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本素材作文训练别有洞天

2022-09-11

课本素材是指散落在教材里的文明碎片, 它既有文化长河的发源、走向、成长、辉煌与曲折、断裂, 也有民族精神的起源、传承、发展和丰富, 还有人生的沉浮、坎坷、顿悟及选择等。如果能拾掇起课本中那些动人的诗词, 美丽的插图, 波澜的故事, 华美的语言……进行巧妙的处理和整合, 形成一组组作文训练专题, 不仅让学生积累了海量的素材, 还培养了学生从纷繁芜杂的课本中筛选出素材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合理应用素材的能力。

巧用课本素材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层是积累素材, 一层是应用素材。前者是浅表的, 后者是深层次的。

什么样的素材有价值, 怎样积累?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效果显著。

一是分类积累名言警句。无论是诗词, 还是古文, 抑或戏剧, 它们中都凝聚着古人对国家、社会命运的关注, 都蕴藏着古人对人生的思考, 这些关注和思考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形成了恒河沙数般的名言警句。要高效地引用和化用这些名言警句, 最有效的是进行分类积累。可以按事物分类, 如“写月的句子”、“写水的句子”等;可以按作家分类, 如“李白名句”、“屈原名句”等;可以按作品分类如“《周易》名句”、“《尚书》名句”等;可以按表达的情感分类, 如“别离情”、“爱国情”等。这样分类积累更易让学生集中掌握和运用。

二是截取名人的生活和经历。穿越历史的烟云, 擦亮朦胧的眼睛, 可以看到多少脊梁傲然挺立在历史的长河里, 流芳百世, 可以看到多少尸骸跌倒在历史的长河里腐烂变质, 遗臭万年。挺立的, 是作文的正面例子, 跌倒的, 是作文的反面材料。截取名人的生活和经历, 最主要的是截取他们遭遇变故前后的言词以及后人对此事的评价。

三是熟记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事件在课本中古人部分涉及较多, 学生可以熟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还可以熟记事件的历史意义, 它们也可以在写作中随意运用。

四是挖掘意象的内涵。所谓意象, “象”是客观物象, “意”, 即人的主观情感。意象, 即是将主观思想感情与外在物象的统一。意象是文化的浓缩, 是精神的寄托, 学生如果能打开物象的包裹, 挖掘出其中的内蕴, 就能诗意地解读生活, 诗意地写作。

梅、兰、竹、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 美丽的明月却寄托着思乡之情, 柔情万千的柳牵着离人的愁, 轻盈的燕子滑翔在春天与爱情的天空。世间万物被古代文人捆绑着厚厚的一层情, 让后人也在其中挣扎。

梧桐细雨, 草木摇落, 蝉鸣高远, 杜鹃啼血, 猿猴哀啸, 松柏傲霜, 鸿雁传书, 红豆相思……全部进行了文化“打包”, 没有意象“解压”, 是无法释放其中的深刻内涵的。

五是谙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中学课本选取了众多的文学作品, 作者或褒或贬, 或景仰或揭露, 都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的认知、作品人物的命运、作品事件的波澜无不是学生写作的良好素材。

大量地占有材料, 只是写作训练的第一步。如何使学生用好用活材料, 写出文情并茂的文章, 还有一个点拨诱导的问题。在抓这一环节时, 可从如下几方面去做。

第一, 采撷词句, 连缀成文。

词语和句子是构建语文学科大厦的砖瓦材料, 词语、句子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性工程, 其重要性无需多言。能不能找到一种使学生记得牢、用得上的活的方法呢?从运用角度考虑, 词语、句子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生发出活的意义, 其作为词语、句子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基于此, 笔者发现, 将需要积累的优美词语及名句缀连成文是种可行的办法。

例如, 在讲解李清照《声声慢》时, 老师让学生回顾了所学的关于“愁”的名句: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细看来, 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名句缀连成文, 达到积累和运用的双重目的。

学生习作:

“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 是最动情的离别悲歌。“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是最朦胧的飘愁, “细看来, 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是最无奈的哀愁,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是撕心裂肺的情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痛不欲生的国愁, 愁是古人的情结, 是对命运无能为力的愁肠, 却不是今人生活的主旋律, “痛苦是一天, 快乐也是一天, 何不快快乐乐每一天”, 今人的豁达不正是一种乐观的情怀吗?

第二, 利用插图, 情景再现。

每册课本中都有许多插图, 但很多时候, 老师都没有用到, 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利用插图进行作文片断训练不失为一种巧妙的方法。

例如, 在学习《离骚》一文后, 老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 观察课本扉页上的屈原插图, 根据屈原的外部形象特征, 写出一段文字, 折射屈原的精神风貌, 可以适当想象。

学生习作:

身披江离与白芷, 静立江岸, 任江风吹吹, 芦苇摇摇, 衣襟飘飘, 屈原紧握长铗, 剑眉微蹙, 凝望远方, 炯炯的眼神彷佛穿越了空间与时间, 看到了远在天边的国都, 看到了国都远远的未来, 薄唇紧抿, 咬着一腔悲愤, 热血空热似那奔腾的江水, 化作两袖清风。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后, 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立增大了课本容量, 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阅读素材, 如何进一步挖掘材料, 成为一线教师备课的重心, 本文就课本中的素材积累和素材点拨运用方面进行了一些小结和整理。素材积累方面选取了五个角度:一是分类积累名言警句;二是截取名人的生活和经历;三是熟记重要历史事件;四是挖掘意象的内涵;五是谙熟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及事件。素材点拨运用方面主要梳理了两种方法:采撷词句, 连缀成文;利用插图, 情景再现。

关键词:课本素材,积累,点拨和运用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海南曼地亚红豆杉集约化高效栽培技术下一篇:语文课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