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历史中考试卷分析

2023-02-07

第一篇:河北历史中考试卷分析

2012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一、整体评价: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试卷的难易适中,较之2011年难度有所下降,试题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 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从题型变化、情境创设、主题立意、设问角度、答案设置、情感体验等方面增强试题的探究性,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从试卷内容来看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导向性的原则。从试题所引的材料、内容和形式看,更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新问题。

二、试题特点:

1、适当调整试题“题型”“设问”,加大探究性试题的比重 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模块的22个学习主题,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本次试题进行了调整。

选择题部分由27个小题减为25个小题,历史部分倾向于中国近现代史。

非选择题部分,探究性试题位置凸显。具体表现为:

(1)题型的调整。依据《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在非选择题的排列上,将探究性试题放在相对重要位置。如非选择题29题“读图,回答问题”,代替了过去的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占

了6分;30题为“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为9分;31题题目直接确定为“探究问题”,分值为12分。这就加大了探究性试题所占比重,体现了用探究性试题引导教学,实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图,推动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化。

(2)试题设问的变化。30题根据需要由两问调整为三问。每一问分值不等,分布为

2、

4、3分,这就加大了试题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多角度答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可见,试题通过呈现方式的调整,引导教学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是更多地关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 2. 试题创设探究情境,考查多种能力

试题依托教材但不依靠教材,选择了更广阔的领域,即创设新情境,达到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多角度探究问题提供条件。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无法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后人只能通过前人遗留下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了解历史。如:13题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统计图、15题申报图片、19题历史漫画、23题毛泽东的题词等,既有文字类,也有数据类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版面,而且联系了生活,使材料情境更加鲜活,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试题利用大量新的情境材料,对考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查。试题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让考生观察与感知、阅读与思考、判断与作答。这种方式,引导教学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要努 2

力拓宽教学的视野,学生要具备获取材料信息、洞察历史表象、分析历史问题等能力。

3. 试题采取“新的主题”立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本次试题以人类社会和我国当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主题,对知识进行新的主题设计,重点考查自主探究能力。

三、今后教学的思考: 1. 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对教材知识点设计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练习题,组织答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多次整合,进行取舍和添加,练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真正理解知识内涵。

2. 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注重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注意对目录、单元题目、每课引言框的重视、讲解和运用;让学生对知识整体、系统掌握,这样对历史事件可以加深印象,便于知道来龙去脉,熟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学会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材料。

3. 强化解题能力的训练 (1)审题、读题

一是文字型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一个都不能放过,从中发现蛛丝马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分

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源于教材或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二是图表型材料,一般有人物图像、事件图像、地图、文物图、美术作品、表格等,随着课改的深入,图表型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多彩,不过它比较直观,属感性材料,一般都有说明,解读不是太困难。 (2)组织答案

材料解析题答案的基本原则是论从材料中出。答案取自于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有些题目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认识(价值观)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试论结合,意思明确,最重要的是要答到点上。另外,组织答案一定要结合分值,结合分值作答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清楚答案是不是漏掉了,以防失分。

(3)把握基本方法,规范答题

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炼关键词──联系课标和教材──看分值,确定答题几个角度(基本2分一个要点,尽量多想一个角度)──准确作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基础,把握了解题方法或思路,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一定能取得满意成绩。

第二篇:2010年河北省中考文综试卷历史试题评价

定州花张蒙中学

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总体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突出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推动课改深入发展的命题思路。

一、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总体相对稳定。

1.试题命制依据。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历史学科说明》(以下简称为《学科说明》)。不依赖、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反映了考试与教学要求一致、考查目标与备考指向统一的原则,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目标明确,同时,也减轻了广大师生的课业负担。

2.试题知识覆盖率。试题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板块的20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66.7%;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主题9个、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主题11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82个之多,广泛的知识覆盖率、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内容考查的均衡分布,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3.试题呈现形式。在题型和题量上,历史单科选择题9个、非选择题3个;综合选择题侧重历史的4个、非选择题1问。试题呈现图文结合。如:12题饼状数据图、14题股票图、31题重庆谈判合影等,既丰富版面,又联系生活,使试卷更加鲜活。

4.试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表现在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同时,试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答案设计明了,全面公正。

二、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的适度创新。

1.试题体现时代性、发展性,引领教学关注知识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加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通过大视角着眼,小切口入手,热点问题隐性考查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实现了知识的教育价值。在试题

19、20、

22、

24、

31、33等中体现明显。

例1 20.下列“双百”人物中,为我国科技强军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A.雷锋 B.王进喜 C.袁隆平 D.邓稼先

例1从我国“双百”人物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入题,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国防力量的同时,应牢记那些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

例2 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

(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 (3)请据当今中国、世界发展的趋势,用一句话预测百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

例2以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为时代背景,把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缩影。问题(1)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问题(2)考查世界发展的趋势,从中国走向世界,从近代走向现代;问题(3)考查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从历史走向未来。以上问题层层递进,从考查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到知识迁移,历史想象力,要求的能力呈递进状态。同时以发展的眼光,预示了未来中国必将实现民族复兴,让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充满信心,也明确了他们肩上的使命和责任。该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试题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引领教学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 试题力求在材料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思维的活跃,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明确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将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这在试题

11、

12、

13、

14、

16、17等中都有体现。

例3 1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例3为不同时期的歌曲,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传唱于20世纪20年代的歌曲。题肢提供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时期的四首歌曲,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歌词即材料。该题要求首先通过歌词内容判断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再断定这一事件发生的年代。此题意在培养关注身边历史的学习习惯,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例4 17.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扩张政策 B.委任统治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例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将二战爆发前和战争初期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描述出来。题干中把法西斯德国比作“狼群”,将受害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比作“小孩”,而英法两国则被比作“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德国侵略野心,以求躲避灾难的元凶”,绥靖政策的丑恶本质昭然若揭。从而,将枯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描述,这样,更容易透彻把握问题的内涵。

例5 16.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并题字“献给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当他听到一个消息后,愤然将题字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这一“消息”指

A.拿破仑发动政变 B.拿破仑称帝 C.拿破仑下台 D.拿破仑病逝

例5呈现的材料为一情境故事,通过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愤然修改《第三交响曲》题字的故事,折射出当时法国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的强烈愿望。试题以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以拿破仑帝国成立为故事转折的诱因,以贝多芬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鲜明个性为故事发展的隐性主线,给学生准确获取信息提出了较高要求,准确把握材料含义成为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例6 14.右图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

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D.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例6用一张文物图片再现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景,图中蕴含着“公私合营”、“合营棉布商店”、“一九五六年”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即国家对私营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以折价入股的方式进行“赎买”,私营资本家转变为合营企业的股东,从而实现公私合营,达到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试题以原始图片作为素材,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感,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协调起来。

3.试题重点考查学习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标准》要求要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法,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科说明》也强调“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而非浅层次的识记方面的考查。”试题通过创设新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挑战,让其利用积累的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通过重新认识、独立思考、做出判断,解决新的问题。这一思想,在所有试题中均有体现。

例7 18.“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和 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这一复原使欧洲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材料论述了

A.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 B.西欧经济恢复的影响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背景 D.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

例7基于所学的西欧经济恢复的相关知识,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得出正确结论。该题重点考查论从史出的能力。它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跳出了以往试题编制的模式,引导教师应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8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 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例8提供的材料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即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探究式学习能够得以开展的前提。 (1)材料

一、

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

三则材料线索清晰,由于立场不同,不同的群体对列宁产生了不同的评价,考查了阅读材料、提取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

此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出“俄罗斯”及“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判定出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是这些群体做出评价的相同背景。这就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应放在一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了历史的思维。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

此问提供了一个论点,即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构建(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论据)、推演等,得出结论,同时,还有意识地考查了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

该题整体上是要引导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例9 31.读图,回答问题。

例9选用了一幅历史老照片,主要考查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深入挖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是谁?

此问联系近代社会生活,考查了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

(2)图中人物共同领导了哪一反侵略战争?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

毛泽东、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此问立意深远,因为基于孙中山先生对民主革命的追求,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就寓意着国共两党合作、和谐,有利于国家的进步。 后一问巧妙地将中外历史有机结合,考查了横向联系、全面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中国抗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从中感悟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4.试题注重情感体验过程,引领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教育要启迪学习者的心灵,引导他们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殿堂,这就要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试题如:

11、

13、

22、

31、33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们避免了生硬的结论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教,着重强调了它们的自然生成。

例10 11.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10从社会生活角度入手,通过普通老百姓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让平面枯燥、遥不可及的历史变得立体鲜活、触手可及。拉近了试题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试题通过情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屈辱和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折射出当时宏观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国富才能民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例11 19.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不仅使非洲国家失去了经济资源,也使非洲国家失

去了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的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例11考核了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即获得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标志。学生读

取材料的过程就是体会非洲受奴役的历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历史的正义感,实现了感情升华的过程。同时,也使考生认识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

综上所述,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较好地实现了考试与教学的一致,具有良好的考试选拔功能,有利于广大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业水平。同时,也期待着通过中考历史试题这个评价杠杆,引导学习过程从记忆型学习向自主探究型学习转变,引导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型向开放型、互动交换型转变,从而,推动我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为学生进入高一级中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篇:河北省2018年中考英语试卷分析

2018年中考英语试题分析

唐县启明中学——赵娟

一、命题思想及特点

2018年中考试题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初中毕业生在英语学科学习目标方面所达到的水平。本次试卷是120分。 整套试卷题型仍分为I卷(客观题)和II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英语试题整体上难易适中,符合新课标对于初中毕业生毕业达到的五级要求。本次命题在考察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考察,注重语言环境及文化背景的设置,减少了词汇、语法等单纯知识性的试题,增加了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及综合性。 总的说来,该套试题体现了以下命题特点和趋势:

1、试卷难度适中,符合新课改要求

本套试题能够较全面地考核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点,既考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考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灵活的应变能力。命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测试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生在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都得到了考查。试卷难度适中,体现新课标培养目标,符合新课改要求。

2、试卷内容贴近现实,体现生活,时代感强

无论是语法和词汇知识,完形填空、还是阅读理解和阅读表达一直到最后的写作,各部分的选材都能够让人感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感非常强。此外试题的试卷结构严谨合理,试题类型丰富,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试题活而不乱,又紧扣时代脉搏,时代感、综合性较强,内容科学规范,难易度和区分度适中。让考生普遍感觉到试题来源于生活,试题在体现生活,答题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活。无形当中试卷也在指引着考生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扩充生活知识,了解社会背景。能让考生在阅读中受益匪浅。这样的选材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点拨作用。

二、试题具体分析

1、单选题:

与2017年试题相比,2018年单选题中没有对冠词、情态动词、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考查。

新增考点是:名词辨析、并列句中连接词的考查。

名词在2012—2016年中每年都有一题,仅2017年没有考题,而今年又出现了考题。在2012—2017年中,对并列句&复合句中连词的考查,共有11个小题,今年2个小题。因此,无论是名词辨析,还是连接词的辨析题,都仍是近年重点考查的对象。

2、完形填空:

与2017年相比,2018完形填空中出现了对连接词but、介词in的考查。但对连词、介词的考查,在2012—2017年中,也分别考查过4和2次,因此并不陌生。2018年完形填空题中考点,仅是名词、形容词、动词、连词、介词。与2017年相比,没有对动词短语的辨析题,也没有对副词的考查。

3、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比往年多了一篇阅读理解。阅读理解的题量由原来的5/5/5式变成了今年的2/4/4/5式。所选体裁大致没有变化,对细节理解、推理判断、词义猜测、主旨大意类型题的考查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

4、任务型阅读:

与2018年相比,仅有69题由原来的全文主题句变成了段落主题句,但对于段落主题句的考查,在20

13、2016年中均有出现,因此并不陌生。

三、命题趋势

2018年中考试题与2017年相比,听力做了微调,阅读理解由三篇增加到了四篇,作文改为看图写文章,重视考查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图片转换信息的能力。其他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四、核心素养的体现

完形填空以国王父亲和女儿的对话入手,进而介绍文章主题 “盐” 及其重要性,它在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阅读理解A篇以时下最流行的网购顾客反馈书信为话题,阅读理解B篇是一则感人的小故事,以一个小男孩在过新年时拿着爸爸给的两美元去买书,路上却将自己的钱送给了穷苦的一家人这样一个善举的故事。故事虽小,折射出了生活中最感人的一面,乐于助人会让你的新年更快乐。阅读理解C篇是一则DIY甜点课程的广告,内容接近生活,符合中学生的实际,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独立。阅读理解D篇首先介绍了志愿者的重要性,接着列举了如何成为一名志愿者,最后点题并总结志愿者的经历能使我们意识到小的事情却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这样一个道理。任务型阅读主要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创建、发展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指导学生关注热点、关注社会发展。试卷的语言素材都是真实、地道、典型的英语素材,选篇体裁和题材丰富,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题材涉及故事、科普、人文、社会现象、文化活动等,既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文化视野,了解中西方文化,又重视思想内涵,选取富有时代感和积极向上的正面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

与往年作文题目相比,今年的作文是一个大的创新,形式是看图写文章,从两个要点入手,其一是图片中的两个人在干什么?这需要首先要看懂图片,考查学生的识图与表达能力;其二是当你看见人们像这样扔垃圾,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考查学生对于环保意识重要性和环境保护问题解决办法的书面表达能力。应该说,环保这类主题是在情理之中,但是在图片的基础上写这样一篇文章属于创新之举,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有话可说,也能充分地表达出对这类问题的看法的。

五、改进的教学措施和策略

今年的试题,都反映出阅读量在试题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学生一定要拓宽学习资源,扩展文化视野,培养自己跨文化交际意识,加大听力和阅读输入量。总之,语言学习是一项综合工程,词汇、语句的学习是基石,课内、外活动是综合运用语言的舞台,阅读量、知识量是根本,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使用英语去做事,去做人,把阅读作为维系一生的习惯,好好培养。

第四篇: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

1、2007年试卷特点

(1)通过增加历史图片量,考查学生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选择题有6道题中都引入图片(第2题、7题、10题、12题、17题、20题),其中第

2、

10、17题引入的是单幅图,第

7、

12、20题引入的是双幅图。

(2)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具体的文字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的能力。例如:22题材料题中给出四则材料让学生从这些文学叙述中提取历史事件,并从中筛选出哪些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走向。23题通过三小道文字叙述题,让学生从中提取它们所反映的的重大历史事件:俄国的十月革命,八一南昌起义,七七事变或卢沟桥事变。

(3)非选择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例如:25题给出美国的发展壮大简表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让学换角度思维设计表格美国发展壮大的过程,这又考查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26题给出欧美与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对比年代尺表格,让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并进一步自已动手完成表格

2、2008年试卷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重要人物的重大贡献。例如:试题涉及到的重要人物有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建国后工人阶级的代表铁人王进喜;有功勋卓著、品德高尚、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周恩来总理;还有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改革英雄罗斯福。

(2)贴近现实,不避热点。08年发生在国内的热点一是改革开放30周年,二是百年奥运会,还有一个就是周恩来庭辰110周年,还有另外一个当前社会重大问题即抗震救灾这一热点问题。这四大热点问题,在中考试卷中涉及到了三大热点问题。如第23题涉及改革开放30周年;选择题第8题,非选择题第21题涉及到奥运会。第22题要学生写出周恩来的主要功绩。

(3)突出专题性。例如:第24题以一系列国际会议为线索,考查国际会议对世界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第25题把中外思想家的重要理论及产生作用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考察。

(4)以知识为依托,联系河南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第21题把奥运火炬与河南历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

(5)引入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例如:第23题,让学生动手设计会标,这是07年中考历史题中学生动手设计年代尺的一个延续,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考查的一大突破。

(6)识图量增强,体现图片上的历史。全卷共有16幅图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增强。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直观性强。

3、2009年试卷分析

(1)立足基础,重视主干,问题设问新颖,有时代感。如选择题第3题,虽然是对近代西方侵华史的考察,以图示的方式表达,形式新颖,直观简洁的表达了中招所要考察的内容,材料题

23、26题是对建国60周年成就和经济全球化等重点基础知识的考察,但用了图表形式,让学生耳目一新。

(2)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例如:材料题第23题对建国60周年的感悟。

(3)关注热点。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也是09年中招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之一,选择题14题对《权利法案》材料题第

23、25题对建国60周年和巴黎公社、巴黎和会、中美关系的考察,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4)重视对历史知识的总体把握,加强对专题历史知识的综合能力考查方向不变。如选择题

15、16对20世纪50年代—90年代苏联和东欧巨变的认识,对三次科技革命的整体认识等。

4、2010年试卷分析

(1)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鲜明。河南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第1题和殷商文化中心安阳、21题与大运河的中心在洛阳。10年是鸦片战争170周年。第2题考查鸦片战争背景,第8题考查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2)关注民生,学以致用。如21题从现实水利工程联系到历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但对当时政权产生不同影响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民生,用意深刻。

(3)注重学习能力的考查。如22题利用学生熟悉的大事年表筛选信息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例、归纳历史发展线索。25题考查考生大跨度整合专题知识进行分析探究的能力。 (4)注重主干知识和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考查。如近代化的探索、新中国的内政外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纵向发展等都是主干知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不能直接查阅资料找出答案,需要进一步思考才能作答,只顾死记硬背不注重改进学习方法会感觉无从下手。试题通篇能感受到昂扬进取的积极态度,如关注民生、借鉴别国发展经验、探索创新等理念跃然纸上。

5、2011年试卷分析

(1)着眼基础。 11年中考试卷承袭了“紧扣课标,立足基础”的命题原则,中外历史知识考查比例分配合理,既覆盖全面又突出重点。试题中侧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内容及其影响:如第21题“指南针与新航路开辟的内在联系”、第23题“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都直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

(2)注重能力。试卷坚持了能力考核为主的命题导向,突出了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运用。 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突出考查学生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如第22题第1问“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具有什么特点?”就注重体现考查学生的历史读图分析能力;第23题的第2问“结合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就突出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3)紧扣热点。 试题关注时政焦点和“周年”纪念等热点问题,体现历史试卷的现实性。如第23题是综合考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两个热点,将社会热点、现实问题与学科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体现了历史学科贴近社会、关注现实的新课改理念。

试题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景,鼓励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如非选择题第23题第3问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立意命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力和以史为鉴的运用能力。

试卷还注重乡土历史的考查,充分挖掘反映河南省区域特色和宝贵精神遗产的命题素材。如选择题第1题将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河南省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运用时政焦点、社会热点为主要情境的命题手法,不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还要关注省情等身边大事,使得整个试卷凸显出浓厚的时代信息和乡土气息。

二、2012年中考备考策略 首先、了解开卷考试的特点

1.历史开卷考试坚持一个标准。在教学中坚持从课程标准出发,避免人为地加深知识点的难度。不管是中考还其他考试,减轻难度是历史考试的总体趋势。

2.把握四个意识,即基础意识、专题意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所谓“基础意识”就是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课标中属于理解层次的知识。“专题意识”就是充分重视专题教学,把握专题的特点和综合性,通过理顺专题达到理解历史全貌的目的。“人文意识”就是注重历史知识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创新意识”就是学生能创造性的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注意学生的质疑能力。

3.抓住一个变化。开卷考试必然会减少客观性试题数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查力度。教师要加强训练主观题(与热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解答能力和方法。另外,历史小(论)文章也将出现在传统的问答题范围内,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训练。

4.避免一个误区。有些教师认为,开卷考试没有什么意义了,反正学生查资料都可以找到。于是教师不再重视课堂教学,有的忽视教材主题活动的教学。虽然历史开卷考试答案简单了,但是,高超新颖的设问同样会让学生无所适从。因此,历史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课标中要求的主题活动等

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建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是应对开卷考试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命题人必然要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角度倾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能力培养,突出创新理念,着重于对学生理解、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新教材要求采用新的讲课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些都比较好的体现了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平时就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适应开放式的开卷考试的要求。

3、要研究开卷命题的开放性。开卷考试命题也是有根有据的,这一个根是课程标准,这一个据就是与课标相关联的,如教材、材料、社会热点问题。开放性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结合学生思考问题,试题的答案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平时练习的时候,不能太死板。

4、要善于开发课堂资源。开卷考试注重对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要具有开放性教学理念,不拘泥于单一的教材,要善于挖掘课堂资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挖掘课程资源,善于发现有用的材料,关注社会的焦点。见到好材料、好文章注意积累,开卷考试的命题与时事有关,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所以平时积累的这些材料,都便于教学,便于把握住命题的脉搏,来应对考试。

5、注意学法与教法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学会阅读教材。即使是开卷考试,学生主要的参考书还是教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材很重要。首先读目录,包括单元题、课题、每课的小标题,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历史过程、历史主题和历史线索,而且有利于快速查找知识。同时,阅读教材时,善于概括每段的“段落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即哪些是背景,背景中哪些是原因,哪些是时间、人物、经过、结果和意义,意义又是分哪几层叙述的,其中哪些是性质,哪些是国内影响,哪些是国际影响,等等。一般来说,每课内容讲一个历史事件,可用上述“概括法”阅读,如果是两个事件,就要注意进行比较。 同时,阅读教材要多注意教材中的细节知识,包括小字内容、课下注解、自由阅读卡、课中文献资料等等这些材料有助于理解正文内容、理解历史过程。

(2)学会构建知识。学生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游刃有余,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网。如我们学习八年级上级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大事:八年级下册历史,学生应该从宏观上把握中国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先后顺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土地革命、抗美援朝、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APCE会议等。

开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解知识、整合知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要善于活化教材知识,从不同角度整合教材知识。例如,对每课所讲述历史事件,可以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整合;也可以从时政热点出发,整合知识,如从“十一五规划”看中国和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发展。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可以对其从古到今的关系系统总结,可以从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大化改新——近代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1972年中日建交——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思潮。如2006年十大新闻中一项是青藏公路通车,我们由此从古到今引出唐朝、元朝、清朝、以及现今政府是如何处理与西藏的关系的。如今年中招试题26题,就是以时间为线将中国与欧美的不同情进行对比。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经纵向联系、以地点为纬横向联系,构建立体的多面的知识网络。 (3)学会拓宽知识面。活动课的开设,不仅在于促进学生运用知识,还应该促进学生拓宽知识面。一些试题的创意,就是从活动课中激发出来的,例如2007年河南省中招试题,25(2),26(3),设计表格与认识年代尺都是由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引出的。

另外,多注意各学科交叉知识,比如政治课学习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可以联系运用到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用地理知识理解巴尔干半岛为什么会成为火药桶、长征的艰险等;用语文的修辞手法,对历史事件或概念换种表述方式,提高思维灵活性。如07年中招历史题选择题8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地理方位知识,知道位于郑州西北的城市应是四个选项中哪一城市。

(4)学会一定的应试技巧。让学生控制好时间、通观全卷、审清题意、先易后难、把会做的做完后再翻书。答题观点明确,层次分明;要认真审题,抓住题干里的中心词,弄清试题的意思,防止片面性,其次,认清干肢关系,抓住题干对题肢的要求,避免所答非所问的错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关键内容,分析解答,另外,对于一些开放性性的试题,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开放性的试题,答案也具有开放性,因此,不要让学生留空白,只要答的合理,就能得分。

当然,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卷考试需要多做题,练好题。练习要及时、有针对性。习题要突出对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表述能力、质疑能力等能力的训练,提高审题能力,积累应试经验。

第五篇:2011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试卷分析

2011年河北省中考英语试题,既注重基础,又有部分试题灵活开放,使得整篇试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拔性。

试卷在结构上与2010年基本一致,其中听力第四题的材料由四篇减为三篇,题量10道小题3-3-4每小题1分,总分值不变,其他题型保持不变。

试题特点:

一、注重知识与语境的结合。2011年英语试题通过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考查,衡量了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及灵活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整个试卷不是孤立地考查某些知识点,而是将基础知识的考查通过一定的语境来实现。基础知识立足于课本,源于课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落实了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教学起到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二、强调运用,贴近生活,选材丰富多样。完型填空讲述的是一篇明信片的由来的说明性文章,阅读理解中文章选材丰富,比较贴近生活,且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三、2011年的基础写作使学生自由发挥空间增大,体现新课标理念。本套试题写作形式上是E-mail,主题是弘扬正气“介绍题材生活化,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都有话可说,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发挥空间,恰到好处的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现在广大未成年人中正开展“知荣辱、树新风、我行动”道德实践活动,在此背景下,本题的命制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时代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保公益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河北省国家税务局云厅

热门文章

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