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沈从文的小说有感

2022-08-27

第一篇:读沈从文的小说有感

读沈从文的《萧萧》有感

当老师今天 在布置课余作业,要求我们将书本上沈从文的《萧萧》和电影版本《湘女萧萧》结合起来一起观赏一遍并写下观后感,晚上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课文,再次读完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萧萧》,我深刻体会到他的作品流露出的人性美!纯朴自然的民俗民风!

萧萧,自十二岁就嫁給比他小九岁的丈夫,自此她在婆家看着她的小丈夫,做家务,风里雨里过日子!然而她的婆婆就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待她。爷爷也是经常逗她,当一家人谈到女学生,爷爷便取消她说:萧萧长大了也去当女学生!萧萧也会跟爷爷撒娇。

萧萧由于对“女学生”充满好奇与向往,还做了关于“女学生”的梦:萧萧从此以后心中有个“女学生”。做梦也便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仿佛也穿过那种白褂子与短裙,她又觉得这白褂子与短裙并没有爷爷他们所说的那种伤风败坏。这种充满情趣、活泼的描写,使一个天真烂漫的乡下小姑娘的情态跃然纸上;这段文字全然淡化了萧萧的童养媳身份,且从一个侧面突出萧萧完全是一个自然自在的生命个体,表明生活的残酷并不影响萧萧健康地成长和快乐天然的本性。

她管她的小丈夫叫弟弟,她带着她的弟弟一起玩,割草做事都带着他,晚上还要给他唱歌哄他睡觉。两个人就像姐弟一样,萧萧一边干活一边带着弟弟。

她十五岁便高如成人,但心还是懵懵懂懂的。当写到她的“爱情”,作者只用了极少的笔墨,“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打开,变成个妇人了。”省去了大量的对性的描述的渲染,简单到极致同时有很自然的写出了一个懵懂的少女,她就像一只小动物,即使做了糊涂事也不晓得是自己错了。

萧萧有着简单的快乐,快乐来自她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无意识。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无意识的生命状态,正是人的自然本性在异样环境中的表现形式。

这种无意识的生命情态,还表现在萧萧失身这件事上。小说中写萧萧让花狗赌咒,“赌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萧萧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把一个无关痛痒的赌咒作为一个自己也不清楚的保障。当一个人不知道要把握什么,也无可把握什么时,寄希望于佛、神、上帝,这些好像远在萧萧的思想意识之外,所以她只有寄希望于一个赌咒。这说明萧萧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可把握。对未来的命运不能把握时,在等待未知厄运的过程中,除了感到恐惧,萧萧也想到解决的办法:逃去城里。这是她主动为自己的未来打算,然而也仅是想到而已,并没有付诸行动。

和那个大胆花狗之间的那事,我想除了花狗的那点猥琐之外,还有一部分要归结于萧萧自己,还是那个问题,没有亲人时时刻刻的贞洁提醒,没有正统教育下的洁身自好和清高,她在懵懂发育的年龄里很容易地就迷失了自己,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发现有孩子以后花狗“不负责任”的表现所给她带来的痛苦和慌张。

期待却生命力顽强的肉肉弄掉,但是天不遂人愿,最终不得不无奈地去吃香

灰喝凉水的情景。也许是有着些些幸运之神的眷顾吧,她并没有被当时当地的沉浸或者发卖所惩罚。直到生下了团头大眼声音洪亮的大胖小子,她在夫家的地位瞬间也就上升了,母子二人被大家照顾的无微不至。这里我还是不得不感慨中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还是没能改变

萧萧的命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从来没有过对于自己的命运的自主的权力。 其结尾处的一笔,更增加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宿命色彩。小说结尾是这样的:“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小毛毛,却在屋前榆蜡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小毛毛哭了,唱歌一般地哄着他:„哪,毛毛,看,花轿来了。看,新娘子穿花衣,好体面!不许闹,不讲道理不成的!不讲理我要生气的!看看,女学生也来了!明天长大了,我们也讨个女学生媳妇!‟”在一种轮回之中,新的变数也正在酝酿与萌芽。小说情节的发展指向一个明确的思维方向:萧萧这类善良、纯朴的山村儿女,生命在一种无法预测其结果的人生浪涛里浮沉,任何一种偶然的因素都可能使她们的人生命运改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无可否认的偶然与变数并没有影响整个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乡下人生活中不断出现的"规矩"同样也不曾禁锢他们善良的心灵。

读完这部作品,我的感觉是没有那种腐朽的东西在里面,小说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无不流露出他的人性美。萧萧之所以会被留下更多的是全家人包括婆婆,爷爷还有丈夫对她的关爱对他充满了爱。但是其中我们要学会的也是要借鉴的是;我们必须有接受异质文化的素质!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鉴赏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十二卷·文论[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

[3]沈从文. 萧萧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4]沈从文.萧萧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萧红.呼兰河传[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第二篇:读沈从文有感

很早就听说过沈从文的作品特别美,但一直以来没有时间过多的浏览,只是看过简单的作品简介,昨天终于有时间看完了他的第一部作品<边城>和<晴雪>,感觉到了他的作品之中的美感,在他的文字中传递出淡淡的忧伤,又在文字中体现出浓浓的情感,还在最后给人以依稀的希望. 在他的笔下,人们生活的宁静而平和,虽然有所求,但有原则,也懂得尊重别人,即没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也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沈从文所生活的时代不是我们现代这个开放的多变的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却很纯朴,人们的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执着.爱的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无怨无悔.为了爱情,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的舍弃生命.就那样的一点点的在心中弥漫沉浸,一点点的在生活中累积,最后变成永恒. 现在的人还有谁记得这样的爱情呢? 我在心里有很多的感慨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才知道自己真的是一个俗人.

第三篇: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一切都好yi

期许已久的 沈从文的《边城》终于看完了,感慨颇多。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悲剧。这篇小说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翠翠和大佬、二佬之间的故事,结局令人惋惜。且细细道来。

在湘西的小山城名叫茶桐的地方住着一个年近半百的老船夫,他是一个老实憨厚,淳朴,善良,勤劳正直的老人,他和他的孙女翠翠一同为这座小山城的人们渡船,不收钱。老船夫的女儿当年因为和军人发生关系而怕被人诟病两人自己死去。老船夫把翠翠抚养长大。在现在看来,本来情情爱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可他们年纪轻轻却选择轻生,是可悲的。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联的。当时中国还是民国时期,饱经战乱,抗日战争掀起,人们无法正常求生存。经济,文化学习并不能家家、人人自给自足。在偏远的茶桐山城里,虽说他们的生活没有受到战乱的大的影响,但他们思想上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思想, 不能自由恋爱,怀了孕怕被人耻笑,就连女儿这个弱势群体怀孕的事情被父亲知道,父亲也并没有为女儿做任何的主张,军人虽有担当,可是在女儿不肯随军人出走也导致了他的死。再一个,他们的死也跟自身没有受到文化教育有紧密的联系,没有学习,没有自己的主张,并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我每每看到,听到这种事情,比如:谁家的女儿不读书,去打工了,谁家的男娃整天打游戏,谁家的女孩子初中还没读完就跟哪个男的一同出远门啦,我只能叹息,感慨,我都会暗示自己,多读书,多看书,多思考。最近书较多,受益匪浅。

这两个原因一直延续到外甥女翠翠的人生大事,和自己的死。时隔多年,翠翠渐渐长大了,她也是勤劳,善良,淳朴的女孩子,但也是世事不谙,什么也不懂。老船夫又重蹈覆辙的同样的有着女大嫁个好男人的想法把翠翠抚养长大。所以在遇见了正直,善良,胆大,淳朴的大佬天保和二佬傩送二佬的大好时机的选择时,她并无主张。所以导致了大佬的淹死,二佬的纠葛与他们的父亲船老顺顺的为难。

这又是一个悲剧。造成这些的原因是翠翠,归根究底是祖父。祖父的封建主义根深蒂固。随着抗日战争愈加紧张。世道大不如以前,祖父的思想也慢慢的在转变,就是在自己亲人的人生大事上他有了不同的态度,之前是不说话,之后是主动为翠翠寻找人生幸福,而且是让翠翠自己做主,没有媒妁之约,这是一大进步,但为时已晚,没有受过教育的她哪来的主张。所以到后面祖父自己被懊恼而死。又是一大悲剧。翠翠最后还好有个祖父的熟人收留了她,在这点上,其实是个不坏的结局。

再来说说两兄弟,面对自己喜欢的同一个女子时,二佬提出了公平竞争---唱歌。这是个不错的做法,后来无果。 话说导致悲剧的原因他们也有原因,也是没有受过教育,学过文化,不然的话怎会出现这种境况。

不管是偏远的农村,还是现代化的都市,每个人得有自己的主张,才能应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除了父母应努力教育子女外,还应当受文化教育。

这应当是一篇长篇小说,细细读着沈从文的文字,给我的感觉是:美,干净,纯朴,精炼,很有大自然的感觉,我很喜欢。

第四篇:读《沈从文经典》有感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沈从文的作品《边城》、《湘西》在国内外有重要大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十多个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选后人。

我对沈从文的文章刚开始也不是很了解,接触他的文章是在我上高中时候。后来进入大学了解的就多一些了。我最近看了他的一本书《沈从文经典》它是由五部分小说构成的,分别是《一个女演员的生活》、《阿黑小史》、《边城》、《长河》、《湘西行记》。

《一个女演员的生活》讲的是一个女演员在她的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下事,她本来也是一个还在念大学的学生。但是他很会表演,但是并不是和平时代,她也是一个弱小的女孩。但是她却充满了正义感,她很聪明。她总是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但是正是由于她的聪明,也让他在爱情的路上备受挫折,对于爱情她总是不在乎,因为她觉得,所有的男生都是一样的。虚伪、不真诚。所以她不相信爱情。后来导演喜欢她,她对导演有一些好感,因为她发现导演与其他人不同,但是女演员萝并没有因为这个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所以让导演觉得,自己虽然喜欢萝,他却还是不能接受她的脾气,她的思想,文章中也写了女演员与她舅舅的争执,后来结局很让我吃惊,结局女演员没有和导演在一起,也没有和其他与他有关联的男士结婚而是和一个陌生人结婚的。结局让我感到很迷茫,在爱情不要太过于计较,争论了。不然爱情会离你越来越远。让爱你的人也无法接近。

还有沈从文的一篇很著名的小说《边城》这部小说曾今我在高中的课本上了解了 一些。

《边城》主要描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小城茶峒的爱情故事。下的人却不能在一起,一段伤感的爱情故事,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故事,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年轻的翠翠与傩送相遇了,这次偶然的相遇。在少女翠翠心自己中产生了一种朦胧美,但是谁知道天保也喜欢翠翠,托人向老船夫求亲,老船夫让他们中做自己去感动翠翠,于是两人相约一起给翠翠唱情歌,老船夫也让翠翠自己选择,天保后来主动退出,为了成全弟弟。他外出闯滩。与意外淹死了。傩送觉得都是自己的错,后来因为内疚。而抛下翠翠出走他乡了。老船夫由于过度操心、劳累,离开了人世。留下了翠翠独自守渡船,等傩送回来,翠翠就这样一直守着渡船等待他的归来。。。。。。 《边城》主要讲了翠翠与傩送的悲惨爱情,也通过这件事反应出湘西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命运如此的悲惨。。。。。。

第五篇:读沈从文有感:山水之间

冷冰烛(笔名)

文章如人一样,一旦写成即具有了生命性。文章是有面孔、气息的,当我选择书籍的时候,冥冥中总有一双手,它指示着我,引领着我,一挨到了某一本书面前,这双手就消失了。眼睛在恍惚中变得清晰起来,我要找的书就在那个聚焦的点上,精准、神秘。

喜读沈从文的文章,无数次鬼使神差般,无论是在狂喜中还是在焦虑中,唯有他的书可以让我沉静下来,一读就放不下了。山野的气息扑面而来,文字似乎会跳跃,它们自发的组合成一幅一幅浓墨山水画,画中人物走近远去、喧哗吵闹,竟那么具体。文章本无力量,它的力量来源于阅读者,正如参禅打坐的大和尚,只有在点拨芸芸众生时才会高妙伟岸起来,即使无字禅师,亦会拈花微笑以代语言。

山是幽秘的,水是幽深的,山水中的人是渺小的,我们可以把这山、水、人幻化成一得道高僧,就那么静静的坐着,等着众生来参问。然而参透禅宗机锋是需要灵性、悟性的,有人参了一辈子,只是参了个自己都不甚了解的"空"字。还好有沈从文,他在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边,为我们参问这山、这水、这人,以及这大背景中的深邃高空。作为读者的我,通过"沈居士"的文字间接的沟通这"无字禅师",真是一大幸运。

翻看沈从文年轻时的照片,一双锐眼登时让人精神起来,清澈、晶亮,在每一个人迹罕至的山坳深处你都会看到的眼神。人体是绝妙的存在,浑身装置着"感应器",每时每刻在扫描观察,干净的水、翠绿的山、湛蓝的天、清脆的鸟鸣、微凉的雨、温软的香、爽脆的人,一切未有尘埃的遮蔽,看在眼里,听入耳朵,飘进鼻腔,抚摸皮肤,最后进入心中,一股亮会照射出来,将这原始的生命力清清楚楚的展现出来。

若只是从这个角度理解沈从文,我觉只是浮光掠影,当然这也很好看,的确好看。这样的景太多,沈从文的景却只有一个,正是这唯一性让我们欲罢不能。他的文章充满了人味,一切的背景皆围着人来转,万物大美而"无情",人可以让山活起来、水流起来、云彩飘动起来,也就是说只有人可以给予万物意义,在这意义中给人以安慰。

沈从文有两双眼,一双眼凌空而看,看这大山水,大山水中人那么小;另一双眼贴地飞行,将这大山水中的人物看的真真切切,悲悯感顿生。这正是他高明所在,人物的欣喜、哀叹、气息、深情都看清了,各种人性被唤醒了,同时带来了对人性的思考。瞬间的人性知觉微妙而细腻,局外人很难有切肤之感,游走在另一个灵魂体内是需要能力的,将内在的心绪诉诸笔端无疑让写作者再爱一次、痛一次,当然作为读者我亦爱了无数次、痛了无数次。一切人类的情感皆与我相通,时空突然消失了,我变成了他笔下的人物。

孤寂的环境、险恶的滩涂,作为观赏者它是美的,对于谋生的众生来说它可以随时"翻脸",瞬间吞噬掉一个个生命。人的存在欲望被激发出来,情感亦炽烈起来,野话也说了出来,因大自然给予生命的时间那么短暂又那么诡谲,无法臆测,若不昂扬热烈,怎能证明我活过?悲壮、辽阔,那是人性的光芒,大自然才真正清晰起来。

文学是人学,一个个瞬间的美好被作者捕捉到了,吊脚楼里,一个打扮娇艳的女子,在水手离去时会说"你要是有心别忘了",水手亦会傻傻的笑。她见过太多的水手,也再也没有见过一些离去的水手,临走时的话或许即是最真心的祈祷,祈祷这个鲜活的脸在山水中多一些时间。要过险滩了,水手与水手之间会互相谩骂,各种粗话、野话会吼将出来,哪怕父子之间。

我不知道怎么去形容这类情感,有时女儿消失在我的视线里,一种本能的恐惧会攫住我,当再次找到女儿,我有时真想劈手打她一巴掌,怒骂两句,然而眼泪会夺眶而出,我那么爱她。这时粗话、野话会让我内心爆发起最大的爱怜。这样的生命沈从文写的太多太多,每一个都不是多余的。正是这样的描写给每一个需要安慰的灵魂带来了一丝温润的光芒。

时间会流逝,这丝光芒不会,因人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真诚的慰藉。看过了山水,然后看人,最后再回到自然界,你会发现答案早就在其中。河岸两旁那由于风雨所催着的枯树,枝叶半垂在水中,那是一个经历了人世沧桑的老者,满身伤痕,依然在挣扎,试图昂起头来;早晨晶莹的露珠,那么灵透,太阳一出,极短的时间即会消失,那是早夭的生命;山脚旁,一株含苞待放的嫩红色花朵,飘着预露未露的微香,那是往后的姣好女子;山坡上,巨石边,一棵扭扭歪歪、不管不顾生长的山松,迎着太阳,因环境的严酷,倔强遒劲的寻找一切可能的养料,那是有故事的人,且还要继续他的故事;山花大放,飘香四溢,那是预待出门的邻家美妇;飘荡河中,枝叶零落,树干剥落腐烂,那是或意外或自死的灵魂,没人知道他的过往,只留下最后的"尸骸";鸟儿啁啾,蹦跳,那是生命力最自在的表达,或情歌或接到了"远方来信"或捉住了一只虫子货或刚生了一只蛋;天空或雨或情,那是无法把控的天命,然而又是万物的滋养;激流中稳稳站立的山石,角已磨平,每天在水涨水落中沉浮,一点点的耗损,那是刚烈的汉子,对抗这时间之水。这一切,构成了整个山水,生命无处不在,意识无处不在,我亦无处不在。

沈从文教会了我"看见",这"看见"即是自我,一种关照,一种成长。写到这里该结束了,再来翻看中年沈从文的照片,你会惊讶,他眼神柔软了,依然有光,锐利少了几分,安静了许多,然而邃远豁达,简单、纯粹。他就是一幅行走的山水画!年轻时的金刚之气在思考中慢慢修炼为菩萨的低眉之态。那是真勇力!金刚是生命力,低眉是思考力,人因思考而高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堆石混凝土施工方案下一篇:电商产业园运营方案

热门文章

沈从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