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

2022-04-2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是我国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1992年以来,国家不断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取得了明显成效。

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 篇1:

富媒体在中职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本文论述富媒体在中职卫生教育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中应用的背景、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价值,提出基于云技术建设富媒体教学管理中心,开发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支持系统三个部分在内的富媒体教学资源,探索富媒体在中职卫生教育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 信息化 富媒体 临床护理专业课程 应用

富媒体是英文“Rich Media”的直译,它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媒体形式,而是指互联网环境下将动画(二维和三维)、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作为一个关联整体,为用户提供深层次感知体验和高度交互性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富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形式,被广泛应用于 IT、广告等领域,并逐渐向教育领域渗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指引下,将富媒体资源和技术应用于中职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富媒体在中职卫生教育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中应用的背景

富媒体源于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多种媒体不断创新升级后的融合,其最重要的特征并非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而是赋予了用户前所未有的交互式体验,这种交互式体验表现在选择的主动、创作的自由和无限的扩展功能。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设定,甚至创作个性化的数字内容,并扩展到浏览器、桌面、移动设备、数字终端等多种形式的应用环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富媒体所包含的媒体形式也在不断地增加。目前富媒体主要运用于 IT、广告等领域,并已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之中。研究者覃祖军认为富媒体将成为交互式、协同式教学和学习的新手段,并提出富媒体数字化校园的理念和技术框架,为教学工作中如何应用富媒体资源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依据。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自 2005 年中职开始规模扩招以来,中职生的人数每年都在急剧增加,至 2015 年,我国中职学校共有 11200 所,在校学生达 1657 万,与高职院校一起构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虽然中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但由于生源增加和教育投资不成正比,中职教育的质量仍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2014 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2016 年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等新技术逐步广泛应用,经济社会各行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这指明了教育信息化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和途径。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中职教育充分融合、如何利用富媒体开展教育模式及学习方式的改革,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及中职教育的重要课题。

护理专业是中职卫校的主干及重点专业。临床护理专业包括护理和助产,其专业核心课程由基础护理、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童护理、老年护理、急危重症护理、康复护理构成。这些课程普遍具有教学时间紧凑、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概念抽象、专业实践性强等特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指引下,把富媒体资源和技术应用于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能有力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

二、富媒体在中职卫生教育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字化学习终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学习途径,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数字化学习终端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学习的电子终端产品,其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与传统单向的电子阅读环境、电子阅读资源不同,数字化学习终端强调的是学习的交互性体验。目前,数字化学习终端通常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学习资源,表达方式单一且单向,只能够满足学习者阅读的需求。而引入富媒体技术,可以保持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保证资源有效呈现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更为主动的形式来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和灵活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主动与学习者进行交互,从而吸引学习者的眼球、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有意义的学习。

在现代信息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每个学校衡量自身实力的重要指标。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如何让教育事业成为信息社会的领航者,让每个中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成为信息时代的弄潮儿,让每个教师成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的信息技术的运用者,让各个学校成为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合作者,这是我国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各个学校纷纷展开了不同层面的规划与建设,以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在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化学习终端等“互联网+”已逐渐渗透至人们生活常态的背景下,将富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学习,并能实现为师生双方提供个性化的数据分析等数字化终端服务,从而实现教师的精准教学、学生的数字化学习。

三、富媒体在中职卫生教育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聯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富媒体是多媒体技术、云技术、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等技术的交叉和融合,而移动通信技术和手持式终端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学习、泛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学习终端已经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因此,运用富媒体技术进行创建富媒体教学平台、数字化学习终端等教学活动,势必将各种网络技术和数字终端技术进行整合,从而有效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大幅度地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交互。学习通过教学交互来实现,教学交互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属性。任何方式的教学,均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交互改变学生,并使这种改变逐渐接近教学目标”。富媒体具有高度的操作交互性和丰富的用户界面(UI)功能,利用这种特性,将传统教学媒体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搭建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库、高交互性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协同学习环境。在富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在校内外的任何场所随时进行视频点播、进行即时交互,教师也可以随时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从而实现教学交互的目的。

(三)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的主导下,利用富媒体先进的网络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虚拟现实三维互动教学平台等富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探究、交流、监控和情景体验的富媒体教学环境。富媒体教学环境是指线上网络化教学和线下富媒体教学,教师和学生在富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境,是交互式组织和呈现资源的方式和效果。在富媒体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自主型、协同型和探究型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力等高阶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提升学习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富媒体在中职卫生教育临床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一)基于云技术的富媒体教学管理中心的建设。云技术(Cloud technology)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整合技术、应用技术和管理平台等技术的总称,可以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轻便。云计算技术是其重要的支撑。所有技术网络系统的后台服务都需要大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如视频网站、图片类网站等各式门户网站。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应用,未来每个物品都有可能存在着自己的识别标志,都需要传输到后台进行系统处理,这样庞大繁杂的操作只能通过云计算来实现。云计算是大数据时代网络化数据管理和服务的中心。云计算平台是提供海量的、多类型的数据存储和处理相应数据的综合性平台。目前在教育领域关于教育云体系及云计算平台的研究已经在逐渐地开展,各大云技术供应商也纷纷推出了教育云平台,构成了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基于云的富媒体教学管理中心就是在现有的教育云平台的基础上,建成融合多种媒体形式的线下、线上教学体系。

富媒体教学管理中心是开展有效学习的关键,包括富媒体教学资源、可用数字化网络终端设备以及相应的富媒体教室等。云端富媒体教学资源能为富媒体教学资料提供高效的存储、管理和高效的利用效果统计,是未来富媒体服务于实际教学的系统服务中心,因此是富媒体教学系统的核心。

云端富媒体教学系统的建设,在实践中可以通过租用教育云供应商的云服务来实现。

(二)富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教学资源是教育开展的基础,富媒体教学资源指基于富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可以被利用的各种条件,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和教学支持系统三个部分。

1.富媒体教学资料。这是指具有教学意义和价值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如教材、教学案例、课件及数字音视频等,并可通过多种媒体途径进行展示。富媒体在教学资料的应用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流媒体应用的数量,改善流媒体播放的质量。富媒体教学资料的建设对流媒体使用的质量和数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具体应用方面,目前教学网站总体上使用流媒体的数量比较少,并且大多数是局限于一些课堂录像视频。流媒体实际播放的效果也并不理想,形式单一。从公共外网访问教育网站的流媒体时经常会出现缓冲慢、播放不流畅,甚至无法下载的情况。流媒体的应用可实现客户端数据云存储与本地数据库的访问,完成传统网络教学资源无法做到的离线操作,从而减少了与服务端之间的数据往返,节省了交互响应的时间。第二,引入 Flash 和 Web 等目前社会上非常流行的富媒体技术。富媒体良好的应用效果必须有富媒体技术的支持和保障。教学资料建设中引入 web、FLASH 等流行技术,不但可以改善客户端流媒体播放的质量和效果,而且更容易引入交互,因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第三,引入先进的信息推送技术。富媒体教学资料不仅可以像传统网络资料一样通过更新服务网站来实现内容更新,还可以直接把信息从客户端推送到学习终端,实现一处更新而全局更新。例如,传统的教学网站中,教师修改网络课件后,必须通过网站更新信息,并要求终端学生打开浏览器,重新访问网站后才能看到更新后的内容。这种方式有时候会出现因为学生没有及时刷新页面而导致无法获取更新后的教学内容的情形。富媒体课件即可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富媒体的支撑技术之一就是信息的推送技术,表现信息推送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可将信息随时推送到客户端和桌面终端。具体表现为只要服务网站的信息有所改动,客户端的信息即可同步刷新;同理,客户端信息一旦发生改变并提交,其他桌面终端便会立即响应并即时更新信息或状态。第四,研究适合教学网站知识传播的新富媒体技术。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体。技术和创新成就了富媒体广告的生命。富媒体广告凭借其高度的交互性、强大的容量以及随之带来的高浏览率、高点击率和高转化率等优势,短短几年间在媒体上迅速崛起。富媒体广告的效果及其获得的效益十分值得教学网站建设时进行学习和借鉴,可以研究和利用其媒体流形式 iCAST 和 eyeBlaster 等技术。根据富媒体广告的发展经验和趋势,富媒体新的技术必将产生和推进富媒体新的应用,因而也必将推进课程网站的建设和发展。

富媒体教学资料的开发,首先要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设计理念和技术,如 FOCUSKY 技术、万彩动画技术、网页技术、视频录制技术、二维码技术、VR360 度 3D 全景技术等。其次,要兼顧不同媒体的不同特性和感官体验的差异性,注意资料操作的互动性、关联性和开放性等,实现教学资料和沟通信息的双向流通。最后要实现富媒体资料开发的科学系统性,包括资料设计方案、资料内容审核和资料价值评估等。

2.富媒体教学环境。这是指在富媒体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技术系统的支持下,利用教学资料开展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境。富媒体教学环境是资源交互式呈现的组织方式和效果。教学环境的设计依赖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应注意在现有的网络硬件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的呈现和交互,注重网络化虚拟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感官体验。

3.富媒体教学支持系统。富媒体教学支持系统是支撑有效学习的所有可用条件的统称,包括教学平台支持中心、富媒体教室和数字化学习终端设备等。富媒体教学支持系统是网络支持和智能管理的中心,充当了教师和学生交互的媒介,是连接教学资源与学生的纽带。

富媒体教室是线下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富媒体教室实质上是全数字化和传感智能化场景的场所,是多媒体的涵盖与融合。富媒体教室的构建要从教育需求出发,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富媒体教室。如医学护理专业的富媒体教室配备 VR 或具有传感功能的数字化虚拟病人等。

数字化学习终端包括个人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是实现富媒体教学的终端设备。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子数码产品的快速发展,电脑、Ipad、手机等数码产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并已逐渐走进了各级各类学校。在中职校园里,学生基本都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拥有电脑和 Ipad 的家庭也非常普遍。因此,富媒体学习终端的实现并无难度。

【参考文献】

[1]黄如民.富媒体课件及其交互特性[J].现代教育技术,2009(9)

[2]覃祖军,韦国锋,纪清聪.富媒体数字化学校支撑体系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5)

【作者简介】黄自燕(1981— ),女,广西藤县人,梧州市卫生学校讲师。

(责编 江月阳)

作者:黄自燕

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 篇2:

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是我国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1992年以来,国家不断引导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企业技术中心提出背景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科技发展体制,导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国防科研相互独立,国家通过计划来部署科技项目和任务,通过行政指令形式推动技术转移。当时,我国科研和生产活动分离,优秀人才、高端创新平台、研发资金等创新资源,大都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实际上就是生产工厂,几乎没有研发和创新力量。改革开放之后,部分技术开发型科技机构进入了企业,大型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开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在上世纪90年代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1990年,企业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仅占全国的14%,研发经费只占全国的27.4%,获得授权的专利仅占全国的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大背景下,企业转变成为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的主体,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推动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根本是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机构建设。1992年,国务院生产办、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局、海关总署等部门为落实中央的部署,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联合发布了《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就包括“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建立技术中心”。

1993年,国家经贸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暂行办法》,共同启动了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此后,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受到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上海、浙江等一批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为了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率先启动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

二、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历程

(一)探索起步阶段:1993年至1998年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科研、生产一体化的技术进步机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原国家经贸委、国家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在借鉴工业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的举措,旨在推进科研与生产结合,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主体。

从1993年到1998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总数达到了203家。在这一时期,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主要围绕“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提高”展开。一个“中心”就是以提高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高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两个“结合”就是推进产学研结合、引进智力与利用国外科技力量相结合,“三个提高”就是提高研究开发水平、提高人才素质、提高经费投入强度。

在探索起步阶段,国家基本摸索出了一条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方式方法,在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建立起多部门共同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结合自身职能,从不同方面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二是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深得企业重视,大型企业纷纷加大了技术中心建设投入。三是企业技术中心对人才的吸引力初步显现。四是部分具备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开始迈出国际化步伐,利用国外智力资源开展高水平研发活动。

探索起步阶段,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起到了示范和导向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7年底,上海和陕西等15个省市制定了鼓励和支持企业集团和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的意见,启动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部分省市还给予企业技术中心以资金支持。

通过探索和实践,企业和社会各界逐步对技术创新形成共识。技术创新作为从一种新的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再到商业化的全过程,是技术、信息、人才、物质与企业家才能等经济要素的有机结合,是在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应用的过程中创造财富,实现价值增值,这一重大意义开始得到重视。通过技术创新的实践,成功的企业技术中心开始不再是单纯的研发机构,而成为根据创新的理念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创新组织,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 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又进一步提出要求,大中型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加速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有效运行机制,从而确立了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战略。

(二)优化提升阶段:1999年至2005年

在探索起步阶段,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企业技术中心宏观管理还不够规范,认定程序和标准不够清晰,也没有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二是部分国家重点企业对技术中心建设重视还不够,一些较大的企业(集团)还没有建立研发机构或技术中心。三是全国对企业技术中心与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技术中心与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的关系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技术中心组织机构不清晰,运行管理不规范。

1999年至2005年间,国家采取了以下3项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一是先后颁布《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与评价办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技术中心的定位,建立起技术中心认定和管理规范。二是制定和两次修订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方向,并通过评价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三是发布《关于加强国家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的意见》,配合国有企业改革和落实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引导和支持全国520户重点企业全部建立技术中心。

截至2005年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总数达到了361家。与此同时,各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普遍建立起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体系。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2006年1月,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该决定中,再次明确要鼓励大型企业加快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和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形成一批集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

为了在国家层面形成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合力,2006年科技部加入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之中,形成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门共同推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工作局面。2007年,上述五部门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修订并发布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截至2012年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887家。

三、企业技术中心发展成效

目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002家,虽数量仅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9.4%,但多项创新指标均占半数以上。全国省(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已达8608家,已经成为区域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

(一)技术中心已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企业技术中心已经不是一般的企业研究所,而是按照创新的理念设立和运行的技术创新组织,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从全国范围来看,企业技术中心除了具备一般研究所的研究开发职能之外,还具有其他一些企业创新活动需要的职能,包括决策辅助、人才培养、合作创新、公共平台、技术资本运作,以及创新信息搜集与分析等职能。

时至今日,企业技术中心的职能基本上覆盖到了企业的决策层、经营层和生产层三个层次,从事着长远性的研究和重大综合开发活动,一些大型企业集团还形成了多层次、跨区域甚至跨国的技术中心组织架构。

在实践中,企业技术中心勇于探索,形成了多种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模式,为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行业内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投入高速增长

2012年,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投入科技活动经费6384亿元,企均投入7.2亿元。按照科技活动经费投入的50%用于研发计算,2012年企业投入研发经费总计约为3192亿元,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和的71.7%。2012年,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达到82家,这是10年前的8倍。欧盟产业记分牌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研发投入150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有52家入围,其中有48家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重视并不断加大研发条件投资。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高达2407亿元,企均仪器设备原值高达2.7亿元,比10年前平均增加了7000万元。

(三)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活动规模不断扩大

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研科技项目总数达到9.8万项,平均每个企业在研项目达到110项,是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在研项目数的4.9倍。同期,全国9610家国家和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研科技项目总数达到33.6万项,企均在研科技项目数是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值的6倍。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经成为我国专利申请活动和技术标准研制活动的核心力量。截至2012年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近10万项,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的71.4%。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总计10.8万项,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22.1%;其中发明专利4.8万项,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27.3%。2010至2012年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主持和参与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达到6858项,约为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四分之一。

(四)企业技术中心产出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新产品产值高达6.6万亿元,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的60%;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32.1%,比10年前提高了1.2个百分点。同期,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企业利润总额的39.1%,比10年前提高了7.6个百分点;企均实现新产品销售利润7.6亿元,是2006年的2.4倍;新产品利润率长期保持在10%以上,为企业盈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一大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项。2011年和2012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超过200项,已经成为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的主体。

技术中心成为带动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力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在行业龙头企业之中,它们的技术水平往往代表了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它们的技术进步直接带动着产业技术水平整体提升。

(五)企业技术中心的布局不断优化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针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每年新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之前,对外发布行业指南,优化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向建筑业、服务业、农业等其他领域拓展的格局,并带动了相关行业技术创新。

从行业分布看,2012年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非制造领域技术中心数量达到130家,占总数的15%;与“十五”末的9%相比,提高了7个百分点。

从地区分布看,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12年,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有514家、226家和147家。其中,中部地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增长最为迅速,2012年中部地区占25.5%,比10年前提高了2.5个百分点。

从所有制来看,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在民营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全国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民营企业约占一半;还有一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在中外合资企业之中。

(六)形成了多方支持技术中心建设的局面

建设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行为。国家和地方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目的是引导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过20年的探索,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合、政企互动的工作局面。

在国家层面,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五个部门各司其职,围绕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发展目标,共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自2004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累计支持27亿元用于企业研究实验条件建设,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207亿元。科技部利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财政部、海关总署和税务总局给予企业技术中心以政策支持,2012年887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得到各级政府直接经费支持共计116亿元,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减免税96亿元,免除科技开发用品进口税约5.8亿元。

在地方层面,各省市把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作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工作。目前,除西藏之外,其余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体系,其中有5个省份的省级认定技术中心数量超过400家,地市级技术中心也加快建立,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区、市)、地市三级“金字塔”形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体系。

在行业部门层面,一些行业部门也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财政部在安排“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资金项目”时,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作为申报的基本条件之一,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七)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经过20年的持续建设,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技术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部分技术中心的研发活动正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向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积极开展超前技术开发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强下一代产业技术储备。总体来看,大量企业技术中心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持续提高创新水平,部分技术中心已经形成了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创新组织形态发生巨大变化,部分技术中心积极布局中央研究院和海外研发中心建设,打造网络化的研发组织,形成支撑“前沿技术—工程技术—产品技术”于一体的研发组织体系。

三是企业技术中心凝聚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2012年,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有9448家,研发人员总计164万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研发人员110万人,约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67.2%。研发人员数超1000人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达到213家,这是10年前3倍。技术中心长期保持着较高的人才投入,去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员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0.8万元,是同期企业员工年平均工资的1.7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还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全国有11061名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占全国大型工业企业的67.8%。

四是技术中心创新平台建设高端化,依托部分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创新基础设施体系。据不完全统计,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39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5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39家。

五是产学研合作不断升级,大量技术中心由委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发为主,逐渐转向共同研发、长期合作、战略合作,部分技术中心成为产学研合作中的组织者。

四、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展望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和各部门、各地方和全社会一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引导和支持,更好地发挥其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部门,针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研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宏观政策导向,修订《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完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探索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新模式

一是要进一步突出重点,优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布局,研究信息服务、物流服务、建筑业、文化产业等领域技术中心建设模式,引领带动更多的产业向创新驱动转变。二是要引导一批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全球化创新网络建设,开放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探索企业创新国际化道路。

(三)探索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新机制

一是要坚持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国家科技计划决策机制,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向企业倾斜,改革科技评审与评估制度,推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发展方向。二是加强协同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技术研发平台和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促进优秀人才向企业流动,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顺畅流动到企业,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企业主导重大科技成果应用。

(四)大力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五部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推进现有政策工具向企业技术中心倾斜,如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引导高层次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力度,指导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五)着力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

“十二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自主创新百强企业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研究,提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中,选择一批企业开展“企业创新百强工程”试点。指导试点企业探索创新发展新机制,大力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活动,培育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产业走创新发展道路,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供稿)

计算商业技术建设论文 篇3:

《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解读

11月17日,第十届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在巴塞罗那、纽约和上海三地同步召开。在上海会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联合浪潮发布了《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简称《指南》)。

今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内容。其中,信息基础设施便包括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日前,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和浪潮信息副总裁、浪潮信息AI&HPC产品线总经理刘军接受了《中国信息化》杂志的专访,对智能计算中心概念和《指南》进行了专业、权威的解读。
概念与意义

智能计算中心(简称智算中心)是基于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架构,提供人工智能应用所需算力服务、数据服务和算法服务的公共算力新型基础设施,通过算力的生产、聚合、调度和释放,高效支撑数据开放共享、智能生态建设、产业创新聚集,有力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 。

智算中心概念有3个核心的要素。第一,核心技术的AI化。智算中心要基于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创新AI技术,从而支撑各行各业的AI产业化应用。第二,输出产品的AI化。智能计算中心要面向政府、企业等输出包括AI数据库、AI模型、AI开放平台等在内的多种AI产品,而基于AI产品矩阵可以通过打包或定制化服务等方式助力AI产业化、产业AI化和政府治理智能化。第三,服务应用AI化。智算中心要基于先进的AI算力基础平台、AI算力调度平台和AI算法模型,打造人工智能开放服务平台,同时汇聚并赋能行业AI应用,助力行业智慧应用高效化开发,加速行业和产业AI化。

“从智能计算中心的内涵和定位来看,它是一个新型的算力公共设施平台,实现了算力、算法、数据的高效融合,是传统计算中心能力的演化和升级,更加普适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刘军表示,“出于商业目的和利益,我们可以对某个项目进行取舍,但是由于智算中心的公共属性,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积极拥抱它,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和民众。”

根据《指南》,智算中心的建设意义和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3方面:加速AI产业化创新发展、驱动产业AI化转型升级以及助力政府治理精细化和智能化。

那么,作為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智算中心该如何构建呢?
原则与重点

《指南》提出了智算中心建设的4项原则:总体规划,政企协同——加强区域智能计算中心的统筹规划,探索开放共赢的新型建设运营模式。需求牵引,先进适用——聚焦人工智能领先技术,开展典型示范和场景应用。夯实基础,培育生态——发挥对数字经济产业、传统产业数字化的叠加效应、乘数效应。保障安全,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

在建设内容上,也有4大重点:一是全面提升AI算力生产供应。智算中心基于新型硬件架构和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立足长期发展需求,保证规划建设的技术领先性;二是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汇聚各行业领域数据资源,通过海量数据开放共享,全面提升AI算法训练数据质量,使沉淀的数据资源在各个应用场景中实现价值最大化;三是培育区域智能生态。以智能算力生态聚合带动多层级产业生态体系的形成,助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速孵化新业态;四是推动AI产业创新聚集。在政府主导下,科创企业、科研机构和传统企业发挥各自在AI方面的技术、资源或行业优势,加速AI应用场景落地,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模式与路径

在建设模式上,基于智算中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指南》给出了3种参考模式。一种是基于政府独立投资的建设模式,即政府直接投资和管理,需要对项目的建设周期、存在风险、成本收益等有很高的把控能力。优势在于政府直接主导智能计算中心建设,可以起到示范效应,建设完成后智能计算中心所有权归政府所有。 一种是基于特殊项目公司(SPV)的建设模式,即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成立智能计算中心建设运营项目公司,政府与企业在合作框架协议下按比例出资建设智能计算中心,政府应对项目公司具有控股权。 还有一种是基于“国家-地方-企业”共建的建设运营模式,即地方政府会同相关企业共同申请与智能计算中心相关的国家级试点示范项目工程,以项目工程为载体,集国家、地方和企业三方力量,由国家和地方按比例出资建设智能计算中心。

单志广指出:“智算中心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要为整个城市和行业的能力升级来服务,所以适合那些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等以上城市,而且这些城市已经形成或者有相关计划重点发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产业。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最重要的是建设路径问题。”

在建设路径上,《指南》给出了6项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设计方案、确定承建方与建设模式;采取改建结合,优化建设方式,对于产业智能化发展需求迫切、传统数据中心规模较小的地区可以新建专用智算中心;软硬兼施,提升服务能力,硬件方面可采用CPU+GPU芯片的方案,软件方面需建立面向人工智能应用的通用算法和模型平台;要坚持实用、经济的建设原则,坚持资源共享、弹性扩展的建设原则,统一建设标准,做到先进适用;加强项目管理,结合本地规划、科学论证、审批报备以确保合规推进;深度挖掘市场需求,丰富智算中心应用场景,同时产学研用要紧密结合,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当前,智算中心已受到越来越多区域政府和行业单位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前瞻布局。而在不远的将来,智算中心必将成为支撑和引领数字经济、智能产业、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信息基础设施,有效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的进程。

作者:孙杰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室照明智能控制论文下一篇:课程改革妇产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