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打造品牌研究论文

2022-04-26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企业打造品牌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重庆打造品牌展览创造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在重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下,重庆的品牌展览塑造已取得十足进展,但在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人才和品牌企业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文章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以系统思维从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推广、品牌提升和品牌保障等六个方面打造重庆品牌展览的路径。

企业打造品牌研究论文 篇1:

B2B企业如何打造品牌

不同类型的B2B企业打造品牌有不同的模式,B2B企业应根据自己产品的特性,选择最有效的模式进入企业顾客或最终消费者的心智。>>

一家国内知名的节能灯企业的老板说:“既然打造品牌有难度,那就选择不做品牌,专心致志做大规模,做全球第一的节能灯OEM工厂,只接大品牌的全球订单,不是活得照样很滋润?”这种说法很符合逻辑:人的本性是务实不务虚,做工厂要比打品牌实在。做全球最大的节能灯OEM企业,能过上好日子吗?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工厂代工企业,其员工跳楼事件的负面传播,造就了它的高知名度。隐藏在跳楼事件背后的是代工模式把人当机器、低工资等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低工资的根源在于OEM的利润低。每销售一台iPhone和iPad,富士康仅能分到0.5%和2%的利润,苹果却能拿到58.5%和30%的利润。即便如此,苹果还时不时放出要增加新的OEM制造商的消息。随着苹果产品销量的增加,这种不平等的商业地位会把富士康的利润压得更低,富士康能做的就是继续“优化成本”。

必须打造自有品牌

无论什么产品,只要涉及销售和竞争,品牌化趋势就不可抵挡。B2B企业也不例外:原料、部件、机械等品牌成为品类代表后,能有效简化客户决策过程,为最终企业顾客获得高品质的产品降低了选择风险。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B2B企业来讲,建立品牌优势意味着经营效益的提升,获得更高的营销势能,抵御竞争能力的增强。

打造品牌更为高远的目标是实现“中国制造”的转型。美国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世界500强品牌中,美国企业占据绝对数量优势。美国拿到了大部分消费品利润的最大头,而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国加工制造业则利润微薄。另外,中国这种依靠人口红利、成本优势、透支资源发展的加工制造业,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B2B企业的分类和战略

B2B企业创建品牌,显然不是通过在传播层面找到一个定位概念那么简单,而是涉及企业经营范围的取舍、主打品项的聚焦以及与客户的沟通策略,甚至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从B2B企业成功打造品牌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B2B企业打造品牌的共性与不同。

成品

机械、工业类的产品针对的顾客都是企业顾客,这类成品的特性是专业技术性很强。购买者希望自己选购的产品性能出众,最安全的方法就是购买该领域的专家品牌。这类成品的目标顾客很少,但顾客购买的额度很大,每个客户都是企业的VIP,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更为密切和持久,沟通也要求更加专业。随着成品本身同质化倾向越发严重,B2B成品制造商应构建一种营销的“推拉组合”方式去打造品牌:一方面,成品商应针对下游制造商,利用定向的沟通工具,建立品类专家的影响力,构建品牌的推力;另一方面,成品商应针对最终消费者,利用大众传播工具(比如广告、公关等形式),营造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拉力。

1943年,瑞典的劳辛博士发明了利乐包装。随后,利乐公司成立,按照劳辛博士关于食品饮料包装的研发理念,一代一代地革新利乐系列包装。1991年,利乐并购全球最大的食品制造及农业设备供应制造商之一——阿法拉伐公司,开始拓展机械设备业务。目前,利乐公司的业务涵盖饮料灌装设备、食品加工设备、包装材料的生产(包括利乐盒、利乐枕、塑料瓶)等领域。

利乐为什么会成功?利乐与客户之间建立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了其品牌化进程。在中国,蒙牛和利乐的合作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蒙牛现已成为利乐全球最大的客户之一。利乐直接将办公室设在了蒙牛的总部,以方便跟进服务。在合作方面,利乐出资为蒙牛建立包装生产线,并提供技术支持。此外,利乐与蒙牛还展开在消费趋势研究、新产品的研发、营销战略、生产加工技术、包装以及市场推广等层面的深入合作。这些合作最终推动蒙牛采用利乐的新型包装推出最新的乳制品,并在包装物和广告上体现利乐的品牌Logo和“保护好品质”的广告语。

为恢复国民对牛奶的信心,2009年利乐携手功夫巨星李连杰推出“我爱牛奶”大型公益活动。利乐花费巨资发起的此项活动,表达了利乐与中国乳业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得到了中国乳业巨头们的高度赞许。现在,消费者将拿到手中的四面盒包装的牛奶或饮料盒称为“利乐盒”,品牌名指代了品类,实现了营销价值最大化。今天,利乐已为中国的牛奶和饮料客户提供了上千条灌装线。

部件

部件指的是构成最终产品的某一部分。对部件生产商而言,打造品牌就是提高部件品牌的不可替代性;对产品制造商而言,部件品牌能提高最终商品的溢价能力。应该说,打造部件品牌可以让部件生产商和最终产品制造商双方受益。

关键部件打造品牌的方法,就是在营销中突出该部件对于最终产品的重要性。在消费者的认知中,部件的重要性越强,消费者对该部件产品的品牌重视度和价值感就越高。英特尔启动的“内置英特尔(Intel Inside)”计划,使处理器在消费者认知中成为电脑核心关键部件。英特尔的一系列品牌化做法,成功地将一个B2B品牌,塑造成全球十大最有价值品牌之一。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部件品牌由最终产品制造商推出,目的是提高产品的差异化和溢价能力。比如,索尼自己推出“特丽珑”电视机和电脑显示器的阴极射线管品牌,以提高最终成品的科技含量和溢价能力。

非关键部件是最终购买产品的一部分,没有关键部件那么重要,替代性较强。此类产品打造品牌的原则就是B2B2C,直接接触最终用户,通过品牌指代品类效应的提升,最终确定品牌的不可替代性。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就是米其林轮胎。

米其林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轮胎品牌,它被公众认知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拥有独特的、有100年历史的卡通造型“米其林轮胎先生”。谈到米其林,估计小孩子也知道它“米其林轮胎先生”的广告造型。“米其林轮胎先生”卡通形象是米其林广告主角,成为品牌的独特识别符号,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二是推出了《米其林指南》,这是一本对旅行家来说很实用的手册。1900年,米其林推出第一本地图、旅游、美食指南,印量为35000本。如今,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米其林关于旅游、地图、美食方面的出版物达到了1700多万册。在中国,米其林出版了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旅游经典指南系列。

原料

随着商业化的推进发展,在不远的将来,任何一种原料产品都有希望建立自有品牌。根据不同原料的不同特性,有三种打造品牌的模式可以选择:

模式一:有可能制造最终成品的原料,要延伸、进入制造消费品领域。例如,施华洛世奇以水晶切割业务起家,随后针对最终消费者制造水晶首饰、家用装饰品等。

模式二:联合最终产品制造商,打造要素品牌战略。例如,肖特赛兰陶瓷面板联合炊具品牌,在全球推广自己的产品。

模式三:单独打造品牌,向下游制造商和消费者提高产品溢价能力。例如英威达的莱卡和蓝精公司。

通过赞助、冠名中国的娱乐节目“莱卡好男儿”,莱卡提升了在中国的知名度。莱卡是前杜邦全资子公司英威达的一个品牌,由于该公司在氨纶领域中占据市场垄断地位,因此莱卡成为氨纶纱品类的代名词。只要是采用了莱卡原料的服装都会挂一个三角形吊牌,目前这个标志已经成为服装品牌高品质面料的象征。

奥地利的蓝精公司也是如此,不同的是它通过建立“全球粘胶纤维技术领先者”的定位,成为品类领导品牌。蓝精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人造纺织纤维生产商,中国消费者所熟知的莫代尔棉、天丝就是其主要产品。纤维产品不属于日常用品,只是布料服装的原料,纯产品经营在招标过程中降价压力很大,而奥地利的生产成本又很高。因此,蓝精公司需要建立一个具有竞争力的战略定位,以转向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经营。蓝精公司通过收缩焦点,找到了“全球粘胶纤维技术领先者”的定位,并围绕这个定位全面调整运营活动。蓝精公司推出新的技术领先产品天丝纤维和莫代尔纤维,通过广告介绍其技术领先性、环保型。传播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的相互匹配,最终使蓝精在全球粘胶纤维市场建立起了技术领先的定位。目前,蓝精公司的天丝、莫代尔、粘胶纤维全球领先,2010年的销售收入达到了17.7亿欧元。

OEM

有一个理论叫“芭比快跑”:世界上最畅销的儿童玩具芭比娃娃,上世纪60年代由日本生产,随后成本上升;70年代转移到香港生产,随后成本上升;80年代转移到菲律宾,随后成本上升;90年代转移到印尼,随后成本上升;2000年转移到中国。下一个呢?也许是越南。芭比就像一个跑步运动员,她奔跑的方向就是成本最低的国家。而被她遗弃的上一个国家的代工厂,难逃关闭的命运。芭比的故事,近几年将大量在中国上演。

从营销角度看,OEM代工仅有工厂的生产优势,在营销层面缺少团队、经验是其最致命的缺陷。OEM企业对市场没有感觉、想法,每天都是围绕“怎么压低成本、提高效率”想问题。这是两种思维:做代工想的是怎么压低价格,做品牌想的是怎么提高溢价。OEM企业打造品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吸纳营销方面的人才,组建自己的营销团队。

曾有专家指出:OEM企业不要涉足被代工品牌客户的业务。言下之意,就是劝OEM工厂“认代工的命”,不要推出自有品牌。这些所谓“专家”的逻辑是:如果推出自有品牌,就是在和自己的客户竞争,得不偿失。

果真如此吗?同样是发端于为耐克、阿迪达斯代工的晋江和广东运动鞋制造厂,因为采用了不同的策略,造就今天完全不同的现状:福建晋江诞生了安踏、361度、匹克、鸿星尔克、特步等知名品牌,而广东却没有诞生一个响亮的品牌。全球最大的制鞋商东莞裕元还在为耐克、阿迪达斯,甚至本土品牌李宁、安踏、361度代工。今天,转型较早的晋江鞋企随着品牌的不断成长,纷纷谋求上市,成为中国运动服行业的领头羊。从产业基础看,多年来一直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广东,其产业基础比福建要好,商机也更多。然而,广东鞋企就像温水里的青蛙——既然日子很舒服,又何必自己搞开发、搞品牌?

系统服务

专业采购人员的大脑和普通消费者的大脑是一样的,在理性的数据一致的情况下,最终选择哪个品牌同样受到心智规律的影响。如何从后台走向前台,让顾客认识你的优势,并最终选择你?这是当今系统服务企业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系统服务针对采购人员建立起品牌优势后,可以提升销售速度、提高产品的普及度,建立最终消费者对产品的信赖感。

采购中心的成员角色包括发起者、使用者、影响者、决策者、审批者和购买者。其中,最关键的两个职能角色是购买者和决策者,在庞大的企业中,这两个角色掌握的信息可能不对称,由于所处位置不同,判断标准也不一样。专业的购买者和非专业的决策者如何达成意见一致?聪明的系统服务企业的做法是用大众传播工具来一同影响他们。

IT领域的系统服务品牌可以通过传播企业的责任感形象和系统的安全运转,来塑造品牌的心智力量。一个经典案例就是,IBM推出的“没有人会因为购买IBM而被解雇”的传播运动。IBM通过广告传达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降低采购人员的购买风险,提高了系统服务产品的信任度。

作为国内知名的IT服务提供商,方正在2011年投放了《正在你身边》的系列广告。通过广告,普通消费者开始了解平常看不见的方正IT科技服务产品,比如全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IC卡收费系统。通过系列广告,普通消费者、采购人员、决策者一同了解到了方正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方正企业的责任感。良好的口碑,推动了方正系统服务品牌的建立。作为国内第一家做智能IC卡的公司,方正国际的售检票系统覆盖了国内大部分公共交通领域,以及日本近70%的票务运营系统市场。

西方有句谚语:“如果一个人不清楚自己要驶向哪一个港口,那么所有的风向都是不利的。”B2B企业必须明确,打造自有品牌才是正确的方向。如能很好地利用生产优势,把握打造品牌的方法,未来全球500强企业中会出现更多的中国品牌。

(作者来自克里夫营销学院)

(编辑:王文正 wwz83@163.com)

作者:李亮

企业打造品牌研究论文 篇2:

“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打造品牌展览的路径研究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重庆打造品牌展览创造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在重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下,重庆的品牌展览塑造已取得十足进展,但在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人才和品牌企业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基于“一带一路”倡议下,文章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以系统思维从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推广、品牌提升和品牌保障等六个方面打造重庆品牌展览的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重庆;品牌展览;路径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沿线区域合作为出发点,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交汇点,重庆在展览经济发展、品牌展览塑造方面迎来了重要机遇。基于重庆在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人才和品牌企业等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抓住机遇,探索“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打造品牌展览的路径迫在眉睫。

一、重庆打造品牌展览存在的问题

1.品牌意识亟待提升

重庆在打造品牌展览方面的意识亟待提升。第一,突出问题是对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重视程度不够。CIS一般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S(Mind Identity System)、行为识别系统BIS(Behavior Identity System)和视觉识别系统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三个方面。重庆的展览企业大多起步较晚,对企业和展览的CIS重视度不高。MIS方面,如企业理念文化、展览主题等缺乏策划创新;BIS方面,企业的公关活动、展览营销活动缺乏整体打造;VIS方面,企业官网、展览会官网、参展手册等设计制作,与国际品牌展览相比,在精美度、细致度、统一度方面还存在差距。第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重庆的展览服务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与国际品牌展览相比,在个性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等方面还有待提高。第三,品牌宣传方式单一,缺乏文化挖掘和整体营销。缺乏系统的宣传策划,宣传手段较单一,未充分发挥展览的宣传平台功能,最大程度服务于参展商和专业观众。

2.品牌定位仍不明确

品牌定位是市场定位的核心和集中表现,明确的定位是品牌经营成功的前提。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重庆的展览业发展迅速,会展数量逐步增多,据重庆会展行业协会公布数据,2017年重庆共举办展会69个,但同类展览较多,品牌定位不清楚,仅“家博展”就达5个之多;存在与其它城市和地区展览品牌同质化的现象,如“渝洽会”、“高交会”等展会都是国内常态化的展览,真正结合本地产业、文化资源和特色的展览不多,缺乏国际竞争力。

3.高端人才急需培养

人才是关系到品牌展览打造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重庆的会展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已有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4个本科院校和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城市管理学院、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轻工职业学院等5个专科院校开设了会展专业,为重庆展览业输送了大量的展览人才。随着“一带一路”带来的展览国际化发展,要求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展览知识、精通所在国语言、熟知所在国文化等高层次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重庆的会展教育亟待改革。展览企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非会展专业背景、缺乏外语能力,需加强相关培训。

4.品牌企业亟需打造

具有全球影响力、办展经验丰富的知名展览企业是构建品牌展览的动力。重庆市立嘉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打造了“立嘉国际智能装备展览会”,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2017年9月,由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重庆沪渝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正式揭牌,着力打造会展全产业链服务,为重庆展览品牌的构建增加活力。但重庆的展览企业大多刚刚起步,知名大型展览企业不多,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重庆打造品牌展览的路径

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结合重庆品牌展览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以系统思维、逐步递进的方式,从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推廣、品牌提升和品牌支撑等六个方面同时发力是打造重庆品牌展览的必然路径。

1.品牌意识

提升品牌意识是打造品牌展览的前提。“一带一路”倡议下,来自国内外展览品牌的竞争日趋激烈,需要重庆相关的政府部门、会展行业协会、展览企业、展览从业人员及旅游、物流等相关产业协同合作,以国际的、开放的思维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政府、会展行业协会应以品牌建设为出发点,打造城市名片,对展览行业进行管理、引导;展览企业应牢固树立品牌观念,建立品牌管理部门,制定品牌发展规划,提升展览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打造国际一流品牌展览;展览从业人员及旅游、物流等行业是品牌展览的直接执行者和支持产业,需要提高其品牌意识,提供优质服务。展览品牌的培育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2.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打造品牌展览的战略关键。树立展览品牌意识后的下一环节便是根据重庆的区位、产业、文化、资源优势进行清晰地品牌定位。

第一,发挥重庆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的区域优势,在将重庆打造成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展览活动,着力开发欧亚市场,并邀请沿线国家来渝参展,明确具有国际视野的品牌定位。第二,以重庆的汽车、电子、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集成电路、物联网、机器人、新能源及环保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将“渝洽会”、“高交会”、“立嘉机械展”等打造成具有重庆特色、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展览基础上,挖掘、培育新的品牌展览。第三,充分发挥重庆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挖掘重庆品牌展览的文化内涵,发挥会展休闲功能,提高重庆展览的品牌辨识度和吸引力。第四,避免重复办展和恶性竞争,对资源进行整合,力求做到“一个行业一个精品展”。

3.品牌塑造

品牌塑造是打造品牌展览的中心环节。塑造品牌展览的核心是要打造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品牌定位后,开始进入具体的执行环节--品牌塑造。

知名度和美譽度高的组展企业往往更易于取得行业认同,打造出品牌展览,所以展览企业首先要对企业的CIS进行建设。建立企业文化和战略目标,做好MIS;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提升员工综合素养,通过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企业公关活动,完善BIS;精细设计企业标识、商标、品牌、网站等,提升VIS。

对于展览的CIS打造也可借鉴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展览主题确定后,要对展览进行系统的策划。确定展览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内容,形成展览的MIS;围绕MIS,做好展览的BIS和VIS,BIS包括展区划分、宣传推广和配套活动等,VIS包括展览名称、展览LOGO、标识语、色彩、宣传海报、参展手册等,力求CIS设计富有文化内涵、规范、精美和富有创意,与国际接轨,提升展览品牌的识别度。

4.品牌推广

品牌推广是打造品牌展览的重要手段。展览企业和展览品牌CIS塑造后,必须借助多维度营销手段对展览企业和展览品牌CIS进行推广。第一,展览企业要做好内部营销和外部营销。通过内部培训,让员工了解、认同展览企业和展览品牌CIS并准确地传递给客户,让客户形成价值认同。第二,对展览企业和展览品牌的CIS进行有效推广。制定长远的企业CIS宣传计划,以企业官网为主要宣传阵地,以APP应用和微信公众号为两翼,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对展览宣传进行系统策划,根据展览特点和受众需求,选取合适的宣传渠道和途径进行组合,分别在展前、展中和展后对展览进行立体有效营销。第三,做好展览服务,形成口碑营销。在“互联网+”理念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做好“双线展览”、“智慧展览”,努力提高实物展会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在业界形成良好口碑。

5.品牌提升

品牌提升是打造品牌展览的必要途径。通过申请国际认证和品牌后期维护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和促进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申请国际认证有利于促进展览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和理念更新,获取境外参展商、境外观众的认同。国内当前对UFI的认可度较高,而重庆目前仅有重庆立嘉国际机械展览会通过认证,企业加速品牌建设和申请认证迫在眉睫,重庆展览企业的整体实力亟待提升。作为品牌提升的另一重要举措,品牌后期维护要求会展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积极实时处理用户反馈,维护品牌形象。同时根据展览企业和大众需求实时应变,加强品牌核心价值建设,保持品牌的旺盛生命力。

6.品牌保障

品牌保障是保证品牌展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品牌保障主要由政府政策、人才培养构成。“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和问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应支持重庆优秀展览企业、展览品牌走出去;引进国内外知名展览企业、展览品牌落户重庆;引导重庆展览企业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办展和恶性竞争;提升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重庆现有展览集聚区的功能;完善展览相关法律法规对展览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一带一路”倡议也将进一步提升对涉外综合性展览人才的需求。2015年,重庆会展院校的在校人数为2314人,居全国第5位,但要培养出涉外综合性展览人才还需各院校加强校企合作,走国际化路线,培养出大量符合企业需求、懂外语的涉外综合性展览人才。对企业的从业人员,企业也要加强业务培训。通过政府、企业、院校共同努力,培养一批懂外语、熟悉展览业务、熟知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综合性人才。

三、结语

结合重庆当前展览业品牌意识弱、品牌定位不明、高端人才不足、缺乏品牌企业等问题,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发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区域优势,结合产业、文化和资源特点,从品牌意识、品牌定位、品牌塑造、品牌推广、品牌提升和品牌保障等六个方面打造品牌展览是重庆展览业发展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重庆会展行业协会.2017年重庆展会一览表[EB/OL].http://www.cqceia.org.cn/Html/zhylb/201612261071.html,2016-12-26.

[2]伊寒.沪渝合力打造一流国际会展平台[N],国际商报,2017- 10-10(B02).

[3]周梦莹.重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机遇与挑战[EB/OL].ht tp://cq.cqnews.net/cqqx/html/2015-05/24/content_34304051.htm,2015 -05-24.

[4]郑秀娟.基于CIS理论的杭州市会展品牌战略研究[J],现代商业, 2013,(1):24-25.

[5]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17)[R].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7.86.

作者简介:田江艳(1983- ),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会展教育、会展经济

作者:田江艳

企业打造品牌研究论文 篇3:

新时代的新型研发机构

1  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是指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需求,能够实现多元化投资、国际化建设、市场化运行和现代化管理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独立法人组织。长城企业战略咨询研究所结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提出新型研发机构的“124”模型,即:1个宗旨、2种类别和4大功能。

1.1  新型研發机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1个宗旨即:新型研发机构是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型研发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新动能为目标,建立起了科研成果潜力释放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是新时代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模式,是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宝贵实践。发展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

1.2  新型研发机构可分为研发和平台2类发展方向

2种类别即:新型研发机构可分为研发类和平台类。从创新链的角度看,新型研发机构大多承担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产业化、人才集聚和科技金融等综合性功能。根据新型研发机构所承载的主体功能不同,可将新型研发机构分为以研发为主和以平台为主2种类别。

1.3  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着4大重要功能

4大功能即:新型研发机构承载着高端创新资源配置、新型研发及组织、技术转移和硬科技创业4项功能:

高端资源配置功能,即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核心纽带和关键平台,集聚国际、国内的高端创新资源服务于区域产业创新,支撑产业崛起。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吸引集聚一批战略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其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财政资金、社会资本、产业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加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推进产业创新发展。

新型研发及组织功能,即新型研发机构打破传统成果转化的局限,采取市场化运行机制探索新研发模式,以科技原始创新为源头,以前沿科技创业为核心,推进科学家和企业家紧密融合,在风险资本的持续支持下,快速集聚技术商业化所需要的关键要素,使得研发活动和商业化活动同时发生,提高研发创新效率。

技术转移功能,即新型研发机构根本目的是要推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因此要联合社会化、市场化的平台型科技服务机构共同构建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提供技术转移和转让、技术咨询、技术评价和技术投融资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并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

硬科技创业功能,即新型研发机构遵循创业是技术转移最佳途径的基本规律,抓住资本尤其是社会资本发掘硬科技创业项目的专业能力,支持科学家带原创科研成果创办企业或进驻相关初创企业,培育和发展服务于硬科技的创新孵化器,开展硬科技创业企业孵化及创业投资服务,探索创业瞪羚独角兽的爆发式增长路径。

2  区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实践

各省市陆续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释放了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强信号。梳理各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发现,申报认定、人才激励、科技金融、税收优惠和要素配置等内容成为政策的共性方向;个性化合同管理、知识产权归属和股权激励等政策在个别区域中各有体现。其中,北京市、南京市、深圳市、武汉市等地方政策有一定代表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区域新型研发机构的快速发展。

2.1  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

2014年,北京市出台《加快推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协同创新若干意见(试行)》,提出重点支持高等学校与企业通过联合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产业创新园等形式,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同年,中关村管委会出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支持中关村科学城高校院所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2018年1月,北京市出台《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新型研发机构申报认定程序,从财政支持、职称评定等方面提出政策支持。

北京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成立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等一批前沿科技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推进前沿基础研究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聚焦原创性研发成果,努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为例,2005年以来,北京市持续支持生命所王晓东、邵峰等26个团队开展自主研究,快速实现了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颠覆性创新。生命所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原创型科研文章300多篇、平均SCI点数11.2。在攻克一些重大疾病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分子机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首次发现了乙肝病毒感染人体细胞的受体等。

2.2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创新名城建设的中坚力量

自2012年起,江苏省陆续发布《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文件,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探索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2013年9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围绕“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开展多项机制改革,牵头与地方园区、人才团队共同组建研究所,逐渐成为全省产业技术研发转化的先导中心。截止目前,各地市实现新型研发机构全覆盖,苏南五市新型研发机构集中,在全省占比58.1%。

2017年9月底,南京市启动“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将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建设创新名城的具体抓手。2018年发布《南京市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聚焦人才持大股调动科研人员创造性,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平均持股比例60%以上。截至目前,南京市已签约新型研发机构达131家,涵盖高端智能装备、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符合南京“4+4+1”主导产业布局需要,先进制造业、先进服务业和未来产业多有涉及。超半数新型研发机构布局在南京高新区、南京开发区、江宁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内,园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主导产业创新需求与新型研发机构逐步实现紧密耦合。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推进人才、学科、产业联动,逐渐成为创新名城建设的中坚力量。

2.3  深圳市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的黏合器

深圳市新型研发机构在全国起步较早。1996年12月,清华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揭开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序幕。2014年,深圳市出台《关于加强新型科研机构使用市科技研发资金人员相关经费管理的意见》,通过保障科研人员合理待遇、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加强科研資金执行监管规范新型研发机构发展。2015年广东省出台《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试行办法》。2016年,深圳市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鼓励支持各类主体创办新型科研机构,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发起设立专业性、公益性、开放性的新型研发机构。

深圳市以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为重要抓手,不断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落户,集聚了一批高层次产业创新人才、建设了一批高端创新平台,推动了生物、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崛起。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由深圳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建,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将先进院作为第二校园,为先进院输送人才资源。截至2017年底,深圳市经广东省科技厅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已累计41家,数量仅次于广州,占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数量的18.7%,累计孵化企业超过3 000家。

2.4  武汉市新型研发机构逐渐发展成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摇篮

自2009年起,武汉市联合在武汉的高校、企业先后建设了新能源研究院、生物技术研究院、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中科医疗科技工业技术研究院等十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市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重要平台。2012年8月,《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体制机制创新若干意见》发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东湖高新区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2018年11月,《武汉市促进在汉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行动方案(2018—2020)》发布,提出要着力建设一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熟化平台,不断完善全市工研院“市校(企)共建、市场化运作”模式,深化和推进工研院改革。

武汉市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与创新需求对接,开展精准孵化服务,形成了“科研人员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果产业化-实体经济发展-再创新”的闭环发展模式,孵化了一大批瞪羚企业。例如武汉光电技术研究院已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光电显示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级众创空间3项国家级认证,孵化企业已超80家,累计获各类风险投资和产业资金2.7亿元。

3  新型研发机构典型案例

3.1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于2013年12月成立,定位于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是全额拨款的省属事业单位,是全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截至目前,产研院管理41家专业研究所、7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1家研发产业园。专业研究所以加盟制或共建制形成,主要承担技术研发功能。加盟制于2013年启动申请,共分3批从省内遴选出23家研发机构加盟研究所。共建制始于2016年,由产研院、领军人才及团队、地方政府(园区)累计共建18家专业研究所。产研院从技术投资、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维度,每3年对专业研究所进行综合性绩效考核,给予优秀与合格的专业研究所奖励,退出不合格的专业研究院。产研院聚焦先进材料、生物与医药、能源与环保、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等产业领域,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创新资源,打造集技术交易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完整科技服务体系。

3.2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四位一体创新型综合性研究院

2006年,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及香港中文大学共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进院”),2009年7月被中编办正式批准纳入国家研究院所系列,隶属于中科院。先进院聚焦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打造集科研、教育、产业和资本“四位一体”的创新型综合性工业研究院。先进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共建三方相关领导组成。经过多年发展,先进院初步构建了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微型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截止目前,建有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等9个研发平台,在高端医疗影像、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形成创新源头。拥有深圳龙华、平湖及上海嘉定等多个特色产业育成基地,以及珠海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多个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新型专业科研机构。建立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并购重组等基金体系,基金规模超30亿元。

3.3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一流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是2001年由国务院批准组建,由北京市政府和国家科技部等8个部委共同建立的一流基础生命科学研究所。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北京市政府和国家8个部委成员共同组成,院长聘任实行国际公开招聘。核心聚焦生命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领域涵盖感染及自身免疫、程序性细胞死亡、神经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干细胞、计算及医学化学等。研究所采用国际公开招聘制度聘任实验室主任,依托王晓东、饶毅、邵峰等博士设立24个实验室,聚焦生命科学某一领域从多个角度开展系统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设立影像中心、蛋白质组中心、转基因动物中心、抗体中心等13个科研辅助中心,配备国际先进的仪器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及时高效的科研服务。研究所在生命科学多个重要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包括王晓东院士在研究细胞凋亡过程中发现的新化合物有望治愈全球数百万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李文辉博士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乙型肝炎病毒受体等。

3.4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激光产业界的创新引擎

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作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唯一分所,由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双方共建,于2014年加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围绕激光应用装备、激光显示、激光检测仪器、激光加工、激光与光电子材料等领域,打造集产业技术研发、技术转移转化、技术服务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四位一体”的激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一次买断”上海光机所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成果,在公共服务技术平台、6大技术研发中心上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院建有智能激光制造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和激光精密检测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已建成激光显示组件与系统研发中心、激光检测仪器研发中心、先进全固态激光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技术研发中心;建有激光技术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实现激光行业专业资源、专业技术、专项基金的全方位对接,累计孵化中科煜宸激光近40家企业。

3.5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光电产业科技服务提供商

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是2012年由武汉市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集共性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对接、高端产业孵化、企业研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协同创新创业平台。聚焦光电子产业细分领域,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高端产业孵化”为使命,致力打造“中国光电产业科技服务首席提供商”。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研发资源,设立光电子器件与集成产业研究部、能源光电子产业研究部、生物医学光电子产业研究部等5个研究部门,提供产业化必需的工程技术研发、成果对接、投资运作和企业孵化服务,推动科研成果完成小试、中试阶段的设计研发。建立了标志—雪铁龙(PSA)光电国际开放实验室、湖北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武汉集成电路技术及产业服务中心(武汉ICC)等省市级平台。设立育成基金专项,首期规模1.33亿元,重点投向光电子领域高科技创业企业,其中投入武汉光电工研院孵化或技术对接产业项目超60%。

3.6  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全国首个新材料技术服务平台

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于2016年正式成立,由宁波高新区主导,整合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三方资源共建,属副局级事业单位,是全国首个新材料技术服务平台。研究院整合兵科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资源,以新材料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主导,重点承载公共检测、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加速、科技金融等六大功能。打造“一平台六中心”为新材料领域企业提供公共检测及应用研究服务。“一平台”指材料公共试验检测平台,设有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测等7个专业主体,配套完善的高精尖检测设备,为企业提供试验检测服务。“六中心”指有机功能材料工程技术中心、轻量化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中心、能源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筹)、电子信息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筹)和生物医用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筹)等六大应用研究技术中心,瞄准通用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等方向,面向研发机构、新材料企业和创业者等提供研究平台与设备服务。

3.7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硬科技创新创业先锋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以战略高技术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聚焦基础光学、空间光学和光电工程3大领域,集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公司。研究所围绕“硬科技”创新进行改革,结合择机退出和反哺接力机制,探索“人才+技术+服务+资本”四位一体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服务模式,打造集“研究机构+天使基金+孵化器+创业培训”为一体的科技创业生态网络体系。研究所下设西科控股,专业从事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和高科技企业投资孵化等职能。西科控股与社会投资机构共同发起创办中科创星,搭建专业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和创业投资的国家级一站式硬科技创业投资孵化平台,打造了向全社会科技创业者开放的培训服务体系,孵化了西安奇芯光电、睿芯电子等科技企业。中科创星打造的硬科技创业营成为全国性科技创业培训品牌。中科创星旗下西科天使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硬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天使基金,光电子集成先导基金规模达10亿元。

4  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建议

4.1  更加重视资本力量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建立“多方参建投资+政府财政资金+其他社会资金”的机制,政府资金应充分发挥社会公益作用,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多方通过土地、设备、资金等参建投资,主要用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运营。政府财政资金主要用于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对于新建和新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建设和运营经费支持。通过直投和跟投等权益类资金投入方式,充分调动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积极性,引入VC、PE等社会资本推进技术与产业的充分融合,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和育成,通过市场手段做大做强新型研发机构。

4.2  支持大企业独立或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

支持大企业主导型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依托企业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建立市场导向的企业家、科学家联合研发、共同转化的合作机制;探索大企业面向中小企业的资源开放、能力共享等协同机制;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以大企业平台化赋能新型研发的模式创新。支持大企业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全球优势资源推进自主研发和融合创新,承担与国际接軌的大科学项目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孵化。

4.3  依托新型研发机构打造新兴产业共同体

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纽带,以产业创新需求和国际合作需求为导向,推动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等利益方交流沟通,集聚特定领域或行业要素资源,开展精准对接合作,促成相关方形成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产业共同体。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组织模式、重构创新模式、变革生产模式、优化商业模式,融通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供应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基于地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产业生态。

4.4  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衍生孵化瞪羚独角兽企业

新型研发机构应以技术成果为核心,联合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和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开展科技型企业的孵化与育成。鼓励金融机构向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各级信贷和创业投资风险补偿基金政策对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其孵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组织召开科技成果推介会和项目路演活动,向相关行业企业和投资机构展示最新科技成果。

4.5  加强新型研发机构考核评价与规划引导

对于不同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机制。定位于基础研究的研发类新型研发机构,要赋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设立有利于自由探索的考核机制,从科研投入、创新质量等推动科学研究的实际贡献来评价发展成效。定位于成果转化的服务类新型研发机构,更多强调市场导向,以满足产业需求为目标,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来考核研究成果,以催生新产业和创造社会财富代替传统以论文、专利为绩效的评价方式。

10.19599/j.issn.1008-892x.2021.04.01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校园网络安全德育论文下一篇:会计选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