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

2022-04-2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一种直接方法,它不仅会影响着儿童未来三观的形成发展,更会对儿童母语教学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儿童文学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 篇1:

与小学语文教师说

阅读是人一生的事。只有不断阅读,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知识和享受阅读快乐的需要。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可是,仍然有人对读书没有兴趣。这是因为有些人从小就没有被培养出阅读兴趣来。只有从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才能储备下驱动一生持续阅读的动力。就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来看,本人有以下感悟。

一、教师要做优秀的牧者

以往我们的教学如同“圈养”,把孩子们关在封闭的课堂里。教师自己则把课本当作草场,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草,亲手割来喂给孩子们吃。更有甚者辛辛苦苦揉碎了嚼烂了吐到孩子们的嘴里,教师嚼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却咽得索然无味。我们教师不顾孩子什么口味、爱不爱吃,不管孩子饭量大小和消化功能强弱,都统一以相同的标准配餐,而且要求消化速度还必须一样。速度慢的、消化不良的,就慢慢地变成“困难生”。

如果说阅读是为了孩子的生命成长,教师就应该是一位好的牧者。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最好的资源提供者,要把孩子们引向课本以外的水草丰美的土地,提供给孩子们足够广阔的空间和营养丰富的阅读资源。引导孩子们一头扎进去,按着自己的口味选择自己爱吃的食物。对必需的营养,教师也不能强按着孩子们的头去吃,而应该用策略引导,让孩子们尝到甜头,掌握吃法,越来越爱吃,越吃越趣味盎然。

语文教师的视野要广,一定不要被语文课本限制住,要大胆打通课堂内外。学课文也不能仅仅单纯就一篇课文解读,还要联系作家的创作意图,还要因一篇课文牵出作家的整部作品,或者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还可以引出写作风格类似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如果说一篇课文像一粒种子,那教师就该做催生种子在孩子心里发芽的人,就该做让阅读之树在孩子的生命里枝繁叶茂的人。

二、教师要把阅读对话引向深入

佐藤学教授说:“真正的教育是所有的人一起学习,而真正的学习则是在个人与自己、与他人及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后建构意义。因此,学习是要靠与他人的对话才能产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自己、与同伴、与客观世界对话的过程。专家说,读书之后一定要发呆。发呆其实就是在回想和思考,就是在把与文本对话的内容进行内化。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独立阅读思考的時间,充分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之后,还要引导同伴之间的交流。同伴交流不仅能互相启发,相互吸纳,更重要的是能把与自己的对话进行倾吐,这是一个化学过程。

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与语言是二合一的。表达和写作是最深刻的阅读。孩子们经历了吸纳、咀嚼、表达的语言实践,思维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如果通过对话受到同伴观点的触发而进行深度思考,对学生来说就是高阶思维训练。

语文教师最核心的基本功应该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教师解读透了文本,才能通过串联引导,把学生引向思考点。在课堂上,善于串联的语文教师往往用精练简单的语言就能发挥唤起思维、画龙点睛的作用。

福州的陈秀娟老师上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当学生提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长时,教师说:“还有哪里写到长?”把学生再次引向文本。学生发现“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就可以知道他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在很远的街口,胡萝卜先生的胡须在风里飘动着,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这样的句子。

“把这些点连起来,有什么新的发现呢?”陈老师再次把学生引向回读文本。学生通过复读发现文章开头的“漏”字很重要,如果没有“漏”掉,就不会有这根胡须。“果酱”也很重要,果酱提供给胡须营养,胡须才长得这样快。而“漏”又和胡萝卜先生的近视有关,还和胡萝卜先生长着浓密的胡子有关。这一切又都和胡萝卜先生的“匆匆忙忙”有关系。

同时还发现,正是前文中的“每天必须刮”胡子,男孩剪来做风筝线,鸟太太剪来做晾衣绳,才不会给胡萝卜先生带来不快,才不会让胡萝卜先生产生反感。深度阅读思考后,孩子们还能明白一个道理,每天令胡萝卜先生“发愁”的事,对别人来说也可能是件好事。

“文章不是老师教懂的,而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语文教师要做的应该是一个好的串联者,让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多元对话中,激发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碰撞中,引发学生持续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美好、动态生长的课堂。

三、教师要引导批判性阅读

教育部最近就高考命题方向有这样一段表述:“减少单纯的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查,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地落实。”

对于语文学习,我们有太多的课堂停留在让学生“读了什么”“懂了什么”这个层次上,很少涉猎“想了什么”。而恰恰是“想了什么”,具有高阶思维的价值。当下国际PISA测试在个体阅读素养方面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文本的一般性理解、记忆和再现,甚至超越了“阅读参与度”这个综合概念的内涵,升华到凭借个体的自主思考而输出“批判性表达”或“批判性评论”。

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必须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不断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培养孩子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语文教师一定不要把教学目标直指知识性问题的记忆,要舍得给孩子们时间把教材读懂、悟透,舍得给机会让孩子们就有分歧性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孩子们发现文章中处处都有玄机,处处都有生机,触发孩子们持久的阅读动力。

有的语文教师问我:“一堂语文课上,每一名学生都真实学习,学生与文本、与同伴充分交流。但下课时间到了,教师并没有归纳出语用点,看似一堂杂乱无章的课;另一堂课上,教师指令明确,在适当时候叫停,及时归纳、总结、梳理文章的语用点,课堂非常完整。你认为哪堂课更好?”我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堂课,一定要选孩子们真实发声的课堂。“如果追问课堂是否有效,一定是创造和生成经验的丰富程度,而不是完成教科书的进度。”(刘学民科长语)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发展审辩式思维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佐藤学《教师的挑战》中《魔奇树》一课案例,很多人都质疑,说课堂没有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核心去探讨,形散神也散,像是群聊。而佐藤学先生把这个例子作为优秀课例写入著作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形成了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只盯着“知识掌握”为目标的“高效”课堂于学生的人生更有意义。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语文教师要做有爱心的引领者,要做有耐心的等待者,为孩子的童年播下一粒最美妙的阅读的种子。那是文化的种子、语言的种子、审美的种子、思想的种子。剩下的事,就是静待花开……

作者:万素丽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 篇2:

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的关系

摘要:儿童文学是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的一种直接方法,它不仅会影响着儿童未来三观的形成发展,更会对儿童母语教学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好儿童文学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老师关系的角度,详细探讨儿童文学的内容,儿童文学为什么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以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应如何有效运用儿童文学,来对母语进行更加深入的教育研究。

关键字: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母语研究;小学语文教师

1.儿童文学的定义与小学语文教学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指按照儿童的审美要求与心理特征,并以0—15岁的儿童为阅读对象来创作改变的文学作品。按照年龄段划分,儿童文学可分为婴儿文学、幼儿文学、少年文学与青少年文学;按照题材类型划分,儿童文学可分为儿歌、童话、寓言、儿童小说、散文、影视等。可以说,儿童文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涉猎的题材也非常丰富。

虽然涉及内容庞杂,但从本质上来讲,儿童文学也有着十分明确的主题。从受众对象来看,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针对的目标群体都是儿童。无论在小学语文教育还是儿童文学传播的角度,作为阅读主体的儿童是二者的目标与追求。但由于应试教育竞争的激烈,很多家长在儿童成长培育方面尤其忽视儿童文学对孩子性格与三观的培养,拘泥于成绩与技能的攀比培养,造成许多孩子心智被迫早熟,也扼杀了许多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因此,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教育应回归儿童本位,激发孩子的更多自身潜能。

从阅读地位来看,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来源。小学语文作为最基本的母语教学,往往离不开文章的阅读与作品的观赏。新课程标准虽然对小学语文提出了阅读总量与分量的要求,并且提倡为孩子减负,让孩子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阅读,“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但实际上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对学生的阅读基本处于难以引导的状态,无法拥有一套完整运作的阅读流程。这种现象也就造成了儿童文学在传播过程中的阻塞与混乱,许多儿童无法接触到适合自己年龄段阅读的文学作品。因此,如何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语文教学的需要来引导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与儿童自身的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师的关系

在一般人们的印象中,小学语文更多地是作为具有艺术创造性的成果而出现的。但这只是从教育美学的角度来评定的。实际上,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老师作为儿童成长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未来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语文老师必须注重儿童语文教育、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共同培养,这样才能帮助儿童精神生命成长,夯实品德基础。

但由于我国师范类院校教育体制的问题,儿童文学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教学师资不足,教学水平不够,甚至是教学类别空当,都会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不良影响。许多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都没有修习过儿童文学课程,或者有些研究过但只是浮于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操作经验,这就会造成老师对儿童文学的欣赏与教学能力不够。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小学老师想要教好语文教育,必须要大量阅读与深刻剖析儿童文学,并向孩子们努力介绍优秀的儿童文学,传播母语文化。

3.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自建国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课程基本停留在语文教材即等于儿童文学的状态。这就导致了许多家长老师只注重课本上所传授的知识,不能在课后对儿童进行深入广泛的辅导与提高。根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程应增添阅读指导课,并全方位推广“班级读书会”“教师读书会”“亲子共读”“社区读书会”等阅读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学阅读的理解。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如何处理好小学语文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于母语基础教学与文化的传承有着非常大的启示。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注重以下幾点:

3.1 积极探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儿童文学是儿童教学启蒙的基础,因此,儿童文学在改编传播过程中,往往贴近儿童心理,着力于提升儿童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感交流。从选材角度来讲,儿童文学通常以传播人间真善美为主题,集中表现人间的爱、善良与自然;在表达形式上,也往往以儿童文学中喜闻乐见的形象,如动植物的拟人化、古典故事中的王子与公主等来吸引儿童对阅读的热爱;同时,除外在结构外,文学内部也要具有相对的艺术性,在语言、形式上给儿童带来阅读上的美观。

3.2 重视儿童文学对学生个人发展的作用

母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常用和重要的语言,学好母语,也是儿童成长与个人发展的必经之路。然而语言的学习与积累是枯燥的,尤其是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儿童来说,单调深奥的文学并不适宜他们阅读,也会使他们对文学作品产生抵触情绪。为此,儿童文学在传播教学方面,必须采用多种风格,并建构有张力、有质感的语言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真正唤醒儿童语言表达的激情与潜力。也因此,经典文学应如何演绎,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讲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课题。

以冰心的《繁星·春水》、《小桔灯》等作品为例,冰心在儿童文学的传播与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她的诗歌富有美感又非常精简,散文作品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非常适宜作为儿童文学的阅读教材。即使老师并不对文章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多朗读背诵几遍,孩子们也会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爱与美的召唤。这些作品对小学语文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减轻学生对作品理解的负担,也可以让老师少浪费些口舌。

4.总结

从上述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与文学作品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充分认识二者的关系,并采用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用儿童文学的视角来观察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老师亟待思考的问题。认真做好儿童文学作品教学,加强儿童阅读指导,培养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需要长期坚持的方法,也可以让母语在传播过程中更加纯粹精炼,让学生深刻感受文学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推动民族的未来往更长远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文学

语文教师与小学语文论文 篇3:

论探究式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师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学习方法上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单一教学模式,即改变过去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记的“零思考”状态,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知识的领悟来源于兴趣的激发,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这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认为实施新课程,教师首先应该实现角色的转换和工作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为教学要素之一的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起什么作用,是新课程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探究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化;在关注学科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科间的联系及懂得科研;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关心学生的终生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应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和完善自己。

传统的语文教学,习惯于教师讲课文,学生记笔记:习惯于老师一“演”到底,学生一“看”到终,而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运用综合知识,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的“演员”而改任现在的“导演”。那怎么才能做好一个“导演”的角色呢?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而且会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在语文探究性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很关键的。

探究式学习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形成极大的冲击,促进着基础教育的发展。总之,教师在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转变观点,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探究性学习考虑到实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胜任“导演”这一角色,做一名好“导演”。

(二)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即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学会了或者说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学”的机械方式,这样的方式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求答案。而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过程最需要的便是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不能再像一般教学活动中那样,把所谓的标准答案给学生,而是本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机,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比如说如何质疑,如何提问,如何分析等;以及发现了问题后,如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如何查找资料,如何利用已有资源,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如何进行专题阅读,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等。总而言之,只有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包办者,才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作为引导者,若把个性化教育观作为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教师就需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

(三)做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是探究式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应放弃“师道尊严”的架子,注重师生平等,共同合作。教师应明白,探究式学习不仅是学生在学,教师也在学。教师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将一套组织严密的知识清楚地讲解或呈现出来,而更主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學习兴趣,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其学习过程进行引导。这种引导要求教师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并且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给学生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的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东西直接告诉学生。

(四)教师是探究式学习的协作者

在探究式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课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这使得教师无法单独对学生在知识、方法、技术各方面都能有效指导,因此教师必须与同事合作。同时,教师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经常参加学生课题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没有拘束地一起交谈和讨论,大胆地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样,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素质。

(五)教师是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者

探究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具有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学者型、科研型教师,用科学的手段和创新的教育教学策略、模式推动教育教学的变革。

作为研究者,个性化教育观给教师提出的挑战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上,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主动适应者,把握时代脉搏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而且要争做一个研究者,使自己不再是“匠才”,而是要成为“将才”甚至“帅才”。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提法,较早见于英国著名的课程学者斯腾豪斯。他把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推到了醒目的位置。教师即研究者,反对的是外来的研究成果或观念对于教师的控制,它所提倡的是改变教师等待研究者提供新成果,或纯粹依赖习惯、经验的状况。它重视发展教师个人的自我意识、个人的自我教育、个人的实践或职业能力。

二、教师工作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综合型的教师,还要依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我们不仅要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态度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完善,还要走出封闭的教室,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密切联系,为学生的学习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要成为新課程的积极实施者和推动者,还要强化以下工作态度:

心中装有学生、热爱学生。要关注学生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的问题,接纳学生的意见,宽容学生的错误,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课上、课外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寓严于宽松,寓理解于关心,寓爱和尊重于热情鼓励之中,让学生体会到人格的尊严,从而鼓起学习的勇气,顺利走向光辉的彼岸。

全身心投入。要不断自塑师德形象,提高师德水平;要主动接受新知识,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主动创新,敢于实践,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进行教学科研。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性格各异、动态发展的学生,因而不可能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教学模式,必然充满着未知因素,充满着变化。随着课程综合性、弹性的加大,教师的自主空间也在加大,因此,我们不仅要会“教书”,而且还要会“用书”“编书”,会为学生设计和开发灵活的探究性、体验性课程。

坚持终身学习。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新的要求。原有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已不再符合新课程的需求。我们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把学校也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思考,不断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进行团队合作。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其它同志在更大空间上、以更加平等的方式进行协作,以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借助团体的力量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与同事之间的合作之外,还应注意与家长、社会的合作,以获得全方位的理解与支持,充分发掘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教师提供了颇为广阔的空间,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尊重与关注。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多反思、探究,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林喜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区域特色的班级文化论文下一篇:核心价值观中西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