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学校

2023-01-14

第一篇: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学校

传承书法文化 打造特色学校

传承书法文化

打造特色学校

为传承祖国的书法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提出了“每一位教师都是书法教师,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好汉字”的发展目标,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课程,创新书法展示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措施,着力打造书法特色学校。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为了深化书法教育,在“兰亭”书法社活动中,学校通过丰富活动课程,点燃全体教师的热情。

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学校成立了“兰亭”书法社,每周三为书法社活动时间,邀请书法名师到学校为社团教师作书法指导讲座。培训内容有书法简史、书法作品欣赏以及书写工具、执笔姿势、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等多个方面,让书法社教师领略了中华书法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书法的奇妙表现力。

书法笔会,结队帮扶。我们以每月笔会活动为契机,为学校书法社的成员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们一起练习,相互切磋,形成了浓厚的书法学习氛围。在活动中我们还采用结队帮扶的措施,每年评比的优秀社员和新社员结成队,两人结队“一对一”的帮扶使新社员很快成熟起来,在社团中形成梯队,使社团建设良性发展。

文化学习,课题研讨。我们在学校里开设书法文化吧,为社团老师们发放不同碑帖和史学人文方面的书籍,提高他们的“眼力”和“字外功夫”,社团教师书法修养自然得到提升。在书法课程上我们自编了社团书法教材,定期开展社团书法课题研讨活动。社团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从平时教学中的常态课、欣赏课、整合课入手,构建“五入”体验式书画教学模式。

创新展示形式。书法主题活动是书法文化建设的土壤和血液。学校充分挖掘社团成员潜力,广泛运用各种展示形式,积极开展书法校园文化活动。

以节日为载体。我们以平时节日为契机,给书法社老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临近春节,我们开展社团成员为全校教职工写春联活动。“六一”活动中节目单全部由书法社成员书写等。

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我们利用网络平台成立“翰墨香”书法QQ群,进行网上晒字活动,社团成员每天晒字一幅,并在群内互相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同时,在校微信平台定期对书法社活动和优秀社员进行专题报道,真正让书法教育成为学校一张亮丽的名片。

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我们在武穴市天桥附近设置了“书法一条街”,向社会推介书法社团的优秀教师,让这些在学校的“书法名星”真正“亮”起来;校园里的地书展示、办公室的书法作品、楼道里的书法墙和书法社团的活动展示等,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添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高效的激励措施。制定激励评价机制,提高书法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开展“先锋团队”评比活动。我们每学期把书法社成员按教研组划分成几个小团队,期末时根据小团队成员的出勤、作业上交情况评比先锋团队。设立全勤奖,鼓励社团成员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开展“阳光教师”评选活动。在每学期结束时,我们采用民主测评,择优评选的方法,评选出十名书法“阳光教师”,并在期末校表彰大会上进行表彰,让这些教师在全校书法工作中起到榜样引领作用,也给书法社成员一个很好的激励作用。

开展书法“等级过关”活动。每学期对所有社团成员进行一次考核。考核的内容就是从本学期所练的字中选择一部分,发放书法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进行等级过关。主要是考核平时书法训练效果,并加大奖励力度,避免只写不评、只练不考的应付式学习方式。

(作者单位: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徐世兵)

第二篇: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民族小学特色办学汇报材料

播放视频录象——

(解说:这是学校以“笙歌舞动绣新姿,快乐童年绘蓝图”为主题庆祝“六一”的动人情景,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网、德育报、柳州日报等媒体相继转载报道。)

——民小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记得冷冉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强调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是因为这样学校才能由局部优势发展为整体优势,才能把学校办活。”

融水镇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2003年被定为镇中心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小学。现有师生1809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 “优秀学校”、 “优美校园”、“和谐校园”、 “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 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我们一直秉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现代学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和听到的原生态演唱,就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侧面。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当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潜移默化篇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教育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民族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坡会群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刺绣等民族艺术和民族工艺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普及民族文化知识。为了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学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地方课、班队会等阵地进行民族知识的教育,请我县民间艺人到校解读《融水民族文化简明读本》,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和本民族本地区的地理概况、民族成分、民族来源、风

土人情等常识,同时还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把理想教育与民族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二、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程改革,开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以综合科为突破,在体育课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普及活动;在音乐课中教学吹芦笙、跳民族舞蹈、学唱原生态苗歌;在美术课中教育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刺绣技能等,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体验篇

有了理论的支撑,我们开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奋进。努力做到几个结合,让师生在历练中得以成长。

一、结合苗族特点,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1.成立了“苗娃合唱团”,专门演唱原生态苗歌;

2.建设一支70人的芦笙队,请我县的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指导;

3. 在学校操场四周、教学楼走道两侧、教室前后,随处可见师生的摄影、书画、手工刺绣作品,文化气息浓厚,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作品的题材大多选自苗族文化的精髓,如“芦笙节”的来历、“斗马”的来历、“苗年”的来历、民族服饰等,许多苗族文化成为师生创作的源泉。学校成了继承和发展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块园地、圣地,以人文教育为主轴的少数民族办学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

4.民间艺人亲自到校指导师生开展刺绣学习活动。从五年级起美术课开设刺绣技能学习,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手绣许多幅精致的作品,装贴成画,制作成挂画、布包和香包等,图文并茂,栩栩如生。5.课间播放“苗娃合唱团”自唱的非常动听的原生态苗歌,师生们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幸福。

二、利用阳光体育大课间平台,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及“五彩校园特色操”活动。在大课间活动中,竹竿舞、踢毽球、拉鼓、板鞋舞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列为主要活动项目。

三、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即“写好中国字,诵读中华经典诗文”。 2004年起我校已自行编印多个版本的《学生经典诵读本》,结合诵读经典的校本课程,独具匠心创编了国学操、少儿韵律操、武术操、手语操等供师生学习,大课间成为师生展示自我、体验生活、学习技能、开拓视野的大课堂。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亲身去感受民族

文化的优美和民族智慧的结晶,一方面既锻炼体能、又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四、学校的艺体教育不断深化,民族特色大放异彩。今年,我校受到广西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的青睐,被选为该校的生源基地,挂牌成立了融水县小天鹅舞蹈考级培训中心,成为县内舞蹈艺术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素质教育开始进入了专业化引领,提升了办学层次和竞争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春华秋实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路走来,尤其倍感欣慰的是,我们苦苦追求并坚持的办学理念和具体举措得到了时代的印证,体现了我们思维的正确性和前瞻性。由于学校注重教育科研和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彰显学校特色,成效明显,2007年我们已自行创作了《我们在快乐成长》的校歌。是柳州市“校本教研基地”,学校语文教师全员参与研究了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自治区子课题《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课题。 2009年我校“苗娃合唱团”演唱的《苗家达配敬酒歌》应邀前往柳州市参加“六一”文艺晚会,2010年又参加了东盟博览会第二届妇女企业新论坛会文艺演出 。学生民族舞蹈《达晶乐》进京参赛,获特别金奖,我校的“苗声合唱团”于2009年9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快乐大巴”《为祖国绽放,花开柳州》节目的拍摄。学校鼓号队今年参加市第十届鼓号演奏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日本熊本大学也被我校办学特色所吸引,他们学校的师生曾三次到我校进行校园文化交流活动。 学校先后被评为自治区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是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市“卫生优秀学校”、市“先进基层关工委”、市“特色学校”、市“模范教职工之家”、市中小学图书室先进集体、市“家长学校示范单位”。少先队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红旗大队, 我校的办学成果被列入《广西大百科全书》条目。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市教育局的引领下,沿着特色办学的道路前行,不断创新,让学生享受快乐的童年,让老师收获幸福的教育。

第三篇:建设美好乡村校园 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建设美好乡村校园

打造学校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的点滴感悟

停前镇中学

陈立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辩证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文化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生积极参与和悉心建设的结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造就优秀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因此,加强学校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组织活动策划是一项非常系统性的工程。学校文化阵地建设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窗口,学校文化组织的策划则是学校实施理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样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作为农村中学,建设美好乡村校园,打造学校文化特色,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第一,师生互动,共建和谐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包括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但教师的教学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学也是不可低估的,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学校的教育对象是人,教育者是人,因而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围绕对人的管理而展开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引导师生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团结一心的强大凝聚力,使学校成为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成为学子们安心学习、自我塑造和完善人生的课堂。

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每天都在发生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我们通过教学把它转化为学生的人文精神。社会生活,人人都在生活,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利用生活现象结合政治观点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学生的实际,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特殊性,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人文化精神教育。

在生活中,我们告诉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让生活充满阳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让信任催开真诚之花;基因影响着生物的性状,环境也影响着人的成长,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让学生懂得:爱憎分明,刚直不阿;傲气不可有,傲骨不可无;厚积薄发,正气浩然。在学习上,我们教会学生:课前能有效预习;不复习不作业,不检查不作业,不小结不作业;学习中有自己的改错本,横抄难题,竖析错因,举一反三,归纳提醒,规范学习行为,养成学习习惯,讲究学习方法。在做人上,我们让学生明白: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万,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亲情的浓厚,友情的纯净,爱情的永恒;仁爱待人,善待家人,谦虚为人。曾听得这样一句话:“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给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自身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治学方法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教师用人格力量教育学生,也就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二者构成了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人文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了解哪些价值观在学校内是重要的,哪些行为是适当的,组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同时,原来的教师和学生又把已经形成的良好价值观和规范传递给新来的教师和学生。这个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师生内化学校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后依据它们行事,成为校园文化社会化的结果。

第二,环境渗透,共建温馨文化校园

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物质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优雅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校园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重视环境中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每学期都要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让各班发挥集体智慧,或张贴一些名言警句,使教室四壁生辉,而且名言警语大都富有哲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名言警语,就像一位位良师益友,时刻教育、启发、鼓励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或在班级的空白墙壁上开设“学习园地”。学校英语学科正在开展“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英语老师的配合下,张贴学生自办的英语小报,使之成为“英语角”。许多班采取了全英语的形式。内容有英语小幽默,名人名言,同学自己写学习英语的体会,观看英语原版片的感受等等,深受同学们的喜爱。或利用教室的边角设立“阅读角”。放置一些近期的《阅读》、《考试报》、《西游记》等书籍,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翻阅。“阅读角”的开设,使各班形成了“人人爱书,人人读书”的良好风气,也使同学们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每学期评选“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读书由“要我读”变成了“我要读”。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宿舍是我家,清洁靠大家。拥有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是我校每位同学的心愿。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宿舍环境堪称一流水平,我们学生个人的卫生习惯和公德意识没有理由不做好,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宿舍内卫生勤打扫,早晚一次卫生轮值,垃圾篓一满即清除。宿舍是一个窗口,透过宿舍,可以折射出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一桌一椅一架一床,都应讲究整体的协调和美观大方,严肃而不失活泼,明快而不失压抑,窗明几净,赏心悦目,谈笑有知交,弹奏觅知音,登斯室也,雅舍自有新天地。良好的宿舍氛围,有利于建立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

“排队,是一种文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民以食为天”……走进我们学校食堂,类似这样的警句或名言随处可见,在食堂的栏柱上、墙壁上,也悬挂着各种蔬菜水果营养价值介绍的镜框,还有各种雅致的装饰画,错落有致,美观得体。

我们学校以和谐优雅的育人环境,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通过花草树木、班级文化、玻璃橱窗、德育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学生在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正所谓: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思想予以渗透。

第三,精神传承,共建特色文化校园

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

1、爱国爱校

热爱祖国,要有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要热爱祖国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自己的一切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而努力!在学校这片热土上,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紧要关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永远记住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生为民尽瘁,死重于泰山”!我们热爱学校,我们秉承校训的精神,我们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

2、爱岗敬业

我校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逐步形成以“爱生”和“敬业”为核心的师德规范。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教师对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未来高度负责,严谨治教,为人师表。教师们都认识到既有教的义务,又有自我学习的责任,把学校当作是自己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都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自己从事的事业当中去。

3、宽容协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校师生具有包容他人、宽恕他人之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同他人斤斤计较,让他人有改错归正的机会;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善于沟通交流、团结协作,不心存排斥他人、嫉妒他人之心,善于取众人之长来战胜困难、博取胜利。教师们在工作中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4、勤奋进取

“天才是一分天分+九十九分汗水而来”,我校师生坚信勤奋是成功的基础,是传统的美德,只有专心于学习,认认真真,努力干好一件事情,不怕吃苦,踏实工作,才能不断进步,获得成功;上进心是成功的内在动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个响亮口号呼唤进取,进取是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只有奋发向上,才能学业有成、校业发展、国家发达。教师们在工作中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5、明礼诚信

我校师生时刻谨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会尊敬老师、长辈,不顶撞、不忤逆,有礼有节,文明待人;尊重同学、朋友,不粗言野语,不侮辱、调戏他人,不打架斗殴,慎言慎行、礼貌待人;爱护幼小,躬亲示范,互尊互爱。尊重他人等于尊重自己,互相尊重,人际关系融洽和谐。教师们在工作中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四篇:打造校园特色文化 建设品质一流学校

钟祥市实验小学

钟祥市实验小学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楚国时期,就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发祥地,极富历史底蕴的宋玉井如今还保存在学校大门附近。新世纪、新阶段、新面貌,如今的钟祥市实验小学,正着力“弘扬校园文化,构建和美校园”,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一、弘扬精神文化,打造校园环境美

一是弘扬师德责任,塑造教师形象精气神。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把沉甸甸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走出家门一步,就要肩负全家荣辱;走出校门一步,必须肩负学校荣辱。为塑造实小教师良好形象,我们一直倡导教师要有“五气”:一是正气。相对于邪气而言,教师一定要有浩然正气。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校园有正气,师生皆和谐。 二是朝气。相对于暮气而言,尤其对年轻的同志们来说,干任何事情都要永远充满无限的激情。三是灵气。相对于呆气而言,我们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要有主动性,创造性。一个没有灵气的老师是绝对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四是大气。它相对于小气而言,要求我们要有开阔的胸襟,做人不能太斤斤计较。五是书卷气。它相对于世俗气而言,不要整天柴米油盐烟酒茶,不要成天张家长李家短。我们一直在学校开展校长荐读、教师荐读等读书活动,通过阅读培养教师独特气质,做到举手投足气度不凡。

二是弘扬好学无止,锻造教师能力硬基础。我校一贯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采取各种方法组织教师加强学习:一是常规教学培训。利用寒暑假教师集训时机,组织教师系统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学校规章制度、集体备课、班级管理等方面内容,让教师较快适应学校的各项特色教学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落实集体备课议课教研机制,夯实教学常规巡查等日常监管工作,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提升自身教学水平。二是借助名师学。学校举办以“聚焦课堂 解读新课标 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题的业务培训,邀请荆门教研室专家吴晓梅、李慧玲到校讲学,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以“解读新课标 感悟新课改”为主题,对不同学科的《新课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极大增强了教师教科研能力。

二、规范学校管理,打造校园严整美

一是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我校大胆推行了“三性三成”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显著成效。“三性”即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三成”即自主学习问题生成、互动互助方法合成、检测反馈目标达成。该模式最大的亮点就是注重小组建设,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去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三性三成”课改模式观摩活动,邀请荆门、钟祥教育专家、家长、社会人士走进课堂探索与研究这一模式,受到专家及家长的一致好评,目前该项实验已被省教育厅立项。

二是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我校把学习培训视作教工的最好福利,不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老师创造学习机会,还以集体备课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使广大教师素质得到持续提升。近5年来,教师出版著作8本,论文发表或获奖400多篇,有30多节课在省、地、市比武中获奖。

三是学校管理民主科学。我校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作用,一切重大事项实行民主决策,多年来无一人上访。师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校园里疯赶打闹现象少了,乱丢乱扔没有了,师生违法犯罪一直为零。

四是善雅教育办出特色。为进一步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我校以“善雅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先后开展了三个主题的教育活动:第一是“日行一善·雅行天下”的创德育特色学校活动,倡导学生每天做一件“善”事,多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文明礼仪风范,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学校鲜明的德育特色;第二是“争做善举雅行学生,共创温馨美丽校园”为主题的善雅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学生先根据评选标准自行打分,然后由小组依照得分推荐候选人,最后由全班学生根据候选人事迹投票遴选出校园“善雅之星”共计100名。每位善雅之星都要撰写20-50字的善雅心语,并在校园电子飞播上滚动播出。“善雅之星”评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学生发现了闪光点,找到了自信,提升了文明素养;第三是“善雅教育——爱的传递”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们以讲故事、朗诵、歌唱、小品等形式,演绎身边爱的故事,并通过自身体验,感受到爱既是一种无尽的付出,也是一种收获的快乐,大家不仅应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爱,更应用自己的行动将爱播洒向四方。

三、培育爱校情怀,打造校园精神美

作为百年老校,实验小学注重特色立校、实力兴校,用实小的发展、实小的成绩、实小的希望来凝聚师生的爱校情怀,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一是让艺体教育彰显特色。学校从自身优势入手,注重艺体教育特色的打造。音乐组自编自导了集体舞《向前冲》、《春晓》,每天大课间,全校师生集中在运动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做一套操”,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实验小学是展示自我的大舞台。美术组组建了“向日葵画室”,开启向日葵画室博客,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绘画。近两年,学生美术作品有400余件在各种比赛中获奖,并出版了两本画册。学校体育工作更是锦上添花,足球成为钟祥市乃至湖北省学生体育运动的一个亮点。2008年、2009年,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市参加湖北省青少年足球赛都获得了冠军。2010年,在湖北省十三届运动会上,学校足球队代表荆门参赛荣获亚军。先后有3名学生入选湖北省少年足球俱乐部,其中何统帅入选国少队,钱宇淼入选国青队,另有1名学生入选山东鲁能青少年队。

二是让工作环境更加温馨。我校坚持“工作环境建设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不断提高教师的各项待遇,为教师工作创造温馨环境。学校实施“青蓝工程”,举行师徒结对仪式,定期对师带徒成效进行目标考核,不仅加速了青年教师的成长,还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实施名师成长工程,依托荆门市教育局授牌的“陈大水名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骨干教师成长为市内外知名教师提供物资和智力资源保障。

三是让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学校严谨科学的管理,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办学声誉不断提升。几年来,学校相继被评为全国十佳最具影响力品牌名校、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湖北省首批文化传承学校、湖北省体育传统项目(足球)学校、湖北省家长示范学校、湖北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荆门市示范学校、钟祥市安全工作先进单位。2013年春节,群舞《春天的话语》被邀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校园春晚》展演,并获“魅力校园”第八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金奖。学校被荆门市教育局评为群众最满意的学校,学校工作考核连续5年名列钟祥市中小学前茅。 各位同仁,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沉淀,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将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塑造新形象。

第五篇: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打造农村特色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普及高中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农村中学在规模、师资、设备以及教学教研等方面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面对这样的形势,农村中学的发展举步维坚,其生存之道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立足农村实际,创办农村体系的办学理念特色

农村中学的学生文化知识素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相对较差且参差不齐,立足农村这样的实际,从充分体现教育本质的角度,我校提出了“为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材施教,促成每个学生长足发展”等的教学理念,将教育实践活动真正转变到以人为,将教育行为向关爱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转变,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将知识的传授与品德的培育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成材与成人的结合,体现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探讨,不断的完善我们的办学理念,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行为更加接近本校学生的实际。

涵盖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诸多要素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能够不断引领和推动学校的发展,它关乎教育环境的优化、教师成长的方向、学生发展的质量,关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关乎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学校品牌的造就。事实上,一所底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学校,一定拥有鲜明独特的校园文化,并能使其成为拉动学校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凤凰中学,地处革命贫困苏区,每年的招生人数约为700人。作为一所标准化合格示范学校,近几年经历了中考升学及课程改革的严峻考验,顺利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高位攀升以及素质教育的软着陆,我们清醒地看到:“应试”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时间+汗水”、“日光+灯光”的传统比拼做法已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形势,必须果断纠正、彻底改革。

因此,近两年来,我们审时度势,整改创新,以创建 “实施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人本化管理,办人民满意的优质精品”为目标,积极挖掘学校各种资源,提升教育管理境界,逐步形成了彰显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因地制宜,科学筹划,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隐性课程,因为优美而高雅的环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整体布局规划合理,整齐美观,然而校园品位层次不高,不具学校特色,文化底蕴不深,因此学校按照“全方位、高标准、创新性、独特性”的目标要求,利用已有物质文化设施,因地制宜地对校园进行二次包装,充分挖掘校园内现有的物质文化设施,再加以高品位的文化装饰,形成文明高雅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

在走廊上、教室里悬挂警言名句、宣传字画,如:一楼的走廊以生命教育、安全为主,二楼以低碳环保为主,三楼以传统文化来烘托育人的氛围,“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寸土都育人”。各个班级也利用板报的形式进行设计和布置,丰富班级文化内涵。学校还在教学楼的门口安装电子滚动屏等进行宣传;无时无刻不让学生感受到环境文明,从而奋发向上,自觉守纪。

学校不仅利用隐形环境的教育作用,还充分利用校刊、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加大对养成教育的宣传教育,规定每班每月出一期主题专刊,广播站定时播送宣传稿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经过不懈的努力,学校的环境更适合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更具有学校特色,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真正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

校园物质文化突出体现在校园主体建筑的设计布局、校园景点的匠心打造及其内蕴的文化创意上。

整个校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将观赏性、教育性、人文性、知识性融为一体,虽是培育英才的校园,更是姹紫嫣红的花园、温馨怡人的家园、整洁优美的学园、强身健体的乐园。

二、优化教师资源,创建农村体系的教师队伍建设特色

教育的宗旨是人,成败的关键是人,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是智能的坟墓。学校的立足之本是质量和特色,办学的关键是教师,名校靠名师支撑,名生靠名师铸就,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最终实现学校的高质量、有特色。21世纪我国要实现经济腾飞,担当这个历史重任的教师面临着重大的历史挑战,特别是农村普通中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更让我们担忧,师资力量薄弱,整体教师队伍素质偏低,一所学校要促进内涵发展,就必须优化学校内在元素——教师资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已成为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发展内涵、创建特色、打造品牌成为学校发展的主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树立以立德育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丰富立意高远、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品牌项目。

(一)建立极富前瞻性和亲和力的校长文化,培育生生不息的校园精神

一个学校品位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文化品位的高低。因此,我认为,作为校长,应带头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现代教育理论,走专业发展之路,做智慧型、学者型、专家型校长,既登高望远,又谦逊亲和,既高站位决策,又低重心服务,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彰显人文精神,履行引领、服务职能,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独具特色的课堂文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学校,打造一支理念先进、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因此,在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力促教师专业化发展,从而形成“严教、善导、乐业、求新”的教风,确保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所学校要创造佳绩,办出特色,仅靠一位有强烈特色意识的校长是远远不够的,在校长创办特色的战略思路确定后,还要依赖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创办特色学校是在现有的师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优势,另一方面在创办特色学校的过程中随着改革的深化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关键在哪里?如何去突破?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其素质的提高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因而选择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是一种明智的举措。

教育科研要得以顺利实施,得先转化教师的思想,人的行动取决于人的思想,如果教师思想上没有改革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改革的行动,因此,抓教育科研,第一步就得抓思想的转变,为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首先要抓理论学习,大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敢于揭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同时大力宣讲教育领域中教育科研的动态和成功的经验,使教师们在思想上形成一种紧迫感。其次是走出校门,学习他人先进的教改经验,选择在教育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教学方法已形成特色的学校,组织教师进行观模学习,听取经验介绍,使教师们在行动上对教育科研产生一种急切感。

不仅如此,我校许多教师还能根据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创造性地优化发展这一模式,努力追求同一理念统领之下多种课型的异彩纷呈,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既要立足“常态”,又要突破“常规”,更要追求“常新”的思路。教学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系列变化,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目前,我校青年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选时获奖的档次和数量明显提升。

(三)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创建新型的自主学习文化

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优化学生 2 的学习行为、转变学习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学校提出:“学习转型”的立足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三力”,即自主学习力、合作学习力和持续学习力,积极倡导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育人理念,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的创新性,努力构建和谐向上的学习伙伴关系。这种新型的学习文化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思考、乐于合作、善于创新,从而实现“双赢”和“多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开展了近两年的“互助型自主学习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积极构建校本文化,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全面落实课程方案,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包括一些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性、探究性、活动性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为此,我校积极构建既有地方特色又能契合校情、学情的校本文化。在此文化理念的引领下,我校自2008年开始陆续编印了相关的校本教材,供学生参考,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需求。

①德育系列读本——《法纪教育》、《感恩教育》、《惜时教育》、《信心教育》、《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吃苦教育》、《学法教育》;

②书法系列读本——《软笔书法》、《硬笔书法》;

上述校本课程由校本教材的主编教师执教,学生自主选择,一定意义上补充、丰富、发展和完善了我校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彰显了独具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文化风采。

四、完善制度文化,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制度是维系学校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一旦提升为体系完善的精神文化,将成为引领、规范干部和师生日常行为的良师益友。

我校每年都要通过教代会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然后汇编成册,以便教职工学习和遵守。除这些具体的管理制度外,学校本着抓住核心,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的思路,强力推行“学、查、纠”长效机制和全员育人导师制,全力打造富有特色、富有魅力、富有成效的制度文化。

(一)建立多位一体的“学、查、纠”长效机制

学校要实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规范管理,就必须依法治校、完善机制和狠抓落实,要使这三者融为一体,且产生持久的效果,就必须建立多位一体的“学、查、纠”长效机制。

具体做法是:管理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四个不同的层面都要定期开展学、查、纠活动,做到一周一小结,一月一反馈,在“学”中“查”,在“查”中“纠”,在“纠”中“进”,从而实现各项工作的螺旋式提升,切实走出“督查不严、记录不实、反馈不快、落实不力”的怪圈,努力践行“高站位决策,低重心运行,走动式管理,近距离服务”的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形成持久的惯性和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韧性,进而将此机制凝炼成为一抓就灵的“枢纽文化”。

(二)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及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铸就“三全”育人文化

德育为首,育人为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因此,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及教书育人“一岗双责”制,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学校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团队,在保持现行班级或教学班级管理模式的前提下,每班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均匀分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每个小组都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导师,对组内学生进行跟踪管理和指导,从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育人管理格局,铸就“三全”育人文化。

教师实行“一岗双责”制,即履行教书、育人双重职责,在学生的人生规划和学业指导、生活指导方面,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法纪教育以及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提供全方位、科学化、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要求每名教师带5至8名学生,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一次,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每月至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必要时进行家访,帮助和指导家长进行适时适度的家庭教育。导师要在建立工作记录袋,认真填写《全员育人手册》的同时,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随时记录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点。导师据此因材施教,及时修正培育方案。学校督查室牵头,教务处、政教处、团委密切配合,成立了六个检查小组,按量化细则检查反馈,将学生的日常表现与班主任及导师的育人效果分别挂钩。各年级一周一汇总,一月一反馈。学期末兑现对班主任及教师的绩效奖励。

这一制度经过实践尝试升华为教师自觉践行的育人文化,创新了德育的形式,增强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了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双赢目标。

在探寻特色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特色项目并不等于特色学校。特色项目指的是学校工作某个方面已经形成或即将形成的特色,是局部特色。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一个局部向整体推进的过程,是由少数学生参与的优势项目向大多数学生参与的优势项目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探寻特色项目,即打造优势项目,它源于办学主体的危机意识、创新意识和成就意识,并以这些动力选择和打造优势项目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开端。创建特色还需要从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大环境出发,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和论证,形成愿景和规划,给创特工作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并锲而不舍地走下去。

重视特色展示,不断反思和提升。在特色建设规划中,我们学校注意随时收集、整理资料,不断总结,提炼经验,定期开展汇报活动,这不仅可以展示学校特色办学成果,推动特色建设活动的持续开展;还能加强阶段性特色创建工作的检阅和审视,提升特色建设品位;更能扩大学校特色建设的社会影响,展示活动要精心策划,力求内容充实、形式新颖、成效显著,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

岁月如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似魂,特色与时俱进!我们坚信,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新的管理机制、育人模式和评价机制会不断完善,而校园特色文化之花会越开越艳,素质教育背景之下的品牌之果会越结越丰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弟子规与现代企业管理下一篇:对照检查材料修改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