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2023-04-07

由于报告格式复杂,内容要求简要明确,很多人对写作报告,甚是感到苦恼。非常需要一份正确的报告格式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报告

武川县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畜牧业是我县的一项基础产业,是农民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以种草养畜为突破口,以科学改良为手段,以有效的免疫防疫为保障,以扩张总量、提高质量、增强效益、集约化经营为目的,全力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建成肉羊养殖示范场56个,纯种繁育户13户,示范大户511户,小尾寒羊中心养殖户203户,大型肉羊舍饲育肥场2处,中型育肥场3处,大型小尾寒羊纯种繁育场1个,建成小畜人工授精站21处,累计完成改良配种79.3万只,示范带动了全县肉羊业的发展。

在大抓养羊业的同时,2008年还发展了特种养殖业。建成年出栏5000只生态肉杂鸡林地散养场4个,建成饲养能繁母猪30只以上且配套齐全的高标准养猪示范场4个,建成银狐繁育中心并发展养狐大户5户。

今年,按照《2009年全县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大力开展了生态畜牧业项目建设。在上秃亥乡续建一处舍饲示范养殖小尾寒羊纯种繁育场,现已建成,建有标准化暖棚圈面积达到3000㎡以上,饲养优质纯种小尾寒羊基础母羊1100只,年培育出栏种羊及育肥羊5000只以上,建成青贮窖500m³,有贮草棚、饲草料加工车间及加工机具,有人工授精室及配种器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万元以上。

在哈乐镇新建万博源大型肉羊养殖示范场一处,该场实行完全舍饲,建有标准化暖棚舍3000㎡以上,饲养基础母羊300只,贮草棚、饲草料加工车间及加工机具等配套设施齐全,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万元以上。

续建了四海通、九龙泉两个大型肉羊养殖示范场,建有标准化暖棚舍2000㎡以上,饲养基础母羊500多只,年出栏育肥羊3000多只,建有青贮窖200 m³,配套设施完善,布局合理,饲养科学,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多万元。

在上秃亥乡良群繁育场东面建寒羊养殖小区一处,12个单元,现正在建设中。

建成小畜人工授精站10处,目前已完成人工授精8.5万只。

引进优质种公绵羊510只,种公山羊80只。

县种羊场胚胎移植已完成200只。

上秃亥乡西后水泉村2:2:5试点工程已按县批方案执行,建起羊舍26户,购基础母羊资金已到位。

老促会“一村一品”建设项目,养羊项目7个,养鸡项目5个,养猪项目2个,现正在验收中。

二、存在的问题

1、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比较落后。近几年,我县加大了对肉羊养殖为主的示范场、育肥场、养殖大户的扶持力度,对我县畜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但是大多数养殖户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多数养殖户管理粗放,不同品种、不同年龄段的羊,基础母羊

和育肥羊都混群饲养,靠山养畜的观念根深蒂固,重数量、轻质量、低投入的经营模式难以改变,思想认识滞后,科学养畜推行缓慢。

2、畜草矛盾突出,生态破坏严重。由于超载过牧和近几年连续的旱灾,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草场退化较快,禁牧政策实施以来,县森林公安、乡护林大队和林场对偷牧行为不断进行处罚,但是成效不明显,除一些生态项目区和有林地得到保护外,其余草坡草地破坏比较严重。同时,政府在种草方面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大部分养殖户种草积极性不高,种草规模小,加上没有有效利用退耕地还林还草地,饲草与养殖数量失调,畜草矛盾日益突出。

3、品种改良程度低,养殖成本大。目前,我县肉羊养殖品种混杂,种群质量差,基础母畜还比较落后,优良母畜更新慢。由于优质种公羊价格较高,养殖户对良种公畜心存疑虑,不敢轻易投入,主动购买的少。人工授精是畜种改良的一项有效途径,但是养殖户对人工授精的认识不高,此项工作推行有一定难度。目前肉羊养殖的人工投入大,养殖周期长,出栏慢,效益低。

4、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自然环境和气侯条件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防灾、抗灾能力是确保畜牧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县灾害频发,干旱、风雪尤为严重,每年因灾死亡牲畜数量很大,尤其是今年旱情严重,饲草短缺,牲畜体质弱,如何确保牲畜安全越冬已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5、企业加工能力不足,生产链条短。目前,我县还没有真正的肉羊加工企业,只有几家小型屠宰场,其产品主要是以出售整羊为主,深加工落后,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产品的高附加值,不具备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生态畜牧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夯实发展的思想基础。我县经济还比较落后,群众传统思想观念较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商品意识淡薄,粗放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科学养畜、建设养畜已成为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需要切实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观念,要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重点扶持等多种方式,帮助和引导农民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畜牧业转变,向科技要效益、从生态出效益,摆正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牧业转型。一是要不断优化养殖业结构,调整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进行规划,重点发展以肉羊养殖为主的“育肥羊工程”和“良种繁育工程”,扶持中小型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建设,加大棚圈建设力度,利用好原有的棚圈设施,要引导农民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按照结构合理、经济实惠的原则,把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好,走舍饲、半舍饲的集约化经营之路。二是要坚持以草定畜,着力发展草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县人均耕地多的优势,鼓励和扶持农民大力种草,

把种草作为一种农业产业来发展,要积极推广农作物秸杆科学调制技术,引导农民运用“两贮一化”技术,提高饲草适口性和营养成份。要协助企业、养殖大户搞好种草订单,推动草产业发展。要有效利用好我县的退耕地、还草地种植多年生牧草,使牲畜饲养量与种草量比例协调,彻底解决畜草矛盾,理顺农牧关系。

3、认真执行禁牧政策,推动畜牧业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县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就是放牧行为还在继续,生态是一边在建设一边又在破坏,禁牧工作存在着重处罚、轻管理的现象。因此必须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局面,要树立不破坏就是保护的意识,严格执行禁牧政策,加大生态管护力度,形成生态畜牧业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监管和处罚资金的管理使用。对于有放牧条件的地方,应适当采取围封放牧和轮封轮牧的措施,同时必须要限定载畜量,并在春季设定休牧期,使草坡草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

4.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要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施“良种繁育工程”,积极引进区内外优良种畜,对现有牲畜进行改良,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培养以良种繁育为主的专业村、户的建设。坚持扶优扶强的原则,实行以户养为主,适度规模,分片推进,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管理科学、品质优良的良种繁育户,提高畜产品质量,推进畜种改良。二是要抓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要进一步完善畜禽疫病监测、诊断、报告等制度,强化对饲养、流通、屠宰等环

节的防疫检疫工作,防止畜禽疫病的发生。同时要加强防疫队伍建设,提高防疫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建议在每个村设立一个疫病监测信息员,搞好疫病防控工作。三是要抓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加强对畜牧业运行状况的监测,搞好畜牧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宣传,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生产,防止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加强对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强养殖技能,培育新型农民。

5、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建设。要把生态畜牧业建设放到全县整体工作中来安排,把生态畜牧业发展与我县实施“三个百万工程”结合起来,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结合起来。要依据各乡镇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进行合理布局。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积极引进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注重扶持畜产品初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特色养殖基地建设,状大基地规模。逐步形成畜牧业“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一体化稳定合理的连接机制。

第二篇:“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赣州市辖1区2市15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0万,其中农业人口665万。赣州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俗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以水稻、脐橙、烟叶、生猪等为主要产业的农业大市。结合赣州山多地少的实际,自80年代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猪-沼-果”兴果富民战略,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农户养猪、建沼气池、果园开发的模式,这个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赣州推广的“猪-沼-果”工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沼气建设从单一追求能源效益发展到以沼气为纽带,集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一体的工程模式,促进了新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为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生态,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部称之为“赣南模式”,列为全国两大生态农业类型和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委的专家对“猪-沼-果”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一、主要成效

近20年来,我市沼气池的发展,基本上每年以新增2~10万个的速度推进,仅2009年,全市新建成户用沼气池约2.5万户,改造和维修老病池3万多个,牧畜小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敬老院等沼气工程建设新建有494处,截止至2009年底,全市建户用沼气池累计达50万个。2009年,我市还培植沼肥综合利用示范户21万户,推广沼肥种植脐橙、水稻、蔬菜、花卉、烟叶等农作物面积600多万亩(沼肥施果100万亩、沼液浸种播种面积20万亩、沼肥养鱼1.5万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猪-沼-果(菜、鱼、花、茶、瓜、稻)”为主的特色模式齐发展的能源高效生态农业格局,为我市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运用“猪-沼-果”模式,降低了开发果园的生产成本,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生猪生产发展,给农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开发面积约30亩的果园,每亩地种植脐橙40株计1200株,每亩需投入6000元计成本18万元;同样的果园如果建1个沼气池,实施“猪-沼-果”综合利用,一般需养50头猪,能基本保证果园肥料,可减少投资成本9万元,除养猪收入外可增加收入20%;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点上,多数农村户建起了沼气池,一户农户建一个池,养10头猪,种2亩菜,每年可增加养猪、种菜等经济收入2000多元,年节约薪柴、肥料、农药等支出1000多元。截止2009年,赣南果园总面积计200多万亩,已建沼气池并实行了综合利用的果园约1万多个。我市通过实施“猪-沼-果”工程,农民每年人均增收约3000元。

2、更新了农民观念,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了沼气池的农民(果农)主动参加政府组织的“猪-沼-果”新农民培训,2009年举办新农民培训班约100期,培训新农民约52万人。农业实用技术素质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我市不少农民既掌握了生猪、沼气、果业等生产知识,又懂得采用先进技术,讲究系统管理、规模经营的方法;既学会种养结合、规避风险的生产模式,又熟悉运用生态学、生物学以及现代农艺成果,改造传统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以章贡区2004年为例,生猪出栏13.9万头、发展商品蔬菜5.7万亩、果业面积2.41万亩,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800元,形成了沼气发展兴产业、产业提升促沼气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3、改善了卫生条件,村容村貌更为整洁。农民建上沼气后,综合改水、改厕、改厨、改院、改栏,建压水井或安装自来水,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建平板式瓷砖灶台,猪栏地面硬化,庭院美化、绿化、净化,人畜禽粪便自流沼气池发酵,大部分寄生虫和病菌得到及时杀灭,“脏、乱、差”状况得以改善,农村的“三大堆”(柴堆、粪堆、土堆)得到有效整治,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减少了疾病传染,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4、改进了生活方式,农村乡风更加文明。通过发展沼气,一批农村妇女从砍柴刈草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时间、精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双学双比”的参与者、精神文明的宣传员,自觉地营造着“学技术、勤致富、争先进、促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由于做饭烧沼气,不少农村也象城市一样,告别了烟薰火燎的历史,户户窗明几净。滥砍乱伐引发的纠纷少了,社会治安好了,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章贡区湖边镇湖边村400余户农户,基本上家家使用清洁沼气能源,部分有条件的农户安装了沼气热水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猪-沼-果”工程是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业。我市重点抓好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咨询活动等形式,宣传了兴办沼气、实施“猪-沼-果”工程的优越性,邀请领导出席会议、参观现场,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市里连续印发了多个专门文件,出台了建“三结合”沼气池免征30平方米土地占用费、简化办证手续、建果园税费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同时,每建一个沼气池,政府补助800~150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跟群众仔细算好经济效益账,争取了大部分群众的积极参与,使“猪-沼-果”模式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同。

(二)科技创新驱动。在实践中,我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致力于提高沼气池工程质量,在国标沼气池技术基础上,合理地改善沼气池型,创造了强回流沼气池、康乐型沼气池等池型,严格实行沼气池与猪舍、厕所“三结合”,解决了进出料、回流搅拌和厕所冲水难的问题。在沼气池施工安装上,严格质量标准,积极推广应用盒式压力表、电子点火沼气炉等产品,提高了沼气池的布局水平、配件档次及其使用效益。组织开展技术研究,搞好沼肥综合利用,逐步转变思路,将重点转向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先后开展了“猪-沼-果”模式的研究与开发、“猪-沼-果” 高效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利用等多项技术试验,获得了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部门协作联动。各地均成立领导小组,协调“猪-沼-果”工程建设工作。如团市委号召全市青年实施“111”工程,即每个县团委、乡团委、团员分别抓好一个“猪-沼-果”工程示范乡、村和户;各级妇联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培训,把“猪-沼-果”工程列为“双学双比”活动内容;各部门在抓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注重安排沼气建设内容,增加投入,努力帮助解决沼气建设资金问题;各级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一定贷款资金,积极投向“猪-沼-果”工程建设。此外,还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立项支持,实施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沼气扶贫工程和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四)示范典型带动。90年代以来,我市要求有关县(市、区)领导分别用1~2年时间,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用2~3年时间,各抓好一个“猪-沼-果”“121”工程达标村(户建一口池、人平年出栏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还组织有关单位出资、出物、出技术,选派蹲点干部,一定三年不变,集中抓好了一批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早在2001年,我市各县(市、区)能源办还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按《户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南方模式设计施工与使用规范》的要求,打造了“猪-沼-果”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村18个。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建立了一大批质量标准高、使用效果好的重点示范村。

(五)优质服务促动。长期以来,我市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将乡镇农村环保能源站纳入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行“三定”,使机构得到了稳定和加强。当前,我市各级成立了有关工作机构,配备专干,强化力量。宁都、于都、上犹等县还帮助村级成立农民沼气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设立沼气配件门市部,推行建池档案卡制度和建池“四包”责任制,实行跟踪服务,为农村沼气建设提供了便利。注重强化生猪生产服务,加强技术指导,减免有关税费,认真落实了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服务脐橙销售上,通过市场分析座谈和举办脐橙节等形式,争取了14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用于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卫视等媒体广告,有力地服务了脐橙营销。

(六)人大监督推动。200

4、2009年,人大审议《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时,先后增加了“猪-沼-果”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容。2007年,人大机关主抓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点,重点推广了“猪-沼-菜”模式,沼气在建设点上的广泛运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08年组织代表视察脐橙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视察意见,加快出台了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销集网点、加大脐橙营销宣传力度等措施。同年,还开展了生猪产业调研,提出了“适度规模、防止污染、保护土猪、完善体系”等科学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好效果。2010年,组织专家调研,实地踏看,交流座谈,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向有关部门反馈了建设性意见,有力地推动“猪-沼-果”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从我市的实践看,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主要有以下情况和问题。

1、新技术推广进展较缓慢。以秸秆菌剂产沼气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为例,实践证明是好的,农户又是迫切需要的,但是推广应用与现实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2、沼气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沼气服务还跟不上,沼气池后续管理滞后,年报废池数有所增加。

3、“猪-沼-果”模式的实施,避免了小规模生猪养殖产生的环境污染,却难于防止大规模生猪养殖猪排泄物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周边水源、土壤造成的环境污染。

4、果业发展存在生产管理枝术标准不统

一、“一树下”等低层次销售多、龙头加工企业少等问题。

四、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推广农村使用沼气,实现生态还田(林、果),最大限度避免污染环境。稳步增加农村户用沼气池,改造老旧病池,加快“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栏)步伐。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全面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和乡村污水治理,努力争取大中型沼气工程、国家村庄清洁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沼气工程、敬老院沼气建设等项目。引导农户积极建小型秸秆产沼气集中供气沼气池,努力实施一批联户和养殖小区工程项目,以争取中央投资,用于建设小型秸秆产沼气集中供气沼气示范工程。

(二)继续推广秸秆产沼气新技术,达到25%的普及率,基本解决沼气池发酵原料缺乏停用的问题。

(三)加快完善农村沼气和果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沼气的日常管理,发挥沼气池的系统功能;开展沼液浸种、喂猪、种菜、种茶,沼渣种果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宣传和运用;加强沼气安全管理使用,排查事故隐患,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着力培植果业龙头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果品升值。

(四)继续抓好农村能源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技术队伍的管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做到全市各乡镇都有农民技术员,以保证我市的农村能源工作越做越好。 (作者单位: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第三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常山县农业局

一、“十一五”时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创建,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着力强化农业公共服务,农业生产在遭灾害性天气和市场大幅波动情况下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4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18元,“十一五”农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农业结构布局逐步优化。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复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8万吨。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产品品质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80%。菜篮子产品丰富,特色优势产品开发强劲,农产品市场供给平稳。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认证40个,基地面积达13.63万亩。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产业延伸和多功能开发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发展平台初步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技推广机制不断健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日益紧密,农作制度不断创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农民信箱网络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注册用户达2.4万,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5.3万亩,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34.8%。

(三)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成长,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全县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83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73家,县级103家。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猛,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14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市级34家,产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有序推进,农企互动机制逐步构建,利益联接关系日趋紧密,现有产业经营组织493个。农业社会

化服务组织发育良好,农机作业、统一植保等专业化服务水平提高。

(四)农业发展空间有效拓展。外向型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开拓有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农副产品自营出口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自营出口额达2565.24万美元,较“十五”期间翻两番。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势头良好,成为农产品基地开发、加工增值和品牌营销的新生力量。“十一五”期间,工商资本累计投资农业1.5亿元。

(五)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基本农田保护加强,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农产品基地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全县累计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设施化生产技术应用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大为改善。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6.69万千瓦,粮食耕种收机械化率达46.7%,比2005年上升15.2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统防统治、废弃物沼气治理等技术应用扩大,病虫统防统治面积4.12万亩,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容积13000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50%。

(六)农业发展活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农投入明显加大,农业补贴、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有效调动。农业产业化、合作化经营进程加快,农企互动更加活跃,农业获利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6.11亿元,比“十五”期末增1.24亿元,年均增长3.4%。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31.47%,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十五”期末增3449元,年均增长12.5%。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思路与2011年工作措施

“十二五”时期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面贯彻“工业立县、绿色发展”战略,以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目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农业“两区三园”为主平台,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的要求,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经营集约、功能多元、发展持续的现代农业。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县农业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大宗农产品有效供应。积极培育粮食、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推进粮食生产专业化服务。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稳产增产、节本增效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粮食复种面积保持在2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以上。实施蔬菜品质提升工程,进一步开发山地蔬菜、设施蔬菜、反季节蔬菜。继续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和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推广畜禽良种,发展特种养殖,创建柚园“虫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3个。

(二)强力推进“两区三园”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严格“两区”规划实施,完善运行机制,努力争取县内各方力量的支持,综合应用各级财政政策,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项目落实和监督检查,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包装推介,集中力量开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全年完成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大农业招商,谋划推进常山胡柚、食用菌科技文化博览园规划建设。

(三)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施一批生态循环项目,建立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统防统治,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实施病虫统防统治4.6万亩。坚持农机农艺结合,以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为重点,改善农业装备和生产条件。力争全县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00亩。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规模养殖场排泄物95%以上实现农牧结合、资源化利用。

(四)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执法,严格农资市场和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管,不断规范农资市场秩序。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强化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流通检疫,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病。围绕“两区”扩大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全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个以上。

(五)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力争全

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5万亩。加大现代主体培育力度,着力扶持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0家,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活力。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加强村级“三资”委托代理中心建设,建成15个乡镇村级“三资”监管网络。推进农民负担综合治理,继续加强向村级组织收费及村级组织向农民收费的监管,确保不发生因农民负担引发的恶性案件和重大群体性事件,组织30个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申报并实施。

(六)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技力量的调配、培养,采取“农技人员+项目(基地)+农户”、“农技人员+示范户+农户”等农技推广新模式,完善农技人员“三个一”(基地、项目、论文)、包干乡镇推广农业技术等“手把手”、“面对面”的科技推广制度。发挥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功能,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展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创新,推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新型农作制度的推广普及。大力发展生产性专业化服务,积极推进工厂育苗、机插机收、沼液配送等统一服务,提高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

三、2011年农业十项重点工作

1、稳定粮食生产,新建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复种面积20万亩,总产量达8万吨。

2、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进度要求建设1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2个主导产业示范区和4个特色农业精品园。加大农业招商,谋划推进常山胡柚、食用菌科技文化博览园规划建设。

3、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实施一批生态循环项目,建立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示范企业。

4、加大现代农业主体培育力度,加强农业招商和项目推介,做好宣传、考核、督促工作。培育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10家。

5、健全“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农技推广责任,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植物疫病。

6、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建成15个乡镇村级“三资”监管网络。

7、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做好常山胡柚申报驰名商标及品牌宣传管理工作,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个以上。

8、加快蔬菜瓜果、畜禽等新主导产业培育,推进胡柚、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农产品加工与出口,胡柚深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

9、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新增耕地流转面积0.5万亩。

10、实施蔬菜品质提升工程,推广畜禽良种,发展特色养殖,创建柚园“虫草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3个以上。

第四篇:生态农业基本情况总结

***镇作为**区最偏远的山区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思想观念及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制约了山区经济发展。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多次组织班子成员和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找差距寻出路,谋求突破,提出了“思想僵化山长草,思想解放山长宝”的发展理念,形成了“环境立镇、产业兴镇、生态富镇”“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生态特色农业为主攻方向,切实推进有机农业建设。全镇人均纯收入由****多元提高到现在的****多元,把“穷山恶水”的“包袱”变成了“富民强镇”的“财富”。

山区农业要发展,单纯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已是没有出路。***镇地处山地,小环境气候明显,适于发展林果等生态特色产业。为此,我们聘请专家制定发展规划,在改造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以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为平台,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增加了土地的产出效益。目前,全镇已合理流转土地*****余亩,参与土地流转农民****余户,租地农民达****余人,通过流转土地农民人均年增收****元左右。全镇形成了包含金银花、绿茶、黑五类、板栗、食用菌在内的*个科技种植示范园,*万亩环**、**有机农业生产带。桔梗、绿茶、板栗、金银花、山楂、黑色食品等**个品种取得国家有机认证证书或有机转化证书。桔梗种植基地、有机板栗种植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园,“***桔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以***为主产区的“**金银花”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同时,通过引进资本进山、技术进山,积极推进有机农产品聚集区建设,在大豆蛋白生产加工、桔梗加工,金银花种植和加工、有机茶种植加工等重点领域成效显着。全镇形成了以山东**、山东**、**茶场、淄博***和淄博黑五类等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全镇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有**家,其中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家,省级龙头企业*家,市级龙头企业*家,区级龙头企业*家。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带领党员干部创新党建工作方式,丰富党建工作载体,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建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一城六镇二十个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要求,本着“城乡统筹,组织先行”的原则,先后组建了*个社区党总支、*个村企联合党支部、*个产业联合党支部、*个地域联合党支部;通过联合党支部,将农民、企业、村紧紧地联系起来,初步实现了村企共建、村企联合开发,在探索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加快城镇化,以城镇化推进产业化”的“双轮驱动”农村党建新模式。

第五篇: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丰富农业内容,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48个各类生态观光农业场所,去年接待游客31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我市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

1.基础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我市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2.5%,其中1000亩以上的大中型湖泊有89个;丘陵山地植被丰富,30万亩山地,植被履盖率100%。依托山水紧依的独特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

2.功能类型多样。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观光型,如虞山、穹隆山森林公园等;以采摘垂钓为主的农事参与型,如东山、西山果茶区、双山岛垂钓中心等;以人文历史、革命传统、农业“四新”技术展示为主的科普教育型,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以名特优农产品品尝为主的美食餐饮型,如巴城阳澄湖大闸蟹碧玉主题公园等;以江南水乡、农家风俗体验为主的乡村度假型,如三山岛农家乐园等。

3.投资主体多元。由90年代以政府投资建设森林公园为主,逐步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资、外资等多元投入格局。已统计的各类观光农业园中,国有投资为主的占27%、集体投资为主的占10%、民资投入的占49%、外资投入的占14%,民资和外资已成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的主体。

(二)

尽管我市生态观光农业起步较早,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除了几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外,大部分园区建成规模只有300亩左右,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在数量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也不相适应;发展不平衡、特色不明显,少数地方意识不强,开发力度不大,已经建成的园区相当部分集中在比较单一的垂钓、餐饮项目上;配套设施不完善,开发管理跟不上,园区内的道路交通、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营销、接待等管理服务不完备。

(三)

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核心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资源环境,结合农林渔等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在农业与旅游的结合点上做文章,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为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活提供机会。她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依托已建成的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结合水产、畜牧、果茶等产业新兴领域的发展,科学制订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丰富功能结构,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和开发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00亿元。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1.保护。把保护放在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强森林、水、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注重历史人文景观、“鱼米之乡”民俗文化的保存,重视苏州精耕细作、特色农业的保留。

2.提高。把提高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营造“春花、夏荫、秋色、冬景”等各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提高资源质量;通过改善园区内外的交通条件和接待服务设施的条件,使游客能进、能游、能休,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培训,使游客尽兴而来,满意而归,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3.开发。把开发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途径,搞好各种资源的挖掘和深层次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的生态自然条件,挖掘和利用珍稀树种,名优水产、特色花果,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遗迹资源,自然山水等资源,加快建设,扩大规模,增加总量。尤其要重视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提高生态观光农业的文化品位。

(四)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高度重视,落实措施,加快推进。

1.坚持科学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集中规划,分步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园区硬件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坚持围绕自然资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强化功能开发,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优化功能定位,避免结构雷同,实施错位竞争。

2.加快机制创新。按照投资方式多元化,经营模式市场化,管理方式企业化的原则,通过创新投入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各类资本共同投资开发;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做到职能明确,运转协调,灵活高效;创新服务机制,制订完善建设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观光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机制,把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最活跃的经济“单元”。

3.大力招商引资。在农业招商引资中,把生态观光农业项目作为重点,加强项目整合,加大宣传推介,认真组织开展境内外招商、促销活动,拓展招商渠道,努力吸引境内外资本向生态观光农业聚集,增强开发实力。 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4.加强政策扶持。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是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有效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政策扶持。农林部门主要是了解掌握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动态,加强分类指导,搞好跟踪服务。旅游部门重点是做好规划指导,积极把生态观光农业纳入旅游项目之中。财政、工商、国土、水利、供电、税务、金融等部门主要为生态观光农业在资金、登记、用地、用水、用电、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服务,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死亡病例讨论管理制度下一篇: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