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示范课有感

2022-08-04

第一篇:吴正宪示范课有感

吴正宪讲座有感

《关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有感

9月25日有幸聆听小学数学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通过吴正宪老师3个小时的演讲,我看到她创造了孩子喜爱的课堂。我幸福地目睹了大师的风采——她被誉为“爱与美的旋律”,她就是数学天堂的使者!她是爱,是暖,是希望,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她是人间的四月天,希望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田,温暖润泽了老师们的心房。她就是人间的四月天。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言传身教,我学习到吴正宪老师的教学理念,“走进学生心中,读懂学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数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来设计、组织教学。”

通过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例分析,通过吴正宪老师的细心讲解,我从吴老师身上学到了一位小学数学专家的教育理念及心得。总结出来用三个字概括,就是:爱、勤、创。

爱——做好教育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教师,只有真心地爱教育事业,爱学生,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因为“爱是教育最美的语言”,只有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

勤——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吴老师告诉我们要做到三个“勤”: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笔耕。教育者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不断反思。同时,面对动态变化的教材、学生、课堂,教育者又应该是一个思考者,让自己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变化,在变化中积累成长智慧。最后,教育者还应该善于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上的所思所想,点滴的体会都是智慧的积累。只有善于耕耘,教育之路上才能铺砌成功的砖块。

创——做好教育工作的目标。吴老师用自己的课堂实践着什么是创造。她说过“课堂是师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智慧共生的舞台,做‘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立体教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是我一直的追求。”我们也应该向吴老师学习,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创造唤起创造、用心灵感染心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

第二篇:学习吴正宪有感

在数学活动中理解核心概念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概念就如同数学的基本细胞,相关概念之间形成网络就构成了数学的基本内容。小学数学涉及的许多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它们是数学这座大厦的基石。教学中给数学的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使学生领悟概念的本质及内涵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概念是数学的灵魂,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根基。学生形成智慧,不能仅仅依靠掌握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实践,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比赛吗?现在我们来进行个口算比赛。 课件出示两组乘法口算。 (1)× ××

60×

×

×

×12 × (2)× × × ×12

× 5× 1×1 ×

比赛规则:同桌两人一个人做第一组口算,另一人做第二组口算。在规定的时间内做的对的题的数量最多的同学获胜。

学生开始紧张激烈地比赛。 教师组织评议,评选获胜同学。

生:老师,这不公平。第二组的题目比第一组简单,乘得的结果都是1。(部分同学很不服气,认为第二组的题目太简单)

师: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特点。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难道不是吗?(不服气的同学脸上露出了笑容)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了这些算式的乘积都是1,谁还想说说自己的发现?(课件只显示第二组口算题)

生:我还发现:相乘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位置是颠倒的。 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些算式的两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了位置,我们可以把这样的两个分数叫做“倒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倒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发现,谁来说说你认为什么是倒数呢? 生1: 倒数是指得数是1的两个数。 生2:我不同意,应该说乘积是1的两个数。 生3:对,我也觉得应该是指两个数的相乘的积是1。 师:请同学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出示倒数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探究讨论,理解概念。 1.剖析倒数的意义

师: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是什么?为什么? 生1:我觉得“乘积是1”比较重要。它强调了只能是乘法计算的结果,而不能是加法,比如说,+=1,我们就不能说和互为倒数,同样减法或除法的结果是1的两个数也不能就说是互为倒数。

生2:我认为其中“两个数”也比较重要。它告诉我们不能是3个、4个或者更多数的乘积,只能是两个数的乘积是1。

生3:我还认为“互为”也很重要,只是不太理解。为什么不说“叫做倒数”而是说成“互为倒数”呢?

师:谁能帮助xx解决这个疑问?

生4:我想是“互相”的意思吧?也就是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倒着说。比如,可以说是的倒数,也可以说是的倒数。

生5:我觉得“互为”应该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可以说第一个数是第二个数的倒数,也可以说第二个数是第一个数的倒数,不能说一个数就是倒数。

生6:我同意他们的看法,比如与互为倒数,我们就可以说是的倒数,也可以说是的倒数,但不能说是倒数,是倒数。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很善于动脑思考,还举了一些例子进行解释。xx同学,现在你明白“互为”的意思了吗?

生3点头,紧皱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了。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不仅知道了倒数的概念,而且找出了一些重要的词。在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时,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思考:看看是否符合倒数的意义。 2.师示范举例。

师:现在老师写一个算式,大家看看是不是符合这句话的意义?

教师板书:

×

生齐答:符合。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算式的乘积是1。 师: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和互为倒数。 和

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遍?

生1:因为 生2:因为××

=1,所以=1,所以

和是

互为倒数。 的倒数,

的倒数. 3.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 师:现在请每个学生也写一个这样的算式,然后让同桌照样子说一说。

师:你是怎么写的,谁来说说看?

生1:因为×=1,所以和互为倒数。

生2:因为×=1,所以与互为倒数。 „„

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反复的背诵概念,而是通过学生对概念中重点词的理解、交流、举例等活动,真正地理解倒数的意义。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优雅的“课堂”,幸福的回味

——读《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有感

最近拜读了吴老师的《我与小学数学教学》,心中久久不能平息,我被吴老师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优雅的“课堂”,具有感召力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深深折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吴老师身上显现的淋漓尽致,我被深深的感染着„„

“对于一个搞艺术的人来说,作品代表一切。听过吴正宪老师课的人会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课堂代表一切。吴正宪老师是小学数学教师,仅仅40分钟的时间,她就有本事让学生对数学课着迷,把上课当作享受而不愿下课。”这是认识、了解吴正宪老师的人对她的评价。语言不多,但“着迷”一词真的令我想深深了解她——一个从16岁开始就踏上三尺讲台的吴正宪。

读完该书后,发现心里领域中的众多感触都在她的教育教学中体现着、运用着。有人说,初级读书者读情节,高级读书者读结构。而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级,既留恋于吴老师成为特级教师的个性情节,又似懂非懂的对比着书本的结构。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人格作背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

吴老师说:“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当你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融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就会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当老师的责任太重太重。”是啊,我们给予孩子们的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头脑,更应为孩子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我们不仅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索。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飞翔。”吴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功。所以,她成功了。

课堂上,她不仅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和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来塑造他们。“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童趣、乐趣。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浓;课已完,意未尽。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在她的课上,你会常常忘却了寒暑与疲劳。看学生那兴趣浓厚、思维活跃的学习场景,人们会为之陶醉,沉浸在教学艺术的殿堂之中。”说实在的,刚看到这句话时,我是真不相信,真的不能想象数学课也会令人那么陶醉。越是看下去,就更有一种想走进她课堂教学的冲动,于是便在网上搜了她的几个教学录像,看了后,心胸顿感富足。正如她的学生所说“没有教过数学,没有领略过数学教学趣味的教师,听了吴老师的课后,往往冲口而出‘陷阱,一个美丽的陷阱!”的确,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就是一个个美丽的“陷阱”,一首首美丽的诗,学生听了不由自主地“深陷”其中,教师听了也不禁流连忘返,把上出这样的课作为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在书中,记录了一个教学片段,足矣折射出她的魅力。

那是在长春的一次课上,为了下课的事,学生与校长发生了“争执”。 那天上的是五年级应用题。在课堂上,学生们也许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体验到了欲罢不能的学习冲动,强烈的求知欲就像加了柴的火焰越烧越旺,到了下课时间,吴老师几次和学生商量:“可以下课了吧?”每一次,学生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不行,坚决不能下课!”

眼看吴老师下不了课,校长灵机一动,赶忙到传达室找出一个贴铃铛,一直把铃声摇到了教室里,这是郑重提醒学生——下课了。谁料,学生们听到铃声后急了,正堂课用的都是普通话的学生,这时变成了东北腔:“你咋整的,干啥呀你!”甚至有些学生站起来责问校长,为什么要下课!

初看到这一幕时,我心灵震撼,同样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但吴老师的课却能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快乐地学习,不用感觉数学的枯燥无味,并且能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她用爱启迪学生,拨动思维的琴弦;她用爱诠释了“真实、有效、互动”的课堂魅力,她用爱将教育的境界无限扩大。

这不正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吗?

我对自己说,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用不用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允许学生用不同的速度探索和接受数学知识,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数学。用教学艺术,让数学课堂焕出生命活力。

合上书本,我痴痴地想,我若是吴老师的学生,那才是一种享受„„但这终究只能是痴想。我对自己说,做不了吴老师的学生,我就试着成为吴老师的影子,让学生喜欢上我,更喜欢上我的数学课,我愿就这样一路领着孩子们走着、说着、笑着、欣赏着、品味着,同时也不断地回味着、思索着。

第四篇:听吴正宪授课及讲座有感

听吴正宪老师讲座有感

在10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兴隆一中举办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启动会,听了吴老师的讲座,令我获益良多。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吴正宪老师执教的数学《重叠问题》,其中还做了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的专题讲座。吴正宪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不仅打动了每个学生,也彻底征服了所有参会的老师。课上完了学生们还是依依不舍,老师们更是意犹未尽。看吴老师的课,听吴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上课必须先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跟着学生的实际情况走,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课堂。

《重叠问题》一课的教学,吴老师没有讲什么是重叠,而是出了一个排队的题,“亮亮从左数是第5个,从右数还是第5个,这队一共有几个同学?”这时班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11个”“10个”“9个”,吴老师没有马上说出答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能看懂,别人也能明白的方法去表示出来。吴老师在巡视过程中,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答案的学生,都请到讲台上,然后把他们的方法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先让一种方法也没想起来的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困惑在哪里?并安慰他“没想起来没关系,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就会明白了”。最后一个展示的是用画图来表示方法的学生。而最后一个离开讲台的却是开始一种搭配方法也不会,最终也是满载而归的学生。吴老师的这种教学正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跟着学生的认知水平走。她让我看到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这么简单、这么愉悦。

关于《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再修订

《数学课程标准》是由2001年开始实施,10年后进行再次修订,专家分析新修订课标主要在基本理念、数学观、设计思路、领域名称、主要关键词、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七大方面发生了变化,吴老师重点从两方面讲述:

1、“双基”变“四基”。

“四基”即: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以前强调的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

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现在提出的四基不但包括了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还增加了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应当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主线,是最上位的思想。”关于基本思想方法,史教授为我们分析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四大育人功能:一是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二是可以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三是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阶段涉及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分类、转化、归纳、对应、比较、集合、统计、代换、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猜想、符号化、方程与函数、极限等,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活动经验就是教我们的孩子如何思考问题,最终要培养这个学科的思维方法,更高的就是培养学科的直观。因为对于数学来说,所有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而如何会看结果,完全是凭借经验,凭借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所以现在在双基基础上变为四基的本质是想培养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双基”变“四基”,为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双基”变“四基”,任重而道远。

2、“双能”变“四能”

“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年来我们都注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都缺乏对未知领域的一个探索意识,他们都已经习惯了在以有知识的层面来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智慧,来提升他们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之,关于课程标准的再修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双基”变“四基”;再说一点就是“双能”变“四能”,希望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第五篇:观吴正宪老师数学课有感

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了数学真正的魅力,虽然我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吴老师的数学课仍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很多感触:

首先,吴老师的课堂是真正的学生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吴老师在课堂上,把许多我们平常上课时由老师来讲解的问题交给了学生。比如,吴老师的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学生在黑板上列式算出报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总共有多少人,接下来,如果是我,我会让学生回去,然后自己逐个讲解每个式子;但吴老师却把学生留在了前面,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提问,使学生在与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得出了问题的答案。用这样的方式得到的答案,我想肯定会比教师单纯的讲解印象深刻。

其次,我感觉吴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非常好,句句都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夸奖。我平常在上课时,对学生的评价只是非常有限的几句话:很好,你真棒,你真厉害等等,而吴老师的课堂评价语却十分丰富,而且能让人感觉到她是发自内心的在夸奖孩子,不是单纯的背诵评价语。比如,她对一个孩子说:“你真可爱”,这个评价语是我从没用过,也从没听过的,相信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在课堂上听见老师这样表扬他们,这种评价语带给孩子的心理感受与“很好”、“你真棒”带来的感受一定是不同的。

再次,吴老师把数学课真正的融入到了生活中。在拓展环节中,吴老师让同学们看黑板的演示图、讲故事,学生们的思路由最初的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看电视、玩游戏等

等。吴老师的这种拓展很好的将数学融入到了生活中,既让数学课有了生活的气息,又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的数学。同时,我感觉吴老师的这种拓展又在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吴老师个人以及她的数学课散发出来的魅力让我深受感动。下课时,竟然会有孩子哭这说,吴老师你能不能不走。这堂数学课得有多大的魅力,吴老师这个人得有多大的魅力啊,孩子的这句发自肺腑的话,是对吴老师的数学课最大的肯定。

以上就是我听了吴老师的数学课后的一点感想,我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还有太多的不足,还有太多需要提高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向名师学习,向优秀的同事学习,为自己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版公文竞赛试题下一篇:温州交运集团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