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2022-05-0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现存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构建起一个合理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阐述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步骤以及具体指标设置及其相互关系和权重。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篇1:

浅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摘要:随着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作为政府财政公共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审计机关的重视,加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重大作用,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也成为一种必然。本文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为切入点,结合政府的绩效审计,分析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并给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财政扶贫专项资金 绩效审计

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经济基础较薄弱,贫困人口较多,消除贫困一直是国家和人民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逐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成败,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及内容

许多国家把绩效审计的目标定位在评价并改善政府项目的运作,为政府和议会提供相关信息,包括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评价以及与被审计单位及其管理和政策有关的审计建议。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一直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绩效审计三个要素,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公共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对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的3E指标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得出绩效审计结论和作出审计建议。其中经济性是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项目要以最低的投入或成本达到既定或最优目标,这是从支出或成本的节约方面来进行评价;效率性是指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是达到最佳的投入和产出比例,这是从产出或项目目标达到的对比消耗上来进行评价;效果性是指产出或者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实际效果是否和预期的效果一致,这是从完成情况的质量上评价。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同时三者也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算术比。经济性主要侧重于成本和投入,注重节约支出;效率性关注成本和产出的关系;效果性是对项目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关注的是实现程度大小。经过几十年来绩效审计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在国际和国内都有相当部分的最高审计机构或者专家学者认可绩效审计的新5E指标,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即在原有的3E指标基础上加入了环境和公平的概念。环境性是指在实施项目或者生产产出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包括正向的改善环境和负向的破坏环境以及损耗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程度;公平性是指在实施项目或者生产产出过程中要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均等机会,特别是政府服务行为更是要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确保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满足自身发展需求。

具体到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应首先确认专项资金规模,根据具体项目内容确定审计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查明扶贫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履行情况,发现扶贫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审计建议,确保政府扶贫政策有效执行,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具体包括四个目标:摸清现状、揭示问题、评价效果、提出建议。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一大批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国家对贫困地区发展越来越重视,政府投入的扶贫专项资金数额逐年上升。对扶贫专项资金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其支出状况和执行效率,在资金流通合法合规性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项目绩效审计。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脱贫为出发点,审计扶贫项目,重点关注扶贫资金项目立项审批情况和各级部门对扶贫项目的管理情况。二是以贯彻落实为重点,审计各部门执行情况并作出合理科学的评价。三是以扶贫资金走向为主线,梳理扶贫专项资金在各个环节中的使用状况。四是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分析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效率高低影响着扶贫项目的实施结果以及扶贫工作的大局。但现阶段一些审计部门没有重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相应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实施效果亦不尽如人意。从近年来审计机关开展扶贫资金审计来看,更多的还是财务收支审计,而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绩效审计项目开展得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有:目前审计仍是以财务收支审计项目为主,更多关注扶贫资金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的合法性、合规性,很少把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项目来安排实施。尽管在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会涉及到绩效,但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境性的整体分析和科学评价都不够。

(二)我国扶贫专项资金审计法律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专门性扶贫资金审计法律制度是指仅调整扶贫资金审计监督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为推动我国扶贫开发进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要求加强法制化建设,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就扶贫审计领域而言,在国家法律层面并没有专门的审计立法,国家审计署通常是依据一般性审计法律法规和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对扶贫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依据则是一般性审计法律法规、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规。

然而,我国的扶贫资金审计立法仍处于空白状态。只有一些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由于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对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的扶贫资金审计工作实践发挥着规范和指导作用,本文仍将其视为研究扶贫资金审计法律制度的基础。扶贫资金审计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2002年审计署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的《关于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做好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意见》;2004年审计署、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和中国农业银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资金审计、监督工作的意见》。这两份中央部门规范性文件对各级审计机关的扶贫资金审计工作作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我国扶贫资金审计法律制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和对扶贫资金审计权的监督两个方面:在对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方面,存在扶贫资金审计范围不够明确、扶贫资金绩效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对扶贫资金审计权的监督方面,存在扶贫资金审计机关的法律责任不明确、扶贫资金审计权缺少权力制约机制等问题。

(三)尚未建立统一的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通常只有经济绩效和管理绩效两个维度,而且在实际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工作中,大多数只对其中的经济绩效这一维度进行评价,特别是地区县市在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时,指标维度更单一,甚至一些县未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去开展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或者没有文件、文件不全面。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绩效不同于其他投资项目,不能单纯地从经济绩效这一维度去评价其使用效益,而应该从多个维度去评价,才能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中,尚未作出对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操作性的详细条款和规定,在指标体系的评价方面缺乏指导性,在评价内容方面不够科学。由于财政扶贫资金本身产生的经济绩效不大,而更多的是产生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但实际开展工作中却常常侧重于经济绩效的评价,而忽视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等评价,在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中,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普遍都存在评价内容不科学和缺乏整体性问题。

三、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建议

(一)重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

各级审计机关要认识到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作用,强化绩效审计意识。扶贫专项资金是有限的,但其承担的责任是巨大的,这就需要审计机关用监督和报告的形式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管理,提高扶贫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对扶贫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和减少腐败的必须措施。应健全绩效审计报告与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此外,应加大对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与结果的公告披露力度,农业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报告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对于被审计部门存在的问题应该明确指明,从体制、制度以及政策措施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审计的国家善治目的。

(二)完善我国扶贫专项资金审计法律制度建设

完善我国扶贫专项资金审计法律制度建设,首先,要明确扶贫资金的审计监督范围,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立法上明确扶贫资金的审计比例;二是建立其他类扶贫资金进入政府审计的程序;三是在执行中科学制定扶贫资金审计计划。其次,要健全扶贫资金绩效责任追究制度。审计机关进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扶贫资金效益的评估和报告,更为重要的是对扶贫资金效益问题的揭露和预防。要求审计机关履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职责,必须落实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法律责任,而法律责任的认定和追究也是审计机关履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不仅要明确审计机关对扶贫资金绩效问题的问责权力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责任的认定标准,还要确定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法律责任的类型。再次,要明确扶贫资金审计机关的法律责任,从立法上增强对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约束性并明确扶贫资金审计工作的法律责任主体。

(三)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的关键就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论是前期数据采集,还是后期审计程序执行,都是围绕评价指标体系而展开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审计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它为审计人员提供审计评价参考标准,使审计人员能根据实际情况与预期标准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客观合理评价,使审计信息筛选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杂乱无章变得系统规范。

由于公共财政扶贫体系机构庞大、复杂、分散,社会公众依靠自身的力量无法从事一些大型公共扶贫项目,于是委托政府相关部门代为行使公共权力来管理扶贫工作,此时就产生了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的财政扶贫委托代理关系。为了防止各级政府部门在行使代理权力时,利用信息不对称而进行逆向选择或产生道德风险的行为,私自占用、延期滞留、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扶贫资金而损害广大公众的利益,有必要建立一套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监督机制,以加强对扶贫工作和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

在建立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过程中,要保持绩效评价的严谨与客观,面对具体的绩效审计项目要因地制宜,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比性、可操作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可以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建立绩效审计评标体系,四个维度分别是经济维度、效益维度、效果维度、生态维度。每个维度可以设计两到三级指标。如项目绩效审计中,经济维度可以设计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经济性、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经济性等二级指标,其下可以设置固定资产使用率、财务费用预算节约率等三级指标来评价经济维度。对于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需要因地制宜,但是其本质都应围绕着绩效审计的目标进行。

参考文献:

[1]王代轩.关于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审计思考[J].审计月刊,2012,(12).

[2]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

[3]吕岚.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浅析[J].商业会计,2008,(21).

[4]刘家义.认真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审计研究,2010,(5).

[5]欧阳华生.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理论基础与制度变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6]戚振东,吴清华.政府绩效审计:国际演进及启示[J].会计研究 2008,(2).

作者:李鹏杰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篇2: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摘 要: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现存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构建起一个合理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阐述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步骤以及具体指标设置及其相互关系和权重。该评价体系采用通用指标(共性指标)与专用指标(个性指标)相结合,从财政专项资金的流程阶段、资金流动过程等方面设立相关指标,并从评价目标(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指标属性(定量与定性)进行分级分类设置并赋予相关权重分值,从而构建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式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关键词:国家审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当今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已成为了现代政府审计工作发展的核心和主流趋势。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且情况复杂多变,因此,绩效审计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具体体现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不明,审计不到位;绩效审计涉及层面单一,审计不健全;缺乏规范体系,审计无章可循;审计技术方法落后,未综合考虑实际情况;审计评价指标不合理,缺乏科学审计评价体系。[1-7]因此,深入研究和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我国国家审计的当务之急。

一、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问题

我国现存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在框架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出现了多重标准和不同指标的评价体系,从而无法得到规范,现有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仍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和有待改进之处。[8-12]

(一)随意性大,评价体系设置不统一

我国进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时一直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审计部门只能根据国家和各级政府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宏观管理指标或专项资金设立时的可行性报告,主观性地选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指标来评价,主观判断性非常强,有较大的随意性,使得审计结果不正确且不可靠。

(二)偏向性强,评价指标设置不完整

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逐步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但这些评价标准并不完整,带有一定的偏向性。审计评价指标中未涉及专项资金设立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未涉及决策过程合理性评价;未涉及资金分配合理性;缺失过程跟踪审计评价;未涉及政策执行方面的审计;有关效果性评价指标设置太少。

(三)适用性弱,评价指标结构不合理

指标体系结构较为单一、无层次,定量定性指标比例失调,定量评价内容相对明确且具体细化,而定性评价指标相对不足且各项指标的界定比较宽泛和笼统,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定性评价不足,准确性差。

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研究和构建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关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文献的研究,结合我国多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步骤如下。

(一)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针对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完善现有评价指标并将其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科学、统一、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公正性与效率性原则

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具有公平性,对于各个领域的不同项目需要综合考虑其重要程度、社会影响程度以及社会效益,在公平公正情况下进行设立和分配,确保各领域项目能可持续开展。

2.“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合一原则

绩效审计的核心是对项目的3E(Economic-经济性,Efficient-效率性,Effective-效果性)进行审计,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行评价时,要始终贯彻这三个目标,不能顾此失彼,需要针对这三个目标分别设置合适的指标,使评价体系全面、有效、科学。

3. 通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涉及众多领域,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具有多样性,每一类支出都有其特殊性和需要重点关注的效益。因此,在设置评价指标时要考虑评价指标的通用性和兼容性,扩大指标使用的范围,同时,还要关注个别个性指标的针对性设置。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

定性指标是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各方面效益作出定性分析,而定量指标一般为财务性指标,作为客观依据判断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因此,仅有细化的定量指标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定性指标,将非财务数据与财务数据放在一起作出定性分析。

5.评价指标实际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设定标准越细化,评价结果也会更加准确,但要注意这些评价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有些数据和结果操作性不强,获取存在难度,或是获取成本高,很难在实际应用中有效发挥作用。

(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步骤

1.充分分析和理解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三大根本性目标

对于经济性审计的评价在于确定是否已经将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在了最低水平,这主要由投入要素的成本来确定。对于效率性审计的评价在于对各种类型资源的使用效率的评价,审计是否已经将人力资源、财力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考虑在内,并对此作出评价,这需要关注投入产出之间的关系。效果性审计的评价则在于关注被审计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项目所取得的成绩是否达到了一开始所预期的目标,评价指标设置时应该充分将项目的产出、中期结果和终期影响与设立项目之初预定的目标进行对比;效果性审计还可以分出两个标准:环境性(Environment)和公平性(Equitable),即关注并评价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在生态环境效益和合理分配方面做得如何。因此,也就是绩效评价目标由3E(Economic-經济性,Efficient-效率性,Effective-效果性)可拓展为5E(Economic-经济性,Efficient-效率性,Effective-效果性,Environment-环境性,Equitable-公平性)

2.充分考虑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转流程和各个环节

在财政项目的设立过程、立项过程、运作过程以及完成过程四个阶段分别设置评价指标,与此同时,对每一个阶段都有重点地从上述五个绩效目标5E角度来设置评价指标。在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的运动过程构建思路设置评价指标过程中,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充分考虑进去,充分综合利用财务数据和一些非财务数据作为评价依据。

3.充分遵循兼容性和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在设置评价指标时需要针对“专项”这一重点,分别设置适用性较强、使用范围较广的通用指标和具有强烈针对性和更细化的个性指标。设置共性通用指标也需要按照整个财政专项资金流动过程来划分。在项目之初,即专项资金的设立阶段和立项阶段,应该主要侧重审计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经济性;在专项资金项目运作过程中,侧重于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建设效率的审计,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不断跟进来自被审项目相关人员的反馈,及时更新审计结果并作出评价;在专项资金项目的完成阶段注重对项目运行效果(包括环境性在内)进行审计评价。而对于自始至终贯穿的财政资金项目的管理活动,在经济性目标上进行评价指标设置。

4.全方位地考虑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层次性

从抽象到具体,从宏观到微观,从概括到细化,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提供不同的评价依据,反映在整个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过程不同层面的具体问题。

(三)评价指标设置与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步骤并参考现有审计绩效评价指标,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作出如下具体设置示范。

1.通用评价指标体系

按财政专项资金流动过程,围绕五大绩效目标设置绩效审计的通用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

2.基本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财政专项资金流动过程,结合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设置含有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具体见表2。

3.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

充分结合财政专项资金的“专项”特点,为不同项目设置通用指标和分类指标并且针对性地设置指标权重,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兼顾性的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详细见表3。

在构建好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列出所有绩效评价指标,根据实际情况,去除不可操作性指标,进一步增设个性指标,需要注意环境性的审计和公平性的审计以及它们各自的评价权重;要特别关注财政专项资金申报立项过程审计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充分性、合理性以及跟踪审计过程的评价指标的设置充分性;需要随时随地关注时代变化下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技术,以便及时而有效地运用到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设置中去。

三、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解决了目前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准确、实用,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审计力度更大,审计结果更加有力,审计效果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 王志刚. 地方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研究[J]. 北京社会科学,2013(2):103-107.

[2] 姜海波. 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与难点分析[J]. 审计广角,2015(4):41-44.

[3] 陈少强. 财政专项资金改革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财报,2014(5):03-10.

[4] 覃易寒.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现状与改进[J]. 宏观经济观察,2010(8):31-32.

[5] 王会金. 国外政府绩效审计评析与我国绩效审计战略 [J]. 会计研究,2010(5):75-82

[6] 刘爱松. 系统导向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逻辑解析 [J]. 审计与鉴证业务,2011(7):93-95.

[7] 刘凯. 政府绩效审计创新与发展途径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5):87-89.

[8] 尹淑平,吴立权. 论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J]. 财会月刊,2011(5):39-41.

[9] Shujian Zhang,Jun Zhang,Shiyi Chen. Assessment of local finance performance in China when undersirable fiscal phenomena are taken into account[J]. China&World Economy 2012,20(6):82-101.

[10] 罗红华.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问题与对策[J]. 广西教育学院学 2015(2):170-182.

[11] 周亚荣,廖洪. 政府部门绩效审计评价_基于预算的视角[J]. 经济管理,2007(22):69-73.

[12] 房伟. 论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J]. 财经纵览,2015(4):137.

Key words: government audit; special fiscal funds; performance audit; evaluation system

責任编辑 晓 潭

作者:戴天婵

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论文 篇3:

ABC管理法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的应用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已成为我国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其审计方法自然就成为目前受关注的重点。ABC管理法作为被企业广泛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由于其原理的适用性,同样也适用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一、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的涵义界定及特点分析

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是政府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财政专项资金为对象的一种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履行其职责时,财政专项资金配置与使用的经济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活动的效率性、财政专项资金目标完成的效果性,进行的独立性经济监督并提出改进措施的活动。结合我国的国情及审计实践情况,我们认为,可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定义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和人员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内容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以确定其是否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实现的手段和方式方法是否经济,效率、使用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寻求改进途径,帮助其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改善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效益的方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才能满足现代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需要。在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时,往往会涉及多个行业及其每个行业的多个方面,因而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具有跨学科并且审计链较长的特性。所以,在审计方法上,单纯的定量或定性审计已不能满足审计目标的要求,直接衡量的方法已经无法进行准确权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审计方式越来越重要。

2。审计方法复杂多样,在利用传统财务审计方法的基础上与其他学科方法逐渐融合。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仍然属于审计的一种。因此,目前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方法同样适用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同时针对不同的情况,综合多学科、多领域的技术和方法,依靠计算机、环境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运用数量化的统计、计量,并结合专业判断进行分析。因此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具复杂多样,不仅包括审阅法、调查法、观察法、询问法,还包括统计分析法、图表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特点,又可将企业管理的方法运用到绩效审计中,如价值链法、ABC管理法等。

3。各种方法的使用都不是孤立的,审计中往往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运用的方法很多,传统的审计方法如审阅法、调查法、观察法、询问法等,依然适用于绩效审计,除此之外,像价值链法、ABC管理法、统计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审计方法。这些方法交错使用,往往一个审计项目中要同时用到多种审计方法。

二、ABC管理法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的应用思路

ABC管理法也称主次因素分析法,是根据事物的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排列和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清重点与一般,从而有区别地采取管理方式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该方法把研究的问题分为A、B、C三类,累计频率在0—80%之间的问题为A类问题,即主要问题,进行重点管理与分析;累计频率在80—90%之间的问题为B类问题,即次要问题,作为次重点管理与分析;其余累计频率在90—100%之间的问题为C类问题,即一般问题,按照常规适当加强管理与分析。ABC管理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原理也同样适用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1。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涉及民生问题、社会就业问题以及广大公民的基本权益问题,决定了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多、范围广、涉及面复杂。不仅包括所有财政专项资金从预算到完成财政收入、支出的整个过程,还包括资金组织形式、支出方式的经济性、效率性及其结果。如果要对每项财政专项资金都进行绩效审计,从目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来说是不可行的,所以说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不能面面俱到,要把握住审计重点,在保证审计成果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实践中应采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与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做好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审计和资金支出使用的审计。

2。应用ABC管理法的基本原理,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应做到“全面考察,突出重点”。结合绩效审计的“3E”标准,既应考虑全面反映对财政专项资金运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考察和评价,又应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审计类别的内容,把握和评价不同的审计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下面以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支出进行绩效审计为例,介绍ABC管理法的运用。根据使用支出的内容,按ABC管理法先对其进行分类,再根据类别的重要性确定审计的重点。具体步骤如下:①在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一般包括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科研支出、教育支出、农业支出、环保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卫生文化与体育支出、公检法经费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等的基础上,获取各项目支出的数据,编制分类统计表。②将以上表中的支出金额和发生次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计算出各项目占全部支出总额的比重,并从大到小进行排列。③根据以上结果分别以各项目支出发生的次数和各项目占的比重为频数,并计算出累计频率,从大到小排序。④以频数和累计频率为纵坐标,以各项目名称为横坐标绘制ABC排列图,在纵坐标上按频数和累计频率0—100%标出相应的刻度和数值,横坐标上按频数大小顺序标出各支出项目的名称。⑤从坐标原点开始把以上图形中的各点用曲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ABC曲线,这样就可根据累计频率划分出支出项目的A、B、C三类。⑥在A、B、C三类确定的基础上,也就确定了财政专项资金支出中的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项目,从而将审计的重点放到关键的主要问题上。同样,在每类支出项目中,对之进行绩效审计时,也可以按照类似的原理和步骤,把该项目的具体内容分成A、B、C三类来确定审计的重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ABC管理法在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的作用

1。有助于树立科学管理、科学审计的理念,确立绩效审计的工作重点。专项资金体现了政府经济政策的取向和重点,在审计工作中通过对ABC管理法的运用,能将种类繁多内容复杂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项目科学分类,进而能科学管理,抓住审计的重点,把主要工作精力集中到重要的A类业务,突出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效果,明确审计的重点。

2。有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效能。根据ABC管理法确定审计的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业务后,审计人员就能根据项目的重要性,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制定有效的审计方案,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最重要的业务中,从而提高绩效审计的工作效率和社会的满意度,落实政府经济政策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有利于被审计单位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维护纳税人的权益和社会稳定。

四、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运用ABC管理法的注意之点

1。在划分A、B、C三类业务时,不仅要注意某项业务涉及资金量的大小,也要关注业务涉及面的大小。财政专项资金通常已事先根据各级部门或单位的申报做了相关预算,因此在预算环节根据ABC管理法确定三类业务时,某类业务资金量大自然是关注的重点,但如果某类业务资金量小而涉及的面大,以致这类总体业务的累计资金量也较大,自然也成为我们考虑的重点。在资金管理和使用环节,我们也可以按照类似的思路进行确定。

2。处理好A、B、C三类业务之间的关系。ABC三类业务的确定也就是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业务的确定。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中除了区分这三类业务,还应重视这三类业务关系的处理。要保证重点业务或项目的审计,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此类业务的不当处理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次要问题和一般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它们虽然不会影响大局,但也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重视A类重点的同时,也要兼顾B类和C类业务,注重所有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和使用的平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本文为广东白云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法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BYKY20107]

(作者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作者:汤孟飞 李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司财务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幼儿电教语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