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2022-05-0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未能取得理想成效,是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国家的用人机制决定了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社会群体意识对教育有功利主义的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尚难胜任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现代科技知识的加速度膨胀导致教育机制自身的失衡。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用人机制问题,它是应试教育的根源,是功利主义群体意识的温床,也是教师队伍先天性弱势的主因。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1:

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

当前国学热带动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回暖。学术界对于国学经典的研究比较深入、持续,实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中小学素质教育也是教育理论界和各级教育部门探讨、实践的重点。无论是中小学课改,还是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材教法,中小学素质教育一直在争议中前行。

但是,学术界和教育界往往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当做两码事。一方面,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国学热的一个侧面反映,学校和家长只是将经典教育作为学生课余的学业补充或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中小学素质教育往往只是将重点放在减轻学生负担,进行新课程标准改革,提高学生各种才能等,鲜有将二者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论文、论著。如何研究素质教育情境下国学经典的弘扬和传承,如何促进国学经典诵读中的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是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面前的当务之急。

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1.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实质

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进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的左右脑的开发和塑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培养科学精神品质和人文精神品质相统一的人,以实现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的人的素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其实质就是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即《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求,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高尚的文化情操、丰富科学的文化知识、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全面增长能力,成长成才成人。

2.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一种广泛而全面的促进中小学生全面成长的博雅教育即通识教育。通过开展素质教育,应当让中小学生在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其具体目标要求为:思想道德素质,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保护环境、勤俭节约、关心和尊重他人等;科学文化素质,如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说普通话,写规范字,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身体心理素质,要掌握两项基本体育锻炼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具有自尊、自信、合作和承受挫折等品质,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有一定的自我教育、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艺术审美素质,学生艺术兴趣爱好广泛,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等。

二、制约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的瓶颈分析

1.智力教育的挤压

当前,很多家长都将孩子的智力发展放在首位,为了将来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一味地在繁重的学业中不断加压。于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国学经典被丢弃了,人和人之间的“情”淡薄了。家长以及学生都过度重视“分数”的高低,很多“奥数班”、“英语班”、“作文班”应运而生且长盛不衰,多数的同学都主动参加或被动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扭曲了中小学生的心灵,而且异化了教育的本质。

从中小学校角度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虽然一再强调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但由于学校间、班级间还存在着成绩的攀比以及升学的压力,应试教育即智力教育一直被许多中小学校当作教育的重点甚至全部。不可否认,智力教育是人类最重要的教育之一,也是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但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校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轻体育”的倾向,很多中小学校对“三好学生”的评定简单地以成绩的高低来衡量,甚至成绩好的就被称为“好学生”,成绩差的就被称为“坏学生”。

诚然,科学、理性等智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命的质量,人类应该积极推行智力教育以发达人的理性思维、完善人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近代以来的科学、理性主义教育显出了过度扩张之势。纯粹的智力知识教育是谈不上“素质”的提升的,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为物役’,成了各种机器的奴隶。”

2.家庭教育的缺位

当我们感叹优生优育给祖国未来创造了无限希望时,也不得不直面青少年国学经典教育内容贫瘠、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甚至缺失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小皇帝”“小公主”成为家庭、社会的核心,青少年一代多被溺爱。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去也不会感受、珍视他人的感情。传统的国学经典就在这种溺爱中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而对于农村里的中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很多家长常年在外地打工,很少或不能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起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的作用,造成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内心空虚,成绩下降,素质教育无法推进到家庭中去。

3.社会教育的异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QQ、网络互动平台,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了手机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虚拟游戏等上面,变成了“宅男”“宅女”一族。中小学生过早地接触了社会上(主要是网络上)的负面内容,加上学校、家长对中小学生的关心、监管不够,很多中小学生了解“艳照门”“兽兽门”等网络不良信息,对歌星、影星等耳熟能详。但是,他们却对那些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作家、思想家等所知甚少,对中国的传统国学经典认知、了解不够。

三、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

1.国学经典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小学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教育。因为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其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就能够求真、从善、爱美,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传承经典,不仅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关系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一个文明必须借助于它的“经典”来承载其核心价值。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从中小学阶段开始推行国学经典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感受古人情怀,培植爱国情操;有助于他们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助于他们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尤其是国学经典中的人格风范能够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品位,提高审美情趣;国学经典中的“和合”思想有利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国学经典中的荣辱观具有立人导行的功能。

2.中小学素质教育是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中小学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初始阶段,是引导中小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当前如火如荼开展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摒弃了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和逼迫式学习,为国学经典教育创设了平台,提供了载体。从当前各地各中小学校轰轰烈烈开展的国学经典诵读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了国学经典教育的必然归宿。

3.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我国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但在当今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文化信仰失落与危机问题。由此导致的是社会和国家凝聚的危机。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而传承文化命脉,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全民族的进步,应该说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对于个人来说,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习了解学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对古代哲学、历史及其他文化知识的了解,启迪思维,增长智慧;可以继承和发扬古代先贤那种严谨踏实和勤奋不已的治学精神,提高人文学术创造力;可以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懂得社会伦理道德,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先人后己的处世态度。对个人成长和事业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人生修养应当追求的一种境界。

四、以国学经典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

中小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方面,漯河市得风气之先。

早在2003年,漯河市商业幼儿园率先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2004年,漯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少年儿童中开展“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的通知》,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掀起了诵读中华文化经典的热潮;2006年,漯河市进一步深化经典诵读活动,把经典诵读从校园推向了社会;2010年,漯河市委宣传部、文明办等六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深入开展“读<说文>、识繁体、解汉字”活动的通知》。这一通知尽管不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但是,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从中小学生抓起,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不啻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尝试。对于漯河市的这一举措,《光明日报》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漯河市这一远见卓识的做法,将国学经典教育与中小学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1.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

漯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谢安顺同志指出:“经典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著作,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能够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培养记忆能力,提高文化素质,增强人文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从而达到‘以文载道’、‘文德并重’的效果。”可见,用优秀的国学经典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而增强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公民意识,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2.通过国学经典诵读加强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

提高人的素质,离不开本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的教育、滋养、启迪与熏陶。通过国学经典诵读,让中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培养高度的责任感;让中小学生学会“自强不息”,磨砺坚强的个人品格;让中小学生懂得“厚德载物”,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国学经典的诵读与传播、接受,有利于中小学生道德完善、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尊重他人、讲求合作的良好品格;有利于中小学生讲信义、重信誉、言行一致的品行的养成,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到取信于人。国学经典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有利于中小学生养成执着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高尚品德。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念,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创造意识、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中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的形成。其他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直不阿的正直人格,宽容大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和为贵”的处事理念,“将相和”的君子风范,忍辱负重、逆境成才的良好心理素质等等,都是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品格形成的精神养料,它可以激励中小学生积极追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自觉地树立高远的志向,培养高尚的情操,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21世纪的竞争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世纪新梦.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 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3] 鲁迅.呐喊·自序.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刘先琴.河南漯河市经典诵读润心神.光明日报,2010-11-20-1.

[5] 谢安顺.深入开展中华国学经典教育为建设漯河提供文化支撑.农村·农业·农民,2008(2).

(责任编辑关燕云)

作者:黄伦峰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制约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因素

[摘要]当前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未能取得理想成效,是因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国家的用人机制决定了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社会群体意识对教育有功利主义的要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尚难胜任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现代科技知识的加速度膨胀导致教育机制自身的失衡。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用人机制问题,它是应试教育的根源,是功利主义群体意识的温床,也是教师队伍先天性弱势的主因。

[关键词]素质教育;用人机制;群体意识;师资力量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教育实践,这已成为上下一致的社会共识。动员一切教育资源,全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为此,国家在改进中小学教学大纲、调整科目教材、加强学校基础建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师质量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教育工作者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在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上,大家的方向和目标一致,许多明显背离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做法,得到了及时纠正或制止,校园生活也比过去充实和丰富了。但总体来说,中小学的教育面貌尚未发生根本改观,素质教育的成效距社会的期望还较远。笔者认为,这是诸多因素严重制约的结果。

一、用人机制

素质教育虽然是近些年来才提出的教育理念,但其基本精神是与教育这个上层建筑相伴而生的。教育的本质缘于人类知识、技能和意志的世代传承,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后代的生存能力和立足社会的能力。这既是人类繁衍的本能,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为此,受教育者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掌握前辈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群体崇尚的品德情操,并富有进取心和创造力。这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反映周代礼乐制度的《周礼》一书,即有以“六艺”教育子弟的记载。所谓“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包括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体育、军事、艺术、数学等今日所言素质教育所涉及的全部领域。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素质教育的性质不同,但其培育下一代生存、发展能力和进取信念的宗旨是一致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制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倡导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三好”方向,普遍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等,贯彻的都是素质教育的思路和精神。

近年来,教育界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并不是说以往缺乏这种认识,而是因为教育机制本身存在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四个现代化引发了对知识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对新形势下人才需要的适应过程中,教育领域滋生出越来越强烈的功利化倾向,导致以分数为核心的应试教育严重冲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被禁锢在传授课业知识的狭窄空间内,分数第一、考试第一、升学率第一的劣风愈演愈烈。当前我们大力高扬素质教育的理念,就是为了应对这种局面。

然而,这种应对治标可略见成效,治本则渺无可期。应试教育决非教育工作一时偏差造成的失误,它背后有强大的体制力量作支撑。如果不进行体制方面的改革,单靠推行素质教育,显然无济于事。

我国数千年来的专制主义政体,培育了根深蒂固的“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只重视人的社会作用,而轻视人性本身。“社会本位”又很自然地具体化为“官本位”、“权本位”和“钱本位”,教育是社会需要的产物,它不得不服务于这种价值取向。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性质发生了变化,但并未能彻底铲除历史的惯性遗存,某些方面,反倒由于强调政治需要而有所加强。前30年社会注重培养“政治人”,后30年又注重培养“经济人”,而不论培养什么人都未能摆脱官、权、钱的本位观念。这突出表现在用人机制上。尽管我们一贯强调选拔人才要全面,要德、才兼备,但选拔方式却总和考试结下不解之缘。且不说公务员考试,也不说各行各业的择员和晋级考试,所有的用人关口都在要求学历和文凭,而学历和文凭正是以往无数次考试的汇总和结晶。可以说,考试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几乎无所不在。

这种机制已成为国家行政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利益相互关联、纠结的运作方式,是每个受教育者都绕不过、避不开的现实,中小学教育不可能不被裹挟其中。原因很简单,在录用、选拔人才全面考察所强调的诸多方面,如政治方向、思想品德、实践能力等,其标准都难以量化,表述也带有很大的伸缩性,几乎无法作出优劣差距对比的精确判断,在规模较大的群体性考察时更是如此。只有课业知识可以量化,可以设定严密的标尺和评判规则,从而也最不容易发生“暗箱操作”。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完成某项任务,总要选择最具操作性的方式。于是,择人的全面考察最终便归结到最简易、最可靠的程序内,即采用考试形式;而分数就是知识量化的具体显示,据之可以作出优劣高低的明确判断。所以,人才选拔者依赖考试,被选拔者更依赖考试,这种考试效应形成了全社会性的考试情结。中小学教育不得不适应这种机制,这就是我们一直高喊反对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却畅行无碍的根本缘由。素质教育在这种机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二、群体意识

人才择录选拔机制的常规运转,又必然引发注重考、注重课业成绩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是无形的,但却非常强大,足以迫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迎合社会环境。社会对教师、校长和学校的评价,建立在群体印象的基础上,印象来自班风、校风,而班风和校风的核心便是学风。“好”印象的表述,通俗的语言逻辑是“学校抓得紧,班主任要求严,学生守纪律,老师有水平,教学效果好,升学率高”。升学率是终端评价。

商品经济大潮导致功利主义在全社会泛滥。既然子女的未来同考试紧相关连,既然决定子女社会位置的首要因素是学历和文凭,那么家长便没有理由不全力关注子女的考试成绩与所在学校的升学率。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再明令禁止中小学搞各种形式的统考,禁止按升学率排学校名次,甚至禁止班级公布学生考试成绩的顺序名单,但这都无法改变群体意识衡量教育的标杆。家长们对教育的期望,不仅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而且往往也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方向;群体意识的追求,往往也就是学校的追求。所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呼声中,许多课堂教学之外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照样被冲击,非应试科目的教学照样被削弱、被轻视,以升学为目标的各种复习资料和复习班照样在变着花样盛行,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和班级照样受到称赞和奖励,升学率高的学校照样被罩上一圈荣耀的光环。

本来,素质教育同大众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群体意识应当完全拥护素质教育的推行才是。因为素质教育可使学生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智力将随之增强,学习成绩无疑也会有所提高。但素质教育的开展需要一个综合性的实践过程,短时间内不可能立竿见影,更难以在考试成绩上直接反映出成效。功利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家长们,很少有等待素质教育成效的信心和耐心。

有人说,新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造成了教育界的精神迷茫,使教育屈从于功利主义。其实,在理念上教育界并不迷茫,对目前的状况,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都看得很清楚;对应试教育过度膨胀的荒谬和危害,也有充分认识,而且不乏始终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倾力落实素质教育的可敬人士。但体制和环境的引导力过于强势,教育界无力左右。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脱离不开社会环境。我们都生活在体制的运行中,都要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正确的理念并不能直接改变现实,它必须转化为社会性的行为才能起作用;而社会行为只有纳入行政体制中,只有被群体意识所认可,方能健康地实施。当前素质教育之所以处于弱势状态,就是因为缺乏主导性体制的支撑,缺乏社会环境的滋护。现实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决定了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对家长来说,教育利害关系就体现在子女的学习成绩以及升学问题上。学校是否推行素质教育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使子女以优秀成绩考入高一级学校(最好是名校)。这种社会环境迫使学校事实上总要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于是便出现了素质教育人人讲,而实际效果无人问的局面。正如有人所调侃的,素质教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作者:祝力泳

中小学素质教育论文 篇3:

《KINGOSOFT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网络管理系统》一书付梓出版

11月6日,湖南青果软件有限公司《KINGOSOFT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网络管理系统》一书杀青、付梓,并定于11月中旬正式出版。

该系统是湖南青果软件有限公司针对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的实际需要,结合各地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实践,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引入素质教育评估工作,经过潜心研制开发后成功推出的。

青果软件总经理兼总设计师张光铎博士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实现教育督导评估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已迫在眉睫。而《KINGOSOFT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网络管理系统》面向各级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能够切实降低评估工作难度,减轻评估工作强度,提高评估工作效率,及时发现素质教育薄弱环节,全面了解素质教育真实现状,准确把握素质教育发展趋势,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先进实用、准确高效的网络化管理手段。

《KINGOSOFT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网络管理系统》具备以下八大整体优势:能确保规范、准确地填报基础数据附表;确保上级教育督导部门与被评对象之间评估基础数据的一致性;由基础数据附表直接计算并自动填写相应指标的评估分值;能够综合应用多种记分方法对评估指标进行记分;能够快速、准确地分级统计评估指标分值;能够快速、合理地综合分析最终评估结果;能够快速地生成各种规范的数据报表;能够动态、及时地修订素质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据介绍,《KINGOSOFT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估网络管理系统》涵盖教育局评估乡镇、乡镇评估学校、学校评估教师、教师评估学生等四个层面,自2001年起在中山市教育局、24个镇区及所有中小学获得成功应用,受到一致好评。

作者:田云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论文下一篇:研究型法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