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政治全册

2022-10-08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政治全册

湘师版七年级政治上册全册教案2

第二单元

在成长的道路上——第三节

立志与成功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意志的力量,从日常的小事、平凡事做起,实现人生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

能力目标:学会了解自己的意志特点,磨砺意志,陶冶情操,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劳动态度

知识目标:掌握意志品质的表现

教学重点:意志品质的表现、磨炼意志

教学难点:磨炼意志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教材P38两位失聪女大学生创造的奇迹给我们什么启示?

(师归纳)一个人获得成功并不仅仅在于智力的高低,还需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性格。

创设情景,提出话题

(反复论证)教材P38-39十岁的洛迪保护母亲的搏击洪流的故事,再次说明了什么?

(师归纳)坚强的意志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帮助人在困境中超常发挥,甚至可以延缓死神的脚步,创造生命的奇迹。

再次证明话题“意志”的力量

(知识探究)意志品质主要有哪些表现?

(1)独立性

例如:能有主见、有选择的生活学习

(2)果断性

例如:司马光砸缸

(3)自制力

例如:自律、自主学习

(4)坚忍性

例如:战斗英雄邱少云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自主探究了解意志品质

重在强调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尤其需要具备“独立性”

(合作学习)中学生怎样锻炼自己的意志?

(1)树立理想,促进成长

(2)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3)在劳动和体育中锻炼成长

(4)尝试做不感兴趣却富有意义的事

引导学生明确:中学阶段是锻炼意志的黄金期,可塑性很强。

(小结)同学们,在这个世界上,幻想成功的人很多,然而真正获得成功的人并不多,许多人只是把岁月消耗在谈论、幻想和撰写成功上,他们没有获得成功,往往不是因为缺少能力,而是缺少最重要的东西—坚持行动的毅力,“水滴石穿”的精神。因此,你想要办成一件事,必须坚持到底,决心加毅力,无往而不胜。

第三单元:相处之道

第一节:《亲子之间》

一、教学目标:

、增进学生对父母的了解、理解,学会关心、体贴父母。

2、让学生学会沟通,妥善处理亲子关系。

二、重点:如何妥善处理亲子关系。

难点:如何理解父母的爱

三、教学方式:小品、情景体验、讨论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提纲:

导入……

(一)亲子矛盾产生的原因

、子女的独立意识增强、闭锁心理

vs

父母的过分关爱

2、生活背景和年龄特征的差异

(二)实现亲子和谐

、理解父母的爱心

2、学会向父母表达我的见解

3、学会关心、体贴父母

(三)感受亲情

(四)总结、延伸

上节课老师给大家讲《与友同行》时,给大家做了一个心理小测试。其中有四种动物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对象,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看你们上课开小差没有。狗代表的是什么?(朋友)大象代表的又是什么?(父母)为什么呢?我们说大象高大但很温顺,像一把巨大的保护伞,让人很有安全感,所以说代表的是父母。这让我想起了冰心奶奶写的一首诗——《母亲》。大家学过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母亲》,母亲呵!预备——起。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自己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怀里。这首诗通过歌颂母亲突出了亲情的真挚和珍贵,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感受亲情。请大家打开课本47页——今天我们来上亲子之间。(插入“亲子之间”)

一、亲子矛盾产生的原因

大家知不知道亲子是什么意思?亲,就是父亲、母亲;子,就是子女的意思。也就是你们和父母之间。大家和父母吵过架、闹过别扭没有?(答:有——)那我们不是说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吗?怎么会有矛盾呢?我们来看看课本上这位一筹莫展的母亲的信。我们请一位女生来读一下这封信。……

(插入“

一、亲子矛盾产生的原因”)

信里提到女儿进了初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和父母沟通少了、有些叛逆、想法不一致、有了隐私等)

其实,这是独立意识增强和闭锁心理的表现。(插入“子女:独立意识增强和闭锁心理”)进入青春期后,我们大家从身体的迅速成长中获得了力量和勇气,随着生理的发育,我们的心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男孩子表现为:一回到家,把上衣一脱、一扔,“呀,好象我的肌肉又比今天早上大了一点。”然后接着开始跳舞:“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搞得吓你父母一跳,“呀,这个仔是不是变哈了?”而女孩子则喜欢一回到家,把门一关,在里边写日记、听SHE、看周杰伦照片,看着看着在那里发呆,你老豆还以为你在崇拜他,谁知道走过去一看,发现是周杰伦的照片,当场郁闷死。

而父母这方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哎呀,我这个乖乖仔、乖乖女怎么拉?怎么回到家不是乱唱歌就是闭关修炼啊?”问你们情况,你们又不说,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但是父母担心啊。因为父母一下子还没有来得及接受你们开始长大的事实,还是习惯于像对小孩一样关心、照顾你们。从而导致了父母因为关心你们而去偷看日记,偷听电话等方式来了解你们的动向,而这些又是你们所不能接受的,从而导致矛盾产生。(插入“vs父母的过分关爱”,切入SHE画面)

这是谁?(SHE)喜欢吗?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喜欢吗?(不知道,不喜欢)这就是差距,是因生活背景和年龄特征等差异而导致的差距。换句话说就是代沟。

就像有句话所说的:“世上有扇门叫心扉,难以敞开;世上有条沟叫代沟,难以逾越;世上有座桥叫解放桥,我们在桥头,父母在桥尾,远远看见却触摸不到……”难道就不能让父母多了解一些我们吗?难道这代沟就无法逾越吗?答案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就是“我能!”老师把毕生的武功绝学传授给大家——《沟通无极限》。(插入“

二、实现亲子和谐——沟通无极限

、理解父母的爱心”)

二、实现亲子和谐——沟通无极限

、理解父母的爱心

我们说沟通从心开始。我们首先要理解父母的爱心。“家庭”用英语怎么说?,family,对吧。那“家庭”由什么组成呢?(答:……)

(插入“family=fatherandmother+Iloveyou”)

一个没有爱的家也能称之为家吗?没有爱的家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剩下的只是一个躯壳。药好不好,看疗效;家好不好,看广告。

(三位同学表演小品式的广告……)

大家看了这个“父女版”的雕牌广告后有什么感受吗?

……

(总结、归纳)

广告里,我们“桓爸爸”的两声叹息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一叹,叹工作的压力太大了,这钱太难挣了,做了一天才得了一块钱;二叹,这点钱只能买一杯珍珠奶茶给女儿做生日礼物,觉得太委屈女儿了。但是父亲毫不犹豫的把自己一天的工钱买了奶茶给女儿,这父爱,沉甸甸的。但我们的“小礼聪”很懂事,看“爸爸,我能帮你干活了”,让爸爸感到很欣慰。一个和谐的家庭呈现在大家面前。

通过一个广告也许不能让大家马上能理解到父母的爱,但是我们至少要学会去观察,去观察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的表情,肯定不会像荆子桓那么轻松,我想通过细心的观察,你们会有所感悟的。

好,我们现在把课本翻到50页。沟通离不开语言,正如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所说:“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我们来看《沟通无极限》第二式:学会向父母表达。(插入“

2、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见解”)

2、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见解

向父母表达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是要注意方式和态度。如果有什么想法或意见,应及时当面向父母提出,如果有些话不方便当面说,可以通过写信、e-mail、电话等方式和爸爸、妈妈沟通。但是无论用哪一种方式,态度都要好,不要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比如说你想爸爸帮你买台电脑,你先撒娇:“爸爸,帮我买台电脑嘛”,爸爸说:“不行”,然后你就说:“不行,不行我死给你看。”这种方式和态度是最坏的,你这不是在威胁你老爸嘛。电脑比较贵,如果你觉得当面说不好意思或者觉得希望不大的话,可以写信嘛,说说你的理由,态度要诚恳,我想爸爸会考虑的,或许他现在不帮你买,但是不久后我想你的愿望会实现的。

另外,亲子之间是两代人,在看问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所以需要彼此理解,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但有时候也要作出一定的让步,特别是争论的不可开交的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嘛,这招叫以退为进。先等父母的心情平静下来,再和他们慢慢谈。当然,我们这是解决亲子矛盾,不是挑起战争啊,家合万事兴嘛。不然你等下回去跟父母说:“爸爸、妈妈,今天我们张老师教了我一招以退为进,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那张老师就惨了!”父母永远都是爱我们的,虽然一杯珍珠奶茶那么平凡,但却显得伟大。有句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来报答父母呢?(插入“

3、学会关心、体贴父母”)

3、学会关心、体贴父母

现在以组为单位,每组推选两名同学来发言,前三张桌子推选一个位,后三张桌子推选一个位。每位代表提一个意见,看哪组同学提的意见最好。给两分钟时间给大家想想……在同学发言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保持安静,以表示尊重,发言的同学呢,要大声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好,第一组先来,……

(总结归纳)

(1)表现自己的独立能力。

(2)关心父母健康。

(3)节日(父母生日、父亲节、母亲节)送礼。

(4)听取父母教诲。

(5)不提过分要求。

三、感受亲情

其实还有一点,很重要的,用歌声表达我们对父母的爱。(插入“感受亲情”)请大家站起来,两手相握,左手代表你们的父母,右手代表你们,好,music!我们用最洪亮的歌声把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感情表达出来!(一起唱满文军的《懂你》)

四、总结、延伸

(插入全部内容)

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吗?

……

(总结归纳)

另外,请大家回家后用一周时间仔细观察父母下班回家后的神情,做的事情,把它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们的观察,写一篇300字以上的感受。或许大家一下子不能把这节课的内容全部接受,但是只要大家试着把它放到你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用心去体会,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所感悟和收获。

第二节:《师生之间》

教学目标:

情感--感受老师工作辛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产生感谢老师、关心尊敬老师的思想情感;

能力--培养学生与教师主动沟通,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

知识--了解师生之间产生矛盾与隔阂的原因,懂得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师生之间隔阂和矛盾也是难免的,引导学生学会与老师沟通;

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并运用与老师有效沟通的有效方法,实现师生和谐。

第一课时:师生关系写真

师生之间既是教与学的关系,又是朋友关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关系和谐,有利于师生共同提高。但是由于师生间的角色差异、地位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分歧等,师生间的隔阂、分歧也是难免的。本课时教学设计建议根据师生关系呈现的不同现象,编写成情景剧,贯穿始终,从中揭示师生关系的矛盾,让学生理解融洽师生关系要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表扬”,学会与老师交流。

各片段板书分别呈现“我”的想法,当时的心情、结果。

情景片段1:录音材料(教材P54,适当改编为:进初中约半学期来似乎没有小学时的辉煌,也得不到老师的“宠爱”)

设问:你认为老师对我偏心吗?出现这种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人小组交流后回答。理解角色、地位差异,看问题的立场不同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

板书:老师太偏心--怨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伤心

情景片段2:表演:班主任课上邻座传我纸条,我劝说别传,却被老师批评了……(学生回答后充实进去)

设问:猜猜“我”会怎样?谈谈对老师批评的看法。

板书:我被批评了--委屈

恨老师--结果(学生回答)

情景片段3:

旁白及“给老师的一封信”录音(我恨老师,想跟他当场开火,又觉有失班干部身份,但不说明真相,也许老师永远不会知道他错怪我了。于是我选择了给老师写封信,告诉他真相,并把“我”心中的困惑一并诉说。)

设问:“我”用这种方式与老师沟通好吗?假如是你,你会采取什么方法?

板书:老师冤枉我了--很矛盾--选择了写信诉说

情景片段4:

表演:老师读罢信,恍然大悟,责怪自己对学生关心不够,工作不细致周到。于是在课堂上,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我”道歉,同时,表扬了“我”曾为班级所做的事及“我”在“课堂风波”中对老师的宽容,“我”因此更努力了,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设问:请谈谈对老师表扬的看法;2)、你有过被表扬的体会吗?它对你的触动是什么?

板书:我被表扬了--喜滋滋--更加卖力工作,努力学习

课堂延伸:当堂回答或回家完成--你喜欢怎样的老师?

第二课时:尊敬老师,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初中学生对老师工作的这一特点没有足够深刻的认识,这也是导致师生间矛盾的原因之一。本课时教学中,建议设计一些让学生与教师零距离接触的活动,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从而引导学生领悟要尊敬老师,关心老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采访交流:采访(课前完成)介绍你熟悉的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交流对教师工作的体会或作评论,引导学生体会教师工作是辛苦的,学生应该尊重老师的劳动。

畅所欲言:尊重老师学生应该做到的行为、不应该有的行为。教师归纳后,倡议全班学生把该有的行为作为“一日常规”去贯彻。

最美的颂词: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歌颂教师,讴歌教师的事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说说有关歌颂教师、教师工作、尊敬老师的名言警句、比喻或典故。

校园写真:教师爱生如子,学生视师如母,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课堂可以二则故事(

1、“住校生的幸福”或朗诵“女教师的祈祷”;

2、请放心,老师!)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学生关心老师是对老师的最大支持和激励。

课堂拓展:学生完成实践活动1)、“一日班主任”方案设计,最优方案操作;2)、写一句最想对班主任或老师说的话。

第三节

与友同行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与同伴积极的交往,让他们正确地理解友谊,善待友谊,学会寻找好朋友。

教学重点:学会交好朋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世界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与朋友交往。

二、指导学习“生活需要友谊”教材内容。

、生读60页教材内容。]

2、教师阐述“生活需要友谊的重要性。”

3、渗透朋友友谊的古诗: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赠汪伦〉;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指名学生读这两首古诗。

(2)这两首诗歌表达什么感情?

4、让学生说说与朋友情深的故事。

三、阅读61—63页教材内容。

、过渡句;那么怎样寻找好朋友呢?

2、学生说。(略)

3、教师与学生一起唱歌曲〈找朋友〉。

4、电脑出示故事〈割席绝交〉

5、过渡到“乐交需要你的朋友。”

提问;

(1)当你看到朋友因你的帮助,走出困境,你有何感受?

(2)你在朋友帮助下走出困境,有何感受?

6、放歌曲〈爱的奉献〉

四、指导学习“友谊长存”教材内容

问题;怎样使朋友友谊长存呢?

、学生分组讨论。

2、请小组代表回答。

3、教师小结。

五、课堂总结。

第四单元

树立团队精神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突破了旧教材以知识点为中心组织教材的模式,改变了旧教材平面说教的形式,它从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体验,促进了德育品质的内在生成。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的确发生了比较大变化。对学生而言,存在着发展的空间,对教师而言,创造的余地比过去大了。然而,这种“空间”、“余地”仅仅是可能,离现实或实现还有距离。一方面,教材客观所具有专长这各作用有限,所谓“情景创设”、“问题设计”大多以思维活动为主,而非实践活动,而且思维活动有的相当部分具有明显的定向性,激发不了学生太大的活动欲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按部就班,根本谈不上“创设的余地”;第三方面,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对思想品德老师缺乏信任,那么,达成教学目标将变得非常困难。

本单元共有3章,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作竞争,培养团队精神。知识结构如下:

——合理的竞争

小荷争露尖尖角交往沟通

——竞争不忘合作

——换位思考

树立团队精神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交往品德

——相互支持

团结的价值

团结就是力量

适应社会的发展

创建良好的班集体

本单元教学落实的课程具体“内容标准”

1、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2、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3、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能够自学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

二、学生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他们在学习《思想品德》时,正确“定位”和积极的“入位”是非常重要的,定位主要是解决“我是谁”,入位则是在正确定位前提下的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对号入座”,积极的求变、求发展。

他们应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面对成长中必然碰到的问题(成长中烦恼),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乐于实践与体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关注自身作为社会一员的基本道德修养,权利意识,守法精神,以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把活泼、健康的自我融入到逐步扩大的社会生活,以进步的自己去适应飞速发展进步的社会和迅猛发展的时代,进而能够为社会做点贡献。

关于竞争与合作:我们的学生,处在激烈竞争的时代,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的熏陶和成长中的环境造就了争强好胜,却可能比较自私,想成功却怕吃苦,看重竞争的结果怕艰苦的竞争过程,碰到困难、挫折又容易受伤,甚至在竞争过程中采用不正当手段,总希望在同龄人中独占鳌头,但与人和谐共处、平等合作的意识比较淡薄。当然,由于现在社会和学校过分强化竞争,也有同学害怕竞争,面对社会、学业的竞争的压力,会产生焦虑和不安。

竞争和合作都是现实社会的精神时尚,缺乏竞争或不正当,缺乏合作都是难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参与竞争合作,努力消除不合理的竞争行为,帮助学生树立人际协调意识,缓解实际存在的自我中心心理和行为,培养大度,宽容的胸怀,形成互助、互爱的人际,这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

关于换位和互助:在激烈竞争的年代,换位思考和互助支持,是社会的呼唤,在某个角度看,换位和互助缺失比较严重。与这相联系,与竞争、合作的表现相联系,我们的某些学生,一方面缺失换位和互助的品格,另一方面又从心地里强烈的呼唤换位和竞争。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已非常明显,主要应该帮助学生突破自我,突破自我才以能实现换位和互助。

关于团结和班集体建设:从小接受教育的学生,对团结是力量的认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具体到个人和集体这种互动发展的关系时,是创造“英雄的团队”还是创造“团队的英雄”,会出现模糊或冲突。另外,理论的团队力量和实际的不完美的团队力量会有差距,对团队的要求和对自我的要求也有反差,甚至会怀疑团队的力量。

因此,我们是应该提示这种矛盾的冲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至少是形成班级内部的主流思想。以学生而言,感受团队对自己的帮助国是最有效的教育形式,从理论的良好班集体创建走向实际的班集体建设,如果能向前走一步,那是思想品德老师的功劳。

从整个单元来说,我们应该注重提升学生个体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和团队精神价值观的养成。

三、教学建议

现在的教材,仅仅给教师提供了话题的线索,对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只有更多的把教材当作阅读材料,自己结合实际情况,作出自由的、创造性的发挥,只有这样,才会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能进一些,离学生的需求可能进一些。

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思想品德》课程及其学习,应贴近学生生活,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路同行”,体现这种贴近、参与和体验。教师应该始终把学生视为平等的朋友,蹲下半个身子,和学生一样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再体验,即使自己的体会、有思考,或者掌握着优良的教育资源,如深刻的问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等,也应该始终立足于与学生分享。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不是教会的。

本单元开课时间可以学校行事历作出调整,比如提前到校运动会,其中考试前后,建议安排6个课时,其中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第三节1课时,单元活动1课时。

第一节主题:“小荷争露尖尖角”

主要是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合理竞争,竞争又不忘合作,使同学们在相互合作、相互竞争中体验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愉快,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什么是合理竞争,能够区分合理竞争和不合理竞争,认识安们的作用,懂得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更要合作,懂得双赢、双赢是人际交往和团队发展的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合理竞争和不合理竞争,感受和谐的欢愉,欢迎合理竞争。

行为目标——能够正确对待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有积极的竞争意识和能力,既不怕合理竞争,又不唯竞争,坚持团队合作,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学会竞争”。作为个体来说,在思想、情感、行为方面有积极的体会、变化和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什么是合理竞争,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用,养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品质。

难点——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作用,学会与他人合理竞争、学会与他人合作,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和合作。

第一课时

合理的竞争

、出示“运动场上的比赛”、“总统竞选”、“广告大战”等图片,导入课题。

2、情景表演:一个合理竞争案例;另一个不合理竞争案例

讨论:合理竞争和不合理竞争的特点?合理竞争有何特点?

不合理竞争有何危害?什么样的竞争才是合理的?合理竞争和不合理竞争的区别是什么?

3、实践探究:寻找现实生活中合理竞争和不合理竞争例子

出示以下几种情况,说说你该怎么办?

A、你在竞争中失败,如你考试成绩低于对方,你会怎么办?

B、你在竞争中超过别人,别人讽刺、挖苦、打击,你该怎么办?

c、……

4、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升学、就业……)

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良好的心态:心胸开阔;心情愉快;……)

第二课时

竞争不忘合作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他人、企业等因合作而成功的事例;写出有关团结合作的格言。

2、过渡导入:说说自己竞争的体验及结果

然后教师引出竞争双方结局的可能性:输——赢;输——输;赢——赢

我们期望双赢可多赢——加强合作

3、情感体验:游戏1——头脑奥林匹克竞赛题:画画

游戏2——荷叶上的青蛙

得出结论: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保持优势;只有具备强烈的合作精神才能取得最大成功

4、深化内容:南极大合作——在当代竞争开放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企业与企业之间需要合作,国与国这间也需要合作。

5、交流课前准备的事例与格言。

6、行为反思:讨论怎样与他人成功合作?我和我们班在哪些方面还欠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应怎样改进?

7、总结,齐唱“众人划桨开大船”结束。

第二节主题“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要是要学生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凡事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相互支持,从而形成团队和谐。

目标

认知目标——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言,懂得与人交往,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能只顾自己;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篱加给别人,要相互支持。

情感目标——体会他人的感受,同情他人的不幸和困难。

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做只图自己快乐而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作为个体来说,在思想、情感、行为方面有积极的体会、变化和发展。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道理。

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并外化在行为上的换位思考和相互支持。

第三课时

换位思考

要让学生接受并实践换位思考,主要应该唤起学生的深刻体验和情感共鸣。

、情景表演:在团队中,某人生活在敌意(友爱、讽刺、信任)中,演绎故事的发展

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2、深化讨论:根据教材资料“李勇事件”,让同学设想分别站在李勇、王小海,被推同学的立场,将会怎么办?怎样化解矛盾?

3、实践体验:说辩自己曾遇到的不能释怀的事,自己当时是怎么想的?用换们思考我现在应怎么做?并把它现实性下来,交给(寄给)对方,以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

4、深入挖掘教材:如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认识,不仅表现在由己人,还可表现为此我及我。

第四课时

相互支持

相互支持在这里至少有三层含义: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学会助人;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

、课前准备:收集一些助人为乐的故事、名言

2、导入课题:出示一些雷锋的图片及事迹

讨论:雷锋精神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发出它耀眼的光芒?

3、小品表演:病中“我”的独白,演绎心灵的渴求

讨论:我们如何做到相互支持?

4、我们任何都离不开帮助,哪怕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安慰话,请学生说说哪些话暖人心(谢谢、对不起、您好、辛苦了……)

5、实践探究: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帮助别人或有没有接受别人的帮助?那时的感受如何?

6、交流收集的资料

7、教师总结,播放音乐《奉献》结束

8、课后延伸:主动做一件为他人着想的事,想一想这样做有何好处?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2.观察地球仪,认别经纬线、经纬度、东西半球、南北半球。

3.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德育目标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地球仪、经纬仪。

2.自制多媒体。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二课时

纬线和经线

第三课时

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那么,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

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

.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

①模拟“海边看船”。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

②实验“桌上行船”。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

③观察“月食照片”。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

④思考“高站远瞩”。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

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

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

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活动与探究

.随着人类科技手段的进步,目前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3.美国的孟席斯经过14年悉心考证,得出一个惊世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不是哥伦布,最早环球航行的也不是麦哲伦,而是早在1421年至1423年间,中国明朝的郑和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环球航行的壮举,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100多年。请收集这一新观点的有关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

同学们,生活离不开地理。比如我们要了解某个国家的首都在哪里?某两个风景区的位置是什么关系?某个地区的范围有多大?如何才能从地球仪或地图上查找表述这些地理信息呢?这就离不开经纬线、经纬度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方法2

出示地球仪,让学生指出一轴两极。然后设问:地球仪表面还有这些弧线及其标注的度数,它们分别叫什么名称呢?作用是什么呢?

[讲授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们。

投影展示

投影展示自学或研讨表格(见板书设计)。能保证每4~5名学生有一个地球仪,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的学校,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对于多数学生没有地球仪做保证的班级,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利用地球仪、经纬仪,结合多媒体画面,组织学生边提问启发,边引导观察,边讨论填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多媒体画面11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纬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课本P6图1.9“基多赤道纪念碑”)

低、中、高纬的划分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讨论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启发研讨

.什么叫纬线?纬线是圆还是半圆?

2.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最长的纬线是哪一条?(说明基多赤道纪念碑)纬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4.地球仪上能画多少条纬线?

5.什么叫纬度?

6.零度纬线是哪一条?

7.纬度从赤道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指导学生做填图练习)

8.纬度相同的纬线有几条?怎样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纬线?

9.纬度最大值的纬线有什么特征?该最大值出现在哪个地区?(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南北极点和纬度值)

0.请按图说出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并根据自己学校所在地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也可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多媒体画面12

图略(课本P7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

读图分析

读图分析,并结合观察地球仪思考下列问题:

.赤道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学生观察回答后,并指导学生描画此纬线,填写南北半球的名称)

2.指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3.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强调这是几条重要纬线,让学生记住)

承转过渡

通过研讨大家知道纬线和纬度的知识,但要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还需要学习经线和经度的知识。

多媒体画面13

图略(课本P5图1.7只要经线的说明文字“简化地球仪”,课本P6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课本P6图1.8“格林尼治0°经线”)

读图思考,并结合观察地球仪,自学完成下列问题,把答案填入表中。

.什么叫经线?

2.经线的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3.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此题较难,以教师回答为主,并引导学生看图,说明本初子午线及其标志)

4.经度从本初子午线开始分别向什么方向排列?范围是多少?有什么规律?(教师要做必要的提示)

5.同一度数的经线有几条?如何区分它们?各用什么符号表示?有没有不做标注的经线?

6.在地球仪上找出160°E和20°w以及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比较哪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提示学生组成经线圈必须是相对应的两条经线,即两条经线的度数和是180°)

学生自学

教师及时巡视,引导学生与纬线和纬度的特点进行比较学习,组织学生边自学,边将答案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画面14

图略(课本P7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

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2.全部和大部分位于东半球的有哪几个大洲?位于西半球的呢?(让一位学生上来指图说明)

讨论评价

学生以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强调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然后转入下面的课堂练习。

多媒体画面15

想一想:

.在地球上任意一点,沿纬线方向一直前进,最后能回到出发地吗?为什么?(能,纬线成圆)沿经线呢?(不能,经线是半圆)

2.在地球上能否找到一处其前后左右都朝南的地方?(能,北极)

3.根据图甲和图乙所示,说说经纬度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评价点拨

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相互问答交流,教师评价后重点点拨第3题,在学生对图理解的基础上,为便于学生记住其变化规律,可以概括为“北大北纬,南大南纬,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课堂小结]

教师先用鼠标点击出板书设计表格,然后引导学生共同边回忆、边总结、边点击逐项填出内容。

多媒体画面16

经线和纬线(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纬线和经线

www.5y

kj.co

m

第三篇: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美术作品造型的基本要素(2课时)

1、教学目的

1、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 2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基本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二讲授新课

1/视觉形象的分类(约23分钟)

(1) 艺术形(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

(2)自然形 (3)人工形 2/三者区别:

三/总结和布置下一课时内容(约2分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导入新课

三、表现形式的分类 1/分类

分成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两种基本形式。

第一 2/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客观的现实形象,而后者中我们则不能看出任何客观的现实形象(结合教材范图讲解)。 美术作品欣赏(1课时) 课型:单一课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成就。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出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

2、作品介绍:

3/《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五/结论

第六课基础图案(2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正确绘制二方连续纹样的方法。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珍视传统风格的审美情操。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演示与图案制作相结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方连续纹样的组成骨式及其设计制作步骤。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认真听课。(1分钟)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约1分钟) 板书课题:《二方连续纹样》 二/讲授新课

1、概念:(约2分钟) 2意义:

3、二方连续纹样的骨式: 4设计与绘制步骤: 三布置作业。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听课,检查学具。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二/新授知识:

板书课题:二方连续纹样的色彩

1展示各种图案配色方法绘制的二方连续纹样彩图 2/配色方法:

爱心与祝愿 ------贺卡设计与制作(1课时)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贺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并学习贺卡制作的方法。

2、通过贺卡的制作,提高学生装的设计、制作能力,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演示和制作相结合。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剪贴手法设计和制作贺卡。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约2分钟) 板书课题: 二/新课 1贺卡欣赏:(

2、剪贴贺卡的制作步骤: (1)构思、设计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 。 (4)剪贴;

(5)书写或剪贴赠言: (6)整理画面:

3、学生作业

三/课堂小结(约分钟) ...

课题 欣赏评述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教学目标

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b.在几分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提示和归纳。提示要点: (2)发展阶段 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共同讨论它们的设计好在哪里,有什么缺点。

第四篇: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美术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形式分析——体例

• 新版教材的体例(形式)上基本保留原有框架,同时做了以下改变: • 1.每册前增加一段°写给同学的话;

• 2.以大单元的形式编排,都是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这样一个主题展开,改变了以往教材按学习领域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的编排方式; • 3.每个单元下以课时活动取代学习领域活动; • 4.每单元目录下增加简短的导学语;

本学期个人美术学习评估表外,增加°美术资源链接。 • 5.附录部分除保留原有的°本册美术词汇英汉对照° 形式分析——版式

• 新版教材版式设计在保持原教材稳重、大方特点的基础上,更注重视觉效果和学生的接受特点,更强调美术教材本身作为教学资源的价值: • 1.图文比重、位置更合理,更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 2.图片主次更加明确,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 3.空间布局更活泼,板块划分更灵活,比例更合理,总体呈现简洁大方的风格特征,设计感更强。 总体结构

什么是美术 第一单元 第1课 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第2课 美术是个大家族 多彩的学校生活 第二单元

小伙伴 • 第1课

在校园中健康成长 • 第2课

我们的风采 • 第3课 传递我们的心声 第三单元

有创意的字 • 第1课

精美的报刊 • 第2课 美丽的校园 第四单元

描绘我们的校园 • 第1课

设计我们的校园 • 第2课 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 第五单元

初一上学期美术教案

第一课 美术概说

课型:单一型

1.教学方法:讲解,2.欣赏

3.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

(2)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分类,并理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概念和分类。

4.教学难点、重点:

难点:美术的作用。

重点:绘画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是美术课,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来初略讨论学习的问题--美术概说(板书课题)

三)新授:

美术的概念:

展示小型雕塑一个,绘画作品一幅。讲解美术的概念,着重强调“物质材料”、“造型手段”、“空间”、“审美价值”。

、美术的分类

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

、绘画: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表现手段,创造艺术形象。(绘画的分类略加讲解。) 展示作品或图片资料若干,(由于缺乏美术教学挂图及相关的幻灯片,所以应找些较大的图片,如单幅单页画、挂历中的画页等,同时应选用较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另外,展示一部分自己的原作,如《女同学头像》、《临“太阳很足的晌午”》、《藏族妇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师。讲解绘画的概念,同时强调绘画的作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现代绘画《钢水汗水》:反映了我国当代钢铁工人的社会生活,“钢水的产量和工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表达了对钢铁工人的一种敬仰敬佩之情,从刻画细微的画面中,我们似乎听见有人在说:“工人兄弟们,你们辛苦了!”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

举例:茶陵一中进校门处的雕塑(圆雕)。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

C、工艺美术:指实用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

分类:A、日用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等)

B、陈设工艺(象牙雕塑、装饰绘画)

D、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各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公共建筑:

分类:民用建筑:

纪念性建筑:

、现代设计: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艺术。

、美术的社会作用

美术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具有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

(组织同学们以讨论的方式,谈谈对美术及美术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学生的发言: 美术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广泛应用于建筑、商业、工业等领域

三、课本学生范画赏析

图:紫灰色主调,对比很弱,短直线条杂乱无章,表现出一种灰暗、乱、挣扎的情感。

图:黄绿色主调,少量红、紫色,整个画面明亮,对比强烈,犹如阳春三月,春游在外,给人以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感觉。

四、作业:

运用抽象或变形的表现手法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

要求:、用少量文字概括作业表现的情感。

、注意造型的基本要素的运用。

第二课美术作品造型的基本要素(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行赏、比较、练习相结合

1、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学习,

2、使学生初步了解视觉形象的分类和造型要素的基本知识。

3、通过对美术作品中形的认识和分析,

4、提高学生对艺术形的欣赏能力。

5、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6、使学生认识美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7、从而

8、提高学生对艺术形式美的欣赏能力,

9、以及美术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写实造型、变形造型和抽象造型的区别,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识别美术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难点:掌握基本要素的特点,并能运用基本要素分析作品。

3、教具、学具准备

4、

教具;自制造型要素挂图一张,不同表现形式的作品若干幅。

学生:课本、作业本、软心铅笔、尺。

5、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约2分钟)

大千世界的各种物象形体,首先是被我们的眼睛感受到的,对视觉形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会使我们获得丰富的审美信息和多种知识,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板书:视觉形象的分类(约23分钟)

尽管视觉形象复杂多变、丰富纷呈,但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形和人工形。由自然力造成的,叫自然形(如山石、河岸、动植物等),人类出于某种目的造成的形,叫人工形(如产品、工具等)人工形中以表达思想观念和审美感受为目的的,叫艺术形(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

板书:自然形

人工形

艺术形:表达思想观念、富于审美价值。

提问:分别举出生活中的自然形、人工形和艺术形的物象。

形还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分类,如材料上分,有纸材料造型、木材料造型、金属材料造型、石质材料造型等。

(以问答形式讨论欣赏作品,再作总结)

《饮水的熊》作者在创作中,用造型的基本法则之一即对称手法,巧妙地表现了饮水的熊和它的倒影,且将石质材料打磨光洁,以表现小熊的可爱和水的清盈感。

《怀抱》以金属材料制作的富有动感的造型表现了母子欢快的神情。《母子》则用概括的手法打磨光洁的木质,表现丰润的母子形象,摇篮式的造型,激起了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板书:造型要素:(约18分钟)

造型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体块与空间、光与色、质地等。在艺术造型中,如能很好地利用这些要素,将使作品更具魅力。因此,我们必须认识了解造型要素及其功能。

(结合造型要素范图讲解) 点:最小的视觉单位。包括各种不同形状的点,能成为注意中心确定结构以及组成体面(参看课本P4生活中的点和表现点的节秦的绘画)。图①中,我们看到运用点的组织,产生疏密有致的变化,富有节奏感。

线:可看作点运动的痕迹,有方向和运动感,可以表达情感,限定形状,表现质地和描绘阴影(讲解挂图)

面:由长度和宽度构成的平面形,面的形成有三种方式:线的包围、分割和表面色、质的变化。面可以分为几何形和自由形两大类(讲解挂图)。

体块与空间:体块即长度、深度三维空间的占有形式,或者说是由长度、宽度和深度构成的主体形。(参看P4生活中的体块)。空间指物体间的远近层次关系和包容关系。(如雕塑)具有实在的体积和空间,而绘画艺术,则是在平面上创造体块与空间的幻觉。如《长城》一画,就是在平面上通过平俯视构图,运用了大-小的透视缩形规律,以

及近实远虚的视觉规律,加上光与色的烘托渲染,画面气势磅礴,使我们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光与色:有光才有色,视觉世界是由光显示出来的。(参见P4大自然中的光与色)。色彩的正确表现能使画面获得真实感。不同倾向的色彩还能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引起情绪的变化,如红色能给人以温暖、刺激的感受,蓝色则可能给人以冷、宁静的感受。

质地:指物体表面的解觉性或这种质地的视觉表现。(参看P4《雕塑》的质地)《雕塑》用粗扩的石质表现男性皮肤的质感。

6、总结和布置下一课时内容(约2分钟)

我们认识造型的基本要素,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千变万化,千姿百态的视觉形象,认识艺术家取自自然之法则,创造出的瑰丽艺术世界。我们下节课将进入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世界。

第二课时

1、复习旧知,

2、导入新课

美术造型的基本要素来之于生活,但不是对生活的复制。“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不生活。”在从事美术创作时,艺术家会根据特定表现目的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兴趣的美术表现形式。

3、表现形式的分类

就表现形式的明显特点而言,分成具象造型和抽象造型两种基本形式。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客观的现实形象,而后者中我们则不能看出任何客观的现实形象(结合教材范图讲解)。

具象造型又可分为写实造型和变形造型。写实造型指忠实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真实面目的造型,或者说,在这种造型中,客观物象基本上按我们日常所见的样子被反映出来(见《苹果树》之

二、《小提琴手》)。变形造型则是运用夸张、省略等方法,表现人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尽管变形造型反映的对象与我们日常所见不同,但我们仍可认出它们。变形造型即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形式,层次十分丰富,既可偏于写实造型,又可偏于抽象造型(见《苹果树》之

三、《人物》)。

抽象造型在古代艺术中就已出现,而现代抽象则主要通过抽象的线、形、色的不同组合表达人的主观情感(见《即兴》、《岩石间的小镇》)第三课中国古宋代美术作品欣赏(1课时)

课型:单一课

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步骤

(一)引言与组织教学 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

(二)作者简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时间不详。约生活在十二世纪,为北宋未年著名的风俗画家。早期游学于京师。后习绘画,专攻界画,擅长舟船、车马、人物、街市、城郭等。宋徽宋熏和、宣和年间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侍诏(画院最高职称)。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画》、《西湖争标画》、《武夷图卷》等。

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

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商的“”(商店)、“”(剧场)、“”娱乐场”等。当时的京城汴梁(今开封市)则更显繁华。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给西夏纳“岁币”。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罢免了主战派将领。终在1127年,徽宗成了金兵的俘虏,北宋王朝被灭亡。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期。皇帝宋徽宗赵佶虽昏庸腐朽,却是一个出色的画家。在位期间是宋代画院的极盛时期。招录了不少有才华的画师入画院供职。宋徽宗很注重写生,他诏令翰林画院的画师都要写生。张择端根据京城汴梁繁华的集市贸易与街景(一是说清明时节,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写不多,另一说法是从清明坊到虹桥一汴河上河的街景。后者则更有说服力。人物中有赤膊的、戴斗笠的、轿上插树技遮荫的、摊位上的遮阳伞、遮荫篷等可以作证)写生而创作了蜚声世界的《清明上河图》。

(四)欣赏《清明上河图》

1、主题思想:通过对北宋都城汴梁繁荣的经济生活与民俗风物的描绘,歌颂了创造历史和社会财富的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作品介绍:

《清明上河图》全长5278厘米,高248厘米,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现藏故宫博物院。

全画气势磅礴,规模宏大,场面复杂,结构严谨,为全景式构图。总体上看,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情节连绵不断,高潮迭起。图中街市,屋宇栉比,货摊沿街,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人喧马嚣,车轿穿梭。正是这番形形色色,熙熙攘攘,百货俱陈,百态俱备的情景,呈现了北宋末期工商业发达的社会面貌。从商业、交通、澶运建筑等几个具典型意义的角度,集中概括地再现了十二世纪我国都市生活状况。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构成了一件内容丰富的完整的艺术品,成为研究北宋社会的综合性形象史料。

画卷共画不同阶层的人物550佘人(教材上虹桥部分就有130佘人),不同种类和形态的牲畜

五、六十匹,不同类型的车轿二十佘辆(顶),房屋三十佘幢,大小船只三十佘艘。无论状物写人,还是写动描静,对每个细节都求一丝不苟于浩大工程之中。画家具有非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写生功底。用默写的手法,把游汴河两岸街景时遇到的典型事件描绘出来。如全画的中心---虹桥部分,表现出桥上喧哗、桥下沸腾的热烈场面。桥头货摊相连,左侧桥栏边的人物在观景赏流,桥右侧人物扶栏观船逆流过桥。桥中达官贵人的轿马相遇,双方的豪奴都在呼喝让道,可见骑者勒马,;轿夫阻步。表现出统治阶级的骄横。并使桥上出现拥挤阻塞现象。桥下水流湍急。一大船头已过桥面,船身尚在桥下,船橹末端尚露出在桥右侧一方。另一货船正要过桥,船身已横,船头已被激流冲下。船夫们手忙脚乱,有的奋力撑船,有的挥手呼号,不进则退,船身已横,船夫们手手忙脚乱。这种人声鼎沸、激浪奔腾的热烈场面,在画家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全景式构图的古代现实主义艺术大作,从远郊河野,一直至城郭街市,不但能鸟瞰繁华的街市,还可极目郊野;楼宇舟桥树木横列于近处,河道原野延伸至天边。景物的大、小、远、近、疏、密、动、静、简、繁,通过画家传神之笔,都得到准确、慎密、生动、妥贴的有机表现。使画卷具有长而不冗、繁而不乱、紧凑严密、起伏有节的鲜明的艺术节奏感。充满“方寸之内,体百里之回“的宏伟气慨。表现了画家在运思立意过程中,概括生活和选取题材方面的高度艺术才华。以及在布局上不受固定视点的限制,充分运用“散点透视”的娴熟技巧。

(五)《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成就。

1,作品体现了我国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和中国古代画家“目识心记”深厚的默写功能。

2,线描技法已臻和谐完美的高水平。突出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绘画以线造型的技法特色。

3,是人物刻划、景物描绘达到形神毕肖、生动准确的神品之作。

4,是中国画传统的“散点透视”的布局的典型。

5,是界画、山水、人物融为一体的以工带写,以写润工的典范。

6,是显示画家高度的组织技巧和概括现实生活能力的范例。

7,是研究宋代社会的综合形象史料。

(六)结论

《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是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杰作(早欧洲七百余年),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第四课透视知识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和动手相结合。

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教具与学具教学过程 第五课线造型的素描(3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观察、比较和练习相结合。

一. 教学目的

通过线造型素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结构线表现物体之间的比例、轮廓、体积、对比、远近、方法和透视等的作画方法,培养学生对形体结构的理解能力,发展窨造型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线造型的功能和线造型素描的步骤。说明物象形态内部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处部形态的面的性质。

难点:运用结构线刻画物体内部和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

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1.线徒刑的素描作品数幅,明暗素描作品数幅;2.立方体和圆柱体框架模型一个;

学具:软芯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第一课时

(1)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的准备(2) 。

(3) 导入新课线造型素描作品数幅和明暗素描作品数幅,(4) 给学生欣赏、鉴别、然后讲解。

设问:线造型的素描和明暗素描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5) 讲授新课

1. 线造型素描的特点及线的造型功能。

线造型的素描图是通过线结构的运用,直接体现和暗示物体的体积、远近、方位和对比等牲,表现出物体内外部组合关系及前后左右的空间状态。

线造型素描剔除或减弱明暗色调层次,强调物体本质的实在的形体结构,所以表现物象的效果明确、肯定、清晰和刚劲有力。

线徒刑素描是以线徒刑的方式研究自然的造化和物象的结构,线的造型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表现物象的外形轮廓,(2) 勾画形体的边界。

(3) 表现物象的内外结构、空间位置、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关系。

(4) 表现物象的虚实关系、明暗关系及体积感。

(5) 表现物象的势、力、节奏、韵律感,(6) 抒写人的情趣,(7) 气质。

线造型素描不但可以在美术专业方面方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以图解形式适用于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徒刑技能服务于设计,在建筑、园林、工业设计等图纸绘制上,结构线的徒刑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设计手段,广泛适用到现代建设的各个产生领域中。

1、 立方体与圆柱体

(1) 立方体(对照立方体框架模型分析)

立方体是一切形体的基础,它的结构是由大小相同的六个正方形平面,按照垂直关系而构成的。

圆柱体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360。而构成。也可以说是由无数个相同的圆面叠杨(如硬钱币叠成一圆柱体)

教材P14上图,立方体与圆柱体结合图形是说明立方体内可以产生一个圆柱体,圆柱体在立方体内的构成是以一个正方体的二分之一边为轴,以立方体一个面的中心点为圆心,旋转306而成。圆柱体的立体感可通过顶底面的透视圆面体现。

(6) 作业要求

1、 临摹P14立方体和圆柱体范画。

2、 用3B、和6B铅笔作画,

3、 要求表现物象透视准确,

4、 结构清晰。

(7) 课堂小结:

选出一部分作业讲评,指出优缺点,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第二课时

(1) 教具和学具准备(2) :

教具:

1、立方体的切挖模型;

2、用泡沫塑料做两个相等的长方体模型,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立方体;

3、大幅基本形体切挖挂图;

4、能进行切挖的软性固体材料。

学具:萝卜、柑桔、苹果、肥皂、泥巴等软性材料;

2、小刀、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3) 组织教学:

(4) 复(5) 习旧课,(6) 导入新课

我们了解立方体及圆柱体的构成,那么把这些基本形体进行切挖后,会是怎能样一种结构变化呢 (7) 讲授新课

板书:基本形体的切挖:

1、 立方体的切

2、 割与组合:

课本P14下图说明从立方体中间切开成为两个长方体,然后将这两个长方体可以拼叠成各种造型(用二个长方体拼叠演示)

切去立方体的八分之一,首先找出立方体三个相邻的面的面中心点,并把每个面分成四等分。然后将三个相邻的四分之一等分垂直切去。

用泡沫块做一个立方体,切去八分之一,被切去部分仍可嵌入原处,以便演示,并用红色在立方体相邻的三个面上画出垂直水平线,切去后的截面用三种色区别,(自制模型进行演示)

2.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

用较规范的萝卜、桔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到物,在课堂进行切挖示范,揭示圆信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挂出以线徒刑的切挖结构图。

(8) 作业要求

作业一:临摹P/15四种基本形体切挖图。

作业二:可任选一种基本形体作切挖练习,如立方体可用肥皂块、泡沫块等;圆柱体可用萝卜等;球体可用柑桔、苹果等。将切挖后的伤口放在课桌上进行写生。

要求运用虚实、轻重不同的线条描绘声绘出对象的内部与外观铁组合关系。

课堂小结

对切挖练习及以线造型写生较好的作业进行表扬,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堂课的准备工作。

第三课时

(1) 教具和学具准备(2) :

教具:大幅《口杯与肥皂盒》步骤然图范画一张。口杯与肥皂盒三组静物。

学具:4B或6B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3)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 (4) 复(5) 习旧课,(6) 导入新课:

通过前二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两点认识:

(1) 物体的外观形态特点,(2) 都取决于它的构造特点。

(2)任何物体的外形都是由不同的面构成,面归纳起来有三种形式:即有方向不同的面(包括正、侧、水平、垂直、倾叙的面等),有性质不同的面貌一新(包括平面、曲面等),有大小不同的面,这些面按照物体的结构形式、组织、联结起来,构成物体的外部形态。

物体的外观形态只有借助于光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然而,线造型的素描特点不是借助光的作用所产生的明暗形态来刻画物体的结构体积,而是用结构线来表现物体的内部与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所以,了解物象形态的构造形态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态的面的性质,是画好线造型素描的关键。

(7) 讲授新课

板书:口杯与肥皂盒

线造型的素描步骤(结合课本P16“口杯与肥皂盒“进行讲解):

(1)面对写生的物体,采用剔除或减弱明暗光影的方法,从整体出发,观察和找准物体的基本形,用线和点标出,并注意画面构图。

(2)用辅助线画出物体的大体轮廓,形体结构,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位置。

(3)用线准确地刻画出物体的内外部结构关系、透视关系、体积感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关系。

(4)调整修改,使画面效果完整。

3、 透视法则的运用(结合范画讲解)

平等透视法则,成角透视法则和圆形透视法则应结合步骤图渗透讲解,不宜过多涉及透视知识。

5、 作业要求

要课作业可安排写生“口标与肥皂盒“,也可临摹课本16的范画。用软芯铅笔作画(4B或6B),作业要求轮廓比例基本准确,构图适当,透视准确,并能初步运用不同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内外组合关系和窨立方体形态。 第六课基础图案(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演示与图案制作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二方连续纹样的特点及其主要构成形式。初步掌握正确绘制二方连续纹样的方法。

结合欣赏我国古代文物及兄弟民族在器物上装饰的二方连续纹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珍视传统风格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二方连续纹样的组成骨式及其设计制作步骤。

难点:纹样的构成与配色。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第一课时教具:

针织花边,民族花带2~3条。

2、古代及少数民族在器物上装饰二方连续纹样图例。

3、二方连续纹样骨式图。

4、不同的构成方法绘制的二方连续纹样。

5、绘制步骤分解图。

第二课时教具:

运用各种图案配色方法绘制的二方连续纹样。

第一课时学具:

铅笔、橡皮、直尺、课本、作业本。

第二课时 学具:

水粉颜料(6色、12色均可),水彩笔(大、小各一支)、调色盘、盛水瓶、课本、作业本。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引导认真听课。(1分钟)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约1分钟)

以提问形式,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单独纹样——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单独使用的纹样。

出示针织花边,民族花带向学生提问:这些东西平时称它为什么(学生答:花边),那么这些花边是怎样设计绘制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新授知识

板书课题:《二方连续纹样》

1、概念:(约2分钟)

以一个或几个单位纹样,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形平面上,作有规律的排列并以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无限连续循环所构成的带状形纹样,称为二方连续纹样。

意义:(出示古代及兄弟民族在器物上装饰二方连续纹样图例及现代日常生活用具有实物)(约4分钟)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纹样„„二方连续纹样由于具有重复、条理、节奏等形式,应用最多:原始社会的彩陶器上,二方连续纹样装饰已有了很高的成就;商周时青铜器上二方连续纹样风格厚重、古朴变化极多;汉代漆器上面的二方连续纹样装饰达到了很高水平;唐代唐草纹结构严谨,风格典雅、富丽。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兄弟民族在服饰和用具的美化上多用二方连续纹样,并有其各自的传统特色。如广西的壮锦,四川的蜀锦、湘西苗族花带、土家族织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用具器物及建筑装饰上,二方连续纹样的装饰也随处可见:如染织的花布、花带纹样、书籍的装璜、商品包装、黑板报的美化等均广泛应用。下面我们来讲讲二方连续纹样最基本的构成形式:

3、二方连续纹样的骨式:

散点式、倾斜式、垂直式、波纹式、水平式、几何式、结合式等,每种形式可有四种排列方式:顺序排列、颠倒排列、正反顺序排列、正反颠倒排列。 展示各种不同的骨式绘制的二方连续纹样,给学生欣赏并让学生通过实例辨别出各种骨式。

4设计与绘制步骤:

画两根平行线,并适当定出长度. 根据长度划分若干等分单位.

构思设计:根据用途,内容,表现形式确定纹样的骨式,在草稿纸上精心设计绘制出一个单位纹样.

将设计好的单位纹样复拓到每一个单位上完成铅笔稿。

着色完成作业。

设计要点:

组织节构要有节奏感、韵律感。

不同题材要选用恰当的骨式。

注意各种骨式的综合运用。

注意单位纹样相结合时的关系。

学生作业

设计制作一条有4-5个单位的花边。

要求:1.以你喜欢的花卉或动物为题材,进行纹样设计,造型要简洁、概括。

2.课内要完成铅笔稿。

课堂小结:

讲评作业,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第二课时:

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认真听课,检查学具。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图案的色彩是图案“纹样、骨式、色彩”三个主要部分之一,是表现物体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如音调不美,尽管是好台词也唱不出好戏,色彩不美,尽管是好纹样,也谈不上是好图案。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二方连续纹样,并完成了铅笔稿。这节课重点学习着色。

新授知识:

板书课题:二方连续纹样的色彩

(展示各种图案配色方法绘制的二方连续纹样彩图)

底色:底色是为花纹服务的,为的是增强画面层次,突出花纹。一般淡底色配深花纹或深底色配淡底色花纹,但都必须适当掌握明度。使纹样在底色上鲜明突出。底色要求均匀,一般要加入白粉颜料才容易均匀,如果用水粉颜料,就不一定要加白色。

配色方法:(以前在学习单独纹样的过程中,已学过图案的配色方法,这里可以提问的形式复习。)

设问:哪些色属于同种色配合哪些色属于类似色配合哪些色属于对比色配合它们分别会产生 第八课爱心与祝愿

贺卡设计与制作(2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欣赏,讲解演示和制作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懂得贺卡是具有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并学习贺卡制作的方法。

2、通过贺卡的制作,提高学生装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的品德增进师生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剪贴手法设计和制作贺卡。

难点:1、构图设计

2、恰当选择材料。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自制各种示范贺卡;示范制作备用的花纹图案资料;8开白纸,废旧彩图纸,浆糊、剪刀、画板、图钉等。学具:16开白纸对折,废旧彩图纸、浆糊,彩色笔,剪刀等。

四、教学过程

1. 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2. 引导认真听课。

3. 课前谈话导入新课:(约2分钟)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色彩知识和美术字等课,今天让同学们运用这些已学过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贺卡。

(板书课题:贺卡设计与制作)

贺卡是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生日互相赠送的具在纪念意义的精美艺术品,它能显示爱心,表达美好的祝愿,给我们增添欢乐,友谊和节日气氛,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自己已掌握的图案基础知识,自己动手制作,那么,不但能够节约,而且会使人更感亲切,更有意义。

(板书:爱心与祝愿)

3、贺卡欣赏:(出示贺卡范图、边欣赏边讲解边板书)

贺卡的内容广泛:包括贺年卡,对话圣诞卡,尊师卡、生日卡等。贺年的形式很多:单页卡折页卡;有平面的、立体有声的;横式的,竖式的;心形的、树叶形的及不规则形的。

制作贺卡的方法有:摄影的,色彩绘声绘的,镂印喷刷的以及剪贴的。剪贺卡包括利用多种材料拼贴和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的等。贺卡的制作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造型优美,工艺精致。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利用废旧彩图纸剪贴制作贺卡的方法。

4、剪贴贺卡的制作步骤:(边演示制作步骤边讲解、边板书) (1)构思、设计

我们要制作一张贺卡,首先应该有一个好的构思,准备制作一个内容,什么形式的贺卡,然后,可按自己的构思画出铅笔设计稿。

在设计时我们应该考虑赠送的对象,因人而异,如老年人喜欢爱欢乐、新颖的格调;儿童则喜爱灿烂绚丽的色彩我们只有掌握了不同对象的心理和爱好来进行设计制作的贺卡就一定会受到珍视和喜爱的。

(2)准备一张较厚的纸,按所需形状剪裁。

(3)选材、配色:

废旧的画报和图片本身就有一定的图形和色彩,我们就是要利用它选取我们所需要的部分图形。要注意色彩配置鲜艳、明快。

(4)剪贴;

剪取合适的图形,按设计稿依层次贴到纸上合适的位置。

(5)书写或剪贴赠言:

如:新年好、老师您好、生日快乐等祝愿的字句。

(6)整理画面:

看看什么地方需调整,什么地方空了需添画。

5、学生课堂作业

(1)请位同学到讲台前各拼贴一张贺卡。

(2)其它同学在座位上开始设计制作剪贴形式的贺卡。

(《新年快乐》、《友谊地久天长》、《老师,您好!》播放轻音乐。)

教师巡视辅导,交待注意事项:

构图时要注意疏密、虚实关系;配色要鲜艳明快图案和文字要眉目清楚剪贴花纹线条要流畅不要把连接处剪断了。

6、课堂小结(约分钟)

(1)与学生一起分析、讲评作业,并对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2)学生互相交换贺卡。

(3)总结课堂教学情况。

五、作业要求

利用废旧图片或画报剪贴制作一张贺卡,要求构思巧妙,形式新颖,工艺精致。

...

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欣赏*评述) 单元总目标

通过对几组常见的生活用品的欣赏和评述活动,启发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中一些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极其实用性,用艺术的眼光进行欣赏和分析,了解其用途,体验其美感,从中大体了解现代生活用品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人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设计”、“设计为了更高质量的生活”、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可用1课时完成。 课题

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生活中的设计的习惯,学会从不同的审美角度欣赏、分析、评述—件生活用品的设计效果,认识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设计原则。 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具:优秀生活用品设计作品欣赏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生活用品实物数件。

◆学生准备学具: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

2.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b.在几分钟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提示和归纳。提示要点:

(a)果盘:缠枝鸡冠花纹的纹饰,色彩古朴典雅,构图大方简洁,放置水果时,与水果的鲜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缠枝加水果,同类物在平面、立体上的结合形成了统一的美感。不放置水果时,也是一件美观的案头摆设。

(b)木椅:金字塔式的造型,使人有稳固,安全的感觉,可以放心的倚坐休息;木质部分单纯的造型,朴实的色彩和原始感的木纹,与现代气息浓厚的椅垫形成对比,似乎暗示了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c)办公文具:简洁的半圆周组合造型、配以古朴的黑红色彩装饰,这种古代文化符号式的表达与现代文明的撞击所产生的视觉冲击力,谁能抵挡得住?

(d)家庭用汽车造型设计图:整体的小巧,却又最大可能的加大内部空间,流线型的外形设计使速度得以更好的发挥;柔和的外观曲线造型加强与人的体贴,使人仿佛呼吸到家庭的温馨气息。

(e)手机设计图:A款,流线外形和金属质感,传达出独特的信息:置于掌上似乎可以操控穿梭于太空的飞行器;B款,方正规整,拥有它的人应该是诚实、严谨、一丝不苟的专业人士; C款,蓝色的屏幕,游戏机式的按钮设计,外观上刻意强化的机器性特征,一定是喜欢寻求刺激的小伙子们的掌中爱物。D款,机盖合起后呈简洁的弧形造型,拿在手中、置于衣袋,都会使人感到很舒适。

(f)可爱的小汽车造型,拖着在室内移动,使枯燥的清洁地毯的劳动凭添了几分趣味。

(g)花形洗子:像出水芙蓉,口缘稍作内敛,防止水的溅出,其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h)咖啡具:瓷釉颜色柔美和谐,旋涡纹的纹饰借鉴了原始彩陶的纹饰,其色彩又与咖啡的颜色相协调。盖上无钮,防止打开放在桌上滚落摔碎。至于把手造型的设计,则充分考虑了手持时的力学原理,其舒适省力是显而易见的。

(i)椅子一组:用最少的材料、最简洁的造型、最单纯的颜色、有最舒适的感觉,也许是这组椅子的设计者所要追求的。不用时尽最大可能节省放置空间的问题也为你想到了,同时,多把椅子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新的立体构成造型,像一座抽象形态的现代雕塑,不也觉得很美吗? (j)工作灯:前后、上下、左右、高低,全方位的调整光照位置和角度,可拆卸的夹座,可以牢固地固定在任何位置,其实用性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另外,其造型和色彩也满足了作为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视觉享受,在一个看着非常舒服的灯下学习,也许就不会觉得疲劳了吧! (2)发展阶段

请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生活用品,共同讨论它们的设计好在哪里,有什么缺点。

将几件相同用途的生活用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欣赏,展开讨论:同是喝水的杯子,你更喜欢哪只?为什么?进行分析评述。

师生讨论以下问题:购买某种生活用品时你如何进行选择?工业设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什么作用?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实用与美观相结合)? (3)收拾与整理

整理学具,恢复教室整洁。

3.课后拓展

(1)留心生活中各种常见的生活用品的设计,分析其优缺点和需改进之处。

(2)运用所学知识在父母、亲友购买生活用品时,尝试为他们提供参考意见。 教学评价

1.能否自觉地以实用与美观有机结合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常见的生活用品。

2.在本课的欣赏评述活动中能否联系以往所学的设计类内容。

第五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致同学们》教案(1课时)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其重点是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由于开学初新生军训了一周,他们对校园环境也较熟悉了,为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学校的“问题资源”展开教学。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应制定相应的课堂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如使用档案夹,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同时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及进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教学目的:教师应按照课标内在的要求,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习惯。 材料器具: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实施步骤:

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

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

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3)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4)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5)伙食团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6)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7)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8)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9)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10)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

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

1 活离得开生物吗?

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 物 的 特 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2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第二节 调查 我 们 身 边 的 生 物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设计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生根据经验,分析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关于调查方法的介绍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地调查

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教育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应注意安全第一,并注意引导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 布置课下内容

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

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并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较。

课后各组整理照片,举办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4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5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设计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实例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 ②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6 ②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③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③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学习了“适应的四个典型实例”和“适应的普遍性”后,在解释时要注意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原理。 探究结果交流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①学生展开讨论: a.蚯蚓的益处?

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要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 ②学生举例。

③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总结:

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提炼本节生物学观点,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巩固练习

学生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三节 生态系统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7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8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9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设计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 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 1.取镜和安放

2.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3.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4.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0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情况可能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 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

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11 小结: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 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教学设计 : 观察植物细胞

①:观察、识别

②:四人一组为单位识别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①: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玻片标片。 ②:按小组准备永久切片、涂片、装片各一。

实验方法步骤

一、制作临时装片

1.示范

准备 擦→滴

制作临时装片 取→展→盖

提前参加培训的几位学生作为“小先生”示范制片,边示范边讲解。

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12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

协助介绍、补充说明(尤其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陌生的材料用具,如染色剂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板书提示制成的主要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 引导众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注:应用此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操作。

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的

方法步骤提问、思考,以解决不解之处,扫除制片中的障碍,以便下一步自行操作能顺利进行。

2.变化制作方法和步骤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用具考虑取材、染液、染色如何改革一下? 提示:

①取村:黄瓜改“刮取果肉”为“削取薄片”,挑选最薄的一片制片;番茄可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②染色剂:尝试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如何?

③染色:可在盖上盖玻片之前直接滴加染色剂染色(黄瓜、番茄不必染色)

3.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自行选择一种所给材料及相应的染液和方法,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及时指导:

发现制作较好的装片,展示。

二、观察临时装片

使用显微镜观察,初步感知细胞,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参考教材和教具)。同时注意观察制片的效果。考虑:有了污点怎么办?细胞、气泡有什么区别?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

三、再次制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1细胞壁2细胞膜3细胞质4细胞核5液泡(叶绿体)

选取其他材料(相应变化染液和方法),制成临时装片,逐渐熟练操作,加深体会,避免不规范操作,力求完善、成功。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 提示观察示范镜鼓励

①: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 ②: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这样更直观。

13 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尤其注意点的画法)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 (真实、科学是第一,大小位置掌握好,线要轻轻点要圆,名称标注要齐全。) ①:边讲解生物图的画 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 画板图示范; ②: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铅笔、图画纸示范,更为真实。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教学设计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 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4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 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1.细胞膜 2.细胞质 3.细胞核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教学设计

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细胞内的物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交换的。

通过观看课件讨论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理解加油站和汽车的发动机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叶绿体相当于加油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 尝试着对能量转换器进行理解。

15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

提供给同学们教学图片。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汽油中含有的是化学能,当汽车开动时,化学能就被转化成动能,使汽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哪一个部件在起作用?

植物体中,叶绿体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被线粒体转化成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我们把叶绿体、线粒体称为能量转换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 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1.结构2.基因

16 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

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

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二、讲授新课 探究提纲:

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17 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5.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出现两种答案: ①染色体数目减半; 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三、分层次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

进一步探究:细胞 远具有分裂能力吗?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利用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分层次提出问题,同时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18 复习导入: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分化:

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

大屏幕展示肌肉组织的形成,然后将该组织放大展示肌细胞,再将肌细胞放大展示肌纤维。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器官:

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脑、胃、心脏等是器官。

问:为何胃、脑、心脏均是由四种组织构成?

皮肤也是一种器官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呢? 评价并总结

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小结人体的结构层次。 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的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 小结并对同学们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19

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预习提纲

1.绿色开花植物体是怎 样生活的?

2.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 3.植物怎样由受精卵形成组织的?与动物一样吗? 4.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 5.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根吸收土壤中的水等营

养物质,在有阳光、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养生活。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另小组成员评判。

观察大多数学生完成后,手拿一盆有花有果的观赏植物,开始提问第一题。 教师评价,并鼓励其他同学质疑。 又鼓励评价,可简单小结。

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受精卵分裂成分生组织。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有些学生对输导组织的形成不明白。学生重述导管的组成。

评价,对学生的疑问可拿导管、筛管模型,答疑。 并让学生复述。

分生组织分化成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分生组织分化成根尖中的其他组织。

加深理解随着根的生长,根尖中的各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而来,加深对各组织的理解。

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输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 物体。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学生会应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20

3.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5.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设计

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观察教师演示的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提出问题。

演示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A.草履虫的结构;B.草履虫的生活。

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三、小结巩固新知

第四章 教学目标: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结构。 教学设计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

症状、特征、传染途径 艾滋病的预防

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21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

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有目的的学习。 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 给予评价

病毒特征:小,纳米计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 列举一些自认为能代表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关系的事物。 在进一步认识病毒“小”的特征。 分析,解释原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病毒。

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毒“小”的特征。

启发:病毒有多小?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 课件展示讲解:病毒对于细胞相当于篮球与一个摩天大厦。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大小。

实例说明: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老师马上说你一定查不到。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病毒形态

病毒结构:蛋白质内部遗传物质 病毒的生活:生活在活细胞内。

与病毒有关的疾病:流感,鸡瘟,口蹄疫,肝炎,烟草花叶。

22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是没

(第二课时)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通过收集的资料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

列举病毒引起的疾病。关注病毒带来的危害。观察图片。 出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几种基本形态。 大屏幕展示:病毒结构; 动画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 (以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 杆菌为例。着附→注入遗传物 质→复制→释放。)

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给予评价

引导: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还知道哪些病与病毒有关? 大屏幕展示各种疾病图片。

病毒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

通过观察动画,在教师提示下得出:大肠杆菌噬菌体是细菌病毒。 会问:为什么称大肠杆菌噬菌体而不称大肠杆菌病毒?

图片展示引导: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将患病的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

大屏幕动画重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提出疑问:大肠杆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叫什么病毒?(可以告诉学生大肠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肠内的细菌。)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解答:很好,善于动脑,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 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肝炎疫苗的请举手。 问:肝炎疫苗的作用。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疫苗——减毒病毒。 转基因,基因治疗。

提问:肝炎疫苗是用来防治病的,怎么会是病毒?

23 用所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尝试说明“糖丸”的作用。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认同知识的作用,用自己课堂获得的相关知识,信息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并强化学习内容。 肝炎疫苗也是病毒?不错,你们只知道病毒能带来疾病,其实病毒也能为人带来益处(解说肝炎疫苗的防病原理)。

引导提示:“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想一想它怎样预防小儿麻痹? 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

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通过人类可以利用病毒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组织学生解答刚开始课上提出的疑问,给予指导和提示,了解本课目标到达程度。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探究)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4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观察后,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逻辑推理,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

方案二: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 方案三:观察挂图或书上的彩图,讨论书上第81页思考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及课本彩图,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通过CAI课件观察并比较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及生活环境,质疑,制定探究计划,合作实践,进一步观察蕨类植物实物。

方案二: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

方案三:先展示课余收集的有关蕨类植物的资料或实物,表达交流自己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知识。

知识回顾 较比、讨论、综合、归纳。 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

第一章 第二节 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

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

25 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第二章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6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 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 子才能萌发?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 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 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 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27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8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 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29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

30 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爱花习惯教育 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1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

(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32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 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33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教学设计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34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

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

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2. 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方案一:

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35 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 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36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 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教学过程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

37 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38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过程 引 言:

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把点燃的蜡烛和活着的小白鼠分别放进密闭的容器,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死掉?

2.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别的变量?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39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井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在教师主持下学生交流探究报告,教师与学生根据讨论提纲共同分析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严谨性。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做出选择:(1)否定原来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40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第六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 言:

现在一起来欣赏一段优美舒缓的音乐片(画面上出现人与自然的景色),创设一种意境,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在欣赏完这段音乐片之后,教师引导思考一个问题:“走在林荫小路上和走在城市的大马路上的感觉是一样的吗?分析原因。”诱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林荫小路上比城市的马路更安静,空气更清新,更湿润,是因为植物可以吸附灰尘,隔离噪音,并且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植物有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使学生对绿地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教师先提出问题:“我国有哪些植被类型呢?”使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学生虽从未接触“植被”这一名词,但教师略微点拨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因为学生完全能根据经验说出。学习植被类型及特点有多种方法,本节主要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六种植被类型可分开探究。教师先出示我国草原、荒漠、热带雨林的图片,开始时学生会出现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的困惑,所以要适当引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植被种类、生长高度、疏密或分布地区比较这三大植被的主要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的进行探究活动了。全班交流的时候,由于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对植被高度进行比较“草原植被矮小,热带雨林植物繁茂、高大”;有的可能对植被的生长特点或种类进行比较“草原植物生长密集,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植被稀疏,种类少,植物耐旱”;有的对植被的生长环境进行比较“荒漠植被生长环境恶劣;热带雨林植物所在地区高温多雨”,学生的所谈正表明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所以对这些观点教师应予以肯定性评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以同样方式出示我国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叶林的图片,学生探究结果是:常绿阔叶林植被分布在气候比较炎热,湿润地区;夏绿阔叶林有四季变化,夏天为绿色,秋季树叶变黄,冬季落叶;针叶林生长在寒冷地区,以松树和杉树为主。

因为本节课重点不是知识目标,而是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应始终注意挖掘本节情感点,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家乡。教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环境中有哪些植被类型呢?”学生能很快说出:“有夏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并且进一步举例说明。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了解了我国的植被类型,我国的植被资源很丰富,我国资源又面临着许多问题。怎样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呢?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比较(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动脑思考、搞调查研究,自己去发现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情感得到升华,由量变到质变,由意识提高向行为转变。

本节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出示五国森林分布数据图表,如下:

41 国家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中国 960 15888 129533 日本 37.7 2388.9 12350 加拿大 992.2 26410 2650 瑞典 41.2 2440 830 芬兰 33.7 1988.5 500 森林面积(平方公顷)

人口(万)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 比较与分析。

我国森林分布状况如何呢?四人小组合作分工用计算器计算出各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进行讨论。

讨论题:

(1)从五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来分析,发现了什么问题?

(2)在进行五国比较之后,有什么想法?(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1):学生通过列表,会很快发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其他四个国家比较最低,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最低。

讨论题(2)学生有的根据书上提到的来做考虑,有的会借鉴资料提到的谈出自己的想法,有的会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谈想法。不管何种回答内容,都展现了心灵的深处,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

为进一步对资源间题的有深刻认识,课前布置课题,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选定课题进行调查,从网上、书上或音像店查找资料(图片、VCD、文章、数据),整理后,有的小组还制成了课件,课堂上交流。

课题内容为:

主课题:调查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子课题:(1)我国环境面临的现状及原因(2)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3)98特大洪水发生原因调查(学生小组派代表台前汇报和交流)

子课题(1):我国环境面临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学生网上搜集图片,存在自己的文件夹内,精选后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内容为“黄沙漫漫”“草原沙化”两副图片),然后交流“第一副图——黄沙漫漫,讲的是黄土高坡遍地黄沙,每当雨季来临,就会有成堆的黄沙随着雨水从支流流入干流,可原本的黄土高坡并不是这样,那里原来是树木繁茂,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后来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这里遭到毁坏性的破坏。第二副图——草场沙漠化,原本的草原一望无际,许多生物在草原上生存和繁衍,可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量养殖牲畜,结果使草原数量减少,造成现在的局面。” 子课题二: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

学生从音像店找到了有关的环境VCD,在教师指导下剪辑成以“森林啊,森林”为题的VCD片段,学生播放(内容为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毁坏,面积日益减少,许多野生动物无家可归。)学生谈体会和感受。 子课题三:98洪水及原因调查

42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调查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开阔了学生看问题的广度,使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受到震撼,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对学生的积极地参与教师给以表扬,以肯定学生的成果,提高起积极性。

第六章第二课时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教师出示有关法规资料,先讲述《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以提问方式“哪一天为植树节”引导学生积极从行为上转变。“种树不是万能的,但不种树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鼓励大家多种树”。然后,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未来社会发展。联系到2008年奥运,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热情,教师引导“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其中水上项目将在青岛进行,奥运主题之一“绿色奥运”,青岛在未来几年里生态环境会产生

巨大的变化,你觉得我们应该为“绿色奥运”做点什么?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以“畅想未来,从自身做起”为主题,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有的学生提出“要和家人一起参加植树活动”;有的学生提出“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节日里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有的提出“外出旅游时,保护环境,不破坏树木”。

小结: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植被的类型及特点,植物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保护植被,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提出希望“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参与保护植被,美化家园的活动中来” 布置作业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出“绿化校园”的方案,教师给以指导,并将此项活动作为竞赛,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下节课交流。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植物和热爱学校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课前教师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标准(可将此项活动作为竞赛)。学生课前以4人为一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标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园艺的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若有条件的学校,可制成幻灯片或用实物投影。课堂上小组之间分别展示各组的设计图及介绍方案。然后各组间相互讨论,评价哪些方案使校园最美丽,哪些方案最合理,最经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之后,一起评出1~2个优秀设计,上交学校,课后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全校展览。

第三单元复习课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课前播放优美的《高山流水》电子琴乐曲。教师提供资料,创设数字情景: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大约需要200 kg水,其中作为组成成分的水为1872g,蒸腾消耗的水为20 2106g。学生汇报课下查找的数字资料:每亩有林地比无林地可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降水量比其他植被地带的降水量约多20%。骄阳似火的天气城市露天的气温是35℃时,树阴下只有22℃。引导分析讨论。

第一部分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3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第一个复习内容:蒸腾作用。

学生观察“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动画课件。发挥空间想象力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在生物圈中循环的过程。

(提高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请同学思考问题:绿色植物通过什么生理过程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学生抢答:根的吸水和叶的蒸腾作用。

教师出示表示蒸腾作用的“水由根到茎、再到叶、由气孔蒸腾到大气中”的Flash动画,请同学回忆蒸腾作用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讲解:“水由根吸收到茎,运输到叶,变成气体由气孔蒸腾出去”。其他同学对此作出评价并交流。

(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在课外进行蒸腾作用的探究:①有的将一盆花的茎部以上部分套上塑料袋,放到光下,过一会儿,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出现。②有的将新买来的蔬菜的叶子套上塑料袋,过一会儿,袋的内层有水珠出现。等等„„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提高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让学生根据数字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实例:大树底下好乘凉,夏天到森林里去避暑、度假感到凉爽,是由于蒸腾作用使空气湿润、清新等。

引导:①到了冬天人和动物要加衣服,而北方冬季的大部分植物却为什么要脱落树叶脱衣服呢?②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分却从低处流向高处呢?

分组讨论:①蒸腾作用就像动物出汗,水变成气体时会带走大部分的热量,冬季落叶是为了避免植物体内水分过多地散失。②蒸腾作用像抽水机一样形成一股蒸腾拉力把水和无机盐“抽”上去。

引导实践:学了蒸腾作用的原理你怎样帮助家人、亲友成功地移栽幼苗?

讨论后回答:去掉一些叶子、傍晚移栽、注意遮荫等。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第一次高潮,此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联系实际,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绿色植物为生物圈的一切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教师创设数字情景:光合作用每产生100 kg葡萄糖可吸收二氧化碳146.7 kg,释放氧106.7 kg,100 kg葡萄糖所储存的热量可烧开4804 kg的15℃的水。学生汇报搜集的数字资料,如:生物圈中绿色植物一年制造的有机物约为1 000多亿吨。学生根据资料分析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以及条件,进行讨论。

教师出示剪贴图:地球,地球上一片放大的绿叶,绿叶周围有人在呼吸、牛、羊等在啃食树叶。请学生据此图进行“看图说话”,说明寓意并根据数字资料分析讨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以及人的直接和间接的食物来源是光合作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养活了一切生物,

释放氧气供一切生物呼吸需要。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第三次高潮,学生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教师创设数字情景:大气中含氧量维

44 持在21%的水平,含二氧化碳量维持在0.03%的水平。学生汇报课下搜集的资料:l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吸收1 000kg二氧化碳可释放730kg氧气,每年每公顷森林吸收碳量热带雨林为4 500~16 000 kg,温带林为2 700~11 200 kg,寒带林为1 800~9 000 kg。引导解释碳氧平衡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气体变化,描述生物圈是怎样达到碳氧平衡的。

引导质疑: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把光合作用制造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为什么?请同学力老师解释现象:刚收获的粮堆为什么发热了?萝卜为什么空心了、变轻了?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

分组讨论呼吸作用的意义,代表轮流发言:1.呼吸作用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2.刚收获的粮堆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使粮堆发热。3.萝卜空心是呼吸作用把萝卜内的有机物分解了。4.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是因为新疆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了第四次高潮。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

第二部分 三大作用的实现与植物体形态结构的关系

教师出示课件:根尖、茎纵切,叶表皮的结构图,据此启疑: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结构。学生积极观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根毛多,有利于吸收水分,茎有导管运输水,叶有气孔可将水蒸腾到大气中去。

出示“气孔张开和关闭”的动画,叶子的横切片图,请学生回答气孔为什么能开闭的结构特点,绿叶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以及光合作用的部位。教师给予评价并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出示几个新鲜的果实,一堆种子和一棵有根、茎、叶、花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呼吸作用的部位。教师强调提问:呼吸作用在生活细胞的什么结构中进行?在

老师提示下问答:在线粒体中进行并与光合作用进行的部位——叶子的叶绿体作比较。 第三部分 三大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设计表格进行小结,比较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教师提示),分小组设计,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从部位、原料、位置、时间等几方面进行考虑,每组选派代表将设计的表格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井进行自评:说明我们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哪一组设计的表格最好,表现在哪些方面,不足是什么,应怎样进行补充。教师给予每组成员很高的评价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教师作为参与者之一也出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请同学评价。(至此,课堂出现了第五次高潮,同时,难点突破。此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类比归纳概括能力、设计能力)

教师出示检测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答案有四项,全体学生举手回答:出示一。

二、

三、四个指头分别代表A、B、C、D。教师根据举手情况掌握达标率并适时补救。

4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下一篇:七年级期中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