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论文

2022-04-24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基于PISA2015数据综述分析了互联网应用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影响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积极引导、控制上网时间、提高师生网络应用技能、创新网络教育形式等等。

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论文 篇1: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倡导科学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已经越来越有必要,而化学在教育中是尤为重要的一科,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好化学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本文主要阐述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及实现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 学生主体 培养 科学素养

一、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意义分析

化学是一门既需要动脑去思考又需要动手去实践的科目,对于一名初中生而言,提高科学素养,不仅仅只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去实践。那么,学好化学对于学生就很重要了。在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老师在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让学生在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提高个人的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死记硬背,反复练习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摒弃强加灌输的思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探索出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科学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让学生们对化学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养成良好的化学学习习惯,最终才能学好化学并提高科学素养。

二、 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分析

那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体现出学生为主体,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接下來,我们来讨论阐述几个可行的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有来自于老师的原因,许多老师上课不认真,讲课随意并且对学生的状况漠不关心,学生学习成绩好是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这样即使学生想学,也无济于事。化学对于学生而言算是一科新的科目,在小学阶段甚至初二都并未接触过,面对这样陌生的科目,老师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老师去探索科学的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充当主角,做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配角,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相互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完成化学知识网络的构建。同时,老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和学习成绩情况,去寻找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化学的教学方式,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营造浓厚的学习化学的环境。例如,在学习制取氧气一课时,老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本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制取氧气常见的方法并记下实验原理,在上课时让学生通过事先老师准备好的试剂制取氧气并检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该课知识的记忆,这样下来,学生不仅能够提高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而且学生对仪器的操作更加规范,对化学也会越来越感兴趣。老师的化学教学方式是特别重要的,学生作为主体去学习,在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的科学素养越来越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前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去学习,只是机械的去接受,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化学其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并且对于初中生而言,它是一门全新的科目,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习更加的轻松。同时教师在一旁给予鼓励和支持,引领学生走出挫折和困难,带领学生前进。例如,在学习化学与生活这一单元时,老师可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与化学有关的方面,让学生观看食物包装袋上的配料表等等,这样联系生活的去教学,能让学生对化学有强烈的亲切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学好化学不仅仅要去学好书本中的内容,更需要去实践,去动手操作。化学的世界神奇多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疑问以及不同的想法,而老师只能引领学生去思考,最终解开疑惑还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打好化学坚硬且扎实的基础,在以后学习高层次的化学中就会轻松很多。动手能力是学好化学所需要的能力,在老师的监督下,学生去自主完成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印象有进一步的加深,同时解决了在学习该内容中产生的疑惑。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老师可让学生提前在课下做好预习,了解各种制取二氧化碳常见的方法,并让学生熟悉各种化学仪器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在教学时,老师带领学生前往实验室进行实验,这样下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化学的兴趣也越浓厚,科学素养才能提高。

本文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寻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科学教学方式,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遨游在化学知识的海洋。

【参考文献】

[1]郭家祥.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策略[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2(6):71-71.

[2]禹绍蒙.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蛟河市第五中学)

作者:徐英杰

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论文 篇2:

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PISA2015数据综述分析了互联网应用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影响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积极引导、控制上网时间、提高师生网络应用技能、创新网络教育形式等等。

关键词 有效 互联网 中学生 科学素养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Use the Internet Effectively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 Jilian, HAN Dianrong

(SchoolofPhysicsandElectronicEngineering,JiangsuSecond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13)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与人类密不可分,尤其是对于中学生发展影响更是深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年龄在10-19岁的网民占比为13.5%,10岁以下低龄儿童的网民占比为3.1%,[1]网民增长主体由青年群体向未成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未成年人陆续“触网”。互联网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素养培养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值得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

目前,诸多教育研究者围绕互联网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我们总结得出了上网时间、“触网”年龄、上网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科学素养造成影响,并提出了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互联网应用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现状分析

1.1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根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测试数据显示,[2-4]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上网时间每天在6小时以上的中学生以玩网络游戏、观看娱乐视频、网上聊天等娱乐消遣为主,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比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易沉迷网络无法自拔,精神世界贫瘠,不善于与人交流,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明显比较低。而且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出现旷课逃学、性格孤僻等问题的比例显著高于每天上网6小时以内的学生。学习日使用互联网在每天1小时以内的中学生则获得的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成绩最高,说明学习日上网时间控制在每天1小时内对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比较有益的。而不上网的学生和上网时间超过每天4小时的学生对其科学素养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尤其是周末都不上网的学生负面影响更大,这充分说明适当运用互联网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2“触网”年龄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评估项目数据显示,[2-4]我国四省12岁及以下初次接触互联网的中学生科学素养成绩优于13岁及以上初次接触互联网的中学生。整体而言,7-9岁初次接触互联网的中学生科学素养成绩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因此,7-12岁初次接触网络有利于中学生后期科学素养的培养。此外,考虑到低龄儿童的自控力、认知力和辨别力有限,不推荐6岁以下儿童“触网”。所以在适合的年龄让学生了解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影响。

1.3互联网使用习惯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陈纯槿等(2017)曾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显示,将互联网用于学习会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显著的正效应,而用于娱乐则会产生显著的负效应。[5]作者调研数据显示,[6]中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的占比为31.28%,而用于娱乐、游戏的占比为38.46%。学生对于网络娱乐游戏的抵抗力比较弱,易沉迷于网络,尤其是一些出身经济社会文化地位较低家庭的学生,更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并且,中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获取科学信息、获取学习资源中他们对学习型网站的了解不够全面,局限性比较大,调查中接近80%的学生通过“百度”查阅资料,途径比较单一,对很多权威性的科普网站不了解,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辅助学习的能力尚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良好作用。

從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使用时间、合适的“触网”年龄、科学的学习资源及良好上网习惯是互联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利因素。中学生年龄在12-18岁,正是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科学合理运用互联网可以有力地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提高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其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2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与对策

2.1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家庭、学校、社会随处可得网络资源,电脑、手机也是随手可得,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时刻影响着中学生的发展。为防止网络沉迷对中学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pad等电子产品入学校、入课堂,杜绝孩子在校接触网络的一切机会。但是与在校时间相比,校外时间更多、空间更广阔,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更多。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我们需要堵疏结合,正确引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开展预防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工作,加强在信息课、主题班会课等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防治沉迷网络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家长以身作则,加强对孩子的管束,在家少玩网络游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家校联合,为孩子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形成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培养中学生良好科学素养,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控制上网时间,培养良好的网络习惯

上网时间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上网时间越长,对其科学素养的消极影响越大,因此必须控制中学生上网时间,研究认为上网时间超过每天4小时则可以认为其具有成瘾趋势。[7]沉迷网络的中学生其时间概念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比较低,这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密切协作,多关注孩子,适度约束和管控孩子的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帮助其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杜绝其网络成瘾。

中学生“触网”年龄同样对其科学素养有着密切关系,根据研究显示,在孩子7-9岁时,可以适度让其接触互联网,初次触网年龄最迟最好不要超过13岁,这对中学生科学素养有着积极影响。7-9岁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孕育着强大知识体系和丰富感知的互联网更是对中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为“枯燥”的书本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而且7-9岁是一个人通过意识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新习惯的起步阶段。因此,7-9岁适度“触网”,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后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3明辨是非,提高使用网络的效率

互联网信息量大,虚实难辨真伪,其在为中学生拓展求知学习新渠道、拓宽中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对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出了挑战。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管理,为互联网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校园需注重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指导学生安全使用互联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避免涉足一些不良网站,接触一些不良信息。中学生需提高自身明辨是非能力,不为蝇头小利而失去防范和警惕,不为好奇无知而丧失理智和判断,更不为无聊八卦而浪费时间和生命。中学生使用互联网应该避免过度娱乐化、过度盲目化,过度依赖化,全面认识互联网的特质,有效使用互联网。

2.4加强培训,提升师生使用网络的技能

面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低龄化、普及化,教育职能部门应与时俱进,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师生的培训,提升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技能,使互联网成为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2.4.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互联网融合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和互联网使用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科学素养的效果。通过前面的调研可以知道利用网络娱乐相对于利用网络学习更能吸引学生,主要原因是网上的娱乐软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再加上营销手段,“夺取”了中学生上网时的大部分注意力。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网络科学教育的形式不拘泥于说教和传授,也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同样也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必要手段就是要将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与互联网技术、学生认知特点等有机融合,开发创新出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软件。这就要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应制定详细的科学素养能力框架,给教师提供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培养教师创新和顺应新时代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现有的培训计划,适时融入互联网这个新时代产品,提升教师自身科学素养,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层次和互联网应用能力,为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科学素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在具体培训中要注重强调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互联网使用技能及创新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机结合,使教师不仅掌握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技能还要具备网络教学的开发和创新技能,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优秀的教学设计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增加网络上的师生互动和奖惩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展,激发学生网络学习兴趣。

2.4.2加强学生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的技能

学校通过信息课程内容的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技能培训。信息课不仅是教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还需对学生讲授一些通俗易懂的网络、信息基本知识,并结合实际,不断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检索教学资源、科学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了解更多、更具权威性的科学网站,获取更多科学信息,用好互联网这一先进工具。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在线交流,设计丰富的学习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助力学生学习参与度。

3结语

中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习惯不佳是目前中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面临的两大挑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管束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提高他们辨别网络垃圾的能力,激发他们运用互联网学习的兴趣,教授他们有效使用互联网的技能,让互联网在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环境下有效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2017SJB0539)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

[2]OECD.(2015).Student,Computers and Learning:Making the Connection.Paris:OECD Publishing.

[3]OECD.(2016).PISA 2015 Results (VolumeⅡ):Policies and Practices for Successful Schools. Paris:OECD Publishing.

[4]OECD.(2017). PISA 2015 Results(VolumeⅢ): Students’Well-Being.Paris:OECD Publishing.

[5]陈纯槿,顾小清.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結果不平等——基于PISA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140-153.

[6]李佶莲,韩典荣,薛瑶瑶.互联网+环境下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20,28(10):191-192.

[7]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7):441-443.

作者:李佶莲 韩典荣

学生科学素养研究论文 篇3: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其科学素养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应更新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增设科学方面的通识性课程,设置科学探究实验室,改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高职 学前教育专业 科学素养 现状 调查

科学素质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解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其科学素养水平,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依据国家教育部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制《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借鉴张文玲编制的《幼儿园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并对个别地方进行调整。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如入学层次、文科生、理科生等;第二部分是主体部分,主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设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测评问卷。

在调查中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4级、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层次的学生,即普高生(高中起点)、中职生(在校中专生选择继续升学的类型为“2+3”、以毕业的中专生选择升学的类型为“3+2”)、五年一贯制学生(初中起点)进行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问卷72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69份,有效率是95.8%。其中普高生50人,占总数62.5%;中职生21人,占总数26.25%;五年一贯制学生9人,占总数11.25%。

为获得更为细致的结果,本文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科学素养内涵的理解、入学的层次和科学素养的三个维度去调查和统计,为相关分析提供翔实的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界定。根据2011年颁布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幼儿教师“通识性知识”的要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科学教育的要求和建议,以及《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要求,可看出,幼儿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幼儿,是正在成长的社会人,其特殊性决定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公众一般科学素养,还要高于一般公民科学素养,即具备其专业特点的科学素养。具体可分为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

调查结果表明,仅有4.7%学生大致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科学素养的内涵。数据中,4.7%属于普高生,中职生和五年一贯制学生为0。说明学生对科学素养内涵的了解是极其有限的,由于不知道所以就不重视,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较为低下。

(二)不同入学层次学生的比较。入学层次主要是指普高生、中职生、五年一贯制学生。

在调查中发现,普高生、中职生、五年一贯制学生科学素养的得分率为75.76%、67.24%、57.33%,整体呈现的趋势是普高生>中职生>五年一贯制生,究其原因,主要和学习通识课程学习时间长短和学习的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普高生、中职生、五年一贯制学生的入学起点分别是高中、中专、初中,对通识课程即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习时间最多的是普高生,最少的是中职生和初中生,从而影响了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导致科学素养基础较低。因此,较高入学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总分要高于较低入学历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在对普高生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文科基础学生为41人,理科基础学生为9人,抽样比较得分率,理科基础偏高。主要原因是文科生对生物、物理、化学等知识的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与理科生是有差别的,导致科学素养水平有差异性。

三个层次学生的科学素养平均分值为61.78%,由此表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偏低。

(三)科学知识的比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知识涉及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理科学等方面内容,得分率情况如表1所示。

在调查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得分率呈现的趋势是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其中地球科学涉及的内容是沙、水、土、空气、天气、季节,是生活中常见的、较为熟悉的,得分较高;生命科学主要涉及动物和植物等内容,物理科学主要涉及物理和化学现象等内容,与初、高中学习的动植物、物理化学课程有联系,因此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出现严重不足,甚至是匮乏现象,得分较低。

(四)科学方法和技能的比较。科学方法和技能的调查主要是涉及科学方法和科学探究能力等方面内容。得分率情况如表2所示。

在调查中发现,科学方法和技能的得分率整体偏低,说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极度缺乏这一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问卷中,科学方法主要涉及观察、分类、测量、探究、操作和表达等,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是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提出猜测、假设,进行验证等能力。因入学学生的成绩在200分左右,基础的薄弱,对科学的技能和方法知之甚少,导致得分率極低。

(五)科学情感态度的比较。科学情感态度主要涉及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的情感态度,得分率情况如表3所示。

科学价值观主要涉及人与自然和谐,保护大自然意识,得分率较高,说明大部分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是令人满意的。科学情感态度主要涉及对幼儿科学的兴趣的激发、好奇心的保护、科学精神和情感积极体验等方面,表格数据说明总体水平是不高的。虽然问卷上的数据比起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技能要高,但是科学情感态度停留于表面的居多,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并不代表科学情感态就高。其实科学情感态度是科学素养中最难培养的部分,学生缺乏的是对科学的正确理解,尤其是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体水平不乐观,科学素养的高低与学生入学层次又有密切联系。

三、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

鉴于以上数据分析,本文提出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如下:

(一)正确认识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学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应让学生明白学前教育专业科学素养包含的内容,即科学知识是幼儿在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的,科学方法和技能是在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求实、求证是科学情感态度,是科学素养的核心部分。三个维度是有机结合的,共同构成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着幼儿科学教育质量和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开展适宜的科学教学活动,应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二)更新教育和学习的理念。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立足点,更新教师教育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理念。

教师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和教学观,明白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培养适合某个岗位的工作者,还应是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个体。理念上从“教”到“导”转变,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形式,实行个性化教育。可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为载体,把科学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会独立思考、相互启发,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理念上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根据自身需要,有效选择学习内容,构建扎实科学知识,锻炼科学方法和技能,萌发积极的科学情感态度。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增设科学方面的通识性课程。针对普高生和中职生,增加涵盖有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和讲座;针对五年一贯制学生,在前面两年增设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课程的学习,辅以各种相关讲座。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上,选择贴近专业的、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做到科学知识生活化、深奥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是有趣的、实用的,能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弥补不同入学层次学生的需求。

(四)设置科学探究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就是创造一个学生能观察、可发现、自主探究的空间,包括有种植、物理化学、游戏、科学玩教具的制作等内容。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去构建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五)改革评价方式。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一是重视过程性评价,加强对学习过程评价的比重。例如在活动项目或者工作项目中充当的角色、探究时积极思考、讨论时参与度,等等。二是重视自我评价,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是学习过程的反馈,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有利于调整学习方法,促进自身发展。三是围绕三个维度,重视科学素养的评价。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科学素养进行渗透。通过评价方式的改革,改变传统的结果评价模式,更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雁冰.科学探究、科学素养和科学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2]刘健智.科学素养:学前科学教育的课程目标[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调查与研究——以广西現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GXXDYB201605)

【作者简介】周李哲(1978— ),女,壮族,广西河池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讲师。

(责编 王 一)

作者:周李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物理教学创新研究论文下一篇:体校学生管理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