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养老保险政策论文提纲

2022-09-14

论文题目: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分析与优化研究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遭受严峻考验。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压力,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成为重要应对策略。早在1991年,中国中央政府就正式拉开了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序幕,但经过近30年的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未能达到预期,呈现出基本养老保险“一险独大”,二、三层次养老保险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局面。国内外学者就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行了大量研究,以谋求破解困局之道。但国内外学者多就某单一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分析,难以全面系统性的审视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且大多数学者着重制度本身的“优劣”分析,忽略了外在制约因素,甚少关注一国传统文化、心理定式的影响。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建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优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立足于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实际情况,运用制度分析方法,对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进行历史分析、整体和跨学科分析以及比较制度和跨文化分析,把握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历程和经验,剖析现状和问题,探寻制度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根源,并提出制度优化方案。本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和观点如下: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第1章搭建了一个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优化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变革优化是由环境、人们辨识环境能力和人类行为动机的变化引起,并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方式渐进性推动。环境、人类行为动机以及辨识环境的心智能力的动态变化既是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动力,也是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困境的来源。动态变化的环境、人类行为动机及辨识环境的心智能力使原有制度安排产生了适应性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制度体系内其他制度变化的影响;其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其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因此,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是否有效需要关注制度体系间的协同、对环境变化的调适能力以及对非正式制度的适应性。第2章基于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理论框架,对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行历史分析,并总结经验。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环境变化推动了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82-1990年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萌芽阶段;1991-1999年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初探阶段;2000年至今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和发展阶段。在该历程中,政府是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主体,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不同发展阶段以不同角色采用不同方式渐进性的推动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学习与借鉴是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重要方法;“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降低了制度的“试错”成本,是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过程的重要途径。第3章分析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当前,中国城镇职工实行的是由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和商业性养老保险所构成的三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并呈现出基本养老保险独大、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亟待发展的状况。其中,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广,基金规模大,可持续压力加剧;企业年金和商业性养老保险发展缓慢,覆盖面和基金规模都相对较小。第4章分析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规则的协同困境。充分发挥各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作用,需要制度之间的有效协同。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各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协同困境。主要体现在缴费和待遇水平两方面:在缴费方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费对企业年金形成挤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对商业养老保险形成挤占;在待遇水平方面,基本养老保险超过“保基本”标准,挤压了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空间。构建的家庭消费决策模型和基于当前制度参数的数据模拟分析验证了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和较高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挤占作用;模型分析还表明基础养老金待遇有一定的下调空间,而下调基础养老金待遇能够提升家庭商业养老保险支出,促使整体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有所提高。第5章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分析了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效率困境。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效率是制度发展不充分另一重要原因。当前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困境体现为六个方面。其一,养老保险制度参保规则对就业形式的适应性效率困境。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皆以正式劳动合同关系为制度基础,但是新经济新业态下的灵活就业人员则以非劳动合同的方式就业,因此难以将其纳入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年金之中;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具体制度安排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与也存在障碍。其二,待遇调整机制的适应性效率困境。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是政府主导下的临时无规则的调整机制,基于政府自身形象和政治承诺的考量,待遇调整具有较强福利刚性,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加重基金可持续压力。其三,投资机制对市场化经济的适应性效率困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的管理投资机制滞后于金融市场发展,制约了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规模,限制了基金分散投资和提高收益的能力,不利于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其四,退休制度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效率困境。养老金待遇领取规则与退休年龄刚性捆绑,有损养老保险制度灵活性,难以适应养老保险制度外在环境的变化;且退休年龄四十年不变,加剧了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应性困境。其五,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对经济发展状况的适应性效率困境。企业年金难以适应当前中国企业发展状况;商业养老保险对收入水平低和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存在适应性效率困境;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税惠政策只在试点地区进行,且对中低收入群体缺乏吸引力,覆盖范围极小。其六,商业养老保险与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适应性困境。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供给方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完全诱导、欺骗消费者购买不符合自身需求的“低质量”商业养老保险产品,使消费者对保险机构及其相关人员产生了防范心理,导致市场失灵。同时,基于消费者非真实需求的反馈,保险机构会做出有偏于事实的决策,增加了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养老保险产品的难度。第6章基于比较和跨文化视角分析了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适应性困境。现代保险形式下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与中国传统文化、行为惯例、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适应性困境。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其一,自我保障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与传统孝养意识不相适应。基金积累制养老保险根植于自我保障理念之上;而中国孝养意识浓厚,与之相适的是代际反馈模式的养老保障。其二,现代化保险形式与中国传统的信任关系的适应性困境。现代化保险形式根植于契约式的信任关系之中,而中国传统的信任关系则是依据传统纲常伦理关系扩展而成的具有圈层式特点差序格局式信任关系。其三,个人保险形式与中国家庭主义的适应性困境。西方现代化的养老保险形式深植于个人主义之中;而在中国文化基因里,个人主义相对缺乏,家庭更受重视;因此,现代化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过程中,便存在成长于个人主义文化土壤的制度安排适应与个人主义差异巨大的注重家庭的文化环境的困境。其四,“国家包揽”养老保障的认知制约了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协同发展。“国家包揽”养老保障的认知既是商业养老保险难以获得发展空间的原因之一,也是企业年金“富人俱乐部”的重要原因。第7章提出了中国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建议。本章基于前述分析,提出了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优化思路、中国城镇职工四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架构和运营机制的优化方案,并提出在当前制度基础上分阶段的渐进性的优化改革路径。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四点:第一,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初步搭建了一个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基于制度分析方法历史的、跨学科的、跨文化分析了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历程和当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困境的根源。第二,本文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纳入家庭消费—决策模型,从微观机理角度论证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影响;并在当前制度参数下测算了家庭商业养老保险支出,评估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对商业养老保险支出影响的大小,论证了基础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下调不仅会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还能提升养老金待遇水平。第三,本文分析了当前企业年金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缴费模式的就业制度基础和当前就业形式变化对该制度基础的冲击。以工资总额为基数的传统缴费模式立足于正式劳动合同的就业制度基础上,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传统的正式劳动合同就业方式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灵活就业形式出现,灵活就业方式瓦解了以工资总额为基数的缴费模式的就业制度基础,因此缴费模式应据此加以改革。第四,本文从非正式制度层面分析了现代保险形式在中国的适应性困境。认为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未达预期除了制度设计不合理外,还在于现代保险形式所内含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融合困境。表现为现代保险形式内含的自我保障与注重代际反馈的传统孝养意识的适应性困境、基于契约式信任关系的保险与基于纲常伦理而呈现圈层式扩展的差序格局式信任关系的协调困境以及深植于个人主义的保险形式对中国传统家庭主义的适应性困难。

关键词: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分析;适应性效率;非正式制度

学科专业:社会保险与经济保障

摘要

abstract

0.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0.3 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

0.4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0.4.1 本文可能的创新

0.4.2 本文存在的不足

1.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1.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动力

1.1.1 环境变化与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

1.1.2 人的行为动机与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

1.1.3 人类辨识环境的心智能力与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

1.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方式

1.2.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推动主体

1.2.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主要路径

1.2.3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革的渐进性

1.3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困境根源

1.3.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协同

1.3.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应性效率

1.3.3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适应性

1.4 本章小结

2.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

2.1 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历程

2.1.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萌芽阶段(1982-1990年)

2.1.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初探阶段(1991-1999年)

2.1.3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建构与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2 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变迁逻辑和特征

2.2.1 制度变迁逻辑:国家发展进程的推进

2.2.2 制度变迁主体:以政府为主导

2.2.3 制度变迁方法:学习与借鉴

2.2.4 制度变迁过程:先试点后推广

2.2.5 制度变迁速率:渐进式推进

2.3 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

2.4 本章小结

3.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3.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架构和运营机制

3.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状况

3.2.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参与水平

3.2.2 资金收支状况

3.3 现行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发展不均衡,二三层次发展严重不足

3.3.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区域发展不平衡

3.3.3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压力大

3.3.4 企业年金富人俱乐部现象严重

3.4 本章小结

4.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规则的协同困境分析

4.1 多层次养老保险缴费规则的协同困境

4.1.1 缴费收入是维持养老保险制度持续运转的经济根源

4.1.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对商业养老保险支出的挤占效应

4.1.3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费对企业年金支出的挤占效应

4.1.4 影响养老保险缴费挤占效应的因素

4.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待遇保障的协同困境

4.2.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偏离“保基本”的原因分析

4.2.2 偏离“保基本”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负面作用

4.3 实证检验

4.3.1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对商业养老保险支出挤占效应的论证

4.3.2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对“保基本”偏离程度的测算

4.4 本章小结

5.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应性效率困境分析

5.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参与规则对就业形式的适应性效率困境

5.1.1 就业形式的改变

5.1.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参与规则难以适应新就业形式

5.2 待遇调整机制的适应性效率困境

5.2.1 待遇调整机制是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的关键

5.2.2 当前待遇调整机制缺乏适应性

5.3 多层次养老保险投资机制对市场化经济的适应性效率困境

5.4 养老金领取规则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效率困境

5.5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对经济发展状况的适应性效率困境

5.5.1 企业年金对经济发展状况的适应性效率困境

5.5.2 商业养老保险对经济发展状况的适应性效率困境

5.6 商业养老保险与消费者信息不完全的适应性效率困境

5.7 本章小结

6.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对非正式制度的适应性困境分析

6.1 多层次养老保险的自我保障与孝养意识的适应性困境

6.1.1 孝养意识的制度含义

6.1.2 多层次养老保险自我保障的制度特征

6.1.3 自我保障与孝养意识制度特征的冲突

6.2 现代保险形式与中国传统信任观念的适应性困境

6.2.1 现代化保险形式下基于契约精神的信任理念

6.2.2 中国差序格局式信任观念及与之相对应的传统养老保障模式

6.2.3 基于契约精神信任的保险形式与差序格局式信任观念的冲突

6.3 个人保险形式与中国家庭主义的适应性困境

6.3.1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家庭主义

6.3.2 现代保险形式下的个人主义

6.3.3 体现个人主义的现代保险形式与家庭主义的冲突

6.4 多层次养老保险发展与“国家包揽”的认知的适应性困境

6.4.1 养老保障“国家包揽”认知的形成

6.4.2 “国家包揽”的认知对多层次养老保险发展的影响

6.5 实证分析

6.5.1 数据、变量和方法

6.5.2 实证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中国城镇职工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

7.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优化思路

7.1.1 协同各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功能

7.1.2 增强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应性效率

7.1.3 强化养老保险制度对本土文化的适应性

7.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功能定位的再分析

7.2.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功能划分和协同分析

7.2.2 当前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功能划分状况

7.3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优化内容

7.3.1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结构的优化

7.3.2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运营机制的优化

7.4 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优化路径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员工素质构筑煤矿安全论文提纲下一篇: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