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农业机械论文

2022-05-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部地区农业机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水平在不断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运用在农业生产的工作中,这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应认清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趋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农业机械论文 篇1:

新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 农业机械在农业近现代发展历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在推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生产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总结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均衡、企业对农机购置补贴认识错误、农业机械成果转化难度大、农业机械与农艺之间融合度较低、农业机械的地域针对性亟待加强、农业劳动人员的作业素质急需提高等问题,最后从完善对农业机械发展的支持政策、推动农业机械与农艺的融合发展、培育农业机械人才队伍 、推动农业智能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融合、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把握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代特性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问题;对策;新时期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1.066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ZHOU Xiu-mei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tation, Rural Development Bureau, Management Committee of Feido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efei, Anhui 231600)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New period

自《中華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发展机制,不断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依靠机械动力跨越[1]。截至2018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已超过69%,大部分农业劳动已由农业机械完成,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由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2]。农业机械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3]。在此背景下,有必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深入分析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索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以便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自2004年开始,我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就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且每年的增速都超过6%。至2018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超过10亿kW,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11%,机耕率达到84.03%,机播率达到56.93%,机收率达到61.39%,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有明显提升,且呈现出正向增长趋势[4],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我国不同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存在较大偏差,小麦耕种收机械化率已达较高水平,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大豆、玉米也已达较高水平,但是油菜、花生、棉花等农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仍较低,高效植保、初加工、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部分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环节还是空白[5]。

我国小麦和大豆在耕地、播种和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较高且较平均,但是水稻、棉花、油菜、玉米和花生以上环节的机械化率存在較大的差别,截至目前,我国水稻的机械化播种率仅为40%左右,棉花的机械化收获率仅为10%左右,这就对机械化总体水平产生了严重影响[6]。

我国各省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发达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如黑龙江、新疆、江苏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90%,而西部地区的水平较低,如甘肃、福建和贵州等综合机械化水平仍低于50%。截至目前,全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5%的省份仅有9个,还有少数省份的机械化水平仍低于45%[7]。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均衡,保有量较低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大型机械少、中小型机械多;植保、收获机械少,耕作机械多;配套机具少;农林牧副渔机械少,粮食作业机械多;高端机械少,低端机械多。此外,我国大豆、小麦、油菜等作业机械保有量较低,对农业机械化推进产生严重影响。

2.2 部分企业对农机购置补贴认识错误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以来,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的力度空前。但是同时补贴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部分农机企业把着力点和注意力集中在农机购置的补贴操作上,有的企业甚至存在过度依赖农机购置补贴拉动增长的倾向,却不愿意在加强创新能力、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和转型升级方面下功夫,对依靠技术打造竞争力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8]。同时,我国农机购置补贴多倾向于大型高性能机械,而小型机械的补贴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我国不同地区的农机具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丘陵地区对小型农业机械的需求更大,迫切需要加大补贴力度。

2.3 农业机械成果转化难度大,周期长

一般情况下,某项农业机械成果从立项到上市销售短则通常需要3~5年,长则需要10多年,这段期间内还要经过很多次的修改参数、调试样机、试验熟化、成果转化等流程[9]。农业机械科研人员的研发成果都是出自田间地头,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来得更加辛苦。但是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仅有少数国有农业机械企业具备研发的能力,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来自于国家的科研团队。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往往存在严重的脱节,多数成果都是用于写论文和评职称,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较低[10]。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市场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与价格战等现象,同时国外产品的性能虽然较好,但是价格太高,与我国的国情不相符[11]。这种现象就导致了我国农业机械产品结构单一、实用性较差、质量不高。

2.4 农业机械与农艺之间的融合度较低

大多数农业机械对作物的种植模式、农田作业条件等都有一定要求,如作业的田地要有一定体量规模,分散的、面积过小的田块不利于农业机械充分发挥出作用;田间要有农业机械可以通过的机耕道;还有的农业机械要求作物按照特定的间隔进行排列和种植,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作业效果。但是,我国部分贫困地区由于长期缺乏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且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农业机械化工作无法顺利开展[12]。

2.5 农业机械的地域针对性亟待加强

农业机械作业对地理环境的要求多样,同一种机型在南方作业的效果很好,但是在北方可能就没法用;在平原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丘陵地区可能就没法用。此外,一些农业机械厂商为了追求广泛的市场需求,将农业机械通用化、大众化,严重缺乏针对性。

2.6 农业劳动人员的作业素质急需提高

目前,我国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占比逐年减小,这说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是逐年提高的。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在不断推动农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必需的衣食,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对高效农业的追求,农业劳动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

3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参考和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要适应我国国情,要因地制宜,不可一味地模仿。

3.1 完善对农业机械发展的支持政策

3.1.1

完善农业机械制度。农业机械制度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形成完善的体系,要让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层次一脉相承,中央和地方协调统一,科技政策与产业政策互补,要确保农业机械从研发到服务各个环节都有相应制度的支持和约束,确保农业机械管理主体、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使用主体都有制度上的依据。

3.1.2

加大农业机械的研发投入,强化政策支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提高效益就必须在创新方面下功夫。因此,要推动农业机械企业的兼并,要将科研力量聚拢起来,加大对农业机械科研的投入,制定攻关课题和技术分享机制。为农业机械行业就业人员提供优惠政策,不断激励人才的加入,引导高校毕业生积极加入到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中来。

3.1.3

完善农业机械服务政策。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土地集约发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必然会成为主流,可以是租赁农业机械、为农业机械大户作业服务,也可以是跨区作业、作物后加工等,但是这些服务需要有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同时还需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支持政策,如农业机械租赁金融、信贷、保险等[13]。

3.1.4

优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制度要引导企业将资金用于研发新的技术,并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监督,保证补贴资金的安全性;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购置补贴的目录,除了要补贴那些通用型机械,还要补贴急需提高技术的农业机械,优化补贴农业机械的结构;对于不发达地区可以适当地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提高这些地区的农业机械保有量。

3.2 推动农业机械与农艺的融合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农業机械与农艺是否结合以及结合的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农业机械与农艺融合得越好,就越会推动农业机械化作业快速发展;而农业机械与农艺脱节则会导致农业机械化无法适应,或者设计的农业机械无法适应农艺的要求,就会对农业生产发展产生制约[14]。因此,必须要推动农业机械与农艺融合发展,实现互相配合和协调发展。

3.2.1

提高农业机械生产能力。基于农业生产的工艺要求,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关键部件的研发能力,发展适应实际生产需求的大型复式农业机械和具有种养殖特点的高效农业机械。企业要坚持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目标,不断突破生产工艺和基础材料方面的制约,并不断在农业机械适用范围和装备类型方面寻求突破。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搭建起农业机械科技成果的转化平台,提高农业机械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确保在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科技的积极作用。

3.2.2 提高农艺适应农业机械的水平。今后在耕作制度改革、农作物品种审定和产后加工改进等方面,要把适应机械化作业作为必要的条件,不断促进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等与农业机械装备相适应,建立起高效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同时,也要提高农艺的普适性,要深入研究农作物的种养殖等技术,提高种养殖技术和工艺参数的普适性,进一步增强农业机械的适用性。加强农业机械研究与农艺研究的交流和协作,统筹协调农业机械研究与农艺研究系统,共同破解遇到的难题,实现农业机械与农艺的融合发展。

3.3 培育农业机械人才队伍

3.3.1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及时更新知识。农业机械化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素质可以对农业产出和农业机械作业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素质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包括文化知识、农业机械专业知识、农艺新技术等;同时要加大对培训的投入,要在制度上规范资金的使用,适当增加培训的数量,确保培训计划持续实施;此外,还要注重及时更新知识,尽量满足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机械的需求。

3.3.2

建设农业机械工程人才队伍。相关农业院校要根据农业机械的实际需要来优化学科设置,扩大农业机械工程方面人才的培养规模,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培养出更多的研发人才。还要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扩大人才交流,培养农业机械研发方面的高端人才。依据科研项目和技术中试,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产学合作的力度,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科研创新人才。

3.3.3

建设农业机械服务管理人才队伍。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农业机械的管理模式正在发生变化,部门协作在农业机械服务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服务管理方法将不断创新,对服务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精准性的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因此,必须要对这些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强农业机械服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与未来农业机械服务管理需求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3.3.4

建设农业机械实用人才队伍。为了能适应农业机械使用的需要,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安排,将生产实践作为载体,加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信息技术与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此外,随着农业机械更新换代和农产品生产技术革新的速度越来越快,需要在农业生产一线培养农业机械实用人才,让这些人才最终能成为农业机械推广和农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与科研成果的结合能力。

3.4 推动农业智能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融合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仅以减轻人力劳动、替代手工操作为目的的农业机械已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来完善传统农业机械化的科研、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流程,用农业信息化来促使农业机械化的升级和改造,让农业机械化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3.4.1

加快农业机械智能化装备的研发。农业机械智能化装备是农业信息化与机械化融合的硬件条件,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装备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研发技术品种少、适用度不高,还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加快农业机械智能化装备研发的速度,如农业智能传感器、农业智能化精准作业装备、设施环境远程自控系统等。加快农业机械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尽早实现农业装备信息获取和控制的智能一体化。

3.4.2

统一农业机械智能化标准。系统兼容性是农业机械智能化发展的基础,也就是要统一农业机械智能化标准。因此,要加强农业机械智能化应用标准的研究,提升农业机械与智能化融合的有效供给标准,此外,还要参与到农业机械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尽快实现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

3.5 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

农业机械化可促进农业规模化,农业规模化利于农业机械化,因此,在农业规模化生产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在建设家庭农场、农业园区等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到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和机械设备,尽量保证农业机械的作业环节保持高度协整和配合,充分发挥出农业机械化的效能,最大程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

3.6 把握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代特性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程度的提高和转型升级的加快,必将对我国“三农”发展产生作用。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把握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时代特性,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15]。

3.6.1

推进农业机械化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农业机械技术要服务于解决环境问题和保护环境,要着力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深松保护性耕地等绿色环保的农业机械,有效解决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浪费资源问题,也有效保护耕地,促使农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坚持低能耗和低排放原则,要注重绿色环保,要降低对生态造成的破坏,减少资源的消耗。

3.6.2

农业机械化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农业机械化改善了农业的生产条件,将劳动者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农业机械化发展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要体现人性化,要围绕人的舒适便利、人机相宜进行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和应用。

3.6.3

农业机械化发展要考虑农村产业结构与模式发生的变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必将导致农村和农业产品的供给需求发生新的变化,促使居民对农产品消费的升级,增加对农产品绿色优质、多样化的需求,促使农业生产方向发生改变,同时这种需求的改变也会对农村生产、生活的方式产生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也要适应农产品需求的变化,要通过多功能、高质量的农业机械来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并实现产品品质的可控和可追溯。新型城镇化发展会催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农业机械化发展也要能适应这种新模式的发展需求,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着重强调消费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性,农业机械化发展也要考虑这些需求。

4 结语

农业机械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也是

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发展循环农业、精准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基石。农业机械化发展可以为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劳动力结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助力乡村振兴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16]。目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和不同生产环节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现阶段要统筹政策、农业机械、土地和农民等各种因素,要充分发挥出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对农业机械发展的支持政策、推动农业机械与农艺的融合发展、培育农业机械人才队伍 、推动农业智能化和农业机械化的融合、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等措施,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冲冲,陈治国,唐红松,等.财政支农、农机化发展与新疆农民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4):100-107.

[2] 何冠文,陈伟强,张雁,等.农机融資租赁税收政策分析:以厂商租赁为视角[J].农业经济,2019(12):101-102.

[3] 宋仁龙,何丽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资质采信农机产品认证结果信息公开模块的功能设计与实现[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12):160-164.

[4] 姚利好,郭颖梅.农机服务对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12):231-236.

[5] 曹蕾,周朝宁,王翌秋.农机保险支付意愿及制度优化设计[J].农业技术经济,2019(11):29-44.

[6] 陈杨,张宗毅.农机购置补贴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40(6):1029-1037.

[7] 张宗毅,章淑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付制度对农机企业营运能力的影响:基于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12):101-108.

[8] 李谷成,李烨阳,周晓时.农业机械化、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增长——孰因孰果?[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112-127.

[9] 杨发展,李维华,李建东,等.农机农艺高度融合的基础在标准化:以山东玉米机械化生产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39(9):100-103.

[10] 方师乐,卫龙宝,伍骏骞.农业机械化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分布规律——农机跨区服务的视角[J].管理世界,2017(11):65-78.

[11] 钟小斌.农机化技术培训供需均衡度及效率实证研究:基于湖北80个区县的样本数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5):64-68.

[12] 周荣龙,刘通,魏富德,等.德宏州盈江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2):312-314.

[13] 徐慧,周应恒.农机购置补贴、外资进入对我国农机行业技术效率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0):273-277.

[14] 邓鑫,漆雁斌,于伟咏.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7,39(2):42-46.

[15] 胡凌啸,周应恒.农业综合开发、农技推广培训与农机购置补贴效率[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7(8):87-95.

[16] 崔涛,樊晨龙,张东兴,等.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进展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9,50(12):1-13.

作者:周秀梅

西部地区农业机械论文 篇2:

浅析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的机械自动化水平在不断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运用在农业生产的工作中,这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仍然存在问题, 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因此,我们应认清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趋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化;現状;发展趋势

引言

我国的农业人口众多, 即使在我国已经步入到工业产业和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经济轨道中, 农业产业仍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提前实现小康。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业中的投入使用,使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着我国的农业产业向智能化、高效化、精细化产业的模式发展。 但是,受我国经济发展国情以及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推动仍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1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

1.1 农业机械制造水平低

在以往的农业发展中,我国对于农业机械制造的认知并不完整,农业机械主要是通过仿造国外的设计生产的。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与国外环境的差异比较大,仅仅依靠仿造无法全面提升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一些地区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很低,甚至很难在日常使用。

1.2 精准化的农业技术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了高精度的 GPS 和计算机GLS 系统,但是在农业中的应用比较少。虽然近几年我国十分重视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管理,努力提升发展水平,但是这些精准化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仍然较为缓慢,无法推动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1.3 科学技术含量不高

农业机械自动化主要是实现农业机械的全自动运行,减少劳动力,提升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水平。但是,从目前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和应用情况来看,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且自主研发的农业自动化机械较少,应用起来较为困难,无法进行实际的创新和提升。

1.4 缺乏农业机械自动化人才,地区差异较大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人才十分稀少,而且技术人员的专业性不强,对机械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准确判断,导致机械的应用水平较低。

2总体成稳步增加趋势

我国目前普遍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路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依托于工业发展而形成的部分农业机械、设备的自动化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电气自动化为基础形成的无人化、自动化农机设备操作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依托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农业仿真自动化机器人设备的使用。 其中,我国目前普遍农村地区均以完成第一阶段的推广与应用, 已经使农业生产变得快捷方便。 但是,对于第二阶推广与应用仍处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总体表现为东部地区的步伐快于西部地区,平原地区快于山区地区。 而第三阶段的人工智能化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仍处在研发和试用阶段,距离工业生产、农业应用仍有大量问题去攻克。 总体来说,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能满足国家发展需求,但是距离发达国家水准,仍存在一定差距。

3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1 精准农业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作为推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产业, 高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而在发达国家精准农业已经形成了农业与高科技有效结合的重要产业,这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及增加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因此,我国各部门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将其与我国农业的发展状况有效的结合,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 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可靠有效的保障。

3.2 农机自动化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还没有被广泛的应用,这主要是受到我国自动化设备的制造技术的限制,因此,我国政府在未来应该加大农业机械自动化的资金投入,无论是从自动化设备的生产技术,还是农民对自动化机械使用的培训工作,这都将大大的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不断发展。 另外,我国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增加农民购买自动化机械的补贴,这样才能够实行农业生产自动化机械的普及,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进而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发展,农业的红利政策颁布、各项税务的补贴以及大量科研人才资源的整合,已经提高了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水平。仅仅依赖于政府宏观性的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市场经济作为催化助剂,以对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加速,寻求更灵活的商业合作模式、建立雄厚的金融基金、吸引国外先进企业投资都有助于农业机械自动市场化的发展。

3.4应用型自动化控制技术

在未来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中,需要注重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确保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的生产环境。应用型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被人们重视,而且开始将计算机和微处理技术应用其中,不断提升自动化水平,在确保适用性的同时,努力进行机械的改革和创新,研发出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型自动化农业机械。

3.5农产品自动化检测及包装

目前,农产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也需要进行包装,因此农业机械自动化也要为农产品的包装提供便利。通过合理应用自动检测技术和包装技术,从农产品的品质入手,逐步加强对数量和体积的控制,实现不同产品的逐一包装,提升了销售速度,减少了劳动力。目前,我国的此项技术已经进入试用阶段。

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的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大力的发展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将其与农业生产有效的结合,提高我国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水平,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大力推动我国精准农业的发展,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助推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何玲 .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J].农业与技术 ,2015,35(20):34+79.

[2] 宋东力 ,覃石泉.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及推广策略[J].南方农业,2017(2):115-121.

[3] 陈居武.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J].南方农机,2018,49(3):47+50.

[4] 石平凡 ,陶义.农业机械自动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分析[J].山西农经,2018(27):246.

[5]何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6(7):148-149.

[6]全超,毛伟男,邓鹏.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7,48(3):133.

作者:温志敏

西部地区农业机械论文 篇3:

根据市场现状探讨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

【摘 要】概述了我国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关键词】农业机械;发展历程;市场现状;需求特点

农业机械产业是生产农业机械,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农村副业与渔业提供生产和加工设备的产业。它直接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装备及生产手段,对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具有关键性作用。

1.农业机械的概念

农业机械是指在作物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以及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机械。农业机械包括农用动力机械、农田建设机械、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作物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和农业运输机械等。广义的农业机械还包括林业机械、渔业机械和蚕桑、养蜂、食用菌类培植等农村副业机械。

2.农机分类标准

农业机械一般按用途分类。其中大部分机械是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各项作业的特殊要求而专门设计制造的,如土壤耕作机械、种植和施肥机械、植物保护机械、作物收获机械、畜牧业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另一部分农业机械则与其他行业通用,可以根据农业的特点和需要直接选用,如农用动力机械、农田排灌机械中的水泵等;或者根据农业的特点和需要把这些机械设计成农用变型,如农业运输机械中的农用汽车、挂车和农田建设机械中的土、石方机械等。

农业机械还可按所用动力及其配套方式分类。农业机械应用的动力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农业机械的行走或移动,据此可分为人力(手提、背负、胸挂和推拉)、畜力牵引、拖拉机牵引和动力自走式等类型;另一部分用于农业机械工作部件的驱动,据此可分为人力(手摇、脚踏等)驱动、畜力驱动、机电动力驱动(利用内燃机、风力机、电动机等)和拖拉机驱动等类型。在同一台农业机械上,这两部分可以使用相同的或不同的动力。按农业机械与拖拉机的配套方式,可分为牵引、悬挂和半悬挂等类型。

按照作业方式,农业机械可分为行走作业和固定作业的两大类。在行走作业的农业机械中,又有在连续行进过程中作业的连续行走式和行进与作业过程交替进行的间歇行走式两类。在固定作业的农业机械中,则有在非作业状态下可以转移作业地点的可移动式和作业地点始终固定的不可移动式两类。

按照作业地点,农业机械分为野外作业(田间、牧场和果园等)、场院作业、室内作业(厂房、机房、库房、温室和禽畜舍等)、水中或水上作业(河流、渠道、水库和水井等)、道路作业和航空作业等类型。

3.我国农机市场的现状

3.1有效供给不足,产品适应性不强

面对市场的变化,少数农机企业开始运用差别营销策略和集中营销策略,实施名牌战略,占领有效细分后的目标市场,对农机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特征做一些初步研究。目前,市场上的农机供应存在或多或少的情况:低质低价农机多,新潮名称农机多,传统小农机多,杂牌农机多,高科技农机少,实用耐用农机少,正品名牌少,性价比高的农机少;农机市场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产品不对路,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不是农民不愿购买某些农机产品,而是农民不喜欢某些产品。因此,供求脱节也是造成前几年农机市场的疲软原因之一。

3.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实际购买力有限

农民收入中,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占很大比重,农产品普遍出现卖难和价格问题,使收入呈现不稳定状态。另外,受下岗职工二次就业、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减少,农民收入增幅相对不大。而农民负担不断加重,各种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费用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另外,农民防灾、防病、防老的意识增强,对消费持十分谨慎的态度。种种原因严重阻碍了农机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

3.3市场信息不充分

市场信息不灵,一是影响农民的生产,由于农民不能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需求,因此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适销对路,使收入减少。二是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不少地区农民反映,由于不太了解农机市场信息,常常不知道买什么农机好,怎么买,如何用。条件好的农村也只是依靠电视了解一些市场信息,消费观念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一些农民有了钱也不知道如何投资。

3.4流通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在目前个体私人流通企业已成为农机流通经营的主体,个体经销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实力不强,经营分散,服务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机市场发育不健全,仍属于初级市场,市场秩序和管理比较混乱,并且农机的行业垄断、地域封锁,地方对外省优质产品进入市场层层设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机市场的健康发展。

3.5售后服务不及时

由于农机市场利润薄、维修网点少、交通条件差、通讯设施落后,造成了农机企业在售后服务、维修方面的被动。农机出了质量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增加了农民消费技术含量较高的农业机械的心理负担。而且由于有些企业认为农民对服务意识的要求不强烈,而有意怠慢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上主要是宏观现状的分析,单个企业无法根本改变它,但必须研究它,正视它,并从各方面去适应它。

4.当前我国农村对农机需求的特点

4.1潜力巨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耕地面积1亿hm2;相对农业发达国家来说,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如南方水稻的机收比例到 2005年才达到 20%。据中国消费者协会 2004年调查预测,在农机市场中仅水稻和玉米收割机今后几年将增长8~10倍。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一个相当长时期的消费热点。

4.2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國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同时,广大居民消费的范围也比城市居民广,也造成了购买力的分散。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决定了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上,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要大大的加强。

4.3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地区间消费环境的差异,除了基础设施状况不同外,更主要表现在我国平原、山区、丘陵、高原、草地、沙漠、江、河、湖、海,造成不同地形的地区即便对同一农机产品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三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加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对农机的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对农村市场不能等量齐观。这要求农机企业在开拓市场时,首先要选准目标市场,同时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4.4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一是指我国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农机产品的消费也有这种特性。二是农民消费结构的层次性,在重要商品需求方面,农民选购的次序大致为:首先是生产需要,如化肥、农药、种子、农用薄膜、农用机具等;其次是建房需要,如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然后才考虑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需要。三是农民消费观念、心理的差别,有的地区农民重物质需要,轻文化、服务需要,重积累、轻消费,有的地区则不同。

【参考文献】

[1]傅东兴,陈斌.目前我国农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3):4-5.

[2]李雄川.我国农机市场营销现状及对策[J].农机市场,2003(5):23-25.

作者:李万忠 吴铁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清电视数字电视论文下一篇:高校工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