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2022-05-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教育的目的,要培养出创新人才,首先是创新教育。课程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实施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从而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

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篇1: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高等教育创新的内容谈起,分析阻碍当今高等教育创新的相关因素,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 创新

[作者简介]胡伟莉(1969- ),女,湖北麻城人,武汉理工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学籍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湖北武汉430070)陈(1979- ),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财务与人力资源管理系助教,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和高等教育管理。(湖北武汉430083)

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教育要让人民满意,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要追求创新、推崇创新、乐于创新,它是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第二层次包括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即具有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将专业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能力。第三层次是创新方法和创新计划,即应具有获得、处理信息与善于捕捉灵感的技能,以及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动手操作、与他人合作等能力。为了完成高等教育目标,培养创新人才,高等院校必须进行高等教育创新。

一、阻碍高等教育创新的因素

(一)传统观念和文化束缚了高等教育创新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但从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至今,十年的壮大和发展,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等教育已经迈入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必然要求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的评价也由过去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评估。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的就业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与传统观念产生强烈冲撞,给高校也带来极大冲击,很多高校未能完全接受,因此阻碍其创新发展。另外,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求稳、趋同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教育方法的影响,高校学生养成了听话的习惯,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老师的,在单位听领导的,这种思想让他们逃避创新、害怕创新。

(二)高等教育教学体制的缺陷束缚了高等教育创新

首先,专业设置缺乏时效性,不能按照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更新相关专业,很多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其次,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我国高校推行了学分制,它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生所修学分为衡量学业完成标准、学生享有较大学习自主权的教学管理制度,它给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教师、毕业年限等自由。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分制仍是学年制下的学分制,课程的学习大部分是必修的,学生学习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按照教学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这也严重影响了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三)教学科研管理中的缺陷束缚高等教育创新

尽管各高校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并没有量化的考核指标,也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教学行为被模式化、程序化,学生也只能按部就班地学习,学生的个性、创造性被抹杀。同时,科研是衡量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而部分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课堂讲授,鼓励教师将精力集中于课前准备,忽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未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实践、研究和开发,使教学缺乏实践性和前瞻性。还有一些高校用制度化形式对教师提出科研要求,如要求每年完成多少科研工作量,完成不了直接影响经济收入,这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积极性,但多数教师进行科研仅仅是为了经济收入和职称评定,要想让他们在科研中创新也就成为一种奢望。

二、促进高等教育创新的措施

(一)高等教育的主体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创新教育

高等教育的主体包括高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高校作为创新教育的原动力,应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并加强宣传,提高教师及行管人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培育创新理念,并做好配套体制改革;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前线人员,他们更要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学生作为创新教育的对象,应改变传统观念,在学校和教师的支持下,不断突破自己的传统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二)优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1.更新专业设置、调整培养计划、开设课程超市。高校专业设置应以专业岗位为导向,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创立社会需要、实用性强的岗位,使学生能清晰了解专业的适用性,自主选择专业,并谋求专业上的创新和突破。同时高校应进一步降低课内总学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减少必修课的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并保证开设高质量和相当数量的选修课。在课程的选择上引入“课程超市”,在超市中开设任选课超市和公选课超市,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培养他们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为创新奠定基础。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进一步调动学生创新性。高校应进一步放宽转专业和转学的限制,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学校,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并向学生实行双专业、双学位辅修制度,完善选课制度,改革排课方法,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的课程选择。同时实行弹性学制,只要学生完成既定的学分,在校的时间可缩短或延长。

3.实行学分绩点制,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但选课制只能解决个人兴趣和特长的问题,却无法解决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存在一定差异的问题。在高校中引入学分绩点制,绩点制是以课程绩点来反映学生各门课的学习质量,在保证课程基本要求和基本专业技能达标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考核难度,使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考试,同时,从总体教学质量上来控制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可以用自己感兴趣的学得好的课程绩点来弥补学得差的课程绩点,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目的。

(三)推进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创新,激发学生创造力

1.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创新。首先,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教师应由传统的授业解惑者转变为设疑导创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更多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掌握知识、发现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其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协作。高等教育创新要求师生关系由权威型向民主型转变,权威型关系要求学生学习以模仿、操练和背诵为主要特征,教师和书本是绝对权威。在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创造分享和沟通的机会。同时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习惯。最后,针对教师的创新教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高校可以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突破和创新并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并与他们的年终考核直接挂钩,同时提供更多深造晋升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十年用一本教案、方法陈旧、教学效果不好的教师,年终考核也应大打折扣。

2.高等教育科研管理创新。首先,高校应给教师充分的时间投入科研,提高科研水平,并为他们从事教改、科研提供宽松的环境,不应过多限制、干涉或要求教师按某种模式行事。只有通过科研,教师才能掌握学科前沿最新成果及其动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其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科研活动。向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请专家做讲座和指导教师科研创办学术刊物等。

三、结语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高校单独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初级、中级教育的配合,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薛天祥.高等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王辉.高等教育创新对高校教师新的要求[J].集团经济研究,2005(20).

[3]徐振龙.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机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3).

作者:胡伟莉 陈 璟

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篇2: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创新教育的目的,要培养出创新人才,首先是创新教育。课程创新是创新教育的基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实施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我们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从而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外,还应当增设教学实践课,开设开放性、创新性,多元性的专业选修课和能力创新教育课程。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人才;课程设置;创新能力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日益进步,政治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对我国高师院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规格要求愈来愈高。传统的纯语言型的人才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传统的英语专业教学过分强调英语技能的训练,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在英语技能的训练中又过分强调模仿记忆,忽略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全国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育模式基本雷同,课程设置千篇一律。这些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实际上是缺乏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缺乏业务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缺乏师范教育能力素养、心理能力素养,仅仅是一些懂得英语语言技能的语言人才。这样缺乏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语言型人才愈来愈不适应社会需求、科技的进步。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添新的教学内容、设置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规律。

一、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的规格和内涵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实践。它以发现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为宗旨,着重营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发展的土壤和环境。创新教育是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培养人才的新方法。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一般来说,创新人才应当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这三方面的特质。创新精神就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必须具备敏捷性、灵活性、批评性、独创性和探索性的思维品质。创新人格是创新所需要的心理素质与思想素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开朗、谦虚、谨慎;事业心、责任心、恒心毅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它是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创新能力则是把创新理想、创新精神、创新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而创新精神和意识又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动力。

高师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转变传统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的观念,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学术氛围,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对于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2000年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作了明确规定。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 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能力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根据这个培养目标,英语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宽深的知识和创新能力。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指良好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技能。另外,学生还应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正确的语音、语调、词法、句法、章法、遣词造句与谋篇布局能力。除此之外,英语专业的创新人才应当具有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没有这些基本的语言技能,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创新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只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英语专业的创新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英语基本语言功底、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创新型的英语人才要求能够从事英语翻译、教学等工作外,还要求能够从事其他的与英语有关的工作,例如,外事活动、对外经贸、国际法律等。另外,英语专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审美情趣。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观念是健康人生观的表现,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前提保障。

传统的教学模式呆板,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雷同,已经阻碍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者要革新旧的教学内容,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的发展需求。新的培养模式应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设置应更具有创新性、灵活性、包容性、多元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创新教育创新人才课程设置的思考

课程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既不是简单的拼凑组合,也不是在原有教学计划上增加学时或学期,而是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能力与创新紧密结合而成的优化课程体系。目前,全国高师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分为三大块,即基本的语言技能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师范教育技能课程。但全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基本雷同,大都没有自己的特色,无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传统的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大都在一 、二年级开设,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精读、泛读、语法、听力、口语等基本语言技能课程。精读和泛读是语言技能课程的核心课程,但这类课程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英语语言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学生们学习英语语言已经七八年了,经过一年的语言再学习,再提高,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不需要纯粹为了语言的学习而学习语言。英语语言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完全可以通过英语语言专业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这样,在英语语言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提升了自己的英语语言技能,又学到了专业知识。所以,大学二年级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性课程,例如,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英美政治历史等。对于语言的学习,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兴起的语言技能教学过程大纲,近几年在国内备受重视。这类大纲的重点不是放在教学的效果上,而是放在获得语言知识技能的过程上。这类大纲不像传统的教学大纲一样有固定、统一的教学内容,这类大纲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周密制定其他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例如,历史、地理、政治、法律、人文等。因为这种过程大纲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制定,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这种过程大纲学习,学生既提高了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又提升了这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在高师院校开设过程大纲专业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埋下伏笔。

除此之外,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注重开放性原则。创新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所以,课程设置应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要体现开放性、选择性和多元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为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学生提供选择。胡壮麟先生认为:“在外语教学中,各学校应有自己的特色,不必强求一致。同理,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学习风格,不必按同一模式培养。在保证技能教学的共同要求的条件下,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因此,笔者认为,高师院校英语专业除了开设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和英语专业方面的专业课程之外,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一些与英语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宾馆饭店英语、秘书英语、国际贸易、法律、房地产、经济、商务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英语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这些开放性、选择性的课程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的选择和市场的需求去选择课程,去发展自己的学业,为自己、为社会学习发展自己。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里,除了专业课程外,实践课程模块同样很重要。实践课程包括英语专业英语语言实践和高师院校英语语言的教学实践。实践课程不同于其他知识传授课程,实践课程是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的知识,认识知识对实践的重要性和指导性。另外,通过实践更好地把握知识和掌握知识技能。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和精神。学生的实践课程除了英语语言的实践教学之外,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还应开设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教法、英语测试、论文写作、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

市场经济,创新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呼唤英语专业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为了求得更好的发展,使毕业的学生将来能够更快地找到工作,为社会服务,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应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创建新的课程体系。以创新教育、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改革我们传统的教学课程模式。加强英语语言实践课程的训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规格、高素质的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天赋.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

[2]王艳枝.与时俱进推进创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03).

[3]曹世清.英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历程、内涵及途径[J].滨州学院学报,2007(08).

[4]郑玉琪.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8).

[5]工淑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英语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8(06).

[6]胡壮麟.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J].中国外语,2009(09).

[7]刘道玉.创造思维方法大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8]瞧秀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J].宁夏大学学报,2004(03).

作者:李小海 胡天赋

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篇3: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摘 要:创新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创新人才对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又主要依赖各高校完成,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优良直接影响着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主要介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现状,指出其中的不足,然后提出对策,希望可以改进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

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健全与完善直接影响着高校内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教学管理体制的改善工作不尽完美,仍需要不断研究。实现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以及学校环境的改善,高校应该积极寻求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担负起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宏伟目标。

一、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现状

⒈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观念有待更新

我国高校教学管理观念还相对落后,高校管理者不能升级和更新自身的管理知识,他们对于科学和管理的创新性研究没有前瞻性的规划。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教学管理人员不重视教师和学生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等自主权利的实现,教师和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讨论有关管理问题,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等,他们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全面体现,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无法全面发挥,这样的教学管理严重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我国高校教师的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国家实行扩招政策,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多,造成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学生人数增多,必然导致教师的精力分散,这样,教师教学压力不断增大,教学任务多,一名教师要教授多门课程,容易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也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学生的个性被抑制,创新能力也不能得到充分挖掘。因为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专业性下降,他们必须承担多门不同的课程教授任务,教师也便无暇顾及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完善,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也便不能做到学术水平高、学识面广、娴熟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样,也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学生的要求。

3.我国高校教学环境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学校环境的开放性、民主性和自由性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有些高校开放水平低,与外界的联系少,与其他大学和社会的交流都有限,不能经常邀请到知名学者来校讲学、交流看法,教师和学生对于先进的、创新的观点接触少,造成自身视野狭隘,跟上先进思潮的可能性尚且不大,创新更无从谈起。另外,学生长期得不到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不强,有可能进一步造成他们敢于质疑和表达创新观点的自信心不足,这样的环境使得他们不敢质疑,不能勇于创新,也就更不能保证学生自由地探索问题,发现新事物。

二、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对策

1.完善教学管理体制,调整教學管理模式和方法

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体制,要充分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学校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积极鼓励他们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人员要把管理中心放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上,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明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考核评价等目标管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最好的条件。要时刻保持前瞻性,摒弃落后的管理观念,运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教学管理工作;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改造,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树立明确的目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要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建立一种民主、科学、自主的教师自我管理氛围,要不断聘请新的教师,并让教师尽量教授他们最擅长的专业,而不是笼统地教授多门相关性不大的课程;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压力,让他们的精力能集中于对自身专业的完善与精进上,集中于对学生的管理和课程的教授上,能全身心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增强学校环境的开放性、民主性和自由性

学校要尽最大力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开放、民主、自由的空间环境,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与先进思想接触的机会,应该动用一切力量,多邀请知名学者来校与学生交流,积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走出去,与社会上的先进思想、先进技术多接触,学生只有看得多,学得多,自身的学识能力才能更加完备。学校要营造民主的、自由的环境,鼓励学生多多创新,探索发现,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声的胆量和气魄,对于社会上出现的问题、实际中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创新,打破常规,运用先进的知识进行多角度的创新思考。

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对于满足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完成举足轻重,我国高校应该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机制,调整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教师的水平素质,积极营造一个开放、民主和自由的学校环境,从多个方面改进教学管理工作,多个层次解决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瓶颈,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张忠,门兆红.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教学管理创新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2009(10).

[3]朱惠娟,韩照祥,李强.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考试周刊,2011(19).

作者:孟宪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创新电力营销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