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论文

2023-01-08

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这是国家对高等教育领域做出的重大部署, 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高等教育战线的又一战略举措。这是国家在新时期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发展, 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出的新战略, 是着眼全局, 重新改变高校定位的新举措。那种认为“双一流”建设是部属院校或重点大学的任务而与地方院校无关的认识, 是放弃历史选择和责任的短视行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 必须积极应对, 抢抓机遇, 努力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夯实“双一流”基础

当前, 国内高校之间“抢挖人才”现象愈演愈烈, 针对这种现象,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 应当具有全球国际视野。一方面, 通过政策红利、丰厚待遇、纯粹学术环境吸引大批留学归国人员学成荣归;另一方面, 也应让具有学科领军特质、对中国高等教育甚感兴趣的国外专家学者为我所用。

此外, 多数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尚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学术梯队, 尤其是中青年人才成长乏力, 这已成为制约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实状况, 首先, 应该给教师个人和团队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期”。教师成长和团队壮大毕竟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和历练, 唯有给予其宽松、长期的学术信任和保障, 才能把真正能干的人团结起来。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 育一团队则少长咸集, 这对集成创新意义重大。其次, 注重引人与用人的内在协同。多考虑引进人才对现有团队和青年教师的带动效应, 多强化学术组织质量文化建设的集聚作用, 形成无障碍的学术合作生态, 搭建精英人才的跨界流动机制, 实现优质人才资源的有效融合与共享。唯有这样, 才能开创师资队伍建设百舸争流、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二、突出本科教育教学, 紧抓“双一流”核心

其实, 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动摇教学中心地位的因素很多, 其中核心的问题就是教学与科研的对立。有人提出唯科研论:好的学者, 就是好的教师。有人认为,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 大学教师只要把书教好, 不需要搞什么科研。其实, 这两种认识倾向都很是很危险的, 前者忽视了科研与教学对立的一面, 后者则使大学教学陷于没有灵魂的境地。

一流大学应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没有学术大师注定成就不了高水平的大学, 但仅有不会上课的“科研巨人”、学术大师也不是好大学。在大学强调科学研究是必要的, 但科研与教学应该是源和流的关系。大学教师必须承担两种角色, 首先应该是一个学术研究者, 系统地研究所教授的领域, 然后是一个教育者, 系统地掌握教育的方法, 两者有机结合, 才算得上合格的大学教师。这种源流合一表现在两方面。第一,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科研内容相一致, 而不是教师教的是一套, 科研又是另一套, 大学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 而是为了教学而科研。第二, 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 教师们应该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质量, 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 掌握最新方法, 获得创新思维。总的来说, 要实现一流本科教育, 就必须从体制、机制上根本扭转为了排名的科研的局面, 回归大学人才培养的本源, 以教学为中心, 让科研为本科教学服务, 让科研转化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让教师为了教学而研究。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指出, 要把握中央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 从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她强调, 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 各高校要大力发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 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如何将“办出最好的本科教育”落到实处?

首先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始。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核心就是要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要从50分钟的课堂教学抓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 探索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尝试探究式教学, 如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基于成果的学习、研讨式学习、案例教学、翻转课堂、MOOC教学、高峰体验课程等, 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本科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是改革培养模式, 学校不再局限于培养特定学科的专业人才, 更加注重通识教育, 更加注重能力培养, 通专融合、通跨融合成为主流;三是完善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剔除那些陈旧的具体知识, 随时更新补充最新的学科知识,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四是拓展办学空间。教育资源由封闭转向共享, 形成了全球流动和整合的格局。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加速全球移动, 并通过信息网络的放大作用及认知技术的增强作用, 使传统办学空间极大扩张。

三、以服务社会为特色, 瞄准“双一流”目标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认为:社会认可是“双一流”大学建设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体, 与众多211与985高校相比, 紧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 是其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地方高校应该遵从特色发展的理念,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良机, 立足当地, 面向区域, 以“学科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为基本原则,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增强学科专业群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提高科研论文、研究成果对接社会需求的能力。不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进而开创出高校自身的新价值, 以此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

地方高效建设“双一流”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 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探讨, 本文提出的师资队伍、本科教学、服务地方等几个方面, 是当前本科教育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可以说是当前本科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必须以师资队伍、本科教学、服务地方等核心问题为抓手, 有效地解决好这些问题, 才能使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落到实处。

摘要:本文从我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出发, 论述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主要抓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夯实“双一流”基础、突出本科教育教学, 紧抓“双一流”核心、以服务社会为特色, 瞄准“双一流”目标。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一流,思考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大学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5.

[2] 钟秉林, 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 2016 (4) :4-8

[3] 周光礼, 武建鑫.什么是世界一流学科[J].中国高教研究, 2016 (1) :65-73.

[4] 周光礼, “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J].教育研究, 2016 (5) :72-7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以就业需求反观职业院校声乐教学模式下一篇: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