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艺术论文

2022-05-06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家庭教育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问题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方式也应不拘一格。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顺应他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对待。只要家长尊重科学,合理施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谈谈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策略。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策略大量实践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家庭教育艺术论文 篇1:

解读北大学子的家庭教育艺术

家庭教育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撰写家庭教育的文章、出版家庭教育的书籍甚至成为一种时尚。由于北京大学的名牌大学效应,有关北大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经验之类的书籍不少,但是对北大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教育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著作不多。骆风副教授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研究,近年他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级家庭教育研究课题四项,出版过《现代儿童家庭教育艺术》、《新世纪家庭教育指南》等专著。2000~2001学年,他在北大社会学系做家庭社会学方向高级访问学者期间,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探索北京大学学生成长中的家庭教育因素,其研究成果《成才与家教》最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骆风先生在确定《北京大学学生家庭教育探索》的课题时,与社会学系、教育学院的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反复讨论了运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可行方案,制订出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他严格按规则选取受访人、开展访谈、分析材料、撰写报告。为了获得深层材料,他不辞辛苦,对多数学生作了三次以上的访问;他对每个学生的研究都非常详尽、深刻,内容上包括这些家长对于子女的成长寄予什么样的期望(教育目标)、平时对子女是什么态度(亲子关系)、对子女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教育内容)和如何进行教育(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理由(内在动机和外在条件)、家长的道德-文化素质与家庭生活方式(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的效果(当时孩子接受的情形,以及最终体现在孩子目前的发展水平、特点上)。作者深知现实的需要,他把自己研究的落脚点放在应用上,在对每个受访学生家庭教育材料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绘制出了一张张纵横交错的从幼儿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时期的家庭教育的立体图景,综合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理论解剖这些学生家庭教育的得失;最后他还把这些不同的家教图景连接起来,建立家庭教育的模型,揭示了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要素、结构、功能、意义,概括出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经验,给了那些希望了解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经验的读者多方面的启发。

该书前两章是关于家庭教育与家庭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主体部分是北大学生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包括1999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张杨的家庭教育访谈和分析,从天津到北大荒的老知青女儿陆律红、来自福建莆田海边的渔家女林萱、陕西蒲城的农家儿子李秦、华北油田工人的儿子郑中华、来自阿克苏的维吾尔知识分子家庭的艾买提的家庭教育访谈及分析,给读者展现原汁原味的北大学生家庭教育面貌。最后一章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揭示了北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真谛;为拓宽家教研究人员和家长读者的视野,作者还论述了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书的附录收录了最近刚刚回到北大工作的一位德国社会学博士关于当代西方家庭教育经验的访谈录。

(《成才与家教》,骆风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版,30.00元)

作者:黄 葳

家庭教育艺术论文 篇2:

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艺术

摘 要:问题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方式也应不拘一格。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顺应他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对待。只要家长尊重科学,合理施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谈谈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策略

大量实践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谓的“问题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没有学习的天赋,而是输在了早期的习惯教育上,输在了起跑线上。当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受到过分的溺爱,加上家长身上普遍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片面追求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略心理的疏导,导致他们入学以后问题百出。如果不正视这类学生,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年级越高,“问题学生”就会不断增多,这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前程,而且会大面积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不少家长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留给老人或亲戚临时监护,家庭教育严重缺失,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谈了关于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一些策略。

一、提高自身素质,起好表率作用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孩子有极强的效仿意识和模仿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角色至关重要。其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虽有这种意识但认识不够深入,总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自己只需要管好学生的生活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影响人,环境同样改变人。如果父母不爱学习,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人不正,做事不端,将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相反,如果父母时时注意自身形象,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正面影响。

二、多与孩子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

在家庭教育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一种方法便是与孩子交谈。交谈不同于训斥,应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促膝谈心。交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话题应让孩子感兴趣。交谈前,家长应想办法消除孩子的拘束心理,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然后适时地把自己的“高见”分享给孩子。交谈的艺术主要体现在交谈时机的捕捉和交谈话题的把握上。一般来说,在家长和孩子情绪不佳时最好不要交谈;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时不要盲目交谈;在有外人的时候不要进行批评性的交谈;在孩子吃饭或将要休息时不要交谈。教育的时机要灵活掌握,要以真正见到实效为要义,以孩子易于接受为准则。交谈的方式也不應单一,而应灵活多样。一般情况下,漫谈式谈话效果较好,比较受孩子欢迎。

三、与孩子共同活动,增进情感交流

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家教成功的重要因素。问题学生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家庭氛围不和谐。营造良好家庭氛围的方法很多,而跟孩子一起活动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家长与孩子共同活动的机会是很多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共同去野外游玩,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激发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唤回家长对孩提时代的回忆,距离自然就会拉近,教育的内容便可随时渗透;可以一起做些游戏,搞点文娱活动,让家庭充满欢乐气氛,增添生活情趣,代沟自然变浅,感情自然融洽,寓教于乐,在亲切、欢乐、无拘无束之中问题便会悄然解决。

四、多表扬鼓励,扬起孩子的自信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对于问题孩子来说,表扬鼓励远比抱怨训斥奏效。表扬鼓励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也有利于保护和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同时更有助于父母与孩子感情的增进。作为家长,必须树立一种意识,那就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犯点错不要紧,只要犯错后能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是好样的。更重要的是要随时捕捉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自信心就会增强,自然也就有了争取上进的信心。表扬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夸奖、点头、微笑、亲昵的动作等等,都可以达到激励孩子上进的目的。对年纪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质奖励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奖励书籍、新衣服、玩具、学习用品等,但是要谨慎,不能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染上铜臭气,更重要的应是精神奖励。

五、掌握分寸,严慈适度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在家庭教育上也同样如此,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必须用慈爱的态度,同时也应严格要求,以严慈相济的方式共促其健康成长。严格要求和爱护尊重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两种方式都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信任。严慈相济是每个家长都应树立的当代家庭的教育理念。唯有严中有慈,慈中有严,方能成为家庭教育完美的双翼。

当然,问题学生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方式也应不拘一格。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应顺应他们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对待。只要家长尊重科学,合理施教,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注: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810。

编辑 高 琼

作者:白学本 徐斌

家庭教育艺术论文 篇3:

两个人的事

人的一生会经历多少次考试!且不论一生,仅统计一下学生时代经历的大大小小考试恐怕就足以让人咋舌。因此,当读完朱良俊老师的这篇《猜分》后,我竟有些微的震动,尽管他的叙述轻描淡写,但坚持数年一贯的猜分,想来也是件乏味的事,可他却如何数年一日坚持了下来,如何怡然自得地品尝出了这“枯燥的乐趣”!

“幸福是两个人的事”,套用这句俗不可耐的话,朱老师的举动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考试是两个人的事,是孩子和家长共同的事。在这件经常要发生的事情上,他作出的应对令人叫绝——一幅仿似铺陈于眼前的“父女猜分图”,是如此温馨而融洽,看似平淡无奇的猜分,却四两拨千斤地化解了让很多家长头疼不已的考试。其中所蕴涵的家庭教育艺术值得人细细品咂——睿智、耐心、细致、友善、平等、激励……一个家长教育孩子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艺术,在《猜分》一文中,我们都可以读到。

当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对各种课外辅导趋之若鹜的时候,当一些家长面对孩子不怎么出色的考试成绩而恨铁不成钢的时候,不妨反观自身——自己究竟是怎样对待、参与了孩子的考试?

考试,考的不仅仅是孩子。

(作者系《家庭教育时报》总编助理、《康复》杂志主编,上海,200050)

本栏责任编辑 余玲华

作者:赵玉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设计艺术研究论文下一篇:企业会计报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