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强化过程性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2022-09-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 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出现了质的改变, 随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逐渐变为现实。众所周知, 人民素质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教育, 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教育。

高等教育固然重要,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伴随着大众化趋势的推进, 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如何在落实“量”的提升的同时实现“质”的增长成为了很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又一新生问题。

为此, 本文准备以强化过程性教学为切入点, 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问题。

一、当前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效果是衡量学校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教学效果不好, 很难培育出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尽管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数量不断攀升, 一定程度上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 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这些人员无论是学识还是能力等都与我们的教育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作为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反思发现, 这其中除了个人原因外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 生源水平相对下滑。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教育资源逐渐走向公平。但伴随扩招也带来了另一些问题, 就是生源质量的下滑, 使得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 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也出现滑坡。这便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直接面临的首要问题, 即如何针对学生现状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以提升教学效果。

其次, 学生对大学学习的价值判断参差不齐。一类学生认为作为学生就应当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尽管大学不像高中压力那么大, 但仍要认真努力, 让四年过得充实有价值。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 大学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人生阶段, 要让自己过得精彩。因此他们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相对放松, 通常考试及格即可。而将其余经历放在校内外各种活动、打工等方面, 甚至这些活动影响了正常的上课。

最后,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大学教育一定程度上仍重成绩轻能力。传统的“一卷定终身”思想依然在课程考核中占核心地位, 很多课程的考核都是在学期末进行, 而且卷面分数占到本门课程结课分数的一半以上。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很难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大学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一卷定终身”的方法却很难体现真正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重新厘清教学过程设计。

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探讨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 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效果真正体现高等教育的价值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们应当积极行动, 尽快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 进而有效改善和提升教学效果, 落实高等教育目标。对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首先, 每位教师在授课前应重新安排好教学设计, 突出过程性教学所占的比例, 强化师生互动。教师应根据所授课程的课程特点和目标要求对该课程定性, 明确该课程是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还是理论实践一体课, 从而明确教学目标并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明确要求。

其次, 了解学情。任课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应认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进而安排好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整体情况和学习基础每年都有所不同, 特别是扩招以来, 很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有所下降, 为此教师应重新设置教学内容、知识难度和达标要求, 以适应学情变化。基本做到在大部分人能达标的同时在课程难度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拓展, 使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基础,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目标要求。

最后, 从教师到学生重新定位考试的价值。考试的目的是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这既包括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也包括对他们价值观与能力的培养。这不是简简单单地通过一张试卷就能了解和掌握的。为此我们既要关注教学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过程, 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课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为此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通过加强对过程性教学的关注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上, 可以根据课程的结构特点分为基本理论知识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对于基本理论知识, 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当突出知识的系统性, 结合实际情况和一些典型案例将其讲清楚讲透彻。而对于应用能力培养部分可以尝试进行师生角色的互换, 转变一直以来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形式, 具体而言,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以“专题任务”的形式分配给学生来完成, 最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由教师点评并进行总结梳理。这样学生清楚每一次课程的任务以及要求其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掌握了要点并能将其很好地融会贯通, 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效果, 使教学过程不再枯燥无味, 学习过程不再应付了事, 而是真正将学生调动起来参与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中, 积极动脑不再是被动地听课, 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升, 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相信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计划, 学生主动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良性互动, 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必将得到有效改善, 教学效果也将更加趋于理想。

2.根据课程特点调整结课成绩构成比例, 突出教学过程中考核所占的比重。既然教学效果的高低不能仅仅通过分数的高低进行判断, 那么在结课成绩的给定上就不应该仅仅通过一张试卷来评价。例如对于那些理论性较强, 需要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课程, 不要将结课考试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可以考虑突出结课考试所占的比例, 最多不要超过总成绩的60%。然后其余40%的成绩来源于日常的过程性教学中, 如:课堂提问、专题任务的完成情况、过程性考核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并努力提升学习效果。当然这离不开教师对每门课程教学设计的调整。此外, 对于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进一步调整其结课成绩的构成比例, 突出对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效果的考核比例。具体而言, 可以考虑将学习过程中任务完成的情况, 课上的表现情况, 作业的完成情况在结课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大幅提升至70%, 降低期末的结课考核比例至30%。甚至对于一些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课程, 可以考虑取消对其期末的考核, 而将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的任务完成情况等各项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以此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认识到任何一门课程最终成绩的评定依据是贯穿课程始终的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考评。而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遏制考前突击、甚至是考试作弊的不良习气, 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严格规范考勤。强化过程性教学固然注重学习过程的效果, 但并不意味着忽视最基本的课上出勤问题。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课上出勤决不能放松。教师每一节课都应当严把学生出勤情况, 对于缺勤三分之一以上课时的学生要坚决取消其本门课程的结课资格, 要求其重修。这样对于一贯课上表现良好的学生而言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对于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同学而言是一种提醒和警示。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方面的调整, 相信学生会深刻体会到要想取得好成绩就不能单纯依靠原先的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 而必须在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 从而实现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

总之, 强化过程性教学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次改革与突破, 不仅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教学设计的重新调整与规划, 更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践行教学设计。这样才能在师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真正体现过程性教学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培养和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研究能力等的重要作用, 进而真正落实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终目标。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升全民素质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为此结合近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 拟通过强化过程性教学的方式来督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升学习效果, 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性教学,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现状与优化分析下一篇: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