝对化;市场体制易出现布局的盲目性与重复性。

(二)规划

规划对产业布局的作用是直接的、决定性的。

(三)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既可以刺激、鼓励某些产业布局,也可以限制、禁止某些产业布局。

第四节 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

对于任何产业,以上条件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不同产业,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在布局上对条件因素的要求不同,有主次之分,其影响程度不同。见表3-1。

表3-1 产业布局条件的综合评价

注明:表中“+”的多少表示重要程度。

第三章复习思考内容

1、解释技术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信息条件等概念。

2、简述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3

4

5 6素。

、简述技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简述位置、交通条件、信息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简述人口与劳动力条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以海南省(或某个区域)为例,说明影响产业分布的主要与次要因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增长概念:指区域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衡量指标(总量与人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

一、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

包括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

(一)资源禀赋

表4-1 资源禀赋表

(二)资源配置能力

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

表4-2 资源配置能力

中的位置。

(三)区位条件 区位:经济活动单位在经济空间(由地理空间、相关经济活动组成)作用:主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与潜力、经济发展推动力的大小。

(四)外部环境 包括全国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国际经济背景。

表4-3 外部环境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一)区域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的形成、发展,都将引起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二)循环积累因果原理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源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循环。

发达国家:集聚经济使规模报酬递增引起的循环。

(三)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乘数作用(原理):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作用。

加速原理:经济增长中消费品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加。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标准阶段次序”:

(一)胡佛-费希尔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将经济增长划分为五个自给自足阶段 ↓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

工业化阶段

段:

服务业输出阶段

(二)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传统社会阶段 ↓ 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 ↓ 起飞阶段 ↓ 成熟阶段

高额消费阶段

分为四个阶段: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三)中国学者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国学者将经济增长划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 成长阶段 ↓ 成熟阶段

衰退阶段

第二节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

(一)概念: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成的经济地域单元。

(二)特征:组织上的同质性;空间上的相对排它性;对外联系的开放性;组合上的层次性。

(三)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二、经济区划

(一)经济区划概念

(二)经济区划原则: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专业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资源条件的相关性;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适当考虑行政区划的完整性。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区、经济区划等概念。

2、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3、您如何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

4、您认为经济增长过程需经历哪几个阶段?请举例说明。

5、您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原则?

第五章 区域的空间组织

第一节 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

一、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

(一)极化效应的主要内容:

1、随着北方(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发展,南方(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要素向北方流动,从而削弱南方的经济发展能力;

2、在国内贸易中,北方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3、南方的生产受到压制。

(二)涓滴效应的主要内容:

1、北方可以缓解南方的就业压力;

2、在互补情况下,北方将对南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多方面的推动作用。

二、梯度推移学说

基本观点: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其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三、中心-外围理论

主要观点:在若干个区域之间,会因多种原因,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其它区域则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二者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发展关系。

四、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1、任何国家都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2、依赖是双向的传递与影响;

3、相互依赖的内容和强度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二节 区际经济联系

区域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经济行为。

一、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一)空间相互作用概念: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的相互传输过程。

(二)空间相互作用发生的前提条件: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可达性;干扰机会。

二、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关于区域分工的主要理论有:成本学说、要素禀赋学说。

三、区域合作理论

区域合作是与区域分工相伴而产生的。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均等化现象。

一、区域经济差异概念 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非

二、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产生正负双重影响。

(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可控分析 人为地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调控是有限度的。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就是区域之间在经济交往上日趋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从而达到各区域的经济持续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区域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概念。

2、了解区域间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3、空间相互作用发生须具备哪些前提条件?

4、您认为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5、您认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第六章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

经济全球化: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进步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

三、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四、国家经济协调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一、世界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二、经济全球化发展地域差异明显

三、国际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呈现多极化趋势

第六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2

3

4

5 向关联产业

、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分析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区别与联系。 、经济全球化有哪些特点? 、海南省在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该怎么做? 第七章 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析 第一节 汽车工业

一、汽车工业的特征:

1、前向关联效益大;

2、带动公路、城建等后

的发展;

3、就业容量庞大;

4、存在负面外在性。

二、汽车工业的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2、综合工业水平;

3、区域科技发展水平;

4、关税等的影响。

三、汽车工业布局变化趋势:

1、生产集中化、开发分散化并存;

2、集聚效应日趋显著。

第二节 电子工业

一、电子工业全球化特征:

1、生产格局的全球化;

2、消费市场的全球化。

二、影响电子工业的因素:技术、资本、劳动力、交通等。

第三节 服务业

服务业: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条件: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替;

2、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

3、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

二、现代服务业的特征:

1、经营方式不断创新;

2、经营日益国际化、网络化和一体化;

3、对外直接投资成为重要形式。

三、国际服务贸易

(一)、基本特点: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同时性;服务生产的公共性。

(二)、布局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区域集团化。

第七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服务业的概念

2、您认为海南汽车工业将如何发展?

3、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条件。

4、现代服务业的有什么特征?

5、国际服务贸易有什么特征?

6、分析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

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 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一、北北依赖体系

二、南北依赖体系

三、南南依赖体系

四、东西依赖体系

第二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

一、 本土化的内涵

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

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对立统一

二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第三节 发展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机遇与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与民族经济的关系

三、发展中国家全球化对策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启示

第八章复习思考题

1、解释本土化的内涵。

2、分析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4、您认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将如何与国际接轨?

5、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中国什么启示?

6、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您认为海南的产业结构应如何调整,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第九章 经济地理学理论新进展

一、新产业区研究

二、经济地理研究的社会化

三、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观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下一篇:网络学堂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