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差错危机管理论文

2022-05-0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用药差错危机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目的:探究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具有的效果。方法:将本院重症医学科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間实施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研究需求对120例患者实施分组措施并采取均分模式,分成60例对照组与60例观察组两组。

用药差错危机管理论文 篇1:

危机管理在微量注射泵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自2010年初将危机管理应用于微量注射泵安全管理中,对科室微量注射泵使用中存在的各种危机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方法。1年来,微量注射泵安全使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危机干预;微量注射泵;安全管理

魏加宁认为,危机管理是对危机进行预测、分析,以达到防止和回避危机,使组织或个人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限制在最低度的目的。危机管理也称为“PPRR”模式,包括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前的准备、危机爆发时的应对和危机结束期的恢复[1]。危机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越来越多地被护理管理者重视并应用于不同科室及领域。我科将危机管理应用在微量注射泵安全管理中,将微量注射泵存在的各种危机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出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方法,取得显著的效果。

1 微量注射泵的作用

微量注射泵是指能够少量液体和药物精确、恒量、恒速、持续地泵入体内的电子装置,有利于特殊药物的使用,从而克服了重力输液中容易发生滴速过快、调节失灵等不易准确地控制滴速和输液量的缺陷,同时能够根据临床需要控制给药时间,达到恒速和定时的目的[2]。

2 微量注射泵存在的危机因素

2010年1月至12月我科使用微量注射泵进行静脉用药共120例,包括呼吸兴奋剂、升压药、血管活性药、激素类药、高浓度电解质溶液等,所有药物均使用单道或双道微泵、一次性延伸管、肝素帽,根据药物性质不同经外周浅静脉留置或中心静脉置管给药。与微量注射泵相关的常见危机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2.1仪器故障

2.1.1报警失灵 微量注射泵上设有气泡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分别进行空气报警和阻塞报警。当管道内有气泡通过时,则发出报警声,并停止运行。遇到针头阻塞、泵管打折、泵管调节器未打开等阻塞现象时则会出现阻塞报警。

2.1.2仪器突然停止工作 原因有电源插座置于地上或未设专用插座,遇水或中途再插设备时导致短路或者被他人无意中牵拉导致插座脱出不通电,或者微量注射泵工作指示灯亮,可是药物并未进入体内,影响病人抢救。

2.1.3微量注射泵流速误差 微量注射泵可精确测量和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通过对气泡、空液、输液管阻塞等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并自动切断输液通路来实现智能控制输液,即使有微量注射泵精确控制流量和流速,输液误差还是偶尔会偏出ISO所允许的误差范围,这小小的误差也许就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在我科曾有一例设置“8小时”输液量,最后在半小时内完成。

2.2人员问题

2.2.1护理人员操作不当 当药液有外渗时或输液速度过慢,导致回血或回血处理时操作不当。首先,使用注射器推注回血可造成血栓进入血循环导致血管栓塞的严重后果;其次,延长管约可有4ml的容量,使用注射器或按“FAST”键快速推注药液处理回血的方法,使药物在短时间里进入机体,大大超过泵药速度,而出现不良后果。我科曾有一例回血时护士长按“FAST”键使药液短时间内快速进入病人体内导致病人血压下降。泵控用药与其他输液经同一条静脉通路输入,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产生的体外或体内药物配伍禁忌而产生不良后果。

2.2.2护士观察巡视不到位 重力输液过程时,发生药液外渗至皮下,则随着输液部位的肿胀、局部压力的增高,液体输注速度也会变慢甚至停止。而微量注射泵以线性蠕动泵为动力源,当药液外渗时,机器仍在正常运行,因此药液还会持续外渗,直至外渗处局部压力达到报警限。若护理人员巡视不及时、观察注射部位不仔细,就不能及时发现并阻止药液外渗。再者泵控药物大多为高浓度或血管活性药,局部血管内药液浓度高、刺激性大,更易导致静脉炎。

2.2.3停电或转运病人时微泵使用不当 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抢救中泵控用药的概率会大大增加。如该病人需进行如CT类的紧急检查或转科治疗时,转运途中的安全更不容忽视。我院曾有一例转运途中暂停泵药导致中心静脉置管阻塞延误病人抢救,从中也反映了微量注射泵维护不到位导致内置电池耗竭无法使用,而泵控的抢救用药停止有可能造成治疗中断、病情恶化,后果非常严重。

3 危机管理对策

危机管理可分为“PPRR”4种阶段进行管理。危机之所以会发生,通常都有诱发因素,因而我科将护理管理的重点放在控制危险因素的发生和发展方面[3]。3.1微量注射泵安全使用与管理

3.1.1仪器专人管理 病区专设医用仪器管理员,定期检测微量注射泵的状态并记录;医学工程部对使用中微量注射泵性能进行定期检测。除需要正确的使用、严格的保养和管理外,还需要护理人员进一步掌握微量注射泵的维护知识与技能,定期组织全科护士进行微量注射泵使用的培训,掌握仪器的操作性能及注意事项并定期进行考核,尤其是新上岗护士。

3.1.2使用前的检查 建立微量注射泵临床应用培训机制,提高护理人员对微量注射泵的临床应用、故障判断及排除能力的能力;使用前对仪器进行检查,确认各项功能正常。

3.1.3使用中的质控 对于使用中的微量注射泵,护理部制定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科室组织全科护理人员认真学习并定期进行现场考核,按要求巡视观察,严格交接班,查看穿刺局部及肢体情况、各连接处是否牢固、微泵工作是否正常、药物浓度及泵疗速率是否与医嘱相符,做好相关监测,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后的反应,并听取患者主诉。在巡视观察的同时做好记录,记录巡视观察或处置的时间,包括微泵的启用、暂停时间以及调节速度的时间,并记录药物余量同时签名,评估电子屏上显示输液量与实际输液量,发现较大误差时,尤其是对需要精确用药的重症病人应立即停止使用或及时更换微量注射泵,以防不测,并及时联系设备科报修。

3.1.4使用后的质控 对于使用后的微量注射泵应用酒精擦拭,尤其是推注器和导轨摩擦处,擦去污渍,再次检查其性能,确保流速正常,处于备用状态。

3.2准确给药 由于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的药物总量决定药液浓度和速度,用药应根据药物理化特点、药物动学特点,详细制定药物浓度范围,输液速度,日用药总量、用药剂量、输液时间、疗程等所有数据都要经过临床验证。医生根据病人的情况,选择最佳的速度和浓度,因此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医嘱准确给药。对于不合理的用药护士应及时向开具医嘱的医生提出,保证病人的用药的最佳浓度和速度。

3.3护理人员规范化管理

3.3.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危机意识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微量注射泵的高性能在各种输液场所越来越受到青睐,但又成为临床使用很容易出现问题的辅助治疗设备。组织护理人员对微量注射泵关知识进行培训,熟悉微量注射泵的工作原理、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通过学习和培训增强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护理人员对临床中使用微量注射泵应有高度的危机意识,让护理人员意识到不能过度的依赖和相信微量注射泵,听到微量注射泵的报警声应迅速处理,积极寻找报警原因,及时排除故障。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是微量注射泵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3.3.2规范操作流程 对于输液速度过慢导致回血临床上仍普遍采用“FAST”的方式将血液短时间快速回送体内,对于严密控制输液速度和浓度药物,短时间快速大量药物进入病人的体内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护理部严格制定了微量注射泵操作流程和回血处理流程。当出现回血时按“STOP”键,暂停微量注射泵注射,分离输液针尖与延长管,若回血至延长管,应更换延长管,将注射器连接一次性输液针尖,抽吸回血,将另一付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输液针尖,注射少量生理盐水确认输液通路畅通,后连接输液针尖与延长管,设置泵入速度,按“START”键。严禁使用“FAST”键,严防给药过量过速引起不良反应。我科定期组织学习,并由护士长进行现场考核,达标后方能进行微量注射泵的操作。

3.3.3给药途径的安全管理 临床上护理人员为减少病人的痛苦,普遍存在微量注射泵与其他药物同一通路,导致一个留置针的肝素帽上有2或3个输液针尖,药物配伍禁忌在所难免。对此我科统一规定微量注射泵使用的输液通路必须专用通路,不得与其他药物同一输液通路,严防配伍禁忌。同时做好病人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向其介绍利弊关系,取得病人及家属的配合。我科自2010年开始使用微量注射泵专用通路,与常规补液分两路静脉通路输入药液,在做好解释工作后,均取得病人的理解和配合。

3.3.4停电或转运病人时的安全管理 泵内充电电池在首次使用前应在关机状态下连续充电16小时。泵内充电电池应每月进行一次充放电检查,以免在使用电池工作时因电池电量用尽而无法使用。泵长期不用时,应每3个月充电一次,若发现电池已不能正常充放电,及时予以更换新的内置组合电池,保证在停电或转运病人可以使用内置电池继续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微量注射泵能按需要随时调节药物输入速度和剂量,使血药浓度稳定,避免了由于外界干扰造成输液速度时快时慢难于控制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严格控制液体的入量,减轻患者的心肺负担。因此保证微量注射泵作用的正常发挥,意义非常重要。将危机管理理念引入到微量注射泵的管理中不仅规避了很多护理风险,使微量注射泵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急危重病人、特殊病人及儿童的用药安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也将很多微量注射泵使用中的危机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降低了护理差错,避免了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钟正江.急诊科在灾害医学救援中的应急对策[J].东方国防医药杂志,2004,6(2):53.

[2]张俊徐瑞华.微泵在应用的安全隐患及防治措施实用医技杂志,2007,9(14):3693

[3]许丽杰王雯.危机管理在呼吸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10,7(7):636-637

作者:付红燕 周奕

用药差错危机管理论文 篇2:

危机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目的:探究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危机管理模式具有的效果。方法:将本院重症医学科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間实施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研究需求对120例患者实施分组措施并采取均分模式,分成60例对照组与60例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在护理管理工作中仍然采取常规护理过程,而观察组患者则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实施危机管理模式,两组实施护理后对比其效果。结果: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针对观察组实施危机管理措施后,其危机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两个方面都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可采取危机管理模式提升安全管理质量,在有效促进患者病情快速好转的同时推动医院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危机管理;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

医院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风险高及难度大的特点,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并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在面对患者出现危机事件时能够及时给予有效地处理,进而最大化降低危机事件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的影响,促进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并不断好转[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重症医学科在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间实施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统计所选研究对象的资料数据。年龄20岁~75岁,平均年龄(54.35±25.39)岁,男75例,女45例。根据研究需求对120例患者实施均分措施分成两组,分别为60例的对照组与60例的观察组两组,对比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数据后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本次研究工作可以继续实施。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常规的安全管理过程;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危机管理措施,具体管理措施如下:(1)评估危机事件。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危机事件进行评估,主要以以往发生的危机事件为主要参考,并且还要分析疾病特点挖掘出其他可能存在的危机事件,比如护理操作失误、患者自身因素等。同时,评估危机事件的风险程度,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设置出针对性的安全管理方案,保证危机事件在患者治疗尽可能有效规避。(2)加强安全管理力度。重症医学科要对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并实施不定期考核模式,从考核中挖掘出护理人员存在的个性化不足,再通过针对性培训措施弥补护理人员的不足。同时,在培训中增加安全教育提升护理人员安全与责任意识,能够在护理操作中严格依照要求实施保证操作规范性。在实际临床护理操作中,除了要规范操作外,还需要开展监测与检测耐药菌的工作,目的是防止患者治疗中发生感染。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时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与体征表现,在患者输液与输血时要注意观察患者反应,最大化降低用药差错率。(3)个性化护理。护理人员要与患者积极沟通并掌握患者情绪状态,鼓励患者并利用成功案例及治疗医师资质提升患者积极治疗性,并将治疗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传递给患者,实现患者治疗过程有序开展并保证患者拥有良好的治疗状态。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危机事件发生率、两组患者对护理过程具有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危机事件发生率的对比 统计两组患者的危机事件并计算其发生率后,观察组发生率数据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过程的满意度并进行对比后,观察组数值要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3 讨论

重症医学科中的患者病情都表现出程度严重且危急的特点,在治疗中存在较多危机事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要在护理工作中针对存在的危机事件进行有效的解决,进而在最大化规避危机事件产生的同时保障患者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针对危机管理运用于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从研究结果数据体现出了危机管理对患者病情具有的重要性,显著降低了危机事件发生率的同时也明显提升了患者对护理具有的满意度。分析其原因是在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之前,先对患者治疗中可能会出现的危机事件进行了挖掘,将各环节可能存在的危机事件都准确挖掘出后,针对各危机事件制定出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于实际护理工作中显著提升了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对于引发危机事件的因素也进行了有效的规避[2]。

综上所述,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实施危机管理措施可显著提升管理效果,可在护理之前及时将可能存在的各类危机事件挖掘出来,并制定针对性措施显著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支晓婷.重症医学科室护理感染性检验及学科护士护理规范[J].世界临床药物,2021,42(5):427.

[2] 宋敏.危机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3):112-113,116.

作者:李爱 张萍 马汶娟

用药差错危机管理论文 篇3:

解构医患纠纷

2014年8月10日下午,湖南省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名张姓产妇,因剖宫产术大出血死亡。舆论从最初偏向患者家属的“一边倒”,演变为集体发声澄清事实真相,最终为医护人员“平反”。到底是何原因让本应是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的医患关系发展成人们对频发医闹、伤医事件习以为常?

不可置否,有医疗就会有纠纷。医患矛盾古来有之,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避免。然而面对各类医疗纠纷时,如何建立及时、有效的应对系统,如何正确纠偏舆论导向,如何妥当调解医患纠纷……值得所有医院管理者深思。

究根溯源

申长虹:医患矛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实际上,造成医患矛盾的原因各种各样,涉及国家政策层面,也包含各省市政策层面,诸如医保、财政、社会舆论等因素,难免汇集到医疗服务供需双方,最终体现在医院和患者身上。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社会上所有与医疗领域相关的人员齐心戮力、各司其职,引导医患关系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吴世政:证据表明,98%的纠纷存在沟通和技术缺陷。中国的医疗危机四伏,医疗卫生体制与运行机制矛盾重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无不导致医患矛盾处理如履薄冰。

2012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因医疗差错导致死亡的人数超过百万,96%的医务人员曾遭受谩骂和威胁。很多时候,即使在手术很成功的情况下,患者仍心怀不满。问题的根源在于缺少一个核心要素——人文关爱。

事实上,医患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一个集中体现,显然是无法避免和完全控制的。虽然政府、医方、患方、社会等现有诸多因素均导致医疗纠纷屡见不鲜,但关键是在四个维度上凸显了问题:其一,出现信任危机;其二,缺乏人文关怀;其三,信息掌控的绝对性、不对称性;其四,人们内心呈现恐慌和焦虑的状态。

葛建一:首要症结是不公正。这个不公正通常是从患者角度出发,但实际从体制层面来讲,只有依法治国才可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公平。

第二个症结是不信任。医患关系从原本的和谐共处演变为现在的矛盾重重,其主要根源在于医患之间的信任已经出现裂痕。

第三个症结是不到位。硬件不到位、软件不到位、政策不到位、行动不到位,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当前,一方面是医方委屈,一方面是患方抱怨,夹在中间的则是体制问题,实际上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还是在体制。普遍认为,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缓解医患矛盾、规避恶性纠纷事件以及引领舆论导向均至关重要。

沈曙铭:75%的医疗不良事件源自管理系统的失误,这一事实无可回避。但在系统出问题时,一味问责医务人员通常会导致医患矛盾愈演愈烈。

《2013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4.44万个,其中医院2.47万个,而公立医院1.34万个;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3.1亿,入院人数1.92亿。在如此庞杂的医疗服务重压下,医务人员的数量却并未呈现相应水平增长,也未见相应体制的配合与改善。而且,我国医疗服务人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呈现下降趋势,这无疑造成解决违法行医乱象缺失了最根本的支撑。

陆晨:人们常说医生有“三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才是手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如果医生对患者的解释说明不到位,诊疗成功往往可能性不大。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九成以上的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当所致。2012年,南京市处理的104起医疗纠纷案件中,出具医疗鉴定者为98例,其中半数涉及三级医院。不难看出,医院所在级别越高,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不是越小而是越大。

究其原因,真正纠结于医疗技术本身的通常在少数,更多归咎于医生不会说话、没有说对话、该说的话没说、说了不该说的话,或是说到的话并未执行落地。

李和平:我国医院管理者传统上认为,对医疗纠纷的责任划分被定性为医院责任、医务人员个人主要责任,绝大多数责任追究于医院或医务人员的个体错误行为,更为强调医院、医疗技术、思想教育的强大作用,不能不说这是医疗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

但是,上述并非症结所在,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医院的系统失误是否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控制,患者是否承认现代医学理论、医疗技术的现有缺陷,以及患者能否认同并接受人类犯错的必然性及其不可避免的事实。

他山之石

吴世政:医患矛盾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只是各国表现各异、程度有别。例如,日本在法治框架下以和为贵;俄罗斯坚持法律优先;美国依靠法律调解;加拿大实行分级诊疗、全民医保,通过政府制度解决医疗纠纷;英国借助医生保护协会,提供法律和伦理援助。

我国的医患关系发展需要经历四个必然阶段。

第一阶段,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使医患关系进入人际化阶段,表现为医生、机器和患者的三者关系。

第二阶段,社会进入经济化时期,由于医疗资源不充足,患者在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引发很大程度的商品化倾向,并渗透到医患关系中,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声誉。

第三阶段,也就是目前已经进入的多元化医患关系阶段,此时患者的医疗需求层次显现出差异,由此医院导入分级诊疗并将其逐步规范。

第四阶段,将进入医患关系的法制化时期,这意味着双方都拥有维权意识,并通过法律协调直至解决医患矛盾,这也正符合近期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法治国家理念。

李和平: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处理医疗纠纷时,相关部门遵循法律、各司其职,对违法者零容忍、不让步、不妥协,依法处置。

相比而言,我国处理医疗纠纷时,相关部门亦遵循法律、各司其职,但往往难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违法者容忍、让步、妥协,甚至有挑唆、纵容之嫌。同理,对待医疗纠纷的处理结果,发达国家患者通常是遵循法律规定实施民事协商、民事诉讼,并认同结果。而我国患者,一般是有条件地遵循法律,按个人的意愿行事或违法闹事,否认处罚结果的案例比比皆是。

具体到医疗纠纷处理办法,除法律、调解双管齐下外,美国各医院还设有仲裁委员会,相关保险公司也委派专门人员进行评估和鉴定,以及通过民事诉讼途径。俄罗斯不仅坚持法律优先,遵循公民健康第一的铁定原则神圣不可侵犯,而且处理医疗纠纷实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非一概而论。日本则是在法律层面外坚持“以和为贵”,各医院均为医生购买医疗保险,政府部门调解贯以和解方式,同时政府计划推行无过失赔偿。

沈曙铭:国外已将住院期间的患者自杀,列为严重不良事件。国外部分医院的手术部位错误率达12.8%,跌倒致伤患者占比为5.3%,并且可以实现跌倒致伤及时上报。澳大利亚的数据显示,半数的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的。英国通过对50万起不良事件的调查发现,试图自杀的住院患者占2.5%,相关人士已开始积极给予患者人文、心理关怀。然而在中国,人文、心理关怀还亟待加强。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医改步履维艰。国内医生工作强度非常大,尤其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工作负荷严重超载,同时医患关系日益恶劣。我国发布的《执业医师管理法律》特别提高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执业医师注册、执业医师定期考核的门槛,对医生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产出提出更高要求,无疑导致部分医生在大医院的晋升愈发困难。反观小医院,情况也不容乐观,岗位不稳定、报酬偏低、学习交流机会少等一系列因素制约了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

实践真知

吴世政:医疗危机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机发生后需要制定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控制和危机管理;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三是,如何从危机中获益,谋求医院双赢。

青海省人民医院已建立了医疗危机管理的“PPR模式”——危机前预防、危机中处理、危机后改进。

第一步,医院领导要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全院职工要培养忧患意识。这意味着,危机发生之前,必须做好组织体系的建立、人员的培训、防范措施的到位、经费的供给等工作。同时,制定应急预案、畅通绿色通道,在医院内成立医疗投诉办,配备录音、录像等隐秘的显像设备,客观记录不良事件的全过程。再者,建立危机处理的工作机制、健全医疗安全的信息报告制度,因地制宜地组织防空防爆演练。最后,规划院外组织联动的调解工作机制,与当地法院、政府等第三方形成友好的协作关系,同期建立信息通报机制,以便实现动态通报。

第二步,将危机处理纳入绩效考核,年终必须与科长、护士长的绩效考核挂钩。同时为哨点观察员提供津贴,每季度进行表彰,多劳者多得;重点奖励发现了哨点不良事件,并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人员。防范医疗纠纷从医护人员自身做起,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

第三步,实施四级督导、八级流程。即实行分类登记、最后总结处理,强调重点。首先,以事件为起点,运用管理改缺陷,变被动纠错为主动管理。其次,一定要建立正确标准,参照正规的操作程序,向全院推广,吸取经验,防患于未然。最后,总结经验,资源共享。

葛建一:有人指责,医患矛盾的原因在于公立医院追求利润、患者信息不对称以及医院管理桎梏。

实际上,每位医院管理者心目中都铭记一个等式:价值=质量/成本。唯有充分认识到医患关系的特殊性并准确把握处理方式,才真正有可能规避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此,建议进行流程改进,诊疗流程不仅包括医护人员团队,也应该包括患者家属的参与,涉及切实有效的医患沟通与制度落地,最终实现患者的安全目标。

大到国家战略层面,医疗事故除需要医院报告外,还必须建立国家报告制度或者行业报告制度,严重事故还需直接向相关委员会反映。报告后,相关部门必须在45天内给出处理意见。具备顶层设计以后,从行业内部来说,重构医患关系主要有赖于自律和维权。

小到医疗实践层面,主要需做到公正、公道、公平。谈及医改,需要具备宏观的政治考虑,力求公正;中观的经济考虑,力求公道;微观的伦理考虑,力求公平。同时,强调多管齐下,包括政策调整、行业调整、医生自身素养提升,以及与患者有效沟通、公正媒体报道等。

此外,不信任是医患关系恶化的症结。对此,最重要的对策是自省。医生自身需要医疗自觉,即不管哪个部门、哪类医生都要从安全服务角度出发,这也是构建优质医疗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之一。再者,亟需健全能力建设机制。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医护人员做好能力建设,做到正确合理诊疗、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路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学习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经验,建立了医疗风险基金,制定了利用医疗风险基金提高源头控制的方案。

在新疆,首先要关注情绪不稳定、慢性疾病类患者,因为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高危人群。国内的医疗纠纷处理流程通常为:首先通过行政手段,其次经由司法手段,最后才依靠第三方调解。很多时候,医疗纠纷往往可能悄然转变为造成社会大局不稳定的一个导火索。所以,医院需要与辖区政府部门建立一套联动机制,对外来涉及医疗纠纷的患者实施详细的身份确认。同时,探索第三方调解机制,根据现有情况确立医疗质量评估制度和上报流程,并对医护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

李和平:针对我国医疗纠纷现况,解决医闹首当其冲。医闹是对我国医疗秩序危害最大的一个社会问题,应该由政府部门履职尽责,以尽快扭转医闹猖獗的不堪局面。同时,人们必须重新审视法律的严肃性,将医闹绳之以法。另外,缩短民事诉讼的审判时间有利于医疗纠纷的缓解和解决。例如,1996年民事诉讼的审判时间约为3年,到2010年已经缩短至1年余。

医患关系处理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经验。美国的医患沟通秉承四项原则,这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医学研究所提出的,包括维护患者的尊严,与患者共享医疗信息,鼓励、支持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治疗,虚心接受患者的意见。其关键在于,让患者认识到医疗缺憾源于医学和人体的复杂性,需要重视现代医学理论、医学技术、医学设备、各种药物、医院耗材、医学检验的缺陷,现代疾病的复杂性,以及当代医务人员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与性格差异等。

此外,品管圈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的医院管理一直以来都是自上而下运行,未能与医疗实践紧密相连,存在着形式主义、经验主义等问题。而品管圈上下结合,具有保障安全、提升质量、控制成本、改善服务、培养人才、造就团队六大特点,是有效帮助医务人员运用PDCA方法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科学手段,有助于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古诗教育技术教学论文下一篇:学校实施养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