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质教学论文

2022-05-0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语文素质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为了使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论变成现实,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教改理想,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最后经过两轮六年的集中教改实验,初步构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语文素质教学模式,很好地达成了实验预期。该模式有四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和三个操作要领与原则。

语文素质教学论文 篇1:

初中语文素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讨

摘  要: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误区,那就是很多语文老师始终走不出传统教育的传统模式,或者不愿意摆脱这种模式形成的制约枷锁,一边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一边从事着应试教育的模块,将学生从一个歧途引向另一个不知未来的歧途。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素质;问题;策略

一、素质教育依然没有摆脱初中传统语文教学形成的窠臼

新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改革的精髓已经深入到初中语文教学的各個方面,甚至已经搭建了新课纲指导下的新教学模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个根本事实,那就是初中语文教学还是没有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即为“教”而“教”,把“教”当作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固守传统的理论和方法,在固定的模式指导下开展循规蹈矩的教学工作。教师依然将自己作为教学的主心骨,即一切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讲解、板书均以传授知识为第一要务,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与此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还是紧紧围绕中考这根指挥棒,学生学习的圆心不会超越指挥棒控制的范围。

因此,素质教育尽管已经喊了多少年,我们的语文教师还是尽力实现着高分低能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不容学生挑战,那怕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给予的答案有所质疑。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就越来越低,甚至出现大量学生厌学,尤其是对于初中语文。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看不到语文于自己将来有什么好处,语文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改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往往喜欢将自己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并没有让学生主动去走进“我”与“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其中包含的深刻内涵。在现当代传媒如此发达的当下,假如我们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查询相关的知识,他们对于如此遥远的语文知识还是会喜欢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学生走向未来必备的一座桥梁。当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写能力的时候,当初中学生对于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有了一定判断能力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行包办代替。相反,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自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的初中学生在知识的广度和厚度上才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而且他们的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自我发展,在于学生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体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价值。换一句话说,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集道德、科学、文化、智能、体能、审美、劳动和心理于一体,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工程。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三峡》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文本,走进实实在在的三峡之中,去体验真实的三峡。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就走在了素质教育的路上,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远远超越文本本身。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应有的策略

1.建构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初中语文教学中形成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这样的理念与当时所在的时代紧密相连。但是,我们的思想和意识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敞开心扉的当下,初中语文教师打破旧的格局创立新的模式的时代早就到来了。为此,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循序渐进过程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放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之上。只有这样,旧的模式才会被新的模式所取代,新的思想与理念才会成为未来教学的指导思想。在探寻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突破传统知识论的研究方法,彻底摒弃形而上学的思辨研究,回归到教育的真实世界里。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合理地把握教育价值演变成为与受教育者完全一致的内生动力,以使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在坚实的基点之上。在这一思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在于新思维下实施素质教育。例如,我们在教学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乡愁》的时候,就紧紧结合近年来全国上下举行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让学生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去体验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同时,我们又引导学生回顾新冠病毒爆发后,国人纷纷回国躲避瘟疫,党和政府竭尽所能将远在异国他乡的国人接回家乡等。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的爱国情感绝对油然而生。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乐学善思情怀。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进入最高境界的最为原始动力。只有学生具备了对于该学科一定的兴趣,或者说这种兴趣已经激发该生去努力拼搏,使自己成为在文化或文学领域有建树的人,于初中语文学习才会有一定的好处。列夫托尔斯泰有言:“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之前就应该培养孩子们对于语文学科应有的兴趣,将他们引到这条道路上来。即,彻底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如此,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才会有真正的兴趣,学生才会渐渐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学生心灵深处对于语文的那一个点才会被点燃。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有言:“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例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渐渐喜欢上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安塞腰鼓,我采用了用视频剪接的方式介绍了大量有关腰鼓的内容,尤其是事关安塞腰鼓的影视频。

3.传授学习技巧,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素质教育的根本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在于学生能够在不变中应万变,进而将知识扩展成为一生用之不尽的能力或技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告诉我们:“教学的目的是不教。”为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地发挥好课程改革指导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更有效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的关键在于能力的培养,在于将一种知识演变成为行为技巧,进而发展成为综合的全面的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美.活用课本资源,丰富议论文写作素材[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6(01):20.

[2]陈燕香.活用语文课本资源辅助中考作文复习[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7(12).

[3]赵亚萍.活用教材资源,促进有效写作[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8(12):165-166.

作者:胥雪艳

语文素质教学论文 篇2:

语文素质教学模式的四个思想和三项要则

摘要:为了使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论变成现实,实现教会学生学习的教改理想,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探索,最后经过两轮六年的集中教改实验,初步构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语文素质教学模式,很好地达成了实验预期。该模式有四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和三个操作要领与原则。四个思想是素质教学的思想、“工具”第一兼顾人文的思想、“大语文”、“小语文”并重的思想、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的思想。三项要则是目标导学,单元整合;有统有放,以少带多;“因学论教”,民主教学。

关键词:语文;素质教学;四个思想;三项要则

为了打破陈旧、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改思想变成现实,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在总结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两轮六年教改实验的集中研究和探索,初步创立了“教→不教”四课型语文素质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个宗旨、四个思想、三项要则、四个课型和“大放手”自学方略等几个构建板块,实际上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语文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因为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有理论依据和操作程序。关于语文素质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我们在《“教→不教”四课型语文素质教学模式初尝》一文中已作了介绍,本文主要较具体地谈谈作为该模式的指导思想和建模原则的“四个思想”和“三项要则”。

一、四个思想

1.素质教学的思想

素质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学科教学,它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正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本质含义,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并把其思想精髓转化为学科教学实践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我们始终认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要通过课堂教学努力找到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路子。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使每个学生与本学科相关的自然潜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说:“如果各个学科都能完成好自己特有的任务,那么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落实了。”[1]语文教学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思想原则真正完成好“自己特有任务”,达到课标的要求。施教的核心着力点是使学生好学、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达到“不复需教”的程度。

在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品质方面有一重要内容需要单独阐述,即语文素质教学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是养成“朗读、记诵优美诗文”、“不动笔墨不读书”、“记日记和主动写作”、勤于思考、质疑问难等12种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将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它们是语文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素质教学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是质疑与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2],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而创新要从质疑开始,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因此,语文教学要始终渗透创新意识,大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2.“工具”第一,兼顾人文的思想

要真正搞好某一学科的教学,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思想。语文教学思想的正确与否,首先是对语文学科本质的认识,它直接关系到语文课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语文教育史上的多次重大失误和偏差,都与对语文学科的本质是什么认识不正确有关系。我们深入地研究了各家各派的观点,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工具第一,兼顾人文”的本质论思想。尽管近些年中小学由于应试教育和标准化考试作怪,把“工具论”推向极端,产生了肢解课文,单纯进行机械的语言文字操练等严重弊端,但“工具第一”的思想决不能改变。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不同于大学的中文教育,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不是培养作家和政治思想家。因而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思想政治课或者其他课都是错误的。

也不赞成那种把“工具论”推向极端的做法。“工具第一,兼顾人文”,兼顾不是不顾,而且要顾到相当重要的位置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根据这一概括,语文课要努力做到二者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既要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得扎扎实实,又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审美等人文教育,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情致。

3.“大语文”、“小语文”并重的思想

这里,“大语文”和“小语文”有我们赋予的特别含义。所谓“小语文”,是指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东西,如一字、一词、一个读音、一个笔画等。简单地说,主要就是字、词、句、篇的知识;所谓“大语文”,其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小语文”之外的一切可以增益语文素养的有关知识材料。这些知识大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次是与文学“血缘”关系相近的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常识,再次是难以与语文彻底分家的哲学、政治、天文、地理、经济、军事等社会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又再次是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最后是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其实就是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所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根据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一个人只有既精通大语文又精通小语文,才算具备了语文的高水平。如果只重视小语文的学习而对大语文的学习知之甚少,那便是只会“咬文嚼字”的“老雕虫”;相反,如只热衷大语文的学习而鄙视小语文,对小语文“糊涂一盆”,那只能是大而无当,根基不牢。因此,我们主张大语文、小语文并重,而且针对多数学生重大轻小的实际学情,特别提出小语文要先行一步,力争不读错一音,不写错一字。当然还要强调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积累与运用有机结合的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学习语文就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积累主要指多种语言材料及相关知识的掌握与存储,运用则指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运用是终极目的,积累是为了运用。这实质上是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知识为能力发展奠定基础,能力反过来促进知识的掌握,二者相辅相成,是对立的统一。

就“工具性”而言,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虽然是听、读、说、写等语文能力的提高,但没有丰富的语文的积累是不行的。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犯了把“脏水和孩子一块倒掉”的错误。在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高分低能”的一片谴责声中走入了一个新的误区——注重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必要的记诵与积累,所以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语文积累量,从而严重限制了语文运用能力的提高,这是我国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局面一直不能根本改观的重要原因。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非常注重强化学生的语文积累意识。让学生懂得你想组装一台机器,就必须占有足够的机器零件,要想组装多台机器就必须占有更多的机器零件。语文学习值得积累的东西很多,但最基本最核心的还是字、词、句、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我们向高中层次的学生提出了语言材料积累的量化指标。即高中毕业要掌握5000汉字,2000个次常用词语,记诵2000则名言警句,300篇(首)优美古今诗文。不仅提出了积累的定量标准,而且把积累的具体内容和质量要求也确定了下来。

当然也不能培养那种拥有大量零部件而不善组装机器的立地书橱式人才。积累丰厚必须善于提取和运用,因此运用性训练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提高能力仍是主攻目标。总之,积累和运用必须真正地有机结合起来。

二、三项要则

1.目标导学,单元整合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说:“如果学生在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

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4]心理学研究也多次证明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时,其学习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因此,语文素质教学模式十分重视目标的“制导”作用,把“目标导学”作为施教原则与策略之一。

根据目标导学原则和语文课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高中层次语文教学目标体系。这一体系大体包括以下层次:1.语文学习的总目标;2.学年与学期目标;3.单元目标;4.课文目标和课时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总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这一目标体系中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且能量化的力求量化。例如在总的知识目标中,除对字、词、句、篇的积累提出了量化标准外,还提出每学期阅读不少于80万字的语文材料,阅读名著10部以上等等。尽管能力、方法等目标不易量化,但要力求量化或具体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使目标产生良好的“制导”作用,我们总是事先让学生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新生入校语文正式开课之前,先举办“语文学习漫谈”讲座,讲清楚语文是什么、语文学什么、语文怎么学等问题,以后每个单元的学习也是先让学生明确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进行学习。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很好。

这里吸收了“目标教学“派的精华而舍弃了它某些刻板的套路。

文选教材是按单元组织课文和基础知识的,每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不同但都是有着某种共性才被编排在一起的。单元目标一般是按照这些课文的共性来安排,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之间有逻辑联系。只有扎扎实实的完成每一个单元的目标,才能最后完成全册课本的目标。传统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缺乏单元整体意识,往往以单篇课文为单位进行教学,有的根据个人好恶任意发挥,常常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结果是产生了大量的重复、低效甚至无效劳动。本模式按单元整合的原则处理单元中的各篇课文,便可以紧扣单元目标这一共性进行教学。每篇课文尽管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可学习之处,但决不面面俱到,而是“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一课一得”是一个点,点点相连便成了线,保证了教与学活动在整个目标体系调控下的运作。

按单元整合的原则施教,就可以先让学生读完单元全部课文,然后用比较法把握各篇课文的共性与个性,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还能够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有统有放,以少带多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5]这表明,从特定角度来看语文与数理学科也有着某些共同的特点。数学教师教会学生一道例题之后,要让学生用从例题学到的方法去解决许多同一类型的习题。语文也应借鉴这种方法,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效应。不过语文的“习题”不同于数理学科的习题,一般都编排在教材上或习题集中,而是课外的大量文章和书籍,编排在教材上或习题集中的不是语文的真习题。

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应该有两个阶段,一个是理解掌握阶段,一个是实际运用阶段。而真正意义上的运用,应该是用从课文学来的知识、方法及规律去自学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传统语文教学那种把课文讲深讲透、课外阅读学习却全然不管的做法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等于数理学科只教会例题而不让学生演练习题。本模式采取“有统有放,以少带多”这一要领和原则,就是要力求充分发挥课文的例子效应,实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和古人“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

这里的“统”,是指讲解、示范等教师的统摄作用,这里的“放”是指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我们主张有些课以“统”为主,有些课以“放”为主,有些课“统”“放”参半。开始时“统”多一些,以后“放”多一些,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第一轮二年,第二轮一年半)的历练,最后达到能够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的程度。

这里的“统”“放”关系处理是相对和分层次的。《阅读和写作》、《课外阅读文选》两本语文教材较之真正意义上课外读物,前者是“统”,后者是“放”;《阅读和写作》较之《课外阅读文选》,前者是“统”,后者是“放”;《阅读和写作》这一课内文选教材中某些类似的单元,一个单元老师讲得多,一个单元学生自学多,那么前者是“统”,后者是“放”;同一个单元中的几篇课文,老师精讲其中一篇,给学生作示范并指导学法,其他各篇主要由学生自学,这样前一篇为“统”,其他各篇为“放”,只是各篇“放”的程度不同而已。到第五、六学期就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了。

这种有统有放、统放结合、精略交替、以少带多的办法就是要逐渐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水平。[5]

3.“因学论教”,民主教学

“以学为本,因学论教”,是前人在长期的学与教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思想和成功经验。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6]“因学论教”的蕴涵非常丰富,它意味着教师只有懂得学习的过程、规律和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根据学情启发诱导,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意味着学是根本,教要立足于学,学是教的条件,教要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意味着教的过程要遵循学的过程,教的特点和规律必须根据学的特点和规律,教的艺术要适应学的心理特征。总之,教法要依据学法,教要服务于学,学与教的辨证关系的总纲便是“因学论教”。“因学论教”的原则规定了教师必须重在“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因此,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调查以及教学民主等途径先吃透学情,然后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作出科学的教学设计。

“因学论教”要求吃透学情,要吃透学情就必须实行教学民主,可见“因学论教”和民主教学是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民主教学也称教学民主化,它与教学专制相对应,“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和“在课堂教与学过程中的璨然闪耀”。[7]民主化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与老师人格平等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因此,民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目中有人”,要克服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就是说,教学决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和技能,人的情感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民主教学要求教师要真诚、热情、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民主教学还要求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鼓励学生的怀疑与批评精神,允许并提倡他们发表与教师、与教材、与名家不同或相反的意见。民主教学还要求教师允许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包括各种教学措施也要尽量由学生讨论决定或征得学生同意,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面意见。总之在课堂内外、师生之间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民主氛围。

上述四个思想与三项要则是语文素质教学模式的思想理论指导和施教的要领与原则,它们渗透于四个课型和放手自学方略之中,与整个教改过程相始终。

[参考文献]

[1]苏立康.努力建设高效率的语文课程——兼论素质教育与语文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99,(3).[2] 中共中央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美]B.S.布卢姆等著.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 认知领域)[M].罗黎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5]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6] 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7] 潘涌.关于语文教学民主化的实践及思考[J].学科教育,1998,(5).

[责任编辑:谢青松]

作者:金树培

语文素质教学论文 篇3: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素质教学

摘要:国民素质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所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每个公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理念应运而生并得到了真正地落实。在新课改理念真正得到落实的同时,如何使初中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说明和阐述。

关键词:课程改革;初中语文;语文教学

为了使初中语文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必须了解新课改。

一、 新课改的主要内容

(一) 课程目标方面

不再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达,而更注重知识得到的原理,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学生对知识了解得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过往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达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不好的习惯,不利于知识的巩固与持续性。

(二) 课程结构方面

强调课程结构应更加合理,平衡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科学文化素质发展以及科学教育素质的发展,使学生全方面学习,全方位发展,更加从学生的本体考虑。

(三) 课程内容方面

强调改变繁重复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活”知识,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认为学习其实是简单的、容易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四) 课程实施方面

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通过老师安排的一些活动,学会动手和合作,锻炼与人交际的能力。

(五) 课程评价方面

考核学生不再死板地只是看分数的及不及格,更加注重学生后续发展,例如如果学生差五分以内及格,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与热情,那老师完全可以给到及格分,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充分深刻地认识到努力就会有收获。与之前的死板教学評估标准相比,这可算是一大变化和进步。

(六) 课程管理方面

原来实施的政策是教材一体化,现今强调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加强地方针对性,强调因地制宜,求同存异。

二、 初中语文素质教学

在新课改的“督促”下,创新语文教学方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群体所关注和身体力行的一个项目,在此,笔者阐述了几种有助于这个问题解决的几个具体措施:

(一) 教师以身作则,重视并切实贯彻新课改理念

教师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职业最好的写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教师是被崇敬的,成为一名教师更是被憧憬的,所以为了使初中语文“跟上”新课改的“节奏”,教师应:

1. 认真进行教案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理念的关键,一定要给予充分重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主角作用,在设计教案时,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水平更是不同的,切勿为了省事而对学生不负责任。对于学习能力好的同学,可以适当增加难度,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要适当降低难度,以增加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成就感,这会使他们产生求取知识的欲望。现今,少数老师出现了不负责任的现象,对教案的设计敷衍了事,或者纸上谈兵。这些都不利于新课改理念的贯彻和实施,学校方面也应该加强监督和指导。

2. 创新教学方法,提起学生上课兴趣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阵地,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至关重要,所以要让学生提起对课堂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充分利用好这几十分钟,这就靠老师循序渐进的指导。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领导人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民办性质的学校已经有了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例如,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将要讲的课文的音频,同时可以举行小组朗读比赛,将听、说、读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了解将要学习的课文,加入学习语文的队伍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会使获取知识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快乐,减小学生对学习的压力,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自愿地学习。

3. 课本联系实际,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这里指的素质教育,不仅包括科学文化方面,还包括思想道德方面。尤其是语文这一学科,与思想道德联系更加紧密,学好语文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方法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让学生记住这篇课文,知道学过这篇课文,不应该只做表面文章,更应该让学生从学习这一篇课文中得到些什么。老师在讲一篇课文时,可以通过联系自身实际或者结合亲身经历的事情来使学生感受情感的真实,从而使学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 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发和锻炼学生发散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发展学生作为出发点,注意深层次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激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学生拥有丰富多样的知识,从而形成庞大的“知识库”。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行动力,也可以事先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但同时需要注意不要起到反作用,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潜意识认为局限于某个方面,适得其反。

(二) 教育机构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新课改

教育机构对新课改贯彻实施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机构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些便利的硬件条件,如拨款、出资构建相关设施,也可以想一些具体可实施的措施,通过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学校实施新课改的积极性。

三、 结语

语文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息息相关,素质教育应该从语文入手。初中生属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可以说尚不成熟,可塑性比较强,素质教育对其的影响意义重大。通过初中教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循序指导,定能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

新课改为老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也应注意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地学习以及提高学习质量,继续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伟大事业。

总之,新课改实施贯彻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海梅.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素质教育[J].软件:教学,2013:(4).

[2]孙俊彦.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方法[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8).

作者:陈井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煤炭企业经营论文下一篇:保险理赔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